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钢板系统的设计与运用 被引量:9
1
作者 赵刘军 徐荣明 +7 位作者 马维虎 李杰 蒋伟宇 宋小虎 华群 李国庆 刘美学 于亮 《中国骨伤》 CAS 2014年第5期390-394,共5页
目的:研究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钢板系统运用的可行性,为临床使用提供依据。方法:对16具颈椎标本随机分割获得C3,4,C4,5,C5,6,C6,7各8个运动单元(functional spinal unit,FSU),共32个FSU。运用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钢板系统模拟植入重建... 目的:研究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钢板系统运用的可行性,为临床使用提供依据。方法:对16具颈椎标本随机分割获得C3,4,C4,5,C5,6,C6,7各8个运动单元(functional spinal unit,FSU),共32个FSU。运用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钢板系统模拟植入重建FSU稳定性。测量钢板螺钉与椎体之间的适应性,运用X线摄片及CT扫描及重建评估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植入的准确性,对于穿破椎弓根的标本,解剖明确其累及周围组织的情况。结果:32个FSU共计植入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64枚,所有螺钉均顺利植入,无术中植入困难者。螺钉植入后与钢板螺钉孔之间的匹配程度好,未见难以锁紧的情况。钢板与椎体之间适应性良好。X线片提示所有64枚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植入位置满意,螺钉长短合适。CT横断位像提示共有6枚螺钉在下颈椎椎弓根穿出,2枚内侧皮质1度穿破,4枚1度外侧缘皮质穿破累及横突孔内侧缘,未见螺钉≥2度穿破椎弓根。2枚下颈椎前路椎弓根内侧皮质1度穿破的患者,解剖发现仅有椎管内椎弓根内侧的静脉丛累及,未见硬膜囊受压,未见神经根受累。4枚1度外侧缘穿破的患者有1枚横突孔内椎静脉的累及,未见椎动脉穿破累及的情况,但其中1枚螺钉紧挨椎动脉而行。结论: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钢板系统适应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固定重建,有临床运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路椎弓根螺钉钢板系统 植入物 实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与普通前路椎体螺钉固定系统的静力学比较 被引量:10
2
作者 赵刘军 李杰 +6 位作者 蒋伟宇 徐荣明 马维虎 祁峰 于亮 张明 王以进 《中国骨伤》 CAS 2014年第2期118-122,共5页
目的:比较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ATPS)锁定固定系统和普通前路椎体螺钉(VBS)锁定固定系统的静力学特性。方法:采集新鲜颈椎标本16具,分解为C3,4,C4,5,C5,6,C6,7共32个运动节段(functional spinal unit,FSU),其中C3,4,C4,5,C5,6,C6,7各8... 目的:比较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ATPS)锁定固定系统和普通前路椎体螺钉(VBS)锁定固定系统的静力学特性。方法:采集新鲜颈椎标本16具,分解为C3,4,C4,5,C5,6,C6,7共32个运动节段(functional spinal unit,FSU),其中C3,4,C4,5,C5,6,C6,7各8个。将其按照不同节段随机分成A、B两组,对所获标本椎间盘切除后模拟植骨,分别植入自行设计生产的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配套钢板系统和普通颈椎前路椎体螺钉钢板系统。在生物力学试验机上行钢板的垂直拔出强度试验。结果: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的最大轴向拔出力为(604.68±48.76)N,椎体螺钉为(488.24±32.42)N,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47,P<0.05),前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与椎体螺钉固定系统在各FSU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和B组的F值分别为2.27、2.05,P>0.05)。结论: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钢板系统的拔出力明显优于普通前路椎体螺钉钢板系统,从生物力学角度上来看具有应用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路椎弓根螺钉锁定钢板系统 拔出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成形3D导板辅助下置入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与徒手置钉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李杰 赵刘军 +8 位作者 郑敏哲 干开丰 陈意磊 冯宗贤 潘凌霄 徐君翔 范腾迪 陈景阳 赵凤东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1年第1期45-50,共6页
