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8篇文章
< 1 2 3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类世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科学
1
作者 刘丛强 李思亮 +5 位作者 刘学炎 王宝利 郎赟超 丁虎 郝丽萍 张琼予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55-466,共12页
地球已进入新的地质时代——“人类世”,人类已成为全球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人类活动导致的地球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关键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改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地球生态系统的关键功能,给人类福祉和可持续发展带... 地球已进入新的地质时代——“人类世”,人类已成为全球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人类活动导致的地球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关键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改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地球生态系统的关键功能,给人类福祉和可持续发展带来诸多威胁。本文基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新进展,综述了人类世全球变化特征、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在地球系统各圈层演化中的作用及其变化规律。特别关注了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生产和消费模式改变等人类活动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气候、生态和环境效应。研究表明,应对人类世全球变化需要系统理解人类活动作为主要驱动力的多要素和多尺度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及其生态和环境效应,基于地球系统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开展针对人类世社会-生态系统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研究。在文末提出了人类世生物地球化学研究的优先领域和方向,并强调解决受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高度影响下人类世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各种复杂科学问题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世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全球变化 地球系统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铀元素微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进展
2
作者 夏庆银 刘龙成 牛玉清 《湿法冶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83-488,共6页
铀元素是地球上广泛分布的放射性重金属元素之一,其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受到多种微生物的调控。重点综述了微生物在铀元素形态转化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包括还原固定、非还原固定、氧化迁移及非氧化迁移。通过自然环境中铀元素-微生物之间相... 铀元素是地球上广泛分布的放射性重金属元素之一,其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受到多种微生物的调控。重点综述了微生物在铀元素形态转化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包括还原固定、非还原固定、氧化迁移及非氧化迁移。通过自然环境中铀元素-微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的探讨,分析了铀元素的迁移、转化和富集机制,从而为铀矿资源勘探开发、放射性含铀废料安全处置及重金属铀污染防治修复提供指导性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铀元素 微生物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矿物-微生物相互作用 氧化还原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vestro公司和Encina公司达成废塑料化学循环产品长期供应协议
3
作者 黄丽敏(摘译)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8-98,共1页
