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子鼻和电子舌在果酒风味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41
1
作者 许春华 肖作兵 +1 位作者 牛云蔚 于海燕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63-167,共5页
采用电子鼻嗅觉指纹分析系统、电子舌味觉指纹分析系统及人工感官评价对不同品种樱桃酒(中樱狄墨尔干红和干白)和不同品种葡萄酒(张裕干白和长城干红)的香气和口感进行了检测,并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和判别因子分析法(DFA)对传感器响应... 采用电子鼻嗅觉指纹分析系统、电子舌味觉指纹分析系统及人工感官评价对不同品种樱桃酒(中樱狄墨尔干红和干白)和不同品种葡萄酒(张裕干白和长城干红)的香气和口感进行了检测,并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和判别因子分析法(DFA)对传感器响应信号进行了分析。经模式识别分析得到:在香气上,樱桃干白与葡萄干白的差异最小,其次是樱桃干红和葡萄干红,干白和干红之间的差异最大;在口感上,樱桃酒(干红和干白)与葡萄酒(干红和干白)的差异较大。电子鼻和电子舌分析结果与人工感官评价结果一致。研究表明,电子鼻和电子舌结合模式识别方法可用于果酒的风味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舌 电子鼻 果酒 主成分分析 判别因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电子鼻判别不同储藏条件下粳稻谷品质的研究 被引量:24
2
作者 宋伟 谢同平 +1 位作者 张美玲 马宁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2-96,共5页
采用法国Alpha MOS公司生产的Fox 4000型电子鼻系统对不同储藏条件下的粳稻谷品质进行检测,通过传感器响应值的主成分分析(PCA)、判别因子分析(DFA),结果表明:PCA分析能准确区分出不同储藏时间的粳稻谷样品;基于PCA分析对传感器阵列进... 采用法国Alpha MOS公司生产的Fox 4000型电子鼻系统对不同储藏条件下的粳稻谷品质进行检测,通过传感器响应值的主成分分析(PCA)、判别因子分析(DFA),结果表明:PCA分析能准确区分出不同储藏时间的粳稻谷样品;基于PCA分析对传感器阵列进行优化后重新分析,可显著提高PCA分析的识别指数;选取16个样品作为样品集建立DFA数据分析模型,并随机选取20个样品进行验证性分析,正确判别率高达93%,证明该方法可用于粳稻谷的归属判别分析;用货架寿命分析比较预测不同储藏条件下的粳稻谷品质变化,温度和水分的影响明显,30℃样品比20℃储藏的样品高出0.6~0.8个气味距离,含水量为15.5%、14.5%样品比含水量为12.5%、13.5%样品高出0.4~0.8个气味距离;结合样品霉菌数量变化,利用PLS分析法可以对粳稻谷样品的霉变程度进行预测,正确率可达到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谷 电子鼻 主成分分析 判别因子分析 货架寿命分析 PLS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C-MS-O结合电子鼻对橄榄油挥发性成分的分析与鉴别 被引量:29
3
作者 邓龙 刘雄飞 +4 位作者 刘贤标 李静 范亚苇 丁庆波 邓泽元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76-286,共11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嗅闻联用探讨8种市售橄榄油挥发性风味成分及其特征,并结合电子鼻甄别不同品牌及加工工艺的橄榄油。结果表明,以DVB/CAR/PDMS为萃取头,采用萃取温度60℃、平衡时间30 min及萃取时间30 min为最佳优...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嗅闻联用探讨8种市售橄榄油挥发性风味成分及其特征,并结合电子鼻甄别不同品牌及加工工艺的橄榄油。结果表明,以DVB/CAR/PDMS为萃取头,采用萃取温度60℃、平衡时间30 min及萃取时间30 min为最佳优化条件,共检出橄榄油108种挥发性成分,主要有烃类、醛类、醇类和酯类,其占总挥发性成分的84.43%~96.65%。烃类以1-十三烯、3-乙基-1,5-辛二烯为主,醛类以正己醛、(E)-2-己烯醛和壬醛为主,醇类以3-己烯-1-醇和正己醇为主,酯类以乙酸乙酯和乙酸叶醇酯为主。主要的风味贡献物质是正己醛、(E)-2-己烯醛、(E)-2-癸烯醛、壬醛、乙酸叶醇酯、乙酸己酯、乙酸乙酯、叶醇、3-己烯-1-醇、(E)-2-己烯-1-醇。特级初榨橄榄油主要香型是脂香型和橄榄果香型,而纯橄榄油主要香型为清香型。气相色谱-质谱-嗅闻联用和电子鼻结合主成分分析及判别因子分析可有效区分不同品牌和加工工艺的8种橄榄油并找出特征风味成分,可为橄榄油的溯源提供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橄榄油 气相色谱-质谱-嗅闻联用 电子鼻 挥发性风味成分 主成分分析 判别因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味指纹分析技术在植物油识别中的应用 被引量:8
4
作者 张桂雨 徐维盛 +2 位作者 刘静 刘元法 王兴国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65-68,共4页
