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21篇文章
< 1 2 20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功能充气式骨盆、髋关节创伤急救固定器在骨盆骨折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1
作者 陈妍 孙乃坤 +1 位作者 李慧娟 陈淑霞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25年第1期22-25,共4页
目的 分析在骨盆骨折患者急救中,使用多功能充气式骨盆、髋关节创伤急救固定器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68例骨盆骨折患者,根据是否使用髋关节创伤急救固定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 目的 分析在骨盆骨折患者急救中,使用多功能充气式骨盆、髋关节创伤急救固定器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68例骨盆骨折患者,根据是否使用髋关节创伤急救固定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临床疗效、骨盆功能和运动功能、生活质量、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研究对象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骨盆功能Majeed评分、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生活质量(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物质生活)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各项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于骨盆骨折患者急救中,初步评估患者病情后尽早使用髋关节创伤急救固定器,可有效恢复骨盆的稳定性,控制出血,改善患者的骨盆功能和生活质量,临床疗效显著,且并发症发生风险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骨折 创伤和损伤 外固定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规模伤亡事件创伤救治的现状与发展
2
作者 李晓雪 郑徳彬 +5 位作者 赵培 李晨 姚远 王彬华 郝昱文 付小兵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25年第1期1-10,共10页
重大灾难事故往往造成的大规模伤亡事件,具有批量伤员并发、伤情严重多变、伤类复合复杂、救治需求迅速压到当地医疗资源等特点,成为平时创伤救治体系应对的难点。本文回顾了近20年来国际及我国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的流行病学特点,论述... 重大灾难事故往往造成的大规模伤亡事件,具有批量伤员并发、伤情严重多变、伤类复合复杂、救治需求迅速压到当地医疗资源等特点,成为平时创伤救治体系应对的难点。本文回顾了近20年来国际及我国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的流行病学特点,论述了现代创伤的致伤原因、特点趋势;对比先进国家的主要做法,分析了我国创伤体系在一线救治技术、装备和培训等方面问题;最后提出了发展的具体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和损伤 应急医学 医学救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臀大肌肌皮瓣转移修复骶尾部创面
3
作者 董帅 李军伟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25年第1期62-64,共3页
目的探讨臀大肌肌皮瓣转移修复骶尾部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2017年9月-2023年9月,应用臀大肌肌皮瓣转移修复骶尾部创面25例。其中褥疮16例,肿瘤术后创面形成7例,放射性损伤创面2例。根据美国国家褥疮建议分度方案(National Pressure Ulce... 目的探讨臀大肌肌皮瓣转移修复骶尾部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2017年9月-2023年9月,应用臀大肌肌皮瓣转移修复骶尾部创面25例。其中褥疮16例,肿瘤术后创面形成7例,放射性损伤创面2例。根据美国国家褥疮建议分度方案(National Pressure Ulcer Advisory Panel,NPUAP)分为:Ⅲ度20例,Ⅳ度5例。创面面积:5.0 cm×4.0 cm~18.0 cm×15.0 cm。创面行细菌培养并应用敏感抗生素治疗,清创后一期或二期采用臀大肌肌皮瓣转移修复。结果术后25例皮瓣完全成活,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供区不需植皮,转移皮瓣无坏死。术后随访4~15个月,无感染及复发病例,且手术对臀大肌功能影响小。结论臀大肌肌皮瓣是修复骶尾部创面的理想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臀大肌肌皮瓣 创伤和损伤 修复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与MRI在膝关节软骨损伤分级诊断中的效能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李俊 周静仪 蔡世华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85-588,共4页
