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与市》与刘恪之道 被引量:2
1
作者 张法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31-135,共5页
本文对中国重要的先锋作家刘恪的代表作《城与市》作了传记学、社会学、文学史三个层面的分析,首先讲了《城与市》的书名显出的作者对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的一种文学性感受;然后,把《城与市》放在作者的创作道路的整体中,讲了作者与时... 本文对中国重要的先锋作家刘恪的代表作《城与市》作了传记学、社会学、文学史三个层面的分析,首先讲了《城与市》的书名显出的作者对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的一种文学性感受;然后,把《城与市》放在作者的创作道路的整体中,讲了作者与时代和文潮之间的一种独特关联;最后对《城与市》所集中呈现出来的作者的独特的文学追求,把玩中文和文体实验,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对之从本体高度进行了一种询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与市》 刘恪 文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语言沉浸于自身”——刘恪“元语言”写作的实践与理论探索
2
作者 张新赞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0-73,共4页
元语言(metalanguage)写作,是刘恪先锋写作的鲜明特征。元语言和相关的概念元叙述、元小说、自主语言等,构成了他先锋写作整体上的一套复杂的手法,同时也是他小说理论思考的一个重点。刘恪的元语言写作彻底颠覆了传统小说的概念,更新了... 元语言(metalanguage)写作,是刘恪先锋写作的鲜明特征。元语言和相关的概念元叙述、元小说、自主语言等,构成了他先锋写作整体上的一套复杂的手法,同时也是他小说理论思考的一个重点。刘恪的元语言写作彻底颠覆了传统小说的概念,更新了当代小说的文本样式。他的元叙述文本是一种带有浓厚诗意的抒情的先锋小说,接通了中国文学中古老的抒情传统;其不断探索的先锋精神,同样表现在理论写作上,超过200万字的小说理论著作是中国小说学取得的最新成果。刘恪以一人之力,在小说领域完成了一场真正的革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恪 元语言 小说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险笔徘徊——刘恪《一滴水的传说》的元体写作
3
作者 胡继华 《中州大学学报》 2019年第1期11-13,共3页
刘恪写的是“一滴水的传说”,却虚构了一部《湘源记》。写出来的是“元体”,而没有写出来的是文体(“小说”)。这是先锋作家的慧黠。山一程,水一程,当年的先锋早已无锋,刘恪到现在却仍然锋芒毕露。依然是先锋,哪怕潮已退,花已残,云已散... 刘恪写的是“一滴水的传说”,却虚构了一部《湘源记》。写出来的是“元体”,而没有写出来的是文体(“小说”)。这是先锋作家的慧黠。山一程,水一程,当年的先锋早已无锋,刘恪到现在却仍然锋芒毕露。依然是先锋,哪怕潮已退,花已残,云已散。读他的“滴水传说”,却感到“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他写的是水。水为“能指”,而天地为其“所指”。于是,读者自然会记得,这是作家的“文德”:“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文心雕龙·原道》)是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说 刘恪 写作 先锋作家 文心雕龙 天地 齐物论 虚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雕刻一滴水——读刘恪的《一滴水的传说》
4
作者 张新赞 《中州大学学报》 2019年第1期15-16,共2页
刘恪的散文,包括他的大部分小说,会让不少读者茫然失措,不知从何说起。但如果真正深入阅读下去,就会发现理解刘恪作品的过程,就是头脑中有关文学的教条不断被摧毁的过程。比如,关于散文,绝大多数人已经习惯于以下的“教诲”:周作人:外... 刘恪的散文,包括他的大部分小说,会让不少读者茫然失措,不知从何说起。但如果真正深入阅读下去,就会发现理解刘恪作品的过程,就是头脑中有关文学的教条不断被摧毁的过程。比如,关于散文,绝大多数人已经习惯于以下的“教诲”:周作人:外国文学里的论文(essay),一批评的,是学术性的。二记述的,是艺术性的,又称作美文,这里边又可以分出叙事与抒情,但也多是两者夹杂的。治新文学的人应多作艺术性的美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恪 传说 雕刻 外国文学 艺术性 周作人 学术性 新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缘意象跨体写作的发生——我看刘恪的《一滴水的传说》
