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摘目的:探究功能性踝关节不稳(functional ankle instability,FAI)患者的疼痛程度、部位及疼痛与足踝功能的关系。方法:2022年9月至2023年7月,对北京同仁医院163例FAI患者进行评估,记录其足踝疼痛部位,疼痛程度(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足踝功能(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nkle and hindfoot score,AOFAS)评分。对相同疼痛部位数下不同疼痛部位及不同疼痛部位数的VAS及AOFAS进行组间比较。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疼痛部位数及VAS与AOFAS的关系。结果:163例FAI患者中有150例存在疼痛,其中单一部位疼痛占37.33%,2部位疼痛占34%,多部位疼痛(>2部位)占28.67%。所有疼痛部位中,跗骨窦和距腓前韧带占比较大,分别为32%和31%。相同疼痛部位数的FAI患者的VAS及AOFAS在不同部位间无显著差异(P>0.05)。多部位疼痛(>2部位)FAI患者的VAS高于单部位及2部位疼痛患者(P<0.01),AOFAS低于单部位及2部位疼痛患者(P<0.05)。疼痛部位数及VAS与AOFAS评分均呈负相关(P<0.05),VAS和疼痛部位数能够预测AOFAS评分的20.9%。结论:大部分FAI患者存在疼痛,疼痛程度及疼痛部位数影响FAI患者的足踝功能。在为FAI患者制定和实施康复计划时应该考虑减轻患者疼痛程度及减少患者的疼痛部位数,对于高发的特定部位(如跗骨窦、距腓前韧带)的疼痛,未来研究应探求有效的疼痛管理措施,来提高FAI患者的足踝功能。
文摘目的 探讨血流限制下低强度增强式跳跃训练(LI-PJT+BFR)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FAI)大学生的下肢动态姿势控制的影响。方法 2023年3月至5月,招募西安体育学院FAI大学生40例,随机分为高强度增强式跳跃训练(HI-PJT, n=14)组、低强度增强式跳跃训练(LI-PJT, n=13)组和LI-PJT+BFR组(n=13),各组完成相应的干预训练,共6周。干预前后,采用无线遥感表面肌电测试仪测量胫骨前肌、腓骨长肌、腓肠肌外侧头、臀大肌、股外侧肌、股二头肌和半腱肌最大自主等长收缩(MVIC)和单腿下落(SLL)时肌电均方根值(RMS),采用Y平衡和坎伯兰踝关节不稳问卷(CAIT)进行评定。结果 干预后,除LI-PJT组腓骨长肌、臀大肌、股二头肌和半腱肌MVIC和RMS,LI-PJT+BFR组腓骨长肌RMS外,各组其余肌肉MVIC和RMS均较干预前提高(t> 2.218, P <0.05);3组中,除腓骨长肌外,LIPJT组各肌肉MVIC和RMS均最低(F> 3.262, P <0.05);各组Y平衡各方向评分和综合分均提高(t> 2.485,P <0.05),3组中LI-PJT组最低(F> 5.042, P <0.05);各组CAIT评分显著改善(t> 5.227, P <0.001),3组中LI-PJT组最低(F=4.640, P <0.05)。结论 LI-PJT+BFR可改善功能恢复期FAI大学生下肢动态姿势控制能力,效果与HI-PJT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