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一次切断低压诱发的暖区深对流与异常副热带锋及其平流层-对流层交换
被引量:
10
1
作者
施春华
李慧
+2 位作者
郑彬
郭栋
刘仁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1-30,共10页
采用Cloudsat/CPR云雷达,FY2C/TBB亮温,Aura/MLS大气成分等卫星遥感资料,结合ECMWF气象分析资料和HYSPLIT4轨迹模式,研究了2009年6月一次东亚切断低压的暖区深对流和异常副热带锋面的结构和演变.分析表明,由于低压切断前的旧槽背景,在...
采用Cloudsat/CPR云雷达,FY2C/TBB亮温,Aura/MLS大气成分等卫星遥感资料,结合ECMWF气象分析资料和HYSPLIT4轨迹模式,研究了2009年6月一次东亚切断低压的暖区深对流和异常副热带锋面的结构和演变.分析表明,由于低压切断前的旧槽背景,在低涡的近成熟期,内部冷、暖锋降水偏弱,边沿的高空副热带锋面异常发展到对流层底部,低空西南暖湿水汽在副热带锋前聚集,形成千公里长的暖区深对流降水带.随着该锋面的快速东移,副热带锋区进入原暖区雨带,锋区热力间接次级环流的强上升支,加强了锋下冷侧(原暖湿区)的深对流,但该锋面阻挡了来自暖侧的水汽补充,降水结束.该异常副热带锋区还发生了强烈的平流层-对流层相互交换,在高空急流出口区的下方,平流层1.5PVU等位涡线向下入侵可达5.5km(约500hPa)处,锋下向上的深对流注入可达10km,在入侵-注入混合区,臭氧和水汽的散点图上出现了二者浓度双高和双低的特殊气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断低压
深对流
副热带锋
平流层-对流层交换
暖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991年梅雨期副热带锋区的结构
被引量:
1
2
作者
侯定臣
庄小兰
马生玉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1996年第2期178-185,共8页
通过分析逐候平均的沿120°E的经向垂直剖面图,研究了1991年梅雨各个阶段东亚副热带锋区的结构及锋区的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1)1991年梅雨第一阶段与典型梅雨不同,是在冬夏流型转变中局部异常环流条件下形成的;(2)梅雨期三个阶段...
通过分析逐候平均的沿120°E的经向垂直剖面图,研究了1991年梅雨各个阶段东亚副热带锋区的结构及锋区的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1)1991年梅雨第一阶段与典型梅雨不同,是在冬夏流型转变中局部异常环流条件下形成的;(2)梅雨期三个阶段的锋区结构分别为浅薄型、深厚Ⅰ型和深厚Ⅱ型,浅薄型锋区低层正涡度轴线近于垂直,深厚型锋区正涡度轴线自下而上向北倾斜,分别对应相当正压结构和斜压结构;(3)深厚型锋区南侧对应完整的季风环流圈,它在Ⅰ型锋区中主要以冷空气活动为驱动因子,而在Ⅱ型锋区中则由暖湿空气所驱动;(4)梅雨期间锋区对流层下部的高位涡扰动和雨区附近的暖区对锋区结构的形成和维持有重要作用,梅雨锋区的动力性质与包含潜热释放的半地转锋生模式的模拟结构有很多相似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
锋
副热带锋
区
位涡分析
斜压结构
梅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夏季东亚热带和副热带季风与中国东部汛期降水
被引量:
127
3
作者
张庆云
陶诗言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S1期17-,19+21+23+18+20+22,共8页
利用欧洲中心1980~1989年逐日200hPa、850hPa风场及日本气象研究所提供的GMS观测的TBB逐日资料,探讨了夏季东亚热带、副热带季风的强弱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影响.指出东亚夏季风系统中的两条辐合带热带辐...