5
作者 王一川 《中州大学学报》 2019年第1期7-9,共3页
刘恪的新作《一滴水的传说——关于〈湘源记〉的元叙事》,从文体视角看具有鲜明的特征:以跨体方式实现知识的丰富性、科学的精确性、想象的零散性和现场体验的逼真性等的紧密融合。这种地缘意象跨体写作,突破了散文与小说之间的通常界限... 刘恪的新作《一滴水的传说——关于〈湘源记〉的元叙事》,从文体视角看具有鲜明的特征:以跨体方式实现知识的丰富性、科学的精确性、想象的零散性和现场体验的逼真性等的紧密融合。这种地缘意象跨体写作,突破了散文与小说之间的通常界限,在文化地理散文或文化地理写作领域展现了一种新气象。作者借湘源追寻,或许亦为探究湘文化精神的源头和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恪 《一滴水的传说》 地缘意象 跨体写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调叙事——刘恪先锋小说开放性文本的多重变奏
6
作者 李瑞华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6期123-126,共4页
刘恪是在先锋小说热潮冷却之后,坚守先锋阵地的作家。在刘恪的先锋小说里,始终张扬着"永不妥协的先锋精神姿态",他的先锋小说被称为"先锋文学的集大成之作"。复调叙事是刘恪先锋小说所使用的一种重要技巧,他认为现... 刘恪是在先锋小说热潮冷却之后,坚守先锋阵地的作家。在刘恪的先锋小说里,始终张扬着"永不妥协的先锋精神姿态",他的先锋小说被称为"先锋文学的集大成之作"。复调叙事是刘恪先锋小说所使用的一种重要技巧,他认为现代小说应有对象语言和元语言两套语言系统,两套语言系统可以并行、交叉、融合。刘恪的先锋小说运用复调叙事展现了灵魂内在的复杂性和事物变化的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恪 先锋小说 复调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欲望叙事——刘恪先锋小说的叙事模式研究
7
作者 李瑞华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3期42-43,46,共3页
刘恪是在先锋小说热潮冷却之后,坚守先锋阵地的作家。他的先锋小说被称为"先锋文学的集大成之作"。通过对其先锋小说的叙事模式进行研究,认为刘恪的先锋小说的欲望叙事是通过对前文本的戏拟消解了道德救赎的神圣。
关键词 刘恪 先锋小说 叙事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力于探究文学的内部规律——作为学者的刘恪
8
作者 余三定 《云梦学刊》 2014年第2期103-104,共2页
刘恪兼具作家与学者的双重身份,我这里只谈作为学者的刘恪。作为学者的刘恪,对于文学的研究有自己的特点和追求,那就是他多年以来致力于探究、揭示文学的内部规律。对此我简要谈谈五个方面的看法。其一,关于文学内部规律与外部规律... 刘恪兼具作家与学者的双重身份,我这里只谈作为学者的刘恪。作为学者的刘恪,对于文学的研究有自己的特点和追求,那就是他多年以来致力于探究、揭示文学的内部规律。对此我简要谈谈五个方面的看法。其一,关于文学内部规律与外部规律概念的辨析。一般认为,大而言之,关于文学的研究主要有两个层面:如果着重在研究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比如上午有人讲到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等问题,那就可以说其侧重在研究文学的外部规律;如果着重在研究文学的内在构成和文学的创作过程等问题,那就可以说其侧重在研究文学的内部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部规律 文学 刘恪 学者 外部规律 意识形态 社会生活 创作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锋,作为虚构的文学梦想--关于刘恪及其理论专著的贡献
9
作者 李海英 《中州大学学报》 2023年第1期26-30,共5页
