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联合临床指标和MR征象的列线图预测肝细胞癌肿瘤包绕型血管
1
作者 孟存忠 赵帆 盛玉武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8-62,共5页
目的 构建联合临床指标和MRI征象的列线图预测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肿瘤包绕型血管(vessels encapsulating tumor clusters,VETC)。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13例手术病理证实为HCC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根据时间顺序,... 目的 构建联合临床指标和MRI征象的列线图预测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肿瘤包绕型血管(vessels encapsulating tumor clusters,VETC)。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13例手术病理证实为HCC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根据时间顺序,按7∶3的比例将患者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比较两组临床、病理及影像特征的差异。对训练集的临床指标及影像特征采用logistic单因素及多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确定VET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回归分析结果构建预测VETC的列线图,并在验证集中验证列线图的预测效能。结果 训练集纳入148例,验证集65例,两组临床、病理及影像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训练集的logistic回归分析中,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400 ng/mL、肿瘤更大、肿瘤多发、肿瘤边缘不光整及出现肿瘤内动脉是预测VETC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以上因素构建的列线图在训练集和验证集的C指数分别为0.825和0.817。结论 临床指标及MRI征象构建的列线图在预测VETC时具有较好的准确性,且能直观显示VETC的发生概率,可帮助临床制订个性化治疗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肿瘤包绕型血管 临床指标 磁共振成像 影像征象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细胞癌中肿瘤包绕型血管模式在临床预后评价中的意义
2
作者 肖锋 肖静文 +2 位作者 张海燕 马秦榕 顾春燕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40-643,共4页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中肿瘤包绕型血管(vessels encapsulating tumor clusters,VETC)模式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预后意义。方法收集315例肝细胞癌石蜡样本,应用CD34、CD31免疫组化染色标记肝细胞癌组织血管生长模式。根据染色结果分为两...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中肿瘤包绕型血管(vessels encapsulating tumor clusters,VETC)模式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预后意义。方法收集315例肝细胞癌石蜡样本,应用CD34、CD31免疫组化染色标记肝细胞癌组织血管生长模式。根据染色结果分为两种不同的血管模式:具有离散血管腔的毛细血管型模式和具有窦隙状血管腔并形成蛛网状血管网、血管内皮完全包绕肿瘤细胞簇的VETC模式。分析VETC模式与肝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以及预后意义。结果42.5%(134/315)肝细胞癌组织中出现VETC模式。将VETC占比≥20%的肿瘤面积定义为VETC+型肝细胞癌,315例中VETC+型肝细胞癌占19.4%(61/315)。45.9%(28/61)VETC+型肝细胞癌中可见粗梁型组织学结构。VETC+型肝细胞癌与肿瘤最大径>3 cm(P=0.011)、高α-甲胎蛋白(AFP)水平(P=0.022)、组织学分化差(P=0.002)、存在粗梁型组织学结构(P=0.009)和有微血管侵犯(P<0.001)等相关。VETC+型肝细胞癌患者中位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和中位无瘤生存(disease-free survival,DFS)时间分别为20、13个月,VETC-型肝细胞癌患者中位OS、DFS时间分别为59、40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VETC模式是评估肝细胞癌患者OS和DFS的独立风险因子(OS:HR=1.490,P=0.039;DFS:HR=1.476,P=0.044)。结论VETC是肝细胞癌常见的血管生长模式,评价该模式有助于预测肝细胞癌的复发和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肿瘤包绕型血管 粗梁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包绕型血管VETC:肿瘤转移新机制及精准治疗新靶点 被引量:2
