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铃薯黑胫病初侵染来源的研究
1
作者 黄俊霞 鲁蓓 +8 位作者 曹梦宇 何霜霜 李国强 高红宇 仇凯 邓丰志 孙彦敏 阿乐达日喜 刘丽华 《北方农业学报》 2024年第2期72-78,共7页
【目的】明确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马铃薯黑胫病的初侵染来源,为制定马铃薯黑胫病有效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马铃薯黑胫病进行病原菌分离、致病性鉴定、分子鉴定、土壤存活试验,通过盆栽试验和大田试验设置7个处理,分别对重茬地土壤... 【目的】明确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马铃薯黑胫病的初侵染来源,为制定马铃薯黑胫病有效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马铃薯黑胫病进行病原菌分离、致病性鉴定、分子鉴定、土壤存活试验,通过盆栽试验和大田试验设置7个处理,分别对重茬地土壤、病地种薯和病残体进行马铃薯黑胫病发生调查,分析验证不同处理发病率的差异。【结果】病地收获薯块越冬后作为种薯种植,发病率为40.00%;从埋于土壤越冬后的病残体中分离得到马铃薯黑胫病菌(Pectobacterium atrosepticum),且越冬后将病残体沟施于前茬无病地块再种植无病种薯试验中,发病率为43.33%;在前茬发病地块继续种植无病种薯,发病率为6.67%。未灭菌土壤中病原菌菌量随时间延长逐渐减少,常温下2个月后已不存活,-20℃下4个月后不再存活。马铃薯黑胫病菌在病残体中可以越冬存活,成为第2年的初侵染来源;病地土壤带菌与病害发生有关,但游离在耕作土壤中的病菌在自然温度下仅能存活2个月。【结论】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马铃薯黑胫病的初侵染来源为带病种薯、越冬后病残体,且种薯的带菌量是影响病害发生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黑胫病 病残体 越冬 初侵染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的初侵染来源及几种杀菌剂的室内毒力测定 被引量:20
2
作者 暴增海 马桂珍 +1 位作者 杨文兰 吕国忠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3-57,共5页
采用不同的方法对玉米弯孢霉叶斑病 (Curvlarialunata)的初侵染来源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玉米种子内外均不带菌 ,不能作为病害的初侵染来源 ;病残体内的病菌能在地表越冬 ,作为翌年的初侵染来源 ;不同深度土壤中病残体上的病菌存... 采用不同的方法对玉米弯孢霉叶斑病 (Curvlarialunata)的初侵染来源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玉米种子内外均不带菌 ,不能作为病害的初侵染来源 ;病残体内的病菌能在地表越冬 ,作为翌年的初侵染来源 ;不同深度土壤中病残体上的病菌存活时间较短 ,不能越冬作为下翌年的初侵染来源。生长于PSA培养基上的病菌培养物在地表和不同深度的土壤中均能越冬 ,说明病菌的分生孢子可在不同环境下越冬 ,作为翌年的初侵染源。对 4种杀菌剂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的结果表明 :供试药剂中以 5 0 %福美双可湿性粉剂的EC50 值最小 ,为 1 1 .79mg kg,毒力最高 ,其毒力回归方程为y=3.33+ 1 .5 6x ,相关系数r为 0 .991 2 ,达极显著水平。其余供试药剂毒力大小依次为 :75 %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其毒力回归方程为y =3.78+ 1 .0 4x,相关系数r为0 .95 79,达极显著水平 ,EC50 值为 1 4 .89mg kg;75 %代森锌 ,其毒力回归方程为y=4 .0 1 + 0 .6 3x ,相关系数r为0 .95 5 5 ,达极显著水平 ,EC50 值为 4 4.5 7mg kg;75 %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其毒力回归方程为y =2 .0 8+1 .6 1x,相关系数r为 0 .96 70 ,达极显著水平 ,EC50 值为 6 4 .1 0mg 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内毒力测定 玉米 弯孢霉叶斑病 初侵染来源 杀菌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月季白粉病发生规律及初侵染来源初探 被引量:24
3
作者 张喜萍 郭玉莲 许修宏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2期231-233,共3页
月季白粉病的消长规律 (1997年 3月~ 1998年 3月 )的调查表明 ,在大庆温室内月季白粉病春季 2月中旬进入发病盛期 ,秋季 9月中旬再次进入发病盛期。全年共出现 5个高峰期。月季白粉病菌以菌丝形态在越冬芽的芽鳞下越冬 。
