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软土地基中扩底抗拔中长桩的极限承载力分析 被引量:22
1
作者 郦建俊 黄茂松 +1 位作者 王卫东 陈峥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2643-2650,2666,共9页
扩底抗拔桩的研究和应用以短桩居多,并且大都以砂土或软岩为持力层,对于软土地基中扩底抗拔桩的承载力研究较少。基于扩大头局部剪切滑移面假设的极限平衡法,推导出扩底抗拔中长桩在分层地基中极限承载力的简化计算公式;结合有关工程实... 扩底抗拔桩的研究和应用以短桩居多,并且大都以砂土或软岩为持力层,对于软土地基中扩底抗拔桩的承载力研究较少。基于扩大头局部剪切滑移面假设的极限平衡法,推导出扩底抗拔中长桩在分层地基中极限承载力的简化计算公式;结合有关工程实例的原位试桩结果,对扩大头影响高度进行了确定,同时还探讨了所提出方法在超长桩中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提出的简化分析方法能合理地揭示上海软土地区扩底抗拔中长桩的破坏机制,并获得承载力变化的一般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底抗拔桩 局部剪切滑移面 极限平衡法 极限承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石中纳米粒子层的观察厘定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1
2
作者 孙岩 陆现彩 +1 位作者 舒良树 刘浩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8年第1期37-44,共8页
纳米粒子具有个体极小(≤100nm),大小均一,多元物质和功能繁多的特点。岩石剪切滑移面纳米粒子层最早发现于美国圣安德列斯断裂带的花岗质糜棱岩中,后相继在国内外一些地区的不同岩类中观察到。在剪切滑动作用下,具有圆度和球度的纳米... 纳米粒子具有个体极小(≤100nm),大小均一,多元物质和功能繁多的特点。岩石剪切滑移面纳米粒子层最早发现于美国圣安德列斯断裂带的花岗质糜棱岩中,后相继在国内外一些地区的不同岩类中观察到。在剪切滑动作用下,具有圆度和球度的纳米粒子可被变异,并形成层状结构和各种构造型式。对岩石中纳米粒子层的成因有着不同的观点,我们倾向于剪切摩擦的主导作用,纳米粒子层可称谓摩擦-粘性薄层带。纳米级尺度粒子的力学、物理和化学效应是多种的、新奇的,因此,岩石纳米粒子层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目前有关方面的研究工作,国内外都处在起步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切滑移面 纳米粒子层 岩石 层状结构 构造型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现行规范以液性指数I_L确定极限端阻力标准值q_(pk)的质疑 被引量:7
3
作者 刘亚群 林长青 +1 位作者 李海波 周青春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46-248,共3页
通过对某工程单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不满足设计要求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指出持力层土所含的高岭土浸水软化,当受到荷载作用时,在桩端周围形成塑性剪切滑移面,产生局部剪切破坏,大大降低了桩端持力层土的极限端阻力标准值qpk,从而指出现... 通过对某工程单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不满足设计要求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指出持力层土所含的高岭土浸水软化,当受到荷载作用时,在桩端周围形成塑性剪切滑移面,产生局部剪切破坏,大大降低了桩端持力层土的极限端阻力标准值qpk,从而指出现行《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94)[1]仅以液性指数IL,确定极限端阻力标准值qpk值存在不足,宜综合压缩模量Es和孔隙比e而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性指数 极限端阻力标准值 塑性剪切滑移面 局部剪切破坏 持力层 桩基 孔隙比 压缩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纳米层次重新认识变形的地质体 被引量:7
4
作者 孙岩 琚宜文 +2 位作者 陆现彩 晁洪太 王志才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2-55,2,共4页
基于微观观察和压力实验研究,在脆性变形和韧性变形的剪切面上均发现了纳米颗粒(通常直径40~80nm)结构和纳米片状(厚度30~60nm)结构,这种纳米结构现象被称为纳米涂层作用或纳米复合涂层作用。在漫长的地质时期,三大岩类一直经受动... 基于微观观察和压力实验研究,在脆性变形和韧性变形的剪切面上均发现了纳米颗粒(通常直径40~80nm)结构和纳米片状(厚度30~60nm)结构,这种纳米结构现象被称为纳米涂层作用或纳米复合涂层作用。在漫长的地质时期,三大岩类一直经受动态或静态摩擦构造运动,特别是有些变形地质体,包括断裂带、变质带和层滑带,在反复剪切力作用下,是能够广泛地产生纳米涂层作用的。毋庸置疑,由纳米涂层叠加的变形地质体是完全可以由纳米/微米粒状的、片状的和片粒状的结构薄层构建而成,同时这些纳米/微米结构本身也是一个分级和分层的构造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层次 纳米涂层 片粒结构 剪切滑移面 变形地质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rformance of interface between TRC and existing concrete under a chloride dry-wet cycle environment 被引量:4
