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5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考虑球面副磨损间隙的空间并联机构动力学响应分析
1
作者 陈修龙 张昊 樊慧凯 《振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90-498,共9页
为了掌握球面副磨损间隙对空间并联机构动力学响应特性的影响,提出考虑多球面副磨损间隙的空间并联机构动力学建模与响应特性的分析方法。以3SPS-S空间并联机构为研究对象,基于Archard磨损模型建立球面副间隙处的磨损模型,通过计算磨损... 为了掌握球面副磨损间隙对空间并联机构动力学响应特性的影响,提出考虑多球面副磨损间隙的空间并联机构动力学建模与响应特性的分析方法。以3SPS-S空间并联机构为研究对象,基于Archard磨损模型建立球面副间隙处的磨损模型,通过计算磨损深度,并对磨损表面进行重构,得到磨损后的球头与球窝,建立考虑球面副磨损间隙的空间并联机构动力学模型,求解得到数值结果,对比分析磨损前/后机构动力学响应的变化,并分析初始间隙值、有/无负载对磨损后机构动力学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磨损后的非规则间隙对并联机构动态特性带来不利的影响,且增大间隙值和引入负载降低了并联机构运行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并联机构 动力学响应 球面副 磨损间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海采矿装备布放回收过程中脐带缆动力学响应特性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伟 陈时平 +2 位作者 张明 双志 吴卓 《矿冶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15,20,共5页
基于时域耦合分析法,建立了母船-深海采矿装备-脐带缆三维非线性水动力学模型,并对布放及回收过程中脐带缆的水动力响应特性进行了数值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4级海况时,深海采矿装备(水中重10 t)可以在速度0.8 m/s条件下安全布放和回收... 基于时域耦合分析法,建立了母船-深海采矿装备-脐带缆三维非线性水动力学模型,并对布放及回收过程中脐带缆的水动力响应特性进行了数值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4级海况时,深海采矿装备(水中重10 t)可以在速度0.8 m/s条件下安全布放和回收;在波浪和海流共同作用下,深海采矿装备在布放开始阶段和回收结束阶段都有强烈的振荡和摆幅,可安装防摇止荡装置来降低振荡和摆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采矿装备 深海采矿系统 布放 回收 脐带缆 动力学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圆锥角膜的动力学响应参数研究
3
作者 童会 吴明珏 +2 位作者 韩健强 李林 张海霞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431-431,共1页
目的给出一种圆锥角膜仿体的构建方法,研究角膜局部形态和力学特性改变对角膜动力学响应(DCR)参数的影响。方法圆锥角膜具有局部形态凸出或局部力学特性减弱的特点。将硅胶和不同量的硅油混合制作成不同弹性模量的角膜仿体材料;依据正... 目的给出一种圆锥角膜仿体的构建方法,研究角膜局部形态和力学特性改变对角膜动力学响应(DCR)参数的影响。方法圆锥角膜具有局部形态凸出或局部力学特性减弱的特点。将硅胶和不同量的硅油混合制作成不同弹性模量的角膜仿体材料;依据正常人眼角膜和圆锥角膜的几何数据,分别设计正常角膜和局部形态凸出的圆锥角膜模具。利用两种模具和不同弹性模量的角膜仿体材料,分别制作正常角膜仿体、旁中央形态凸出的角膜仿体、旁中央力学特性变弱的角膜仿体和旁中央形态凸出且力学特性变弱的角膜仿体。利用Corvis ST测试平台,获取4种角膜仿体的DCR参数,研究角膜局部形态和力学特性改变对DCR参数的影响。结果在多个眼内压下,4种角膜仿体的部分DCR参数(DA、HR、IR、A1T、A2T和A1V)存在显著性差异。与正常角膜仿体相比,旁中央形态凸出且力学特性变弱的角膜仿体的DCR参数变化最显著,次之是旁中央力学特性变弱角膜仿体,旁中央形态凸出的角膜仿体的DCR参数变化最小。结论角膜形态和力学特性的改变都会影响角膜动力学响应参数,相较于形态的改变,力学特性的改变对角膜动力学响应的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锥角膜 正常角膜 眼内压 角膜形态 动力学响应 几何数据 局部形态 仿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SI效应对下一代大型海上风力机动力学响应特性影响
