期刊文献+
共找到3,015篇文章
< 1 2 15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60例病理诊断的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1
作者 许姗姗 仇丽霞 +1 位作者 柳雅立 张晶 《肝脏》 2025年第1期16-20,共5页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13年3月至2024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诊断为DILI的患者360例。收集患者社会人口学资料、临床资料和转归情况,将患者分为好...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13年3月至2024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诊断为DILI的患者360例。收集患者社会人口学资料、临床资料和转归情况,将患者分为好转组、恶化组,比较两组患者社会人口学资料和临床特征,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DILI预后的危险因素,并比较具有不同危险因素患者的恶化率。结果360患者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年龄49.00(37.00,57.00)岁,以女性(240例、66.70%)为主。可疑用药中,单一用药患者居多(314例、87.22%),且中药/中成药占比最高(53.90%)。好转组患者347例、恶化组患者13例。恶化组WBC、ALT、AST、TBil显著升高,CHE、Alb、PTA、Delta-TBil显著下降,且住院天数短。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发现,PTA(OR=0.716,95%CI:0.535~0.960,P=0.025)、Delta-TBil(OR=0.970,95%CI:0.941~0.999,P=0.044)是DILI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将PTA、Delta-TBil进行分类变量处理,发现具有2个危险因素(PTA≤51和Delta-TBil≤-37.8)患者恶化率为100.00%,明显高于≥1个危险因素(PTA≤51或/和Delta-TBil≤-37.8)患者、无危险因素患者。结论PTA、Delta-TBil是影响DILI预后的危险因素,应对具有2个危险因素患者加强疾病监测,尽早行肝移植,减少死亡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性损伤 临床特征 预后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炔雌醇环丙孕酮片致药物性肝损伤1例
2
作者 王萍 王小军 +1 位作者 徐金波 周小娟 《中国乡村医药》 2025年第6期35-36,共2页
该文报道了1例炔雌醇环丙孕酮片致药物性肝损伤病例,经停药、保肝治疗后好转出院。该药物不良反应经Roussel Uclaf因果关系评估法评估关联性为很可能,药物性肝损伤分型为肝细胞损伤型。通过对该病例进行分析总结,为复方口服避孕药的合... 该文报道了1例炔雌醇环丙孕酮片致药物性肝损伤病例,经停药、保肝治疗后好转出院。该药物不良反应经Roussel Uclaf因果关系评估法评估关联性为很可能,药物性肝损伤分型为肝细胞损伤型。通过对该病例进行分析总结,为复方口服避孕药的合理使用提供临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炔雌醇环丙孕酮片 药物性损伤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阿苯达唑致药物性肝损伤病例报道与分析
3
作者 卢玉银 陈晓宇 张莉 《中国药业》 CAS 2025年第1期116-119,共4页
目的为临床合理、安全使用阿苯达唑提供参考。方法分析某院收治的1例服用阿苯达唑后出现严重肝损伤患者的治疗经过,结合文献分析其诱发原因及相应预防措施。结果与结论通过适宜的保肝药物治疗,患者预后良好。阿苯达唑可能通过激活CYP1A1... 目的为临床合理、安全使用阿苯达唑提供参考。方法分析某院收治的1例服用阿苯达唑后出现严重肝损伤患者的治疗经过,结合文献分析其诱发原因及相应预防措施。结果与结论通过适宜的保肝药物治疗,患者预后良好。阿苯达唑可能通过激活CYP1A1,CYP1B1,CYP2J2酶的活性而诱发肝损伤。临床应重视阿苯达唑引起的肝损伤,建议加强用药监测,积极识别潜在风险,促进临床合理、安全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性损伤 阿苯达唑 药品不良反应 病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GT1A1多态性与UGT1A1抑制药物相关药物性肝损伤的关系
4
作者 陆雨佳 区可滢 +4 位作者 马越洋 袁传溯 刘斌 杨永峰 熊清芳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88-593,共6页
目的基于药物基因组学探讨UGT1A1抑制药物相关药物性肝损伤(DILI)与其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收集2022年6月至2024年6月诊断为DILI的住院患者可能导致肝损伤的相关药物信息、血常规、肝功能等结果,查找相关数据库把DILI患者相关药物分为... 目的基于药物基因组学探讨UGT1A1抑制药物相关药物性肝损伤(DILI)与其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收集2022年6月至2024年6月诊断为DILI的住院患者可能导致肝损伤的相关药物信息、血常规、肝功能等结果,查找相关数据库把DILI患者相关药物分为UGT1A1抑制药物和非UGT1A1药物;并采用Sanger测序或MassARRAY SNP分型技术对UGT1A1基因进行检测与分型。