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1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内固定系统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力学稳定性
1
作者 陈曦 汤涛 +2 位作者 陈铜兵 李青 张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783-1788,共6页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骨折类型和固定方式多样,各固定系统间的力学稳定性相差较大。使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各固定系统开展生物力学研究具有科学的临床意义。目的:通过有限元方法对比分析多种内固定应用于股骨A031-A2.1型转子间骨折的力...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骨折类型和固定方式多样,各固定系统间的力学稳定性相差较大。使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各固定系统开展生物力学研究具有科学的临床意义。目的:通过有限元方法对比分析多种内固定应用于股骨A031-A2.1型转子间骨折的力学稳定性。方法:在已验证有效性的股骨有限元模型基础上,对模型进行必要的切割,造模成股骨A031-A2.1型转子间骨折,模拟临床手术方法置入不同的内固定系统,分别建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动力髋螺钉、经皮加压钢板和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模型。约束4组模型股骨远端下所有节点,在股骨头上施加700,1400和2100N的压缩载荷,通过计算分析,观察各组模型的等效应力分布和压缩刚度,比较各组模型之间的力学稳定性。结果与结论:①通过计算分析,对比各组模型的变形量计算压缩刚度后,在各级载荷作用下,各组模型上压缩刚度呈现的趋势:生理组>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股骨近端锁定钢板组>经皮加压钢板组>动力髋螺钉组;完整的生理组模型的压缩刚度明显高于所有的手术组模型;②观察应力指标,因存在应力遮挡效应,致使各固定组的应力峰值均高于生理组,最大峰值均集中分布于各内固定上;其中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组应力峰值最小,动力髋螺钉固定组应力最高,应力分布趋势呈现:生理组<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组<经皮加压钢板固定组<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组<动力髋螺钉固定组;③分布于骨质模型的应力,因内固定置入位置不同呈现不同的分布结果;④提示对于股骨转子间骨折,各种内固定均能起到有效的固定,结合有限元分析结果得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是较好的一种内固定选择,呈现变形量小、应力峰值低,应力分布均匀的特性;经皮加压钢板组和股骨近端锁定钢板组的力学效果优良,固定效果接近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动力髋螺钉固定效果欠佳,同比于其他内固定,其力学稳定性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内固定系统 力学稳定性 有限元分析 等效应力 压缩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有限元分析比较锚袢钢板和张力带技术固定髌骨下极骨折的力学稳定性
2
作者 李明 杜兵 武波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605-605,共1页
目的比较锚袢钢板(ALP)和张力带技术治疗不同程度髌骨下极骨折的力学稳定性,为髌骨下极骨折的治疗方案选择提供依据。方法获取髌骨三维模型后,模拟不同位置骨折线和内固定装置,随后设置相关材料属性,建立有限元模型,分析ALP和Kirschner... 目的比较锚袢钢板(ALP)和张力带技术治疗不同程度髌骨下极骨折的力学稳定性,为髌骨下极骨折的治疗方案选择提供依据。方法获取髌骨三维模型后,模拟不同位置骨折线和内固定装置,随后设置相关材料属性,建立有限元模型,分析ALP和Kirschner钢丝张力带联合髌骨环扎固定治疗不同程度髌骨下端骨折(骨折线位于髌骨下3/16处为I度,位于2/16处为Ⅱ度,位于1/16处为Ⅲ度)的生物力学特性。回顾2018年6月~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8例髌骨下极撕脱骨折患者(ALP固定)的临床资料,分析该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对于I度髌骨下极骨折,张力带组最大位移是ALP组的1.77倍,最大应力是ALP组的1.21倍;对于Ⅱ度髌骨下极骨折,张力带组最大位移是ALP组的2.22倍,最大应力是ALP组的1.53倍;对于Ⅲ度髌骨下极骨折,张力带组最大位移是ALP组的3.43倍,最大应力是ALP组的1.60倍。经ALP治疗,所有髌骨下极撕脱骨折均获得良好的愈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ALP生物力学稳定性受骨折线变化影响较小,相比张力带技术更具生物力学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骨下极骨折 张力带技术 骨折线 内固定装置 钢丝张力带 力学稳定性 生物力学特性 AL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热膨胀效应的燃料棒热力耦合模型及动力学稳定性研究
