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9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前纵隔肿瘤患者术后呼吸和循环系统并发症影响因素及预测模型建立
1
作者 焦健方 《陕西医学杂志》 2025年第2期214-216,221,共4页
目的:探讨前纵隔肿瘤患者术后呼吸和循环系统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方法:选取行纵隔肿瘤手术患者216例,按呼吸、循环系统并发症发生情况分组,即并发症组(25例)和无并发症组(191例)。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的... 目的:探讨前纵隔肿瘤患者术后呼吸和循环系统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方法:选取行纵隔肿瘤手术患者216例,按呼吸、循环系统并发症发生情况分组,即并发症组(25例)和无并发症组(191例)。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建立列线图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对该模型预测效能进行分析。结果:并发症组有低蛋白血症、限制性通气障碍、肿瘤性质恶性、开胸手术患者占比及手术时间高于无并发症组(均P<0.05)。限制性通气障碍、低蛋白血症、手术方式、手术时间为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基于上述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经ROC曲线分析,该列线图模型预测术后发生并发症风险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45(P<0.05),预测效能较好。结论:限制性通气障碍、低蛋白血症、手术方式及手术时间是影响前纵隔肿瘤患者术后发生呼吸和循环系统并发症的因素,以此建立的预测模型预测效能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纵隔肿瘤 并发症 呼吸系统 循环系统 影响因素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胸腔镜剑突下切口模块化处理前纵隔肿瘤切除术的临床效果
2
作者 刘阳 吕治平 +2 位作者 仇睿 何伟 韩育宁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6期0056-0059,共4页
通过模块化处理胸腔镜剑突下切口前纵隔肿瘤切除的手术流程,将此技术更好的向基层医院推广。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1月至2019年9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胸外科接受经胸腔镜剑突下切口切除前纵隔肿瘤的120例患者。按照手术操作流程的... 通过模块化处理胸腔镜剑突下切口前纵隔肿瘤切除的手术流程,将此技术更好的向基层医院推广。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1月至2019年9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胸外科接受经胸腔镜剑突下切口切除前纵隔肿瘤的120例患者。按照手术操作流程的不同分为剑突下切口模块化组(设为观察组,n=62)和剑突下切口传统组(设为对照组,n=58),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平均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 120例患者均在胸腔镜剑突下切口成功的完成了手术,仅有对照组1例因术中损伤无名静脉大出血而被迫中转开胸外,所有患者均顺利出院,无死亡病例。观察组在术中出血量(82.26±20.38)mL、平均手术时间(84.83±23.67)min、术后平均引流量(169.44±137.37)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4.06±1.87)d等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108.45±63.42)mL、(117.93±44.56)min、(257.33±149.56)mL、(5.57±2.46)d,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模块化处理手术流程,使得该技术难度降低,术后并发症更少,可以向基层医院推广普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镜 剑突下切口 前纵隔肿瘤 模块化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剑突入路达芬奇机器人手术与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前纵隔肿瘤疗效比较 被引量:1
3
作者 孙振栋 周一凡 +5 位作者 徐睿宏 沈斌 罗金龙 李香伟 刘松涛 孙思远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24年第4期448-452,共5页
