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1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力比多的压抑、投射与移置——《金锁记》人物悲剧心理因素解析 被引量:6
1
作者 张景忠 赵春雨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100-103,共4页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即"力比多"是一切本能中最基本的内容,这也是我们解读《金锁记》人物心理因素的最佳注脚。力比多的压抑和投射的失败使七巧成为被害者,而力比多的移置又使她成为加害者。
关键词 压抑、投射与抑制 曹七巧 力比多 “恋子仇媳”情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革命的博弈——《女同志》中的权力与力比多的辩证法 被引量:7
2
作者 陈晓明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3-80,共8页
关键词 辩证法 力比多 后革命 权力 同志 博弈 社会影响 九十年代 范小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力比多装置的电影——利奥塔的电影哲学评述 被引量:7
3
作者 李洋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2-51,共10页
让弗朗索瓦利奥塔的电影哲学是建立在他于20世纪70年代阐发的“力比多经济学”理论之上的。利奥塔对再现剧场空间进行了分析,通过三重空间的切分及其功能分析,阐述了电影作为力比多装置的基本特征。利奥塔回到电影作为运动书写的本质,... 让弗朗索瓦利奥塔的电影哲学是建立在他于20世纪70年代阐发的“力比多经济学”理论之上的。利奥塔对再现剧场空间进行了分析,通过三重空间的切分及其功能分析,阐述了电影作为力比多装置的基本特征。利奥塔回到电影作为运动书写的本质,提出了两种反抗力比多装置的电影形式,即实验电影和地下电影中的极度静止与极致运动。在故事片和历史论文电影中,也会因真实再现的过剩堆积而导致“诱惑变形”;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中,那些描写如平底锅一样普通物品的镜头,会突破力比多装置的权威,表现出电影面向未来的至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奥塔 电影哲学 力比多装置 反电影 至尊电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弗洛伊德的力比多理论 被引量:9
4
作者 赵云龙 赵建新 《社会心理科学》 2013年第1期24-26,44,共4页
通过对弗洛伊德力比多(libido)概念的产生背景、具体含义的梳理,力比多与相关概念的关系的探讨,使读者在头脑中构建清晰地力比多理论体系。
关键词 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 力比多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寓言性的消失与历史的力比多化——以《银城故事》《檀香刑》《人面桃花》为中心 被引量:1
5
作者 吴晓佳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5-65,共11页
21世纪涉及中国近现代史的长篇小说,以世纪之初(头三四年间)三部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品《银城故事》《檀香刑》和《人面桃花》为例,它们在成功实现文学“现代化”的同时,也呈现出上世纪中后期詹姆逊所指西方现代文学具有的“公私分裂”的... 21世纪涉及中国近现代史的长篇小说,以世纪之初(头三四年间)三部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品《银城故事》《檀香刑》和《人面桃花》为例,它们在成功实现文学“现代化”的同时,也呈现出上世纪中后期詹姆逊所指西方现代文学具有的“公私分裂”的特征。在这种公私分裂的结构中,政治参与被心理化和主体化了,因而20世纪的中国和历次革命在此种文学的历史重述中也被欲望化和去历史化了。如何重建公私联系、重建文学的寓言性,是中国当代长篇小说所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格非的《春尽江南》正体现了这种重建的可能性与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篇小说 历史重述 寓言性 公私分裂 力比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原罪与力比多的反抗——论荣格集体无意识思想与生态问题 被引量:2
6
作者 常如瑜 《中州大学学报》 2009年第3期41-45,共5页
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作为对弗洛伊德个体无意识理论的修正和拓展,对于解决当今社会所面临的科技与生态问题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一方面,通过对集体无意识内容的重新阐释,有利于揭示当今生态问题产生的深层心理原因;另一方面,借助深层生态... 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作为对弗洛伊德个体无意识理论的修正和拓展,对于解决当今社会所面临的科技与生态问题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一方面,通过对集体无意识内容的重新阐释,有利于揭示当今生态问题产生的深层心理原因;另一方面,借助深层生态学思想和荣格心理学理论之间的相互联系,以解读人类在自然和生态面前的焦虑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比多 集体无意识 生态伦理 深层生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力比多”美学初探 被引量:1
