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麦蚜取食行为特殊刺探电位波形图(EPG)研究初报 被引量:12
1
作者 胡想顺 赵惠燕 +4 位作者 Udo.Heimbach Thomas Thieme 李东鸿 胡祖庆 张宇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B10期22-24,42,共4页
 研究了麦长管蚜(Sitobionavenae.Fab.)、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Padi)在不同小麦上的刺探行为,发现了一些特殊的刺探电位波形(EPG),即点G波,E0波和两种F波,并就其可能的生物学意义进行了探讨。初步认为,点G波是蚜虫在刺探途径阶段(...  研究了麦长管蚜(Sitobionavenae.Fab.)、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Padi)在不同小麦上的刺探行为,发现了一些特殊的刺探电位波形(EPG),即点G波,E0波和两种F波,并就其可能的生物学意义进行了探讨。初步认为,点G波是蚜虫在刺探途径阶段(C波阶段)的试探性主动吸食过程;E0波是蚜虫口针即将到达韧皮部时短暂的判断、休息和适应过程;一种F波是蚜虫在木质部主动吸食受阻的一种过渡波;另一种F波与蚜虫口针在植物组织中遇阻后的重复回撤与刺探行为有关。结果表明,EPG波形不仅有其稳定性,同时也有其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蚜 取食行为 刺探电位波形图 小麦 麦长管蚜 禾谷缢管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探电位图谱(EPG)技术的原理与发展 被引量:33
2
作者 胡想顺 刘小凤 赵惠燕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4,共4页
刺探电位图谱(EPG)技术是用来记录刺吸式口器昆虫口针在寄主组织中刺探行为的电信号变化特征的技术,主要用于昆虫刺探(取食)、传毒行为,植物抗虫机制等的研究,本文对其发展历史、基本原理、波形特征和生物学意义进行了综述,并讨论了该... 刺探电位图谱(EPG)技术是用来记录刺吸式口器昆虫口针在寄主组织中刺探行为的电信号变化特征的技术,主要用于昆虫刺探(取食)、传毒行为,植物抗虫机制等的研究,本文对其发展历史、基本原理、波形特征和生物学意义进行了综述,并讨论了该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吸式口器昆虫 刺探电位图谱(EPG) 电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室白粉虱取食行为的刺探电位(EPG)研究 被引量:23
3
作者 雷宏 徐汝梅 +1 位作者 W.F.Tjalingii J.C.van Lenteren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13-123,共11页
该文揭示了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vaporariorumWestwood成虫及幼虫的刺探电位波形与其刺探、取食、产卵行为之间的对应关系,并讨论了这项技术在研究植物抗虫机理方面的应用价值。在成虫,A波、C波... 该文揭示了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vaporariorumWestwood成虫及幼虫的刺探电位波形与其刺探、取食、产卵行为之间的对应关系,并讨论了这项技术在研究植物抗虫机理方面的应用价值。在成虫,A波、C波分别代表刺探的开始和进行过程;F波代表刺探过程中遇到机械障碍;G波表示吸食木质部导管汁液;E(pd)的(1)和(2)分别表示与取食韧皮部筛管汁液有关的两种行为;粉虱的产卵波形分为两种亚波,分别由Ovi-Ⅰ和Ovi-Ⅱ表示,各自代表产卵时的两种行为:产卵器接触并划破叶表皮及卵柄插入叶组织。在幼虫,H波代表吸食筛管液,而L波则表示在筛管细胞内的一种非吸食行为。幼虫蜕皮时先拔出口针,新龄期的幼虫将其口针重新刺入叶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白粉虱 刺探电位 取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虫刺探电位图谱(EPG)技术在茶树抗刺吸式口器害虫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6
4