关键词 月季 白粉病 发生规律 初侵染来源 消长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锈病初侵染来源的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马桂珍 暴增海 杨文兰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100-102,共3页
玉米锈病初侵染来源的研究马桂珍,暴增海,杨文兰(河北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农学系,昌黎066600)关键词玉米锈病;初侵染来源;孢子萌发StudyonPreliminaryInfectionSourceofPussinia... 玉米锈病初侵染来源的研究马桂珍,暴增海,杨文兰(河北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农学系,昌黎066600)关键词玉米锈病;初侵染来源;孢子萌发StudyonPreliminaryInfectionSourceofPussiniasorghiSchw¥MaGuiz...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锈病 初侵染来源 孢子萌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七黑斑病初侵染来源及传播途径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王朝梁 崔秀明 +1 位作者 罗文富 喻盛甫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0期597-599,共3页
目的 :探索三七黑斑病的发生发展规律 ,为病害的综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人工接种和盆栽试验 ,定期观察病菌的侵染及传播途径。结果 :三七黑斑病的侵染源主要来自于病种子、种苗、病残体及土壤 ,带菌种子、种苗是新七园的初次侵染源 ,... 目的 :探索三七黑斑病的发生发展规律 ,为病害的综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人工接种和盆栽试验 ,定期观察病菌的侵染及传播途径。结果 :三七黑斑病的侵染源主要来自于病种子、种苗、病残体及土壤 ,带菌种子、种苗是新七园的初次侵染源 ,残存在七园内的病残体及土壤带菌是老七园三七黑斑病的主要侵染来源 ;三七黑斑病主要由带病种子、种苗、病残体、土壤和病菌孢子传播。结论 :对三七黑斑病的防治 ,应围绕防止病菌的侵染源与传播而进行 ,重点消灭病菌来源和封锁传播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 黑斑病 初侵染来源 传播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枯萎病初侵染来源及栽培与发病的关系 被引量:14
6
作者 王晓丽 蒙美莲 +2 位作者 薛玉凤 何连开 胡俊 《中国马铃薯》 2012年第3期169-173,共5页
马铃薯枯萎病(Fusarium oxysporum)是一种重要病害,重茬地发病重,对马铃薯生产造成威胁。为了解该病发生规律,试验进行了枯萎病初侵染来源及栽培与发病关系的研究。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土壤接菌的植株萎蔫率、病株率及病薯率分别为36.7%、... 马铃薯枯萎病(Fusarium oxysporum)是一种重要病害,重茬地发病重,对马铃薯生产造成威胁。为了解该病发生规律,试验进行了枯萎病初侵染来源及栽培与发病关系的研究。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土壤接菌的植株萎蔫率、病株率及病薯率分别为36.7%、58.3%和71.3%,播种带病种薯的植株萎蔫率、病株率及病薯率分别为11.7%、18.0%和21.4%,由此明确土壤带菌是主要的初侵染来源。田间不同施肥种类及栽培方式对病害发生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合理施肥均能延缓植株发病,其中施用尿素的植株萎蔫率、病薯率分别是13.3%、47.1%,显著低于CK及其它施肥处理,产量达到最高,为2 202 kg/667 m2;其次是马铃薯专用肥及碳酸氢盐类处理,均比CK植株萎蔫率低,产量有所增加。采用覆膜起垄栽培可以有效降低病薯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枯萎病 初侵染来源 发生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枣锈病初侵染来源的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徐樱 郑晓莲 刘书伦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62-66,共5页