利用电子鼻对不同来源以及不同品牌的植物油进行检测,得到电子鼻传感器的响应信号,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和判别因子分析法(DFA)等多元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来源(海藻油、亚麻籽油、玉米油、葵花籽油)的植物油在风味上... 利用电子鼻对不同来源以及不同品牌的植物油进行检测,得到电子鼻传感器的响应信号,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和判别因子分析法(DFA)等多元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来源(海藻油、亚麻籽油、玉米油、葵花籽油)的植物油在风味上有一定差别,而不同品牌的植物油(福临门葵花籽油和多力葵花籽油、纯度不同的海藻油)在风味上没有明显的差异;在模式识别分析中,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因子分析对于不同来源的植物油均具有良好的区分效果,指纹图能更好地反映不同类型传感器对植物油中挥发性物质响应信号的强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鼻 气味指纹分析技术 植物油 主成分分析 判别因子分析 指纹图 识别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鼻技术对胡椒粉感官品质的快速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刘红 王庆煌 邬华松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47-750,共4页
利用电子鼻技术分析4种不同加工方式胡椒粉(黑胡椒粉、白胡椒粉、脱水青胡椒粉和真空冷冻青胡椒粉)的气味差异。结果表明,电子鼻能够区分4种不同加工方式的胡椒粉风味。在模式识别中,主成分分析法(PCA)的识别结果优于判别因子分析法(DFA... 利用电子鼻技术分析4种不同加工方式胡椒粉(黑胡椒粉、白胡椒粉、脱水青胡椒粉和真空冷冻青胡椒粉)的气味差异。结果表明,电子鼻能够区分4种不同加工方式的胡椒粉风味。在模式识别中,主成分分析法(PCA)的识别结果优于判别因子分析法(DFA)。电子鼻技术具有客观、快捷、重复性好的特点,是值得推广的一项新分析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鼻 胡椒粉 主成分分析 判别因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电子舌对不同品种酒花酿造葡萄酒滋味的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戢得蓉 段丽丽 +2 位作者 易宇文 赵佳佳 杨晓仪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20年第2期13-18,共6页
采用电子舌味觉指纹系统对6个品种(捷克萨兹、哈拉道、法格、西姆科、西楚、卡斯卡特)的5个梯度剂量(0g/L、0.5g/L、0.8g/L、1.0g/L、1.3g/L)的酒花所酿造的葡萄酒进行口感检测,对所得传感器响应信号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和判别因子分析(... 采用电子舌味觉指纹系统对6个品种(捷克萨兹、哈拉道、法格、西姆科、西楚、卡斯卡特)的5个梯度剂量(0g/L、0.5g/L、0.8g/L、1.0g/L、1.3g/L)的酒花所酿造的葡萄酒进行口感检测,对所得传感器响应信号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和判别因子分析(DFA),得到不同种类及添加量酒花酿造的葡萄酒风味分析。结果表明,通过采集各样品传感器信息,电子舌能够灵敏地检测到各酒样的滋味差异。对于同一酒花的不同添加量及不同酒花相同添加量的葡萄酒样品,电子舌的响应信号均有明显区别。主成分分析法和判别因子分析法均能区分不同酒花所酿造的葡萄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酒 酒花 电子舌 主成分分析 判别因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子鼻技术分析糯米香茶风味的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刘红 朱红英 《热带农业科学》 2011年第11期73-76,共4页
利用电子鼻系统对不同干燥方式的糯米香茶茶汤风味进行分析检测,通过对传感器响应信号的处理及选取适当的模式识别方法,取得了较好的区分效果。结果表明,电子鼻能够区分不同干燥方式(恒温鼓风干燥、真空冷冻干燥、真空干燥)的糯米香茶... 利用电子鼻系统对不同干燥方式的糯米香茶茶汤风味进行分析检测,通过对传感器响应信号的处理及选取适当的模式识别方法,取得了较好的区分效果。结果表明,电子鼻能够区分不同干燥方式(恒温鼓风干燥、真空冷冻干燥、真空干燥)的糯米香茶茶汤风味。在模式识别中,判别因子分析法(DFA)的识别结果优于主成分分析法(PC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鼻 糯米香茶 干燥方式 判别因子分析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舌在鸡精调味料味觉差异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9
8
作者 秦蓝 李凤华 +1 位作者 田怀香 于海燕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32-135,共4页
对6种不同品牌的鸡精调味料进行电子舌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判别因子分析(DFA)以及聚类分析(CA)对电子舌区分鸡精调味料的可行性进行了评价,实验结果表明电子舌技术结合多元统计方法可以对不同品牌的鸡精调味料进行区分。