利用欧洲中心1980~1989年逐日200hPa、850hPa风场及日本气象研究所提供的GMS观测的TBB逐日资料,探讨了夏季东亚热带、副热带季风的强弱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影响.指出东亚夏季风系统中的两条辐合带热带辐合带(热带季风槽)和副热带辐合带(副热带梅雨锋)的强度的变化呈相反趋势,即热带季风槽偏弱时(弱季风),副热带梅雨锋偏强;反之热带季风槽偏强时(强季风),副热带梅雨锋偏弱.江淮流域的降水与热带季风槽、副热带梅雨锋的强度密切相关,即热带季风槽偏弱(弱季风),梅雨锋偏强时,江淮流域的降水偏多;热带季风槽偏强(强季风),梅雨锋偏弱时,江淮流域的降水偏少.研究表明:热带季风槽和副热带梅雨锋的强度与偏西气流的加强密切相关.当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偏高,赤道西太平洋海温偏低,黑潮地区的海温偏高时,赤道东西太平洋上空的Walker环流和西太平洋中纬度Hadley环流的下沉支气流减弱,东亚季风槽较弱(弱季风),梅雨锋较强;当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偏低、西太平洋海温偏高,黑潮地区的海温偏低时,赤道东西太平洋上空的Walker环流和西太平洋中纬度Hadley环流的下沉支气流加强,东亚季风槽较强(强季风),梅雨锋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
季风槽
副热带
梅雨
锋
江淮流域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伴随冬季北太平洋副热带海洋锋强度变化的大气扰动异常及对中纬度大气平均场的影响
被引量:
2
4
作者
王丽颖
胡海波
+1 位作者
杨修群
任雪娟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658-1674,共17页
中纬度海洋热力状况异常影响大气主要通过两种途径:非绝热加热的直接强迫作用和大气瞬变涡旋反馈的间接强迫作用,而后者的作用并没有被很好地认识.为了进一步理解间接强迫作用的物理机制,本文利用观测资料分析和区域大气模式模拟,研究...
中纬度海洋热力状况异常影响大气主要通过两种途径:非绝热加热的直接强迫作用和大气瞬变涡旋反馈的间接强迫作用,而后者的作用并没有被很好地认识.为了进一步理解间接强迫作用的物理机制,本文利用观测资料分析和区域大气模式模拟,研究了伴随冬季北太平洋副热带海洋锋强度变化的中纬度大气场异常,特别是对流层中高层不同频率的涡旋扰动活动的异常.实际观测和数值试验结果均表明,当北太平洋副热带海表面温度锋偏强时,其上空的中纬度大气经向温度梯度增强;对应此时的大气斜压性增强,且中纬度大气西风急流整层加速;然而增强的大气斜压性并不对应一致性增强的大气涡旋扰动活动.中纬度大气的涡旋扰动根据其生命周期,进一步划分为高频(2~7天)和低频(10~90天)涡旋扰动.研究结果表明偏强的北太平洋副热带海洋锋对应着增强的中纬度大气高频涡旋扰动和减弱的低频涡旋扰动;其中,中纬度大气高频扰动活动的增强,将有利于削弱中纬度大气经向温度梯度,从而减弱中纬度大气斜压性;而高频扰动对纬向风倾向项的正贡献,有利于中纬度急流中心北侧及下游区域的西风加速,形成中纬度西风相当正压结构的增强;大气低频扰动的减弱,对中纬度大气纬向风倾向项产生负贡献,不利于急流的纬向均匀化,而其热力强迫异常则有利于维持中纬度对流层中层大气的经向温度梯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太平洋
副热带锋
强度变化
天气尺度瞬变扰动
低频瞬变扰动
中纬度海气相互作用
原文传递
2011年初贵州持续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成因研究
被引量:
75
5
作者
杜小玲
高守亭
彭芳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1-72,共12页
2011年1月贵州再次出现仅次于2008年初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长达32天,伴随3次明显的冷空气影响,具有持续时间长、间断性突出、中期降雪突出的特点。本文利用NCEP(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10X10再分析资料、2.5°×2.5...
