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91
篇文章
<
1
2
…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试析《马氏文通》“转词”与“动字”之间的格关系
1
作者
唐爱华
《宿州师专学报》
2000年第1期46-47,40,共3页
一、转词的含义 转词的定义在《马氏文通》(以下均简称《文通》)中有两处。一处在“外动字”章:“外动行之及于外者,不止一端。止词之外,更有因以转及别端者,为其所转及者曰‘转词’。”另一处在“内动字”章:“内动者之行不及乎外,故...
一、转词的含义 转词的定义在《马氏文通》(以下均简称《文通》)中有两处。一处在“外动字”章:“外动行之及于外者,不止一端。止词之外,更有因以转及别端者,为其所转及者曰‘转词’。”另一处在“内动字”章:“内动者之行不及乎外,故无止词以受其所施,内动之不得转为受动者此也。而施者因内动之行,或变其处焉,或著其效焉,要不能无词以明之,是即所谓‘转词’也。”那什么是止词呢?《文通》曰:“凡受其行之所施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词
外
动字
格标
《文通》
《马氏文通》
内
动字
试析
补词
格框架
介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马氏文通·动字卷》述评
2
作者
蒋文野
《高校教育管理》
1995年第1期12-15,共4页
关键词
《马氏文通》
内
动字
外
动字
语法功能
述评
坐
动
动
词词组
《文通》
古汉语
动字
相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马氏文通》内动字、外动字之划分
被引量:
1
3
作者
张俊阁
《聊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123-124,共2页
《马氏文通》把动字划分为内动字和外动字。研究表明 ,其内、外动的划分是以意义为标准的 ,与现在所说的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有着本质的不同。这种分类既有对传统语法观念的继承和发展 ,又有对西洋语法的模仿和创新。
关键词
《马氏文远》
内
动字
外
动字
及物
动
词
不及物
动
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马氏文通·外动字与止词》研究
4
作者
张俊阁
《泰山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94-99,共6页
外动字是《马氏文通》根据意义划分出的汉语动字的一个次类,可以带止词是外动字重要的语法功能之一。在《外动字与止词》节,《文通》着重讲述了几类特殊外动字的用法:"教"、"告"、"言"、"示"...
外动字是《马氏文通》根据意义划分出的汉语动字的一个次类,可以带止词是外动字重要的语法功能之一。在《外动字与止词》节,《文通》着重讲述了几类特殊外动字的用法:"教"、"告"、"言"、"示"等动字带双止词;用为"作为"义的动字"为";动字"谓"、"言"等以顿、读为止词;以及在特定条件下外动字止词前置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汉语
词汇
动字
《马氏文通》
外
动字
止词
语法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马氏文通》“动字相承”评析
被引量:
1
5
作者
杨丹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2013年第5期96-99,共4页
《马氏文通》"动字相承"的语法观念及研究方法主要体现在句法形式的突显、特殊句式的观照以及词性及其语法功能的探讨等诸多方面。马建忠充分借鉴西洋语法,不仅注重汉语的句法形式,同时也不忽略语义,这对后来的学者在某些实...
《马氏文通》"动字相承"的语法观念及研究方法主要体现在句法形式的突显、特殊句式的观照以及词性及其语法功能的探讨等诸多方面。马建忠充分借鉴西洋语法,不仅注重汉语的句法形式,同时也不忽略语义,这对后来的学者在某些实词、虚词、句式以及篇章的研究上具有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氏文通》
动字
坐
动
散
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汉语实词分类的萌芽——《说文句读》对“动字”和“静字”的分类
6
作者
黄斌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21-25,49,共6页
0.导言 《说文句读》是清代学者王筠的一部文字学著作,成书于道光年间,本书在文字学上的价值已有定论。在这部书中,王筠使用“动字”和“静字”这两个术语来辨析字义。私意以为,这些材料还具有一些新的价值,故就此提出来供研讨。因篇幅...
