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5篇文章
< 1 2 4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器定位行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效果观察
1
作者 庞昆 《当代医药论丛》 2025年第1期37-39,共3页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器定位行颈椎旁神经阻滞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疼痛及颈椎活动度的影响。方法:选取贵州省普安县人民医院于2020年1月至12月收治的64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这些患者分为...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器定位行颈椎旁神经阻滞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疼痛及颈椎活动度的影响。方法:选取贵州省普安县人民医院于2020年1月至12月收治的64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这些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行常规针刀联合神经根阻滞治疗,研究组行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器定位行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颈椎前屈、后伸、左旋、右旋活动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应用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器定位行颈椎旁神经阻滞的效果显著,可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减轻术后疼痛,改善颈椎功能,提升颈椎活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神经刺激器定位 颈椎旁神经阻滞 神经根型颈椎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入式神经刺激器电磁兼容性体模仿真研究
2
作者 李启飞 王伟明 +2 位作者 张尉强 代林志 刘嘉伟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2025年第2期212-218,共7页
行业标准YY 0989.3—2023《手术植入物有源植入式医疗器械第3部分:植入式神经刺激器》中27.106条款针对电磁干扰的防护试验,仅简略规定了电磁场暴露的试验电平,对试验用体模的参数未作详细规定。该研究旨在通过建模仿真,探讨不同体模参... 行业标准YY 0989.3—2023《手术植入物有源植入式医疗器械第3部分:植入式神经刺激器》中27.106条款针对电磁干扰的防护试验,仅简略规定了电磁场暴露的试验电平,对试验用体模的参数未作详细规定。该研究旨在通过建模仿真,探讨不同体模参数在电磁场暴露下的内部电场分布情况,探索电场分布的规律。研究结果显示,体模的参数对其内部电场分布具有显著影响。该研究为植入式神经刺激器类产品的电磁兼容性试验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式神经刺激器 YY 0989.3—2023 电磁兼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肌肉电刺激器预防下肢静脉曲张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1
3
作者 麻朋艳 章丹丹 +3 位作者 孙学余 张钿钿 黄赛燕 王红霞 《浙江医学》 CAS 2024年第12期1317-1319,1327,共4页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器(NMES)预防下肢静脉曲张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4月至2022年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行下肢静脉曲张手术的患者102例,其中2021年4至10月采用早期活动+药物抗凝+...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器(NMES)预防下肢静脉曲张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4月至2022年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行下肢静脉曲张手术的患者102例,其中2021年4至10月采用早期活动+药物抗凝+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预防DVT形成的51例患者作为IPC组,2021年11月至2022年10月采用早期活动+药物抗凝+NMES预防DVT形成的51例患者作为NMES组。3 d后,比较两组患者舒适度(视觉模拟评分)、股静脉流速峰值及DVT发生情况。结果NMES组视觉模拟评分平均1(1,2)分,IPC组平均2(2,5)分。NMES组舒适度优于IP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NMES组预防前后股静脉流速峰值分别为(8.69±1.62)、(16.20±2.48)cm/s(P<0.001),IPC组预防前后分别为(8.62±1.68)、(14.91±2.22)cm/s(P<0.001),预防后NMES组股静脉流速峰值大于IPC组(P<0.001);NMES组发生DVT 2例(3.92%),IPC组发生DVT 3例(5.8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7)。结论NMES可加快下肢静脉曲张患者下肢血流速度,患者舒适度高,能有效预防DVT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 神经肌肉电刺激器 血栓预防 下肢静脉曲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闭环植入式神经刺激器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4
4
作者 袁媛 郝红伟 李路明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62-768,共7页