2011年1月贵州再次出现仅次于2008年初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长达32天,伴随3次明显的冷空气影响,具有持续时间长、间断性突出、中期降雪突出的特点。本文利用NCEP(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10X10再分析资料、2.5°×2.5°再分析资料、MICAPS(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观测资料,对2011年1月发生在贵州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1)2011年1月北半球极涡呈偶极型分布,极涡偏于东半球,亚欧地区位势高度距平呈“北高南低”;亚欧中高纬度出现了2次强大、稳定、持久的阻塞高压:(2)副热带南支锋区活跃,12月31日~1月2日、1月9~11日、17-20日、27-29日有4次活跃期,水汽输送具有间断性特点;(3)维持在25。N附近的低层切变为低温雨雪天气的发生提供了辐合条件,地面上稳定持久的准静止锋是低温雨雪天气发生的重要影响系统;(4)强冻雨、冰粒及降雪天气的温度场、锋区结构、大气运动状况等存在差异。出现强冻雨天气时,锋面逆温高度最低、逆温梯度最大、逆温厚度最薄,逆温区有较厚的暖层,云层伸展高度在600hPa以下,气流上升区高度低,具有暖云降水的特点。出现冰粒天气时,锋面逆温高度较低、逆温梯度大、逆温厚度较薄,逆温区有浅薄的暖层,云层伸展高度较高,气流上升区高度较低,也具有暖云降水的特点;出现降雪天气时,锋面逆温高度较高、逆温梯度最小、逆温厚度薄,逆温区无暖层,云层伸展高度超过500hPa,具有深厚的垂直上升运动和冷云降水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雨雪
阻塞高压
副热带
南支
锋
区
准静止
锋
锋
面逆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一次切断低压诱发的暖区深对流与异常副热带锋及其平流层-对流层交换
被引量:
10
1
作者
施春华
李慧
郑彬
郭栋
刘仁强
机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气象灾害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
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热带季风重点开放实验室
出处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1-30,共10页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0CB4286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375047、41305039、41040038、41375092)
+1 种基金
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面上项目(13KJB170009)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APD)资助
文摘
采用Cloudsat/CPR云雷达,FY2C/TBB亮温,Aura/MLS大气成分等卫星遥感资料,结合ECMWF气象分析资料和HYSPLIT4轨迹模式,研究了2009年6月一次东亚切断低压的暖区深对流和异常副热带锋面的结构和演变.分析表明,由于低压切断前的旧槽背景,在低涡的近成熟期,内部冷、暖锋降水偏弱,边沿的高空副热带锋面异常发展到对流层底部,低空西南暖湿水汽在副热带锋前聚集,形成千公里长的暖区深对流降水带.随着该锋面的快速东移,副热带锋区进入原暖区雨带,锋区热力间接次级环流的强上升支,加强了锋下冷侧(原暖湿区)的深对流,但该锋面阻挡了来自暖侧的水汽补充,降水结束.该异常副热带锋区还发生了强烈的平流层-对流层相互交换,在高空急流出口区的下方,平流层1.5PVU等位涡线向下入侵可达5.5km(约500hPa)处,锋下向上的深对流注入可达10km,在入侵-注入混合区,臭氧和水汽的散点图上出现了二者浓度双高和双低的特殊气团.
