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心雕龙》文学创作心理学探讨 被引量:3
1
作者 张恩普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70-75,共6页
《文心雕龙·序志》中认为“夫文心者 ,言为文之用心也” ,这里的“文心”即指《文心雕龙》的书名 ,而“为文之用心”则十分明确地说明了这部旷世之作是从作家的文学创作心理角度探讨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原则和方法的。《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序志》中认为“夫文心者 ,言为文之用心也” ,这里的“文心”即指《文心雕龙》的书名 ,而“为文之用心”则十分明确地说明了这部旷世之作是从作家的文学创作心理角度探讨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原则和方法的。《文心雕龙》中对文学创作心理的阐述很多 ,但主要集中在这样五个方面 :一、对“神”的阐述 ,把“神”作为文学创作心理的核心 ;二、对“情”、“志”的阐述 ,把“情志”作为主体创作心理的“关键” ;三、用“神与物游”来具体描述文学创作心理过程 ;四、以“虚静”观来具体阐述主体创造心境 ;五、主张“各师成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作主体 个性心理 创造心境 《文心雕龙》 文学创作心理学 古代文学理论 创作心理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王夫之诗论中的诗创作心理学思想 被引量:1
2
作者 訾小广 《高师函授学刊》 1995年第2期14-15,共2页
关键词 创作心理学 王夫之 审美直觉 创作 诗论 审美认识 创作主体 创作心理结构 非自觉性 创作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部追求简单的性理论著作——读黎山■著《文艺创作心理学》
3
作者 穆纪光 《社会科学(甘肃)》 1988年第6期106-107,共2页
美学家刘刚纪教授在为黎山峣同志著(文艺创作心理学)(长江文艺出版社,1988年出版)所写的《序》里说:东晋佛学家竺道生把对佛学思想的理解为“闻解”与“见解”两类。
关键词 长江文艺出版社 创作心理学 理论著作 追求 佛学思想 美学家 竺道生 佛学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新中国音乐创作心理学文献初步读解
4
作者 杨和平 《剧影月报》 2006年第3期90-91,共2页
关键词 创作心理学 中国 音乐心理学 专家学者 心理问题 音乐创作 心理依据 音乐作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创作心理学角度浅析鲁迅笔下的教师形象
5
作者 金美琦 《文存阅刊》 2023年第7期58-60,共3页
鲁迅率先开创了农村题材和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类型,其笔下的农民和知识分子形象都具有非凡的典型意义和丰富的时代内涵。而在知识分子形象中,教师形象成为一种与其他人物形象相异的独特的存在,体现了鲁迅对于教师这一阶层的深刻认识和... 鲁迅率先开创了农村题材和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类型,其笔下的农民和知识分子形象都具有非凡的典型意义和丰富的时代内涵。而在知识分子形象中,教师形象成为一种与其他人物形象相异的独特的存在,体现了鲁迅对于教师这一阶层的深刻认识和细致体察。这些教师职业或充当教师职责的人物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鲁迅从少年时期到辛亥革命后对于教师所产生的心理郁结的艺术产物。从创作心理学的角度考察,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之前,其心中早已存有郁结,这是一种郁积性的情感,它是人的本能冲动或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受到压抑而产生的内指性情感。由于痛苦的情绪体验无法疏散,故形成了郁积。这种郁积的苦闷情感成了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一种强烈的心理势能。这种心理势能会转化为一种创作内驱力,使作家通过文艺创作的途径将这种情感释放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教师形象 创作心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舞蹈编创中结构的重要性——以《舞蹈创作心理学》中结构的功能性进行分析
6
作者 马祎 《大观(论坛)》 2022年第11期60-62,共3页
一部好的舞蹈作品编创,不仅是作品寓意的意念表达、审美观传递、形式的多样变化和编创创意中的新颖性、奇特性所在,更是舞蹈作品创作中结构的基础性语言组织。舞蹈作品编创是通过建构框架来形成完整性的表演,不光是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一部好的舞蹈作品编创,不仅是作品寓意的意念表达、审美观传递、形式的多样变化和编创创意中的新颖性、奇特性所在,更是舞蹈作品创作中结构的基础性语言组织。舞蹈作品编创是通过建构框架来形成完整性的表演,不光是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同时也给欣赏者传递了编创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结构是整个创作中的“调配者”,合理支配和引导作品中每一部分的呈现。结构在舞蹈作品创作中的重要性不亚于音乐赋予舞蹈作品的艺术氛围及意境,它们是密不可分的,结构表现性、结构审美性都在这一形式及内容的范畴中。以《舞蹈创作心理学》中结构的功能性分析舞蹈编创中结构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舞蹈编创 结构 《舞蹈创作心理学 功能性