结果共纳入219例DILI患者,男性98例,平均年龄(46.32±14.95)岁,查找相关数据库DILI患者有20个药物(16.26%,20/123)对UGT1A1酶有抑制作用。UGT1A1抑制药物相关DILI占60.73%(133/219)。UGT1A1抑制药物组的ALT、AST、ALP、GGT高于非UGT1A1药物组(P<0.05);而年龄、性别、TBIL、IBIL、WBC、Hb、Plt、损伤类型、损伤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UGT1A1抑制药物组的UGT1A1多态性位点占比(68.42%)高于非UGT1A1药物组[51.16%,OR(95%CI):2.068(1.183~3.617),χ^(2)=6.58,P=0.01]。UGT1A1抑制药物组与非UGT1A1药物组基因分类占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0,P=0.022)。在logistic单因素分析中ALT和UGT1A1*6与UGT1A1抑制药物相关DILI相关,多因素分析中UGT1A1*6[OR(95%CI):3.143(1.398~7.067),P=0.006]与UGT1A1抑制药物相关DILI显著相关。结论UGT1A1*6增加UGT1A1抑制药物相关DILI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性损伤 基因多态性 UGT1A1 药物 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药治疗药物性肝损伤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彭小园 易东阳 +3 位作者 冯彬彬 张建海 曾保富 陈开君 《中国民间疗法》 2025年第1期101-104,共4页
临床上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该文从理论基础、临床研究及实验研究3个方面对中医药治疗药物性肝损伤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中医药治疗药物性肝损伤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中医药 药物性损伤 药毒 药邪 药蛊 胁痛 黄疸 积聚 虚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得利珠单抗致药物性肝损伤的文献病例分析
6
作者 郁件康 郁文刘 +1 位作者 陈世祺 李芸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25年第2期230-234,239,共6页
目的:探讨维得利珠单抗(VDZ)相关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临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在PubMed、Embase、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中检索建库至2024年3月收录的有关VDZ导致DILI的病例报道,并对其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 目的:探讨维得利珠单抗(VDZ)相关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临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在PubMed、Embase、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中检索建库至2024年3月收录的有关VDZ导致DILI的病例报道,并对其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共纳入6篇文献,涉及9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6例(占66.67%),女性患者3例(占33.33%);年龄为23~82岁,平均(38.11±17.72)岁;发生DILI的时间为VDZ首次治疗后14~275 d,其中5例(占55.56%)发生于第3次用药后。DILI的临床表现隐匿,仅2例患者初诊时出现了疲劳和皮肤黄染的症状;肝功能检查异常主要表现为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胆红素以及碱性磷酸酶水平升高;患者肝损伤类型以胆汁淤积型为主(6例,占66.67%)。预后较好,8例(占88.89%)患者在停药或干预后6个月内肝功能恢复正常。结论:临床使用VDZ的过程中应注意其可能导致DILI,特别是胆汁淤积型DILI。通过了解药物治疗史,明确时间关系,根据患者临床症状、肝功能检查、肝脏检查以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明确诊断。必要时及时停用可疑药物、调整治疗方案,保证用药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得利珠单抗 不良反应 药物性损伤 文献病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结核药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征分析
7
作者 陈彬彬 肖光明 《医药前沿》 2025年第9期43-45,49,共4页