目的:探究CT与MRI在膝关节软骨损伤分级诊断中的效能。方法:回顾性选取我院2021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80例膝关节软骨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行CT、MRI和关节镜检查,通过关节镜检查的结果,评估二者的分级诊断效能,并比较CT与MRI... 目的:探究CT与MRI在膝关节软骨损伤分级诊断中的效能。方法:回顾性选取我院2021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80例膝关节软骨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行CT、MRI和关节镜检查,通过关节镜检查的结果,评估二者的分级诊断效能,并比较CT与MRI在膝关节软骨损伤分级诊断中的诊断价值。结果:患者经CT检查诊断的分级结果为Ⅰ级28例,Ⅱ级34例,Ⅲ级及以上18例;经MRI检查诊断的分级结果为Ⅰ级31例,Ⅱ级29例,Ⅲ级及以上20例。与关节镜检查的结果对比,CT的分级诊断准确率为81.25%(65/80),MRI的分级诊断准确率为95.00%(76/80)。MRI检查诊断膝关节软骨损伤患者的Ⅰ级诊断准确率、总准确率要高于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与MRI均可对膝关节软骨损伤进行分级诊断,但MRI对膝关节软骨损伤分级的诊断准确率高于CT,具有更高的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创伤和损伤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全流程仿真创伤救治模拟演练下的县域医院创伤救治现状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金平 李子龙 张连阳 《创伤外科杂志》 2024年第1期26-30,共5页
目的通过仿真创伤全流程早期救治模拟演练分析我国县域医院创伤救治能力现状。方法2018年7月—2022年7月在全国40家县域医院举办了中国创伤救治培训基层版(China trauma training basic,CTCT?-B),培训包括仿真的创伤早期全流程救治模拟... 目的通过仿真创伤全流程早期救治模拟演练分析我国县域医院创伤救治能力现状。方法2018年7月—2022年7月在全国40家县域医院举办了中国创伤救治培训基层版(China trauma training basic,CTCT?-B),培训包括仿真的创伤早期全流程救治模拟演练。本研究对演练中创伤院前急救、院前院内信息联动、院内早期评估与处置、院内救治模式和流程、影响救治结局因素等进行归纳统计分析。结果40家县域医院,其中二级医院29家,三级医院11家;院前急救模式:依托型32家,指挥型6家,独立型2家;院前急救能力方面:院前规范处置31家,不规范处置7家,不处置2家;院前院内信息联动方面:电话/微信24家,院前急救系统8家,中国创伤联盟紫云系统6家,无信息交互2家;院内交接和早期评估:能够按照创伤救治规范化培训要求进行评估和处置23家,不规范17家;创伤救治模式方面:以急诊科为主导的多学科会诊模式34家,创伤科主导的创伤救治模式4家,专科主导多学科会诊模式2家;实体创伤病房6家,急诊病房23家,无病房11家;40名模拟创伤患者16人死亡,其余存活,死亡原因为早期评估和处置不规范,输血流程不合理、创伤相关核心技术缺乏,有效运行的创伤多学科团队缺乏。结论县域创伤救治过程中存在创伤早期评估和核心技术不足、缺乏院内高效的多学科救治团队、创伤集中收治模式尚未普及等问题,亟须重视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和损伤 县域医院 模拟演练 创伤培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诊科创伤性骨折患者急性疼痛早期管理路径的构建及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钟孟秋 张克标 +2 位作者 陈珍 黄飞月 赵庆华 《中华急危重症护理杂志》 CSCD 2024年第6期552-556,共5页
目的构建急诊科场景下创伤性骨折患者急性疼痛早期管理路径,并评价其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德尔菲专家函询法,构建急诊科创伤性骨折患者急性疼痛早期管理路径,并进行初步应用。选取2023年10月—11月在重庆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就诊的46... 目的构建急诊科场景下创伤性骨折患者急性疼痛早期管理路径,并评价其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德尔菲专家函询法,构建急诊科创伤性骨折患者急性疼痛早期管理路径,并进行初步应用。选取2023年10月—11月在重庆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就诊的46例创伤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创伤性骨折患者急性疼痛早期管理路径,评价急性疼痛评估率及再评估率、处置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两轮函询问卷回收率均为100%,提出修改意见的专家分别为35.29%和11.77%,两轮专家权威程度系数分别为0.864和0.876,最终确定的急诊创伤性骨折患者急性疼痛早期管理路径,包括充分疼痛评估、设置疼痛处置目标、疼痛干预、疼痛再评估、健康教育5个方面、12条具体措施。临床应用后,急性疼痛评估率从8.71%提高到84.78%,再评估率从1.23%提高到80.43%,药物镇痛率、非药物镇痛率分别从14.81%和6.50%提高到69.57%和63.04%。结论构建的急诊科创伤性骨折患者急性疼痛早期管理路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实践性和可行性,有助于提高创伤性骨折患者急性疼痛评估率及再评估率、处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室 医院 创伤和损伤 创伤护理 急性疼痛 临床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Ⅰ期与Ⅱ期手术治疗伴内侧副韧带断裂的前交叉韧带损伤的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1
7
作者 庞龙 王雪臣 +1 位作者 王硕 李丁丁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4年第15期68-73,85,共7页