目的比较经剑突入路达芬奇机器人手术与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治疗前纵隔肿瘤疗效。方法招募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前纵隔肿瘤患者56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机器人辅助胸腔镜手术(RATS)组(n=20例)和VATS组(n... 目的比较经剑突入路达芬奇机器人手术与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治疗前纵隔肿瘤疗效。方法招募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前纵隔肿瘤患者56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机器人辅助胸腔镜手术(RATS)组(n=20例)和VATS组(n=36例),均经剑突入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48 h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总费用,以及术后住院时间、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VATS组有1例患者因无名静脉紧密粘连于胸腺和1例患者因胸腺与心包胸膜、左上肺紧密粘连转开胸手术。RATS组无中转开胸手术或延长手术切口长度的患者。两组患者均手术成功。RATS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VATS组(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48 h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VAS评分均呈下降趋势。RATS组术后第1天、第2天、第3天的VAS评分均低于VAT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88%vs 0.00%;P=0.525)。RATS组住院费用高于VAT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ATS是治疗前纵隔病变安全可行的方法,相较于VATS,RATS对减少患者术后疼痛有积极意义,利于患者快速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辅助胸腔镜手术 电视胸腔镜手术 剑突入路 前纵隔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剑突下入路与经肋间入路胸腔镜术治疗前纵隔肿瘤的效果差异 被引量:2
4
作者 李春雷 方汉林 方德根 《河北医学》 CAS 2024年第2期316-321,共6页
目的:探究经剑突下入路与经肋间入路胸腔镜术对前纵隔肿瘤疗效、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于宣城市人民医院行胸腔镜手术的前纵隔肿瘤患者100例,根据其手术入路方式将其分为剑突组(经剑突下入路,60例)、肋间组(经肋间... 目的:探究经剑突下入路与经肋间入路胸腔镜术对前纵隔肿瘤疗效、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于宣城市人民医院行胸腔镜手术的前纵隔肿瘤患者100例,根据其手术入路方式将其分为剑突组(经剑突下入路,60例)、肋间组(经肋间入路,40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镇痛泵使用次数)、康复指标(引流管滞留时间、术后止痛药使用时间、住院时间)、不同时间段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以及术后7、15、30、45d Karnofsky功能状态(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评分、并发症(胸腔积液、气胸、肺不张、肺部感染)发生率。结果:剑突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为(24.67±3.21)mL,低于肋间组[(40.13±4.29)mL,P<0.05];术后引流量为(151.95±17.12)mL,低于肋间组[(306.50±30.52)mL,P<0.05];手术时间为(66.00±6.59)min,短于肋间组[(91.65±10.51)min,P<0.05];镇痛泵使用次数为(6.07±1.02)次,低于肋间组[(7.10±1.22)次,P<0.05]。剑突组患者的引流管滞留时间为(17.20±3.19)h,低于肋间组[(21.77±3.97)h,P<0.05];术后止痛药使用时间为(1.85±0.92)d,低于肋间组[(3.10±0.90)d,P<0.05];住院时间为(6.10±1.32)d,低于肋间组[(8.75±1.66)d,P<0.05]。剑突组患者的术前VAS评分为(2.02±0.43)分,与肋间组[(2.00±0.45)分比较无差异,P>0.05];术后1d为(4.57±1.44)分,显著低于肋间组[(5.83±1.48)分,P<0.05];术后2d为(3.00±1.01)分,显著低于肋间组[(4.38±1.39)分,P<0.05];术后3d为(2.40±0.62)分,显著低于肋间组[(3.42±0.81)分,P<0.05]。剑突组患者术后7d的KPS评分为(60.13±3.20)分,显著高于肋间组[(57.38±4.20)分,P<0.05];术后15d为(65.78±3.09)分,显著高于肋间组[(62.17±3.76)分,P<0.05];术后30d为(71.50±3.71)分,显著高于肋间组[(68.10±3.86)分,P<0.05];术后45d为(81.67±5.07)分,显著高于肋间组[(75.45±5.20)分,P<0.05]。并发症总发生率3.33%少于肋间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剑突下入路胸腔镜术对前纵隔肿瘤治疗效果理想,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疼痛及功能状态,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纵隔肿瘤 胸腔镜术 不同入路 疗效 并发症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部CT增强扫描、MRI检查对良恶性前纵隔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5
