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9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STS-TAM融合模型的老年智能助行器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1
作者 刘卓 乔元杰 张凤雪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7-54,共8页
目的探究影响老年用户智能助行器使用意愿的因素,提高老年人对智能助行器的接受率,促进其社会参与,为助行器设计提供可行性建议。方法基于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整合社会技术系统(Sociotechnical System,STS)理... 目的探究影响老年用户智能助行器使用意愿的因素,提高老年人对智能助行器的接受率,促进其社会参与,为助行器设计提供可行性建议。方法基于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整合社会技术系统(Sociotechnical System,STS)理论,构建老年智能助行器使用意愿STS-TAM融合模型。基于此模型进行研究假设,利用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EM)收集问卷数据并进行分析。结果提出22个假设,其中20个得到验证,同时分析各变量对老年人使用意愿的影响权重,表明社会因素和技术因素共同影响老年智能助行器使用意愿。结论STS-TAM融合模型使设计人员能更全面地考虑老年人需求,有助于开发出更符合老年用户需求的智能助行器,提高其生活质量和社会活跃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设计 使用意愿 老年智能助行 技术接受模型(TAM) 社会技术系统(ST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下肢助行器控制策略研究
2
作者 姚旭文 王亚刚 +2 位作者 胡佳炜 孟巧玲 喻洪流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3-268,共6页
目的:为了增强智能助行器的人机交互性,使用户更好地进行康复训练。方法:在导纳控制的基础上,设计了自适应导纳控制模型。根据交互力输入的变化,实时调整导纳控制参数,使之与用户主动力相适应以更新期望轨迹,使用户的意图得到充分的表... 目的:为了增强智能助行器的人机交互性,使用户更好地进行康复训练。方法:在导纳控制的基础上,设计了自适应导纳控制模型。根据交互力输入的变化,实时调整导纳控制参数,使之与用户主动力相适应以更新期望轨迹,使用户的意图得到充分的表达。并利用长短期记忆(LSTM)网络对自适应导纳控制器进行优化。结果:搭建实验平台,采集受试者的肌电信号、人机交互力和助行器的跟踪误差,与优化前对比发现,自适应导纳算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导纳参数变化滞后于输入的问题,使控制系统更加稳定,最终让助行器对使用者步行姿态跟踪更加快速精准。结论:基于LSTM网络优化的自适应导纳控制策略使助行器使用起来更加柔顺,提高了用户的舒适度,对用户康复训练有良好的辅助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助行 导纳控制 长短期记忆网络 人机交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全场景行为的老年人智慧助行服务设计策略研究
3
作者 盛传新 赵璧 +1 位作者 张禄 王泽峰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33-542,564,共11页
目的为改善高龄、数字失能、下肢残障等特殊老年群体的助行服务体验,探究从传统泛出行场景到助行场景下的智慧技术整合服务设计策略。方法引入全场景行为工具,追踪、归纳和总结目标老年群体的一周出行生活行为,揭示老年人在实际出行过... 目的为改善高龄、数字失能、下肢残障等特殊老年群体的助行服务体验,探究从传统泛出行场景到助行场景下的智慧技术整合服务设计策略。方法引入全场景行为工具,追踪、归纳和总结目标老年群体的一周出行生活行为,揭示老年人在实际出行过程中面临的迷路寻路、高峰换乘、数字设备操作失能与身体不适求助等子场景,将移动出行空间层要素和助行行为层要素进行矩阵交叉分析,结合元宇宙、虚拟现实、智能穿戴与AI个性化路径推荐算法等数字技术层要素生成高价值助行交互场景,构建从“物理域—数字域—情感域”跃进的智慧助行服务设计策略。结果提出促进助行设备个性化响应与互联共享、提升助行界面内容可及和精准衔接化、实施助行知识推介定时化和定制化,增强公共出行空间社交化与家庭式体验的智慧助行服务设计策略并建议在助行服务中融入远程家庭互动、VR康复训练、虚拟旅行等促进身心健康的新生活体验场景。结论智慧助行服务设计策略的构建有助于指导数字技术与老龄日常出行生活的紧密融合,增强助行服务的吸引力和实用性,满足特殊老年群体独立出行的需求,促进其身心和社交的全面健康发展,为智能技术与老年群体适老化服务的深度融合创新提供新的思路和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务设计 适老化 智慧助行 全场景 设计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情感化理论的适老化助行产品设计研究
4
作者 周雅茹 李咛 杨雅茹 《工业设计》 2025年第1期40-43,共4页