4
作者 冷平 吕娜 +2 位作者 赖踊卿 何奔 杨阳 《可再生能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635-1641,共7页
为进一步降低风力发电成本,采用15 MW及以上容量的风力机成为未来风电的主要发展趋势。为了研究土-结构相互作用(Soil Structure Interaction,SSI)效应对下一代超大型海上风力机动力学响应特性的影响,文章通过对FAST二次开发,基于一组... 为进一步降低风力发电成本,采用15 MW及以上容量的风力机成为未来风电的主要发展趋势。为了研究土-结构相互作用(Soil Structure Interaction,SSI)效应对下一代超大型海上风力机动力学响应特性的影响,文章通过对FAST二次开发,基于一组线性弹簧建立了单桩式IEA 15 MW风力机的SSI模型,计算了常规发电工况以及极端停机工况下的机舱振动和支撑结构弯矩。计算结果表明:忽略SSI效应会导致发电工况下塔顶弯矩和泥面处支撑结构弯矩的预估值明显偏低,对极端停机工况下结构动力学响应影响不甚明显,考虑和忽略SSI效应时,50 a一遇极端工况下的疲劳损伤相差不足3%;但在风速较低时,SSI效应的影响十分明显,在风速为8 m/s的工况下,塔顶和泥面弯矩最大值的预估结果分别偏低37.6%和20.1%;考虑SSI效应时,由于基础存在垂向运动,产生了较大的机舱振动,显著增大了支撑结构在泥面处的疲劳损伤。以上结果说明了设计超大型海上风力机时考虑SSI效应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 MW海上风力机 极端工况 土-结构相互作用 动力学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自锐侵彻战斗部引信动力学响应与磁场特征研究
5
作者 邵志豪 梁灏鸿 +2 位作者 梁辉 李彩芳 张珂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2024年第4期135-142,共8页
在当今军事技术的快速发展中,高速自锐侵彻战斗部在毁伤深埋高价值硬目标与多层建筑时,具有巨大的战略价值;文章通过建立动力学响应和磁场分析模型,深入研究自锐战斗部侵彻6 m C40混凝土靶板和多层钢筋混凝土靶板时引信的力学与磁场响... 在当今军事技术的快速发展中,高速自锐侵彻战斗部在毁伤深埋高价值硬目标与多层建筑时,具有巨大的战略价值;文章通过建立动力学响应和磁场分析模型,深入研究自锐战斗部侵彻6 m C40混凝土靶板和多层钢筋混凝土靶板时引信的力学与磁场响应特性,为提高侵彻自锐战斗部毁伤精度提供支撑;在引信动力学响应的研究中,战斗部侵彻混凝土靶板历程,侵蚀后的靶板呈现出漏斗形状,随着战斗部侵彻的深入,应力波的稀疏效应逐渐减弱,战斗部的速度线性衰减,并在最终进入稳定侵彻模式的过程中,速度下降约52%;由于应力波在战斗部内部的传递与叠加导致引信位置检测的过载信号较为震荡;在引信磁场分析的研究中,地磁倾角为90°、地磁偏角为0°(即地磁场垂直于靶板中心线)时,X、Y轴磁通密度幅值小、信号无规律、穿层特征不明显;Z轴磁通密度幅值大、信号规则、穿层特征明显;地磁场强度越大,钢筋半径越大,地磁倾角越大,侵彻靶板层信号特征越明显。而Z轴磁通密度不受地磁偏角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侵彻 自锐战斗部 侵彻引信 动力学响应 磁场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片失效条件下风电机组动力学响应数值模拟研究
6
作者 牟哲岳 孙勇 +2 位作者 王瑞良 白聪儿 林勇刚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10-517,共8页