目的比较伴内侧副韧带(MCL)断裂的前交叉韧带(ACL)损伤Ⅰ期与Ⅱ期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3年10月收治的伴MCL断裂的ACL损伤患者89例,按手术时机分为Ⅰ期组45例和Ⅱ期组44例。Ⅰ期组患者早期采用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AC... 目的比较伴内侧副韧带(MCL)断裂的前交叉韧带(ACL)损伤Ⅰ期与Ⅱ期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3年10月收治的伴MCL断裂的ACL损伤患者89例,按手术时机分为Ⅰ期组45例和Ⅱ期组44例。Ⅰ期组患者早期采用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ACL重建术与MCL止点撕脱点固定,Ⅱ期组先制动4~6周后行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ACL重建术。观察2组手术优良率,比较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国际膝关节委员会(IKDC)、Lysholm、Tegner评分]、Lachman试验结果、轴移试验结果、应力位内侧间隙开大程度、患侧与健侧屈膝功能、步行时平衡及步态,记录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Ⅱ期组术后12个月优良率[95.45%(42/44)]高于Ⅰ期组[80.00%(36/45)](P<0.05)。Ⅱ期组术后6、12个月IKDC、Lysholm、Tegner评分均高于Ⅰ期组,Lachman试验0级、轴移试验0级患者占比高于Ⅰ期组(P<0.05);Ⅱ期组术后6、12个月应力位内侧间隙开大程度0~5 mm患者占比高于Ⅰ期组,患侧与健侧屈膝差0°患者占比高于Ⅰ期组(P<0.05)。Ⅱ期组患侧步长、单腿支撑期、前足最大压力、足跟最大压力高于Ⅰ期组,足偏角小于Ⅰ期组(P<0.05)。2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Ⅱ期手术治疗伴MCL断裂的ACL损伤患者效果确切,能改善关节稳定性、膝关节功能,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创伤和损伤 内侧副韧带 前交叉韧带重建 Lachman试验 轴移试验 手术后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诊创伤患者低体温影响因素的Meta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景晨阳 郭越 +3 位作者 樊落 吉莉 汪托红 何国宝 《中华急危重症护理杂志》 CSCD 2024年第2期131-137,共7页
目的通过Meta分析明确急诊创伤患者发生低体温的影响因素。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中关于急诊创伤患者低体温影响因素的... 目的通过Meta分析明确急诊创伤患者发生低体温的影响因素。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中关于急诊创伤患者低体温影响因素的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7月,由两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数据提取、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4.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篇文献,包括8个影响因素:收缩压(OR=0.99)、修正创伤评分(Revised Trauma Score,RTS)(OR=0.60)、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njury Severe Score,ISS)(OR=1.02)、救护车到达时患者卧于地面(OR=8.22)、气温(OR=0.95)、冬季(OR=2.20)、转运过程中采取保暖措施(OR=0.25)和院前插管(OR=6.41)。结论收缩压、RTS、ISS、救护车到达时患者卧于地面、气温、冬季、转运过程中采取保暖措施和院前插管是急诊创伤患者发生低体温的影响因素。提示护理人员可依据影响因素,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降低急诊创伤患者低体温发生率,从而减少创伤患者死亡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室 医院 创伤和损伤 低体温 危险因素 专题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外科医师学会第七版“创伤患者最佳救治资源(2022年标准)”主要更新内容解析
9
作者 晋菲斐 周靖 +1 位作者 黄伟 王天兵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37-1142,共6页
2023年12月,美国外科医师学会创伤专业委员会正式发布第七版“创伤患者最佳救治资源(2022年标准)”。相较于第六版标准,第七版的主要更新内容包括:(1)创伤中心需满足新的人员配置和人员资质要求;(2)创伤中心需制定更加结构化及有效的创... 2023年12月,美国外科医师学会创伤专业委员会正式发布第七版“创伤患者最佳救治资源(2022年标准)”。相较于第六版标准,第七版的主要更新内容包括:(1)创伤中心需满足新的人员配置和人员资质要求;(2)创伤中心需制定更加结构化及有效的创伤救治效果改进与患者安全计划;(3)创伤中心需制定数据质量计划;(4)创伤中心需面向特定患者制定新的诊疗方案;(5)创伤中心需具备新的专业领域知识;(6)创伤中心需满足新的响应时间和资源可用性标准;(7)创伤中心需满足新的学术和科研要求;(8)三级创伤中心若提供神经创伤救治需有相应资质证明;(9)儿童创伤中心的新要求;(10)四级创伤中心标准。近10年来学者在创伤领域发表的研究文献为上述更新内容提供了充足的循证医学证据,本文即结合这些证据对第七版标准的更新内容进行介绍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和损伤 急救医疗服务 卫生资源 循证医学 标准更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诊老年创伤患者预检分诊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陈晨 王明明 王敏 《中华急危重症护理杂志》 CSCD 2024年第2期137-141,共5页
随着人口老龄化,急诊老年创伤患者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显著上升,创伤已成为老年人群非正常死亡的第五大原因。预检分诊是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判定其优先级并分级,是评估创伤患者的第一道防线。该文阐述了急诊老年创伤患者的年龄定义、预... 随着人口老龄化,急诊老年创伤患者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显著上升,创伤已成为老年人群非正常死亡的第五大原因。预检分诊是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判定其优先级并分级,是评估创伤患者的第一道防线。该文阐述了急诊老年创伤患者的年龄定义、预检分诊标准及评估指标,分析影响其分诊的相关因素,并提出展望,希望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急诊老年创伤患者的分诊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创伤和损伤 急诊室 医院 预检分诊 综述文献(主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高处坠落伤患者创伤严重程度评分的院前因素