目的分析抗结核药物治疗(ATB)引起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22年12月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住院诊断的375例ATB-DILI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人口学特征、治疗方案、生化指标、疾病进展和预后转归。结果... 目的分析抗结核药物治疗(ATB)引起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22年12月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住院诊断的375例ATB-DILI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人口学特征、治疗方案、生化指标、疾病进展和预后转归。结果375例ATB-DILI患者临床分型以肝细胞损伤型为主(74.67%),肝损伤程度分级以轻度肝损伤(1级)为主(38.13%),发生肝衰竭(4级及以上)103例(27.47%),其中预后好转44例(42.72%)、无效(5级)59例(57.28%)。375例ATB-DILI患者的发病时间(潜伏期)的峰值在5~6周,占17.9%;其次是3~4周,占16.8%。ATB-DILI患者的潜伏期不同,DILI严重程度分级构成比例不同,轻度肝损伤(1级)和致命性肝损伤(5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患者的DILI严重程度分级构成比例,轻度肝损伤(1级)和致命性肝损伤(5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临床分型ATB-DILI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肽酶(GGT)、凝血酶原时间(PT)、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TB-DILI临床分型以肝细胞损伤型为主,不同临床分型的临床表现有所不同。临床医生需加强对ATB-DILI的风险监测管理,识别高风险患者,及时诊断并采取干预措施,有助于降低ATB-DILI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损伤 药物性损伤 抗结核药 临床特征 衰竭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种九价HPV疫苗引起药物性肝损伤1例
8
作者 吕洁 周鸿科 《临床医学进展》 2025年第2期129-134,共6页
目前,国内尚无关于九价人乳头瘤病毒疫苗导致药物性肝损伤的报道,但这一问题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现报道1例中年女性患者,在接种九价HPV疫苗第二针后出现乏力、纳差、巩膜及皮肤黄染,经护肝、利胆等对症支持治疗后症状好转,但临... 目前,国内尚无关于九价人乳头瘤病毒疫苗导致药物性肝损伤的报道,但这一问题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现报道1例中年女性患者,在接种九价HPV疫苗第二针后出现乏力、纳差、巩膜及皮肤黄染,经护肝、利胆等对症支持治疗后症状好转,但临床医生未能及时说服患者完善相关检查进一步排查药物性肝损伤,致患者继续接种第三针,出现肝损慢性化、严重化。经进一步的护肝、利胆、营养支持等对症支持治疗并随访5个月,患者肝脏功能已恢复正常。通过该病例以期提高临床对药物性肝损伤的认知及诊治水平。At present, there is no report on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caused by nine-valent human papillomavirus vaccine in China, but this problem should be highly valued by clinicians. It is reported that a middle-aged female patient suffered from fatigue, poor appetite, yellow staining of sclera and skin after the second dose of nine-valent HPV vaccine. After symptomatic support treatment such as protecting the liver and promoting gallbladder function, the symptoms improved, but the clinician failed to persuade the patient to improve the relevant examination in time to further investigate the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resulting in the patient continuing to receive the third dose, resulting in chronic and severe liver damage. After further symptomatic support treatment such as liver protection, choleretic and nutritional support and follow-up for 5 months, the liver function of the patient has returned to normal. Through this case, we hope to improve the clinical cogniti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价HPV疫苗 毒性 诊断 药物性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药物性肝损伤不良反应发生的临床特点及其规律
9
作者 杨慧敏 彭琪 赵媛 《肝脏》 2025年第1期21-23,54,共4页