原文传递
福克纳意识流小说的心理学创作背景探源 被引量:1
7
作者 刘蜀云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20-22,43,共4页
作为英美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福克纳极其善于从西方文明的优秀成果中吸收艺术营养。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关于意识流的相关理论和奥地利精神病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梦的机制以及生本能和死本能的划分等... 作为英美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福克纳极其善于从西方文明的优秀成果中吸收艺术营养。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关于意识流的相关理论和奥地利精神病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梦的机制以及生本能和死本能的划分等均对福克纳的意识流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克纳 意识流小说 心理学创作背景 威廉·詹姆斯 弗洛伊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艺心理学
8
作者 曹维铭 《社会科学》 1985年第1期54-54,共1页
文艺心理学是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欣赏活动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科学,可分为文艺创作心理学和文艺欣赏心理学两大分支。按文学艺术的不同类别,又可进一步分为文学心理学、戏剧心理学、美术心理学、雕塑心理学、音乐心理学等;
关键词 文艺心理学 文艺欣赏心理 音乐心理学 创作心理学 美术心理 文学心理 心理规律 心理现象 文学艺术 艺术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艺心理学研究对象刍议
9
作者 孔建英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3期88-92,共5页
文艺作为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与人的心理结下了不解之缘。无论是文艺创作(生产),还是文艺欣赏(消费),都不能脱离人们的心理活动。于是,有的学者便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各种复杂的文艺现象,并且取得了一定... 文艺作为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与人的心理结下了不解之缘。无论是文艺创作(生产),还是文艺欣赏(消费),都不能脱离人们的心理活动。于是,有的学者便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各种复杂的文艺现象,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建立了独立的文艺心理学。它在文艺理论批评中所显示出来的巨大作用,已为众人所瞩目。因而现代学者异常重视对它的研究。与西方相比,我国在这方面稍慢了些。为促进文艺心理学的发展,推进对它的研究,本文就其对象问题略陈管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心理学 研究对象 欣赏心理 创作心理学 美学 文艺理论批评 艺术作品 艺术心理学 作家 文艺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心论”与“文论”的交汇处——《淮南子》文艺心理学思想初探
10
作者 李建中 《漳州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1期19-27,共9页
《淮南予》的“心论”(关于心理学的一般理论)常与其文论相交接、相融汇。它在创作心理学方面提出的“心物观”、“神游论”,在鉴赏心理学方面提出的、关于鉴赏心境的“无载之虚”和有关鉴赏才能的“师旷之耳”,都是在“心论”与“... 《淮南予》的“心论”(关于心理学的一般理论)常与其文论相交接、相融汇。它在创作心理学方面提出的“心物观”、“神游论”,在鉴赏心理学方面提出的、关于鉴赏心境的“无载之虚”和有关鉴赏才能的“师旷之耳”,都是在“心论”与“文论”交接处所绽开的文艺心理学思想之花。《淮南子》堪称汉魏六朝文艺心理学的“开头”,而且是开了一个好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学思想 《淮南子》 文艺心理学 文论 心论 交汇处 创作心理学 汉魏六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审美主体创作动机的心理论述 被引量:3
11
作者 董小玉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43-147,共5页
从创作心理学角度对审美主体创作动机的心理进行剖析 ,研究“前写作状态”具有重要的意义。创作动机的心理准备包括创作力、创作空间、原型经验三部分 ,创作动机具有自发性与自觉性的双重心理特征。
关键词 前写作状态 心理 审美主体 创作动机 创作心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作心理的形成及其活动机制
12
作者 彭定安 《理论与改革》 1988年第4期66-72,26,共8页
本文主要探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作家创作心理的形成,一是创作心理的活动机制。文学创作心理学是对文学的本质、文学创作的规律的研究,向人的内省经验的发展和深化.