作者 梁丽丹 万璐 +1 位作者 刘颖 朱迪 《癌症进展》 2024年第15期1693-1696,1700,共5页
目的 探讨胸部CT增强扫描、MRI检查对良恶性前纵隔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127例经病理检查确诊的前纵隔肿瘤患者,根据病理结果分为良性组(n=82)和恶性组(n=45),全部患者均采取胸部CT增强扫描,其中24例患者同时进行了MRI检查。比... 目的 探讨胸部CT增强扫描、MRI检查对良恶性前纵隔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127例经病理检查确诊的前纵隔肿瘤患者,根据病理结果分为良性组(n=82)和恶性组(n=45),全部患者均采取胸部CT增强扫描,其中24例患者同时进行了MRI检查。比较良性组和恶性组患者的CT、MRI影像学特征,并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 良性组与恶性组患者CT影像学特征中形态、包膜、边界、密度、强化程度、强化均匀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与良性组患者MRI影像学特征中形态、分布、肿瘤成分、边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部CT增强扫描诊断恶性前纵隔肿瘤的灵敏度以及准确度均高于MRI,特异度低于MRI。结论 胸部CT增强扫描、MRI检查对恶性前纵隔肿瘤均有一定的诊断效能,且CT增强扫描的诊断效能更好,为进一步避免检查中出现漏诊和误诊的情况,可考虑进行联合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部CT增强扫描 MRI 前纵隔肿瘤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剑突下三孔胸腔镜手术对前纵隔肿瘤患者围术期指标、应激反应及并发症的影响
6
作者 陈颖 李伟 +1 位作者 刘长增 段东奎 《实用癌症杂志》 2024年第8期1276-1279,共4页
目的研究经剑突下三孔胸腔镜手术对前纵隔肿瘤患者围术期指标、应激反应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行胸腔镜下前纵隔肿瘤切除术的患者68例,根据入路不同分为A、B 2组,各34例,A组为经侧胸入路,B组为经剑突下三孔入路。对比2组围术期指标... 目的研究经剑突下三孔胸腔镜手术对前纵隔肿瘤患者围术期指标、应激反应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行胸腔镜下前纵隔肿瘤切除术的患者68例,根据入路不同分为A、B 2组,各34例,A组为经侧胸入路,B组为经剑突下三孔入路。对比2组围术期指标、应激反应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在围术期指标方面,2组手术时长、手术失血量、引流天数、术后住院时长无统计学差异,而术后首次下地时间和术后止痛药使用时长则为经剑突下三孔入路组显著短于经侧胸入路组(P<0.05),且经剑突下三孔入路组术后d2、d3的VAS评分更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疼痛相关应激反应指标方面,2组患者术后Cor、PGE2、SP血清学指标均高于正常值,但经侧胸入路组较经剑突下三孔入路组更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并发症方面,2组患者在肺部感染、肺漏气、心律失常、肺不张、胸腔积液及皮肤感觉异常情况方面无统计学差异,而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则为经剑突下三孔入路组显著低于经侧胸入路组(P<0.05)。结论经剑突下三孔胸腔镜手术治疗前纵隔肿瘤能明显减轻患者围术期的疼痛,降低术后应激反应强度,并且能有效减少肺不张、胸腔积液及皮肤感觉异常方面的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镜 前纵隔肿瘤 经剑突下入路 围术期指标 应激反应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剑突下单孔胸腔镜在前纵隔肿瘤中的应用进展
7
作者 王洪(综述) 伍治强(审校)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11-514,共4页
前纵隔肿瘤切除的传统方法是正中开胸手术,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多,已转变为经肋间入路多孔或两孔电视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近年来,单孔电视胸腔镜手术(uniportal VATS,U-VATS)在胸部疾病的诊疗中得到... 前纵隔肿瘤切除的传统方法是正中开胸手术,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多,已转变为经肋间入路多孔或两孔电视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近年来,单孔电视胸腔镜手术(uniportal VATS,U-VATS)在胸部疾病的诊疗中得到广泛应用[1]。相较于经肋间入路U-VATS,剑突下U-VATS(subxiphoid U-VATS,SU-VATS)能够完整地显示前纵隔间隙,更好地暴露并保护双侧膈神经,彻底切除前纵隔脂肪组织,尤其是两侧心膈角的脂肪组织,并能完整显露并切除左无名静脉上方组织,同时,可避免肋间神经损伤,减轻术后疼痛,有助于术后咳嗽及早期下床活动,促进快速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纵隔肿瘤 电视胸腔镜手术 早期下床活动 肋间神经 膈神经 单孔胸腔镜 心膈角 脂肪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不同入路胸腔镜胸腺切除术治疗前纵隔肿瘤的疗效观察