11
作者 杜哲 王天兵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65-1068,共4页
目的:分析严重高处坠落伤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影响其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的院前因素。方法: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数据库中检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ISS评分≥16的高处坠落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年龄、性... 目的:分析严重高处坠落伤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影响其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的院前因素。方法: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数据库中检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ISS评分≥16的高处坠落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年龄、性别,是否存在自杀倾向、精神疾病,以及坠落高度、接触介质的性质、身体着地的部位、简明损伤评分(abbreviated injury scale,AI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停留时间、是否接受手术,并统计院内死亡人数。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上述因素与ISS评分的关系。结果:最终纳入符合条件的患者共160例,其中男138例,女22例,平均年龄(45.56±15.85)岁,有自杀倾向者36例(22.50%),有精神障碍者12例(7.50%),坠落高度平均(7.20±8.33)m,接触介质软者48例(30.00%),身体着地部位为头部40例(25.00%)、下肢26例(16.25%)、腹侧16例(10.00%)、背侧40例(25.00%)、侧方38例(23.75%)。ISS评分22.8±6.85,GCS评分13.49±3.39,ICU停留时间(9.96±8.12)d,接受手术者142例(88.75%)。本组院内死亡8例,均为头部创伤患者,院内死亡率为5.00%(8/160)。单因素分析提示影响ISS评分的主要因素为是否有自杀倾向(P=0.01)和身体着地部位(P=0.02),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有自杀倾向和头部撞击地面是ISS评分的影响因素。结论:收集高处坠落伤患者在院前的信息,尤其是是否有自杀倾向、是否为头部着地,可有效预测患者受伤的严重程度,有助于提早诊断、提早护理、提早治疗,从而避免可预防的死亡,对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和损伤 意外跌倒 创伤严重程度评分 院前因素 坠落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量MRI评估长跑后膝关节微观损伤研究进展
12
作者 赵海峰 杜雯娟 +1 位作者 赵祥博 张皓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08-1111,共4页
跑步过程中产生的机械负荷可对膝关节微观结构造成影响。定量MRI技术可用于观察膝关节微观结构,是评估长跑后膝关节改变的重要影像学技术。本文就定量MRI用于评估长跑后膝关节微观损伤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膝关节 创伤和损伤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MPACT和CRASH模型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预后评估价值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彩霞 安婷婷 +3 位作者 刘静 李向阳 靳婕 徐兰娟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1843-1849,共7页
背景国际颅脑损伤预后临床测试研究(IMPACT)和重型颅脑损伤后皮质类固醇的随机化研究(CRASH模型是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创伤性颅脑损伤(TBI)预后预测模型,需要继续开发,完善和持续的外部验证,以确保对不同环境的普适性。目的同时在中国TB... 背景国际颅脑损伤预后临床测试研究(IMPACT)和重型颅脑损伤后皮质类固醇的随机化研究(CRASH模型是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创伤性颅脑损伤(TBI)预后预测模型,需要继续开发,完善和持续的外部验证,以确保对不同环境的普适性。目的同时在中国TBI人群中进行验证IMPACT和CRASH模型的预后评估价值并进行比较。方法选取2017—2019年在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内接受治疗的TBI患者210例为研究对象,收集纳入患者的基本信息。随访观察患者14 d存活情况和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随访截止时间为2021年6月,终止事件为中途失访。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IMPACT和CRASH模型对TBI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采用Brier评分评价模型的校准度。