随着年龄的增长,许多老年人开始使用助行产品,而由产品引发的心理问题亟待解决。因此,文章首先对国内助行产品设计的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老年群体的特征,提出基于情感化理论的适老化助行产品设计思路,并通过具体的设计案例进行验证。以... 随着年龄的增长,许多老年人开始使用助行产品,而由产品引发的心理问题亟待解决。因此,文章首先对国内助行产品设计的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老年群体的特征,提出基于情感化理论的适老化助行产品设计思路,并通过具体的设计案例进行验证。以期通过情感化设计可以减轻老年人对助行产品的羞耻感和排斥心理,提升老年人在使用助行产品过程中的尊严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设计 情感化设计 助行产品 设计策略 产品设计 适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用性视角下的老年人助行器设计研究
5
作者 陈婉 任钟鸣 孔李波 《工业设计》 2025年第3期29-32,共4页
为提升助行器的产品价值及用户使用体验,文章基于可用性理论,对助行器用户的日常使用痛点和需求展开可用性调查与分析,构建了可用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系统梳理轮式助行器的核心设计要素,运用Rhino软件完成产品概念模型的数字化构建,并... 为提升助行器的产品价值及用户使用体验,文章基于可用性理论,对助行器用户的日常使用痛点和需求展开可用性调查与分析,构建了可用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系统梳理轮式助行器的核心设计要素,运用Rhino软件完成产品概念模型的数字化构建,并开展可用性验证测试,最终提出具有实践价值的设计优化方案。该设计为辅助器具行业的创新改良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设计 可用性 老年人 助行器设计 用户研究 评估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KANO模型与感性工学的老年助行器设计
6
作者 王鹏 徐佳乐 张婷 《科学技术创新》 2025年第3期217-220,共4页
为解决现有老年助行器用户满意度较低的问题,导入KANO模型与感性工学应用于老年助行器设计实践。将KANO模型和感性工学两种分析方法相结合,根据消费者需求模型结合感性工学方法指导设计一款老年助行器,意图由此增强其用户满意度。首先,... 为解决现有老年助行器用户满意度较低的问题,导入KANO模型与感性工学应用于老年助行器设计实践。将KANO模型和感性工学两种分析方法相结合,根据消费者需求模型结合感性工学方法指导设计一款老年助行器,意图由此增强其用户满意度。首先,利用KANO模型分析得出用户在本能、行为、反思层次上不同需求的优先级,并运用感性工学分析老年助行器设计要素与用户情感意向的关系。其次,综合根据KANO模型中用户的最优需求及其外观感性需求指导老年助行器方案设计,并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验证了该方案的可行性。二者方法的结合更能帮助设计师更加便捷地捕捉用户需求与设计要点,帮助老年用户获得优质的体验感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ANO模型 感性工学 老年助行器设计 模糊综合评价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助行康复机器人自适应步态控制方法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罗莎 罗思思 +1 位作者 卢运娇 王成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62-366,共5页
为了提高助行康复机器人在不同坡度上的稳定性,合理的步态控制方法显得尤为重要。这里以助行康复机器人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将长短期记忆网络和动态运动基元结合的步行康复机器人自适应步态控制方法。将传感器采集信息与动态运动基元... 为了提高助行康复机器人在不同坡度上的稳定性,合理的步态控制方法显得尤为重要。这里以助行康复机器人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将长短期记忆网络和动态运动基元结合的步行康复机器人自适应步态控制方法。将传感器采集信息与动态运动基元中步态控制项相结合,对参考步态进行调整。同时通过更改动态运动基元的时间项和空间项对步态进行二次调整以适应不同的坡度。通过试验对该控制方法的可用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在(0~20)°斜坡进行自适应步态变换,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 步态控制 长短期记忆网络 动态运动基元 助行 自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社区性训练的助行康复系统研究与实现
8
作者 邹任玲 汪航 +4 位作者 刘二宁 尹学志 张书扬 关晨露 胡秀枋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31-338,共8页