关键词
切断低压
深对流
副热带锋
平流层-对流层交换
暖区
Keywords
Cutoff low, Deep convection, Subtropical front, Stratosphere-troposphere exchange,Warm sector
分类号
P405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1991年梅雨期副热带锋区的结构
被引量:
1
2
作者
侯定臣
庄小兰
马生玉
机构
南京气象学院气象学系
出处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1996年第2期178-185,共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文摘
通过分析逐候平均的沿120°E的经向垂直剖面图,研究了1991年梅雨各个阶段东亚副热带锋区的结构及锋区的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1)1991年梅雨第一阶段与典型梅雨不同,是在冬夏流型转变中局部异常环流条件下形成的;(2)梅雨期三个阶段的锋区结构分别为浅薄型、深厚Ⅰ型和深厚Ⅱ型,浅薄型锋区低层正涡度轴线近于垂直,深厚型锋区正涡度轴线自下而上向北倾斜,分别对应相当正压结构和斜压结构;(3)深厚型锋区南侧对应完整的季风环流圈,它在Ⅰ型锋区中主要以冷空气活动为驱动因子,而在Ⅱ型锋区中则由暖湿空气所驱动;(4)梅雨期间锋区对流层下部的高位涡扰动和雨区附近的暖区对锋区结构的形成和维持有重要作用,梅雨锋区的动力性质与包含潜热释放的半地转锋生模式的模拟结构有很多相似之处。
关键词
梅雨
锋
副热带锋
区
位涡分析
斜压结构
梅雨
Keywords
structure of subtropically frontal zone
geopotential vorticity perturbation
structure of Meiyu front
subtropica frontal zone potential vorticity analysis
equivalent barotropic structure
baroclinic structure
分类号
P441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夏季东亚热带和副热带季风与中国东部汛期降水
被引量:
127
3
作者
张庆云
陶诗言
机构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出处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S1期17-,19+21+23+18+20+22,共8页
基金
国家"九五"重中之重科技项目
文摘
利用欧洲中心1980~1989年逐日200hPa、850hPa风场及日本气象研究所提供的GMS观测的TBB逐日资料,探讨了夏季东亚热带、副热带季风的强弱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影响.指出东亚夏季风系统中的两条辐合带热带辐合带(热带季风槽)和副热带辐合带(副热带梅雨锋)的强度的变化呈相反趋势,即热带季风槽偏弱时(弱季风),副热带梅雨锋偏强;反之热带季风槽偏强时(强季风),副热带梅雨锋偏弱.江淮流域的降水与热带季风槽、副热带梅雨锋的强度密切相关,即热带季风槽偏弱(弱季风),梅雨锋偏强时,江淮流域的降水偏多;热带季风槽偏强(强季风),梅雨锋偏弱时,江淮流域的降水偏少.研究表明:热带季风槽和副热带梅雨锋的强度与偏西气流的加强密切相关.当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偏高,赤道西太平洋海温偏低,黑潮地区的海温偏高时,赤道东西太平洋上空的Walker环流和西太平洋中纬度Hadley环流的下沉支气流减弱,东亚季风槽较弱(弱季风),梅雨锋较强;当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偏低、西太平洋海温偏高,黑潮地区的海温偏低时,赤道东西太平洋上空的Walker环流和西太平洋中纬度Hadley环流的下沉支气流加强,东亚季风槽较强(强季风),梅雨锋较弱.
关键词
热带
季风槽
副热带
梅雨
锋
江淮流域降水
Keywords
Tropical monsoon trough Subtropical Meiyu front Rainfall of the ChangjiangHuaihe River valley
分类号
P426.6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P425.42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伴随冬季北太平洋副热带海洋锋强度变化的大气扰动异常及对中纬度大气平均场的影响
被引量:
2
4
作者
王丽颖
胡海波
杨修群
任雪娟
机构
中国气象局-南京大学气候预测研究联合实验室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出处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658-1674,共1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1330420
41275068)
+3 种基金
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项目(编号:2012CB956002
2016YFA0600303)
江苏省科技厅面上项目(编号:SBK2015020577)
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开放课题项目(编号:KLME1501)资助
文摘
中纬度海洋热力状况异常影响大气主要通过两种途径:非绝热加热的直接强迫作用和大气瞬变涡旋反馈的间接强迫作用,而后者的作用并没有被很好地认识.为了进一步理解间接强迫作用的物理机制,本文利用观测资料分析和区域大气模式模拟,研究了伴随冬季北太平洋副热带海洋锋强度变化的中纬度大气场异常,特别是对流层中高层不同频率的涡旋扰动活动的异常.实际观测和数值试验结果均表明,当北太平洋副热带海表面温度锋偏强时,其上空的中纬度大气经向温度梯度增强;对应此时的大气斜压性增强,且中纬度大气西风急流整层加速;然而增强的大气斜压性并不对应一致性增强的大气涡旋扰动活动.中纬度大气的涡旋扰动根据其生命周期,进一步划分为高频(2~7天)和低频(10~90天)涡旋扰动.研究结果表明偏强的北太平洋副热带海洋锋对应着增强的中纬度大气高频涡旋扰动和减弱的低频涡旋扰动;其中,中纬度大气高频扰动活动的增强,将有利于削弱中纬度大气经向温度梯度,从而减弱中纬度大气斜压性;而高频扰动对纬向风倾向项的正贡献,有利于中纬度急流中心北侧及下游区域的西风加速,形成中纬度西风相当正压结构的增强;大气低频扰动的减弱,对中纬度大气纬向风倾向项产生负贡献,不利于急流的纬向均匀化,而其热力强迫异常则有利于维持中纬度对流层中层大气的经向温度梯度.
