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晚清京剧表演艺术家刘赶三
- 1
-
-
作者
王政尧
-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
出处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2003年第3期119-125,共7页
-
文摘
清同治、光绪年间 ,新兴的京剧诞生了第一批行当齐全的杰出表演艺术家 ,名丑刘赶三便是其中之一。刘赶三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较高的文化修养和卓绝的演出才能。他一生最具影响的剧目几乎都与咸、同、光三朝的重大事件的重要人物密切相关。
-
关键词
晚清
京剧表演艺术家
刘赶三
丑角
爱国主义
-
Keywords
Liu Gansan
Beijing Opera
buffoon
-
分类号
J821
[艺术—戏剧戏曲]
J812
[艺术—戏剧戏曲]
-
-
题名刘赶三戏台讽权贵
- 2
-
-
作者
程维荣
-
机构
上海市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所
-
出处
《华夏文化》
2004年第3期55-56,共2页
-
-
关键词
刘赶三
清朝
京剧
表演风格
-
分类号
J821
[艺术—戏剧戏曲]
J809.2
[艺术—戏剧戏曲]
-
-
题名京剧名丑——刘赶三
- 3
-
-
作者
黄殿祺
-
出处
《天津政协公报》
2012年第12期29-32,共4页
-
文摘
清末咸同年间,京剧艺术不断发展,才俊辈出,票房中也出了许多人才,他们中又有许多人投身梨园。有天津票界"三杰"之称的刘赶三、孙菊仙、周春奎都在京剧发展史上有一定的位置。三人中刘赶三是年岁最大、从艺最先、入伶最早的一位,也是本行当表演艺术上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位。特别是他丑角戏无所不能,不仅带动了丑行表演艺术的发展,并将之引向高峰。成为清同光年间"十三绝"之一,是当时京剧舞台上第一代丑行演员的代表人物,与出自昆班的杨鸣玉、京高腔班的黄三雄形成鼎立之势,以京丑的特色自成一格。刘赶三还被京剧界推选为精忠庙首,成为下海的票友执掌梨园的第一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刘赶三不畏权贵敢于针砭时弊。
-
关键词
刘赶三
侯俊山
孙菊仙
双摇会
张二奎
杨鸣玉
堂会戏
铁弓缘
伐子都
取帅印
-
分类号
K825.78
[历史地理—历史学]
J821
[艺术—戏剧戏曲]
-
-
题名刘赶三何曾嘲讽李鸿章
- 4
-
-
作者
景孤血
-
出处
《戏曲艺术》
1981年第3期83-,共1页
-
文摘
1965年《辞海》(未定稿)艺术分册送我征求意见,在晚清京剧名丑[刘赶三]条下有:“因讽刺李鸿章的丧权辱国而受杖责,郁愤而死”,当是指刘在台上打诨用摘去三眼花翎、褫夺黄马褂暗嘲李鸿章在中日甲午之役战败受处分一事。近代谈论此事的文章陆续足有几十篇。事出在演哪一出戏?有说《金山寺·水斗》。
-
关键词
刘赶三
一出戏
黄马褂
精忠庙
封建统治阶级
政治标准
东华录
赫然在目
光绪二十年
光绪朝
-
分类号
K2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张二奎、刘赶三的崛起,是京剧形成的重要标志
- 5
-
-
作者
李萍
蒋民
-
出处
《中国京剧》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25-25,共1页
-
文摘
我们有个观点,即:在京剧形成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戏班子是安徽三庆班,最关键性的人物有四个——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刘赶三,而后两个人更是京剧形成的标志性人物。
-
关键词
张二奎
刘赶三
京剧
表演艺术家
演唱艺术
表演艺术
丑角艺术
艺术形象
-
分类号
J821
[艺术—戏剧戏曲]
-
-
题名《同光名伶十三绝》中的丑行——试说杨鸣玉、刘赶三
- 6
-
-
作者
张扶直
-
出处
《文史知识》
1999年第8期101-106,共6页
-
文摘
一清季流传的《同光名伶十三绝》的画像中,有两位丑行演员。一位是苏丑杨鸣玉(《思志诚》中饰明天亮),另一位是京丑刘赶三(《探亲家》中饰乡下妈妈)。实际上,京剧形成时期最早的丑行演员中,还有一位以擅演高腔丑角而闻名的艺人黄三雄(1813—?)。正如老生行之有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的徽、汉。
-
关键词
刘赶三
三绝
形成时期
余三胜
京剧
丑角
程长庚
文史知识
角色
高腔
-
分类号
K249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刘赶三艺名来历质疑
- 7
-
-
作者
梅京
-
出处
《中国京剧》
1995年第5期43-43,共1页
-
文摘
刘赶三艺名来历质疑梅京读95年第4期《中国京剧》上《艺名集锦话梨园》(李志杰文)获益匪浅,但对“同光十三绝”中京丑刘赶三艺名的来历,有不同看法。李先生说刘是因唱《十八扯》时一人连赶老生、青衣、铜锤花脸三角串戏中戏《二进宫》一炮而红,因此艺名叫刘赶三。...