高性能聚合物的全球领导者科思创公司(Covestro)和获得国际可持续发展与碳认证(ISCC PLUS)证书的美国循环化学品生产商Encina公司,达成了一项用消费后废塑料生产化学循环原料的长期供应协议。具体来说,在Encina公司的世界级规模生产设... 高性能聚合物的全球领导者科思创公司(Covestro)和获得国际可持续发展与碳认证(ISCC PLUS)证书的美国循环化学品生产商Encina公司,达成了一项用消费后废塑料生产化学循环原料的长期供应协议。具体来说,在Encina公司的世界级规模生产设施建成投产后(预计在2027年底),Encina公司将向Covestro公司供应苯和甲苯。这标志着Covestro公司在此前可持续采购努力的基础上,首次达成了涉及化学循环原料的重大采购协议,这是该公司迈向全面循环的重要一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购协议 世界级规模 高性能聚合物 科思 废塑料 可持续发展 化学循环 全球领导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南几处地热环境下的微生物多样性及其潜在的地球化学循环作用
4
作者 肖凯 王伟英 +3 位作者 张振维 童涛 黄涛 潘钟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19-828,共10页
地热微生物作为地热极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局域和区域的元素循环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目前华南地区地热微生物的相关研究还非常有限。本文聚焦赣南地热,利用16S rRNA基因全长测序技术分析了6处地热(40~80℃)及4处沉积物的细菌多... 地热微生物作为地热极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局域和区域的元素循环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目前华南地区地热微生物的相关研究还非常有限。本文聚焦赣南地热,利用16S rRNA基因全长测序技术分析了6处地热(40~80℃)及4处沉积物的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鉴定出1072属、2856种细菌。研究发现,温度、pH、硫酸根、硝酸盐氮、钙地热因子对地热细菌群落有显著影响,其中温度是主要影响因子,与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呈正相关。特征细菌包括变形菌、热球菌、产水菌、厚壁菌等,其中Thermus、Sulfurihydrogenibium、Thermodesulfovibrio和Hydrogenobacter在赣南夹湖(JH)和蓝田(ND)高温地热中显著富集,这些微生物类群可能参与了蓝田地热的S、Fe及矿质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本研究还分离出20株耐高温细菌,多为芽孢杆菌属。这些发现揭示了赣南地热微生物特征,为地热资源开发与保护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赣南 地热 微生物多样性 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原文传递
Neste公司的废塑料化学循环生命周期评估结果及其PULSE项目进展
5
作者 黄丽敏(摘译)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2-42,共1页
Neste公司近期完成了废塑料化学循环生命周期评估,目前正处于扩大化学循环技术规模的决定性阶段。当Neste公司看到工业规模的废塑料化学处理能力正在形成,监管框架正在制定中,大公司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时开始考虑化学品回收时,他们认... Neste公司近期完成了废塑料化学循环生命周期评估,目前正处于扩大化学循环技术规模的决定性阶段。当Neste公司看到工业规模的废塑料化学处理能力正在形成,监管框架正在制定中,大公司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时开始考虑化学品回收时,他们认为展示和验证这些新技术的气候和环境效益在当前这个阶段至关重要。因此,Neste公司开展了废塑料化学循环技术的生命周期评估,旨在帮助行业参与者和政策制定者做出与化学循环相关的明智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塑料 生命周期评估 化学循环 可持续发展目标 环境效益 化学处理 监管框架 化学品回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塑料化学循环产业链建设分析
6
作者 黄丽敏 程钰丹 程薇 《石油石化绿色低碳》 CAS 2024年第5期21-29,共9页
对废塑料化学循环的必要性、化学循环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介绍,对欧美等地区的废塑料化学循环产业链构成情况进行分析,并对比我国产业现状,提出相关建议。废塑料化学循环目前占比不足1%,尚处于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但废塑料化学循环... 对废塑料化学循环的必要性、化学循环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介绍,对欧美等地区的废塑料化学循环产业链构成情况进行分析,并对比我国产业现状,提出相关建议。废塑料化学循环目前占比不足1%,尚处于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但废塑料化学循环具有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助力塑料行业可持续发展以及有益补充物理回收等必要性,具有大规模发展潜能。废塑料化学循环产业链建立初期主要受政策驱动,需要强制性或指导性的再生塑料含量法规、品牌方PCR目标承诺、技术研发和生产企业的参与以及下游产品认证体系等。我国需加快配套政策和标准体系的推出、推进低值废塑料回收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参与废塑料化学回收认证体系建设,以更大范围实现低值废塑料污染的治理和低值废塑料的资源化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塑料 化学循环 产业链 要素 政策 标准 认证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砷的发生、形态、污染源及地球化学循环 被引量:52