8
作者 李爽 李伟 魏在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20期53-56,共4页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入路胸腔镜胸腺切除术治疗前纵隔肿瘤的疗效。方法157例前纵隔肿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78例)、观察组(79例)。对照组给予经肋间入路胸腔镜胸腺切除术治疗,观察组给予经剑突入路胸腔镜胸腺切除术治疗。比...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入路胸腔镜胸腺切除术治疗前纵隔肿瘤的疗效。方法157例前纵隔肿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78例)、观察组(79例)。对照组给予经肋间入路胸腔镜胸腺切除术治疗,观察组给予经剑突入路胸腔镜胸腺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炎症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72.48±12.32)min、留置引流管时间(1.32±0.45)d均较对照组的(98.56±13.45)min、(2.56±0.62)d短,术中出血量(28.56±3.51)ml、术后引流量(192.51±21.35)ml均较对照组的(46.25±6.25)、(265.36±32.51)ml少(P<0.05)。术前1 d,两组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1 d,两组WBC、CRP均较术前1 d升高,观察组WBC(8.56±1.42)×10^(9)/L、CRP(8.62±1.32)mg/L较对照组的(10.62±1.51)×10^(9)/L、(11.52±1.65)mg/L低(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06%)较对照组(15.38%)低(P<0.05)。结论相对于经肋间入路胸腔镜胸腺切除术治疗,经剑突入路胸腔镜胸腺切除术更有助于缩短前纵隔肿瘤患者的手术时间、留置引流管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减轻炎症反应,且术后并发症也更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肋间入路 经剑突入路 胸腔镜 胸腺切除术 前纵隔肿瘤 炎症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剑突下胸腔镜前纵隔肿瘤切除术治疗的效果、手术指标以及患者并发症观察
9
作者 王健屹 《当代医药论丛》 2024年第3期38-41,共4页
目的:探讨经剑突下胸腔镜前纵隔肿瘤切除术治疗的效果、手术指征和患者的并发症情况。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在黔南州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30例前纵隔肿瘤病例,以随机数字表法为分组方式,将其分为经剑突下组(15例)和经... 目的:探讨经剑突下胸腔镜前纵隔肿瘤切除术治疗的效果、手术指征和患者的并发症情况。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在黔南州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30例前纵隔肿瘤病例,以随机数字表法为分组方式,将其分为经剑突下组(15例)和经侧胸入路组(15例)两组。经侧胸入路组行经侧胸入路胸腔镜切除术治疗,经剑突下组患者行经剑突下胸腔镜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引流量等手术指标,手术前后应激指标,术后疼痛情况以及发生皮肤感觉异常、肺水肿等并发症的情况。结果:经剑突下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与胸腔引流量均少于经侧胸入路组患者(P<0.05)。术后2 h经剑突下组患者PGE_(2)、5-HT和ACTH指标均低于经侧胸入路组(P<0.05)。经剑突下组患者术后6 h、12 h、24 h和48 h的VAS疼痛评分均低于经侧胸入路组(P<0.05)。经剑突下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经侧胸入路组患者(P<0.05)。结论:应用经剑突下胸腔镜前纵隔肿瘤切除术治疗,可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和胸腔引流量,减轻应激,缓解术后疼痛,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剑突下胸腔镜前纵隔肿瘤切除术 手术指标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剑突下手术在前纵隔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10
作者 肖胜文 杨春波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4年第2期135-138,共4页