闭环植入式神经刺激器能根据患者生理信号的变化自适应地调整刺激参数的特性,使其成为研究的热点,患者的临床需求推动其设计开发的进展。介绍3种闭环植入式神经刺激器的作用机制和刺激参数评估的理论研究以及临床应用现状,这3种闭环植... 闭环植入式神经刺激器能根据患者生理信号的变化自适应地调整刺激参数的特性,使其成为研究的热点,患者的临床需求推动其设计开发的进展。介绍3种闭环植入式神经刺激器的作用机制和刺激参数评估的理论研究以及临床应用现状,这3种闭环植入式神经刺激器分别为代表中枢神经、外周神经及脊髓神经的脑刺激器,迷走神经刺激器以及脊髓神经刺激器。概括分析闭环植入式神经刺激器研究应用中未解决的问题和发展趋势,即闭环植入式神经刺激器的作用机制仍需要深入研究,刺激参数评估的有效性需要进一步提高,应用于临床的系统有待继续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式神经刺激器 闭环 刺激器 迷走神经刺激器 脊髓神经刺激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足下垂刺激器联合牵伸训练对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足底压力、步态特征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徐永伟 樊利杰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4年第5期559-563,共5页
目的探讨足下垂刺激器联合牵伸训练对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足底压力、步态特征变化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1月至2022年6月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接收的105例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在组间主要基线特征可比的基础上,采用随机数字表法... 目的探讨足下垂刺激器联合牵伸训练对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足底压力、步态特征变化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1月至2022年6月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接收的105例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在组间主要基线特征可比的基础上,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2)与观察组(n=53)。对照组实施牵伸训练干预,观察组实施足下垂刺激器联合牵伸训练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足底压力、步态特征、胫骨前肌与腓肠肌表面肌电信号变化、平衡功能,统计两组患者干预期间跌倒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后脚趾区、第一、第二跖骨区、足后跟区足底压力均较干预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第三至第五跖骨区、足底中部区较干预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步速、步频、步幅均较干预前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步行周期参数较干预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干预后胫骨前肌与腓肠肌表面肌电信号值均较干预前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Berg平衡量表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期间跌倒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应用足下垂刺激器联合牵伸训练,可改善足底压力和平衡功能,纠正步态特征,增强肌群活动能力,降低跌倒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足下垂 足下垂刺激器 牵伸训练 足底压力 步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肌肉刺激器联合PDCA循环健康教育在下肢血管介入术后患者中的应用
6
作者 郭琳楠 黄银欢 陈巧 《医疗装备》 2024年第11期117-119,共3页
目的 探讨神经肌肉刺激器联合PDCA循环健康教育在下肢血管介入术后患者疼痛、运动功能及并发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1月于医院行下肢血管介入手术的120例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 目的 探讨神经肌肉刺激器联合PDCA循环健康教育在下肢血管介入术后患者疼痛、运动功能及并发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1月于医院行下肢血管介入手术的120例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PDCA循环健康教育,观察组给予神经肌肉刺激器联合PDCA循环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术后疼痛、踝肱指数(ABI)、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下肢功能评定量表(FMA-LE)评估]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干预后,两组视觉疼痛评分(VAS)评分显著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ABI、FMA-LE评分显著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肌肉刺激器联合PDCA循环健康教育可有效缓解下肢血管介入术后患者疼痛、改善运动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肌肉刺激器 PDCA循环健康教育 下肢血管介入术 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射式神经刺激器及其研究进展
7
作者 李效龙 汤秣雄 于明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4,9,共5页