为了循序渐进地恢复脊髓损伤患者受损部分神经及下肢运动功能,在已有早期减重步行训练的基础上,增加减重模式下空间运动功能。构建可根据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损伤程度实现不同模式康复训练、状态监测和助行功能的系统,进行包括减重、助行... 为了循序渐进地恢复脊髓损伤患者受损部分神经及下肢运动功能,在已有早期减重步行训练的基础上,增加减重模式下空间运动功能。构建可根据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损伤程度实现不同模式康复训练、状态监测和助行功能的系统,进行包括减重、助行装置、移动平台和控制模块的结构设计。集成平地行走和上下楼梯训练步态轨迹模型,通过对比正常髋、膝关节的运动角度数据,验证应用该轨迹的可行性与合理性,并进行了设定行走路线的社区任务导向性训练轨迹规划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助行系统支持患者自主设定模拟社区任意行走模式,有助于帮助患者恢复部分肢体运动功能,以尽快融入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足底驱动式助行 步态训练 社区性 控制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JACK虚拟仿真的学龄前脑瘫儿童助行器人机优化设计
9
作者 付晓莉 王腾腾 +1 位作者 张斌 党娜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5-22,59,共9页
目的减少学龄前脑瘫儿童助行器的安全隐患,解决患儿在训练过程中的肢体二次损伤问题,提升助行器人机舒适性,对学龄前脑瘫儿童助行器进行优化设计。方法通过JACK虚拟仿真软件的RULA工具,分析得到学龄前脑瘫儿童在使用助行器过程中存在的... 目的减少学龄前脑瘫儿童助行器的安全隐患,解决患儿在训练过程中的肢体二次损伤问题,提升助行器人机舒适性,对学龄前脑瘫儿童助行器进行优化设计。方法通过JACK虚拟仿真软件的RULA工具,分析得到学龄前脑瘫儿童在使用助行器过程中存在的不合理姿势,并对其进行人机工学与受力分析,提出改进方法并进行设计优化,最后导入JACK虚拟仿真软件进行风险与舒适性验证。结果优化后的学龄前脑瘫儿童助行器的使用受伤风险从4级降低到1级,患儿躯干弯曲力矩、L4/L5脊柱压缩力、剪切力的姿势载荷指数分别降低53%、47%、81%,上身各关节处于舒适角度。结论经过JACK仿真分析及人机优化后的助行器,有效降低了学龄前脑瘫儿童在康复训练中的二次损伤风险,减轻了患儿步行训练中的身体负担,提升了助行器使用的舒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ACK仿真 助行 学龄前脑瘫儿童 人机工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骨骼助行机器人关节运动轨迹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桓茜 陈宇 王伟 《自动化仪表》 CAS 2024年第5期73-76,共4页
外骨骼助行机器人耦合在人体下肢各关节处实现整体协调运动。有效、合理的关节运动轨迹对于外骨骼的辅助运动至关重要。通过对助行机器人结构特征及关节运动角度的分析,采用D-H参数法建立了外骨骼机器人在矢状面内的正向和逆向运动学模... 外骨骼助行机器人耦合在人体下肢各关节处实现整体协调运动。有效、合理的关节运动轨迹对于外骨骼的辅助运动至关重要。通过对助行机器人结构特征及关节运动角度的分析,采用D-H参数法建立了外骨骼机器人在矢状面内的正向和逆向运动学模型,并通过位姿变换求解出各关节变化量。针对外骨骼助行机器人关节运动进行轨迹规划,利用Matlab Robotics Toolbox中的link函数建立了外骨骼二连杆机构的三维仿真模型,并采用五次多项式插值函数对外骨骼髋关节、膝关节进行了关节轨迹规划。仿真得到关节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三个运动轨迹曲线。仿真结果光滑连续,符合外骨骼辅助运动的特征。该研究能够为外骨骼助行机器人的控制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骨骼助行机器人 神经网络 位置跟踪误差 运动学模型 D-H参数法 轨迹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针联合助行功能性电刺激促进脑卒中后步行及平衡功能的前瞻性研究
11
作者 孙倩倩 余果 +7 位作者 郭新毅 谢丹丹 雷蕾 廖秋菊 田腾飞 刘宇 柳红勤 何晓阔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88-493,共6页
目的:探讨头针联合助行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采取平行随机对照研究,纳入符合标准的脑卒中步行功能障碍患者36例,随机分为头针联合助行FES组和助行FES组,每组各18例。两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助行... 目的:探讨头针联合助行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采取平行随机对照研究,纳入符合标准的脑卒中步行功能障碍患者36例,随机分为头针联合助行FES组和助行FES组,每组各18例。两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助行FES组加助行FES,头针联合助行FES组增加头针干预。训练及头针每次30min,两组干预均为1次/d,持续1周。分别在干预前、干预1周后行功能性步行能力量表(FAC)、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10m步行计时测试(10MWT)6min步行试验(6MWT)和平衡功能(睁、闭眼运动轨迹面积及长度)的评定并分析干预周期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1)36例研究对象均完成了整个试验,两组干预基线情况一致(P>0.05);(2)干预前后组内对比,步行功能(TUG、10MWT、6MWT)和平衡功能(睁、闭眼运动轨迹面积和长度)均较干预前提高(P<0.05);(3)干预前后组间对比:头针联合助行FES组对平衡功能闭眼时运动轨迹面积和长度的改善优于单纯助行FES组(P<0.05),步行功能和平衡功能(睁眼状态下),两组干预前后差值对比无显著性意义(P>0.05);(4)研究中无不良事件,无脱落。