作者 金珊 孙晓玲 +5 位作者 陈宗懋 肖斌 高宇 边磊 罗宗秀 张正群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93-401,共9页
以假眼小绿叶蝉为主的茶园刺吸式昆虫是茶叶生产中的重要害虫,其特殊的产卵习性和危害方式使化学农药很难发挥理想的作用。茶树品种抗虫性研究作为控制刺吸式害虫的一种新途径,引起了科研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而昆虫刺探电位图谱(Electr... 以假眼小绿叶蝉为主的茶园刺吸式昆虫是茶叶生产中的重要害虫,其特殊的产卵习性和危害方式使化学农药很难发挥理想的作用。茶树品种抗虫性研究作为控制刺吸式害虫的一种新途径,引起了科研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而昆虫刺探电位图谱(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EPG)技术,作为刺吸式口器昆虫的取食行为记录仪,参与到这一研究,明确了许多叶蝉行为和品种抗虫性间的关系。本文在分析EPG技术特点的基础上,总结了EPG技术在茶园刺吸式害虫的取食行为、茶树品种抗虫性的检测和抗性机理方面的应用,并且对相关研究结果进行梳理,归纳出假眼小绿叶蝉的取食过程和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探电位图谱 刺吸式昆虫:茶树抗虫性:取食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盲蝽在棉花上取食行为的刺探电位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雒珺瑜 崔金杰 辛惠江 《中国棉花》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5-26,共2页
应用刺探电位技术研究了绿盲蝽在13个棉花品种上的取食行为,为阐明不同棉花品种对绿盲蝽取食行为的影响提供依据。通过比较分析,初步将绿盲蝽在刺吸棉花过程中产生的波形综合为4种:Ⅰ波表示口针刺入植物组织,Ⅱ波表示在撕裂植物组织或细... 应用刺探电位技术研究了绿盲蝽在13个棉花品种上的取食行为,为阐明不同棉花品种对绿盲蝽取食行为的影响提供依据。通过比较分析,初步将绿盲蝽在刺吸棉花过程中产生的波形综合为4种:Ⅰ波表示口针刺入植物组织,Ⅱ波表示在撕裂植物组织或细胞,Ⅲ表示在取食细胞内容物,Ⅳ波表示结束取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盲蝽 寄主植物 取食行为 刺探电位 波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杏仁酸对褐飞虱取食行为影响的刺探电位测试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金亮 俞晓平 +2 位作者 边亚琳 周义深 郝培应 《中国计量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95-101,共7页
应用刺探电位图谱(EPG)技术研究了在液态人工饲料中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口针的刺探行为,对出现的波形进行了定义,从各波形占总时间的比率、各波形的平均时间、能够产生N2波和E波的个体比例等方面进一步研究和分析了褐飞虱在不同... 应用刺探电位图谱(EPG)技术研究了在液态人工饲料中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口针的刺探行为,对出现的波形进行了定义,从各波形占总时间的比率、各波形的平均时间、能够产生N2波和E波的个体比例等方面进一步研究和分析了褐飞虱在不同质量浓度苦杏仁酸-蔗糖取食液中的取食行为,并应用铷元素标记法验证了EPG结果.结果表明,褐飞虱取食液态人工饲料主要出现5种波形,即N1波、N2波、N3波、E波以及非刺探波np波.在苦杏仁酸质量浓度为1.0 mg/ml时,褐飞虱取食的路径波(N2波)持续时间由空白对照的22.85 min显著延长到64.65 min,占总时间比率由对照组的10%上升至25%,而取食波(E波)缩短为9.75 min,占总时间比率由对照组的37%下降至4%,E波出现的频率由对照组100%下降至42%.苦杏仁酸对褐飞虱具有一定的拒食效果,随苦杏仁酸质量浓度的升高拒食效果更为明显,铷元素标记法测定的结果与EPG检测的E波结果基本一致,证实了EPG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 取食行为 刺探电位图谱 苦杏仁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刺探电位图谱(EPG)技术分析棉蚜取食刺探主动性 被引量:4