3
作者 曾慧娴 李哲 +2 位作者 陈俊光 方坚鸿 庄诗美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CAS CSCD 2022年第4期770-776,共7页
转移是导致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探讨肿瘤转移的机制并鉴定抗转移治疗靶点一直是肿瘤研究的重点。血行转移是肿瘤转移最常见的途径。经典理论认为,癌细胞通过运动侵袭穿过基质及血管壁入血转移。因此,以往的研究主要关注癌细胞运动... 转移是导致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探讨肿瘤转移的机制并鉴定抗转移治疗靶点一直是肿瘤研究的重点。血行转移是肿瘤转移最常见的途径。经典理论认为,癌细胞通过运动侵袭穿过基质及血管壁入血转移。因此,以往的研究主要关注癌细胞运动侵袭的调控机制。肿瘤包绕型血管(vessels encapsulating tumor clusters,VETC)是新近发现的一种独特的血管结构,它们相连成网,将肿瘤组织分隔成小块并完全包绕。VETC在肝癌、肾癌、胆管癌等人类高发肿瘤中普遍存在,它可帮助癌细胞成团释放进入血循环,从而为肿瘤提供一种不依赖于运动侵袭且更加高效的转移模式。近年来,VETC的临床意义受到了广泛关注。该文系统综述了VETC相关的研究进展,包括VETC介导的侵袭非依赖转移模式的发现历程及调控机制、VETC在肿瘤精准治疗中的作用、VETC的检测/预测模型,最后提出了该领域有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包绕型血管 VETC 血行转移 侵袭非依赖转移 肿瘤精准治疗
原文传递
35kV超导电缆终端电流引线的绕包型绝缘设计 被引量:6
4
作者 杨鑫 李卫国 +3 位作者 郭昱延 黄晓华 张宏杰 魏斌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1-36,共6页
目前电流引线大多采用挤包型绝缘结构,为改进引线绝缘性能,提出对35kV超导电缆终端电流引线采用绕包型绝缘结构设计。选择了一种在低温条件下仍具有较好电气性能和机械性能的聚丙烯层压纸(LPP)对电流引线进行绕包,并等间距地加入铝箔作... 目前电流引线大多采用挤包型绝缘结构,为改进引线绝缘性能,提出对35kV超导电缆终端电流引线采用绕包型绝缘结构设计。选择了一种在低温条件下仍具有较好电气性能和机械性能的聚丙烯层压纸(LPP)对电流引线进行绕包,并等间距地加入铝箔作为电容屏以改善电流引线的电场分布。通过计算和仿真分析可知,加入4层铝箔对绝缘层电场分布的改善效果最为显著。电气性能测试表明该35kV电流引线完全符合电气性能要求。该绕包型绝缘设计的特点为:绝缘层可以骤冷,且不会遇低温开裂;改善了轴向与径向电场和绝缘层的抗电老化性能,提高了绝缘层的击穿电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超导(HTS)电缆终端 电流引线 绝缘 聚丙烯层压纸(LPP) 电容分压 电气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包绕型血管在肝细胞癌中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王苗苗 王寅中 +1 位作者 王倩 雷军强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0-116,共7页
早期转移是肝细胞癌(HCC)术后复发及病死率高的主要原因。目前,研究发现一种新的血管转移模式—肿瘤包绕型血管(VETC),不依赖经典的上皮-间质转化转移方式,其转移程度更高,预后更差,给HCC患者的精准治疗带来更大的挑战。故笔者总结VETC... 早期转移是肝细胞癌(HCC)术后复发及病死率高的主要原因。目前,研究发现一种新的血管转移模式—肿瘤包绕型血管(VETC),不依赖经典的上皮-间质转化转移方式,其转移程度更高,预后更差,给HCC患者的精准治疗带来更大的挑战。故笔者总结VETC模式在HCC中研究现状、作用机制及临床意义,旨在为HCC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肿瘤转移 肿瘤包绕型血管 综述
原文传递
110kV绕包型XLPE电缆中间接头的绝缘性能 被引量:5
6
作者 陆国俊 刘毅刚 吴倩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B07期1-2,4,共3页
对一只运行达 13年的 110 k V交联聚乙烯绝缘(XL PE)电缆绕包型接头进行了型式试验和附加试验 ,结果表明在保证制造、安装工艺质量的前提下可满足 30年运行寿命的要求。