当代小说家刘恪在进行文学创作的同时深耕现代小说理论研究,先是从小说技巧入手探究现代小说与先锋小说的秘密,继而沿着心理→语言→艺术→法则→境界的诗学秩序,对文学关键词进行具有个体色彩的诗学阐释,进而从美学角度讨论一百年来中... 当代小说家刘恪在进行文学创作的同时深耕现代小说理论研究,先是从小说技巧入手探究现代小说与先锋小说的秘密,继而沿着心理→语言→艺术→法则→境界的诗学秩序,对文学关键词进行具有个体色彩的诗学阐释,进而从美学角度讨论一百年来中国现代小说语言的发生、进展、现象、状况以及当下写作的可能性,多年来不断实践着前瞻性的理论建构,为当下小说理论研究与文学理论建构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恪 小说技巧 词语诗学 语言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寻语言游戏及其规则的奥秘——刘恪《现代小说语言美学》读后
10
作者 李春青 《中州大学学报》 2014年第1期9-12,共4页
刘恪的《现代小说语言美学》开启了从语言角度研究文学的新视角、新路径,从而使中国的文学理论切近到当下文学实践的内部,对中国文学理论摆脱当前困境给出了可行的出路:可以解决文学理论与当下文学现象脱节的问题;"语言诗学"... 刘恪的《现代小说语言美学》开启了从语言角度研究文学的新视角、新路径,从而使中国的文学理论切近到当下文学实践的内部,对中国文学理论摆脱当前困境给出了可行的出路:可以解决文学理论与当下文学现象脱节的问题;"语言诗学"为承认文学的独特性、探索文学奥秘提供了可能性;"语言诗学"是沟通"审美诗学"与"文化诗学"的桥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恪 《现代小说语言美学》 语言诗学 文化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小说理论暨刘恪学术研讨会撮要
11
作者 张新赞 《云梦学刊》 2014年第2期110-116,共7页
2013年12月6日至8日,由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文艺学研究中心和河南省高校人文重点学科开放研究中心共同筹备的“中国现代小说理论暨刘恪学术研讨会”在开封举行。与会学者对中国现代小说理论及刘恪的学术理... 2013年12月6日至8日,由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文艺学研究中心和河南省高校人文重点学科开放研究中心共同筹备的“中国现代小说理论暨刘恪学术研讨会”在开封举行。与会学者对中国现代小说理论及刘恪的学术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研讨会 小说理论 中国现代 刘恪 重点研究基地 人文社科 文艺学研究 河南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痕迹、地方性与历史叙述——浅谈刘恪小说理论中的“痕迹”观念
12
作者 石天强 《创作与评论》 2014年第12期22-26,共5页
“痕迹”在刘恪的小说理论中占据着一个十分微妙的位置,尽管在他的两本小说理论著作中,并没有为这个概念留下任何确定的阐释空间,但痕迹这个概念却以各种形式流淌于他对小说的解读中。窃以为,这一概念恰恰切入了现代小说语言美学的... “痕迹”在刘恪的小说理论中占据着一个十分微妙的位置,尽管在他的两本小说理论著作中,并没有为这个概念留下任何确定的阐释空间,但痕迹这个概念却以各种形式流淌于他对小说的解读中。窃以为,这一概念恰恰切入了现代小说语言美学的要害,它集有形与无形于一体,在象与象外相和的世界中,悄然留下无痕的一笔,也使得小说分析不仅仅是语言的逻辑展示,还是小说语言编织的美学世界的呈现过程。在《现代小说语言美学》一著中,刘恪特意谈到地方语言会在小说语言的三个方面留下痕迹。首先是语音的痕迹。汉字字形的平面化抹平了语言中存在的地方性声音差异,但作为说的语言在作为写的语言中并不会完全丧失其地方特性,而呈现为一种不符合标准汉语的文字组合形式,甚至在声音上也显得十分生硬,但这生硬的声音恰恰是语言地方性的一种表达形式。如鲁迅小说中的“好鲍勃罗”,在南方语言中表现为一种委婉的口音,这与标准汉语的生硬的声音完全不同,而痕迹就存在于两种不同声音的差异性系统中。其次是叙述人讲述的痕迹。尽管在小说写作中,叙述人会以各种形式将自我包装起来,尤其是通过标准化的官话,将自己打扮成一个谁都可以懂他讲的话的人,但地方性的口音依然会以各种形式存留于叙述人的声音中,鲁迅的绍兴风格、老舍的北京口音、沈从文的湖南味道都会在叙述中显现出来。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所说的关于作者的风格,实际是与声音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甚至是与作者所生长的地方文化密切相关的,这种风格不仅仅是个体的,还是地方的,二者的结合,以痕迹的形式存在于作者书写的风格中。其三是人物对话的痕迹。这体现为小说中具体的人物语言形式,并表现出明显的地方特征。