7
作者 李玲玉 张帅 +2 位作者 姬继超 雒珺瑜 崔金杰 《中国棉花》 2020年第4期8-13,17,共7页
为探索棉蚜在不同时间的刺探主动性差异,采用刺探电位图谱(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EPG)技术在室内研究了棉蚜08∶00-12∶00和15∶00-19∶00时段中取食行为的不同。结果表明:在08∶00-10∶00和16∶00-18∶00时段,棉蚜刺探主动性... 为探索棉蚜在不同时间的刺探主动性差异,采用刺探电位图谱(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EPG)技术在室内研究了棉蚜08∶00-12∶00和15∶00-19∶00时段中取食行为的不同。结果表明:在08∶00-10∶00和16∶00-18∶00时段,棉蚜刺探主动性强、刺探次数多且时间长、频繁吸食叶片汁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蚜 刺探电位图谱(EPG) 刺探主动性 取食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刺探电位图谱的石蒜绵粉蚧在2种植物上的取食行为研究
8
作者 黄芳 吴志毅 +2 位作者 吕要斌 张红英 张文俊 《热带生物学报》 2021年第4期428-434,共7页
利用刺探电位图谱(Electronic penetration graph,EPG)技术研究了石蒜绵粉蚧(Phenacoccus solani)在胧月(Graptopetalum paraguayense)和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上的取食行为。结果表明,石蒜绵粉蚧在这2种植物上取食时,可产生A波... 利用刺探电位图谱(Electronic penetration graph,EPG)技术研究了石蒜绵粉蚧(Phenacoccus solani)在胧月(Graptopetalum paraguayense)和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上的取食行为。结果表明,石蒜绵粉蚧在这2种植物上取食时,可产生A波、B波、C波、pd波、E波、E1e波以及G波等基本波型,其中,E1e波为主要的持续性取食波形;取食番茄时,E波偶发且该波内未出现典型的被动取食波(E2波)。石蒜绵粉蚧在2种植物上的取食行为差异显著,相较于后者,石蒜绵粉蚧在胧月上取食时,位点转换频率更低、穿透叶表速度更快、获取叶肉营养更多、持续性取食时间更长,且期间未出现E波而长时间发生E1e波,E1e波内出现典型的E1波和E2波(但电动势水平为零)的亚波型。本研究结果说明了石蒜绵粉蚧在2种植物上取食时产生的EPG波形与韧皮部取食型昆虫类似,但其主要取食波形为E1e波,表明石蒜绵粉蚧在多肉植物胧月上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为害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蒜绵粉蚧 刺探电位图谱 波型定义 取食行为 致害力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糊识别和刺探电位技术鉴定小麦种质资源抗蚜性 被引量:4
9
作者 姜雅秀 常文婧 +2 位作者 战一迪 刘真 刘勇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3248-3254,共7页
利用田间抗蚜性鉴定模糊识别技术,结合室内刺探电位(EPG)植物抗性鉴定技术,比较分析了不同遗传背景的小麦种质资源的抗蚜性,为筛选新型小麦抗蚜种质材料提供依据。2年田间抗蚜性鉴定结果表明:小偃麦多表现为中抗或低抗,而小黑麦多为中... 利用田间抗蚜性鉴定模糊识别技术,结合室内刺探电位(EPG)植物抗性鉴定技术,比较分析了不同遗传背景的小麦种质资源的抗蚜性,为筛选新型小麦抗蚜种质材料提供依据。2年田间抗蚜性鉴定结果表明:小偃麦多表现为中抗或低抗,而小黑麦多为中感或低感。选取抗性性状稳定且抗性级别不同的小偃麦21(中抗)、小偃麦22(低抗)、小黑麦31(中感)和小黑麦32(低感)进行麦长管蚜取食行为分析。对非刺探波(Np)、刺探波(P)、电势落差(Pd)、水溶性唾液分泌波(E1)、韧皮部取食波(E2)、细胞机械阻碍波(F)和木质部取食波(G)等基本波形的分析显示,麦长管蚜在小偃麦上首次开始刺探的时间显著长于小黑麦,且在小偃麦上的E1波的持续时间显著大于小黑麦;麦长管蚜在小偃麦21上的F波和小偃麦22上Np波的持续时间最长,在小黑麦31上的P波和小黑麦32上的G波的持续时间最长。以E1、F和Np波的持续时间为指标,基于刺探电位的小麦种质资源抗性水平鉴定结果与田间鉴定结果基本一致。因此,使用EPG技术筛选抗蚜小麦材料时,建议采用E1、F和Np波作为评价小麦抗性水平的指标。小偃麦21、22对麦长管蚜的抗性水平较高,可作为小麦抗蚜育种的种质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质资源 小麦 模糊识别技术 刺探电位 植物抗蚜虫性