目的:比较快速成形3D导板辅助下和徒手置入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的位置差异,评价两种置钉方法的安全性。方法:8具甲醛浸泡后的成人下颈椎尸体标本,男4具,女4具;年龄32~65(40.3±5.6)岁,行X线片检查排除骨质破坏和畸形后,随机选取其... 目的:比较快速成形3D导板辅助下和徒手置入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的位置差异,评价两种置钉方法的安全性。方法:8具甲醛浸泡后的成人下颈椎尸体标本,男4具,女4具;年龄32~65(40.3±5.6)岁,行X线片检查排除骨质破坏和畸形后,随机选取其中4具(3D导板组)行CT扫描后获得DICOM格式数据,导入Mimics软件建模,设计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anterior cervical transpedicular screw,ATPS)理想进钉点和钉道,获得钉道的个性化导板后以STL数据导出,通过快速成形和3D打印技术打印个体化导板,依次在3D导板辅助下在之前选取的4具下颈椎尸体标本上一对一的个性化置入ATPS螺钉,另外4具(徒手组)下颈椎尸体标本采用徒手技术置入ATPS螺钉。术后对所有标本行CT薄层扫描加三维重建,采用Tomasino法分别在CT横断位和矢状位图像上评价螺钉的安全性,以明确是否有椎弓根下缘、内缘皮质穿破。根据CT评级结果Ⅰ级和Ⅱ级是安全,Ⅲ-Ⅴ级为危险,记录并统计分析两组ATPS螺钉的准确性评级情况。结果:8具尸体分别在C3-C7节段,每节置入2枚螺钉。共计置入螺钉80枚,3D导板组40枚,徒手组40枚。根据Tomasino螺钉评级法进行螺钉的安全性评级,3D导板组Ⅰ级21枚,Ⅱ级14枚,Ⅲ级3枚,Ⅳ级1枚,Ⅴ级2枚;徒手组Ⅰ级14枚,Ⅱ级8枚,Ⅲ级8枚,Ⅳ级6枚,Ⅴ级2枚;螺钉的安全率3D导板组为87.5%,徒手组为55.0%(χ^2=8.7,P=0.003)。结论:3D打印快速成形导板辅助下置入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可明显提高置钉的准确性和安全性,为后期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路椎弓根螺钉 快速成形 3D导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在三柱损伤模型中初始稳定性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吴海昊 汤涛 +2 位作者 庞清江 袁欣华 周春光 《中国骨伤》 CAS 2018年第1期74-78,共5页
目的:比较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ATPS)和3种传统颈椎内固定技术在下颈椎3柱损伤模型中的初始稳定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力学依据。方法:采集6具人颈椎标本并测定各原始标本(原始标本组)的三维运动范围,制成三柱损伤模型,模拟钛网植... 目的:比较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ATPS)和3种传统颈椎内固定技术在下颈椎3柱损伤模型中的初始稳定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力学依据。方法:采集6具人颈椎标本并测定各原始标本(原始标本组)的三维运动范围,制成三柱损伤模型,模拟钛网植骨后依次行ATPS、前路钢板固定(AP)、前路钢板+侧块螺钉固定(AP+LMS)、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PTPS),测量4种内固定技术下的三维运动范围,将结果标准化并进行相互比较。结果:ATPS组屈伸、侧弯、轴向旋转运动范围标准化数值分别为(77.17±4.75)%、(82.00±2.61)%、(83.17±2.23)%,均明显小于原始标本组的100%、100%、100%(P<0.05)。AP组屈伸、侧弯、轴向旋转运动范围标准化数值分别为(119.67±7.42)%、(116.33±7.53)%、(112.67±5.99)%,均明显大于原始标本组(P<0.05)。AP组屈伸、侧弯、轴向旋转运动范围标准化数值均明显大于ATPS组(P<0.05)。PTPS组屈伸、侧弯运动范围标准化数值与ATPS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轴向旋转运动范围标准化数值为(86.83±2.48)%,明显大于ATPS组(P=0.009)。AP+LMS组屈伸运动范围标准化数值为(68.50±2.43)%,小于ATPS组(P=0.003);其侧弯、轴向旋转运动范围标准化数值与ATPS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TPS可在下颈椎三柱损伤模型中提供足够的初始稳定性,其在生物力学性能方面优于AP、PTPS,和AP+LMS相近,适用于无需后路切开减压复位的下颈椎三柱损伤病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颈 前路椎弓根螺钉 三柱损伤 稳定性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人工椎体系统生物力学性能及对骨质疏松椎骨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宁旭 庄勇 +2 位作者 刘淼 张皓 黄明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1期4665-4670,共6页
背景:老年性骨质疏松椎骨骨折传统手术治疗虽然能改善患者症状,但是治疗后容易产生植骨融合失败、假关节形成等并发症,影响临床疗效。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人工椎体系统生物力学性能及对骨质疏松椎骨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取16具... 背景:老年性骨质疏松椎骨骨折传统手术治疗虽然能改善患者症状,但是治疗后容易产生植骨融合失败、假关节形成等并发症,影响临床疗效。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人工椎体系统生物力学性能及对骨质疏松椎骨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取16具新鲜尸体颈椎标本,分解为C_(3-4),C_(4-5),C_(5-6),C_(6-7),共64个运动节段。将64个节段按植入方式不同随机分为普通前路椎体螺钉锁定固定系统组和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人工椎体系统组,每组32个节段,在生物力学试验机上对各组生物力学性能进行测定。