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藏北高原地面加热场的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被引量:55
1
作者 季国良 时兴和 高务祥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39-244,共6页
利用 1994— 1996年在藏北高原五道梁所观测得到的地面能量收支资料 ,结合同期的大气环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高原北部地面加热场强度的变化与高原西部相似 ,而与高原主体东半部的变化相反 ;冬季前期 11月的地面积雪过程对决定... 利用 1994— 1996年在藏北高原五道梁所观测得到的地面能量收支资料 ,结合同期的大气环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高原北部地面加热场强度的变化与高原西部相似 ,而与高原主体东半部的变化相反 ;冬季前期 11月的地面积雪过程对决定整个冬季地面加热场的性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原冬季地面热状况的异常 ,引起夏季加热场的异常 ,这可能是造成大气环流异常的原因之一 ,从而影响我国的气候环境 ,因此对高原地面加热场的监测可以为短期气候预测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北高原 地面加热场强度 地表加热场异常 大气环流异常 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与ENSO循环的关系 被引量:31
2
作者 李栋梁 何金海 +2 位作者 汤绪 雷小途 侯依玲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9-46,共8页
分析了近50年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距平指数、Ni^no C区海温指数、SOI和印缅槽指数的统计相关,结果表明,ENSO指数和印缅槽指数在月、季时间尺度上具有很好的持续性。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距平指数和印缅槽指数与Ni^no C区海温指数... 分析了近50年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距平指数、Ni^no C区海温指数、SOI和印缅槽指数的统计相关,结果表明,ENSO指数和印缅槽指数在月、季时间尺度上具有很好的持续性。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距平指数和印缅槽指数与Ni^no C区海温指数存在很好的正相关,与SOI有显著的负相关。由此建立了一个通过印缅槽将ENSO循环与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联系起来,解释西北区东部及河套干旱形成的概念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面加热场强度 ENSO 印缅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北高原地面加热场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45
3
作者 季国良 邹基玲 吕兰芝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9,共9页
利用五道梁1993年9月~1995年8月的辐射收支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地面加热场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春、秋季地面加热场强度有明显的急增和骤减过程,正是加热场的这种突变引起了季节的明显转换;冬季地面积雪多的年份,地... 利用五道梁1993年9月~1995年8月的辐射收支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地面加热场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春、秋季地面加热场强度有明显的急增和骤减过程,正是加热场的这种突变引起了季节的明显转换;冬季地面积雪多的年份,地面加热场强度较弱,第二年夏季加热场强度则较强;地面加热场强度的季节变化明显,夏季强、冬季弱;冬季地面积雪时间较长时,由于地表反射率增大,地中释放的土壤热通量较无雪时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北高原 地面 加热场 季节变化 地面热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的气候特征 被引量:44
4
作者 徐国昌 李栋梁 陈丽萍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32-43,共12页
本文用1961~1985年共25年青藏高原60个站的地气温差资料,用季国良的回归方程计算了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并且分析了它的气候特征。结果发现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比叶笃正(1979)的计算值小29%,根据自然正交函数分析和载荷量计算,发现玉树... 本文用1961~1985年共25年青藏高原60个站的地气温差资料,用季国良的回归方程计算了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并且分析了它的气候特征。结果发现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比叶笃正(1979)的计算值小29%,根据自然正交函数分析和载荷量计算,发现玉树和日喀则两站地面加热场强度的平均距平可以粗略地代表整个高原。高原地面加热场具有显著的3年、准5年和准11年周期,在冬季和春季地面加热场的持续性很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面加热场强度 高山气候 地气温差 自然正交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0年来藏北高原五道梁地区地表加热场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15