3
作者 李朋洲 张宇 +2 位作者 乔红威 徐建军 张晓玲 《动力学与控制学报》 2024年第11期28-37,共10页
高温气体反应堆燃料棒面临较大的轴向温度梯度,芯块传热一方面会改变燃料棒材料属性,另一方面气体在热源影响下具有显著的热膨胀性,导致燃料棒的流固耦合机制更为复杂.为探究在高温、高速轴向流气体激励下燃料棒的动力学稳定性,求解了... 高温气体反应堆燃料棒面临较大的轴向温度梯度,芯块传热一方面会改变燃料棒材料属性,另一方面气体在热源影响下具有显著的热膨胀性,导致燃料棒的流固耦合机制更为复杂.为探究在高温、高速轴向流气体激励下燃料棒的动力学稳定性,求解了燃料棒包壳的空间温度分布,推导了燃料棒热力耦合控制方程.由系统Jacobi矩阵特征值分布明确了燃料棒的失稳边界,获取了最大热源线功率密度、入口温度和热膨胀性等对燃料棒第一临界失稳质量流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不考虑气体热膨胀性时,最大热源线功率密度几乎不影响燃料棒第一临界失稳质量流量,且入口温度越高,第一临界失稳质量流量越低;当考虑气体可热膨胀性时,最大热源线功率密度和入口温度均与第一临界质量流量呈负相关.不考虑气体热膨胀效应将高估燃料棒第一临界质量流量,使结果不保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气体反应堆 燃料棒 力学稳定性 热力耦合 气体热膨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疏水表面的力学稳定性测试方法》国家标准发布
4
作者 易娟 《表面工程与再制造》 2024年第6期63-63,共1页
《超疏水表面的力学稳定性测试方法》国家标准(GB/T45017-2024)于2024年11月28日正式发布。该标准由TC57(全国金属与非金属覆盖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TC57(全国金属与非金属覆盖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执行,主管部门为中国机械工业... 《超疏水表面的力学稳定性测试方法》国家标准(GB/T45017-2024)于2024年11月28日正式发布。该标准由TC57(全国金属与非金属覆盖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TC57(全国金属与非金属覆盖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执行,主管部门为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实施日期:2025年6月1日。主要起草单位有:电子科技大学、中国机械总院集团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有限公司、江苏国强兴晟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中凯华瑞工程材料有限公司、广州今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省矿业机电装备有限责任公司、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绵阳麦思威尔科技有限公司、湖北省标准化与质量研究院。主要起草人:邓旭、王德辉、段海涛、张敏、王立莹、汪英、段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科技大学 能源科技 机电装备 主要起草人 起草单位 力学稳定性 TC57 超疏水表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车动力学稳定性控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44
5
作者 李亮 贾钢 +1 位作者 宋健 冉旭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4期95-107,共13页
汽车稳定性控制系统(Dynamics stability control stystem,DSC)是汽车主动安全领域的一项关键技术,长期以来一直是汽车领域的研究热点。DSC系统集成汽车防抱制动系统(Anti-lock braking system,ABS)、牵引力控制系统(Traction contort s... 汽车稳定性控制系统(Dynamics stability control stystem,DSC)是汽车主动安全领域的一项关键技术,长期以来一直是汽车领域的研究热点。DSC系统集成汽车防抱制动系统(Anti-lock braking system,ABS)、牵引力控制系统(Traction contort system,TCS)以及主动横摆力偶矩控制系统(Activeyam control,AYC),能有效改善汽车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汽车稳定性控制技术的发展可分为动力学建模、状态观测、控制策略和产业化四个方面。其中动力学建模包括面向仿真的建模和面向控制的建模。面向仿真的建模可采用ADAMS或Carsim建立仿真模型,面向控制的建模可采用两轮或四轮模型。状态观测主要需要对动力学控制关键参量如轮缸压力、路面附着、轮胎力和纵横向车速等进行在线观测。在已实现DSC控制的基本功能后,对DSC控制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为了减少控制的滞后性,介绍基于预测横摆角速度的AYC控制策略,同时为了减少汽车在对开路面上的抖动,介绍防抖振的TCS控制技术。通过不断的探索和研究,稳定性控制技术在国内的产业化也逐步在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 力学稳定性控制 建模 状态观测 控制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胡敏酸与富里酸热力学稳定性及其驱动因素初步研究 被引量:26