结果患者平均年龄(54.0±17.4)岁,分别绘制IMPACT模型与CRASH模型预测TBI患者预后的ROC曲线,结果显示IMPACT核心模型、CT模型、实验室模型预测TBI患者6个月GOS预后不良的AUC分别为0.807(95%CI=0.747~0.866,P<0.001)、0.843(95%CI=0.789~0.897,P<0.001)、0.845(95%CI=0.793~0.897,P<0.001),Brier评分分别为0.179、0.164、0.161;IMPACT核心模型、CT模型、实验室模型预测TBI患者6个月死亡的AUC分别为0.868(95%CI=0.816~0.919,P<0.001)、0.896(95%CI=0.851~0.941,P<0.001)、0.892(95%CI=0.850~0.935,P<0.001),Brier评分分别为0.151、0.144、0.136。CRASH基本模型、CT模型预测TBI患者6个月GOS预后不良的AUC分别为0.747(95%CI=0.682~0.813,P<0.001)、0.766(95%CI=0.703~0.829,P<0.001),Brier评分分别为0.306、0.308;CRASH基本模型、CT模型预测TBI患者14 d死亡的AUC分别为0.791(95%CI=0.723~0.860,P<0.001)、0.797(95%CI=0.728~0.865,P<0.001);Brier评分分别为0.348、0.383。结论对于TBI患者的预后,IMPACT模型整体较CRASH模型显示出较好的预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和损伤 颅脑损伤 国际颅脑损伤预后临床测试研究 重型颅脑损伤后皮质类固醇的随机化研究 风险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药疗法治疗运动性骨骼肌损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雷尚文 元宝华 +5 位作者 刘学睿 李兴勇 刘晓婷 杨琛 吴沂泽 蔺海生 《中医正骨》 2024年第1期57-62,68,共7页
运动性骨骼肌损伤(exerciseinduced skeletal muscle damage,EIMD)是骨骼肌损伤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其治疗周期长且恢复缓慢,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中医药疗法具有方法多样、价格低廉、疗效可靠、不良反应少等优势,在EIMD的... 运动性骨骼肌损伤(exerciseinduced skeletal muscle damage,EIMD)是骨骼肌损伤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其治疗周期长且恢复缓慢,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中医药疗法具有方法多样、价格低廉、疗效可靠、不良反应少等优势,在EIMD的治疗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中医药疗法对促进受损骨骼肌组织的修复具有重要作用,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文从抑制炎症反应、减轻氧化应激反应、抑制线粒体自噬、调控内质网应激与自噬、促进肌卫星细胞增殖与分化、调控相关信号通路6个方面对中医药疗法治疗EIMD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骼 创伤和损伤 中医药疗法 运动性骨骼肌损伤 炎症反应 线粒体自噬 氧化性应激 内质网应激 肌卫星细胞 信号传导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青年意外创伤患者早期创伤后成长的潜在剖面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
15
作者 苏鑫 高玉芳 刘盾 《中华急危重症护理杂志》 CSCD 2024年第2期115-120,共6页
目的基于潜在剖面分析,了解中青年意外创伤患者创伤后成长水平的类别特征,探究不同类别意外创伤患者创伤后成长水平的影响因素。方法通过横断面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3月在青岛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创伤外科的225例中... 目的基于潜在剖面分析,了解中青年意外创伤患者创伤后成长水平的类别特征,探究不同类别意外创伤患者创伤后成长水平的影响因素。方法通过横断面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3月在青岛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创伤外科的225例中青年意外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简体中文版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进行调查。结果潜在剖面分析结果显示,中青年意外创伤患者创伤后成长特征可分为4个潜在类别:低成长组(1.8%)、中成长组(62.3%)、中成长-高关系组(32.6%)、高成长组(3.4%)。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家庭人均月收入、支付方式、创伤类型是中青年意外创伤患者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中青年意外创伤患者创伤后成长水平存在明显异质性,建议医护人员根据不同类别患者创伤后成长的特征开展心理疏导、信息支持等干预措施,以提高其创伤后成长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年人 创伤和损伤 创伤后成长 心理学 潜在剖面分析 因素分析 统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鲜冰冻血浆与红细胞高比例输注在严重创伤患者大量输血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观察
16
作者 黄波泰 曾一芹 +2 位作者 劳善静 林语 梁燕燕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13期1024-1027,共4页