7
作者 王虹 《天府新论》 CSSCI 2008年第3期151-156,共6页
无意识的主要内容是与生命同时产生和存在的力比多,它的流动所构成的欲望将生命美和个体快感结合在一起,贯穿在每个生命体和各种社会和意识的结构中。绵延不绝的力比多的畅通流溢是美的感受力和创造力(艺术创造)的动力来源,美感正是通... 无意识的主要内容是与生命同时产生和存在的力比多,它的流动所构成的欲望将生命美和个体快感结合在一起,贯穿在每个生命体和各种社会和意识的结构中。绵延不绝的力比多的畅通流溢是美的感受力和创造力(艺术创造)的动力来源,美感正是通过力比多流在"断裂中延续"的形式中所产生的紧张感、张力、强度及欲望的释放而形成的。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和工具理性加剧了对欲望的压制及对力比多流的凝固和阻碍,而当代美学研究对力比多这个非理性基础概念的忽视或者无视,导致艺术理论和创作中缺乏与生命整体的相关性,审美意识越来越被分割为无数零碎的片段,而无法从整体上对生命进行把握。因此,追溯和阐释力比多概念的运行和作用,分析力比多在文艺作品或行为中的表现方式和造成的现象,对建构当代美学范畴及各种艺术表达方式之间的关系以及尝试从整体上对生命进行审美阐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意识 欲望 压抑 力比多 绵延与断裂 空白与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与"力比多"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建雄 《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 CAS 2004年第6期48-50,共3页
虽然弗洛依德对鲁迅的影响集中于其前期创作,鲁迅对弗洛依德理论的借鉴也只是局部的,但这种影响和借鉴作为鲁迅"拿来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其创作及其成就的影响是深远的。
关键词 鲁迅 力比多 前期创作 借鉴 成就 集中 “拿来主义” 理论 局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丝特·白兰的力比多升华解读
9
作者 曹曦颖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87-91,共5页
《红字》是纳撒尼尔·霍桑所著的一部关于道德、文化、宗教的经典作品,也是一部关于精神分析的有先见之明的杰作。本文拟从精神分析批评学的角度出发,以弗洛伊德的力比多理论为依据,指出白兰力比多升华的原因主要在于清教社会的束... 《红字》是纳撒尼尔·霍桑所著的一部关于道德、文化、宗教的经典作品,也是一部关于精神分析的有先见之明的杰作。本文拟从精神分析批评学的角度出发,以弗洛伊德的力比多理论为依据,指出白兰力比多升华的原因主要在于清教社会的束缚及其健全人格所提供的保障;白兰力比多升华的途径则在于将早期力比多升华成为爱的信念、艺术美的追求及对人们的博爱;白兰力比多升华的结果是实现了自己本能冲动的适当满足,也避免了自己力比多与社会的冲突,为社会文明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从而最终成为人们认可和尊重的真正女主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撒尼尔·霍桑 《红字》 海丝特·白兰 力比多 升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东方主义:力比多实践中的认同政治——从《上海宝贝》到《我的禅》
10
作者 朱崇科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6期72-77,共6页
通读卫慧的小说,其中所展现出的认同政治无疑耐人寻味:它到底是一种游移的身份更新(乃至脱胎换骨),还是新瓶装旧酒?是国际化语境中游刃有余的本土展现、对抗,还是一种精明的利用?如果将卫慧置于全球化与跨国主义的语境中,考察其认同的变... 通读卫慧的小说,其中所展现出的认同政治无疑耐人寻味:它到底是一种游移的身份更新(乃至脱胎换骨),还是新瓶装旧酒?是国际化语境中游刃有余的本土展现、对抗,还是一种精明的利用?如果将卫慧置于全球化与跨国主义的语境中,考察其认同的变迁,我们不难发现她自我凝视的执著。不管是成名作《上海宝贝》,还是后起的《我的禅》都不能免俗。问题的更深一层在于,她在这种自我凝视中反映出认同的权力关系,或者认同媚俗。不管是价值取向,还是物质成本考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东方主义 认同政治 力比多实践 自我凝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力比多实践中的文化政治——《身体意识形态》评介
11