结果与结论:(1)生物力学检测:与普通前路椎体螺钉锁定固定系统组相比,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人工椎体系统组最大拔出力、钉道长度、治疗后骨折椎体中柱高度、表面最大应变、应变最大值及最大值的范围均增加(P<0.05);(2)结果提示:与普通前路椎体螺钉钢板系统相比,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所需要的拔出力较大,对于骨质疏松椎骨更加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 骨质疏松 并发症 人工假体 脊柱植入物 下颈前路椎弓根螺钉 人工体系统 生物力学 稳定性 生物力学试验机 骨密度值 中柱高度 外观修复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胸段前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的影像学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洪锦炯 赵刘军 +3 位作者 蒋伟宇 于亮 李杰 祁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37-142,共6页
目的:研究颈胸段前路椎弓根螺钉置入的进钉位置及进钉方向,并探讨颈胸段前路椎弓根置钉的可行性。方法:选取50例2014年1月-2014年6月行颈胸段螺旋CT扫描无生理曲度异常、骨质破坏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其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22-60岁... 目的:研究颈胸段前路椎弓根螺钉置入的进钉位置及进钉方向,并探讨颈胸段前路椎弓根置钉的可行性。方法:选取50例2014年1月-2014年6月行颈胸段螺旋CT扫描无生理曲度异常、骨质破坏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其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22-60岁,平均36.4岁。应用Advantage Workstation 4.2对原始连续横断面图像进行多平面重建,测量C6-T2椎弓根轴线的外倾角和头/尾倾角、横向进针点距离、矢状面进针点距离和椎弓根轴线长度,记录C6-T2椎弓根轴线在胸骨柄上区(A区)、胸骨柄区(B区)及胸骨柄下区(C区)的分布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C6-T2外倾角、尾倾角在性别差异上无统计学意义,合并两性数据示C6-T2外倾角逐渐减小(46.77°-20.02°);椎弓根轴线在矢状位上均尾倾,C6-T1尾倾角逐渐减小(18.10°-14.54°),而T2尾倾角最大(20.62°±5.04°);C6-T2外倾角、尾倾角在不同椎节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6-T2横向进针点距离、矢状面进针点距离、椎弓根轴线长度两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6-T2横向进针点距离逐渐增大(-0.34-4.75mm);C6矢状面进针点距离最小(5.18±1.02mm),T2矢状面进针点距离最大(9.82±2.28mm)。C6-T2椎弓根轴线长度为31.01-34.21mm。相同性别的横向进针点距离、矢状面进针点距离在不同椎节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6、C7椎弓根轴线穿经A区;T1椎弓根轴线主要穿经A区和B区,在位于A区者中仅3例穿经两侧胸骨锁骨端上缘连线之上;T2椎弓根轴线穿经B区和C区。A、B、C分区结果在性别差异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理论上前方入路可完成C6、C7前路椎弓根螺钉置入,而绝大部分T1、T2因受限于其前方骨性结构的阻挡,无法经下颈椎前方入路完成前路椎弓根螺钉的置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胸段 前路椎弓根螺钉 影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型臂X线机联合计算机导航在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置入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2
7
作者 梁俊杰 谢兆林 +2 位作者 江建中 罗翔 谭海涛 《广西医学》 CAS 2019年第24期3097-3100,共4页
目的探讨O型臂X线机联合计算机导航在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置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19例颈椎脊髓压迫患者,均在O型臂X线机联合计算机导航引导下行下颈椎前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根据术后CT扫描结果评价椎弓根螺钉置... 目的探讨O型臂X线机联合计算机导航在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置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19例颈椎脊髓压迫患者,均在O型臂X线机联合计算机导航引导下行下颈椎前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根据术后CT扫描结果评价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价患者手术前后的脊髓神经功能,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9例患者共置入椎弓根螺钉60枚,置钉准确率为96.7%(58/60)。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的JOA评分均高于术前(均P<0.05)。术后2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吞咽困难,经雾化等对症治疗后好转;所有患者术后均无神经根恶化、颈部血肿等发生,随访期间均未发生钢板螺钉松动等并发症,颈椎椎间高度、生理曲度均无丢失。结论O型臂X线机联合计算机导航在下颈椎前路椎弓根钉置入中的应用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路手术 前路椎弓根螺钉置入 O型臂X线机 计算机导航 安全性 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打印导航模板引导双侧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置钉的可行性 被引量:10