原文传递
不同致害性褐飞虱种群刺吸电位图(EPG)的比较 被引量:7
10
作者 潘建红 陈峰 +2 位作者 何佳春 赖风香 傅强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6-90,共5页
利用刺吸电位图(EPG)比较分析了两个致害性不同的褐飞虱种群(TN1种群、Mudgo种群)在感虫品种TN1和抗性品种Mudgo(含Bph1抗虫基因)上的取食行为。结果表明,种群类型、水稻品种对I波的影响最明显,A波次之,S波再次之;试虫性别对各参数均无... 利用刺吸电位图(EPG)比较分析了两个致害性不同的褐飞虱种群(TN1种群、Mudgo种群)在感虫品种TN1和抗性品种Mudgo(含Bph1抗虫基因)上的取食行为。结果表明,种群类型、水稻品种对I波的影响最明显,A波次之,S波再次之;试虫性别对各参数均无显著影响。TN1种群在TN1上及Mudgo种群在TN1、Mudgo上这3种能致害处理下的S波、A波均短于TN1试虫在Mudgo上(不能致害),其中A波的差异达显著水平;而能致害的3种处理的I波持续时间则显著长于不能致害处理。若以3 h内I波持续时间75 min为分界线,高于该值为能致害,低于该值为不能致害,对TN1种群、Mudgo种群致害性的判别准确率分别为82.6%和100%。提出该参数可用于进一步开发褐飞虱个体致害性检测新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 致害性 刺探电位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PG──一种研究植食性刺吸式昆虫刺探行为的有效方法 被引量:29
11
作者 雷宏 徐汝梅 《昆虫知识》 CSCD 1996年第2期116-120,共5页
关键词 作物害虫 刺激式昆虫 植食性 刺探电位 刺探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吡蚜酮对水稻褐飞虱取食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28
12
作者 何月平 陈利 +2 位作者 陈建明 陈列忠 张珏锋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35-640,共6页
吡蚜酮是防治褐飞虱的推荐替代杀虫剂之一。取食选择性试验表明,0.1g/L吡蚜酮处理和清水处理24h稻株上的平均落虫数分别为(1.6±1.2)头/株和(1.5±0.9)头/株。刺探电位技术监测发现,与清水对照相比,0.1g/L吡蚜酮浸苗处理下褐飞... 吡蚜酮是防治褐飞虱的推荐替代杀虫剂之一。取食选择性试验表明,0.1g/L吡蚜酮处理和清水处理24h稻株上的平均落虫数分别为(1.6±1.2)头/株和(1.5±0.9)头/株。刺探电位技术监测发现,与清水对照相比,0.1g/L吡蚜酮浸苗处理下褐飞虱的口针刺探频次、韧皮部刺入频次、在韧皮部外部活动的持续时间以及木质部取食行为的持续时间没有显著差异,而褐飞虱的非刺探持续时间显著增加,褐飞虱在韧皮部内摄取汁液被极显著干扰,吡蚜酮处理后4h内褐飞虱成虫在韧皮部取食的总持续时间只有(1.2±0.5)min,而在对照上的总持续时间为(65.1±11.3)min。取食恢复试验表明吡蚜酮对褐飞虱韧皮部取食的抑制作用可逆,但是取食抑制的恢复非常缓慢。经吡蚜酮0.1g/L处理24h再转移至清水处理苗上120h后,韧皮部取食的总持续时间也仅约为10min。研究表明,吡蚜酮对褐飞虱没有驱避性和拒食性,不阻碍褐飞虱口针刺探和木质部取食,但对韧皮部取食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这种抑制作用恢复非常缓慢。因此,吡蚜酮防治褐飞虱的持效期较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蚜酮 褐飞虱 取食行为 刺探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禾谷缢管蚜在三个小麦品种上取食行为的EPG比较 被引量:20
13