目的探讨儿童药物性肝损伤(DILI)不良反应发生的临床特征及其规律。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儿童DILI患者114例,收集DILI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史、用药时间、药物种类、给药方式、临床表现、治疗结局... 目的探讨儿童药物性肝损伤(DILI)不良反应发生的临床特征及其规律。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儿童DILI患者114例,收集DILI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史、用药时间、药物种类、给药方式、临床表现、治疗结局等,总结发生的临床特点及其规律。结果114例患者中,男性33例,女性36例;13~18岁69例(60.5%),≤1岁10例(8.8%)。呼吸道感染31例(27.2%),有临床症状99例(86.8%),无明显症状15例(13.2%),临床症状依次表现为食欲减退、乏力、发热、呕吐、黄疸、皮疹、恶心及腹胀。肝细胞损伤型97例(85.1%)、胆汁淤积性6例(5.3%)、混合型11例(9.6%)。肝损伤患者血清AST为(531.7±149.6)U/L,高于其他两组的(296.1±105.5)U/L和(167.9±72.8)U/L;血清ALT为(765.6±217.5)U/L,高于其他两组的(123.4±79.1)U/L和(358.2±104.7)U/L;血清ALP为(330.4±187.5)U/L,高于其他两组的(301.2±101.3)U/L和(198.3±171.6)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65例(74.1%)好转、32例(28.1)治愈、4例(3.5%)未愈、13例(11.5%)临床结局不详。引起儿童DILI的药物类别依次为:抗菌药(26.7%)、中药(21.6%)、解热镇痛药(18.8%)、肿瘤化疗药(11.9%)、抗结核药(10.2%)、精神疾病药(5.7%)、抗病毒药(2.8%)及激素(2.27%)。其中93例(52.8%)为口服给药,占比最多,发病时间为(30.2±8.9)d;最少为皮下注射1例(0.5%),发病时间为(20.0±0.0)d。结论临床医师对于儿童用药应该慎重,从儿童自身因素、药物因素及临床特点分析,保障儿童用药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性损伤 临床特征 儿童 合理用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蒽环类药物化疗导致乳腺癌术后患者发生药物性肝损伤临床特征分析
10
作者 范丹丹 刘灵 赵暖暖 《实用肝脏病杂志》 2025年第2期218-221,共4页
目的探讨蒽环类药物化学治疗乳腺癌术后患者引起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临床特征。方法2020年5月~2023年5月我院诊治的Ⅰ期/Ⅱ期乳腺癌术后患者155例,均接受蒽环类药物化疗,观察DILI发生和临床分型情况,并给予降酶或/和退黄处理。结果本... 目的探讨蒽环类药物化学治疗乳腺癌术后患者引起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临床特征。方法2020年5月~2023年5月我院诊治的Ⅰ期/Ⅱ期乳腺癌术后患者155例,均接受蒽环类药物化疗,观察DILI发生和临床分型情况,并给予降酶或/和退黄处理。结果本组乳腺癌患者在接受蒽环类药物治疗过程中,发生DILI 92例(59.4%),其中肝细胞损伤型57例,胆汁淤积型25例和混合型10例;DILI组患者年龄为(45.6±7.2)岁,显著大于未发生DILI组【(40.5±8.5)岁,P<0.05】,体质指数为(26.2±2.2)kg/m^(2),显著大于未发生DILI组【(23.0±2.4)kg/m^(2),P<0.05】,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和Ⅱ期肿瘤占比分别为25.0%、17.4%、18.5%和52.2%,显著高于未发生DILI组的6.3%、4.8%、4.8%和31.7%(P<0.05);在DILI发生后,经调整抗肿瘤治疗方案及给予甘草酸类降酶和熊去氧胆酸退黄处理,各型DILI患者血生化指标均得以恢复,继续接受后续化疗治疗和随访。结论接受蒽环类药物化疗的乳腺癌术后患者发生DILI比较常见,但经积极护肝处理,预后良好,需要及时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性损伤 乳腺癌 蒽环类药物 临床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HBsAg阳性的肺结核患者抗痨治疗引起病毒再激活和药物性肝损伤发生影响因素分析
11
作者 郭珍 王欣 牛攀霞 《实用肝脏病杂志》 2025年第1期68-71,共4页
目的分析血清HBsAg阳性的肺结核患者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病毒再激活和药物性肝损伤(DILI)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2021年1月~2022年12月我院诊治的血清HBsAg阳性肺结核患者120例,均接受标准的抗痨治疗,45例患者接受了恩替卡韦预防性抗病毒... 目的分析血清HBsAg阳性的肺结核患者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病毒再激活和药物性肝损伤(DILI)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2021年1月~2022年12月我院诊治的血清HBsAg阳性肺结核患者120例,均接受标准的抗痨治疗,45例患者接受了恩替卡韦预防性抗病毒治疗。