8
作者 王力冉 赵刘军 +6 位作者 顾勇杰 于亮 赵华国 洪锦炯 祁峰 陈建清 张吉辉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012-1017,共6页
目的:通过3D打印技术及骨科数字化技术制作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置钉导航模板,观察模板辅助下置钉的准确性。方法:选取正常成人颈椎湿性标本10具(男、女各5县),将椎前软组织剔除,采用64排薄层CT扫描后获取其DICOM格式数据.导入M... 目的:通过3D打印技术及骨科数字化技术制作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置钉导航模板,观察模板辅助下置钉的准确性。方法:选取正常成人颈椎湿性标本10具(男、女各5县),将椎前软组织剔除,采用64排薄层CT扫描后获取其DICOM格式数据.导入Mimics软件后三维建模并为颈前路椎弓根螺钉选取理想钉道,设计建立螺钉导航模板后导出其STL数据,通过3D打印机快速打印成型。在导航导板引导下进行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置钉,通过X线及CT评价螺钉的准确性。结果:10具尸体分别于C3~T1每节段置入2枚螺钉,共计120枚,根据螺钉的位置将其分为4级:0纵,螺钉完全存椎弓根内,共115枚;1级,螺钉穿破椎弓根皮质,穿出部分小于螺钉直径的25%,1枚;2级,螺钉穿破椎弓根皮质,穿出部分为螺钉直径的25%~50%,3枚;3级,螺钉穿出椎弓根部分大于螺钉直径的50%,1枚.5枚穿破椎弓根皮质背2枚穿破椎弓根内侧皮质,3枚穿破外侧皮质,总体准确性为95撂%。结论:在湿性尸体颈椎标本j=应用3D打印及骨科数字化技术制作的导航模板辅助行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置钉的准确性高,为临床应用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路椎弓根螺钉 3D打印成型 数字化骨科 导航模板 钉道设计
全文增补中
上胸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后路椎弓根螺钉及前路普通椎体螺钉的抗拔出强度比较
9
作者 杨立井 肖增明 +2 位作者 梁栋柱 肖善文 贺聚良 《山东医药》 CAS 2018年第16期1-4,共4页
目的比较上胸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后路椎弓根螺钉及前路普通椎体螺钉的抗拔出强度。方法选择包含完整C_7~T_5颈胸段的成人防腐尸体6具。将每例份脊柱标本T_1~T_4椎体的左右侧椎弓根作为两个不同的数字参与随机化,每次按随机结果于一侧置... 目的比较上胸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后路椎弓根螺钉及前路普通椎体螺钉的抗拔出强度。方法选择包含完整C_7~T_5颈胸段的成人防腐尸体6具。将每例份脊柱标本T_1~T_4椎体的左右侧椎弓根作为两个不同的数字参与随机化,每次按随机结果于一侧置入前路椎弓根螺钉(前路椎弓根螺钉组),另一侧置入后路椎弓根螺钉(后路椎弓根螺钉组),同时在同一椎体的前方置入前路普通椎体螺钉(普通椎体螺钉组)。在力学试验机上对各椎体螺钉进行轴向拔出试验,记录三组螺钉的钉道长度和最大拔出力(以此表示抗拔出强度),分析螺钉钉道长度与其最大拔出力的关系。结果前路椎弓根螺钉组T_1~T_4钉道长度依次增加,后路椎弓根螺钉组T_2~T_4钉道长度均长于T_1,普通椎体螺钉组T_4钉道长度均长于T_1~T_3(P均<0.05)。前路椎弓根螺钉组、后路椎弓根螺钉组T_3、T_4最大拔出力均大于同组T_1、T_2(P均<0.05),普通椎体螺钉组T_1~T_4最大拔出力无明显变化(P>0.05)。T_1~T_4相同椎体条件下,前路椎弓根螺钉组钉道长度、最大拔出力均大于后路椎弓根螺钉组和普通椎体螺钉组,后路椎弓根螺钉组钉道长度、最大拔出力均大于普通椎体螺钉组(P均<0.05)。螺钉的钉道长度与其最大拔出力呈正相关关系(r=0.997,P=0.000)。结论上胸椎前路椎弓根螺钉的抗拔出强度大于后路椎弓根螺钉和前路普通椎体螺钉,具有更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根螺钉固定术 上胸 前路椎弓根螺钉 后路弓根螺钉 普通螺钉 抗拔出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的有限元法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李杰 赵刘军 +7 位作者 祁峰 马维虎 徐荣明 蒋伟宇 刘王宓 张明 洪锦炯 于亮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841-846,共6页