研究叶片失效条件下风电机组整机动力学响应数值模拟方法,以NREL 5 MW机组为对象,基于Simpack软件,建立风电机组整机气-弹-控联合仿真模型,分析紧急停机措施下叶片失效机组的动力学响应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参数化分析揭示了叶片失效... 研究叶片失效条件下风电机组整机动力学响应数值模拟方法,以NREL 5 MW机组为对象,基于Simpack软件,建立风电机组整机气-弹-控联合仿真模型,分析紧急停机措施下叶片失效机组的动力学响应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参数化分析揭示了叶片失效所在相位角、叶片失效长度、风速、湍流度、顺桨速率、反应时间等多种因素对于叶片失效条件下机组动力学响应的非线性影响规律。提出一种发电机扭矩随风轮转速下降的优化停机方案,通过数值模拟得到的机组动力学响应曲线验证了该方案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力机叶片 风电机组 失效分析 动力学响应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端海况下风力机冲刷效应动力学响应研究
7
作者 师浩东 闫阳天 +2 位作者 岳敏楠 李春 牛凯伦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60-1067,1074,共9页
基于有限元方法建立考虑土-构耦合效应的壳单元模型,对不同海况下发生冲刷时的海上风力机进行动力学响应分析。结果表明:在常规和极端海况下,发生较大冲刷时,塔顶和桩基顶部峰值位移均有所增加,且桩基顶部峰值位移增幅更大,随着冲刷深... 基于有限元方法建立考虑土-构耦合效应的壳单元模型,对不同海况下发生冲刷时的海上风力机进行动力学响应分析。结果表明:在常规和极端海况下,发生较大冲刷时,塔顶和桩基顶部峰值位移均有所增加,且桩基顶部峰值位移增幅更大,随着冲刷深度的增加,塔架水平位移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桩基水平位移随冲刷深度的增加持续增大,不同冲刷深度下桩基最大加速度位置均发生在桩基顶部,塔架最大应力均出现在塔架底部;与常规海况相比,极端海况下风力机在启动后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最大加速度位于桩基中上部位置,且随冲刷深度的增加持续增大,桩基应力峰值位置由桩基顶部转移至中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风力机 极端海况 土-构耦合 冲刷孔 动力学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阻式加速度传感器动力学响应分析与验证
8
作者 张洁宇 石云波 +1 位作者 赵锐 闫晓朋 《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 2024年第2期114-118,共5页
面向极端环境下压阻式加速度传感器的冲击动力学响应特性分析的需求,对其封装体结构建立多自由度动力学响应模型,利用矢量法并结合MATLAB软件进行数值求解,获得其敏感结构位移响应曲线,与霍普金森杆实测结果对比,表明该响应模型可有效... 面向极端环境下压阻式加速度传感器的冲击动力学响应特性分析的需求,对其封装体结构建立多自由度动力学响应模型,利用矢量法并结合MATLAB软件进行数值求解,获得其敏感结构位移响应曲线,与霍普金森杆实测结果对比,表明该响应模型可有效表征受迫振动中加速度传感器敏感结构的动力学响应过程,为MEMS高量程加速度传感器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速度传感器 封装体 动力学响应 多自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爆炸冲击波作用下颅脑动力学响应及头盔防护性能
9
作者 邹佳佳 羊玢 +3 位作者 高峰 马璇 张星宇 郭世杰 《医用生物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34-1041,共8页
目的研究头盔在正面连续爆炸冲击波作用下对人体头部损伤的防护性能。方法建立头-头盔有限元耦合模型,分析正面单次爆炸和正面连续爆炸冲击波作用场景下头盔对颅内压和颅骨应力等生物力学响应参数的影响,探讨颅脑组织在爆炸环境中的动... 目的研究头盔在正面连续爆炸冲击波作用下对人体头部损伤的防护性能。方法建立头-头盔有限元耦合模型,分析正面单次爆炸和正面连续爆炸冲击波作用场景下头盔对颅内压和颅骨应力等生物力学响应参数的影响,探讨颅脑组织在爆炸环境中的动态变化规律,评估头盔对人体头部的防护性能。结果在正面单次爆炸冲击情况下,头盔能够有效降低额叶、枕叶和顶叶的颅内压,分别为32%、38%和19%,同时能够有效降低颅骨后方的应力高峰值。在正面连续爆炸冲击情况下,头盔能够降低顶叶和枕叶的颅内压,分别为36%和21%,但由于缺乏面部保护,对额叶颅内压的影响有限。结论相比于正面单次爆炸冲击波,正面连续爆炸冲击波因其对头部的有效作用时间较长,对颅脑损伤的影响更为严重。由于冲击波会从不同方向和高度传播,使得头盔对脸部的防护作用微乎其微。研究结果可为正面连续爆炸冲击波作用下人体头部损伤的生物力学研究以及新型头盔的设计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面连续爆炸冲击波 颅脑组织 动力学响应 防护头盔 生物力学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引头伺服机构冲击环境动力学响应特性分析