6
作者 窦森 Yves Tardy +7 位作者 张晋京 李凯 于水强 平立凤 关松 候素艳 林学巍 高娴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1-76,共6页
从过程考虑,腐殖质的形成和转化主要是微生物主导的生物化学过程,但就其始态和终态的能量水平变化而言,是热力学稳定性问题。在土壤中,影响腐殖质的形成转化的因素很多,如黏粒含量和类型,植被和微生物状况,土壤湿度、温度和空气组成,土... 从过程考虑,腐殖质的形成和转化主要是微生物主导的生物化学过程,但就其始态和终态的能量水平变化而言,是热力学稳定性问题。在土壤中,影响腐殖质的形成转化的因素很多,如黏粒含量和类型,植被和微生物状况,土壤湿度、温度和空气组成,土壤溶液的化学组成、浓度、酸度和氧化还原状况等。但从热力学角度,为了计算反应平衡常数(logKR)和吉普斯生成自由能(ΔGfθ),如果将温度设为25℃,我们可以将土壤条件诸多因素简化为水活度([H2O])、氧分压(PO2)和二氧化碳分压(PCO2)这3个参数。之所以简化为这3个参数,因为任何有机成分均是由含有这3种元素的物质形成的,最终又均可以分解为含有这3种元素的H2O和CO2。本文按照上述新思路,以黑土为例探讨了胡敏酸(HA)、富里酸(FA)形成转化的驱动因素和热力学稳定性的研究方法,用元素组成-土壤条件参数法计算HA、FA的logKR和ΔGfθ及热力学稳定性范围。同时通过土壤添加有机物料的模拟培养实验研究了氧气和二氧化碳等单因素对HA和FA数量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黑土HA和FA的元素组成分子式分别为nC21H21O9N和nC24H33O17N。FA在缺氧、多水和高浓度二氧化碳条件下较稳定;HA则相反。培养实验中,高二氧化碳和低氧气浓度处理使FA与HA的相对比例增加。这一研究方法和结果将有助于解释和推测土壤腐殖质组成的空间变异规律,指导土壤肥力、土壤固碳的调控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浓度 二氧化碳浓度 水活度 胡敏酸 富里酸 力学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uH_2气态分子热力学稳定性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14
7
作者 李权 徐成刚 +1 位作者 王红艳 朱正和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952-955,共4页
用密度泛函B3LYP方法计算了PuH2分子的微观性质、不同温度下气态PuH2分子的能量(E)、熵(S)及气态PuH2分子生成反应的标准焓变△H(?)、标准熵变△S(?)和标准自由能变△G(?).计算结果表明,气态PuH2分子不具有热力学稳定性.
关键词 气态分子 PuH2 力学稳定性 密度泛函理论 能量 氢化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附路面汽车动力学稳定性控制系统控制策略 被引量:20
8
作者 李亮 宋健 +1 位作者 于良耀 黄全安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229-235,共7页
分析低附条件下轮胎-路面的附着特性和轮胎力特性,建立基于HSRI轮胎模型的四轮2自由度模型,分析汽车在实际工况下的动力学稳定特性。应用β法分析汽车车身稳定性控制的可控区间,结合车身稳定特性、前后轴稳定特性、轮胎稳定特性,确定低... 分析低附条件下轮胎-路面的附着特性和轮胎力特性,建立基于HSRI轮胎模型的四轮2自由度模型,分析汽车在实际工况下的动力学稳定特性。应用β法分析汽车车身稳定性控制的可控区间,结合车身稳定特性、前后轴稳定特性、轮胎稳定特性,确定低附路面上汽车动力学稳定性控制系统对侧偏角、横摆角速度状态偏差的控制目标。基于上述分析开发出低附路面汽车动力学稳定性控制策略,并通过仿真和实车试验验证了控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学稳定性控制 控制策略 低附 β法 主动横摆力偶矩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淀粉的糊化特性及力学稳定性 被引量:29
9
作者 付一帆 甘淑珍 赵思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255-257,共3页
为探索淀粉糊化的力学稳定性,以不同来源淀粉为原料,采用快速黏度分析仪于不同搅拌速度下,研究外力作用对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为淀粉质食品的品质控制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来源淀粉的黏度曲线及其力学稳定性有差异。以小麦淀粉的糊... 为探索淀粉糊化的力学稳定性,以不同来源淀粉为原料,采用快速黏度分析仪于不同搅拌速度下,研究外力作用对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为淀粉质食品的品质控制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来源淀粉的黏度曲线及其力学稳定性有差异。以小麦淀粉的糊化温度最低;马铃薯淀粉糊的黏度和温度稳定性最大;马铃薯和莲子淀粉的峰值黏度较高,冷糊稳定性好;莲子淀粉的热糊稳定性差;玉米淀粉糊易于老化。外力作用对淀粉糊的黏度曲线有影响。较强的外力作用后,会导致淀粉糊的强度、黏度和糊化温度降低,改善热糊稳定性和冷糊稳定性。淀粉糊化的力学稳定性与其颗粒强度有关,较大颗粒强度的淀粉的力学稳定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淀粉 力学稳定性 黏度 糊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RIP钢中奥氏体的力学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熊自柳 蔡庆伍 +1 位作者 江海涛 唐荻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1-15,共5页
