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法为教”:新出汉简《功令》所见汉初法律考试制度初探
1
作者 马腾 沈子渊 《青海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1-163,共13页
中国选官制度源远流长,早在秦汉发轫期便以考试选拔官吏。官吏“能治狱”方能被选拔为一县长吏,反映出早期任用“法术之士”治国理政的浓重意识。2022年面世的张家山336号汉墓有一篇《功令》,规定了官吏的升迁流转,呈现了功、劳、能因... 中国选官制度源远流长,早在秦汉发轫期便以考试选拔官吏。官吏“能治狱”方能被选拔为一县长吏,反映出早期任用“法术之士”治国理政的浓重意识。2022年面世的张家山336号汉墓有一篇《功令》,规定了官吏的升迁流转,呈现了功、劳、能因素。关于官吏才能的标准,《功令》规定明确以治狱之“能”作为官吏资格。“试二千石官令”规定了参与治狱满三年以上,年龄在三十到四十五岁之间的啬夫、令史、狱史、属尉佐可以参与试二千石官,“能治狱”试高者任命为二千石官治狱卒史。“试二千石官令”确立以“能治狱”作为国家选官的基本标准,为属吏们提供凭借司法经验素养晋升为长吏的考试途径。新出汉简《功令》为研究汉初考试提供新素材,早期选官依托这一相对公平的以法律能力为考察重心的制度,堪称法家“以法为教”思想的实践,也是“汉承秦制”史论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法为教 张家山汉简 功令 治狱 治狱卒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课”与汉初官吏的迁调机制——以新出张家山汉简《功令》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1
2
作者 吴方基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0-90,共11页
张家山汉简《功令》所见“通课”是指对两种以上官吏功劳的共同考课。西汉初,“通课”的条件是,其官吏一般不高于六百石,且处于相同的秩级。因情况不同,“通课”的程序也有差异。在一定程度上,“通课”可以处理不同的“二千石官”所属... 张家山汉简《功令》所见“通课”是指对两种以上官吏功劳的共同考课。西汉初,“通课”的条件是,其官吏一般不高于六百石,且处于相同的秩级。因情况不同,“通课”的程序也有差异。在一定程度上,“通课”可以处理不同的“二千石官”所属官吏之间、侯国官吏与“汉吏”之间的共同考课迁调问题。汉初有些官吏的任职所在地距离隶属地较远,其考课迁调也由“通课”途径得到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家山汉简 功令 “通课” 官吏迁调机制
原文传递
張家山336號漢墓竹簡《功令》讀記(二)
3
作者 鄔文玲 《简帛研究》 2024年第1期234-241,共8页
結合張家山336號漢墓竹簡《功令》、張家山247號漢墓竹簡《二年律令·秩律》以及《漢官儀》的記載來看,漢代公主傅的屬吏應包含傅中府、傅令史等。張家山336號漢墓竹簡《功令》各條中的“勮”字,皆應理解爲職任繁勮之義。
关键词 功令 公主傅 傅中府 傅令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越功令:吴锡麒与清代文士的试贴书写
4
作者 谢冰青 《中国韵文学刊》 2024年第2期64-70,共7页
清代试帖在公私场域中呈现出不同的书写形态。被清人视为试帖典范的吴锡麒即为典型例证。其试帖时有超越功令规制之处,表现为审美日常化与抒情个人化,这与试帖在文士生活中功用的拓展有关。吴锡麒的试帖突破功令却又为时人青睐,是因其... 清代试帖在公私场域中呈现出不同的书写形态。被清人视为试帖典范的吴锡麒即为典型例证。其试帖时有超越功令规制之处,表现为审美日常化与抒情个人化,这与试帖在文士生活中功用的拓展有关。吴锡麒的试帖突破功令却又为时人青睐,是因其契合了时人以试帖为戏、挖掘试帖审美价值的心理需求。公私场域试帖书写的差异不仅是因为思想的分裂,更是因为在诗歌功能世俗化的趋势之下,试帖程式化的特性为非精英写作者提供了便捷的书写套式,以应对生活中各种写作需求。试帖在不同场域的差异说明“纯文学”与“杂文学”的二分法并不能概括某类文体的全貌,中国特色的文学话语体系建构需要注意文学史的层次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试帖诗 吴锡麒 功令文体 公与私 科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家山336号汉墓《功令》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2
5