10
作者 朱骏 王志诚 +3 位作者 郑田泽 赵倩 袁静 邢振弘 《上海航天(中英文)》 CSCD 2024年第4期113-119,140,共8页
导引头伺服机构是制导武器的关键核心部件,其在复杂严酷力学环境下,动态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武器的制导精度。针对精密导弹伺服机构在高可靠、高精度指标下对动态性能与稳定性提升的工程需求,本文研究导引头伺服机构冲击环境激励动力学... 导引头伺服机构是制导武器的关键核心部件,其在复杂严酷力学环境下,动态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武器的制导精度。针对精密导弹伺服机构在高可靠、高精度指标下对动态性能与稳定性提升的工程需求,本文研究导引头伺服机构冲击环境激励动力学响应特性。首先,采用有限元法,建立导引头伺服机构的有限元仿真模型;其次,基于瞬态动力学理论,运用完全法进行冲击响应求解,分析其在不同方向的冲击动力学响应,得到局部刚度较差的关键薄弱位置,再次,对不同冲击参数和阻尼系数下的结构冲击响应进行分析,得到冲击响应的参数影响规律;最后,针对伺服机构关键薄弱环节弧形齿轮进行应力分布分析,研究轴承支承参数对弧形齿轮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弧形齿轮支承轴承越靠近右端效果越差,同时也间接影响了弧形齿轮的最大等效应力分布。本文研究可为航天精密伺服机构的动态性能优化与装配参数控制提供参考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引头伺服机构 动力学响应 冲击激励 环境仿真 有限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baqus仿真的QTZ200塔式起重机地震动力学响应分析
11
作者 柳柏魁 《机电技术》 2024年第3期104-108,共5页
以QTZ200型塔式起重机为研究对象,对塔式起重机施加2组自然地震波,基于Abaqus仿真,用时程分析法计算塔式起重机在空载工况下对地震载荷的响应情况。计算结果表明:塔式起重机的应力最大值位于起重臂根部即回转中心附近,同时在塔底的应力... 以QTZ200型塔式起重机为研究对象,对塔式起重机施加2组自然地震波,基于Abaqus仿真,用时程分析法计算塔式起重机在空载工况下对地震载荷的响应情况。计算结果表明:塔式起重机的应力最大值位于起重臂根部即回转中心附近,同时在塔底的应力集中也不可忽视;塔臂顶点在地震作用下产生的位移最大;X方向(即起重臂所在方向)加载对起重臂顶点的位移影响最大,是导致起重臂断裂的主要因素;X和Y方向加载引起塔顶的位移变化大小相近,均大于Z方向加载引起塔顶的位移;水平方向地震波使得塔身做水平方向的摆动,容易使塔机倾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式起重机 地震波 ABAQUS 时程分析法 动力学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台-隔水管-井口耦合系统动力学响应分析
12
作者 张锁林 赵志 +3 位作者 薛宪波 关皓纶 刘晓民 王金龙 《工程技术研究》 2024年第9期34-36,共3页
平台-隔水管-水下井口耦合系统是海洋钻采作业的核心设备,共同构成了水下生产作业的作业空间,并为泥浆返回提供通道,其动力学响应对海洋平台安全和正常作业意义重大。为此,文章采用有限元软件对耦合系统开展仿真分析,探究不同平台运动... 平台-隔水管-水下井口耦合系统是海洋钻采作业的核心设备,共同构成了水下生产作业的作业空间,并为泥浆返回提供通道,其动力学响应对海洋平台安全和正常作业意义重大。为此,文章采用有限元软件对耦合系统开展仿真分析,探究不同平台运动幅值对耦合系统动力学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耦合系统响应为非线性响应,耦合系统动力学响应随平台顶部偏移量的增大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系统 动力学响应 平台偏移 有限元仿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汶川M_s8.0地震发生的深层过程和动力学响应 被引量:217