介绍了首个注射式神经刺激器(InNS)BION的原型机及其改进型AMF-BION和ABC-BION,以及BION对偏头痛、尿失禁和急性缺血性中风等疾病的临床试验情况及其治疗效果。探讨了制约InNS发展的关键技术,如InNS微创植入、InNS中半导体材料生物相容... 介绍了首个注射式神经刺激器(InNS)BION的原型机及其改进型AMF-BION和ABC-BION,以及BION对偏头痛、尿失禁和急性缺血性中风等疾病的临床试验情况及其治疗效果。探讨了制约InNS发展的关键技术,如InNS微创植入、InNS中半导体材料生物相容性、InNS的供电方法及微型电池,柔性InNS和无线闭环InNS(WC-InNS)的实现方法等。展望了柔性、内置可充电微型电池的WC-InNS是未来InNS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射式神经刺激器 临床试验 生物相容性 柔性神经刺激器 无线闭环神经刺激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脑积水同期行分流修补术及脊髓电刺激器植入术合并分流管堵塞患者的护理
8
作者 徐再 井丹 吕燕 《医药前沿》 2024年第9期85-88,共4页
总结1例外伤后脑积水同期行分流修补术及脊髓电刺激器植入术合并分流管阻塞的护理经验。护理要点:加强分流管堵塞原因排查,有效应对及预防再次发生;早期识别感染风险因素,加强多重感染管理和监控;应用重症后管理策略,实施个体化护理和... 总结1例外伤后脑积水同期行分流修补术及脊髓电刺激器植入术合并分流管阻塞的护理经验。护理要点:加强分流管堵塞原因排查,有效应对及预防再次发生;早期识别感染风险因素,加强多重感染管理和监控;应用重症后管理策略,实施个体化护理和早期进行精准化康复锻炼,优化人文管理。经过40 d悉心治疗与护理,患者病情平稳转至康复医院,半年后患者简单遵嘱运动及语言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积水 脑室腹腔分流术 脊髓电刺激器植入术 颅骨修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神经肌肉刺激器嵌入式软件的功能的开发与应用探讨
9
作者 齐硕 《数码设计(电子版)》 2024年第1期0022-0024,共3页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神经肌肉刺激器(NMES)已成为康复医学领域的重要工具。本文探讨了NMES的嵌入式软件在功能开发与应用中的关键角色。分析了NMES软件在精确控制刺激参数以适应不同患者需求方面的重要性;讨论了软件在实现个性化治疗方...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神经肌肉刺激器(NMES)已成为康复医学领域的重要工具。本文探讨了NMES的嵌入式软件在功能开发与应用中的关键角色。分析了NMES软件在精确控制刺激参数以适应不同患者需求方面的重要性;讨论了软件在实现个性化治疗方案和远程监控方面的创新应用。还评估了软件在提升患者依从性和治疗效果方面的潜力。展望了未来NMES软件在智能医疗和大数据整合中的发展方向。本文旨在为医疗设备开发者和临床医生提供参考,以促进NMES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肌肉刺激器 嵌入式软件 功能开发 个性化治疗 智能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视神经萎缩LED刺激器多焦视网膜电图二阶反应波形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周芸芸 陈长征 +2 位作者 熊莎 左成果 易莲芳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8年第1期126-129,共4页
目的:研究原发性视神经萎缩(PONA)患者二极管发光器(LED)的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二阶反应波形特点。方法:选取正常人18例18只眼和11例原发于视神经挫伤、球后视神经炎、缺血性视乳头病变导致PO-NA 15眼,采用视觉电生理记录仪(RETI Sca... 目的:研究原发性视神经萎缩(PONA)患者二极管发光器(LED)的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二阶反应波形特点。方法:选取正常人18例18只眼和11例原发于视神经挫伤、球后视神经炎、缺血性视乳头病变导致PO-NA 15眼,采用视觉电生理记录仪(RETI Scan3.15)分别作阴极射线管(CRT)及LED的mf-ERG二阶反应检查。CRT刺激器记录采用国际临床视觉电生理推荐标准记录,LED刺激时间为10/10(16.7 ms)。观察CRT及LED的mf-ERG总和反应波形特点,两种刺激器记录波形分别比较正常组和PONA组mf-ERG二阶反应形态、振幅密度。结果:PONA组CRT刺激器的mf-ERG二阶反应波形N2波振幅比正常组增加,但两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PONA组LED刺激器N2波振幅比正常组减小,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LED刺激器mf-ERG二阶反应波形更丰富,其N2波可能包涵了更多视网膜内层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焦视网膜电图 阴极射线管刺激器 二极管发光器刺激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刺激器定位臂丛神经阻滞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1
11
作者 叶建荣 张兰 +1 位作者 范涛 努尔比艳.克尤木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9年第1期92-93,共2页
关键词 臂丛神经阻滞 神经刺激器 临床效果 外周神经阻滞 神经刺激定位器 手术应激反应 脉冲电流 刺激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刺激器定位阻滞用于肩锁部位手术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12
作者 贺昌林 王一心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05年第18期2407-2408,共2页