7
作者 王萍 王世亮 +3 位作者 刘少卿 李艳霞 何孟常 林春野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90-97,共8页
文章首先总结了砷在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沉积物、岩石、大气中的含量和分布;归纳了砷的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分析了砷在水和土壤/沉积物固相中的形态;并重点阐述了砷在土壤和沉积物中的迁移转化机理。砷通常与Fe、Al、Mn的氧化物和氢氧... 文章首先总结了砷在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沉积物、岩石、大气中的含量和分布;归纳了砷的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分析了砷在水和土壤/沉积物固相中的形态;并重点阐述了砷在土壤和沉积物中的迁移转化机理。砷通常与Fe、Al、Mn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粘土矿物、硫化物、磷酸盐和碳酸盐矿物结合,砷的生物可用性和迁移性与其在土壤和沉积物中的形态有密切关系。文章最后定量阐述了砷的污染源,包括金属开采与冶炼,化学燃料的燃烧和含砷化学品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量 形态 来源 地球化学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中硒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营养调控及分异成因 被引量:96
8
作者 赵少华 宇万太 +2 位作者 张璐 沈善敏 马强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197-1203,共7页
硒是环境中重要的生命元素,它在环境中含量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及动植物的健康安全。结合国内外资料及最新的研究进展,阐述了环境中硒的生物地球球化学循环,包括环境中硒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特征,土壤中硒的含量分布、形态及有效性,... 硒是环境中重要的生命元素,它在环境中含量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及动植物的健康安全。结合国内外资料及最新的研究进展,阐述了环境中硒的生物地球球化学循环,包括环境中硒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特征,土壤中硒的含量分布、形态及有效性,大气和水环境中硒的形态分布,植物体中的硒及其对硒的吸收关系;讨论了低硒高硒环境中硒营养水平的调节及环境分异的成因,诸如母质类型、气候特征、风化淋失、气体挥发、土壤质地和地力耗竭等方面;并提出了环境中硒研究的前沿及今后关注的热点问题,以促进今后环境中硒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营养调控 分异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热带山地雨林短期水量平衡及主要养分的地球化学循环研究 被引量:32
9
作者 周光益 陈步峰 +3 位作者 曾庆波 吴仲民 黄全 李意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28-32,共5页
本文采用集水区技术和定位研究方法,利用1989年5月至1993年4月4a的观测资料,对海南岛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天然更新林的水量平衡及主要养分的地球化学循环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指出:该森林生态系统年降雨输入为2911.... 本文采用集水区技术和定位研究方法,利用1989年5月至1993年4月4a的观测资料,对海南岛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天然更新林的水量平衡及主要养分的地球化学循环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指出:该森林生态系统年降雨输入为2911.0mm,其中7.06%以树干茎流形式进入林地,林内穿透雨占78.88%,另外14.06%被林冠截留损失;以径流形式流出该系统的水量为15140.6mm,占年降雨量的52.92%,其中快速径流和基流分别占总径流的22.14%和77.86%;系统另一输出项为蒸散,计算为1370.6mm,为年降雨量的47.08%。在该森林生态系统中,N、P、K、Ca、Mg、Si、Al、Mn等养分随降雨输入的量分别为14.43、0.56、4.19、53.03、7.41、5.21、0.82和0.056kg/hm2·a,通过冠层后的淋溶量(含树干淋洗)分别为3.67、0.50、50.18、-9,14、8.61、14.26、1.05和1.334kg/hm2·a,这些养分以径流形式流出该系统的量分别为8..35、0.38、33.61、40.26、6.17、133.08、1.69和0.075kg/hm2·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山地雨林 水量平衡 地球化学循环 海南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地铁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环境效应 被引量:58
10
作者 姜明 吕宪国 +1 位作者 杨青 佟守正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93-499,共7页