结论:头针联合助行FES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后步行功能及平衡功能,其改善平衡功能的效果优于单纯助行F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功能 平衡功能 头针 助行功能性电刺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助行外骨骼结构设计与仿真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贾宁庭 尚雅层 +1 位作者 来跃深 常宏 《机械工程师》 2024年第2期24-27,共4页
外骨骼机器人作为当下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之一,其研究过程融合了机械设计、仿真分析、传感、控制等各项技术。针对当今社会对助行外骨骼的需求,文中从人体下肢结构与运动特性研究角度出发,采用模块化的方法仿人体髋关节设计了一款下肢助... 外骨骼机器人作为当下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之一,其研究过程融合了机械设计、仿真分析、传感、控制等各项技术。针对当今社会对助行外骨骼的需求,文中从人体下肢结构与运动特性研究角度出发,采用模块化的方法仿人体髋关节设计了一款下肢助行外骨骼机器人。文中使用Solid Works三维软件设计了下肢助行外骨骼的三维模型,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了数学建模并通过MATLAB和ADAMS软件对外骨骼进行了仿真分析与验证。结果表明:外骨骼结构设计安全合理,能够满足实际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助行外骨骼 结构设计 仿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脑卒中患者助行辅具的情感化设计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胡祖华 胡光忠 张玲玉 《设计》 2024年第16期126-129,共4页
以脑卒中患者的生理、心理需求为导向,分析助行辅具产品对于患者的价值,从而提出情感化的设计方法,有利于患者在使用过程中获得正向的情感认知。以情感化设计理论为出发点,通过对患者特征、康复痛点和助行辅具功能痛点进行分析,获取患... 以脑卒中患者的生理、心理需求为导向,分析助行辅具产品对于患者的价值,从而提出情感化的设计方法,有利于患者在使用过程中获得正向的情感认知。以情感化设计理论为出发点,通过对患者特征、康复痛点和助行辅具功能痛点进行分析,获取患者需求,并采用访谈调研总结出重点需求。将患者需求与情感化设计转化,进行助行辅具产品的设计实践。针对脑卒中患者的助行辅具情感化设计可以满足患者锻炼需求及情感价值等。助行辅具的情感化设计有相当高的社会意义,能够满足患者对助行辅具情感化需求。所以,需要设计师结合患者的生理、心理特征,以情感化设计理论为基础,将助行辅具的功能、情感价值发挥到最大化,给予患者最好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品创新设计 助行辅具 脑卒中 情感化设计 KANO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流程优化的路径式护理联合助行器早期助行在老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黄友连 李玉凤 +1 位作者 吴捡秀 刘玉玲 《齐鲁护理杂志》 2024年第12期122-125,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流程优化的路径式护理联合助行器早期助行在老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1日~2022年5月31日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80例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信封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 目的:探讨基于流程优化的路径式护理联合助行器早期助行在老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1日~2022年5月31日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80例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信封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联合康复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基于流程优化的路径式护理联合助行器早期助行,两组均干预1个月并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术后恢复时间、创伤应激指标[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平民版量表(PCL-C)和心理弹性量表(CD-RISC)]、假体稳定性[采用髋关节功能评分表(Harris)]、