采用分阶段拉伸、XRD、EBSD、SEM、TEM等实验手段,研究了TRIP钢奥氏体的力学稳定性。结果表明:拉伸变形初期奥氏体转变较快,拉伸变形后期奥氏体转变较慢;奥氏体的含碳量不同,在相同的拉伸变形阶段奥氏体转化率的增加速率不同;处于铁素... 采用分阶段拉伸、XRD、EBSD、SEM、TEM等实验手段,研究了TRIP钢奥氏体的力学稳定性。结果表明:拉伸变形初期奥氏体转变较快,拉伸变形后期奥氏体转变较慢;奥氏体的含碳量不同,在相同的拉伸变形阶段奥氏体转化率的增加速率不同;处于铁素体、贝氏体晶界或者相界面1μm以上大颗粒奥氏体几乎在变形初期就全部发生相变,而晶粒小于1μm的残余奥氏体在变形后期发生相变,缓解相界面局部应力集中对TRIP效应有较大贡献;铁素体晶粒内部奥氏体力学稳定性较好不易发生相变,少量较大的颗粒拉伸后会形成M-A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IP钢 奥氏体 力学稳定性 应力诱发马氏体转变 组织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合金钢淬火组织中残留奥氏体的力学稳定性与力学性能 被引量:12
11
作者 康沫狂 朱明 +1 位作者 陈大明 华文君 《金属热处理》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4-19,共6页
对含Si合金钢两相 (马氏体 M ,贝氏体 B)区系列等温淬火显微组织中残留奥氏体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下贝氏体区等温淬火可获得准 (无碳化物 )贝氏体 (BF +AR)组织 ,合理的回火工艺可使显微组织中残留奥氏体减少到适量 ,增加残... 对含Si合金钢两相 (马氏体 M ,贝氏体 B)区系列等温淬火显微组织中残留奥氏体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下贝氏体区等温淬火可获得准 (无碳化物 )贝氏体 (BF +AR)组织 ,合理的回火工艺可使显微组织中残留奥氏体减少到适量 ,增加残留奥氏体中的C含量 ,降低Ms、Md点温度和提高其力学稳定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留奥氏体 力学稳定性 准贝氏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辆动力学稳定性系统变结构滑模控制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赵治国 方宗德 +1 位作者 黄英亮 程晓英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52-156,共5页
探讨了转弯车辆行驶在极限运动工况下时 ,依靠施加各车轮不同纵向制动力从而产生辅助横摆力矩来提高车辆动力学稳定性的基本原理。推导了两自由度车辆横向动力学方程 ,提出了车辆侧滑速度的 3种实时估计方案(积分法、代数法和 Luenberge... 探讨了转弯车辆行驶在极限运动工况下时 ,依靠施加各车轮不同纵向制动力从而产生辅助横摆力矩来提高车辆动力学稳定性的基本原理。推导了两自由度车辆横向动力学方程 ,提出了车辆侧滑速度的 3种实时估计方案(积分法、代数法和 Luenberger观察器法 ) ,视实际车辆前后轮胎侧偏刚度为有界不确定性参数 ,为跟踪线性两自由度理想车辆模型的稳态输出响应 ,设计了车辆动力学稳定性变结构控制策略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动力学稳定性 横向动力学方程 侧滑速度估计 变结构滑模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AlH4与Li3AlH6的成键特性及热力学稳定性 被引量:7
13
作者 梁初 黎光旭 +3 位作者 蓝志强 刘奕新 韦文楼 郭进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86-690,共5页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平面波赝势(PW-PP)方法,计算了LiAlH4分解反应中各个产物的晶胞参数、电子结构、生成焓和分解反应的反应焓.反应中各固态、气态物质的晶胞的结构优化后的晶格参数与相应的实验值均符合得较好.对LiAlH4与Li3A...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平面波赝势(PW-PP)方法,计算了LiAlH4分解反应中各个产物的晶胞参数、电子结构、生成焓和分解反应的反应焓.反应中各固态、气态物质的晶胞的结构优化后的晶格参数与相应的实验值均符合得较好.对LiAlH4与Li3AlH6的电子结构分析均表明,其中的Al—H键为共价键、Li—H键为离子键.对各分解反应的反应焓计算结果表明,(1)LiAlH4→1/3Li3AlH6+2/3Al+H2,(2)1/3Li3AlH6→LiH+1/3Al+1/2H2及(3)LiH+Al→LiAl+1/2H2均为吸热反应,298K时计算的反应焓分别为14.3、14.9与50.9kJ·mol-1,与相应的实验值符合得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Al-H络合物 电子结构 成键特征 力学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滑模变结构控制的车辆动力学稳定性控制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王其东 章贵华 +1 位作者 陈无畏 祝辉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22-626,共5页