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抗结核治疗过程中病毒再激活和DILI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在抗痨过程中,发生病毒再激活30例(25.0%);病毒再激活组均未接受预防性抗病毒治疗,年龄及长期饮酒、低蛋白血症和应用皮质激素占比分别为(43.5±6.2)岁、60.0%、66.6%和36.7%,均显著大于或高于未发生病毒再激活组【分别为(36.2±5.0)岁、17.7%、20.0%和11.1%,P<0.05】;在抗痨过程中,发生DILI者45例(37.5%);DILI组长期饮酒和低蛋白血症占比分别为55.6%和62.2%,显著高于未发生DILI组(分别为12.0%和13.3%,P<0.05),而接受预防性抗病毒治疗占比为22.2%,显著低于未发生DILI组的46.7%(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不接受抗病毒治疗、长期饮酒和低蛋白血症是血清HBsAg阳性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过程中病毒再激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长期饮酒、低蛋白血症和不抗病毒治疗是发生DIL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清HBsAg阳性的肺结核患者抗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病毒再激活和DILI,了解危险因素,及早做好预防和处理,可能能保证抗痨治疗的顺利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性损伤 肺结核 HBsAg 抗结核治疗 HBV再激活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黄芪醇改善阿奇霉素诱导药物性肝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
12
作者 张翠锋 钱海溢 +4 位作者 何溢宸 王佳音 解心怡 徐启祥 郭文俊 《沈阳医学院学报》 2025年第2期141-148,共8页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和体外实验验证的方法探讨环黄芪醇改善阿奇霉素诱导药物性肝损伤(DILI)可能的作用靶点及机制。方法:通过数据库检索、预测环黄芪醇和DILI的潜在靶点,提取、筛选共有和关键靶点,并进行GO及KEGG富集分析以及分子对接...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和体外实验验证的方法探讨环黄芪醇改善阿奇霉素诱导药物性肝损伤(DILI)可能的作用靶点及机制。方法:通过数据库检索、预测环黄芪醇和DILI的潜在靶点,提取、筛选共有和关键靶点,并进行GO及KEGG富集分析以及分子对接验证。分离C57BL/6小鼠原代肝细胞,通过细胞活性检测试剂盒(CCK8)和氧自由基检测试剂盒(ROS)探索阿奇霉素诱导小鼠原代肝细胞DILI的最佳浓度和时间,采用RT-qPCR、Western blot检测NF-κB p65、p-NF-κB p65、AMPKα、p-AMPKα等基因和蛋白的表达,评估环黄芪醇(10~50μmol/L)的干预效果。结果:网络药理学筛选出关键基因10个,包括热休克蛋白90AA1 (HSP90AA1)、基质金属蛋白酶2 (MMP2)等。GO富集分析显示,环黄芪醇主要可能通过调节膜电位和化学突触传递等生物学过程,以及影响神经元胞体和远端轴突等细胞组分和相关激酶活性发挥作用。KEGG富集分析显示其主要通过神经信号传递通路、IL-17信号通路等发挥作用。分子对接结果显示,环黄芪醇与HSP90AA1、MMP2以及核因子激活的B细胞的κ-轻链增强p65 (NF-κB p65)、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α)、核因子红细胞来源2样2 (Nrf2)、血红素加氧酶1 (HO-1)、 NAD (P) H:醌氧化还原酶-1 (NQO1)等靶点良好结合,尤其与Nrf2的结合能≤-5.0 kcal/mol。细胞实验显示,阿奇霉素(50μmol/L,12 h)显著降低肝细胞活力并升高ROS水平(P<0.01)。环黄芪醇可明显改善肝细胞活性和缓解氧自由基的生成,下调NF-κB p65的磷酸化水平,上调AMPKα、Nrf2、HO-1、NQO1的mRNA表达水平以及相关蛋白表达水平(P<0.05)。结论:环黄芪醇可通过抑制NF-κB磷酸化、激活AMPK/Nrf2/HO-1/NQO1通路,改善阿奇霉素诱导的肝细胞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靶向Nrf2密切相关。然而,DILI的复杂病理机制可能涉及其他未被验证的通路,需进一步在动物模型中验证环黄芪醇的体内疗效及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黄芪醇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药物性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葶苈降血脂胶囊致急性药物性肝损伤1例分析
13
作者 胡亚萍 张爱武 《中国药物警戒》 2025年第2期224-226,共3页
目的探讨葶苈降血脂胶囊中成分致肝损伤的情况,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分析1例葶苈降血脂胶囊致肝损伤病例,讨论肝损伤与药物成分间的相关性,并对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及维普网建库至2024年6月20日的相关报道检索分析。结果入院... 目的探讨葶苈降血脂胶囊中成分致肝损伤的情况,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分析1例葶苈降血脂胶囊致肝损伤病例,讨论肝损伤与药物成分间的相关性,并对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及维普网建库至2024年6月20日的相关报道检索分析。结果入院前,葶苈降血脂胶囊为患者单独用药,入院后根据综合评定,急性药物性肝损伤与葶苈降血脂胶囊可能有关,但文献并未检测到葶苈降血脂胶囊致肝损伤的报道,其组方中的大黄、黄芩、木香均可引起肝损伤。结论含大黄、黄芩、木香类成分可能致肝损伤,医生和药师应关注相关药物,警惕肝损伤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葶苈降血脂 胶囊 药物性损伤 大黄 黄芩 木香 药品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血管疾病药物性肝损伤的影响因素及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
14