作者 曹旅宁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4-67,85,共5页
《文物》1992年第9期发表的《江陵张家山两座汉墓出土大批竹简》公布了张家山336号汉墓《功令》两枚竹简的照片,我们据此加以释文并根据发掘报告及整理者的叙述,初步探讨了《功令》的内容、制定背景,试图为了解汉初律令体制提供具体的... 《文物》1992年第9期发表的《江陵张家山两座汉墓出土大批竹简》公布了张家山336号汉墓《功令》两枚竹简的照片,我们据此加以释文并根据发掘报告及整理者的叙述,初步探讨了《功令》的内容、制定背景,试图为了解汉初律令体制提供具体的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家山336号汉墓 功令 劳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令》与西汉早期官吏选任——兼论汉唐法律体系的变迁
6
作者 孙闻博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6-157,160,共13页
张家山汉简M336《功令》对西汉早期依据功劳选任官吏有所规定。汉代《功令》是对“旁律”性质的《置吏律》的补充,不宜比附唐代《选举令》。汉《功令》与唐《选举令》性质地位有别,反映唐人对汉代法律体系已较陌生。与既往认识不同,汉... 张家山汉简M336《功令》对西汉早期依据功劳选任官吏有所规定。汉代《功令》是对“旁律”性质的《置吏律》的补充,不宜比附唐代《选举令》。汉《功令》与唐《选举令》性质地位有别,反映唐人对汉代法律体系已较陌生。与既往认识不同,汉代狱律、旁律、令、科品与唐代律、令、格、式在结构、分类和功能上具有较强对应性,分别属于刑罚类法律规定、行政制度法规、对前两类的补充、专项规章细则。汉唐法律体系变迁还呈现与汉唐诏书体系相近的发展线索。《功令》明确规定了中劳、中功的折算比为4∶1,功劳由“中功劳”“军功劳”构成综合性体系,并非仅是年资累积。《功令》中诸多原则可溯至秦,功劳文书存在上功劳、功将两类,阀阅簿、《编年记》墓主记录与上功劳文书存在关联,功将文书又是制作功次文书的主要参考。地方官吏以“史”为区分,形成两种迁转途径,均可由少吏升为长吏,令史一途的纵向流动更强。与荐举制、恩赐制不同,秦汉文官制度的特征是功绩制。《功令》所见超次迁升的机制创新,或可视作察举制度部分内容的先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令 汉唐法律体系 功劳 官吏选任 功绩制
原文传递
“比”制与汉代制度的形成逻辑——以张家山M336《功令》为中心
7
作者 张官鑫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7-70,共14页
《功令》中存在关于汉初官吏平级调动的规定,有秩乘车以下在职位出缺时,各级管理者可通过功次调回在外做官的同级别官吏,以解决其离家过远的问题。在《功令》令九十二中,长信詹事在管辖汤沐邑时,借助官吏个别的陈请、通课迁补和优先平... 《功令》中存在关于汉初官吏平级调动的规定,有秩乘车以下在职位出缺时,各级管理者可通过功次调回在外做官的同级别官吏,以解决其离家过远的问题。在《功令》令九十二中,长信詹事在管辖汤沐邑时,借助官吏个别的陈请、通课迁补和优先平调原则,引导本就对行政成本问题有所关注的汉文帝做出决策,最终将有秩乘车管理权限移交给内史。这一变化导致了制度的连锁反应,原本针对个别情况的特殊令文经过“比”逐步影响全局,使得各詹事及太子汤沐邑有秩乘车以下管理权限逐步移交给对应的郡国、内史。“比”制为寻求制度变革提供了技术路径。组织秩序中皇帝、朝臣、小吏等行动者的不同诉求共同推动了制度的动态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功令 功劳制 优先平调 “比”制
原文传递
张家山汉简《功令》所见汉初官吏迁补系统
8
作者 李佳庚 《历史教学(下半月)》 CSSCI 2024年第9期42-53,共12页
张家山汉简《功令》记载了环节完整且逻辑严密的汉初官吏迁补系统,主要由四条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迁补序列共同组成,体现了分等、分类双重原则。带着这一视角,我们对官吏任命权再作考察,史职序列中的属尉佐、卒史秩级虽未至二百石,但仍需... 张家山汉简《功令》记载了环节完整且逻辑严密的汉初官吏迁补系统,主要由四条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迁补序列共同组成,体现了分等、分类双重原则。带着这一视角,我们对官吏任命权再作考察,史职序列中的属尉佐、卒史秩级虽未至二百石,但仍需由丞相、御史负责迁补,足见分类原则在官制研究中的重要意义。由于汉初职官制度基本承袭秦制,可以据此合理逆推秦代官吏迁补系统,然而职官制度在西汉中后期经历较大嬗变,故无法据此顺推西汉中后期官吏迁补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令 汉初 迁补系统 迁补序列 分类原则