关键词 鸡精调味料 电子舌 主成分分析 判别因子分析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子舌的大豆分离蛋白苦味分析与评价技术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芦建超 惠延波 +1 位作者 胡晓利 布冠好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5-69,79,共6页
使用法国Astree电子舌对大豆分离蛋白的苦味进行分析研究。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和判别因子分析(DFA)对采集到的味觉信息进行定性分析,基于偏最小二乘法和RBF神经网络建立苦味定量预测模型。结果表明: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因子分析均可判别... 使用法国Astree电子舌对大豆分离蛋白的苦味进行分析研究。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和判别因子分析(DFA)对采集到的味觉信息进行定性分析,基于偏最小二乘法和RBF神经网络建立苦味定量预测模型。结果表明: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因子分析均可判别配方的苦味程度,RBF神经网络预测模型预测集的RMSE为0.010和0.007,偏最小二乘预测模型预测集的RMSE为0.035和0.093。表明采用RBF神经网络建立的预测模型预测效果更好,研究结果为大豆分离蛋白苦味评价体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分离蛋白 电子舌 苦味 主成分分析 判别因子分析 偏最小二乘法 RBF 神经 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卷烟主流烟气粒相物的电子鼻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田书霞 杨振民 +2 位作者 胡林 严莉红 周骏 《中国烟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8,共8页
建立了主流烟气粒相物的电子鼻分析方法,对抽吸方式、粒相物放置时间、延迟时间、进样体积、顶空加热温度和顶空加热时间进行了优化。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不同风格卷烟的判别模型及同一规格卷烟的质量控制模型,并对模型的可靠性进行了验... 建立了主流烟气粒相物的电子鼻分析方法,对抽吸方式、粒相物放置时间、延迟时间、进样体积、顶空加热温度和顶空加热时间进行了优化。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不同风格卷烟的判别模型及同一规格卷烟的质量控制模型,并对模型的可靠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按口数进行抽吸重复性更好,粒相物的放置时间控制在12 h以内,延迟时间1800 s,进样体积100μL,顶空加热温度和时间分别为90℃和20 min,分析效果最好。所建立的卷烟风格判别模型判别精度达到了95%,质量控制模型可对卷烟质量进行月度跟踪检验,并在卷烟日常维护方面也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鼻 卷烟 烟气粒相物 主成分分析 判别因子分析 统计质量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个清香型产地不同仓贮时间烟叶中性致香物质差异分析
11
作者 李显波 杨洋 +3 位作者 彭剑涛 吴有祥 欧明毅 刘素参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21年第1期43-49,共7页
为探讨贮存时间和产地对烟叶中性致香物质含量的影响,选取2012年、2013年和2014年入库的云南楚雄、贵州黔西南及福建三明复烤片烟,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测定其主要中性致香物质含量,采用方差分... 为探讨贮存时间和产地对烟叶中性致香物质含量的影响,选取2012年、2013年和2014年入库的云南楚雄、贵州黔西南及福建三明复烤片烟,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测定其主要中性致香物质含量,采用方差分析、热力图、主成分分析及判别因子分析等手段分析香气物质特征,研究不同贮存时间和产地烟叶中性致香物质的含量差异和特征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类胡罗卜素降解产物、挥发性醇类、挥发性酮类、新植二烯、西柏烷衍生物、其它类和中性致香物质总含量随着贮存时间的延长均呈现先升高而后显著降低的变化趋势,不同产地间各中性致香物质含量也存在着较大差异,以直链脂肪酸酯、烃类和挥发性醇类的含量差异最为明显。通过对中性致香物质的特征分析发现,可将中性致香物质作为判定不同产地和醇化程度的相关指标,判定方法则以判别因子分析最为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叶 贮存时间 产地 中性致香物质 判别因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舌对啤酒的区分识别研究 被引量:28
12
作者 贾洪锋 梁爱华 +3 位作者 何江红 周凌洁 张淼 郑景洲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4期252-255,共4页
