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塔吉克斯坦某金矿全尾砂静动态絮凝沉降规律试验研究
1
作者 张浩强 《现代矿业》 CAS 2024年第10期157-162,共6页
塔吉克斯坦某金矿使用深锥浓密技术进行全尾砂深度脱水。为探究尾砂浆给料稀释浓度、给料速度以及絮凝剂单耗对全尾砂絮凝沉降效果的影响规律,掌握浓密机运行的适宜参数范围,依据静态沉降理论,开展了静动态絮凝沉降试验,对底流、溢流及... 塔吉克斯坦某金矿使用深锥浓密技术进行全尾砂深度脱水。为探究尾砂浆给料稀释浓度、给料速度以及絮凝剂单耗对全尾砂絮凝沉降效果的影响规律,掌握浓密机运行的适宜参数范围,依据静态沉降理论,开展了静动态絮凝沉降试验,对底流、溢流及沉降过程进行了多指标检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静态絮凝沉降情况下,边界稀释浓度为10%~12.5%,超过此范围,絮凝沉降效率降低,上清液澄清度降低显著;对应最优絮凝剂单耗为25 g/t,所能达到的最大固体通量为1.70 t/(m^(2)·h);较合理的给料速度为0.28~0.59 t/(m^(2)·h),考虑泥层压密时长12 h,拟合计算最终排放底流浓度可达到66%左右。研究结果为塔吉克斯坦某金矿深锥浓密机运行参数优化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态絮凝沉降 动态絮凝沉降 底流质量浓度 屈服应力 泥层压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动态絮凝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钱青 卢彦俊 陈一琳 《绿色科技》 2011年第11期175-176,共2页
指出了在离心脱水过程中,需对污泥投加絮凝剂进行化学调理,保证脱水效果。通过对有机高分子絮凝剂静态与动态絮凝的模拟研究,考察了絮凝剂在高剪切力下的耐受程度,研究选择了适用于卧螺离心机的絮凝剂。
关键词 卧螺离心机 离心脱水 絮凝 动态絮凝 高剪切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响应面法的全尾砂静动态絮凝沉降规律研究
3
作者 姚远 王培强 +4 位作者 祝鑫 赖伟 尹旭岩 彭亮 王英乐 《矿业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9-57,共9页
尾砂浓密脱水是尾砂充填工艺的关键环节,为探究某矿山全尾砂浓密脱水性能,在尾砂基本物化性质的基础上,开展了全尾砂静动态絮凝沉降试验,设计了以尾砂浆进料质量浓度、絮凝剂类型、絮凝剂添加量为影响因素,沉降速率为研究指标的静态絮... 尾砂浓密脱水是尾砂充填工艺的关键环节,为探究某矿山全尾砂浓密脱水性能,在尾砂基本物化性质的基础上,开展了全尾砂静动态絮凝沉降试验,设计了以尾砂浆进料质量浓度、絮凝剂类型、絮凝剂添加量为影响因素,沉降速率为研究指标的静态絮凝沉降试验,以进料速度、进料质量浓度、絮凝剂添加量为影响因素,溢流水含固量、底流质量浓度和尾砂沉降速度为研究指标的动态絮凝沉降试验,并基于响应面分析法,揭示了全尾砂在多因素交互作用下的动态絮凝沉降规律。(1)通过静态絮凝沉降试验,确定最优絮凝剂为CKFA02,最佳絮凝剂添加量为20 g/t,尾砂料浆最佳进料质量浓度为10%~12.5%;(2)根据动态絮凝沉降试验构建的响应面模型,底流质量浓度、溢流水含固量以及尾砂沉降速度的最大影响因素均为料浆进料速度,料浆进料速度与进料质量浓度的交互作用对底流质量浓度影响最大,料浆进料速度与絮凝剂添加量的交互作用对溢流水含固量和尾砂沉降速度影响最大;(3)最优沉降参数为:尾砂浆进料速度0.55 t/(m^(2)·h),进料质量浓度11.12%,絮凝剂添加量30.0 g/t,在该最优絮凝沉降参数下,底流质量浓度为60.6%,溢流水含固量为251.4 mg/L,尾砂沉降速度为58.06 m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密脱水 静态絮凝沉降 动态絮凝沉降 响应面法 交互作用
原文传递
电絮凝动态膜形成机制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张万友 刘扬扬 +2 位作者 张海丰 赵贵龙 张再兴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182-187,共6页
以微污染水为处理对象,探讨了电絮凝动态膜形成机制。试验过程中考察了电絮凝操作条件对膜通量的影响及其对污染物的去除,并针对电絮凝动态膜形成的过程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原水pH值为6,电场强度为6 V/cm,极间距为10 mm情况下,电... 以微污染水为处理对象,探讨了电絮凝动态膜形成机制。试验过程中考察了电絮凝操作条件对膜通量的影响及其对污染物的去除,并针对电絮凝动态膜形成的过程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原水pH值为6,电场强度为6 V/cm,极间距为10 mm情况下,电絮凝动态膜120 min后通量达到稳定,膜通量维持在105~132 L/(m2 h),在此条件下出水CODMn的去除率超过70%,UV254去除率可达到90%以上;经FI-IR分析表明,电絮凝–动态膜反应器对芳香官能团的有机物去除效果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电解过程产生的微小气泡,能吸附在絮体颗粒表面共同形成动态膜,电絮凝动态膜中微小气泡的存在,可改变动态膜的孔隙率,有利于膜通量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絮凝动态 电场强度 膜污染 膜通量 膜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铝絮凝动态过程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栾兆坤 于忱非 +1 位作者 汤鸿霄 陈瑶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523-529,共7页