5
作者 李韧 杨文 +1 位作者 季国良 赵林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68-873,共6页
利用观测资料及相应的地面气象资料,给出了高原地区地面加热场一个较完善的经验公式.利用经验公式计算了1957年1月~1993年8月的地面加热场.通过对藏原地面加热场分析发现:冬季地面加热场从1957~2000年间有一增大趋势;夏季地面加热场... 利用观测资料及相应的地面气象资料,给出了高原地区地面加热场一个较完善的经验公式.利用经验公式计算了1957年1月~1993年8月的地面加热场.通过对藏原地面加热场分析发现:冬季地面加热场从1957~2000年间有一增大趋势;夏季地面加热场之变化趋势表现为1957~1983年间是减小的,1983~2000年间是增大的;地面加热场年变化趋势与夏季一致;火山活动地面加热场的变化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北高原 地表加热场 变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加热场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短期位置变化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8
6
作者 陈璇 王黎娟 +1 位作者 管兆勇 林春泽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9-108,共10页
利用江淮2003年和华南1998年夏季持续性强降水典型个例,采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3模拟了强降水期间江淮、华南及孟加拉湾热源异常分布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短期位置东西进退及南北变动的影响。模拟证实: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的短期变异... 利用江淮2003年和华南1998年夏季持续性强降水典型个例,采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3模拟了强降水期间江淮、华南及孟加拉湾热源异常分布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短期位置东西进退及南北变动的影响。模拟证实: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的短期变异与大气加热场及其配置有密切的联系。持续性强降水期间,副高西侧较远处孟加拉湾热源是诱导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西伸的原因之一;华南强降水期间,华南和孟加拉湾热源的共同存在可使副高在季节性西伸过程中出现短期东撤;江淮强降水期间,江淮和孟加拉湾热源的共同存在会诱导副高异常西伸。但模式在模拟副高位置南北变动上效果并不明显,不能证实华南、江淮热源单独存在时对副高在南北位置变异上的阻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加热场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短期位置变化 数值模拟 REGCM3 持续性强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北部的大气加热场特征 被引量:30
7
作者 季国良 顾本文 吕兰芝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38-242,共5页
利用五道梁 1 994— 1 997年的实际观测资料 ,结合一些经验计算公式计算得到了 1 994— 1 997年青藏高原北部地区的大气加热场强度。结果表明 ,从 4年平均情况来看 ,高原北部地区 4~ 8月大气加热场为热源 ,1 0月~ 2月为冷源 ,3月和 9... 利用五道梁 1 994— 1 997年的实际观测资料 ,结合一些经验计算公式计算得到了 1 994— 1 997年青藏高原北部地区的大气加热场强度。结果表明 ,从 4年平均情况来看 ,高原北部地区 4~ 8月大气加热场为热源 ,1 0月~ 2月为冷源 ,3月和 9月为转换时期 ;就年平均大气加热场强度年际变化来看 ,1 994年和 1 995年为大气冷源 ,1 996年和 1 997年则为大气热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加热场强度 感热通量 大气短波吸收辐射 长波逸出辐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冬季气温异常对东亚季风和高原加热场的响应 被引量:18
8
作者 杨绚 李栋梁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31-737,共7页
根据我国618个气象台站的月平均气温、海平面气压和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距平指数资料等,利用EOF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我国最近32个冬季气温异常特征及其对东亚冬季风和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异常的响应。结果表明:我国冬季气温... 根据我国618个气象台站的月平均气温、海平面气压和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距平指数资料等,利用EOF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我国最近32个冬季气温异常特征及其对东亚冬季风和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异常的响应。结果表明:我国冬季气温异常的第一空间模态较好地反映了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全国一致增温的特征,增温最显著的区域在河套;第二空间模态则表现了冬季变暖过程中的东北区快西南区慢的反位相特点。冬季气温一致偏高的年份主要出现在1990年代及以后。分析认为,全国大部分冬季气温的升高主要与东亚冬季风的关系密切,东亚冬季风强度的整体减弱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的升高存在一定的关系,河套地区和东部沿海气温对东亚冬季风的响应最敏感;冬季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的增强有利于我国新疆南部、河套大范围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冬季气温的降低。我国西南地区冬季气温呈现变暖的时间迟于全国其他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气温 气候变化 东亚冬季风 高原加热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8年地面加热场的基本特征及其与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可能联系 被引量:20