作者 胡想顺 赵惠燕 +2 位作者 胡祖庆 李东鸿 张宇红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105-1110,共6页
应用刺探电位图谱(EPG)技术对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padi在不同小麦品种(Ww2730、小偃22和Batis)苗期的取食行为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小偃22上蚜虫开始取食的第1次刺探时间最晚,且持续时间最短;在Ww2730上取食受到机械阻力的... 应用刺探电位图谱(EPG)技术对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padi在不同小麦品种(Ww2730、小偃22和Batis)苗期的取食行为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小偃22上蚜虫开始取食的第1次刺探时间最晚,且持续时间最短;在Ww2730上取食受到机械阻力的个体最多,且出现F波的几率和持续时间最长;两品种上蚜虫在木质部主动摄取汁液(G波)花费的时间最长。在Batis上,蚜虫口针第1次到达韧皮部时需要分泌较多水溶性唾液(E1波),但随后只需分泌较少的水溶性唾液就可以成功取食,而且被动吸食韧皮部汁液的时间(E2波)最长。蚜虫口针在到达小偃22韧皮部取食之前,出现多次的口针试探、回撤,并且多次、多量分泌水溶性唾液(E1波);虽然蚜虫在小偃22上口针最先到达韧皮部,但被动吸食韧皮部汁液的时间(E2波)最短。由此得出结论:小偃22表皮部、韧皮部存在阻碍禾谷缢管蚜取食的物理和生化因素;禾谷缢管蚜在Ww2730取食遇到更多的是细胞间机械阻力;Batis是较感蚜的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谷缢管蚜 小麦 取食行为 抗性 刺探电位图谱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V-B胁迫小麦上麦长管蚜的生命表参数和取食行为 被引量:13
14
作者 张丽 周冬 +4 位作者 杨杰 朱国平 赵惠燕 胡祖庆 胡想顺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65-670,共6页
【目的】为明确UV-B胁迫小麦对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Fabricius)种群生命表参数和取食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特定年龄生命表方法和刺探电位图谱(EPG)技术,研究了不同强度UV-B胁迫处理小麦对麦长管蚜生命表参数和取食行为的影响。... 【目的】为明确UV-B胁迫小麦对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Fabricius)种群生命表参数和取食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特定年龄生命表方法和刺探电位图谱(EPG)技术,研究了不同强度UV-B胁迫处理小麦对麦长管蚜生命表参数和取食行为的影响。【结果】生命表结果表明,取食高强度(0.75mW/cm2)UV-B辐射小麦后,麦长管蚜种群内禀增长率rm、净增殖率R0、繁殖力F下降,平均世代周期T缩短,且差异显著(P<0.05);取食低强度(0.2mW/cm2)UV-B辐射小麦后,麦长管蚜种群生命表参数与对照组(正常光照处理小麦饲喂的蚜虫种群)无显著差异(P>0.05)。刺探电位图谱结果显示,高强度UV-B处理组np波(即非取食)数量显著增加,pd波(刺探波)首次出现的时间延迟,表明紫外处理小麦干扰了蚜虫的在叶表面的正常刺探活动,延长了搜索和刺探时间;C波持续时间显著延长,反映取食难度加大,有效取食时间缩短,从而影响种群生命表参数;而低强度UV-B处理组小麦对蚜虫取食行为影响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但pd波首次出现时间显著延长。【结论】高强度UV-B胁迫小麦会严重影响麦长管蚜的生长发育、繁殖与取食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长管蚜 小麦 UV—B辐射 生命表 取食行为 刺探电位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基因棉对棉蚜繁殖与取食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7
15
作者 刘向东 翟保平 +1 位作者 张孝羲 崔金杰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7-30,共4页