提出了车辆动力学稳定性控制的控制目标,基于滑模变结构控制理论,并综合考虑主动制动车轮的滑移率对车辆稳定性的影响,设计了车辆动力学稳定性控制器;基于ADAMS/Car和MATLAB/Simulink联合仿真平台,分别采用阶跃转向工况和单移线工况进... 提出了车辆动力学稳定性控制的控制目标,基于滑模变结构控制理论,并综合考虑主动制动车轮的滑移率对车辆稳定性的影响,设计了车辆动力学稳定性控制器;基于ADAMS/Car和MATLAB/Simulink联合仿真平台,分别采用阶跃转向工况和单移线工况进行了联合仿真,验证了该控制器的正确性。研究成果为实际车辆动力学稳定性控制系统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动力学稳定性 滑模变结构控制 滑移率 联合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眼反应分析仪评估FS-LASIK和LASEK术后角膜生物力学稳定性 被引量:11
15
作者 康杨 胡琦 +3 位作者 李雪 吴琼 杨帆 周文艳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116-2118,共3页
目的:利用眼反应分析仪(ORA)评估飞秒激光辅助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和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术后角膜生物力学稳定性的差异。方法:选取2016-01/2017-12于我院眼科视光学中心就诊且行LASEK/FS-LASIK手术的... 目的:利用眼反应分析仪(ORA)评估飞秒激光辅助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和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术后角膜生物力学稳定性的差异。方法:选取2016-01/2017-12于我院眼科视光学中心就诊且行LASEK/FS-LASIK手术的近视患者117例200眼(等效球镜-2. 00~-5. 00D),其中行FS-LASIK术者64例100眼(FS-LASIK组);行LASEK术者53例100眼(LASEK组)。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3mo采用ORA检测两组患者的角膜滞后量(CH)和角膜阻力因子(CRF)值,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手术前后,两组患者CH和CRF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1、3mo,两组患者CH和CRF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1mo,FS-LASIK组患者CH和CRF均低于LASEK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LASEK和FS-LASIK两种术式均会对角膜生物力学稳定性产生一定影响,但LASEK手术比FS-LASIK手术产生的影响更小,更安全,可减少术后屈光回退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反应分析仪 生物力学稳定性 飞秒激光辅助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酰胺金属配合物的热力学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高东昭 郭延河 +2 位作者 朱守荣 林华宽 许新合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740-742,共3页
N,N-Bis(2-pyridylmethyl)-amine-N-ethyl-2-pyridine-2-carboxamide was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according to the literature. At 25 ℃, I=0.1 mol/L KNO 3, the stability constants of the binary system formed by the li... N,N-Bis(2-pyridylmethyl)-amine-N-ethyl-2-pyridine-2-carboxamide was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according to the literature. At 25 ℃, I=0.1 mol/L KNO 3, the stability constants of the binary system formed by the ligand with metal ions in ethanol aqueous solution were studied by pH potentiometric titration and the appropriate structures with respect to the titration species were propo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ability order of divalent metals binding to the ligand is Co<Ni>Cu<Zn which does not conform to the order of the Irving-Williams series. Then the abnormal property of copper complex is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酰胺 金属配合物 力学稳定性 吡啶-2-甲酰胺配体 Irving—Williams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铒碲酸盐玻璃的热力学稳定性和光谱性质的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陈炳炎 刘粤惠 +1 位作者 陈东丹 姜中宏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50-556,共7页