试验测定了外来菌源与发病关系、冬孢子及转主寄主、越冬夏孢子的侵染和发病。自7月1日~9月22日捕捉空中夏孢子、夏孢子的始见期为病害零星发生期。此后,随病情增长,空中夏孢子数上升,表明枣锈病无外来菌源。在越冬后的病叶上... 试验测定了外来菌源与发病关系、冬孢子及转主寄主、越冬夏孢子的侵染和发病。自7月1日~9月22日捕捉空中夏孢子、夏孢子的始见期为病害零星发生期。此后,随病情增长,空中夏孢子数上升,表明枣锈病无外来菌源。在越冬后的病叶上刮取的大量夏孢子中,混有少量冬孢子。夏孢子、冬孢子比约为214.55:0.77,冬孢子平均萌发率为27.48%,用与枣林混生的杂草及小灌木上的锈孢子接种于枣叶上,未见发病。因此,至今未发现转主寄生,冬孢子作用不明。在病叶上越冬的夏孢子萌发率0.98%~7.11%,平均萌发率为3.15%。用越冬夏孢子接种大枣可以导致发病。因此初步明确枣锈病无外来首源及转主寄主,冬孢子数量极少,作用不明,其主要的初步侵染源为当地病叶上越冬的夏孢子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枣锈病 初侵染来源 侵染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烟草青枯病初侵染来源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何可佳 罗宽 +3 位作者 任新国 黄声仪 汤光忠 田茂成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7年第3期260-263,共4页
从湖南各烟区共采集烟田土壤样本 2 82份 ,烟苗根围土壤及根组织样本各 4 58份 ,经分离鉴定 ,其带菌率分别为 2 .9% ,2 .3%和 1.5% .在烟田土壤、烟苗根围土壤及烟苗根组织中存活的病菌均可作为烟草青枯病大田发病的初次侵染源 .病田土... 从湖南各烟区共采集烟田土壤样本 2 82份 ,烟苗根围土壤及根组织样本各 4 58份 ,经分离鉴定 ,其带菌率分别为 2 .9% ,2 .3%和 1.5% .在烟田土壤、烟苗根围土壤及烟苗根组织中存活的病菌均可作为烟草青枯病大田发病的初次侵染源 .病田土壤带菌是本病发生的主要初侵染源 .以大田土壤带菌为初侵染源的烟田发病呈聚集型分布 ,以烟苗带菌为初侵染源的烟田发病呈分散型分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 青枯病 病原细菌 湖南 初侵染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宝聚博士诊病手记(三十三) 辣椒疫病初侵染来源、传播途径及防治技术 被引量:2
9
作者 江厚春 朱辉 +2 位作者 王满意 吕国华 李宝聚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3-25,共3页
辣椒疫病(Pepper Phytophthora Blight)是辣椒生产上一种世界性分布较广的毁灭性病害,该病发病周期短,流行速度快,严重制约着辣椒生产。辣椒疫病首先于1918年在美国新墨西哥州发现,中国最早于1940年报道此病在江苏发生,此后陆续... 辣椒疫病(Pepper Phytophthora Blight)是辣椒生产上一种世界性分布较广的毁灭性病害,该病发病周期短,流行速度快,严重制约着辣椒生产。辣椒疫病首先于1918年在美国新墨西哥州发现,中国最早于1940年报道此病在江苏发生,此后陆续有相关报道,且表现为逐年加重的趋势。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辣椒疫病在全国各地的温室、大棚和露地普遍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疫病 初侵染来源 防治技术 传播途径 PHYTOPHTHORA 博士 辣椒生产 毁灭性病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罂粟霜霉病越冬菌态及初侵染来源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金花 柴兆祥 +1 位作者 董克勇 魏勇良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U005-U007,共3页
关键词 罂粟霜霉病 越冬菌态 初侵染来源 植物病害 种子带菌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东部农业区春小麦赤霉病初侵染来源的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长青 张金如 赵燕驹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84-987,共4页
连续3年对青海东部农业区6县小麦赤霉病发生的初侵染来源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青海东部农业区,小麦赤霉病初侵染来源因地理条件和种植作物种类不同而异。其主要来源可分为2种情况:民和、乐都县有玉米种植的部分乡镇,初侵染来源主要... 连续3年对青海东部农业区6县小麦赤霉病发生的初侵染来源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青海东部农业区,小麦赤霉病初侵染来源因地理条件和种植作物种类不同而异。其主要来源可分为2种情况:民和、乐都县有玉米种植的部分乡镇,初侵染来源主要是玉米根茬和秸秆上产生的子囊壳和子囊孢子;其余各县(乡)赤霉病初侵染来源是麦茬、带病种子。