13
作者 滕吉文 白登海 +4 位作者 杨辉 闫雅芬 张洪双 张永谦 阮小敏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385-1402,共18页
汶川Ms8.0强烈地震发生在一条现今并不活动的龙门山构造带上,造成了以汶川、映秀为中心及其周边地域的严重破坏和人员的重大伤亡.然而强烈震发生前却未见有可能的确切征兆或浅表层异常活动,即浅层过程与地震发生的深层过程并不匹配.为... 汶川Ms8.0强烈地震发生在一条现今并不活动的龙门山构造带上,造成了以汶川、映秀为中心及其周边地域的严重破坏和人员的重大伤亡.然而强烈震发生前却未见有可能的确切征兆或浅表层异常活动,即浅层过程与地震发生的深层过程并不匹配.为此对这次强烈地震"孕育"、发生和发展的深层过程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初步研究表明:①在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陆—陆碰撞、挤压作用下,喜马拉雅造山带东构造结向NNE方向顶挤、楔入青藏高原东北缘,迫使高原深部物质向东流展,在受到以龙门山为西北边界的四川盆地阻隔下,一部分物质则转而向东南侧向运移;②龙门山地带在地形上差达3500±500m左右,而地壳厚度在龙门山西北部为60±5km左右,四川盆地为40±2km左右,而龙门山地带与其东、西两侧相比则为地壳厚度变化幅度达15~20km的突变地域,即为应力作用的耦合地带;③中、下地壳和地幔盖层物质以地壳低速层、低阻层(深20~25km)为第一滑移面,以上地幔软流层顶面为第二滑移面,且在四川盆地深部"刚性"物质阻隔下,深部壳、幔物质以高角度在龙门山构造带和四川盆地的耦合地带向上运移(或称逆冲),且在龙门山地表三条断裂构成的断裂系向下延伸到20km左右深处汇聚,二者强烈碰撞、挤压、震源介质破裂;在物质与能量的强烈交换下,应力得到释放,故形成了这次Ms8.0强烈地震.为此从深部初步揭示了这次强烈地震"孕育"、发生和发展的深层动力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物质运移 深层过程 汇聚地带 动力学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幕式裂陷过程的动力学响应和模拟模型 被引量:74
14
作者 林畅松 张燕梅 +2 位作者 李思田 任建业 张英志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83-588,共6页
结合盆地充填和构造演化的整体分析并进行计算机定量模拟 ,揭示了中国东部中新生代断陷盆地的沉降 -充填、构造及热演化等对幕式裂陷过程的动力学响应 .渤海湾和江汉等盆地的整个裂陷期常表现出 3~ 4个裂陷作用幕 ,不同裂陷幕的断裂展... 结合盆地充填和构造演化的整体分析并进行计算机定量模拟 ,揭示了中国东部中新生代断陷盆地的沉降 -充填、构造及热演化等对幕式裂陷过程的动力学响应 .渤海湾和江汉等盆地的整个裂陷期常表现出 3~ 4个裂陷作用幕 ,不同裂陷幕的断裂展布方向、岩浆作用、沉降中心以及沉积体系分布等都发生了明显变化 .如江汉盆地从白垩至新近纪同沉积断裂的展布就显示出从北西向北东向转化的趋势 .幕式裂陷构造沉降速率的变化控制着区域性 (二级 )沉积旋回和层序类型的发育和演化 ,强烈裂陷沉降幕常发育深湖盆型层序 ,而初始和晚期裂陷幕以发育浅湖和河流 -浅湖型层序为特征 .幕式裂陷过程不能用经典的单幕裂谷模型进行正确的描述 ;通过校正每一裂陷幕的初始条件和拉伸系数 ,建立了适用于幕式拉伸裂陷过程的多幕均匀瞬时拉伸模拟模型 .应用这一模型对莺歌海盆地的模拟分析揭示了多幕裂陷过程中岩石圈结构及深部热流等的演化趋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幕式裂陷 动力学响应 定量模型 中国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造山带与沉积盆地和结晶基底地震波场及动力学响应 被引量:35
15
作者 滕吉文 李松岭 +7 位作者 张永谦 赵金仁 皮娇龙 王夫运 闫雅芬 杨辉 胡国泽 潘素珍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70-788,共19页