目的分析新鲜冰冻血浆与红细胞高比例输注对严重创伤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3年7月本院收治的140例严重创伤患者,随机分成2组,均70例。对照组行新鲜冰冻血浆与红细胞低比例输注(1∶3),观察组行鲜冰冻血浆与红细胞高比例输... 目的分析新鲜冰冻血浆与红细胞高比例输注对严重创伤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3年7月本院收治的140例严重创伤患者,随机分成2组,均70例。对照组行新鲜冰冻血浆与红细胞低比例输注(1∶3),观察组行鲜冰冻血浆与红细胞高比例输注(1∶1)。对比2组免疫功能、凝血功能、不良反应。结果输血前、输血1 d后,2组CD3^(+)、CD4^(+)、CD4^(+)/CD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前,2组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1 d后,观察组FIB为(2.18±0.14)g/L,高于对照组的(1.26±0.27)g/L,APTT为(38.8±3.6)s、PT为(14.5±1.9)s、TT为(20.5±2.2)s,短于对照组的(46.8±4.3)s、(19.9±2.6)s、(23.5±2.6)s(P<0.05);2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鲜冰冻血浆联合红细胞高比例输注有助于恢复严重创伤患者的免疫、凝血功能,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存在一定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进行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和损伤 血浆 红细胞 免疫功能 凝血功能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输血量干预对老年严重创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俞洪韵 瞿昌晶 +4 位作者 朱锋 陈慧丽 汪漩 陶治华 杨力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24年第1期106-108,112,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输血量干预对老年严重创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在本院治疗的110例严重创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吸氧、抗感染、抗休克等基础治疗。对照组行少量输血干预,观察组行大量输血干... 【目的】探讨不同输血量干预对老年严重创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在本院治疗的110例严重创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吸氧、抗感染、抗休克等基础治疗。对照组行少量输血干预,观察组行大量输血干预,密切监护患者输血干预后生命体征变化。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后3 d炎症指标、凝血功能指标、血气指标及创伤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的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后3 d的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显著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各指标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3 d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显著高于干预前,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水平显著低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患者PT、APTT、TT高于对照组,FIB、PL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3 d的酸碱度(pH)、动脉血氧分压(PaO_(2))水平显著高于干预前,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水平显著低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患者pH、PaO_(2)水平高于对照组,PaCO_(2)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MODS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严重创伤患者应用大量输血干预后可有效补充患者血容量,改善血气指标,降低病死率,但易引发炎症反应,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因此,对老年严重创伤患者应用输血干预时应合理控制输血量,密切监测凝血功能等相关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血 创伤和损伤 血液凝固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香散联合新型敷料对慢性伤口愈合的效果观察
18
作者 鄢婧 王意菊 +2 位作者 齐艳霞 李金月 贾汝福 《河北中医》 2024年第4期615-618,622,共5页
目的观察珠香散联合新型敷料对慢性伤口愈合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月到2023年1月收治的100例慢性伤口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50例予西医常规治疗干预,治疗组5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珠香散联合新型敷料治疗... 目的观察珠香散联合新型敷料对慢性伤口愈合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月到2023年1月收治的100例慢性伤口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50例予西医常规治疗干预,治疗组5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珠香散联合新型敷料治疗干预。