关键词 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缆 电缆接头 绝缘性能 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绕包型内护层船用电缆的特性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高作阁 《江苏船舶》 2007年第3期33-34,共2页
绕包型内护层船用电缆是近年来新型研究开发的本土化船用电缆产品,研究开发以来已在国内外散货船、集装箱船等项目工程中得到了成功的应用。该产品因具有良好的电气和物理机械性能、满足有关规则规范的技术性能、便于施工安装敷设等优点... 绕包型内护层船用电缆是近年来新型研究开发的本土化船用电缆产品,研究开发以来已在国内外散货船、集装箱船等项目工程中得到了成功的应用。该产品因具有良好的电气和物理机械性能、满足有关规则规范的技术性能、便于施工安装敷设等优点,正越来越被用户所接受和认可。本文主要研究了该产品的优良特性,给船厂船东设计人员在电缆选型时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护层 无内套 船用电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体预备对口腔修复临床效果的影响
8
作者 陈呈 《吉林医学》 2025年第3期644-646,共3页
目的:探讨牙体预备对口腔修复的临床效果影响程度。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325例需行前牙贴面修复的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予以烤瓷贴面切缘非包绕型预备后实施口腔修复治疗,均随访1年以上,评价临床疗... 目的:探讨牙体预备对口腔修复的临床效果影响程度。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325例需行前牙贴面修复的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予以烤瓷贴面切缘非包绕型预备后实施口腔修复治疗,均随访1年以上,评价临床疗效,记录不良反应,评估牙体预备质量(牙体预备操作效率、预备体质量、预备准确度),调查随访1年牙齿美观度,并比较治疗前后唇侧牙龈指数与牙周探诊深度、治疗前与治疗半年口腔功能(咀嚼功能与语言功能)。结果:本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6.92%;牙体预备质量中牙体预备操作效率评分为(9.30±0.36)分、预备体质量评分为(9.25±0.41)分、预备准确度评分为(9.36±0.32)分;随访1年牙齿美观度高达96.00%;不良反应率仅为4.31%;治疗后唇侧牙龈指数与牙周探诊深度均有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半年口腔功能(咀嚼功能与语言功能)评分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予以烤瓷贴面切缘非包绕型预备进行前牙贴面修复治疗,可明显改善唇侧牙龈指数与牙周探诊深度、口腔功能,而且牙体预备质量好,不良反应少,牙齿美观度高,全面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修复 牙体预备 烤瓷贴面切缘非包绕型预备 牙体预备质量 口腔功能 牙齿美观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右冠状动脉闭塞致前壁和下壁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1例
9
作者 眭慧芳 曾芳 李丽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24年第2期213-216,共4页
同时发生前壁和下壁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较为少见,其梗死相关血管主要为包绕心尖型左前降支闭塞。本例患者男,57岁,因被发现神志不清2 h入院。急诊心电图检查示:窦性心律,V3—V6、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0.1~0.5 mV。急诊冠状动脉... 同时发生前壁和下壁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较为少见,其梗死相关血管主要为包绕心尖型左前降支闭塞。本例患者男,57岁,因被发现神志不清2 h入院。急诊心电图检查示:窦性心律,V3—V6、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0.1~0.5 mV。急诊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其梗死相关血管为右冠状动脉近段完全闭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电图 前壁和下壁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 右冠状动脉 心尖前降支 梗死相关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ETC癌巢型肝细胞肝癌研究进展
10
作者 张明铭(综述) 刘艳荣(审校)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206-210,共5页