0.导言 《说文句读》是清代学者王筠的一部文字学著作,成书于道光年间,本书在文字学上的价值已有定论。在这部书中,王筠使用“动字”和“静字”这两个术语来辨析字义。私意以为,这些材料还具有一些新的价值,故就此提出来供研讨。因篇幅关系,本文对所引原文一般不作考证。另,凡许慎原文,以王筠所订为准,以明他立论的出发点,有与他本不同之处不另作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
字
动字
王筠
《说文句读》
行为
动
作
析
字
饭食
汉语
《说文》
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马氏文通·内动字与转词》研究
7
作者
张俊阁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74-77,共4页
《马氏文通》认为内动字不能带止词,但可以带转词,并根据内动字与转词之间的意义关系把内动字所带转词分为四类:记处,记效,记行之缘起,记行之所同发。
关键词
《马氏文通》
内
动字
转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马氏文通·名字状动字》研究
8
作者
张俊阁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60-61,共2页
《马氏文通》"名字状动字"实际上指的是名词用作状语。据《文通》所举例句,用作状语的名词所表现的语法意义可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况:表示比喻、表示对人的态度、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处所、方式、工具或依据等。《文通》对&...
《马氏文通》"名字状动字"实际上指的是名词用作状语。据《文通》所举例句,用作状语的名词所表现的语法意义可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况:表示比喻、表示对人的态度、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处所、方式、工具或依据等。《文通》对"名字状动字"这一语法现象的归纳和总结是对我国传统小学关于名词用法的继承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氏文通》
名
字
动字
状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马氏文通·助动字》研究
9
作者
张俊阁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21-24,共4页
《马氏文通》助动字是根据动字的意义划分出来的动词的一个次类,主要包括"可"、"能"、"足"、"得"四个助动字。根据其后所助动字的不同,马氏把它们划分为三类:可(足)+动字;能+动字;得+动字。同...
《马氏文通》助动字是根据动字的意义划分出来的动词的一个次类,主要包括"可"、"能"、"足"、"得"四个助动字。根据其后所助动字的不同,马氏把它们划分为三类:可(足)+动字;能+动字;得+动字。同时,马氏还深入探讨了助动字的句法功能:与"以"字连用;助动字连用;助动字单用;助动字前加否定词修饰;助动字与所助动字之间间以"而"字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氏文通》
意义
助
动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马氏文通》中“动字后的无介转词”
10
作者
赵林晓
《衡水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71-75,共5页
转词是《马氏文通》中的重要概念。文章梳理了《马氏文通》中提到的"动字后的无介转词",并进行分类,认为它们对应于现在所说的补语和宾语。马氏力图用介词来区分止词和转词,但"动字后的无介转词"的存在让他很为难,...
转词是《马氏文通》中的重要概念。文章梳理了《马氏文通》中提到的"动字后的无介转词",并进行分类,认为它们对应于现在所说的补语和宾语。马氏力图用介词来区分止词和转词,但"动字后的无介转词"的存在让他很为难,他不得不用"介词省略说"来解释,他对"动字后的无介转词"的分析也存在许多问题,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转词这一概念在马氏语法体系中的价值。然而马氏注意到的这种语法现象引起了后人的注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来的语法研究批判并发展了马氏的观点,对"动字后的无介转词"作了更好的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氏文通》
转词
动字
后的无介转词
介词省略说
汉语语法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马氏文通》“名字状动字”初探
11
作者
贾雅婷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年第2期48-50,共3页
《马氏文通》"名字状动字"的情形大致可分为比喻、处所、依据、缘由、对待五种。"名字状动字"这一语法现象是活用还是常用,语言学界莫衷一是。可以从词性相对论和标记理论这两个角度去重新看待这一现象。
关键词
名
字
状
动字
分类
词性相对论
标记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马氏文通》的“动字相承”
被引量:
1
12
作者
魏宇文
《嘉应大学学报》
1996年第4期54-57,共4页
《马氏文通》关于“动字相承”的理论,开创了中国语法学界对“连谓式”、“兼语式”等谓悟性动词的研究。马氏的研究,为现代语法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这对汉语语法研究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关键词
《马氏文通》
动
词
汉语
语法
"
动字
相承"
兼语式
连
动
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马氏文通》对“动字”分类的瑕疵之我见
13
作者
宋禹岐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7年第5期60-64,共5页
《马氏文通》开辟了中国的语法学,它以古汉语为研究对象,与西方语法相结合,奠定了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基础。《马氏文通》对之后的汉语语法著作产生了很大影响,其中杨树达的《高等国文法》,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都深受《马氏文通》语...