前纵隔肿瘤属于临床常见肿瘤类型,在对其进行诊疗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找到病变位置,可以将纵隔划分成若干部分,其中发生在右气管、心包前间隙的就属于前纵隔肿瘤。临床治疗前纵隔肿瘤的主要方式就是手术,前纵隔肿瘤传统手术多以胸部正中... 前纵隔肿瘤属于临床常见肿瘤类型,在对其进行诊疗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找到病变位置,可以将纵隔划分成若干部分,其中发生在右气管、心包前间隙的就属于前纵隔肿瘤。临床治疗前纵隔肿瘤的主要方式就是手术,前纵隔肿瘤传统手术多以胸部正中为切口,可以有较好的手术视野,且可完全切除病灶组织,手术过程中也可有效地保护膈神经、无名静脉,尤其对肿瘤较大的患者,可以获得良好的预后,但该方法手术创伤大,风险高,术后恢复时间长。近年来,随着微创外科理念的普及和腔镜医疗技术的发展,剑突下手术治疗的方式得到广泛认可,同时也因为手术自身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特点得到高度关注和应用。现就经剑突下入路前纵隔肿瘤手术治疗方法进行综述,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纵隔肿瘤 剑突下入路术 胸腔镜 微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剑突入路胸腔镜手术对前纵隔肿瘤患者应激指标及血清肿瘤标志物的影响
11
作者 张清秀 孙明 《智慧健康》 2024年第26期94-96,共3页
目的探讨剑突入路胸腔镜手术对前纵隔肿瘤患者应激指标及血清肿瘤标志的影响。方法将2020年1月—2023年6月在本院胸外科治疗的72例前纵隔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使用侧胸入路胸腔镜手术,观察组使用剑突入路胸腔镜手术,对比两组的... 目的探讨剑突入路胸腔镜手术对前纵隔肿瘤患者应激指标及血清肿瘤标志的影响。方法将2020年1月—2023年6月在本院胸外科治疗的72例前纵隔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使用侧胸入路胸腔镜手术,观察组使用剑突入路胸腔镜手术,对比两组的各项手术指标、炎症及应激反应指标、肿瘤标志物。结果两组手术时间相当(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胸腔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拔管时间、镇痛药物使用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3d的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前列腺素E2(PGE2)、P物质(SP)、人神经肽Y(NPY)数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3d的癌胚抗原(CEA)、神经特异性烯醇(NSE)与对照组相当(P>0.05)。结论采用剑突入路胸腔镜手术治疗前纵隔肿瘤,效果显著,能有效切除肿瘤,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减轻炎症及应激反应程度,术后患者疼痛轻,恢复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纵隔肿瘤 剑突入路胸腔镜手术 应激反应 血清肿瘤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剑突入路胸腔镜手术治疗前纵隔肿瘤的应用与研究
12
作者 查仁忠 薛桂铃 +3 位作者 王宏菊 吴昌明 翟奎 缪星鹏 《当代医药论丛》 2024年第36期30-33,共4页
目的:探讨剑突入路胸腔镜手术治疗前纵隔肿瘤的优势。方法:选取2023年12月至2024年5月在兴义市人民医院进行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术的前纵隔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5例(研究组)经剑突下入路进行胸腔镜手术,5例(对照组)经肋间入路进行... 目的:探讨剑突入路胸腔镜手术治疗前纵隔肿瘤的优势。方法:选取2023年12月至2024年5月在兴义市人民医院进行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术的前纵隔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5例(研究组)经剑突下入路进行胸腔镜手术,5例(对照组)经肋间入路进行胸腔镜手术。比较两组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术后留置胸腔引流管时间。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的住院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引流时间、术后留置胸腔引流管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剑突入路胸腔镜手术治疗前纵隔肿瘤效果显著,可减轻手术创伤及术后疼痛,促进患者快速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纵隔肿瘤 胸腔镜手术 剑突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剑突下与经侧胸入路胸腔镜手术治疗对前纵隔肿瘤患者围术期指标的影响
13
作者 程韬 杨秀华 +3 位作者 龙建军 陈健 田承浩 李其中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4年第22期130-133,共4页