目的 比较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ACTPS)和颈椎前路椎体螺钉钛板系统(ACLP)重建两节椎体次全切后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 选择一名28岁成年健康男性志愿者,采集颈椎(C1 -T1)的CT数据,应用Mimics 10.0、Rapidform XOR3、Hype... 目的 比较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ACTPS)和颈椎前路椎体螺钉钛板系统(ACLP)重建两节椎体次全切后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 选择一名28岁成年健康男性志愿者,采集颈椎(C1 -T1)的CT数据,应用Mimics 10.0、Rapidform XOR3、Hypermesh10.0、CATIA5 V19、ANSYS14.0软件建立下颈椎三维非线性的(C3-C7)完整模型.在C3上分别施加75 N的轴向压力和1N·m的纯力偶矩,使模型在屈伸、侧弯、旋转方向上运动.将模型的椎间活动度与文献报道的体外生物力学实验数据相比进行验证.建立ACTPS模型和ACLP模型,利用ANSYS计算两种模型在前屈、后伸、侧弯、旋转等工况下的椎间活动度.记录下ACTPS模型组和ACLP模型组的Von Mises应力云图及最大应力值,将ACTPS固定模型、ACLP固定模型的椎间活动度与完整模型进行比较.结果 本次实验建立了健康人的下颈椎(C3-C7)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模型包括85 832个单元,23 612个节点,其外形逼真,椎间活动度与文献报道的体外生物力学实验结果吻合.ACTPS模型组应力分布的相对比较均匀,ACLP模型组在螺钉与钛板接触部位出现应力集中.两组模型的最大应力值相比差异较明显.ACTPS组固定节段与ACLP组相比,椎间活动度更小,邻近节段椎间活动度相比差异不明显;与完整组比较,ACTPS组和ACLP组整体椎间活动度在屈伸、侧屈、旋转方向上分别减小约25°、20°和8°,相应的邻近C3-4节段的椎间活动度代偿性的变化约0.3°、3°和0.1°.结论 ACTPS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优于ACLP,适用于2节段及以上颈椎前路减压后稳定性重建.与ACLP相比,ACTPS的断裂风险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元分析 前路椎弓根螺钉 前路锁定固定系统
原文传递
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人工椎体系统的有限元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吴卫东 孙培栋 +3 位作者 刘雄 陈春 吴长福 欧阳钧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466-1470,共5页
目的利用有限元研究方法,比较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人工椎体系统(anterior transpedicular screw-artificial vertebral body, AVB)与传统颈椎前路钉板系统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采集1名38岁正常女性志愿者颈椎(CJ-TJ)CT数据,应用M... 目的利用有限元研究方法,比较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人工椎体系统(anterior transpedicular screw-artificial vertebral body, AVB)与传统颈椎前路钉板系统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采集1名38岁正常女性志愿者颈椎(CJ-TJ)CT数据,应用Mimics 14.0、Geomagic Studio 2013、ANSYS14.0软件建立下颈椎(C3~7)完整模型、颈椎前路钛板椎体钉(anterior screw plate system,AP)固定模型、AVB固定模型。在C3上分别施加74N轴向压力及1N·m纯力偶矩,使模型产生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左旋和右旋运动,记录AP组及AVB组VonMises应力云图及最大应力值,计算并比较3组椎间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结果实验建立了正常人下颈椎(C3~7)有限元模型,模型包括286382个单元,414522个节点,其椎间ROM与Panjabi等及Kallemeyn等实验数据吻合度较好。AP组在钉板连接部位出现应力集中,AVB组应力分布较均匀。在74N轴向压力、前屈、后伸、左旋、右旋工况下,AP组与AVB组最大应力值差异明显。与AP组相比,AVB组固定节段ROM更小,邻近节段ROM相对较大;与完整组相比,AP组与AVB组的整体ROM减小约3°,但邻近C3、4及C6、7节段的ROM代偿增加约5°。结论AVB作为一种新型固定技术,其稳定性优于AP,且固定系统断裂的风险显著低于A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颈 前路椎弓根螺钉 人工 有限元分析
原文传递
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配套钢板系统的生物力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赵刘军 柴波 +2 位作者 蒋伟宇 徐荣明 祁峰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85-388,共4页
目的 探讨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配套钢板系统在颈椎病患者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 采集新鲜颈椎标本16具,分解为C3/4、C4/5、C5/6、C6/7共32个运动节段(FSU),其中C3/4、C4/5、C5/6、C6/7各8个.将其按照不同节段随机分成A、B两组,将所获... 目的 探讨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配套钢板系统在颈椎病患者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 采集新鲜颈椎标本16具,分解为C3/4、C4/5、C5/6、C6/7共32个运动节段(FSU),其中C3/4、C4/5、C5/6、C6/7各8个.将其按照不同节段随机分成A、B两组,将所获标本椎间盘切除后模拟植骨、分别植入我们自行设计生产的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配套钢板系统和普通颈椎前路椎体螺钉钢板系统,比较两组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性能:(1)两组下颈椎三维生理运动范围(ROM);(2)两组稳定性指数;(3)两组螺钉的抗拔出力.