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介入动脉取栓治疗急性脑梗塞患者的应用价值评估
1
作者 马陈建 《每周文摘·养老周刊》 2024年第1期40-42,共3页
观察神经介入动脉取栓治疗急性脑梗塞患者的应用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05月~2023年05月5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按照是否采取神经介入动脉取栓治疗均分为A组(行神经介入动脉取栓治疗)与B组(行动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神经介入动脉取栓治疗急性脑梗塞患者的应用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05月~2023年05月5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按照是否采取神经介入动脉取栓治疗均分为A组(行神经介入动脉取栓治疗)与B组(行动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A组炎症因子、氧化因子、血流流变学指标均优于B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12.00%)均低于B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急性脑梗塞患者神经介入动脉取栓治疗效果优于动脉溶栓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介入动脉取栓治疗 动脉治疗 急性脑梗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介入动脉取栓治疗急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评价
2
作者 温丽国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 2020年第23期169-169,171,共2页
目的研究对急性脑梗塞患者使用神经介入动脉取栓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从2017年1月-2020年3月期间收治的急性脑梗塞患者中随机抽取3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奇偶数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常规抗栓治疗)和观察组(神经介入动脉取栓治疗... 目的研究对急性脑梗塞患者使用神经介入动脉取栓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从2017年1月-2020年3月期间收治的急性脑梗塞患者中随机抽取3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奇偶数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常规抗栓治疗)和观察组(神经介入动脉取栓治疗)各16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认知功能(MMSE量表)和神经缺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MMSE评分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MMSE评分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急性脑梗塞患者使用神经介入动脉取栓治疗的方式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神经缺损情况,可在临床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塞 治疗 神经介入动脉取栓治疗 认知功能 神经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护理方法与效果研究
3
作者 桂慧华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8期80-83,共4页
探析若在经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护理期间选用不同方法会生成哪些不同效果。方法 在敲定上述目的即为本次研究主题后,基于此开始着手进行对象筛查和选取,期间有3点要求,即2021年1月-2022年7月我院接诊者、已确诊为... 探析若在经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护理期间选用不同方法会生成哪些不同效果。方法 在敲定上述目的即为本次研究主题后,基于此开始着手进行对象筛查和选取,期间有3点要求,即2021年1月-2022年7月我院接诊者、已确诊为急性脑梗死者、需经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治疗者,最终从满足上述要求的众多患者中确定64例入组。持公正、公平原则,选随机数字表法为分组手段,将32例放置在提供常规护理干预的对照组,将另外32例放置在提供综合护理干预的观察组。观察整个护理干预期间患者变化情况,并进行不同效果的对比分析。结果 护理干预前有对患者的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估,并进行了相关数值的组间对比分析,发现P>0.05,也就是无组间差异;在护理干预后也进行了相关指标的评估及对比,发现P<0.05,也就是有组间差异,细致对比后可知观察组前项指标数值较对照组小,而后项则较大。在对护理期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整理中发现,观察组较对照组发生的例数少,而且相关指标对比后P<0.05,也就是有组间差异。结论 在经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护理期间,开展高效、全面的综合护理干预工作更利于促进患者身心康复,改善患者神经及机体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溶治疗 动脉取栓治疗 急性脑梗死 护理方法 护理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内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临床效果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高立志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3年第31期148-152,共5页
目的:探索动脉内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临床效果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2021年2月—2022年2月纳入的100例佳木斯市中心医院神经内三科收治的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患者治疗意愿分两组。对照组采取静脉溶栓,观察... 目的:探索动脉内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临床效果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2021年2月—2022年2月纳入的100例佳木斯市中心医院神经内三科收治的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患者治疗意愿分两组。对照组采取静脉溶栓,观察组则实施动脉内机械取栓。比较两组血管再通率、预后良好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并将观察组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血管再通率、预后良好率高于对照组(P<0.05)。手术后,观察组NIHS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中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NIHSS评分≥20分、发病至手术时间≥7 h、入院时后循环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posterior circulation 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pc-ASPECTS)<7分是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动脉内机械取栓治疗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动脉内机械取栓效果确切,相对于静脉溶栓,可更好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提高血管再通率,而影响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动脉内机械取栓治疗预后的因素较多,术前NIHSS评分≥20分、发病至手术时间≥7 h、入院时pc-ASPECTS<7分均是其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内机械治疗 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 后循环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治疗方案对80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合并脑内微出血灶患者疗效观察 被引量:3
5
作者 魏从兵 王丹 魏进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22年第1期51-52,共2页
目的:探讨不同治疗方案对80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合并脑内微出血灶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急性大面积脑梗死合并脑内微出血灶患者80例,根据治疗方案分为4组,每组20例,其中A组予保守治疗,B组予抗血小板或抗凝治疗,C组予静脉溶栓,D组予动脉... 目的:探讨不同治疗方案对80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合并脑内微出血灶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急性大面积脑梗死合并脑内微出血灶患者80例,根据治疗方案分为4组,每组20例,其中A组予保守治疗,B组予抗血小板或抗凝治疗,C组予静脉溶栓,D组予动脉拉栓或静脉溶栓桥接动脉拉栓。统计各组治疗3 d、7 d、14 d后死亡率;生存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 d、7 d、14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前及治疗14 d后日常生活能力(BI)评分。结果:治疗14 d后,A组死亡10例,B组死亡7例,C组死亡5例,D组死亡2例,A组死亡率高于另外3组(P<0.05)。治疗14 d时,4组较治疗前比较NIHSS评分均下降(均P<0.05),且D组的NIHSS评分低于A、B、C组,C组的NIHSS评分低于A、B组,B组的NIHSS评分低于A组(均P<0.05)。治疗14 d后,D组的BI评分高于A、B、C组,C组的BI评分高于A、B组,B组的BI评分高于A组(均P<0.05)。结论:大面积脑梗死合并微出血灶应尽早启用抗栓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面积脑梗死 脑内微出血灶 治疗 静脉溶治疗 动脉取栓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