湿地位于水陆过渡地带,干湿交替引起的氧化还原变化是湿地中最为典型、普遍的现象。铁作为湿地中的主要氧化还原物质,它的变化对湿地环境具有重要的指示性作用。本文介绍了湿地中铁的时空分布及其转化规律,指出湿地铁循环的影响因素,分... 湿地位于水陆过渡地带,干湿交替引起的氧化还原变化是湿地中最为典型、普遍的现象。铁作为湿地中的主要氧化还原物质,它的变化对湿地环境具有重要的指示性作用。本文介绍了湿地中铁的时空分布及其转化规律,指出湿地铁循环的影响因素,分析了湿地铁循环在湿地土壤形成、湿地植物的生理生态、湿地的物质循环、环境指示等方面的效应;最后对湿地铁循环研究中的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提出几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环境效应 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锑的环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效应研究展望 被引量:49
11
作者 吴丰昌 郑建 +7 位作者 潘响亮 黎文 邓秋静 莫昌琍 朱静 刘碧君 劭树勋 郭建阳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50-356,共7页
研究表明锑与铅和汞一样,是一个可长距离输送的全球性有毒元素;但锑的研究最近才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与其它金属如汞、铅、镉和砷等相比,国际上锑的研究开展得相对较少。为了揭示锑的全球性污染程度、循环过程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急... 研究表明锑与铅和汞一样,是一个可长距离输送的全球性有毒元素;但锑的研究最近才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与其它金属如汞、铅、镉和砷等相比,国际上锑的研究开展得相对较少。为了揭示锑的全球性污染程度、循环过程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急需开展深入研究。概述了前人在锑的环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效应方面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存在的科学问题,凝练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思路和方法,并指出我国西南地区是开展这一方向研究的理想区域,及在该地区开展深入研究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环境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生态系统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 被引量:38
12
作者 沙丽清 郑征 +4 位作者 冯志立 刘玉洪 刘文杰 孟盈 李明锐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89-694,共6页
用小流域集水区和物质平衡方法 ,于 1999年对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生态系统的氮素循环进行了初步研究。西双版纳季节雨林生态系统的氮库总储量为 6 4 81.2kg·hm-2 ,其中活体生物量、凋落物层和土壤 (0~ 30cm)中的氮储量分别为 970... 用小流域集水区和物质平衡方法 ,于 1999年对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生态系统的氮素循环进行了初步研究。西双版纳季节雨林生态系统的氮库总储量为 6 4 81.2kg·hm-2 ,其中活体生物量、凋落物层和土壤 (0~ 30cm)中的氮储量分别为 970 .9、37.7、5 4 81.2kg·hm-2 。土壤中的氮占生态系统氮总储量的 84 .4 % ,活体生物量占 15 .0 % ,凋落物层仅占 0 .6 %。结果表明季节雨林的氮主要分布在土壤中 ,而在生物量中只占很少部分。大气降水、林内穿透水、树干流及地表径流的氮含量分别为 0 .5 6 5、0 .82 8、0 .983和 1.0 4 2mg·dm-3 ,氮通量则分别为 8.89、10 .97、3.5 7、5 .95kg·hm-2 ·a-1。大气降水输入氮 8.89kg·hm-2 ·a-1,径流输出氮 5 .95kg·hm-2 ·a-1,收支平衡 (输入—输出 )为2 .94kg·hm-2 ·a-1。氮的生物循环 :吸收为 14 9.86kg·hm-2 ·a-1,存留为 6 9.30kg·hm-2 ·a-1,归还为 80 .5 6kg·hm-2 ·a-1,循环系数为 0 .5 4。结果表明未受干扰的季节雨林生态系统处于氮积累的状态 ,有利于该生态系统的稳定与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双版纳 热带季节雨林生态系统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热带森林 养分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南极普里兹湾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Ⅱ:POC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23
13
作者 扈传昱 张海生 +3 位作者 潘建明 陈志强 刘小涯 卢勇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01年第3期195-204,共10页