原文传递
秦和汉初《功令》初步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曹旅宁 《湖南省博物馆馆刊》 2020年第1期227-235,共9页
张家山336号墓汉简《功令》是关于官吏选拔、任用的令文汇编。其核心内容是依据功劳考课来决定官吏的选拔、升迁,西汉初年《功令》简的发现为研究秦及西汉前期的官制提供了重要资料。也为理解岳麓秦简中《功令》的内容提供了重要参照。... 张家山336号墓汉简《功令》是关于官吏选拔、任用的令文汇编。其核心内容是依据功劳考课来决定官吏的选拔、升迁,西汉初年《功令》简的发现为研究秦及西汉前期的官制提供了重要资料。也为理解岳麓秦简中《功令》的内容提供了重要参照。日本学者大庭修先生指出:在汉代,只要官吏常年进行工作,即使没有能力也可晋升高官。这是一种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岳麓秦简 张家山汉简 功令 功劳 选拔 升迁
原文传递
肩水金關漢簡《功令》令文疏證
10
作者 徐世虹 《出土文献研究》 2019年第1期229-241,共13页
"功令"之名,傳世文獻見於《史記·儒林傳》,所謂"余讀功令"、"請著功令",《史記索隱》認爲"即今學令是也",(1)顔師古《漢書·儒林傳》注以爲"功令,篇名,若今選舉令"。(2)王... "功令"之名,傳世文獻見於《史記·儒林傳》,所謂"余讀功令"、"請著功令",《史記索隱》認爲"即今學令是也",(1)顔師古《漢書·儒林傳》注以爲"功令,篇名,若今選舉令"。(2)王應麟《漢藝文志考證》補《漢書·藝文志》未著録漢律、漢令,列出"功令"。(3)沈家本《漢律摭遺》爲求唐律根源而溯源漢律令,設“功令”專條,認爲“當以《索隱》之説爲是”,又指出“《匡衡傳》射策甲科不應令,皆指此令言”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年律令 功令 《二年律令》 文物考古 胡平生 置吏律 睡虎地
原文传递
穿令断律:张家山汉简《功令》的笔迹、年代与编纂
11
作者 肖芸晓 《法律史译评》 2023年第1期180-214,共35页
前言在《史记·儒林列传》的开篇,太史公说:“余读《功令》,至于广厉学官之路,未尝不废书而叹也。”太史公所读之《功令》,早已在史籍中淹没无存,直至20世纪居延汉简的发现,才逐渐重回读者的视野之中。^(1)与以往的断简残章不同,张... 前言在《史记·儒林列传》的开篇,太史公说:“余读《功令》,至于广厉学官之路,未尝不废书而叹也。”太史公所读之《功令》,早已在史籍中淹没无存,直至20世纪居延汉简的发现,才逐渐重回读者的视野之中。^(1)与以往的断简残章不同,张家山三三六号墓中首次出现完整的《功令》竹书——作为珍贵的汉代令集实物,它对了解西汉早期政治制度、官员选任、法令编纂、郡国建置等方面有着不言而喻的学术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延汉简 太史公 功令 官员选任 郡国 西汉早期 竹书 张家山
原文传递
秦令的演化及其在法律形式中的地位 被引量:3
12
作者 南玉泉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57-60,共4页
关键词 法律形式 秦朝 法律渊源 《选举令》 功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诗人宋祁近体诗韵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夏先忠 《怀化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95-98,共4页
诗人用韵的研究对于研究一定时期的历史语音特点有着重要的价值,首先对北宋中期诗人宋祁近体诗的韵系进行分析,然后归纳其韵部和用韵特征。祁诗的近体诗韵系分析、韵部和特征归纳分八组进行。
关键词 同用 独用 合流 功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里耶秦简10-15补论--兼论睡虎地77号汉墓功次文书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忠炜 《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研究》 2019年第1期97-118,共22页