关键词
北太平洋
副热带锋
强度变化
天气尺度瞬变扰动
低频瞬变扰动
中纬度海气相互作用
分类号
P461.2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P732.6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原文传递
题名
2011年初贵州持续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成因研究
被引量:
75
5
作者
杜小玲
高守亭
彭芳
机构
贵州省气象台
贵州省山地资源与气候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出处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1-72,共12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930950
40865003
+1 种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资助项目2012CB417201
贵州"两高"沿线特色农业气候精细化区划与气象灾害防控(黔科合重大专项字[2011]6003号)
文摘
2011年1月贵州再次出现仅次于2008年初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长达32天,伴随3次明显的冷空气影响,具有持续时间长、间断性突出、中期降雪突出的特点。本文利用NCEP(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10X10再分析资料、2.5°×2.5°再分析资料、MICAPS(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观测资料,对2011年1月发生在贵州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1)2011年1月北半球极涡呈偶极型分布,极涡偏于东半球,亚欧地区位势高度距平呈“北高南低”;亚欧中高纬度出现了2次强大、稳定、持久的阻塞高压:(2)副热带南支锋区活跃,12月31日~1月2日、1月9~11日、17-20日、27-29日有4次活跃期,水汽输送具有间断性特点;(3)维持在25。N附近的低层切变为低温雨雪天气的发生提供了辐合条件,地面上稳定持久的准静止锋是低温雨雪天气发生的重要影响系统;(4)强冻雨、冰粒及降雪天气的温度场、锋区结构、大气运动状况等存在差异。出现强冻雨天气时,锋面逆温高度最低、逆温梯度最大、逆温厚度最薄,逆温区有较厚的暖层,云层伸展高度在600hPa以下,气流上升区高度低,具有暖云降水的特点。出现冰粒天气时,锋面逆温高度较低、逆温梯度大、逆温厚度较薄,逆温区有浅薄的暖层,云层伸展高度较高,气流上升区高度较低,也具有暖云降水的特点;出现降雪天气时,锋面逆温高度较高、逆温梯度最小、逆温厚度薄,逆温区无暖层,云层伸展高度超过500hPa,具有深厚的垂直上升运动和冷云降水的特点。
关键词
低温雨雪
阻塞高压
副热带
南支
锋
区
准静止
锋
锋
面逆温
Keywords
Freezing rain, Snow storm, Blocking situation, Subtropical frontal zone, Quasi-stationary front, Frontal inversion
分类号
P458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一次切断低压诱发的暖区深对流与异常副热带锋及其平流层-对流层交换
施春华
李慧
郑彬
郭栋
刘仁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
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1991年梅雨期副热带锋区的结构
侯定臣
庄小兰
马生玉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1996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夏季东亚热带和副热带季风与中国东部汛期降水
张庆云
陶诗言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
12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伴随冬季北太平洋副热带海洋锋强度变化的大气扰动异常及对中纬度大气平均场的影响
王丽颖
胡海波
杨修群
任雪娟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
2
原文传递
5
2011年初贵州持续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成因研究
杜小玲
高守亭
彭芳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
7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