-
关键词
刘赶三
艺名
大老板
戏中戏
并非如此
据我所知
二进宫
中国京剧
不同看法
三绝
-
分类号
J812
[艺术—戏剧戏曲]
-
-
题名刘赶三传奇
- 8
-
-
作者
王福民
-
出处
《中国京剧》
1994年第3期18-19,共2页
-
文摘
刘赶三传奇王福民一百多年前,画家沈蓉圃绘制了一张十三位京剧名演员的扮相图,一般称之为“同光十三绝”。这其中有两位丑角演员。一是杨鸣玉,人称苏丑杨三。苏昆剧目最为拿手。另一位刘赶三,彩旦戏最为有名。他俩在艺术上各有千秋,名噪京华,称一时“瑜亮”。刘赶三...
-
关键词
刘赶三
杨鸣玉
苏昆
同光十三绝
沈蓉
音乐唱腔
思志诚
王福民
《牛郎织女》
黄海海战
-
分类号
J811
[艺术—戏剧戏曲]
-
-
题名京剧中的动物“演员”
- 9
-
-
作者
武仲平
-
出处
《当代戏剧》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57-58,共2页
-
文摘
为招徕观众,京剧的一些剧目中曾让动物“演员”登台演出,以激起观众的兴趣与好奇。
-
关键词
演员
京剧表演艺术
《西游记》
观众
刘赶三
三十年代
吕洞宾
二郎神
《白蛇传》
小骆驼
-
分类号
J821.31
[艺术—戏剧戏曲]
-
-
题名谭鑫培轶闻一二
- 10
-
-
作者
郑公
-
出处
《戏剧之家》
1997年第1期64-64,共1页
-
文摘
清代,从咸丰到同治、光绪年间,直至宣统终清之世,皮黄盛极一时,加之慈禧太后酷爱京剧,故,京剧更为火爆。同治、光绪时期,京剧界就有"同光十三绝"之称,即程长庚、谭鑫培、张胜奎、杨月楼、刘赶三、徐小香、郝兰田、梅巧玲、余紫云、时小福、杨鸣玉、卢胜奎、朱莲芬,谭鑫培名列第二。由于谭鑫培对京剧老生艺术勇于又善于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改革创新,自成一家,当时就有人把程长庚的徽派、余三胜的汉派、张二奎的京派称之为"老三派",把谭鑫培。
-
关键词
谭鑫培
慈禧太后
改革创新
京剧
程长庚
光绪年间
刘赶三
轶闻
继承传统
余三胜
-
分类号
K825.78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北京市京剧票房、票友活动调查报告
- 11
-
-
作者
仲立斌
-
出处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2008年第S1期160-161,共2页
-
-
关键词
专业演员
活动调查
老舍茶馆
李世英
北京京剧院
刘赶三
中国戏曲学院
张二奎
包丹庭
戏曲学校
-
分类号
J821
[艺术—戏剧戏曲]
-
-
题名京剧的形成和早期的京剧演员
- 12
-
-
作者
张金龙
-
出处
《渤海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2期104-110,共7页
-
文摘
一、京剧形成的历史背景 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清朝是以满族上层为主体而建立的政权,它自1644年入关,至消灭南明政权而成为统治全国的又一个封建王朝。满清自入关后,对明朝官吏即广泛招徕、“官仍其职”,并要求地方官“凡境内隐迹贤良,逐一启荐,以凭征擢”①。满族统治者还尊孔崇儒,让孔子的后人仍袭封衍圣公,并给孔子加上“大成至圣文宣先师”的头衔,又开科取士。这就招引汉族官僚地主纷纷投靠满清新政权。清政府在笼络汉族地主的同时,对于其中持反满态度者,则实行严厉镇压,一旦发现不轨就下令“速行严密讯鞫,务得确情,按律问拟,毋得稍有漏网”。②通过这一拉一打,遂使清朝统治得到巩固,并推动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生产发展,经济繁荣 由于长期战乱,致使土地荒芜,农民逃亡,社会萧条,阶级矛盾激化。富有统治经验的汉族官僚认识到造成农民起义的原因“良由赋役重烦”,因而建议清廷“收拾民心,莫过于轻徭薄赋”。⑤从1644年七月开始,清政府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减免田赋,或全免,或免二分之一、三分之一;有免一年、二年或三年不等。为摆脱财政上的困境,清政府又招集流亡人口开垦荒地。这一系列政策就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复苏。随着经济的恢复发展以及社会的安定和人口的增长,清朝?