《马氏文通》开辟了中国的语法学,它以古汉语为研究对象,与西方语法相结合,奠定了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基础。《马氏文通》对之后的汉语语法著作产生了很大影响,其中杨树达的《高等国文法》,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都深受《马氏文通》语法体系的影响,后来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也受其影响,可以说是贡献深远。但是很多语言学家指出,《马氏文通》在带来贡献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较为明显的问题,比如在对"动字"的分类上,书中就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诸多争议。对动字的论述是《马氏文通》中的重要部分,通过对《文通》中词分类的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梳理,以便使研究者们对《文通》的意义、价值以及矛盾、缺陷的认识更加系统深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氏文通》
动字
分类
瑕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在审稿工作中重新认识动字与止词、转词的搭配
14
作者
梁萍
《出版参考》
2020年第7期79-81,共3页
《马氏文通》是一部总结汉语语法里程碑式的著作,其中不乏经典的观点和对后来语法学研究不可撼动的论述。但是作者在工作中也有一些发现,试图对书中关于动字的研究做一点归纳和融合,拎拣出词类和搭配对象之间存在的普遍性规律,将各部分...
《马氏文通》是一部总结汉语语法里程碑式的著作,其中不乏经典的观点和对后来语法学研究不可撼动的论述。但是作者在工作中也有一些发现,试图对书中关于动字的研究做一点归纳和融合,拎拣出词类和搭配对象之间存在的普遍性规律,将各部分整合,重新做一点消化和总结,并认为采取这样的做法,可以更加充分地掌握汉语的语法演变,理解马建忠的语法学思想和体系,对顺利完成审稿工作也有较大的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稿
动字
止词
转词
合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云南:昆明市盲聋哑学校教师发明盲文正写滑动字具
15
作者
黄红燕
《现代特殊教育》
2005年第12期40-40,共1页
云南省昆明盲哑学校盲人教师朱永洋经过20余年的潜心研究,对盲文字具进行了重大改革,发明出使用方便的“盲文正写滑动字具”。盲文正写滑动字具做到书写与摸读符型完全统一,并可以及时地检查遗漏、改正错误,使学生书写方便,有效地...
云南省昆明盲哑学校盲人教师朱永洋经过20余年的潜心研究,对盲文字具进行了重大改革,发明出使用方便的“盲文正写滑动字具”。盲文正写滑动字具做到书写与摸读符型完全统一,并可以及时地检查遗漏、改正错误,使学生书写方便,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效率。此项发明已获得国家专利,并被国家专利技术推广中心列为“全国科技成果、专项技术国际交流选项”推荐项目,还在2005年云南省优秀发明创作选拔赛中荣获二等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教师
云南省
昆明市
发明
动字
盲文
聋哑
学生学习
国家专利
教师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试论《马氏文通》的动字辨音区别词义、词类的方式
16
作者
黄灵燕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2009年第4期148-151,共4页
本文主要讨论了马建忠《马氏文通》的动字辨音,从马氏所举的101个例子中,归纳出古人通过辨音来区别词义和词类的方式主要有四种,即变声、变韵、变调和复杂音变。马氏通过动字辨音,引导读者了解古代汉语中的词语可通过辨音构词,并...
本文主要讨论了马建忠《马氏文通》的动字辨音,从马氏所举的101个例子中,归纳出古人通过辨音来区别词义和词类的方式主要有四种,即变声、变韵、变调和复杂音变。马氏通过动字辨音,引导读者了解古代汉语中的词语可通过辨音构词,并深入地讨论了动字和非动字的辨音别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字
名
字
静
字
状
字
变声
变韵
变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马氏文通·受动字》玉中瑕疵之我见
17
作者
李仙华
《高考》
2012年第11X期119-119,共1页
《马氏文通》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语法著作,它借鉴西方语言学理论,结合中国语言实际,构拟了汉语语法系统,使语法研究科学化、体系化。一、马氏以语法功能标准为动词分类,提出了受动字马氏认为:"外动字之行,有施有受。受者居宾次,常...
《马氏文通》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语法著作,它借鉴西方语言学理论,结合中国语言实际,构拟了汉语语法系统,使语法研究科学化、体系化。一、马氏以语法功能标准为动词分类,提出了受动字马氏认为:"外动字之行,有施有受。受者居宾次,常也。如受者居主次,则为受动字,明其以受者为主也。"这说明二点:其一,所谓受动是相对于外动而言的。吕叔湘先生说:"施事和受事因对比而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氏文通
动字
语法研究
宾次
被
动
语态
汉语语法
动
句
语法著作
受
动
主
动
语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关于动宾倒置,中介“之”“是”等字的句式之分析
18
作者
吴力生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1985年第2期65-73,共9页
古汉语在一般情况下,宾语放在动词的后面;但是,为了强调宾语,有时把它提到外动词的前面,并在宾语后面用指示代词“之”“是”“斯”“实”等字重指倒宾,以间后动,仍代实体。先师黎锦熙先生以为此等代词介乎倒宾与后动之间,用间倒文,从...