目的探讨经剑突下与经侧胸入路胸腔镜手术治疗前纵隔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2024年6月于黔东南州人民医院行前纵隔肿瘤切除术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行经侧... 目的探讨经剑突下与经侧胸入路胸腔镜手术治疗前纵隔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2024年6月于黔东南州人民医院行前纵隔肿瘤切除术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行经侧胸入路胸腔镜切除术,观察组行经剑突下入路胸腔镜切除术。对比两组的围术期指标、术后疼痛程度、炎症因子水平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引流量为(152.68±12.51)mL,少于对照组的(254.63±28.69)mL,术后拔管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3.25±0.41)d、(7.41±1.25)d,均短于对照组的(4.25±0.48)d、(8.65±1.32)d,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 h、24 h,观察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分别为(3.24±0.36)分、(2.23±0.25)分,均低于对照组的(4.12±0.45)分、(3.05±0.34)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观察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低于对照组的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剑突下入路胸腔镜切除术治疗前纵隔肿瘤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较轻,炎症因子水平更低,且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纵隔肿瘤切除术 经剑突下入路 经侧胸入路 围术期指标 应激反应
原文传递
用经剑突下胸腔镜前纵隔肿瘤切除术对前纵隔肿瘤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金星 许川 +2 位作者 梅宏 刘迪 胡剑 《当代医药论丛》 2020年第2期91-92,共2页
目的:探讨对前纵隔肿瘤患者使用经剑突下胸腔镜前纵隔肿瘤切除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贵州省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72例前纵隔肿瘤患者随机分为甲组(n=36)和乙组(n=36)。对甲组患者使用经胸侧胸腔镜前纵隔... 目的:探讨对前纵隔肿瘤患者使用经剑突下胸腔镜前纵隔肿瘤切除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贵州省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72例前纵隔肿瘤患者随机分为甲组(n=36)和乙组(n=36)。对甲组患者使用经胸侧胸腔镜前纵隔肿瘤切除术进行治疗。对乙组患者使用经剑突下胸腔镜前纵隔肿瘤切除术进行治疗。然后,比较两组患者术中的出血量、视觉模拟评分法的评分及肺部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接受治疗后,乙组患者术中的出血量少于甲组患者,P<0.05;乙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的评分和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均低于甲组患者,P<0.05。结论:对前纵隔肿瘤患者使用经剑突下胸腔镜前纵隔肿瘤切除术进行治疗的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纵隔肿瘤 胸腔镜下前纵隔肿瘤切除术 经剑突下 经胸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剑突下单孔胸腔镜治疗前纵隔肿瘤的回顾性临床研究 被引量:20
15
作者 黄鑫 吴亮 +2 位作者 陈健 杨晨露 蒋雷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843-846,共4页
目的探讨经剑突下单孔胸腔镜治疗前纵隔肿瘤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8年8月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开展的所有38例经剑突下单孔胸腔镜前纵隔肿瘤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0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为(57.... 目的探讨经剑突下单孔胸腔镜治疗前纵隔肿瘤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8年8月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开展的所有38例经剑突下单孔胸腔镜前纵隔肿瘤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0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为(57.8±14.8)岁,前纵隔肿瘤直径为(2.8±1.7)cm。手术方法为剑突下行纵行单切口(长度约4 cm),在胸腔镜下进行手术。结果3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剑突下单孔胸腔镜手术,无中转开胸,无围手术期死亡,除1例患者因术后重症肌无力症状加重而依靠呼吸机维持1周外,无其他显著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为1~4 h,平均手术时间为(1.9±0.8)h;术中失血量为10~400 mL,平均术中失血量为(87.5±68.7)mL,手术当日引流量为50~650 mL,平均引流量为(237.4±176.4)mL;术后住院时间为1~19 d,平均术后住院时间为(4.1±2.9)d。