5
作者 LI Yao YIN Shi-ping LV Heng-li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3期876-890,共15页
Textile-reinforced concrete(TRC)is suitable to repair and reinforce concrete structures in harsh environments.The performance of the interface between TRC and existing concret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determining th... Textile-reinforced concrete(TRC)is suitable to repair and reinforce concrete structures in harsh environments.The performance of the interface between TRC and existing concret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determining the strengthening effect of TRC.In this paper,a double-sided shear test was perform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the chloride dry-wet cycles on the average shear strength and slip at the interface between the TRC and existing concrete,also considering the existing concrete strength,bond length,textile layer and short-cut fiber arrangements.In addition,X-ray diffraction(XRD)technology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microscopic matter at the interface in the corrosive environment.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interface performance between TRC and existing concrete would decrease with continued chloride dry-wet cycles.Compared with the specimen with a single layer of textile reinforcement,the specimens with two layers of textile with added PVA or AR-glass short-cut fibers could further improve the properties of the interface between the TRC layer and existing concrete.For the TRC with a single layer of textile,the average shear strength tended to decrease with increasing bond length.In addition,the strength grade of the existing concrete had a minor effect on the interface proper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xtile-reinforced concrete chloride dry-wet cycles double-sided shear average shear strength interface slip X-ray diffraction technolog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离散单元法的一类岩土工程土体破损的细观力学行为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宋克志 侯洪超 +1 位作者 刘桂宾 李珺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18-631,共14页
将颗粒离散元法应用到盾构隧道端头土体细观力学行为的模拟计算,探讨了砂土地层端头土体滑移破损的宏观现象和细观机理,分析了端头土体滑移破坏形态和位移场的演变,得到了端头土体颗粒内部的孔隙率、配位数及滑动接触数等细观特征.结果... 将颗粒离散元法应用到盾构隧道端头土体细观力学行为的模拟计算,探讨了砂土地层端头土体滑移破损的宏观现象和细观机理,分析了端头土体滑移破坏形态和位移场的演变,得到了端头土体颗粒内部的孔隙率、配位数及滑动接触数等细观特征.结果表明:端头土体的破损和颗粒位移场是渐进性发展的,起因于洞门土体颗粒的力链初始断裂,最终在土体内部形成明显的非连续位移梯度和剪切滑移面,并在洞门上方形成明显的地表沉降槽.剪切滑移区域内,颗粒细观特征变化明显,孔隙率因剪胀而增大,由初始的0.16左右增大到0.19~0.20;配位数由初始的4.1左右减小到3.0左右;力链因断裂而发生弯曲,方向由柱状逐渐变成环状;颗粒间滑动接触数由初始的0增大到0.20~0.28.说明,剪切滑移面右侧土体处于松动、滑移的非稳定状态,颗粒力链断裂、细小剪切裂纹连接、合并与贯通形成优势剪切滑移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端头土体 剪切滑移面 颗粒离散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