秦岭—大别造山带横贯中国大陆中部,并将我国东部分为南北两部;即华北克拉通和扬子克拉通.在南、北相向运动力系驱动下构成了一个极为复杂的复合、叠加构造带、成矿带和地震活动带.同时导致了该地域异常变化的沉积建造和强烈起伏的结... 秦岭—大别造山带横贯中国大陆中部,并将我国东部分为南北两部;即华北克拉通和扬子克拉通.在南、北相向运动力系驱动下构成了一个极为复杂的复合、叠加构造带、成矿带和地震活动带.同时导致了该地域异常变化的沉积建造和强烈起伏的结晶基底.然而对它们形成的地球物理边界场响应,岩相和结构的异常变化尚不清晰,特别对盆山之间的耦合响应更缺乏深层动力过程的理解.为此本文通过该区榆林—铜川—涪陵长1000 km剖面的地震探测和研究结果提出:(1)沉积建造厚度变化为4~10 km,结晶基底起伏强烈,幅度可达4~6 km;(2)一系列基底断裂将该区切割为南鄂尔多斯盆地和秦岭北缘前陆盆地、秦岭—大巴造山带和南缘前陆盆地与东北四川盆地,其中前陆盆地为秦岭北渭河盆地和秦岭南通江—万源盆地;(3)秦岭造山带是北部华北克拉通向南推挤、南部扬子克拉通向北推挤下隆升的陆内山体,并构筑了其南、北前陆盆地;(4)秦岭造山带的南、北边界并非是一条边界断层,而应是包括前陆盆地在内的组合界带;(5)秦岭与大巴弧形山系源于同一深部结晶基底,即同根生.这一系列的新认识对深化理解秦岭—大巴造山带形成的深层动力过程和演化机理及厘定扬子克拉通的真实北界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造山带 地震波场 沉积盆地 结晶基底 动力学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车人碰撞事故重建的行人头部动力学响应 被引量:26
16
作者 冯成建 王富平 +3 位作者 徐臣 樊伟 刘盛雄 尹志勇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64-170,共7页
目的研究行人交通事故中,不同碰撞速度、不同车型及行人不同受撞击部位与行人头部损伤严重度的关系。方法通过MADYMO多刚体动力学软件对一起有视频的行人交通事故进行事故重建,获得初始和边界条件,然后通过获得的边界和初始条件进行不... 目的研究行人交通事故中,不同碰撞速度、不同车型及行人不同受撞击部位与行人头部损伤严重度的关系。方法通过MADYMO多刚体动力学软件对一起有视频的行人交通事故进行事故重建,获得初始和边界条件,然后通过获得的边界和初始条件进行不同车速(20、30、40、50、60 km/h)、不同车型(轿车、SUV型车、面包车)、行人不同受撞击部位(正面、侧面、背面)的模拟碰撞实验,对模拟碰撞实验中行人头部损伤情况进行分析,并利用两例真实行人交通事故对部分结果进行验证。结果不仅车辆碰撞速度、车辆前置结构影响行人头部损伤严重度,行人受撞击部位也是影响行人头部损伤严重度的重要原因。在碰撞速度≤30 km/h时,行人与地面接触造成的损伤可能比与车辆造成的损伤严重;碰撞速度≥40 km/h时,行人头部损伤主要是与车辆接触所致。结论利用监控录像能比较准确地开展行人交通事故重建,从而对行人动力学响应进行分析。在行人交通事故频发路段,对不同车型进行不同限速,能有效减小行人头部损伤的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故重建 动力学响应 碰撞速度 前置结构 头部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加载速率下煤岩采动力学响应及破坏机制 被引量:33
17
作者 薛东杰 周宏伟 +3 位作者 王子辉 任伟光 张淼 刘亚群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95-602,共8页
研究煤岩在不同加载模式与不同加载速率下采动力学响应及破坏机制对认清煤矿动力灾害本质具有指导意义。基于塔山煤样,先后设计与开展了单轴拉伸与压缩、常规三轴及采动力学试验。获得了不同加载模式下煤样的力学特征参量和变形破坏特... 研究煤岩在不同加载模式与不同加载速率下采动力学响应及破坏机制对认清煤矿动力灾害本质具有指导意义。基于塔山煤样,先后设计与开展了单轴拉伸与压缩、常规三轴及采动力学试验。获得了不同加载模式下煤样的力学特征参量和变形破坏特性。进一步对比分析了常规三轴试验与采动力学试验煤样变形特征的差异。得到煤样破坏前吸收能量密度随着轴向加载速率的关系,揭示了应力偏量是造成试样破坏强度和吸收能量密度提高的原因,是破坏产生的本质原因,但其受控于围压的临界值,及煤样损伤发生具有的时间效应。建立了采动力学条件下考虑加卸载过程中材料损伤的煤岩黏弹性模型屈服准则,包含有效体积应力的影响、应力差的影响、轴向加载速率的影响及围压卸载速率的影响,新的黏弹性模型屈服准则可以很好地解释加卸载速率引起的材料屈服强度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载速率 动力学响应 常规三轴试验 能量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腹地东西分区和界带的地球物理场特征与动力学响应 被引量:13