刘恪认为,这种地方性,有时是作者故意加上去的,鲁迅于((离婚》中所写的爱姑的骂人话“那个娘滥十十万人生的”,老舍《骆驼祥子》中写虎妞的话“跟你说好的算白饶”,沈从文则在《边城》中写人夸翠翠长得“标致,像个观音样子”,都成为一种地方性痕迹的直接表达,即一种有形的痕迹。但这种对话的痕迹更多地体现于写作的无意识中,而不以对话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鲁迅的小说好L乙己》,人物的对话是经过作者高度编排之后的结果,可以说是在整体上丧失了地方性,但“温一碗酒”“要一碟茴香豆”这一独特的意象形式,还有小说那句经典的开篇语:“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都在塑造着一种声音氛围。而盐煮笋、茴香豆等的下酒物,短衣帮们站着喝酒的形态,都以各种方式塑造着对话人的声音特点,并形成了一种无意识的声音氛围,它似乎难以被捕捉到,但它又具体地存在在那里。因此,所谓无意识的声音痕迹可能并不存在于人物对话的声音之中,而是存在于对话声音之外的氛围塑造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理论 历史叙述 地方性 痕迹 刘恪 声音特点 语言美学 人物对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小说语言历史的总结与现代小说语言美学的宏伟建构——论刘恪的小说理论及其学术贡献
13
作者 刘进才 《创作与评论》 2014年第12期14-21,共8页
进入近代社会以来,小说这一文类逐渐从不登大雅之堂的边缘文体进入到人们阅读的中心地位,尤其是梁启超宣称“小说为文学最上层”的惊世骇俗之言,更把世人的阅读目光吸引到小说上来。随着小说地位的提升,小说作者队伍不断扩大,小说... 进入近代社会以来,小说这一文类逐渐从不登大雅之堂的边缘文体进入到人们阅读的中心地位,尤其是梁启超宣称“小说为文学最上层”的惊世骇俗之言,更把世人的阅读目光吸引到小说上来。随着小说地位的提升,小说作者队伍不断扩大,小说的数量和质量也日益扩大和提高。就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而论,如果单从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的文体分类的数量着眼加以考察,小说可谓是蔚为壮观、独占鳌头。相对于现代诗歌理论的宏富和驳杂,中国现代小说理论乃至小说美学的著述则相对薄弱。作为现代生活样式和现代社会意识催生的中国现代小说,与中国古典小说迥异之处在于叙述语言的白话化。近些年来,学界已经开始把学术视野聚焦到现代语言上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小说 小说理论 学术贡献 语言美学 语言历史 现代诗歌理论 刘恪 宏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小说理论暨刘恪学术研讨会综述
14
作者 张新赞 《创作与评论》 2014年第4期116-121,共6页
2013年12月6日至8日,由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文艺学研究中心和河南省高校人文重点学科开放研究中心共同筹备的“中国现代小说理论暨刘恪学术研讨会”在古都开封举行。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 2013年12月6日至8日,由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文艺学研究中心和河南省高校人文重点学科开放研究中心共同筹备的“中国现代小说理论暨刘恪学术研讨会”在古都开封举行。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沈阳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工商大学、湖南理工学院、福建省社会科学院、河南省文学院、河南大学、中国现代文学馆、中国作协、河南作协、河南文联、开封作协等多所知名高校和研究所的专家学者及《当代文坛》《创作与评论》《社会科学辑刊》《中州大学学报》《莽原》《东京文学》《汉语言文学研究》等多家学术刊物代表50余人出席了会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馆 学术研讨会 小说理论 研讨会综述 刘恪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社会科学院 河南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生活有所发现 对文体有所贡献——简论刘恪的小说创作 被引量:6
15
作者 何镇邦 《当代文坛》 CSSCI 2005年第5期30-32,共3页
关键词 刘恪 小说 文学创作 文体 《墙上鱼耳朵》 当代文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是延宕先锋文学还是堂·吉诃德的一击——读刘恪的长篇小说《城与市》 被引量:4