古汉语在一般情况下,宾语放在动词的后面;但是,为了强调宾语,有时把它提到外动词的前面,并在宾语后面用指示代词“之”“是”“斯”“实”等字重指倒宾,以间后动,仍代实体。先师黎锦熙先生以为此等代词介乎倒宾与后动之间,用间倒文,从实入虚,定名“间宾介词”,作为特别介词(简称“特介”)的一个小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示代词
特别介词
黎锦熙先生
宾位
时间副词
比较文法
介
字
动字
公叔禺人
止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马氏文通》动字静字术语溯源研究综论
19
作者
譚代龍
《汉语史研究集刊》
2008年第1期196-210,共15页
《马氏文通》动字、静字术语的来源问题,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文章首先回顾了学界关于该课题的研究情况,并结合新材料进一步论述了有关要点,明确了这两个术语的准确含义和应用范围。文章进而分析了这两个术语从黄震、刘鉴到袁仁林、王...
《马氏文通》动字、静字术语的来源问题,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文章首先回顾了学界关于该课题的研究情况,并结合新材料进一步论述了有关要点,明确了这两个术语的准确含义和应用范围。文章进而分析了这两个术语从黄震、刘鉴到袁仁林、王筠,直到马建忠的发展演变脉络。文章最后认为,正确处理古代语言学术语与相关语言事实的关系,是古代语言学术语研究工作中应该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氏文通》
动字
静
字
溯源
综论
原文传递
动字歌
20
《中国老年》
2011年第24期4-4,共1页
生命在于运动, 资金在于流动, 朋友在于走动, 身体在于活动, 脑子在于常动,
关键词
动字
歌
民间歌谣
生命
运
动
原文传递
题名
试析《马氏文通》“转词”与“动字”之间的格关系
1
作者
唐爱华
机构
宿州师专中文系
出处
《宿州师专学报》
2000年第1期46-47,40,共3页
文摘
一、转词的含义 转词的定义在《马氏文通》(以下均简称《文通》)中有两处。一处在“外动字”章:“外动行之及于外者,不止一端。止词之外,更有因以转及别端者,为其所转及者曰‘转词’。”另一处在“内动字”章:“内动者之行不及乎外,故无止词以受其所施,内动之不得转为受动者此也。而施者因内动之行,或变其处焉,或著其效焉,要不能无词以明之,是即所谓‘转词’也。”那什么是止词呢?《文通》曰:“凡受其行之所施者。
关键词
转词
外
动字
格标
《文通》
《马氏文通》
内
动字
试析
补词
格框架
介词
分类号
H141 [语言文字—汉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马氏文通·动字卷》述评
2
作者
蒋文野
出处
《高校教育管理》
1995年第1期12-15,共4页
关键词
《马氏文通》
内
动字
外
动字
语法功能
述评
坐
动
动
词词组
《文通》
古汉语
动字
相承
分类号
H14 [语言文字—汉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马氏文通》内动字、外动字之划分
被引量:
1
3
作者
张俊阁
机构
聊城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出处
《聊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123-124,共2页
文摘
《马氏文通》把动字划分为内动字和外动字。研究表明 ,其内、外动的划分是以意义为标准的 ,与现在所说的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有着本质的不同。这种分类既有对传统语法观念的继承和发展 ,又有对西洋语法的模仿和创新。
关键词
《马氏文远》
内
动字
外
动字
及物
动
词
不及物
动
词
分类号
H028 [语言文字—语言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马氏文通·外动字与止词》研究
4
作者
张俊阁
机构
聊城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出处
《泰山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94-99,共6页
文摘
外动字是《马氏文通》根据意义划分出的汉语动字的一个次类,可以带止词是外动字重要的语法功能之一。在《外动字与止词》节,《文通》着重讲述了几类特殊外动字的用法:"教"、"告"、"言"、"示"等动字带双止词;用为"作为"义的动字"为";动字"谓"、"言"等以顿、读为止词;以及在特定条件下外动字止词前置等。
关键词
古代汉语
词汇
动字
《马氏文通》
外
动字
止词
语法功能
Keywords
mashiwentong
waidongzi
zhici
分类号
H131 [语言文字—汉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马氏文通》“动字相承”评析
被引量:
1
5
作者
杨丹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
出处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2013年第5期96-99,共4页
文摘
《马氏文通》"动字相承"的语法观念及研究方法主要体现在句法形式的突显、特殊句式的观照以及词性及其语法功能的探讨等诸多方面。马建忠充分借鉴西洋语法,不仅注重汉语的句法形式,同时也不忽略语义,这对后来的学者在某些实词、虚词、句式以及篇章的研究上具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
《马氏文通》
动字
坐
动
散
动
分类号
H141 [语言文字—汉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汉语实词分类的萌芽——《说文句读》对“动字”和“静字”的分类