分析了掺Er3+碲酸盐玻璃的热力学稳定性能,研究了掺Er3+碲酸盐玻璃的吸收和荧光光谱性质;应用Judd-Ofelt理论计算了碲酸盐玻璃中Er3+离子的强度参数Ω(Ω2=4.79×10-20cm2, Ω4=1.52×10-20cm2,Ω6=0.66×10-20cm2),计算了... 分析了掺Er3+碲酸盐玻璃的热力学稳定性能,研究了掺Er3+碲酸盐玻璃的吸收和荧光光谱性质;应用Judd-Ofelt理论计算了碲酸盐玻璃中Er3+离子的强度参数Ω(Ω2=4.79×10-20cm2, Ω4=1.52×10-20cm2,Ω6=0.66×10-20cm2),计算了离子的自发跃迁几率,荧光分支比;应用McCumber理论计算了Er3+的受激发射截面(σe=10.40×10-21cm2)、Er3+离子4I13/2→4I15/2 发射谱的荧光半高宽(FWHM=65.5nm)及各能级的荧光寿命(4I13/2能级为τrad=3.99ms);比较了不同基质玻璃中Er3+离子的光谱特性,结果表明掺铒碲酸盐玻璃更适合于掺Er3+光纤放大器实现宽带和高增益放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碲酸盐玻璃 力学稳定性 光谱性质 Judd—Ofelt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药微乳剂热力学稳定性微观机制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黄启良 袁会珠 杨代斌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1483-1486,共4页
利用冷冻断裂电镜研究方法研究了表观稳定的农药微乳剂的微观结构 ,并通过光散射技术测定了O/W型微乳剂分散质点的流体力学半径 ,同时还测定了相关样品的主要表观指标。试验结果表明 ,随着微乳体系中表面活性剂 /水 (w/w)比值的减小 ,... 利用冷冻断裂电镜研究方法研究了表观稳定的农药微乳剂的微观结构 ,并通过光散射技术测定了O/W型微乳剂分散质点的流体力学半径 ,同时还测定了相关样品的主要表观指标。试验结果表明 ,随着微乳体系中表面活性剂 /水 (w/w)比值的减小 ,微乳剂分散质点流体力学半径变大 ,直至成为双连续结构 ,并依此提出了一种农药微乳剂热力学稳定的可能机制。这一发现使得从微观机制上解释农药微乳剂的热力学稳定性 ,指导热力学稳定的农药微乳剂的研究开发 ,并从根本上解决农药水基化制剂热贮稳定性这一关键技术问题成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药微乳剂 力学稳定性 微观机制 冷冻断裂 光散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车动力学稳定性控制系统冬季试验 被引量:5
19
作者 于良耀 宋健 +1 位作者 李亮 王学辉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4-8,共5页
为了验证汽车动力学稳定性控制系统在冰雪路面上的控制性能,在中国黑河市的试车场进行了冬季试验。阐述了整个试验系统的组成、控制策略以及采用的试验方案。选择稳态回转和双移线作为性能评价的两个主要试验工况,给出了包括主观和客观... 为了验证汽车动力学稳定性控制系统在冰雪路面上的控制性能,在中国黑河市的试车场进行了冬季试验。阐述了整个试验系统的组成、控制策略以及采用的试验方案。选择稳态回转和双移线作为性能评价的两个主要试验工况,给出了包括主观和客观评价的性能评价方法。试验表明,系统明显改善了操纵稳定性,客观评价结果与主观评价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验证了评价方法的合理性和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 力学稳定性控制系统 试验 冬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车动力学稳定性控制系统试验平台 被引量:7
20
作者 于良耀 宋健 王学辉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15-118,共4页
开发了动力学稳定性控制系统的试验平台.介绍了试验平台的硬件组成,包括检测汽车运动状态的传感器、电子控制单元的快速开发原型和专用的液压控制单元,并制定了基本的控制策略和系统关键控制参数的计算方法.实车试验结果表明,基于该试... 开发了动力学稳定性控制系统的试验平台.介绍了试验平台的硬件组成,包括检测汽车运动状态的传感器、电子控制单元的快速开发原型和专用的液压控制单元,并制定了基本的控制策略和系统关键控制参数的计算方法.实车试验结果表明,基于该试验平台,能够很好地实现动力学稳定性控制系统的实时算法验证和快速实车匹配.试验平台的开发,为下一步的研究和标定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 力学稳定性控制系统 试验平台 控制策略 参数计算 实车匹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