结果 A、B两组各有16个FSU(其中C3/4、C4/5、C5/6、C6/7节段各4个),A组植入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配套钢板系统16套,B组植入普通颈椎前路椎体螺钉钢板系统16套.经生物力学测试发现:(1)A组固定的颈椎节段前屈/后伸平均运动值为(12.78±1.32)°,左右侧弯(9.25±0.94)°,左右旋转(22.82 ±2.42)°;而B组分别为(16.24±1.64)、(12.08±1.32)、(28.44± 2.78)°.A组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A组稳定性指数(Sf)在屈伸、侧屈、旋转时分别为111%、110%、112%,而B组分别为87%、84%和8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抗拔出力测试结果显示,A组最大抗拔出力为(604.68±48.76)N,而B组为(488.24±32.42)N,A组优于B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配套钢板系统在生物力学性能方面优于普通颈椎前路椎体螺钉钢板系统,适用于需要颈椎前路坚强固定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颈 前路椎弓根螺钉配套钢板系统 生物力学
原文传递
基于螺钉轴位透视法的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最佳钉道及安全钉道角度的CT三维影像研究
13
作者 张吉辉 赵刘军 +4 位作者 顾勇杰 于亮 叶森琦 侯志鹏 徐荣明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3年第5期281-287,共7页
目的探讨基于螺钉轴位透视法CT三维影像解剖学研究的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ATPS)最佳钉道及安全钉道的角度范围。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0年7月宁波市第六医院颈椎CT扫描无明显异常的受检者完整影像学资料50例,其中男24例、女26例,年龄2... 目的探讨基于螺钉轴位透视法CT三维影像解剖学研究的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ATPS)最佳钉道及安全钉道的角度范围。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0年7月宁波市第六医院颈椎CT扫描无明显异常的受检者完整影像学资料50例,其中男24例、女26例,年龄22~52(31.9±5.4)岁。将CT扫描原始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Mimics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在三维重建的影像之冠状面及矢状面图像上,分别将C_(3~7)的椎体前缘四等分。使用MEDcap模块模拟置钉,将螺钉置入右侧椎弓根内,采用螺钉轴位透视法,获得最佳钉道,记录水平位最佳进钉角度(螺钉与椎体后缘的夹角角度)、矢状位最佳进钉角度(螺钉与椎体前缘的夹角角度);移动螺钉头端,分别获得最大头倾、尾倾、内倾及外倾安全钉道,并记录最佳进钉角度与最大头倾、尾倾、内倾及外倾安全钉道的角度。以上指标的性别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50例模拟置钉矢状位最佳进钉区域在C_(3~5)为2区、在C_(6、7)为3区,分别占72%(36/50)、68%(34/50)、78%(39/50),以及70%(35/50)、76%(38/50);水平位最佳进钉区域在C_(3~5)为3区、在C_(6、7)为2区,分别占90%(45/50)、82%(41/50)、88%(44/50),以及80%(40/50)、84%(42/50)。男性从C_(3)~C_(7)不同节段矢状位及水平位最佳进钉角度均值为78.3°~69.9°和46.7°~50.1°,大于女性的76.1°~64.9°和44.7°~48.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男性从C_(3)~C_(7)不同节段最大头倾、尾倾、内倾及外倾安全角度均值为8.7°~14.2°、8.9°~13.1°、5.4°~8.5°和5.3°~8.4°,大于女性的7.5°~13.4°、8.4°~12.8°、4.8°~8.0°和4.7°~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采用螺钉轴位透视法,结合CT三维软件模拟置钉及测量,可获得ATPS的最佳钉道及安全钉道角度范围,为临床手术中下颈椎ATPS的安全置钉提供影像解剖学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根 下颈前路椎弓根螺钉 安全性 三维成像
原文传递
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技术的研究进展
14
作者 宋小虎 徐荣明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CAS 2014年第11期72-74,共3页
颈椎内固定系统包括侧块螺钉、椎弓根螺钉、关节突关节螺钉及传统前路钉板系统等的相关研究已较为深入,在临床上已被广泛运用,其中尤以颈椎椎弓根螺钉技术由于其独特的三柱稳定性,并能提供最大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临床应用尤广。颈椎前路... 颈椎内固定系统包括侧块螺钉、椎弓根螺钉、关节突关节螺钉及传统前路钉板系统等的相关研究已较为深入,在临床上已被广泛运用,其中尤以颈椎椎弓根螺钉技术由于其独特的三柱稳定性,并能提供最大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临床应用尤广。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Cervical anterior transpedicular screw fixation,ATPS)作为一种新技术从提出至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固定器 前路椎弓根螺钉 综述
原文传递
新型3D打印导板辅助颈椎前路双侧椎弓根置钉的安全及可行性 被引量:1
15