不同作物根茬分离结果是:玉米根茬赤霉菌为禾谷镰孢菌[FusariumgraminearumSchwabe],麦茬上分离到燕麦镰孢菌[Fusariumavenaceum(Fr)Sacc]和锐顶镰孢菌(FusariumacuminatumElf.et.Ev),豌豆根茬上分离到三隔镰孢菌[Fusariumtricinctum(Corda)sacc],油菜根茬上分离到燕麦镰菌[Fusariumavenaceum(Pr.)Sacc],均属于小麦赤霉病的致病菌。回接试验证明,小麦穗部和根茬分离的赤霉菌及玉米根茬分离赤霉菌均可致病,而油菜、蚕豆根茬赤霉菌对小麦致病性弱或无致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侵染来源 小麦赤霉病 青海东部 农业区 玉米根茬 禾谷镰孢菌 赤霉菌 系统研究 作物种类 地理条件 玉米种植 子囊孢子 带病种子 致病性 分离 乐都县 子囊壳 致病菌 麦茬 燕麦 油菜 秸秆 豌豆 回接 穗部 蚕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褐鞘病研究——Ⅳ. 病原菌噬菌体及初侵染来源 被引量:1
12
作者 罗宽 廖小兰 陈寊 《湖南农学院学报》 CSCD 1990年第3期267-271,共5页
从稻褐鞘病病草和病种中分离到两类溶菌斑大小不同的噬菌体,以小溶菌斑(直径1~2mm)的噬菌体较多,寄主范围测定结果,其噬菌体专业性较强,最多能侵染供测的25个褐鞘菌株中的5个,只有1个噬菌体能侵染5个其它的xanthomonas campestris 致... 从稻褐鞘病病草和病种中分离到两类溶菌斑大小不同的噬菌体,以小溶菌斑(直径1~2mm)的噬菌体较多,寄主范围测定结果,其噬菌体专业性较强,最多能侵染供测的25个褐鞘菌株中的5个,只有1个噬菌体能侵染5个其它的xanthomonas campestris 致病变种中的稻白叶枯菌,病菌初侵染来源研究证实,病谷、室外过冬病草,棒头草和狭跗线螨都可带菌,因病害在抽穗期才发生,认为捧头草和螨带菌作初侵染来源可能性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褐鞘病 噬菌体 初侵染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月季黑斑病的初侵染来源及其防治 被引量:2
13
作者 单学敏 王昕 +1 位作者 曾大鹏 戴玉成 《北京园林》 1998年第3期20-21,共2页
月季黑斑病以分生孢子为初侵染来源早已明确。有性世代在自然界并不常见。1912年Wolf 报道,将秋季收集的病叶放在试验室内,于次年4月底产生了被他命名为 diplolcarponrosea 的有性世代。国内尚未报道发现有性世代。关于越冬部位,Wolf
关键词 月季黑斑病 初侵染来源 有性世代 配子体世代 初侵染 分生抱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东地区冬小麦根腐病初侵染来源研究
14
作者 马桂珍 杨文兰 +1 位作者 秦素平 于广芝 《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0年第2期13-16,共4页
通过对冀东冬小麦根腐病的初侵染来源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冀东地区冬小麦根腐病的初侵染来源主要是种子带菌和土壤带菌 ,田间病残体和杂草也是比较重要的初侵染来源。通过对不同轮作形式的麦田土壤的病菌数量进行系统测定 ,结果表明 :... 通过对冀东冬小麦根腐病的初侵染来源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冀东地区冬小麦根腐病的初侵染来源主要是种子带菌和土壤带菌 ,田间病残体和杂草也是比较重要的初侵染来源。通过对不同轮作形式的麦田土壤的病菌数量进行系统测定 ,结果表明 :小麦不同生长期 ,土壤中根腐病菌数量不同 ,小麦播种前土壤中病菌含量低 ,乳熟期病菌含量最高。小麦—玉米—小麦轮作形式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根腐病 初侵染来源 发病规律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魔芋软腐病初侵染来源试验研究初报
15
作者 崔鸣 赵兴喜 +1 位作者 孙斌 郭帮利 《湖北植保》 2001年第1期30-30,共1页
关键词 魔芋 软腐病 初侵染来源 种芋 消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北旱塬苹果黑星病的初侵染来源 被引量:7
16
作者 胡小平 杨家荣 +1 位作者 田雪亮 杨之为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3-87,共5页
苹果黑星病是世界各苹果产区的重要病害之一,也是我国渭北旱塬苹果产区的新病害。近5年调查研究证明,渭北旱塬苹果落叶上分生孢子数量随时间推移呈急剧下降趋势,在春季苹果芽鳞萌动之前,分生孢子呈无色透明薄片状,均已失去存活力,芽鳞... 苹果黑星病是世界各苹果产区的重要病害之一,也是我国渭北旱塬苹果产区的新病害。近5年调查研究证明,渭北旱塬苹果落叶上分生孢子数量随时间推移呈急剧下降趋势,在春季苹果芽鳞萌动之前,分生孢子呈无色透明薄片状,均已失去存活力,芽鳞内外检测到分生孢子的数量很少,且均已丧失萌发力。果园中孢子捕捉结果表明,子囊孢子出现在先,分生孢子在后,两者出现时间相差15d以上,且捕捉到分生孢子的日期是在黑星病发病以后。对洛川县、白水县、长武县、永寿县、泾川县和平凉市等地苹果黑星病普查中未发现发病枝条,以菌丝体在枝条上越冬的可能性极小。综合以上试验结果,初步确定子囊孢子是渭北旱塬苹果黑星病的初侵来染,分生孢子不能越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黑星病 初侵染来源 渭北旱塬