本文采用新型流动脉动絮凝检测技术,测定了不同碱化度(B值)的聚合铝凝聚絮凝过程中絮集物颗粒的形成与增长过程的动态变化差异.结果表明,该技术对监测凝聚絮凝过程中絮集物的形成与增长是十分敏感的,絮凝指数(R)可在线地反映絮集物动态... 本文采用新型流动脉动絮凝检测技术,测定了不同碱化度(B值)的聚合铝凝聚絮凝过程中絮集物颗粒的形成与增长过程的动态变化差异.结果表明,该技术对监测凝聚絮凝过程中絮集物的形成与增长是十分敏感的,絮凝指数(R)可在线地反映絮集物动态增长过程的变化.高碱化度聚合铝(B=2.5)比低碱化度聚合铝及氯化铝具有更快的凝聚絮凝速度和形成更大的絮集物颗粒.通过絮凝指数的测定,并结合剩余浊度和ζ电位测定数据,为深入了解聚合铝的高效絮凝动力学作用机理提供了直观的科学依据,同时也有助于更好地选择最佳剂量和絮凝反应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铝 絮凝动态过程 絮凝 凝聚 絮凝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硅氯化铝(PASiC)混凝剂的特性及絮凝动态过程 被引量:5
6
作者 岳钦艳 高宝玉 +1 位作者 H.H.Hahn E.Hoffmann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27-230,共4页
采用共聚与复合两种制备工艺,分别制备出具有不同碱化度(B)和不同Al/Si摩尔比系列的商用聚硅氯化铝(PASiC)混凝剂,并分别采用颗粒粒径测定方法和流动电流(SC)测定技术研究比较了PASiC和聚合氯化铝(PAC)混凝剂的颗粒大小、电动特性和凝... 采用共聚与复合两种制备工艺,分别制备出具有不同碱化度(B)和不同Al/Si摩尔比系列的商用聚硅氯化铝(PASiC)混凝剂,并分别采用颗粒粒径测定方法和流动电流(SC)测定技术研究比较了PASiC和聚合氯化铝(PAC)混凝剂的颗粒大小、电动特性和凝聚絮凝动态过程.结果表明,Al/Si摩尔比、B值和制备工艺影响PASiC的聚合和带电特性.Al/Si摩尔比越小和B值越大,PASiC的颗粒就越大;在相同的B值下,PASiC较PAC具有更大的颗粒粒径.PASiC的电中和能力较PAC有所下降,且Al/Si摩尔比越小,PASiC的电中和能力下降越多;与PAC相比,PASiC具有更快的凝聚絮凝速度和形成更大的絮体;且Al/Si摩尔比越小,PASiC形成的絮体就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硅氯化铝 PASiC 混凝剂 特性 絮凝动态过程 颗粒大小 流动电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细粒全尾砂静动态絮凝沉降规律试验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杨纪光 李强 +5 位作者 吴再海 郭加仁 盛宇航 李广波 荆晓东 王玉亮 《矿业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18,共6页
为探究给料速度、泥层沉降速率、底流质量浓度和屈服应力等多因素耦合条件下中细粒全尾砂絮凝沉降规律,在静态絮凝沉降试验的基础上,利用自主研发的连续浓密测试系统模拟立式砂仓内尾砂的动态絮凝沉降过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砂浆质量... 为探究给料速度、泥层沉降速率、底流质量浓度和屈服应力等多因素耦合条件下中细粒全尾砂絮凝沉降规律,在静态絮凝沉降试验的基础上,利用自主研发的连续浓密测试系统模拟立式砂仓内尾砂的动态絮凝沉降过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砂浆质量、不同絮凝剂添加量条件下,静态絮凝沉降曲线均呈现出先快速下降后基本趋于水平的形态;在给料速度为0.6 t/(m^(2)·h)时,动态絮凝沉降的底流质量浓度最高;底流质量浓度与底流屈服应力呈正相关关系,与泥层沉降速率呈负相关关系,并随着给料速度的增加而增大;絮团通过紊流区后呈现先加速沉降后稳定沉降的规律。研究结果指导了某矿实现了立式砂仓絮凝浓密中细粒全尾砂的工业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细粒全尾砂 静态絮凝沉降 动态絮凝沉降 底流质量浓度
原文传递
阴极负载电絮凝动态膜反应器运行研究
8
作者 张文佳 张万友 张海丰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38-43,49,共7页
利用电絮凝与动态膜技术相结合处理微污染水,研究了电絮凝动态膜反应器(EC-DMR)及阴极负载电絮凝动态膜反应器(CLEC-DMR)的运行特性。结果表明,CLEC-DMR对悬浮颗粒及腐殖酸有更好的去除效果。通过动态膜形成过程与经典过滤模型拟合可知,... 利用电絮凝与动态膜技术相结合处理微污染水,研究了电絮凝动态膜反应器(EC-DMR)及阴极负载电絮凝动态膜反应器(CLEC-DMR)的运行特性。结果表明,CLEC-DMR对悬浮颗粒及腐殖酸有更好的去除效果。通过动态膜形成过程与经典过滤模型拟合可知,CLEC-DMR中的电斥力及浮力作用对动态膜形成有一定促进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膜阴极诱发的等效反冲洗作用及气浮改变了动态膜结构。膜阻力分布实验及SEM分析表明,CLECDMR形成的动态膜更加疏松,显著延缓了膜污染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极负载膜 絮凝动态 过滤模型 膜污染 膜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尾砂深锥浓密过程中絮团的动态沉降规律 被引量:9