在中国第 1 5次南极考察期间对普里兹湾的颗粒有机碳 (POC)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夏季普里兹湾 POC表层含量在 94.2 0 - 1 1 2 4 .0 0μg/L ,平均 2 79.1 1μg/L ,POC含量由湾内向湾外递减。湾内平均含量 5 2 7.1 4μg/L,湾外平均含量 ... 在中国第 1 5次南极考察期间对普里兹湾的颗粒有机碳 (POC)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夏季普里兹湾 POC表层含量在 94.2 0 - 1 1 2 4 .0 0μg/L ,平均 2 79.1 1μg/L ,POC含量由湾内向湾外递减。湾内平均含量 5 2 7.1 4μg/L,湾外平均含量 1 71 .72 μg/L,湾内 POC含量远远大于湾外。断面分布表明水体上层 POC含量高于底层含量 ,在 1 0 0 m附近含量达到最低 ,且变化显著。 POC与叶绿素 a的高度相关性 (r=0 .889,n=91 )表明普里兹湾 POC主要由 POCB组成即主要来自于浮游植物的贡献。 POC/chl a值为 1 1 0 .3 3与 Ross海相近 ,但高于太平洋等海域。 POC与DIN、PO4 3 - 之间均呈现良好的负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 - 0 .6 0 7、- 0 .486 (n=86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绿素A 营养盐 普里兹湾 夏季 南极 有机碳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化学循环分解水制氢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14
作者 张平 于波 +1 位作者 陈靖 徐景明 《化学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43-650,共8页
热化学循环分解水制氢是利用核能或太阳能进行大规模、无污染制氢的有前景的方法,已经提出了多种流程。本文对热化学制氢流程及其评价标准进行了综述,重点介绍了碘硫循环、UT3循环和Westinghouse循环等先进流程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化学循环 制氢 碘硫循环 UT-3循环 西屋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化氢在湖泊磷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 被引量:25
15
作者 王晓蓉 丁丽丽 +1 位作者 牛晓君 任洪强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85-489,共5页
重点介绍磷化氢对湖泊富营养化和在湖泊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 。
关键词 磷化氢 湖泊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富营养化 水体污染 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在硅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的作用 被引量:12
16
作者 汪秀芳 陈圣宾 +2 位作者 宋爱琴 叶文 李振基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95-600,共6页
硅是地球上重要的矿质元素,在许多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传统认为硅的循环主要受岩石风化、矿物溶解和水体沉积的影响。实际上,植物在硅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植物体本身就是一个相当大的硅库,它们能以无定型硅... 硅是地球上重要的矿质元素,在许多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传统认为硅的循环主要受岩石风化、矿物溶解和水体沉积的影响。实际上,植物在硅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植物体本身就是一个相当大的硅库,它们能以无定型硅(SiO2.nH2O)的形式积累硅,称作生物硅(BSi)、植硅石或蛋白石。陆地植物每年以BSi的形式固定约1.68×109~5.60×109t的硅,通过枯枝落叶返回到土壤中的BSi有92.5%被植物再吸收,7.5%进入土壤库。陆地植物从土壤BSi库吸收的硅量远超过从岩石风化释放吸收的硅量,植物-土壤内循环的有效性强烈地影响着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硅向河流和海洋的输送。在海洋中,硅藻通过吸收、溶解和沉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海洋里的硅循环,硅藻每年固定的硅约为5.60×109~7.84×109t,同样,在向海底沉积的过程中,97%的BSi重新被硅藻吸收,每年只有1.43×108~2.55×108t(约3%)沉积到海底。可见,植物在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硅的循环中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硅的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时必须考虑到植物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硅藻 生物硅(BSi)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旧聚酯(PET)的化学循环利用 被引量:29
17
作者 杨勇 吕毅军 +1 位作者 徐元源 相宏伟 《化学进展》 SCIE CAS CSCD 2001年第1期65-72,共8页
废旧 PET聚酯可通过化学解聚来实现其循环利用。本文总结了废旧 PET聚酯化学循环利用领域的研究现状 ,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开发的主要化学解聚工艺方法 ,包括水解法、甲醇解聚法、乙二醇解聚法等 ,同时对各种工艺过程的优缺点进行了综合比较。