采用电子舌对不同品牌的啤酒及其混合样品进行识别,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判别因子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电子舌能够有效识别不同品牌的啤酒及不同品牌啤酒的混合样品;对不同品牌啤酒的混合样品建立了偏最小二... 采用电子舌对不同品牌的啤酒及其混合样品进行识别,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判别因子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电子舌能够有效识别不同品牌的啤酒及不同品牌啤酒的混合样品;对不同品牌啤酒的混合样品建立了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预测模型,电子舌响应信号和啤酒混合比例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9436),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模型预测误差在1.43%~3.00%之间。证明电子舌可用于啤酒的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舌 主成分分析 判别因子分析 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 啤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电子鼻技术评价桃果实成熟度的研究 被引量:27
13
作者 张鑫 齐玉洁 +1 位作者 杨夏 贾惠娟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3-27,共5页
采用电子鼻系统对不同成熟度‘锦绣黄桃’果实进行评价研究.主成分分析(PCA)和判别因子分析法(DFA)的结果显示,电子鼻可以较好地区分转色期、成熟期和完熟期的果实,但成熟期、完熟期的果实有部分区域发生重叠.为了评价电子鼻的分析能力... 采用电子鼻系统对不同成熟度‘锦绣黄桃’果实进行评价研究.主成分分析(PCA)和判别因子分析法(DFA)的结果显示,电子鼻可以较好地区分转色期、成熟期和完熟期的果实,但成熟期、完熟期的果实有部分区域发生重叠.为了评价电子鼻的分析能力,将其预测结果与传统的理化检测方法(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挥发性香气组分)及生理指标(乙烯释放速率)得到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采用电子鼻系统中的PCA较DFA更能准确区分桃果实的不同成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鼻 锦绣黄桃 成熟度 主成分分析 判别因子分析 品质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子舌的微冻鲢鱼新鲜度识别研究 被引量:25
14
作者 易宇文 范文教 +2 位作者 贾洪峰 孙俊秀 陈云川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42-145,共4页
利用α-ASTREE电子舌对不同储藏期的微冻鲢鱼的新鲜度进行检测,采用AstreeⅡ软件对获取的数据信号进行主成分(PCA)分析和判别因子(DFA)分析。研究显示不同储藏期鲢鱼样品能够被电子舌有效区分,且鲢鱼鲜度差异的信号强度主要来源于传感... 利用α-ASTREE电子舌对不同储藏期的微冻鲢鱼的新鲜度进行检测,采用AstreeⅡ软件对获取的数据信号进行主成分(PCA)分析和判别因子(DFA)分析。研究显示不同储藏期鲢鱼样品能够被电子舌有效区分,且鲢鱼鲜度差异的信号强度主要来源于传感器JB、HA、GA。比较而言,DFA法较之PCA法更加容易区分不同储藏期的鲢鱼样品。在判别因子分析中,仅前两个判别因子的累计贡献率就高达97.46%,识别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舌 微冻 鲢鱼 主成分分析 判别因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子舌技术的卷烟主流烟气味觉识别 被引量:20
15
作者 顾永波 肖作兵 +7 位作者 刘强 李智宇 冒德寿 冯涛 田怀香 许建营 侯春 李海涛 《烟草科技》 EI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48-51,共4页
为考察电子舌对不同卷烟烟气味觉的识别效果,利用电子舌系统检测了6个烤烟型和3个混合型卷烟样品主流烟气水处理液的味觉特征,并对其传感器响应信号进行了主成分分析(PCA)和判别因子分析(DFA)。结果表明:①前2维主成分对卷烟品种的味觉... 为考察电子舌对不同卷烟烟气味觉的识别效果,利用电子舌系统检测了6个烤烟型和3个混合型卷烟样品主流烟气水处理液的味觉特征,并对其传感器响应信号进行了主成分分析(PCA)和判别因子分析(DFA)。结果表明:①前2维主成分对卷烟品种的味觉识别贡献率达84.82%;②前2维DFA对卷烟品种的味觉识别贡献率达95.42%。结论:在模式识别中,DFA法的区分效果优于PCA法;电子舌能区分不同香型卷烟味觉特征,有望成为一种辅助的卷烟感官质量评价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舌 主成分分析 判别因子分析 主流烟气 模式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鼻在天然苹果香精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63
16
作者 陈晓明 马明辉 +3 位作者 李景明 曲昆生 李艳霞 倪元颖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61-265,共5页
本文利用电子鼻检测仅知生产日期的天然苹果香精样品,并对所获数据进行PCA及DFA分析,结果表明:生产日期与产品质量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牟平总公司样品以2004年10月31日为界分为两大组群,白水分公司2005年的样品明显区别于2004年的样品。