原文传递
玉米疯顶病初侵染来源研究初报
17
作者 孔令晓 罗畔池 +1 位作者 张红杰 闫兴明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87-288,共2页
近年来我国北方玉米产区出现一种新病害玉米疯顶病,其病原菌为霜霉科、指疫霉属、大孢指疫霉Sclerophthora macrospora (Sacc.)Thirum et al.,是玉米霜霉病的一种。河北省未发生过疯顶病的地区突然发生,而且严重地块发病率达80%以上,... 近年来我国北方玉米产区出现一种新病害玉米疯顶病,其病原菌为霜霉科、指疫霉属、大孢指疫霉Sclerophthora macrospora (Sacc.)Thirum et al.,是玉米霜霉病的一种。河北省未发生过疯顶病的地区突然发生,而且严重地块发病率达80%以上,一般发病率为3%~60%,发病地块逐年增多,有由北向南扩展的趋势。发病植株多数因出现雌、雄穗增生畸形而败育,颗粒无收损失严重。为有效控制该病的扩展蔓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疯顶病 霜霉病 初侵染来源
原文传递
水稻叶尖枯病初侵染和再侵染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徐敬友 童蕴慧 +2 位作者 王彰明 杨秋萍 韩云章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23-126,共4页
本研究首次证明水稻叶尖枯病(Phyllosticta oryzicola Hara)的初侵染来源与病残体、病稻种和带菌野生杂草有关。在老病区,病残体特别是落在田中的病叶是主要的初侵染来源。病区稻种带菌率一般为0.5~2.5%,带菌部位几乎都是颖壳。田间... 本研究首次证明水稻叶尖枯病(Phyllosticta oryzicola Hara)的初侵染来源与病残体、病稻种和带菌野生杂草有关。在老病区,病残体特别是落在田中的病叶是主要的初侵染来源。病区稻种带菌率一般为0.5~2.5%,带菌部位几乎都是颖壳。田间无芒稗、西来稗、双穗雀稗、狗尾草、李氏禾、千金子、牛筋草、虎尾草、白茅、菰、马唐和芦竹等10多种禾本科杂草均可是病菌的野生寄主。试验还表明,田间水稻叶尖枯病能够进行再侵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叶尖枯病 初侵染来源 再次侵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山红景天根腐病初侵染源及侵入途径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熙英 黄世臣 姜成奎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84-86,共3页
对高山红景天根腐病初侵染来源和侵入途径的研究结果表明,0~60 cm深度范围内的病区土壤和病株残体可以成为高山红景天根腐病的主要初侵染来源,而种子带菌率很低不能成为主要侵染来源;高山红景天根腐病菌可以通过伤口和直接侵入植株根... 对高山红景天根腐病初侵染来源和侵入途径的研究结果表明,0~60 cm深度范围内的病区土壤和病株残体可以成为高山红景天根腐病的主要初侵染来源,而种子带菌率很低不能成为主要侵染来源;高山红景天根腐病菌可以通过伤口和直接侵入植株根部引起病害,其中伤口更有利于病原菌的侵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红景天 根腐病 初侵染来源 侵入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辣椒疫病土壤和种子带菌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江厚春 李宝聚 +2 位作者 石延霞 谢学文 吕国华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233-237,共5页
为探索辣椒疫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对带菌土壤和带菌种子进行传病试验研究,从而为病害的早期检测及综合防治提供依据。采用拌土法及注射法分别对土壤和辣椒果实接种辣椒疫霉菌,接种后对菌土中种植的辣椒植株发病情况、土壤中病原菌的存活... 为探索辣椒疫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对带菌土壤和带菌种子进行传病试验研究,从而为病害的早期检测及综合防治提供依据。采用拌土法及注射法分别对土壤和辣椒果实接种辣椒疫霉菌,接种后对菌土中种植的辣椒植株发病情况、土壤中病原菌的存活及辣椒种子带菌、带菌种子传病情况进行调查研究。菌土中种植的辣椒植株在生长期持续的发生疫病,105 d时发病率稳定,但此时土壤中的疫霉菌依然存活;辣椒果实注射接种疫霉菌孢子悬浮液后,能使种子感染疫霉菌,显著降低发芽率和出苗率,出土的幼苗在苗期生长阶段会发生疫病。结果表明,带菌土壤和带菌种子都是辣椒疫病的主要初侵染来源及重要的传播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 疫病 初侵染来源 传播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