关键词 PET聚酯 化学循环利用 废聚酯 化学解聚 水解法 甲醇解聚法 乙二醇解聚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流域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对输送无机氮的影响——1968~1997年的时间变化分析 被引量:48
18
作者 晏维金 章申 王嘉慧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505-514,共10页
通过研究长江流域 1 968~ 1 997年氮的输入、输出、平衡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表明长江流域 1 997年氮的输入量、输出量和储存量分别为 1 0 .0× 1 0 9、 6.7× 1 0 9、和 3.5× 1 0 9kg,分别是 1 968年氮输入量、输出量和... 通过研究长江流域 1 968~ 1 997年氮的输入、输出、平衡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表明长江流域 1 997年氮的输入量、输出量和储存量分别为 1 0 .0× 1 0 9、 6.7× 1 0 9、和 3.5× 1 0 9kg,分别是 1 968年氮输入量、输出量和储存量的 4、 5和 3倍。在氮的输入中 ,1 977年以前 ,长江流域氮输入主要是生物固氮 ,年均固氮量约 1 .0× 1 0 9kg;而在 1 985年后 ,化学氮肥年均输入量约5 .0× 1 0 9kg,占总氮输入的 5 0 %以上。在氮的输出中 ,1 997年通过长江大通站水体中溶解态无机氮 ( DIN)的浓度和通量分别是 1 .60 mg/ L和 1 .40× 1 0 9kg,从 1 968年到 1 997年约增加了1 0倍 ;大约 2 5 %的氮输入通过长江输送到东海 ,约 33%的氮输入通过反硝化和氨挥发进入大气中 ,剩余 42 %的氮输入储存在流域内。研究发现 ,长江流域的氮输入量 ,特别是化肥氮的输入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机氮 生理地球化学循环 化肥 长江流域 生物固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平原小叶章湿地生态系统硫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被引量:22
19
作者 李新华 刘景双 +1 位作者 孙志高 杨继松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199-2207,共9页
以三江平原小叶章湿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应用分室模型研究了硫在大气-土壤-植物系统各分室中的分布及循环过程。结果表明,在植物-土壤系统内,土壤是主要的贮存库和流通介质,有97.78%的硫贮存在土壤中,且主要以有机硫的形态存在,... 以三江平原小叶章湿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应用分室模型研究了硫在大气-土壤-植物系统各分室中的分布及循环过程。结果表明,在植物-土壤系统内,土壤是主要的贮存库和流通介质,有97.78%的硫贮存在土壤中,且主要以有机硫的形态存在,2.22%的硫贮存在植物中。在植物亚系统中,根是主要的贮库,79.60%的硫贮存在根中。湿地植物地上部分吸收的总S量为0.75gS/m^2;向地下再转移的总S量为0.24gS/m^2,向枯落物S库转移的总S量为0.51gS/m^2;根吸收的总S量为3.76gS/m^2;根向土壤S库转移的总S量为3.07gS/m^2;现存枯落物中的总S量为0.75gS/m^2;枯落物向土壤S库的转移量最低为0.52gS/m^2·a。输入和输出过程的研究表明,小叶章湿地生态系统在生长季(5-9月份)向大气排放H2S的量为1.42mgS/m^2,从大气吸收COS的量为1.83mgS/m^2;通过大气降水输入到生态系统中的硫为4.85mgS/m^2,其差值为5.26mgS/m^2,这表明硫在小叶章湿地生态系统中处于累积状态,湿地存在潜在的酸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平原 小叶章湿地 生态系统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山地雨林生态系统水文化学循环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陈步峰 周光益 +2 位作者 曾庆波 李意德 吴仲民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11-117,共7页
根据5a定位观测,对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更新林生态系统的水文化学循环规律的数据分析表明,年均降雨量为2668.3mm,其中总径流量占46.7%,蒸散量53.3%,冠层截留量14.0%。N、P、K、Ca、Mg的年均降雨输... 根据5a定位观测,对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更新林生态系统的水文化学循环规律的数据分析表明,年均降雨量为2668.3mm,其中总径流量占46.7%,蒸散量53.3%,冠层截留量14.0%。N、P、K、Ca、Mg的年均降雨输入量为78.4kg/(hm2·a),总径流输出56.7kg/(hm2·a),净积累21.6kg/(hm2·a);Si、有机C、Al、Mn的年均降雨输入量为25.0kg/(hm2·a),总径流输出为112.3kg/(hm2·a),净损失87.3kg/(hm2·a),更新林系统仅处于更新进展过程中,同时证实了冠层对降水化学的淋溶效应,净淋溶系数达4.11;提出了降雨、林内净降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 热带山地 雨林更新林 水文化学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