关键词 电子鼻 天然苹果香精 主成分分析 判别因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鼻在烟用香精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7
作者 蒋健 杨君 +3 位作者 黄芳芳 汤存晓 何晋浙 孙培龙 《烟草科技》 EI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47-50,共4页
利用电子鼻对9种不同的烟用香精样品进行了测试,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Analysis,PCA)以及判别因子分析(Discriminant Factor Analysis,DFA)多元统计方法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了分析,构建了质量控制模型并对样品的质量稳定性... 利用电子鼻对9种不同的烟用香精样品进行了测试,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Analysis,PCA)以及判别因子分析(Discriminant Factor Analysis,DFA)多元统计方法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了分析,构建了质量控制模型并对样品的质量稳定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电子鼻可以分辨不同香型及有一定相似性的烟用香精香料;通过对电子鼻进行合格产品的训练并建立质量控制模型,可成功识别合格产品和质量异常的样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用香精 电子鼻 主成分分析 判别因子分析 多元质量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鼻识别大米挥发性物质的应用性研究 被引量:26
18
作者 胡志全 王海洋 刘友明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93-98,0+3,共6页
利用电子鼻对不同收获年份、不同产地和不同基因型大米的挥发性气味物质进行检测,并对采集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和判别因子分析(DFA)。结果表明:所测样品被区分为两大组群,分别是2011年和2009年收获的稻米,2011年收获稻米的两个不同... 利用电子鼻对不同收获年份、不同产地和不同基因型大米的挥发性气味物质进行检测,并对采集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和判别因子分析(DFA)。结果表明:所测样品被区分为两大组群,分别是2011年和2009年收获的稻米,2011年收获稻米的两个不同基因型大米的区别指数为92.01%,同一基因型不同产地大米间区别指数小于80%,电子鼻能很好地区分出不同基因型、不同收获年份大米气味物质的差异,但是不能很好区分大米的不同产地,将其应用于鉴别大米新陈和基因型的差异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鼻 大米 收获年份 基因型 主成分分析 判别因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味发酵香肠的电子舌识别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范文教 易宇文 +2 位作者 贾洪锋 龙柯 张永奎 《中国酿造》 CAS 2013年第2期144-147,共4页
该文采用α-ASTREE电子舌对不同发酵时间的川味香肠样品进行识别研究。通过对获得的电子舌传感器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因子分析,结果表明电子舌可以有效区别不同发酵时间的川味香肠样品,尤其在判别因子分析中,仅第1、第2个判别因子... 该文采用α-ASTREE电子舌对不同发酵时间的川味香肠样品进行识别研究。通过对获得的电子舌传感器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因子分析,结果表明电子舌可以有效区别不同发酵时间的川味香肠样品,尤其在判别因子分析中,仅第1、第2个判别因子的累计贡献率就达到99.992%,识别效果十分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舌 川味发酵香肠 主成分分析 判别因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电子鼻评价花椒调味料对椒麻鸡风味的影响 被引量:15
20
作者 熊敏 肖岚 +1 位作者 谷学权 唐英明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2期435-438,共4页
采用电子鼻检测4个不同厂家花椒调味料调制的椒麻汁,获得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及判别因子分析(DFA)。结果表明:水溶性花椒汁和油溶性花椒油调制椒麻汁的风味差异大,水溶性花椒汁尚不能达到花椒油所提供的特征风味。即使是感官评价... 采用电子鼻检测4个不同厂家花椒调味料调制的椒麻汁,获得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及判别因子分析(DFA)。结果表明:水溶性花椒汁和油溶性花椒油调制椒麻汁的风味差异大,水溶性花椒汁尚不能达到花椒油所提供的特征风味。即使是感官评价差别不大的不同厂家生产的花椒油,调制出的椒麻汁也存在差异,其中2号椒麻汁样品的特征风味比较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鼻 花椒调味料 主成分分析 判别因子分析 椒麻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