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评分(BI)]、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干预1个月后,两组PCL-C评分低于干预前(P<0.05),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1个月后,两组CD-RISC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假体下沉位移小于对照组(P<0.05),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1个月、随访6个月后,两组BI得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实施基于流程优化的路径式护理联合助行器早期助行,可缩短患者术后恢复时间,改善术后创伤应激心理状态,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对假体稳定性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路径式护理 助行 创伤应激 假体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穿戴式助行器结构设计与仿真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新 鄢沛峰 《机械传动》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5-102,共8页
设计了一款下肢穿戴式助行器,主要作用是辅助脑卒中、偏瘫等有下肢运动障碍的患者进行日常行走活动。首先,在对下肢运动机制、关节结构以及自由度组成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下肢穿戴式助行器的三维结构模型;应用三维红外动作捕捉系统采集... 设计了一款下肢穿戴式助行器,主要作用是辅助脑卒中、偏瘫等有下肢运动障碍的患者进行日常行走活动。首先,在对下肢运动机制、关节结构以及自由度组成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下肢穿戴式助行器的三维结构模型;应用三维红外动作捕捉系统采集正常人行走步态数据,拟合出对应关节角度曲线;建立助行器简化D-H模型,对助行器进行了运动学建模分析;将动作捕捉实验(简称动捕实验)采集的步态数据作为仿真驱动,对助行器进行了运动学仿真验证。结果表明,仿真得到的关节角度变化曲线与实验采集到的角度曲线基本一致,角速度变化曲线与踝关节质心位置变化曲线符合正常人体行走规律,验证了下肢穿戴式助行器的结构设计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穿戴式助行 下肢运动机制 动作捕捉实验 运动学建模 运动学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家用轮式助行器的FMECA及其失效数据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郑晨 吕炫汉 +3 位作者 周祁杰 朱嘉伟 李亚球 杨雪鹤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2024年第1期75-79,共5页
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的逐渐加快导致对助行器的需求加大。可靠性是助行器的重要属性之一,然而目前助行器的可靠性研究较少。该文以家用轮式助行器为例,对其展开故障模式、影响及其危害性分析。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26种故障模式,得到影... 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的逐渐加快导致对助行器的需求加大。可靠性是助行器的重要属性之一,然而目前助行器的可靠性研究较少。该文以家用轮式助行器为例,对其展开故障模式、影响及其危害性分析。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26种故障模式,得到影响其可靠性关键模块为坐姿-站姿转换系统。针对此关键模块,该文开展了故障数据的采集及分析,检验其寿命分布符合对数正态分布模型,该模块可靠寿命t_(0.9)的0.95置信下限为2489.4 h。该研究针对家用轮式助行器开展的可靠性分析可以为其他有源医疗设备的可靠性分析提供思路,并推动形成符合我国医疗器械监管法规要求的可靠性研究审评要点,供业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助行 可靠性 故障模式、影响及其危害性分析 失效数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层体验理论的老年智能助行产品设计策略
17
作者 王正乐 娄明 《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01-102,106,共3页
从深层体验理论视角出发,深入探讨了老年智能助行产品设计的现状、挑战与机遇,并提出了创新的设计策略。这些策略旨在通过技术、人文和社会需求的融合,创造出既智能又易于操作的助行工具,满足老年人的功能需求和情感体验,最终提升他们... 从深层体验理论视角出发,深入探讨了老年智能助行产品设计的现状、挑战与机遇,并提出了创新的设计策略。这些策略旨在通过技术、人文和社会需求的融合,创造出既智能又易于操作的助行工具,满足老年人的功能需求和情感体验,最终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度。研究成果为老年智能助行产品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为实现更愉悦、更有意义的晚年生活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体验 智能助行产品 老年人 设计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助行器联合浮踏三点步态训练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微创内固定术后快速康复步行的影响