-
关键词
余三胜
张二奎
黄润甫
满族统治者
龚云甫
南明政权
《四郎探母》
刘赶三
战宛城
开科取士
-
分类号
G658.3
[文化科学—教育学]
N55
[自然科学总论]
-
-
题名妙语谈片(一)
- 13
-
-
作者
赵伯陶
-
出处
《阅读与写作》
1994年第1期15-16,共2页
-
文摘
八十年代以后,中国的辞书出版突飞猛进,其中有关名言警句、俗语格言、古训佳句的辞典,也同五花八门的鉴赏辞典一样,争奇斗艳般涌现于图书市场,排在架上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这一类辞典有的专于一门,精雕细刻;有的包蕴中外,兼收并蓄。编选形式,也各有千秋,或以类相从,或以拼音笔画为序。
-
关键词
八十年代
以类相从
《海上花列传》
萧衍
《老残游记》
令人
儿女英雄传
流芳后世
刘赶三
遗臭万载
-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给人留下好念想——缅怀京剧表演艺术家丁至云
- 14
-
-
作者
甄光俊
-
出处
《天津政协公报》
2010年第7期35-38,共4页
-
文摘
自京剧形成以来,天津的演员队伍有一个传统特点——诸如刘赶三、孙菊仙、周春奎、李宗义、童芷苓、丁至云、齐啸云等众多成就卓著的一代代名家,全不是科班出身的梨园子弟,而是从票界涌现出来的佼佼者。
-
关键词
京剧表演艺术
李宗义
孙菊仙
童芷苓
刘赶三
梅先生
齐啸云
念想
奇双会
京剧团
-
分类号
K825.78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京剧在天津的唱红
- 15
-
-
-
出处
《天津政协公报》
2013年第9期42-43,共2页
-
文摘
近代的天津,戏曲舞台繁花似锦。其中京剧的形成,就与天津有重要关系。作为一个古老的剧种,京剧是徽调、汉剧进入北京后,互相影响,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某些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特别是吸收了天津调,而逐渐形成的。所以有人说:"徽音与天津调的混合,遂为京剧"。天津是北京的近邻,为京剧的表演提供了舞台,南北各派演员纷纷来天津登台演出;天津是个移民城市,"五方杂处"的人口构成,较少保守思想和传统偏见。
-
关键词
戏曲舞台
保守思想
人口构成
刘赶三
谭鑫培
战北原
郝寿臣
斩黄袍
汪笑侬
徽音
-
分类号
J821
[艺术—戏剧戏曲]
-
-
题名回顾天津戏曲历史
- 16
-
-
作者
甄光俊
-
出处
《天津政协公报》
2013年第4期37-40,共4页
-
文摘
快速繁荣的民间戏曲活动明朝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始有天津城市名称,但它是由于军事需要而设的卫(边防),因此称之为天津卫。此前,天津地界是由直沽寨变化而成的海津镇,尚未形成行政管理的城市规模。当天津还是小县镇的时候,民间演唱戏曲已经很普遍。人们利用自然地理条件,用土木堆砌戏台,艺人在露天舞台上表演各种技艺,群众在四周围观。各种小吃摊、茶摊、杂货摊遍布前后左右。戏演人聚,戏散人去。在现属天津的某些郊县,戏曲活动的历史则早于城区。
-
关键词
张桂轩
仙茶园
女演员
白水滩
家班
刘赶三
黄月山
戏园
侯家后
盖叫天
-
分类号
J809.2
[艺术—戏剧戏曲]
-
-
题名源和流
被引量:1
- 17
-
-
作者
邓可因
-
出处
《前线》
1964年第22期19-,共1页
-
文摘