作者 范颖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5期113-116,共4页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华文长篇小说创作呈现繁荣的局面,朱崇科的《身体意识形态》从这些小说中的"力比多实践"的角度出发,运用后现代文化理论对此进行了别开生面的评述。作者指出,长篇小说中的性描写(力比多实践)实际上是特定...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华文长篇小说创作呈现繁荣的局面,朱崇科的《身体意识形态》从这些小说中的"力比多实践"的角度出发,运用后现代文化理论对此进行了别开生面的评述。作者指出,长篇小说中的性描写(力比多实践)实际上是特定历史背景下各种文化政治力量争夺话语权的结果。书中很多颇有新意的观点,展现出作者驾驭文本的能力和活用理论的匠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篇小说 力比多实践 文化政治 话语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情歌是礼制压抑下力比多的导流孔——以贺州客家山歌为例
12
作者 韦祖庆 《贺州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75-80,共6页
传统礼制限制男女交往,推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配方式,于是束缚了鲜活的生命。但是,力比多会突破这种限制,情歌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导流孔,也是一个爱情乌托邦。这个爱情乌托邦之能展现,还在于它有一个郊野山岭的狂欢化广... 传统礼制限制男女交往,推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配方式,于是束缚了鲜活的生命。但是,力比多会突破这种限制,情歌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导流孔,也是一个爱情乌托邦。这个爱情乌托邦之能展现,还在于它有一个郊野山岭的狂欢化广场,其中也流露出一些客家民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歌 力比多 爱情 狂欢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力比多”动力说里的政治观念
13
作者 杜瑞华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22-25,共4页
就文学发生的心理过程而言,力比多动力说的两个关键范畴是"压抑"和"升华"。"压抑"机制里存在着政治性运作,它在压制人的一些愿望的同时也对其身心形成保护,此外,压抑中还蕴存着文学创造的契机;心理压抑... 就文学发生的心理过程而言,力比多动力说的两个关键范畴是"压抑"和"升华"。"压抑"机制里存在着政治性运作,它在压制人的一些愿望的同时也对其身心形成保护,此外,压抑中还蕴存着文学创造的契机;心理压抑机制的存在说明了文学不可能脱离政治。"升华"谋求的是社会价值的认可,进一步显示了"力比多"艺术化过程中的政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比多 政治 压抑 升华 社会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作品中力比多的精神分析与美学思考
14
作者 张广奎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1-4,22,共5页
许多文艺作品离不开对爱情的描写,这正是由于力比多是社会的普遍存在。力比多与作家和作品以及和读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以至于从一定层面上说力比多是文学作品的生命力。从精神分析上讲,此类作品中存在着性的亲和力。从美学... 许多文艺作品离不开对爱情的描写,这正是由于力比多是社会的普遍存在。力比多与作家和作品以及和读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以至于从一定层面上说力比多是文学作品的生命力。从精神分析上讲,此类作品中存在着性的亲和力。从美学上讲,性亲和力在作品里的形成过程又是审美活动和美感享受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比多 文学作品 精神分析 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弗洛伊德力比多理论与20世纪中国社会道德的变迁
15
作者 王晓玲 《职业技术》 2013年第3期93-93,共1页
本文从20世纪中国社会的道德变迁,透视出弗洛伊德理论中力比多对人类心理的本质及发生机制的解释,揭示了放纵的"本我"与道德的"自我"之间的矛盾,阐释出作为人类的个体自我以现实原则服务于本我和超我,借助防御机制... 本文从20世纪中国社会的道德变迁,透视出弗洛伊德理论中力比多对人类心理的本质及发生机制的解释,揭示了放纵的"本我"与道德的"自我"之间的矛盾,阐释出作为人类的个体自我以现实原则服务于本我和超我,借助防御机制转化替代本能的需要,进而实现个人自我调节,促进人格修养的提升与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洛伊德 力比多 道德变迁 本我 超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力比多经济学
16
作者 姜奇平 《中国计算机用户》 2008年第21期64-65,共2页
中国有许多小孩沿这条路,误打误撞成为国家首富,有的还被人强行踹进钱眼。这种现象值得守着IT哭穷的人深恩。