6
作者
黄斌
机构
湖北大学中文系
出处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21-25,49,共6页
文摘
0.导言 《说文句读》是清代学者王筠的一部文字学著作,成书于道光年间,本书在文字学上的价值已有定论。在这部书中,王筠使用“动字”和“静字”这两个术语来辨析字义。私意以为,这些材料还具有一些新的价值,故就此提出来供研讨。因篇幅关系,本文对所引原文一般不作考证。另,凡许慎原文,以王筠所订为准,以明他立论的出发点,有与他本不同之处不另作说明。
关键词
静
字
动字
王筠
《说文句读》
行为
动
作
析
字
饭食
汉语
《说文》
食物
分类号
H109.2 [语言文字—汉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马氏文通·内动字与转词》研究
7
作者
张俊阁
机构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74-77,共4页
文摘
《马氏文通》认为内动字不能带止词,但可以带转词,并根据内动字与转词之间的意义关系把内动字所带转词分为四类:记处,记效,记行之缘起,记行之所同发。
关键词
《马氏文通》
内
动字
转词
Keywords
Mashiwentong(马氏文通), neidongzi(转词), zhuanci
分类号
H141 [语言文字—汉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马氏文通·名字状动字》研究
8
作者
张俊阁
机构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60-61,共2页
文摘
《马氏文通》"名字状动字"实际上指的是名词用作状语。据《文通》所举例句,用作状语的名词所表现的语法意义可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况:表示比喻、表示对人的态度、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处所、方式、工具或依据等。《文通》对"名字状动字"这一语法现象的归纳和总结是对我国传统小学关于名词用法的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
《马氏文通》
名
字
动字
状语
分类号
H141 [语言文字—汉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马氏文通·助动字》研究
9
作者
张俊阁
机构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21-24,共4页
文摘
《马氏文通》助动字是根据动字的意义划分出来的动词的一个次类,主要包括"可"、"能"、"足"、"得"四个助动字。根据其后所助动字的不同,马氏把它们划分为三类:可(足)+动字;能+动字;得+动字。同时,马氏还深入探讨了助动字的句法功能:与"以"字连用;助动字连用;助动字单用;助动字前加否定词修饰;助动字与所助动字之间间以"而"字等。
关键词
《马氏文通》
意义
助
动字
Keywords
Mashiwentong, meaning, zhudongzi
分类号
H028 [语言文字—语言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马氏文通》中“动字后的无介转词”
10
作者
赵林晓
机构
北京大学中文系
出处
《衡水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71-75,共5页
文摘
转词是《马氏文通》中的重要概念。文章梳理了《马氏文通》中提到的"动字后的无介转词",并进行分类,认为它们对应于现在所说的补语和宾语。马氏力图用介词来区分止词和转词,但"动字后的无介转词"的存在让他很为难,他不得不用"介词省略说"来解释,他对"动字后的无介转词"的分析也存在许多问题,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转词这一概念在马氏语法体系中的价值。然而马氏注意到的这种语法现象引起了后人的注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来的语法研究批判并发展了马氏的观点,对"动字后的无介转词"作了更好的处理。
关键词
《马氏文通》
转词
动字
后的无介转词
介词省略说
汉语语法研究
Keywords
Ma Shi Wen Tong
"Zhuanci"
"Zhuanci after verb and without preposition"
the preposition ellipsis
research onChinese grammar
分类号
H141 [语言文字—汉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马氏文通》“名字状动字”初探
11
作者
贾雅婷
机构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出处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年第2期48-50,共3页
文摘
《马氏文通》"名字状动字"的情形大致可分为比喻、处所、依据、缘由、对待五种。"名字状动字"这一语法现象是活用还是常用,语言学界莫衷一是。可以从词性相对论和标记理论这两个角度去重新看待这一现象。
关键词
名
字
状
动字
分类
词性相对论
标记理论
分类号
H146.3 [语言文字—汉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马氏文通》的“动字相承”
被引量:
1
12
作者
魏宇文
出处
《嘉应大学学报》
1996年第4期54-57,共4页
文摘
《马氏文通》关于“动字相承”的理论,开创了中国语法学界对“连谓式”、“兼语式”等谓悟性动词的研究。马氏的研究,为现代语法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这对汉语语法研究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关键词