术后病理诊断为A型、B2型、B3型胸腺瘤各1例,AB型胸腺瘤5例,胸腺鳞癌1例,胸腺增生6例,胸腺囊肿16例,单纯胸腺及脂肪6例,支气管囊肿1例。术后1、3、6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分别为3.8±2.2、1.5±1.4、0.8±0.6。结论对于早期胸腺瘤、其他良性前纵隔肿瘤以及部分早期的前纵隔恶性肿瘤,经剑突下单孔胸腔镜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手术方式,且能有效避免肋间神经损伤导致的顽固性切口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剑突下入路 单孔胸腔镜手术 前纵隔肿瘤 手术后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导向下经皮针刺活检前纵隔肿瘤 被引量:7
16
作者 庄一平 冯勇 +2 位作者 张晋 康铮 沈文荣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5-68,共4页
目的 探讨经皮针刺活检前纵隔肿瘤的影响穿刺准确性的因素。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 80例前纵隔肿瘤CT导向下经皮针刺活检术。结果  (1)病理学明确诊断 6 7例 ,不能确定诊断 13例 ;(2 )细针抽吸、切割针活检穿刺敏感性分别为 75 %、90... 目的 探讨经皮针刺活检前纵隔肿瘤的影响穿刺准确性的因素。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 80例前纵隔肿瘤CT导向下经皮针刺活检术。结果  (1)病理学明确诊断 6 7例 ,不能确定诊断 13例 ;(2 )细针抽吸、切割针活检穿刺敏感性分别为 75 %、90 .5 % ;(3) 16例小病灶穿刺敏感性为 6 8.8% ,6 4例大病灶穿刺敏感性为 87.5 % ;(4)胸腺类肿瘤、淋巴结转移性癌活检准确性均为 92 % ,淋巴瘤活检准确性仅为 6 5 % ,与前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 .0 5 ) ;(5 )穿刺并发症发生率为 7.5 %。结论 切割针活检阳性率高于细针活检 ,活检阳性率大病灶高于小病灶 ,胸腺类肿瘤、淋巴结转移性癌活检阳性率显著高于淋巴瘤 ;CT导向下经皮针刺活检术是前纵隔肿瘤安全、有价值的诊断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活检 前纵隔肿瘤 穿刺 经皮 CT导向 诊断 阳性率 准确性 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剑突下入路胸腔镜下前纵隔肿瘤切除术学习曲线分析 被引量:27
17
作者 陈舒晨 余绍斌 +3 位作者 林济红 杨国锋 韩子阳 康明强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11-315,共5页
目的探讨经剑突下入路胸腔镜下前纵膈肿瘤切除术的学习曲线和临床应用。方法收集经剑突下入路胸腔镜下前纵膈肿瘤切除术患者33例,按照手术日期的先后顺序分3组(A,B,C组),每组11例。比较各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中转开胸率、术... 目的探讨经剑突下入路胸腔镜下前纵膈肿瘤切除术的学习曲线和临床应用。方法收集经剑突下入路胸腔镜下前纵膈肿瘤切除术患者33例,按照手术日期的先后顺序分3组(A,B,C组),每组11例。比较各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中转开胸率、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天数、纵膈引流量等,分析不同阶段的手术效果。结果 3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术前合并症、肿瘤大小、体质量指数、纵膈引流量、中转开胸率、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拔管时间等方面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手术时间为(151.91±39.53)min(107~227min),显著长于B组(97.91±19.36)min(70~150min)和C组(77.27±10.88)min(55~100 min)(P<0.05)。A组的术中出血量为(39.09±26.25)mL(10~100mL),显著多于B组(20.73±12.28)mL(3~40mL)和C组(18.18±13.83)mL(5~50mL)(P<0.05)。结论微创腔镜技术经验丰富的手术医师经剑突下入路胸腔镜下前纵隔肿瘤切除术的学习曲线大约是11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剑突下入路 胸腔镜 前纵隔肿瘤 学习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剑突下单孔胸腔镜与三孔胸腔镜前纵隔肿瘤切除的临床疗效对比 被引量:17
18
作者 袁江 张永学 高兆明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5期3815-3817,共3页