为提升肝细胞肝癌患者的预后质量,在诊治工作展开过程中,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肝细胞肝癌的复发以及转移。大部分肝细胞肝癌的转移模式可以通过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理论进行解释,但是血管包绕肿瘤细... 为提升肝细胞肝癌患者的预后质量,在诊治工作展开过程中,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肝细胞肝癌的复发以及转移。大部分肝细胞肝癌的转移模式可以通过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理论进行解释,但是血管包绕肿瘤细胞巢(vessels surrounded tumor clusters,VETC)癌巢型肝细胞肝癌具有特殊的血管结构,通过外周血液循环系统进行转移,形成新的转移灶。相对于其他类型肝细胞肝癌,VETC癌巢型肝细胞肝癌自身转移概率及复发概率高,临床的相关预后更差。本文将对VETC癌巢型肝细胞肝癌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为肝细胞肝癌诊治体系的完善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肝癌 血管包绕型肿瘤 肿瘤精准治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成像参数预测肝细胞癌微血管模式的价值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千娟 龙莉玲 +2 位作者 李晨晖 谢金桓 张会婷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77-584,共8页
目的:评估术前磁共振检查中使用两种非高斯弥散模型衍生的定量参数以及常规的表观弥散系数(ADC)预测肝细胞癌(HCC)肿瘤包绕型血管(VETC)及微血管侵犯(MVI)联合表型方面的潜力。方法:前瞻性搜集105例HCC患者,所有患者均在术前两周内进行... 目的:评估术前磁共振检查中使用两种非高斯弥散模型衍生的定量参数以及常规的表观弥散系数(ADC)预测肝细胞癌(HCC)肿瘤包绕型血管(VETC)及微血管侵犯(MVI)联合表型方面的潜力。方法:前瞻性搜集105例HCC患者,所有患者均在术前两周内进行常规序列及多个b值(0~3000 s/mm^(2))的DWI检查。通过弥散后处理技术获得体素内非相干运动(IVIM)模型、弥散峰度成像(DKI)模型的衍生定量参数及常规的ADC值,分别由2位放射科医生测量整个病灶的所有弥散参数的平均值。由2位病理科医师联合VETC和MVI结果对HCC组织的微血管模式进行分类,将其分为3个不同的VETC/MVI(VM)组。比较不同VM分组间各个定量参数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定量参数的诊断效能,并采用DeLong检验比较各组AUC值的差异。结果:IVIM-Dstar值、DKI-K值在不同VM分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VM-组的IVIM-Dstar值、DKI-K值低于VM±和V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不同VM分组间的DKI-K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IVIM-Dstar及DKI-K值鉴别不同VM分组的AUC值分别为0.756、0.863、0.630及0.653、0.802、0.673;IVIM-Dstar值及DKI-K值组成的联合模型鉴别不同VM分组的AUC值分别为0.769、0.896和0.702(P<0.05)。Delong检验结果表明,IVIM-Dstar、DKI-K以及两者组成的联合模型在鉴别不同VM分组的效能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非高斯弥散模型定量参数在术前预测HCC的VETC及MVI联合表型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肿瘤包绕型血管 微血管侵犯 磁共振成像 非高斯弥散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kV及以下全塑电缆附件选型浅说
12
作者 陈连生 《建筑电气》 1995年第4期36-37,共2页
我国自七十年代开始,中低压电力电缆逐渐由传统的油浸纸绝缘电缆向橡塑绝缘电缆过渡,特别是10kV及以下聚氯乙烯绝缘电缆和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缆在工矿企业和高层民用建筑的应用日益广泛,并已占据主导地位。聚氯乙烯绝缘电缆和交联聚乙烯... 我国自七十年代开始,中低压电力电缆逐渐由传统的油浸纸绝缘电缆向橡塑绝缘电缆过渡,特别是10kV及以下聚氯乙烯绝缘电缆和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缆在工矿企业和高层民用建筑的应用日益广泛,并已占据主导地位。聚氯乙烯绝缘电缆和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缆(习惯上统称为全塑电缆)具有以下优点:①绝缘性能好;②耐水性强,抗酸、抗碱,防腐蚀;③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缆 全塑电缆 附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不同预备方式瓷贴面修复上下前牙97例临床效果评估 被引量:4