作者 肖强 李小丹 +2 位作者 刘静莉 曾纪焕 邓亮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2823-2828,共6页
背景: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可通过前方入路实现颈椎坚强固定,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但该技术操作难度大、风险高,目前尚未得到广泛应用。目的:改良设计一种用于下颈椎双侧前路椎弓根螺钉置钉的3D打印导板,探讨其辅助颈椎前路椎... 背景: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可通过前方入路实现颈椎坚强固定,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但该技术操作难度大、风险高,目前尚未得到广泛应用。目的:改良设计一种用于下颈椎双侧前路椎弓根螺钉置钉的3D打印导板,探讨其辅助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置钉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6具正常成人颈椎标本,男女各3具,行薄层CT扫描后将影像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Mimics 17.0软件,三维重建后模拟设计出C3-C7双侧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钉道导孔,再以颈椎椎体前面、椎体上面前1/2及双侧钩突关节面前1/2骨性结构为标志,反向增厚设计生成导孔基座,形成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置钉导板。经3D打印得到导板实体后,在导板辅助下行C3-C7双侧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置钉。将置钉后的颈椎标本再次行CT扫描,通过CT断面影像评价置钉准确性。同时利用Mimics17.0软件比较实际钉道与模拟钉道在横断面的内、外偏移角度(α1、α2)差异及其在矢状面的上、下偏移角度(β1、β2)差异。结果与结论:①双侧共计60枚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均顺利置入,其中57枚完全位于椎弓根皮质内,判定为0级,准确率95.0%;另外3枚破出椎弓根皮质,其中1级2枚(3.3%),2级1枚(1.7%);②真实钉道与模拟钉道相比,其横断面内、外偏移角分别为(0.867±0.787)°、(0.783±0.792)°,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矢状面上、下偏移角分别为(1.362±1.380)°、(1.314±1.300)°,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提示在设计得到的3D打印导板辅助下可顺利完成下颈椎双侧前路椎弓根螺钉置钉,且具有良好的置钉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导板 前路椎弓根螺钉 双侧 坚强内固定 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效果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宏林 贡云峰 +2 位作者 杨春峰 刘中明 史国徽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第30期69-69,共1页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5月至2015年5月于本院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实验组采用前路减压椎弓根螺...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5月至2015年5月于本院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实验组采用前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运动、触觉评分及伤椎高度和Cobb’s角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前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具有良好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路减压弓根螺钉 胸腰段脊柱骨折 脊髓损伤 治疗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imics软件分析新型复合型颈椎前路内固定方式的可行性
17
作者 侯志鹏 叶森琦 +3 位作者 张吉辉 赵刘军 顾勇杰 于亮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1期81-85,共5页
目的:探讨Mimics软件分析新型复合型颈椎前路内固定方式——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anterior transpedicular screw,ATPS)固定+零切迹内固定方式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9月50例行颈椎CT扫描的正常人行C_(1)-C_(7)节段扫描... 目的:探讨Mimics软件分析新型复合型颈椎前路内固定方式——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anterior transpedicular screw,ATPS)固定+零切迹内固定方式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9月50例行颈椎CT扫描的正常人行C_(1)-C_(7)节段扫描,其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25~65(46.0±9.0)岁。导出Dicom格式,刻入光盘,通过Mimics软件对各节段进行三维重建。并在图像上置入模拟螺钉,按照零切迹螺钉的临界值(头尾倾角44。