本文围绕里耶秦简所见10-15展开补充讨论。先对残牍释文进行疏证,并结合汉简所见资料,考察功劳制的源与流,指出积功劳而升迁的仕宦之途可能具有普遍意义;接着,考察功劳制中的岁、月、日之特定所指,从而再审视汉帝刑罚改革中的刑期问题;... 本文围绕里耶秦简所见10-15展开补充讨论。先对残牍释文进行疏证,并结合汉简所见资料,考察功劳制的源与流,指出积功劳而升迁的仕宦之途可能具有普遍意义;接着,考察功劳制中的岁、月、日之特定所指,从而再审视汉帝刑罚改革中的刑期问题;最后,阐发睡虎地77号汉墓功次文书的潜在价值,亦即,是证实“一功可抵四岁劳”论断的新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劳制 功令 功次文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龚自珍与魏源——纪念龚自珍诞生200周年 被引量:1
15
作者 任访秋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5期11-13,共3页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而清王朝也逐渐成为国际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剥削与压迫下,日不聊生。但有压迫,也就有反抗,这是历史的发展规律。一向英勇果敢...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而清王朝也逐渐成为国际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剥削与压迫下,日不聊生。但有压迫,也就有反抗,这是历史的发展规律。一向英勇果敢的中国人民是不会甘心受敌人的压榨和奴役的。不久在西南就发生了洪、杨太平军的反清起义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龚自珍 魏源 功令 说经 清王朝 龚氏 明良 心术 病梅 文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晋刘昌宗音切的调类系统
16
作者 范新幹 《人文论丛》 2004年第1期210-216,共7页
刘昌宗是东晋一位较有代表性的音注家。东晋时代,尚无“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①的权威性韵书出现,缺乏统一的正音标准,也没有科举时文的功令限制,是一个“韵书锋出,各有土风,递相非笑”,~②“各有乖互”~③的时代。产生于这种时代的... 刘昌宗是东晋一位较有代表性的音注家。东晋时代,尚无“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①的权威性韵书出现,缺乏统一的正音标准,也没有科举时文的功令限制,是一个“韵书锋出,各有土风,递相非笑”,~②“各有乖互”~③的时代。产生于这种时代的刘氏音切显然能反映出某种程度上的时代气息和地域色彩,是探讨历史语音的珍贵材料。刘昌宗的音切作品,据《经典释文·序录》、~④《隋书·经籍志》等书的记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切 科举 韵书 功令 统一 材料 色彩 土风 调类 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被罷棄的西漢皇陵:北陵
17
作者 《简帛》 2023年第2期243-252,共10页
一在張家山M336漢簡《功令》中出現了傳世文獻中未見的皇帝陵墓名稱。(1)七十七制曰:萬年、長陵、安陵、北陵民爲吏五百石以下至屬尉佐,不欲罷以令罷者,【皆上】功勞復用。132《功令》第七十七條令中出現了萬年、長陵、安陵、北陵4個陵... 一在張家山M336漢簡《功令》中出現了傳世文獻中未見的皇帝陵墓名稱。(1)七十七制曰:萬年、長陵、安陵、北陵民爲吏五百石以下至屬尉佐,不欲罷以令罷者,【皆上】功勞復用。132《功令》第七十七條令中出現了萬年、長陵、安陵、北陵4個陵墓名稱。其中,北陵未見於傳世文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陵 功令 西漢 皇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报恩塔
18
《格言(校园版)》 2021年第12期14-15,共2页