关键词 力比多经济学 王志敏 后现代经济学 资本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明的规训与力比多的移置:精神分析视野下的《搏击俱乐部》 被引量:1
17
作者 贺瑞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5年第9期108-109,共2页
微观权力渗透的现代社会,文明规训无处不在。电影《搏击俱乐部》就展示了主人公通过力比多移置实现自我规训的微观权力社会。电影改编自帕拉纽克的同名小说,讲述了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父权传统双重压力下,主人公的自我、本我、超我... 微观权力渗透的现代社会,文明规训无处不在。电影《搏击俱乐部》就展示了主人公通过力比多移置实现自我规训的微观权力社会。电影改编自帕拉纽克的同名小说,讲述了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父权传统双重压力下,主人公的自我、本我、超我产生了严重的幻化,本能的驱动因素——力比多在压抑中通过暴力搏击实现置换。电影映射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希生本能和希死本能以及福柯的文明规训等底层叙事理论。电影中的暴力搏斗,展现了文明对立面的冷酷和无序,也代表现代人类物欲消费时代下对社会规训秩序的反抗。而影片"活在当下"的主题也警示我们,文明深深地烙印在集体无意识中,自杀式的毁灭无力改变偏执的社会,唯独保持内心的平和才能实现自我救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搏击俱乐部》 力比多 死亡本能 规训 精神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莫言小说中的力比多书写与民族文化反思——以《红高粱》、《丰乳肥臀》为例
18
作者 杜丽华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5期74-77,共4页
莫言的小说是残酷的,惊醒了国人自我感觉良好的迷梦,同时又无情的掀开了一个骇人的事实:每个人灵魂深处都住着一个上官金童,一个永远也长不大的婴孩儿,渴望着母亲温暖的怀抱,也在向往着不负责任的"自由"和解脱。以莫言为代表... 莫言的小说是残酷的,惊醒了国人自我感觉良好的迷梦,同时又无情的掀开了一个骇人的事实:每个人灵魂深处都住着一个上官金童,一个永远也长不大的婴孩儿,渴望着母亲温暖的怀抱,也在向往着不负责任的"自由"和解脱。以莫言为代表的中国作家将力比多书写与文化反思融合在一起,提出了当代思想者应该摆脱婴儿状态拥有独立、自由意志的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言 力比多书写 民族文化 文化反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力比多的压抑、移置与升华——电影《道林·格雷》“人格”解读
19
作者 丁果 《戏剧之家》 2016年第21期114-114,共1页
电影《道林·格雷》是依据英国唯美主义戏剧与小说家王尔德的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改编而成,依据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理论"对剧中的主人公进行解读,不仅对于我们处于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更加深刻地认... 电影《道林·格雷》是依据英国唯美主义戏剧与小说家王尔德的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改编而成,依据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理论"对剧中的主人公进行解读,不仅对于我们处于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更加深刻地认识和解读自己的思想世界具有极大的帮助,对于我们去感知作品中的"典型形象"乃至解读创作者的内心世界都具有较为强烈的指向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重人格理论” 审美幻想 力比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爱欲与审美的纠缠:力比多、厄洛斯与艺术美
20
作者 雷鑫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08年第2期46-49,共4页
一方面,"美与艺术是驱除人作为艺术品的性感的方式",它使得性欲在一种相对非压抑性的方式中得以升华并成长为爱欲。艺术使人们的关系带有优雅的特点,缓和情欲的原始力量,利用幻想使肉欲变得高尚,把身体的冲动提到更高的境界... 一方面,"美与艺术是驱除人作为艺术品的性感的方式",它使得性欲在一种相对非压抑性的方式中得以升华并成长为爱欲。艺术使人们的关系带有优雅的特点,缓和情欲的原始力量,利用幻想使肉欲变得高尚,把身体的冲动提到更高的境界。另一方面,尽管人以审美的方式驾驭内心的原始冲动,爱欲仍是肉与灵的合一,爱欲中依旧包含了驯化的和随时可能爆发的性欲。尽管爱欲因艺术和审美而削减了性欲,却永远无法完全摆脱它;同时,由于爱欲引发并创造出的美感如弗洛伊德所述仍然只是其在幻想中的亚满足,一旦性欲的目的达到,美感便开始削弱甚至丧失,矛盾因此依然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欲 文明 升华 马尔库塞 压抑 化工单元操作 性欲 非压抑性 力比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