作者 崔健 李海萍 殷佳蕊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5年第2期178-182,共5页
目的:分析心血管疾病药物性肝损伤的影响因素,构建预测发生心血管疾病药物性肝损伤的列线图模型。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2年7月至2023年12月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的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436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情... 目的:分析心血管疾病药物性肝损伤的影响因素,构建预测发生心血管疾病药物性肝损伤的列线图模型。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2年7月至2023年12月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的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436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情况分为药物性肝损伤组和非药物性肝损伤组,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心血管疾病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的影响因素,采用R3.6.3软件构建发生心血管疾病药物性肝损伤预测列线图模型,ROC曲线分析该列线图模型的预测价值,Hosmer-Lemeshoe拟合优度检校准曲线评价该列线图模型的拟合程度,并采用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估预测模型的临床实用价值。结果:436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中有47例发生药物性肝损伤,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率为10.7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药物性肝损伤组和非药物性肝损伤组患者的年龄、体质指数(BMI)、合并症数量、治疗情况、肝病史、饮酒史、用药种数、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BMI、合并症数量、治疗情况、肝病史、饮酒史和用药种数是发生心血管疾病药物性肝损伤的影响因素(P<0.05);基于上述7项独立影响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预测,预测发生心血管疾病药物性肝损伤风险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69(95%CI:0.902~0.978),表明列线图模型区分度良好;校准曲线结果表明,该列线图模型预测心血管疾病药物性肝损伤发生风险与实际发生风险一致性良好;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C-index=0.991,χ2=3.347,P=0.911,模型拟合度较好;DCA分析结果显示,该模型在较广的阈值概率范围内(0.13~0.67)净收益水平较高,临床实用性较强。结论:心血管疾病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构建的列线图预测心血管疾病药物性肝损伤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药物性损伤 预测价值 合并症数量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0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临床特征与预后分析
15
作者 莫伟斌 欧阳婉爱 +1 位作者 黄晓涵 何鼎醇 《实用肝脏病杂志》 2025年第1期72-75,共4页
目的分析一组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转归情况。方法2021年1月~2023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DILI患者,常规进行临床分型、停止可疑药物和积极的护肝处理1~3周,总结临床特征,并分析预后情况。结果在80例DILI患者中,肝细胞型41... 目的分析一组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转归情况。方法2021年1月~2023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DILI患者,常规进行临床分型、停止可疑药物和积极的护肝处理1~3周,总结临床特征,并分析预后情况。结果在80例DILI患者中,肝细胞型41例(51.3%),胆汁淤积型14例(17.5%)和混合型25例(31.2%);肝细胞型患者消化系统症状占比为51.2%,显著高于胆汁淤积型的21.4%或混合型的24.0%,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为(646.2±177.5)U/L,显著高于胆汁淤积型【(91.4±28.9)U/L,P<0.05】或混合型【(140.8±42.4)U/L,P<0.05】,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为(430.7±123.9)U/L,显著高于胆汁淤积型【(111.4±42.6)U/L,P<0.05】或混合型【(129.1±60.7)U/L,P<0.05】,碱性磷酸酶(ALP)水平为(90.6±19.4)U/L,显著低于胆汁淤积型【(258.1±83.3)U/L,P<0.05】或混合型【(191.4±50.8)U/L,P<0.05】,谷氨酰转肽酶(GGT)水平为(263.9±100.7)U/L,显著低于胆汁淤积型【(881.4±350.2)U/L,P<0.05】或混合型【(475.1±192.3)U/L,P<0.05】;本组DILI患者痊愈69例(86.3%),未痊愈11例(13.7%),不同型患者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ILI患者最常见的临床分型为肝细胞型,更容易出现消化系统症状。大部分DILI患者预后较好,但中药引起的肝损伤仍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性损伤 临床特征 转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血清自身抗体特征及其与肝生化指标和预后关系研究