9
作者 王世玉 钱永甫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1-40,共10页
文中对 1 998年 1月 1日到 8月 31日共 2 4 3d的南海季风试验再分析资料的地面感热场和潜热场进行 EOF分析 ,由感热的第一特征向量场发现 ,中南半岛地区、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和印度半岛的大部分是感热通量大值区 ,而海洋上是小值区 ,海陆... 文中对 1 998年 1月 1日到 8月 31日共 2 4 3d的南海季风试验再分析资料的地面感热场和潜热场进行 EOF分析 ,由感热的第一特征向量场发现 ,中南半岛地区、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和印度半岛的大部分是感热通量大值区 ,而海洋上是小值区 ,海陆热力差异十分明显 ,这种海陆感热对比是促使季风爆发的大背景。由感热的时间经度演变图可以看出 ,中南半岛所在经度范围内南北连续的感热分布对南海季风的早爆发具有重要作用。由温度平流项的分布可发现 ,中南半岛的加热作用明显早于青藏高原地区 ,使得中南半岛对南海季风的早期爆发有重要作用 ,而青藏高原对于南海季风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印度半岛与中南半岛的海陆分布的差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季风 海陆热力差异 1998年 地面加热场 地面感热 潜热 海气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日变化对亚洲季风区大气环流的影响 被引量:13
10
作者 简茂球 罗会邦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69-275,共7页
利用1982~1996年每天两次的NCEP再分析资料,研究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的日变化对亚洲季风区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的日变化是引起亚洲季风区大气环流日变化的主要因子。青藏高原地区、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和菲律宾附近... 利用1982~1996年每天两次的NCEP再分析资料,研究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的日变化对亚洲季风区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的日变化是引起亚洲季风区大气环流日变化的主要因子。青藏高原地区、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和菲律宾附近地区是四个主要的日变化显著区。青藏高原地区是垂直运动的负值日变中心,其它三个区域的日变化与青藏高原地区的日变化有反相关系。这种特征一年四季都存在,但各显著区域范围的大小、中心位置及环流日变化的强度随季节有不同程度的变化。青藏高原加热场日变化对我国东部地区环流的影响主要发生在夏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加热场日变化 亚洲季风区 环流日变化 热力强迫作用 动力强迫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北干旱区夏季地面加热场强度的气候特征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昊 李栋梁 王慧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63-374,共12页
利用AVHRR-NDVI和MODIS-NDVI卫星遥感资料以及西北地区95个常规气象站地面观测资料,计算得到了1982-2012年历年夏季(6-8月)地面加热场强度序列,并与三套再分析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利用数理统计和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等分析方法,研究其... 利用AVHRR-NDVI和MODIS-NDVI卫星遥感资料以及西北地区95个常规气象站地面观测资料,计算得到了1982-2012年历年夏季(6-8月)地面加热场强度序列,并与三套再分析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利用数理统计和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等分析方法,研究其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西北干旱区地面加热场强度大值区主要位于阿拉善高原、柴达木盆地及其以北地区、青海东部和河西走廊以东地区。三套再分析资料的地面加热场强度值较计算值整体略偏高,但量级相同。ERA-40再分析值与计算值在空间分布和年际变化上最为相似,计算值更加突出了局地的小气候特征。(2)西北干旱区标准化地面加热场强度的LV1为东-西反向型,PC1反映其年际变化趋势在1995年左右发生转折;LV2为东北-西南反向型,PC2反映西北干旱区东北(西南)部地面加热场强度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逐年增强(减弱),随后没有明显的年际变化趋势,维持正常偏强(弱)。(3)以100°E为界,西北干旱区东、西部夏季地面加热场强度在年内和年际变化上存在明显差异:东部地面加热场强度大于西部;东部峰值月份(7月)落后于西部(6月);东、西部夏季地面加热场强度存在相反的年际变化,东(西)部年际变化主要受地面潜(感)热主导,先由弱(强)到强(弱)(1982-1995年),后由强(弱)到弱(强)(1995-2012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干旱区 地面加热场强度 NDV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华南降水与水汽输送气流及大气加热场的关系 被引量:11