关键词 创作心理学 文学的本质 内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审美创作主体的双重心理特征
13
作者 董小玉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1期111-113,共3页
本文从创作心理学的角度,对创作主体在创作过程中的自发性与自觉性即非理性与理性特征进行了剖析,
关键词 创作心理学 创作主体 双重心理特征 非理性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恨歌》的创作心理与创作契机 被引量:9
14
作者 钟来因 《江西社会科学》 1985年第3期75-79,共5页
白居易的不朽之作《长恨歌》,历代研究者对其主旨发表了不少针锋相对的意见,或谓其意在讽刺,或谓其专写爱情,或谓其写贵妃未死的宫闱秘闻,等等。这些意见,大多是从分析作品着手,从读者,研究者对这一作品的理解、感受出发而来的。但是,... 白居易的不朽之作《长恨歌》,历代研究者对其主旨发表了不少针锋相对的意见,或谓其意在讽刺,或谓其专写爱情,或谓其写贵妃未死的宫闱秘闻,等等。这些意见,大多是从分析作品着手,从读者,研究者对这一作品的理解、感受出发而来的。但是,我们不妨从创作心理学这一特殊角度来进行一番研究,从中探索白居易在创作《长恨歌》时的思想、个性、气质以及其它一些较为隐奥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灵 《长恨歌》 创作契机 白居易 创作心理学 新乐府 白氏 元白 《元稹集》 新题乐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黑箱:作家创作心理探微
15
作者 谢海泉 《当代文坛》 1987年第6期66-68,20,共4页
关于形象思维的研究正日益深入着。这种深入,以延伸到创作心理的微观层次为标志,从而把我们导向一个新的逻辑起点,即从“作家是用形象来思维的”这一命题继续沉潜下去,侧重探究作家是怎样用形象来思维的,其“具体而微”的心志表现及心... 关于形象思维的研究正日益深入着。这种深入,以延伸到创作心理的微观层次为标志,从而把我们导向一个新的逻辑起点,即从“作家是用形象来思维的”这一命题继续沉潜下去,侧重探究作家是怎样用形象来思维的,其“具体而微”的心志表现及心智运行机制是怎样的,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家创作 创作心理学 冯骥才 创作实验室 心智 创作过程 亦此亦彼 唐人 作时 未透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丁玲创作中的女性意识 被引量:1
16
作者 文学武 《柳州师专学报》 1995年第1期37-40,共4页
丁玲是一位具有强烈女权主义的现代女作家,她从创作伊始就表现出对女性命运的深刻关注,在其很多作品中都反映了女性的内容,突现各种莎菲型女性的形象。本文着重从创作心理学的视角,阐述其创作中女性意识形成的原因和女性形象特征。
关键词 丁玲 女性意识 创作心理学 莎菲 现代女作家 女性命运 女性形象 阐述 作品 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艺术心理到精神生态 被引量:29
17
作者 鲁枢元 夏中义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2-6,共5页
○碰到鲁先生,就想起80年代,那是新时期文艺心理学的黄金季节.那时有三个人很引人注目:一是金开诚写了《文艺心理学论稿》,宣告了文艺心理学在新时期的学科复苏;二是吕俊华写了《变态心理与艺术创造》,显示了文艺心理学方法与观念的同... ○碰到鲁先生,就想起80年代,那是新时期文艺心理学的黄金季节.那时有三个人很引人注目:一是金开诚写了《文艺心理学论稿》,宣告了文艺心理学在新时期的学科复苏;二是吕俊华写了《变态心理与艺术创造》,显示了文艺心理学方法与观念的同步变奏;三是鲁先生的《创作心理研究》和《文艺心理阐释》两本书,表现了文艺心理学学科重建的自觉意识.这就是说,当学界在1985年这一“方法论年”争论为何要用新方法来研究文学时,鲁先生已经领先一步,已在用心理学方法来研究艺术创造心理,且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了.请问鲁先生是怎样跨出这超前一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心理学 艺术心理 文学艺术 精神生态学 创作心理学 艺术创造 新时期 80年代 文艺心理阐释 心理学研究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性心理结构的可颖悟性与不可解析性
18
作者 王舟波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1987年第3期38-43,共6页
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一个看起来与他童年、少年的伙伴们别无二致的人,为什么会成为一个文学艺术家?成为一个述说着不尽的扣人心弦的动人故事。
关键词 个性心理结构 伙伴们 文学艺术家 解析性 文学心理学 阿尔波特 列昂捷夫 文艺创作心理学 苏联心理学 个性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文学创作中形象思维与灵感思维的异同
19
作者 邓英樱 《大理大学学报》 CAS 1987年第1期85-89,共5页
形象思维作为文学创作的主要思维方式,长时期以来已无更多异议,大量专家学者对形象思维进行了深入研究。近几年来,由于思想开放,观念更新,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使我们在进一步认识形象思维的同时,开始对文学创作活动中的另一思维方... 形象思维作为文学创作的主要思维方式,长时期以来已无更多异议,大量专家学者对形象思维进行了深入研究。近几年来,由于思想开放,观念更新,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使我们在进一步认识形象思维的同时,开始对文学创作活动中的另一思维方式——灵感思维有一定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感思维 文学创作 思维过程 顿悟思维 意识过程 推理判断 研究方法 文艺创作心理学 主体性 研究成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说家的理论思考──评王克俭的《小说创作隐性逻辑》
20
作者 胡尹强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5期45-46,共2页
小说家的理论思考──评王克俭的《小说创作隐性逻辑》胡尹强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王克俭是浙江文坛上活跃而颇有影响的小说家。纵观王克俭的创作道路,似乎很少波澜曲折,总是追随中国当代文坛的发展潮流,步履坚实而谨慎。然而,... 小说家的理论思考──评王克俭的《小说创作隐性逻辑》胡尹强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王克俭是浙江文坛上活跃而颇有影响的小说家。纵观王克俭的创作道路,似乎很少波澜曲折,总是追随中国当代文坛的发展潮流,步履坚实而谨慎。然而,一个作家,特别是一个当代中国作家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创作 理论思考 小说家 创作心理学 意象运动 小说艺术 传统文论 逻辑 理论体系 “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