16
作者 孙莲 熊光菊 冯晓彤 《老年医学与保健》 2025年第1期194-198,共5页
目的分析老年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血清自身抗体特征,并研究其与肝生化指标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12月—2023年12月于华西医院诊治的老年DILI患者136例,使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DILI患者血清自身抗体,并比较不同血清自身抗体特... 目的分析老年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血清自身抗体特征,并研究其与肝生化指标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12月—2023年12月于华西医院诊治的老年DILI患者136例,使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DILI患者血清自身抗体,并比较不同血清自身抗体特征DILI患者肝生化指标值和预后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分析自身抗体对DILI患者临床结局的评估价值。结果136例老年DILI患者中,检出至少一项血清自身抗体阳性患者占72.06%(98/136),检出的血清自身抗体以ANA为主(63.24%),且患者抗体滴度主要为低、中滴度;自身抗体阳性组血清GGT水平高于自身抗体阴性组(P<0.05),肝功能恢复正常比例低于自身抗体阴性组(68.37%vs 92.11%,P<0.05);ROC曲线显示,自身抗体阳性预测DILI患者不良临床结局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630,敏感度为91.18%,特异度为34.31%。结论老年DILI患者血清中可检测到多种自身抗体,以ANA为主;自身抗体阳性与阴性患者的肝生化指标相似,但自身抗体阳性与肝功能恢复正常的概率较低,对此类指标的检测可能一定程度上预测不良临床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药物性损伤 自身抗体 生化指标 预后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护肝降酶汤治疗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效果观察
17
作者 陈庆利 缪志伟 +1 位作者 韩怡 蒋志涛 《中国医药科学》 2025年第3期94-97,171,共5页
目的 观察护肝降酶汤治疗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有效率,结合肝功能指标、临床症状缓解情况等,评价护肝降酶汤对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张家港市中医医院住院患者中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的病例80例,... 目的 观察护肝降酶汤治疗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有效率,结合肝功能指标、临床症状缓解情况等,评价护肝降酶汤对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张家港市中医医院住院患者中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的病例80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将80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药物性肝损害的基础上加服水煎护肝降酶方汤剂,每天1剂,每天2次;对照组患者常规药物对症处理,两组均治疗1个疗程(14 d/疗程)。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病例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临床症状积分以及治疗有效率。结果 干预后治疗组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治疗组的临床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护肝降酶汤治疗药物性肝损伤患者有显著效果,能有效缓解临床症状,降低肝功能指标,且无明显的毒副反应,可为药物性肝损伤提供新的解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酶汤 药物性损伤 功能指标 临床症状积分 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中药调控铁死亡干预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的成分筛选及作用机制
18