12
作者 唐东升 王建德 刘文泉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1994年第2期148-152,共5页
利用ECMWF/WMO逐日资料分析了1982年夏季大尺度水汽输送气流、大气加热场与华南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来自印度洋、孟加拉湾和西太平洋的两支水汽输送气流都具有30~60天振荡特征,并共同影响华南地区的降水;夏季风... 利用ECMWF/WMO逐日资料分析了1982年夏季大尺度水汽输送气流、大气加热场与华南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来自印度洋、孟加拉湾和西太平洋的两支水汽输送气流都具有30~60天振荡特征,并共同影响华南地区的降水;夏季风建立后,华南强降水过程与其上空的加热场有良好的对应关系;视热源与水汽汇的加强(减弱)对应华南地区多(少)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水汽输送 大气加热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臭氧洞对全球大气辐射加热场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弘 陈月娟 毕训强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40-348,共9页
为了探讨南极臭氧洞对全球气候的影响状况,我们用IAP9层全球大气环流模式进行了南极臭氧洞气候效应的数值试验。本文分析了本次试验中南极臭氧洞引起的大气辐射加热场的变化,结果表明,南半球高纬和极地平流层臭氧含量的严重减少... 为了探讨南极臭氧洞对全球气候的影响状况,我们用IAP9层全球大气环流模式进行了南极臭氧洞气候效应的数值试验。本文分析了本次试验中南极臭氧洞引起的大气辐射加热场的变化,结果表明,南半球高纬和极地平流层臭氧含量的严重减少,不仅影响该地的大气辐射加热场,同时也使北半球平流层大气的辐射加热场发生改变。虽然对流层中层所受影响较少,但对流层下层南北半球的大气总辐射加热率的变化却相当明显,这些影响将使全球大气温度场产生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臭氧洞 数值试验 辐射加热场 大气辐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内陆河流量对高原加热场强度的响应 被引量:6
14
作者 钟海玲 李栋梁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79-183,共5页
选用莺落峡1944-2004年和疏勒河1953-1999年的流量资料,分析了近50年河西内陆河流量的持续性、周期性、年际变化及其对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异常的响应。结果表明:河西走廊中、西部的水资源具有很好的持续性,特别是在秋、冬季节。河... 选用莺落峡1944-2004年和疏勒河1953-1999年的流量资料,分析了近50年河西内陆河流量的持续性、周期性、年际变化及其对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异常的响应。结果表明:河西走廊中、西部的水资源具有很好的持续性,特别是在秋、冬季节。河西走廊中、西部的水资源与前期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存在较好的相关关系。前期(4月份)的环流特征可预报后期5月份流量。多水年新疆脊弱,东亚槽浅,降水偏多,流量加大;反之亦然。径流预报实质上可作为西北地区的干旱预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内陆河 黑河 流量变化 青藏高原 地面加热场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地区大气辐射加热场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6
15
作者 顾本文 季国良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367-377,共11页
本文利用美国犹他大学气象系新近发展的辐射和云参数化模式对青藏高原地区甘孜、那曲、拉萨三站及东部平原地区的南京1982年8月—1983年7月的辐射通量和大气加热率进行了计算,分析研究了高原地区大气辐射加热场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与气... 本文利用美国犹他大学气象系新近发展的辐射和云参数化模式对青藏高原地区甘孜、那曲、拉萨三站及东部平原地区的南京1982年8月—1983年7月的辐射通量和大气加热率进行了计算,分析研究了高原地区大气辐射加热场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的关系,并对一些主要的影响因子进行了简要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辐射 加热场 季节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00hPa高度场、海温、高原加热场与甘肃省春末夏初降水的关系 被引量:4
16
作者 朱炳瑗 李栋梁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32-36,共5页
本文分析结果表明,春末夏初500hPa高度场的环流特征对同期甘肃省的降水影响最大,海温和高原加热场次之;前一年8月份500hPa高度场与高原加热场对次年甘肃省春末夏初的降水量有很好的指示性。
关键词 高度 海温 加热场 降水 甘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地区大气与地表特征对辐射加热场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杨文 季国良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266-273,共8页