13
作者 陈钢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16年第3期34-37,共4页
目的评价3种不同预备方式全瓷贴面修复上下前牙的疗效。方法对我科3年来97例患者共178颗上前牙瓷贴面进行3个月至3年的修复情况观察,采用改良Ryge标准评估修复疗效。结果开窗型预备3年成功率92.9%,失败3颗;对接型预备3年成功率92.1%,失... 目的评价3种不同预备方式全瓷贴面修复上下前牙的疗效。方法对我科3年来97例患者共178颗上前牙瓷贴面进行3个月至3年的修复情况观察,采用改良Ryge标准评估修复疗效。结果开窗型预备3年成功率92.9%,失败3颗;对接型预备3年成功率92.1%,失败4颗;包绕型预备3年成功率92.3%,失败3颗。3种不同预备方式的修复疗效无明显变化。结论从中短期看,3种预备的瓷贴面修复体均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瓷贴面 开窗 对接 包绕型 上下前牙 临床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发110kV整体预制接头
14
作者 李含荪 蔡兴波 《广东电力》 1994年第1期16-20,共5页
1 概述 自1984年广州供电局首次引进110kV交联电缆以来,全国的供电系统引进了日本、欧洲及大洋洲的110kV及以上的挤出绝缘电缆及其附件。产品来自13~14家制造厂,可谓集世界之大全。这些引进工程为我国开发XLPE电缆及附件提供了很好的... 1 概述 自1984年广州供电局首次引进110kV交联电缆以来,全国的供电系统引进了日本、欧洲及大洋洲的110kV及以上的挤出绝缘电缆及其附件。产品来自13~14家制造厂,可谓集世界之大全。这些引进工程为我国开发XLPE电缆及附件提供了很好的样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联电缆 接头形式 电缆线路 接头 XLPE 整体预制 广州供电局 交联聚乙烯 主绝缘 耐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VETC(+)肝癌模型构建及索拉非尼对VETC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熊培尧 唐雨豪 +3 位作者 杨子良 朱应钦 王骏成 徐立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CAS 2022年第3期315-319,共5页
目的构建具有肿瘤包绕型血管(VETC)的小鼠肝细胞癌(肝癌)模型,探讨索拉非尼对VETC(+)肝癌的影响。方法将49只C57小鼠随机分为预防组(15只)、治疗组(15只)和对照组(19只)。预防组小鼠肝包膜下接种HEP1-6肝癌细胞(5×10^(5)/只),2 d... 目的构建具有肿瘤包绕型血管(VETC)的小鼠肝细胞癌(肝癌)模型,探讨索拉非尼对VETC(+)肝癌的影响。方法将49只C57小鼠随机分为预防组(15只)、治疗组(15只)和对照组(19只)。预防组小鼠肝包膜下接种HEP1-6肝癌细胞(5×10^(5)/只),2 d后开始连续索拉非尼溶液灌胃(25 mg/kg,每日一次);治疗组于接种后10 d开始连续予索拉非尼溶液灌胃(50 mg/kg,每日一次);对照组以相同体积的DMSO灌胃,于接种后5、10、15、20、23、27 d分批处死小鼠,肿瘤组织石蜡包埋,切片行CD34及HE染色,观察小鼠体重及不良反应,记录成瘤情况、肿瘤最大径等。肿瘤最大径及VETC环数等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结果各组小鼠均顺利成瘤,接种后20 d对照组2只小鼠肝内可见转移灶,接种后23 d对照组1只小鼠死于肿瘤进展。治疗组与预防组均未观察到明显肝内转移,小鼠可见脱屑,无明显厌食、腹泻等不良反应,体重无明显变化,饲养笼干燥,无死亡。预防组接种后5、10、15、20、23 d肿瘤最大径均明显小于对照组(H=-4.355,-3.857,-6.000,-6.250,-6.167;P<0.05);接种后15 d,治疗组肿瘤最大径亦明显小于对照组(H=-5.125,P<0.05)。接种后5 d,对照组小鼠肝肿瘤中均可观察到明显的VETC结构;接种后15 d VETC环数较5 d明显减少(H=-3.857,P<0.05),且肿瘤内部均出现大片坏死灶;接种后23 d VETC环数较15 d明显增多(H=4.582,P<0.05)。预防组接种5~23 d VETC形成明显被抑制;5、10、20 d VETC环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H=-3.971,-4.355,-6.369;P<0.05)。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小鼠VETC(+)肝癌模型。索拉非尼可有效降低小鼠肝癌的肿瘤负荷,破坏VETC结构并抑制其形成,预防组疗效尤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肿瘤包绕型血管 索拉非尼 小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