目的观察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阻滞用于肩锁部位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将40例肩锁部位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例,Ⅰ组选用神经刺激器定位引导下在颈丛与臂丛神经移行处行颈臂丛神经阻滞,Ⅱ组选用传统的直接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结果... 目的观察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阻滞用于肩锁部位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将40例肩锁部位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例,Ⅰ组选用神经刺激器定位引导下在颈丛与臂丛神经移行处行颈臂丛神经阻滞,Ⅱ组选用传统的直接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结果Ⅰ组麻醉效果优19例,良1例,优良率为100%;Ⅱ组麻醉效果优7例,良7例,优良率为70%。2组优良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并发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阻滞操作简便、安全、有效,对肩锁部位手术是一种较好而又可取的麻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 外周神经刺激器 锁骨 肩关节 颈臂丛神经阻滞 神经刺激器 肩锁部位 手术患者 临床观察 显著性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编程刺激器
13
作者 王宏山 秦明新 《医疗设备信息》 1991年第3期1-6,共6页
<正> 引言电刺激的方法在生理学、医学研究及临床诊断上广泛应用。目前,国内虽已生产了多种类型的晶体管分立元件刺激器和数字式刺激器,但晶体管刺激器大都功能不全,控制不够精确,稳定性较差数字式刺激器虽然克服了上述缺点,但输... <正> 引言电刺激的方法在生理学、医学研究及临床诊断上广泛应用。目前,国内虽已生产了多种类型的晶体管分立元件刺激器和数字式刺激器,但晶体管刺激器大都功能不全,控制不够精确,稳定性较差数字式刺激器虽然克服了上述缺点,但输出幅度较低,电路复杂,控制不变。随着微机技术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广泛应用,国外,Meadows等研制用IB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激器 可编程刺激器 结构 软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刺激器定位神经阻滞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 被引量:116
14
作者 徐仲煌 黄宇光 +2 位作者 任洪智 叶铁虎 罗爱伦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5期278-279,共2页
关键词 刺激器 穿刺针 神经阻滞 传导麻醉 局麻药液 坐骨神经 腰胝丛 罗比卡因 腰丛阻滞 术后镇痛 神经定位 椎旁阻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刺激器提高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 被引量:19
15
作者 张大志 王庚 +3 位作者 王晓琳 李玉锦 张文超 杨晓宇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60-162,共3页
目的比较神经刺激器联合超声引导与单独使用超声引导对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效果影响。方法拟行手部手术患者200例,男127例,女73例,年龄18~60岁,体重53~75kg,ASAⅠ或Ⅱ级。患者随机分为超声组(U组)和神经刺激器联合超声组(NU组)。神经阻... 目的比较神经刺激器联合超声引导与单独使用超声引导对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效果影响。方法拟行手部手术患者200例,男127例,女73例,年龄18~60岁,体重53~75kg,ASAⅠ或Ⅱ级。患者随机分为超声组(U组)和神经刺激器联合超声组(NU组)。神经阻滞顺序均为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和肌皮神经,每根神经使用0.5%罗哌卡因10ml进行阻滞。改变针尖位置,靠近神经束并注药,直至所有神经均被浸润。记录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和肌皮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记录穿刺时间,并评价其阻滞成功率。结果 U组桡神经、尺神经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明显长于NU组(P<0.05)。U组穿刺时间为(2.1±0.3)min,明显短于NU组的(3.6±1.1)min(P<0.05)。U组神经阻滞总成功率为91%,明显低于NU组的100%(P<0.05)。结论神经刺激器提高超声引导下的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哌卡因 超声引导 神经刺激器 腋路臂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行肩关节粘连松解术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2
16
作者 梁志鹏 蒋劲 +2 位作者 熊东林 肖礼祖 廖翔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913-915,共3页
肩周炎(arthritis of peri-shoulder)也称粘连性肩关节囊炎、漏肩风、凝肩,因多发生于50岁左右的中年人,又有“五十肩”之称.肩周炎不是独立的疾病,而是由肩关节周围肌肉、肌腱、滑囊和关节囊等软组织的慢性炎症、粘连引起的以肩关节... 肩周炎(arthritis of peri-shoulder)也称粘连性肩关节囊炎、漏肩风、凝肩,因多发生于50岁左右的中年人,又有“五十肩”之称.肩周炎不是独立的疾病,而是由肩关节周围肌肉、肌腱、滑囊和关节囊等软组织的慢性炎症、粘连引起的以肩关节周围疼痛、活动障碍为主要症状的症候群[1].肩周炎晚期粘连明显的患者经保守治疗效果欠佳,需行肩关节粘连松解术来改善肩关节功能,以往静脉注射丙泊酚麻醉下行肩关节粘连松解术虽具有起效快、苏醒快、操作简单、患者术中无知觉等优势,但常会出现术中循环抑制、苏醒后血压增高、心率加快,术后肩关节剧烈疼痛等不利因素.目前国内积极推崇可视化及精确麻醉,基于此,我们应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实施肩关节粘连松解术,减少了上述并发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关节粘连松解术 臂丛神经阻滞 神经刺激器 疗效观察 引导 超声 肩关节囊炎 关节周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用于自由活动动物的微型多模式遥控刺激器 被引量:12