2组均治疗干预1个月后统计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炎症因子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变化情况,比较2组住院时间、换药次数、伤口愈合时间及治疗满意度评分情况,比较2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00%(48/50),对照组总有效率72.00%(36/50),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疼痛VAS评分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疼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炎症因子血清IL-6及TNF-α水平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血清IL-6及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住院时间、换药次数及伤口愈合时间均少于对照组,治疗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4.00%(2/50),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18.00%(9/50),治疗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珠香散联合新型敷料治疗慢性伤口疗效确切,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症状,降低IL-6及TNF-α水平,抑制炎症反应,从而缩短住院时间及伤口愈合时间,减少换药次数,提高治疗满意度,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和损伤 伤口愈合 敷料 中药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钛镍记忆合金线分次牵张联合负压封闭引流修复慢性下肢皮肤缺损创面
19
作者 朱召银 林育林 +3 位作者 黄伍良 陈为坚 王婷 陈荣恒 《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 2024年第1期21-25,共5页
目的探讨钛镍记忆合金线分次牵张联合负压封闭引流(VSD)修复慢性下肢皮肤缺损创面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2年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应用钛镍记忆合金线分次牵拉联合VSD修复30例慢性下肢小面积全层皮肤缺损创... 目的探讨钛镍记忆合金线分次牵张联合负压封闭引流(VSD)修复慢性下肢皮肤缺损创面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2年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应用钛镍记忆合金线分次牵拉联合VSD修复30例慢性下肢小面积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患者的临床资料。创面缺损面积1.5cm×2.0cm~3.0cm×13.0 cm,观察患者术后伤口愈合情况,记录并发症及随访结果。结果住院时间8~35 d(平均16.8 d);所有患者伤口愈合均良好,愈合时间19~31 d(平均24.5 d),外观良好;术后和随访期间未出现创面裂开或感染。结论钛镍记忆合金线分次牵张联合VSD治疗一期无法缝合的下肢小面积皮肤全层缺损慢性创面简便有效,具有愈合时间短、外观良好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 皮肤 创伤和损伤 慢性病 形状记忆合金 缝线 负压伤口疗法 伤口愈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部严重创伤急救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分析
20
作者 邵燕 辛宁 张梅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24年第8期994-996,共3页
目的探索胸部严重创伤急诊急救采取临床护理路径(Clinical Pathway,CP)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本院收治的100例胸部严重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与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每组各50例。... 目的探索胸部严重创伤急诊急救采取临床护理路径(Clinical Pathway,CP)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本院收治的100例胸部严重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与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每组各5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时间、住院时间、费用、并发症情况、死亡率、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抢救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01),研究组患者急救费用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4.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死亡率无显著差异(P>0.558)。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2.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2.00%(P<0.001)。结论胸部严重创伤急救采取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可缩短胸部严重创伤患者的抢救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部损伤 创伤和损伤 急救 手术后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