,内倾角29。)置入,观察每个节段零切迹螺钉所在位置,确定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固定+零切迹内固定方式的可行性。结果:在本次研究中,对于上位零切迹螺钉,50例研究对象的颈椎三维图像在C_(3)-C_(7)节段中均处于安全位置中,且没有出现上位零切迹螺钉与ATPS螺钉相交。对于下位零切迹螺钉,在C_(3)-C_(4)、C_(4)-C_(5)中,50例研究对象的颈椎三维图像中有4例处于安全位置,46例在最大尾倾角分别为(32.3±1.9)°和(36.1±2.2)°时可实现安全置钉;在C_(5)-C_(6)、C_(6)-C_(7)2个节段中,没有出现下位零切迹螺钉与ATPS螺钉相交,螺钉均处于安全位置。结论: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固定+零切迹内固定方式通过选择的进钉点、位置可以实现置钉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MICS软件 下颈前路椎弓根螺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颈胸段前路椎弓根置钉的影像解剖学
18
作者 洪锦炯 赵刘军 +3 位作者 祁峰 蒋伟宇 李杰 张增辉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8-51,共4页
目的:通过影像学研究颈胸段前路椎弓根置钉的相关参数,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颈椎及上胸椎螺旋CT扫描完整影像学资料,利用多平面重建技术获得颈胸段椎弓根二维图像.在颈胸段椎弓根水平面像及椎弓根矢状面像上对相关置钉参数进... 目的:通过影像学研究颈胸段前路椎弓根置钉的相关参数,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颈椎及上胸椎螺旋CT扫描完整影像学资料,利用多平面重建技术获得颈胸段椎弓根二维图像.在颈胸段椎弓根水平面像及椎弓根矢状面像上对相关置钉参数进行测量,分析颈胸段前路椎弓根置钉的进针位置及进针方向.结果:颈胸段椎弓根宽度、高度、前路椎弓根螺钉外倾角、尾倾角各椎节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依据矢状面和水平面上椎弓根轴线与椎体前缘的交点集中分布区域,作为最优进钉点所在区域.前路椎弓根螺钉在第6颈椎椎体表面的进针点位于前正中线附近、椎体前缘的2区;在第7颈椎进针点多数位于中线偏拟置钉椎弓根的同侧C区,椎体前缘的2区;在第1胸椎进针点位于中线偏拟置钉椎弓根的同侧C区,以椎体前缘的2、3区为主;在第2胸椎则位于中线偏拟置钉椎弓根的同侧C区,以椎体前缘的3区为主.颈胸段前路椎弓根螺钉进针方向在椎弓根水平面上为外倾46.60°~19.40°,从第6颈椎~第2胸椎逐渐减小;在椎弓根矢状面像上,进针方向均尾倾,尾倾角在10°~25°.不同节段前路椎弓根螺钉进针点及进针方向存在一定差异,且置钉方向存在胸廓入口骨性遮挡的可能.结论:颈胸段前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在解剖学上是一项可行的技术,不同椎节间的进钉参数存在差异,需结合实际情况个体化置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胸段 前路椎弓根螺钉 影像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下颈椎前路椎体椎弓根螺钉技术的研究进展
19
作者 陈春 侯黎升 阮狄克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181-1185,共5页
目的对中下颈椎前路椎体椎弓根螺钉(cervical anterior transpedicular screw,CATPS)内固定技术的基础及临床应用现状进行综述。方法广泛查阅关于中下颈椎CATPS内固定技术的文献,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中下颈椎可以安全实施CATPS内固定技... 目的对中下颈椎前路椎体椎弓根螺钉(cervical anterior transpedicular screw,CATPS)内固定技术的基础及临床应用现状进行综述。方法广泛查阅关于中下颈椎CATPS内固定技术的文献,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中下颈椎可以安全实施CATPS内固定技术,并一期完成前路减压、融合,同时获得坚强内固定,为复杂颈椎疾患的外科治疗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但该技术存在操作方法复杂、钢板需进一步优化设计及食管刺激等并发症缺点,远期疗效和适应证等需进一步研究。结论中下颈椎CATPS内固定技术安全有效,但临床应用时间较短,其远期疗效、手术技术及内固定器械均需更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下颈 前路弓根螺钉 研究进展
原文传递
术中O-Arm 3D成像和导航下引导颈椎前路椎弓根钉置入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正丰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6期1501-1505,共5页
[目的]探讨术中O-Arm 3D成像和导航下引导颈椎前路椎弓根钉置入的技术方法。[方法]采用标准的Smith-Robinson颈椎前路入路。椎间盘切除和安置Cage后,将导航参考架安放在锁骨上。在术中O-Arm 3D成像和导航引导下置入颈椎前路椎弓根钉。... [目的]探讨术中O-Arm 3D成像和导航下引导颈椎前路椎弓根钉置入的技术方法。[方法]采用标准的Smith-Robinson颈椎前路入路。椎间盘切除和安置Cage后,将导航参考架安放在锁骨上。在术中O-Arm 3D成像和导航引导下置入颈椎前路椎弓根钉。术中和术后CT评价前路椎弓根钉置入的准确性。[结果]CT显示前路椎弓根钉准确地置入椎弓根皮质内,无椎动脉和神经损伤。[结论]术中O-Arm 3D成像和导航引导下颈椎前路椎弓根钉置入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路椎弓根螺钉 术中导航 安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