17
作者 宋卫国 柴洁 +1 位作者 韩太真 原魁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83-188,共6页
本文采用集成有射频功能的片上系统(nRF24E1),研制了一种用于自由活动小动物的微型多模式遥控刺激器。刺激参数的设置及结果分析均由10 m外的个人计算机进行。通过离体实验,即刺激蛙坐骨神经干时产生动作电位并可观察到伪迹;及在体大鼠... 本文采用集成有射频功能的片上系统(nRF24E1),研制了一种用于自由活动小动物的微型多模式遥控刺激器。刺激参数的设置及结果分析均由10 m外的个人计算机进行。通过离体实验,即刺激蛙坐骨神经干时产生动作电位并可观察到伪迹;及在体大鼠的训练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行为学实验,即在Y臂迷宫中训练大鼠听到不同声音完成左右运动,如果完成正确给予前脑内侧束以电刺激,我们观察到5 d内大鼠的正确率增加3倍,达到93.5%。上述实验都验证了该刺激器的有效性与稳定性。本系统具有体积小(18 mm×28 mm双层线路板)、重量轻(不含电池5 g)、简单、实用、可靠等特点,能有效地用于自由活动小动物的实验研究。为基于电刺激的小动物行为训练(动物机器人)及相关神经生理学实验研究,提供了新的实验条件和实验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激 电生理 nRF24E 1 动物机器人 多模式微型刺激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刺激器引导的胸椎旁阻滞在开胸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18
作者 徐江慧 张军 梁伟民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91-494,共4页
目的观察神经刺激器引导的胸椎旁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block,TPVB)应用于开胸手术的麻醉效果、成功率、并发症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单侧开胸手术患者,全麻诱导前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行T4~T5椎旁阻滞,注入质量分数0... 目的观察神经刺激器引导的胸椎旁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block,TPVB)应用于开胸手术的麻醉效果、成功率、并发症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单侧开胸手术患者,全麻诱导前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行T4~T5椎旁阻滞,注入质量分数0.5%的罗哌卡因(2 mg/kg),记录阻滞平面、成功率及并发症,观察注药后血压、心率的变化,30 min后开始全麻诱导。结果TPVB范围为术侧T4~T8,即5个节段的感觉阻滞,成功率达92.5%(37/40),损伤血管发生率为8.1%(3/37),无其他并发症,对血压、心率无明显影响。结论神经刺激器引导的TPVB操作简单,阻滞平面广,成功率高,并发症少,适用于开胸手术中麻醉镇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旁阻滞 神经刺激器 罗哌卡因 开胸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刺激器在臂丛神经阻滞的应用 被引量:16
19
作者 陈开文 张传汉 +1 位作者 罗敏 孙继领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11期798-799,共2页
关键词 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 周围神经刺激器 神经肌肉功能 安全性 便携式 首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器在上肢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3
20
作者 李明 戴晓蓉 +2 位作者 朱雁鸿 李晓翠 陈粤丽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12期137-140,共4页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器(UN)定位与单纯神经刺激器(N)定位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显影率、识别率、靶神经阻滞完成率,以及神经阻滞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ASA Ⅰ~Ⅱ级,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UN组和N组.2组均...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器(UN)定位与单纯神经刺激器(N)定位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显影率、识别率、靶神经阻滞完成率,以及神经阻滞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ASA Ⅰ~Ⅱ级,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UN组和N组.2组均给予1%利多卡因+0.375%罗哌卡因20~ 30 mL.评价2组在操作中对臂丛三干神经的显影、识别及阻滞完成率,测试各支神经的感觉阻滞,术中疼痛评分.结果 UN组对肌间沟三干神经的显影率、识别率、阻滞完成率均高于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各支神经支配区域的感觉阻滞和术中疼痛评分也优于N组.N组并发症率高于U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可以在超声监控下准确的识别神经,对显影不清的神经有辅助识别作用.阻滞效果好,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神经刺激器 神经识别 神经阻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