本文利用美国犹他大学气象系的辐射和云参数化模式,对HEIFE期间张掖地区1991年春、夏、秋、冬四季资料进行了计算,讨论了晴天条件下的大气状况、地表反射率与地表比辐射率等因子对地气系统的太阳辐射收支以及短波加热率与长... 本文利用美国犹他大学气象系的辐射和云参数化模式,对HEIFE期间张掖地区1991年春、夏、秋、冬四季资料进行了计算,讨论了晴天条件下的大气状况、地表反射率与地表比辐射率等因子对地气系统的太阳辐射收支以及短波加热率与长波冷却率分布的影响;揭示了不同季节的整层大气反射、透过与吸收特征;分析了大气中各主要吸收成份对加热率与冷却率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地区 大气 地表 加热场 辐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降水变化及其对青藏高原加热场的响应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迎春 肖天贵 +1 位作者 纳丽 朱晓炜 《干旱气象》 2015年第4期574-580,共7页
基于1961~2012年宁夏各站逐月降水资料,通过趋势分析和EOF方法,对不同季节降水的时空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得出,近52 a来,宁夏降水整体呈下降趋势,且下降幅度由北向南明显增大;在季节分布上,春、夏、秋季的降水量均呈减少趋势,尤其... 基于1961~2012年宁夏各站逐月降水资料,通过趋势分析和EOF方法,对不同季节降水的时空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得出,近52 a来,宁夏降水整体呈下降趋势,且下降幅度由北向南明显增大;在季节分布上,春、夏、秋季的降水量均呈减少趋势,尤其秋季降水减少趋势最显著,冬季降水呈现上升趋势,变化幅度也是由北向南逐渐增大。结合高原加热场资料,通过SVD方法,寻找高原加热场对宁夏月降水的高影响时期,发现6月降水与前期11月至次年1月的加热场呈负相关,11月降水与前期11月至次年1月的加热场呈正相关;4~5月加热场对后期7、8月的降水有显著影响,前者为正相关,后者为负相关。重新构建新的左右向量,进一步找出不同影响时期的敏感区域,发现在加热场对宁夏降水的高影响时期内,敏感区域不同。其中,银川市和海原、同心、中宁交界处及隆德县3个区域为前期加热场对宁夏6月降水的高敏感区;7月敏感区域位于中部干旱带,尤其是海原、中卫附近;8月敏感区域在引黄灌区和隆德附近;11月敏感区域在南部山区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EOF SVD 高原加热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变化及其与太阳活动的关系 被引量:27
19
作者 李栋梁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75-982,共8页
利用1958-2006年日喀则和玉树观测的历年各月平均地面(0cm)温度和气温(百叶箱)资料,采用新量纲重新计算并续补了48年的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距平指数。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存在后延1~2个月的显著相关,干季具有较... 利用1958-2006年日喀则和玉树观测的历年各月平均地面(0cm)温度和气温(百叶箱)资料,采用新量纲重新计算并续补了48年的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距平指数。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存在后延1~2个月的显著相关,干季具有较好的持续性。除存在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外,总体表现出春、夏季由弱变强,秋、冬季由强变弱,且具有稳定而显著的准11年和17年周期。持续的太阳黑子数偏少对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的增强具有明显的指示性;太阳黑子周期长度(SCL)变长(太阳活动减弱)时,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减弱。通过初步分析认为,太阳活动是引起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面加热场强度距平指数 太阳黑子周期长度 年代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七月中、低纬地区定常波动和加热场的模拟特征 被引量:6
20
作者 王谦谦 葛朝霞 《热带气象》 CSCD 1992年第2期151-159,共9页
本文利用P-σ混合坐标原始分程球带模式的最新版本,对七月中、低纬地区的定常波动及非绝热加热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模式成功地模拟出了北半球夏季对流层中波数为2的定常波动。高层波峰出现在大陆,波谷出现在海洋上,低层则相反... 本文利用P-σ混合坐标原始分程球带模式的最新版本,对七月中、低纬地区的定常波动及非绝热加热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模式成功地模拟出了北半球夏季对流层中波数为2的定常波动。高层波峰出现在大陆,波谷出现在海洋上,低层则相反。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带也模拟出来了。降水量的模拟也是成功的,特别是位于ITCZ中的积云对流性降水。加热场的模拟结果指出,七月份的热源区除了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几个主要大陆上,还分布在热带海洋上ITCZ所在区;其余的广大洋面则显示出冷源的性质。其中热带海洋的热源以潜热加热为主(主要分布于大气的中高层),大陆上的热源有的以感热为主(主要分布于大气的低层),有的仍以潜热加热贡献较大。海洋的冷源是由长波辐射冷却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层 定常波动 加热场 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