9
作者 薛振林 闫泽鹏 +3 位作者 焦华喆 甘德清 张友志 刘志义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2206-2215,共10页
为了探明全尾砂浆深锥浓密过程中絮团的动态沉降规律,自制连续浓密实验平台开展动态絮凝沉降实验,基于互相关原理和颗粒追踪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入料速度、耙架搅拌速度及料浆质量分数对絮团沉降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絮团在竖直方向... 为了探明全尾砂浆深锥浓密过程中絮团的动态沉降规律,自制连续浓密实验平台开展动态絮凝沉降实验,基于互相关原理和颗粒追踪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入料速度、耙架搅拌速度及料浆质量分数对絮团沉降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絮团在竖直方向上受到沉降柱内水体紊动和底部水流回流公共作用导致沉降速度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入料速度、耙架搅拌与水体紊动剪切作用呈正相关,紊动剪切作用较弱时,促进絮团颗粒的凝结,提高絮团沉降速率。反之,则会破坏絮团结构,抑制絮团沉降过程;底部絮团沉降速度与料浆质量分数呈负相关;保持剪切强度在峰值区有利于絮团的快速沉降,本实验条件下建议耙架搅拌速度为0.2~0.6 r/min、入料速度为0.2~0.3 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尾砂 动态絮凝沉降 颗粒追踪 紊动剪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ynamic distribution of suspended particles in the flocculation process
10
作者 Jun NAN Wei-peng HE +1 位作者 Juan-juan SONG Gui-bai LI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A(Applied Physics &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09年第9期1350-1358,共9页
Polyaluminium chloride (PAC) synthetic water was selected as a coagulant and kaolin suspension particles as objects to be removed. Online instruments such as the turbidimeter and particle counter were employed to moni... Polyaluminium chloride (PAC) synthetic water was selected as a coagulant and kaolin suspension particles as objects to be removed. Online instruments such as the turbidimeter and particle counter were employed to monitor the flocculation process online and collect test data. The aim of the experiments was to study the dynamic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uspension particles in the flocculation process. The 3D flow field in the reacting vessel was also simulated at different slow stirring speeds. The experiments showed that particle collision and aggregation in the flocculation process is in compliance with the Sutherland cluster aggregation model. This study further indicated that under appropriate hydrodynamic conditions, the distribution of turbulent flow in the reactor could be improved to increase the odds of effective particle collision and restrain the breakup of formed flocs by vortex shearing force. A good flocculation effect could therefore be produc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spension particle Particle counter Flocculation process Dynamic distribu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