对棉蚜在转Bt基因棉、双价棉及常规棉上的生命表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双价棉上棉蚜的内禀增长率显著低于转Bt基因棉及常规棉 ,表现出明显的抗蚜性。分析棉蚜在不同类型棉株上取食行为的刺探电位 ,结果表明 ,转Bt棉和双价棉上的棉蚜取食... 对棉蚜在转Bt基因棉、双价棉及常规棉上的生命表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双价棉上棉蚜的内禀增长率显著低于转Bt基因棉及常规棉 ,表现出明显的抗蚜性。分析棉蚜在不同类型棉株上取食行为的刺探电位 ,结果表明 ,转Bt棉和双价棉上的棉蚜取食行为存在显著差异 :转Bt棉上的棉蚜寻食和口针在叶肉细胞外的运动时间均短于双价棉上的 ,而口针在韧皮部筛管内分泌唾液和吸取植株养分的时间却显著长于双价棉上的。这种差异反映出两种转基因棉抗蚜性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取食行为 转基因棉 棉蚜 刺探电位 繁殖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蚜寄主专化型及其形成的行为机理 被引量:17
16
作者 王咏妙 张鹏飞 陈建群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60-767,共8页
通过生活在甜瓜和棉花上的棉蚜AphisgossypiiGlover的行为 ,研究棉蚜的寄主专化型及其形成的行为机理。生物学观察显示 :两类棉蚜在寄主植物相互交换以后 ,定居数显著减少 ,棉花蚜型棉蚜的繁殖系数及若虫存活率显著下降 ,说明棉蚜存在... 通过生活在甜瓜和棉花上的棉蚜AphisgossypiiGlover的行为 ,研究棉蚜的寄主专化型及其形成的行为机理。生物学观察显示 :两类棉蚜在寄主植物相互交换以后 ,定居数显著减少 ,棉花蚜型棉蚜的繁殖系数及若虫存活率显著下降 ,说明棉蚜存在甜瓜蚜型和棉花蚜型两种寄主专化型。通过刺探电位技术研究棉蚜的取食行为 ,以探索其寄主专化型形成的行为机理。结果表明 :甜瓜蚜型棉蚜在棉花上的取食行为容易被中断 ,但其口针定位韧皮部的能力并没有显著削弱 ;而棉花蚜型棉蚜在甜瓜上的取食行为受到更大的影响 ,口针无法顺利定位至韧皮部 ,并在 2h内根本无法在筛管内取食。生物学观察和EPG取食行为分析都显示 :与甜瓜蚜型棉蚜相比 ,棉花蚜型棉蚜对寄主的要求更严格———寄主专化程度更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蚜 甜瓜 棉花 寄主专化 刺探电位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黑盲蝽在几种寄主植物上取食行为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0
17
作者 蔡晓明 吴孔明 原国辉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31-436,共6页
【目的】明确中黑盲蝽在主要寄主植物上的取食刺探行为,为评价寄主抗虫性和寄主选择习性提供方法和依据。【方法】通过EPG技术研究中黑盲蝽在菜豆、苜蓿、甘蓝和小麦以及棉花的生长点、子叶、真叶等器官上的取食特征。【结果】中黑盲蝽... 【目的】明确中黑盲蝽在主要寄主植物上的取食刺探行为,为评价寄主抗虫性和寄主选择习性提供方法和依据。【方法】通过EPG技术研究中黑盲蝽在菜豆、苜蓿、甘蓝和小麦以及棉花的生长点、子叶、真叶等器官上的取食特征。【结果】中黑盲蝽在各寄主上的刺探电位波形由Ⅰ波、Ⅱ波、Ⅲ波和Ⅳ波4部分组成。Ⅰ波表示口针的刺入;Ⅱ波表示口针在撕裂植物组织和细胞,并向外分泌唾液;Ⅲ波表示取食;Ⅳ波表示口针的拔出。中黑盲蝽取食苜蓿和棉花生长点的每次刺探时间、每次刺探中的Ⅲ波时间均显著长于其它测试植物或器官。【结论】发现并定义了中黑盲蝽的四类刺探波(Ⅰ波、Ⅱ波、Ⅲ波、Ⅳ波)。通过比较EPG参数,发现在几种测试植物中,中黑盲蝽喜欢取食苜蓿,而在棉花植株上喜欢取食生长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黑盲蝽 取食行为 刺探电位参数 寄主 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型麦二叉蚜在不同抗性表型燕麦上的取食行为 被引量:8
18
作者 郭建国 袁伟宁 +4 位作者 周天旺 张新瑞 贺春贵 赵桂琴 张宗文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315-1323,共9页