作者 周阿益 金立君 +1 位作者 邵深深 陈瑶如 《新中医》 2025年第5期179-186,共8页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分析识别抗结核药物诱导的药物性肝损伤与铁死亡相关的关键基因,并预测相关作用的中药及有效成分。方法:利用PubChem、Swiss Target Prediction平台获得抗结核药物的药物靶点;基于Gene Cards数据库收集药...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分析识别抗结核药物诱导的药物性肝损伤与铁死亡相关的关键基因,并预测相关作用的中药及有效成分。方法:利用PubChem、Swiss Target Prediction平台获得抗结核药物的药物靶点;基于Gene Cards数据库收集药物性肝损伤的疾病靶点,取“疾病-药物”交集靶点,运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关系图,结合CytoHubba插件获得核心靶点。应用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功能(GO)富集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通过FerrDb数据库筛选出铁死亡相关的关键基因,利用HERB数据库、TCMSP数据库和对关键基因进行中药及有效成分预测,结合Lipinski五倍率法则和ADMETlab 2.0对有效成分进行成药性及人肝毒性筛选,最后筛选出的有效成分进行分子对接。结果:得到抗结核药物与药物性肝损伤共同作用靶点14个,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筛选出GPT、CYP2E1、CYP1A2、NR1H4、ABCB11、SLC10A1、CYP7A1、ABCC2、HIF1A和CASP3等关键靶点。通过FerrDb数据库筛选关键基因HIF1A,以HIF1A为靶点筛选并经筛除后得到具有成药性且无人肝毒性的有效成分血根碱、黄芩甙元和槲皮素,且这3种成分与HIF1A均能稳定结合。结论:血根碱、黄芩甙元和槲皮素可能通过调控HIF1A的表达,影响肝脏细胞的铁死亡达到治疗抗结核药物诱导的药物性肝损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性损伤 抗结核药物 铁死亡 中药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原文传递
不规范应用非甾体抗炎药致药物性肝损伤1例报道及药学监护
19
作者 杨海英 蒋孟函 尹笋君 《临床合理用药》 2025年第3期160-162,共3页
药物性肝损伤(DILI)指由各类处方或非处方的化学药物、生物制剂、传统中药、天然药、保健品、膳食补充剂及其代谢产物乃至辅料等所诱发的肝损伤^([1])。DILI的常见药物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抗感染药物(含抗结核药物)、激素类药... 药物性肝损伤(DILI)指由各类处方或非处方的化学药物、生物制剂、传统中药、天然药、保健品、膳食补充剂及其代谢产物乃至辅料等所诱发的肝损伤^([1])。DILI的常见药物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抗感染药物(含抗结核药物)、激素类药物等,DILI常见影响因素有:(1)宿主因素:如女性对某些药物表现出较高的易感性,或合并基础疾病;(2)药物因素:药物的化学性质、剂量、疗程及药物相互作用均可影响DILI的潜伏期、临床表型、病程和结局;(3)环境因素:过量饮酒可能会增加DILI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性损伤 非甾体抗炎药 药学监护 药物不良反应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性肝损伤不良反应分析
20
作者 张岩 李炎君 +3 位作者 刘家荟 邓娇 原苑 张敬一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5年第1期26-29,40,共5页
目的对药物性肝损伤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探讨药物性肝损伤的特点及相关规律,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借鉴。方法对本院2011年至2021年间上报至医院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259例药物所致肝损伤进行帕累托分析。结果259例ADR报告中,药物性肝损伤... 目的对药物性肝损伤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探讨药物性肝损伤的特点及相关规律,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借鉴。方法对本院2011年至2021年间上报至医院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259例药物所致肝损伤进行帕累托分析。结果259例ADR报告中,药物性肝损伤最常见类型为肝细胞损伤型(37.84%),引发药物性肝损伤的年龄段主要在46岁以上,共195例(75.28%)。药物种类主要有心血管疾病用药(44.02%)、抗感染药(23.94%)及抗肿瘤药(11.58%)。其中,心血管药物中阿托伐他汀钙40mg及以上占比最高,共53例(46.49%);抗感染药物中主要为头孢菌素类(29.03%)、碳青霉烯类(19.35%)、抗真菌类(17.74%)、喹诺酮类(11.29%)。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主要在用药6 d及以内(69.88%),不良反应持续时间多为1至2周(31.66%)。多数患者好转(47.88%)或治愈(37.07%)。结论对于中老年患者,应用心血管系统药物、抗感染药物或抗肿瘤药物时,需要至少在6d及以内监测患者肝功能变化,如有异常应及时停药或给予治疗,从而避免药物性肝损伤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性损伤 药物不良反应 帕累托分析 用药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