做一个无产阶级的文艺工作者,首要的任务就是塑造工农兵的典型形象,刻划社会主义的时代风貌,在作品中发出我们时代的最强音. 通过什么途径达到这个目标呢?向哪里去寻找源泉、汲取滋养呢?毛主席早就教导我们: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只有深入火热的现实斗争,在工农兵中扎根,和他们打成一片,和他们血肉相连,息息相关,才会如入宝山,如获甘泉;如同树木扎下了深根,必能长出茂盛的枝叶。做到了这一步,也才能在作品中传达出劳动人民的心声,高唱出时代的凯歌。
-
关键词
时代风貌
文艺工作者
现实斗争
英雄人物
英雄形象
刘赶三
思想革命化
表演技巧
相速
加工提炼
-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漫谈丑角
- 18
-
-
作者
刘斌昆
-
出处
《上海戏剧》
1961年第6期28-31,共4页
-
文摘
京剧的生、旦、净、末、丑五个行档,在表演上,每行有每行的东西。我是演丑的,就談談丑吧。丑,又叫小丑、小花臉或三花臉。关于丑的含义,說法不一,我听老先生說,丑角的“丑”字,是个反話。十二属相里,“丑”属“牛”,牛在动物当中是比較笨的一种,笨的反面不就是聪明嗎?故而这个“丑”字就是机智、灵活的意思;它就跟净角的“净”字一样,“净”是大花臉,臉上勾的东一道紅、西一道黑,怎么能算净呢?所以净角的“净”字也就是不净的反义詞。另外,还有这样解釋的:“丑”就是“醜”的簡写,由此推論为丑角就是醜角,所以有人管丑角叫“拉塌丑”、“脏丑”。
-
关键词
打面缸
子功
时迁偷鸡
刘赶三
脑后音
双下山
湘江会
醉皂
舞蹈身段
三盗
-
分类号
J8
[艺术—戏剧戏曲]
-
-
题名论传统文化对票友的禁锢
被引量:1
- 19
-
-
作者
武翠娟
赵天为
-
机构
浙江传媒学院影视艺术学院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
出处
《中华戏曲》
CSSCI
2013年第2期203-225,共23页
-
基金
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清末民国戏曲票友研究》(批准号:12CB070)
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昆剧表演艺术的脚色传承》(批准号:11CB086)阶段性成果之一
-
文摘
我国戏曲界对业余表演者有一个习惯性的称谓,曰"票友"。票友无疑是我国戏曲史上一个十分独特的演艺群体,他们主要以业余者身份所表现出的对于戏曲艺术的极度痴迷与沉醉而著称。同时,这又是一个涉猎极为广泛的群体,统观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的票友群体,上至王公贵胄,下及市井布衣,比比皆是。然而正典史册对于票友,尤其是他们的粉墨登场事迹,大多抱以缄默的态度,即使偶有只言片语的述记,亦是作为诋毁、批判的依据,不仅上层统治者会打着维护民间风化的旗号对其演戏之举大加干涉、明令禁止。
-
关键词
封建社会时期
论传统
教坊司
上层统治者
刘赶三
有玷官箴
散乐
任半塘
伎艺
戏园
-
分类号
J809.2
[艺术—戏剧戏曲]
-
-
题名从业余到职业的转变:谈票友下海
被引量:1
- 20
-
-
作者
武翠娟
-
机构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
出处
《戏曲研究》
CSSCI
2012年第2期191-207,共17页
-
文摘
票友下海是我国戏曲史上一种较为独特的戏曲文化现象,尤其是在清末民初的百余年间,诸多业余票友或出于对戏曲的痴醉或迫于现实生活的无奈而转业成为职业演员,并由之涌现出了一大批票友出身的戏曲名伶。该文化现象的存在。
-
关键词
刘赶三
汪笑侬
龚云甫
张二奎
清同治
黄润甫
奎派
孙菊仙
穆凤山
内廷供奉
-
分类号
J821
[艺术—戏剧戏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