《马氏文通》
动
词
汉语
语法
"
动字
相承"
兼语式
连
动
式
分类号
H141 [语言文字—汉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马氏文通》对“动字”分类的瑕疵之我见
13
作者
宋禹岐
机构
辽宁大学
出处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7年第5期60-64,共5页
基金
黑龙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先秦至唐五代双音节连词流变研究"(项目编号:14C046)的研究成果
文摘
《马氏文通》开辟了中国的语法学,它以古汉语为研究对象,与西方语法相结合,奠定了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基础。《马氏文通》对之后的汉语语法著作产生了很大影响,其中杨树达的《高等国文法》,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都深受《马氏文通》语法体系的影响,后来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也受其影响,可以说是贡献深远。但是很多语言学家指出,《马氏文通》在带来贡献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较为明显的问题,比如在对"动字"的分类上,书中就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诸多争议。对动字的论述是《马氏文通》中的重要部分,通过对《文通》中词分类的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梳理,以便使研究者们对《文通》的意义、价值以及矛盾、缺陷的认识更加系统深刻。
关键词
《马氏文通》
动字
分类
瑕疵
Keywords
'Ma Shi Wen Tong'
verb
classification
defects
分类号
H141 [语言文字—汉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在审稿工作中重新认识动字与止词、转词的搭配
14
作者
梁萍
机构
海天出版社
出处
《出版参考》
2020年第7期79-81,共3页
文摘
《马氏文通》是一部总结汉语语法里程碑式的著作,其中不乏经典的观点和对后来语法学研究不可撼动的论述。但是作者在工作中也有一些发现,试图对书中关于动字的研究做一点归纳和融合,拎拣出词类和搭配对象之间存在的普遍性规律,将各部分整合,重新做一点消化和总结,并认为采取这样的做法,可以更加充分地掌握汉语的语法演变,理解马建忠的语法学思想和体系,对顺利完成审稿工作也有较大的裨益。
关键词
审稿
动字
止词
转词
合并
分类号
G232 [文化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云南:昆明市盲聋哑学校教师发明盲文正写滑动字具
15
作者
黄红燕
出处
《现代特殊教育》
2005年第12期40-40,共1页
文摘
云南省昆明盲哑学校盲人教师朱永洋经过20余年的潜心研究,对盲文字具进行了重大改革,发明出使用方便的“盲文正写滑动字具”。盲文正写滑动字具做到书写与摸读符型完全统一,并可以及时地检查遗漏、改正错误,使学生书写方便,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效率。此项发明已获得国家专利,并被国家专利技术推广中心列为“全国科技成果、专项技术国际交流选项”推荐项目,还在2005年云南省优秀发明创作选拔赛中荣获二等奖。
关键词
学校教师
云南省
昆明市
发明
动字
盲文
聋哑
学生学习
国家专利
教师教学
分类号
G472.3 [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TQ325.1 [化学工程—合成树脂塑料工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试论《马氏文通》的动字辨音区别词义、词类的方式
16
作者
黄灵燕
机构
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外文系
出处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2009年第4期148-151,共4页
文摘
本文主要讨论了马建忠《马氏文通》的动字辨音,从马氏所举的101个例子中,归纳出古人通过辨音来区别词义和词类的方式主要有四种,即变声、变韵、变调和复杂音变。马氏通过动字辨音,引导读者了解古代汉语中的词语可通过辨音构词,并深入地讨论了动字和非动字的辨音别义。
关键词
动字
名
字
静
字
状
字
变声
变韵
变调
分类号
H13 [语言文字—汉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马氏文通·受动字》玉中瑕疵之我见
17
作者
李仙华
机构
江苏省镇江市丹徒高级中学
出处
《高考》
2012年第11X期119-119,共1页
文摘
《马氏文通》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语法著作,它借鉴西方语言学理论,结合中国语言实际,构拟了汉语语法系统,使语法研究科学化、体系化。一、马氏以语法功能标准为动词分类,提出了受动字马氏认为:"外动字之行,有施有受。受者居宾次,常也。如受者居主次,则为受动字,明其以受者为主也。"这说明二点:其一,所谓受动是相对于外动而言的。吕叔湘先生说:"施事和受事因对比而显。"
关键词
马氏文通
动字
语法研究
宾次
被
动
语态
汉语语法
动
句
语法著作
受
动
主
动
语态
分类号
H14 [语言文字—汉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关于动宾倒置,中介“之”“是”等字的句式之分析
18
作者
吴力生
出处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1985年第2期65-73,共9页