【目的】为了明确E型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在不同抗性表型燕麦品系上刺探取食行为的差异性,查明燕麦抗蚜因子。【方法】采用直流型刺吸电位仪(DC-EPG Giga-4)记录了E型麦二叉蚜无翅成蚜在10个抗性表型差异MN品系皮燕麦上A,B,C,Pd... 【目的】为了明确E型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在不同抗性表型燕麦品系上刺探取食行为的差异性,查明燕麦抗蚜因子。【方法】采用直流型刺吸电位仪(DC-EPG Giga-4)记录了E型麦二叉蚜无翅成蚜在10个抗性表型差异MN品系皮燕麦上A,B,C,Pd,E,F,G和np 8种基本波形的发生次数和持续时间。【结果】刺探电位图谱显示,E型麦二叉蚜在10个抗性表型差异MN品系皮燕麦上的识别时间在1.03~2.62 min之间。表型中抗的MN10253品系上非刺探时间相对较长,开始至首次刺探时间最长,分别为117.77和13.80 min,说明叶片表面可能存在不利于E型麦二叉蚜定位和识别寄主的干扰因子;表型中抗的MN08252品系上口针在叶肉组织和木质部刺探取食持续总时间以及开始至首次刺探木质部时间均为最短,分别为78.01,62.73和32.29 min,且np波发生次数多达28.57次,说明叶肉组织和木质部中可能存在抗蚜因子;表型低抗的MN06203品系上F波持续总时间和平均持续时间均最长,分别为4.96 min和5.81 s,说明该品系具有较强的机械抗性;表型低感的MN11213品系上E1时间最短,为1.94 min,开始至首次刺探韧皮部的时间最长,为246.05 min,说明抗蚜因子可能存在于韧皮部。【结论】皮燕麦表型中抗的MN10253品系叶片表面、MN08252品系的叶肉组织和木质部以及表型低感的MN11213品系韧皮部组织内可能存在抗蚜性因子,表型低抗的MN06203品系机械抗性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二叉蚜 燕麦 表型抗性 取食行为 刺探电位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长管蚜在高CO_2浓度下生长的抗性与感性小麦品种上的取食行为 被引量:10
19
作者 张广珠 胡春祥 +1 位作者 苏建伟 戈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4745-4752,共8页
在加倍CO2浓度(0.7mL/L)的人工气候箱中培养小麦感蚜品种(铭贤169)和抗蚜品种(KOK1679)幼苗30d,正常CO2浓度(0.35mL/L)处理为对照。应用刺探电位图谱(EPG)技术对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Fab.),在苗期小麦上的取食行为进行了比较研究。... 在加倍CO2浓度(0.7mL/L)的人工气候箱中培养小麦感蚜品种(铭贤169)和抗蚜品种(KOK1679)幼苗30d,正常CO2浓度(0.35mL/L)处理为对照。应用刺探电位图谱(EPG)技术对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Fab.),在苗期小麦上的取食行为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蚜虫在加倍CO2浓度下生长的2个小麦品种上的取食过程中,电势降落次数(pd波个数)显著增加,刺探总时间(C波总时间)显著延长,首次出现在小麦韧皮部取食的时间(E2)显著滞后,被动取食持续时间(E2波的总时间)显著拉长。因此,加倍CO浓度可能通过影响小麦而对麦长管蚜的取食行为产生了明显的间接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长管蚜 小麦 取食行为 升高CO2浓度 刺探电位图谱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量研究刺吸式昆虫取食行为的有效方法——电子取食监测仪的原理和应用技术 被引量:11
20
作者 陈建明 俞晓平 +3 位作者 程家安 吕仲贤 郑许松 徐红星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2002年第4期237-243,共7页
从电子取食监测仪的原理和种类、建立刺探电位波形与刺探和取食行为对应关系的方法、各种波形的名称和生物学意义等方面 ,概述了定量研究刺吸式昆虫在植物组织内部刺探、取食行为的方法 。
关键词 取食行为 刺吸式昆虫 电子取食监测仪 刺探电位 工作原理 农业害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