目的比较剑突下单孔胸腔镜与三孔胸腔镜前纵隔肿瘤切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胸接受前纵隔肿瘤切除术的89例患者的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单孔胸腔镜手术组(A组,n=52)和3孔胸腔镜手术组(B组,n=37)。对两组患者术中临床指标,术... 目的比较剑突下单孔胸腔镜与三孔胸腔镜前纵隔肿瘤切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胸接受前纵隔肿瘤切除术的89例患者的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单孔胸腔镜手术组(A组,n=52)和3孔胸腔镜手术组(B组,n=37)。对两组患者术中临床指标,术后疼痛情况,生活质量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评估。结果 A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以及镇痛次数均显著少于B组(P<0.05),术后引流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B组(P<0.05)。术后12 h及24 h,B组患者VAS评分、Prince-Henry评分均显著高于A组(P<0.05)。A组患者角色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躯体功能、情绪功能和整体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B组(P<0.05)。A组患者各类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χ2=10.250,P<0.05)。结论剑突下单孔胸腔镜可显著缩短手术时间,促进患者术后恢复,降低各类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剑突下单孔胸腔镜 三孔胸腔镜 前纵隔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5例小儿前纵隔肿瘤手术的麻醉经验总结 被引量:5
19
作者 黄凯 孙瑗 +2 位作者 张云倩 赵娣 沈赛娥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311-1314,共4页
目的·总结小儿前纵隔肿瘤手术的临床麻醉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前纵隔肿瘤患儿的麻醉管理资料。患儿根据纵隔肿瘤全身麻醉风险分级表分为安全组(n=22)、不确定组(n=19)及不安全组(n=14),并根据不同的分级予以不同的麻醉... 目的·总结小儿前纵隔肿瘤手术的临床麻醉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前纵隔肿瘤患儿的麻醉管理资料。患儿根据纵隔肿瘤全身麻醉风险分级表分为安全组(n=22)、不确定组(n=19)及不安全组(n=14),并根据不同的分级予以不同的麻醉策略。记录3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标准化肿瘤体积(standardized tumor volume,STV)、麻醉期间与肿瘤相关的不良事件及术后拔管时间。结果·安全组、不确定组及不安全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STV及术后拔管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儿麻醉维持阶段均发生与肿瘤相关的不良事件,及时处理后均安全完成手术麻醉。结论·结合纵隔肿瘤患儿全身麻醉风险分级,有利于麻醉的管理;麻醉过程中需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事件,避免灾难性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纵隔肿瘤 标准化肿瘤体积 麻醉管理 不良事件 小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前纵隔肿瘤和囊肿103例 被引量:12
20
作者 滕洪 王述民 +4 位作者 曲家骐 高昕 侯维平 刘博 童向东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11年第5期827-829,共3页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前纵隔肿瘤和囊肿的方法和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994年7月—2010年7月完全胸腔镜下或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切除前纵隔肿瘤和囊肿103例临床资料。其中完全胸腔镜切除66例,胸腔镜辅助小切口下切除37例。结果 103例...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前纵隔肿瘤和囊肿的方法和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994年7月—2010年7月完全胸腔镜下或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切除前纵隔肿瘤和囊肿103例临床资料。其中完全胸腔镜切除66例,胸腔镜辅助小切口下切除37例。结果 103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并发症。手术时间平均(80±15)min。术中出血平均(100±35)ml。术后留置胸腔闭式引流平均(3.5±0.5)d。术后住院平均(7±0.8)d。术后病理诊断:纵隔畸胎瘤17例,胸腺瘤34例,胸腺增生6例,支气管囊肿11例,胸腺囊肿15例,心包囊肿4例,纵隔囊肿9例,胸腺脂肪瘤3例,甲状腺肿1例,纵隔囊性淋巴管瘤1例,淋巴组织瘤样增生1例,脂肪组织增生1例。术后均无并发症。88例随访1~5年,均无复发。结论电视胸腔镜手术切除前纵隔肿瘤和囊肿安全可靠,切除彻底,具有微创、恢复快及并发症少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胸腔镜手术 前纵隔肿瘤 纵隔囊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