18
作者 彭映莉 陈小花 +1 位作者 张咪 张丽娟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10期0107-0111,共5页
探讨助行器联合浮踏三点步态训练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快速康复步行的影响。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2023年1月至6月于深圳某三甲医院医院创伤骨科接受髋部骨折微创内固定手术的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康复指导方案的不同将... 探讨助行器联合浮踏三点步态训练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快速康复步行的影响。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2023年1月至6月于深圳某三甲医院医院创伤骨科接受髋部骨折微创内固定手术的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康复指导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25例)和观察组(25例),1月至3月患者为对照组,4月至6月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助行器联合浮踏三点步态训练干预,比较两组下肢肌力评估[肌力分级评估(Lovett)]、步行能力[功能性步行量表(FAC)]25例)和观察组(2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助行器联合浮踏三点步态训练,比较两组下肢肌力评估[肌力分级评估(Lovett)]、步行能力[功能性步行量表(FAC)]以及患者护理满意率。结果 护理后1周,观察组Lovett评分、FAV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助行器联合浮踏三点步态训练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快速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下肢肌力及关节活动度,有利于促进步行能力的恢复,提升患者住院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部骨折 助行 浮踏三点步态 肌力分级评估 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老年人行为需求的助行产品服务设计策略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银颖 张伟伟 龚丽芸 《科技视界》 2024年第9期81-85,共5页
为改善老年人助行产品服务体验,探究具体服务设计策略和路径。分析老年人出行特征与行为需求,绘制用户旅程图挖掘用户感知、行为、情感等多维体验层次服务触点,构建完整的老年人助行产品服务系统,满足核心群体需求、平衡各利益相关者。... 为改善老年人助行产品服务体验,探究具体服务设计策略和路径。分析老年人出行特征与行为需求,绘制用户旅程图挖掘用户感知、行为、情感等多维体验层次服务触点,构建完整的老年人助行产品服务系统,满足核心群体需求、平衡各利益相关者。从感知特征、环境感知、服务系统3方面,提出提升感知舒适性、增强能力适用性、实现情感联通性的服务体验策略,为后续老年人助行产品设计提供思路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为需求 服务设计 助行产品 设计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复助行机器人倾覆稳定性分析
20
作者 嵇建成 王玉峰 +1 位作者 付建军 陈伟 《工业控制计算机》 2024年第2期70-72,共3页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我国目前约有8900万肢体运动障碍患者、失能和半失能的老年人需要康复服务,平衡和下肢步态功能对日常生活质量的影响较大,因此提出一种康复助行机器人用于助老助残。康复助行机器人在居家和医疗机构使用过程中,稳定性...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我国目前约有8900万肢体运动障碍患者、失能和半失能的老年人需要康复服务,平衡和下肢步态功能对日常生活质量的影响较大,因此提出一种康复助行机器人用于助老助残。康复助行机器人在居家和医疗机构使用过程中,稳定性和安全性是影响患者健康的重要因素。基于机器人倾覆力矩理论,分析康复机器人在危险情况下的稳定性,并通过优化控制算法,在有倾覆可能的情况下进行控制介入,防止倾覆发生,为患者的训练提供安全环境。通过运动学建模和倾覆力矩分析,仿真研究在日常运动、坐站转移和人机交互过程中的倾覆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助行机器人 运动空间 倾覆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