18
作者 滕吉文 张洪双 +6 位作者 孙若昧 闫雅芬 张雪梅 杨辉 田有 张永谦 阮小敏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510-2527,共18页
青藏高原是东亚大陆一个特殊的块体,无论是介质属性,还是构造格局在深部与浅部都是不均匀的和各向异性的,其演化进程也是非线性的.基于综合地球物理场研究发现:青藏高原在NS向挤压和EW向扩张错综力系作用下,形成了东、西分区的构造格局... 青藏高原是东亚大陆一个特殊的块体,无论是介质属性,还是构造格局在深部与浅部都是不均匀的和各向异性的,其演化进程也是非线性的.基于综合地球物理场研究发现:青藏高原在NS向挤压和EW向扩张错综力系作用下,形成了东、西分区的构造格局,它们的界带位于900±20E的范围内,即表明青藏高原基本上为由三块(西、中、东)组成.在此界带与其东、西两侧的重力场、地磁场、地热场、地震波场、深部介质与结构和其物质组成的属性均存在着显著差异,表征出分区(界)的特异深层过程和动力学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球物理场 深层过程 动力学响应 西分区(界)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冲击动能控制的Cr-DLC涂层动力学响应和磨损行为 被引量:12
19
作者 王璋 蔡振兵 +2 位作者 孙阳 吴松波 朱旻昊 《中国表面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8-86,共9页
针对防护涂层在受动载时的磨损问题,在动能控制模式的冲击试验机上,通过动力学响应考察了Cr-DLC涂层的冲击磨损行为。响应包括冲击力波形和冲击动能的能量耗散,并以其基体304不锈钢作为对比材料。结果表明:材料的动力学响应差异反映了... 针对防护涂层在受动载时的磨损问题,在动能控制模式的冲击试验机上,通过动力学响应考察了Cr-DLC涂层的冲击磨损行为。响应包括冲击力波形和冲击动能的能量耗散,并以其基体304不锈钢作为对比材料。结果表明:材料的动力学响应差异反映了其抗冲击性的优劣。相同试验条件下,Cr-DLC涂层的冲击力峰值和能量吸收率分别低于304不锈钢约42.0%~51.8%和18.6%~20.8%。此外,还发现在冲击动能相同的情况下,调整速度或质量将会对动力学行为产生显著的影响。质量增大,冲击力峰值降低、接触时间延长;而增加速度仅提升冲击力峰值。通过动力学响应可定性的判断材料抗冲击性能,且与实际磨损结果有较好的吻合。Cr-DLC涂层由于其优异的抗冲击磨损性能以及良好化学稳定性,使其磨痕表面仅有少量的磨损剥落,且磨损氧化现象不明显;304不锈钢的冲击损伤形貌为典型的剥层磨损,材料去除和氧化反应首先发生在表面的剥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LC涂层 冲击磨损 动力学响应 能量吸收率 冲击力波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维数字图像相关方法的水下冲击载荷作用下铝板动力学响应研究 被引量:13
20
作者 项大林 荣吉利 +3 位作者 何轩 刘函 陈鹏万 冯志伟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210-1217,共8页
基于数字图像相关(DIC)方法搭建了三维动态DIC方法测试系统,利用冲击加载实验设备,对喷涂散斑的铝靶板进行冲击加载实验,获得了靶板的实时离面位移场;并利用安装在水靶舱壁面的压力传感器,测取了水中冲击波压力时程曲线;建立了针对冲击... 基于数字图像相关(DIC)方法搭建了三维动态DIC方法测试系统,利用冲击加载实验设备,对喷涂散斑的铝靶板进行冲击加载实验,获得了靶板的实时离面位移场;并利用安装在水靶舱壁面的压力传感器,测取了水中冲击波压力时程曲线;建立了针对冲击实验的二维轴对称仿真模型,分析了水靶舱内冲击波的形成与传播过程以及靶板的动态响应变形进程。研究结果表明,靶板的变形是由边界向中心呈环形扩展的,而且靶板极容易在法兰约束边界处出现剪裂现象。靶板实时变形与测点压力时程的实验值与仿真值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这表明结合三维动态DIC方法测试系统与等效加载设备可以实现对结构的水下冲击响应分析研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炸力学 水下冲击载荷 铝板 动力学响应 三维数字图像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