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②,则报恩塔是也。报恩塔成于永乐初年,非成祖开国之精神、开国之物力、开国之功令,其胆智才略足以吞吐此塔者,不能成焉。塔上下金刚佛像千百亿金身。一金身,琉璃砖十数块凑砌成之,其衣褶不爽,其面目不爽毫,... 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②,则报恩塔是也。报恩塔成于永乐初年,非成祖开国之精神、开国之物力、开国之功令,其胆智才略足以吞吐此塔者,不能成焉。塔上下金刚佛像千百亿金身。一金身,琉璃砖十数块凑砌成之,其衣褶不爽,其面目不爽毫,其须眉不爽忽,斗榫合缝③,信属鬼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报恩塔 窑器 功令 开国 永乐初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LC Functional Instruction in Programming of the Application
19
作者 Jiayan SO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15年第2期78-80,共3页
In this paper, the fun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instruction are introduced, and the focus is on contact compare instruc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nsfer instructions. With the traffic lights control as an ex... In this paper, the fun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instruction are introduced, and the focus is on contact compare instruc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nsfer instructions. With the traffic lights control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application of contact compare instruction and transfer instruction to program design method, making the program structure compact and statement concise. The control requirements are easily completed. Key words: Function Instruction; Programming; Traffic Lights; Contact Compare Instruction; Transf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unction Instruction PROGRAMMING Traffic Lights Contact Compare Instruction TRANSF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度嵌套与空间实践:西汉奉常辖陵县之制新探
20
作者 刘晨亮 《湖北社会科学》 2025年第2期156-164,共9页
张家山汉简《功令》中记载,文帝初年诸陵县上官吏功劳文书于奉常寺与内史,诸陵县官吏与内史其他县官吏通课,实为奉常主导的陵县官吏迁转体系之补充,反映此时已形成奉常辖陵县之制。虽然奉常早已拥有成郡的条件,但或许直至武帝太初元年... 张家山汉简《功令》中记载,文帝初年诸陵县上官吏功劳文书于奉常寺与内史,诸陵县官吏与内史其他县官吏通课,实为奉常主导的陵县官吏迁转体系之补充,反映此时已形成奉常辖陵县之制。虽然奉常早已拥有成郡的条件,但或许直至武帝太初元年方才形成独立的郡级政区。该政区拥有明确的边界(由诸陵县边界组合而成),太常寺官吏兼行该政区事务。奉常(太常)辖陵县之制的兴衰演变深刻映射出秦汉制度变迁的三重历史逻辑。汉初通过徙陵政策实施“强干弱枝”战略,以奉常直辖陵县配合优抚政策,将关东豪族吸纳为中央官吏,这一特殊制度设计实质上是巩固新生政权的地方控制手段。随着行政理性化的推进,郡级建制凭借地方治理效能与制度成本优势逐步取代中央官署辖县之制,而郡县两级制观念的深化加速了中央官署辖县模式的终结。更深层的制度演进则体现在官僚体系专业化进程中,中央与地方事权的明确分离成为官僚制成熟的关键标志,奉常辖陵县之制因难以适应这一行政专业化趋势最终消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奉常 郡县制 功令 国家治理 陵县 制度嵌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