文摘
古汉语在一般情况下,宾语放在动词的后面;但是,为了强调宾语,有时把它提到外动词的前面,并在宾语后面用指示代词“之”“是”“斯”“实”等字重指倒宾,以间后动,仍代实体。先师黎锦熙先生以为此等代词介乎倒宾与后动之间,用间倒文,从实入虚,定名“间宾介词”,作为特别介词(简称“特介”)的一个小类。
关键词
指示代词
特别介词
黎锦熙先生
宾位
时间副词
比较文法
介
字
动字
公叔禺人
止词
分类号
H1 [语言文字—汉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马氏文通》动字静字术语溯源研究综论
19
作者
譚代龍
机构
四川外语学院中文系
出处
《汉语史研究集刊》
2008年第1期196-210,共15页
文摘
《马氏文通》动字、静字术语的来源问题,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文章首先回顾了学界关于该课题的研究情况,并结合新材料进一步论述了有关要点,明确了这两个术语的准确含义和应用范围。文章进而分析了这两个术语从黄震、刘鉴到袁仁林、王筠,直到马建忠的发展演变脉络。文章最后认为,正确处理古代语言学术语与相关语言事实的关系,是古代语言学术语研究工作中应该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
关键词
《马氏文通》
动字
静
字
溯源
综论
分类号
H139 [语言文字—汉语]
原文传递
题名
动字歌
20
出处
《中国老年》
2011年第24期4-4,共1页
文摘
生命在于运动, 资金在于流动, 朋友在于走动, 身体在于活动, 脑子在于常动,
关键词
动字
歌
民间歌谣
生命
运
动
分类号
R161 [医药卫生—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试析《马氏文通》“转词”与“动字”之间的格关系
唐爱华
《宿州师专学报》
2000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马氏文通·动字卷》述评
蒋文野
《高校教育管理》
199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论《马氏文通》内动字、外动字之划分
张俊阁
《聊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马氏文通·外动字与止词》研究
张俊阁
《泰山学院学报》
2003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马氏文通》“动字相承”评析
杨丹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2013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汉语实词分类的萌芽——《说文句读》对“动字”和“静字”的分类
黄斌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3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马氏文通·内动字与转词》研究
张俊阁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马氏文通·名字状动字》研究
张俊阁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马氏文通·助动字》研究
张俊阁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马氏文通》中“动字后的无介转词”
赵林晓
《衡水学院学报》
2013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马氏文通》“名字状动字”初探
贾雅婷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2
论《马氏文通》的“动字相承”
魏宇文
《嘉应大学学报》
1996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3
《马氏文通》对“动字”分类的瑕疵之我见
宋禹岐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7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4
在审稿工作中重新认识动字与止词、转词的搭配
梁萍
《出版参考》
2020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5
云南:昆明市盲聋哑学校教师发明盲文正写滑动字具
黄红燕
《现代特殊教育》
200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6
试论《马氏文通》的动字辨音区别词义、词类的方式
黄灵燕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2009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7
《马氏文通·受动字》玉中瑕疵之我见
李仙华
《高考》
2012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8
关于动宾倒置,中介“之”“是”等字的句式之分析
吴力生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198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9
《马氏文通》动字静字术语溯源研究综论
譚代龍
《汉语史研究集刊》
2008
0
原文传递
20
动字歌
《中国老年》
2011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2
…
15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