16
作者 贺绍俊 《小说评论》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5-20,共6页
关键词 刘恪 长篇小说 《城与市》 先锋文学 叙述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将文体实验进行到底——刘恪的《城与市》 被引量:3
17
作者 吴义勤 《小说评论》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42-45,共4页
关键词 刘恪 《城与市》 先锋文学 小说 文学评论 表现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家型学者刘恪的学术语言特色——以《中国现代小说语言史》为例
18
作者 刘海燕 《云梦学刊》 2015年第2期106-108,共3页
刘恪的《中国现代小说语言史》,始于文学内部的研究,即从文学语言出发,采取直面命名、清晰分类和细致描述的言说方式。他的分析和总结是在描述的基础上生长出来的,而不是观念先行;他使用的是他内心感受出的语言,而不是公共语言;他把创... 刘恪的《中国现代小说语言史》,始于文学内部的研究,即从文学语言出发,采取直面命名、清晰分类和细致描述的言说方式。他的分析和总结是在描述的基础上生长出来的,而不是观念先行;他使用的是他内心感受出的语言,而不是公共语言;他把创造性的热情带到学术研究里,使学术语言有了体温、创见和趣味。这对当代学界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恪 《中国现代小说语言史》 学术语言 描述式 创造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都市的氤氲——刘恪都市小说印象
19
作者 杨厚钧 《创作与评论》 CSSCI 2012年第11期92-93,114,共3页
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农裔城籍作家如何表现城市与乡村是我们民族思想和审美演进的重大事件。鲁迅站在城市现代性的立场审视乡村国民的劣根性,他的姿态是勇敢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时代的局限,使得他无论对于乡村还是对于城市... 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农裔城籍作家如何表现城市与乡村是我们民族思想和审美演进的重大事件。鲁迅站在城市现代性的立场审视乡村国民的劣根性,他的姿态是勇敢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时代的局限,使得他无论对于乡村还是对于城市都多少有些隔膜;沈从文的文字是优美的,但他的过于强烈的“乡下人”意识其实内在着一种强烈的脱乡入城的执着与自卑,由此让我们不能不生出一种“矫情”之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小说 印象 刘恪 现代化过程 “乡下人” 审美演进 民族思想 二十世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指源头和根本的极致文本——读刘恪的《一滴水的传说》
20
作者 高兴 《中州大学学报》 2019年第1期9-10,共2页
在忙碌中,让自己静下来,再静下来,读刘恪的散文《一滴水的传说》。读此散文,需要高度的专注,需要绝对的静心,因为这可不是一般的文本。这是作家刘恪,或者说,湘人刘恪,或者更准确地说,湘人作家刘恪奉献出的又一个极致的文本。我之所以称... 在忙碌中,让自己静下来,再静下来,读刘恪的散文《一滴水的传说》。读此散文,需要高度的专注,需要绝对的静心,因为这可不是一般的文本。这是作家刘恪,或者说,湘人刘恪,或者更准确地说,湘人作家刘恪奉献出的又一个极致的文本。我之所以称之为“极致的文本”,首先,是因为它的极端庞杂,极端丰富,真可谓包罗万象。它既是文学呈现,同时又涉及历史、文化、地理、哲学、科学、宗教、心理学,甚至气象学等种种学科。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没有足够的底气和勇气,没有足够的艺术敏感和写作才华,谁敢碰这样的文本?谁又能驾驭得了这样的文本?阅读这一文本时,我分明又感觉到了湘人刘恪的那股“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劲儿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 刘恪 传说 源头 文学呈现 知识储备 湘人 心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