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城与市》与刘恪之道 |
张法
|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2
|
|
2
|
当“语言沉浸于自身”——刘恪“元语言”写作的实践与理论探索 |
张新赞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0 |
|
3
|
险笔徘徊——刘恪《一滴水的传说》的元体写作 |
胡继华
|
《中州大学学报》
|
2019 |
0 |
|
4
|
雕刻一滴水——读刘恪的《一滴水的传说》 |
张新赞
|
《中州大学学报》
|
2019 |
0 |
|
5
|
地缘意象跨体写作的发生——我看刘恪的《一滴水的传说》 |
王一川
|
《中州大学学报》
|
2019 |
0 |
|
6
|
复调叙事——刘恪先锋小说开放性文本的多重变奏 |
李瑞华
|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
0 |
|
7
|
欲望叙事——刘恪先锋小说的叙事模式研究 |
李瑞华
|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CAS
|
2011 |
0 |
|
8
|
致力于探究文学的内部规律——作为学者的刘恪 |
余三定
|
《云梦学刊》
|
2014 |
0 |
|
9
|
先锋,作为虚构的文学梦想--关于刘恪及其理论专著的贡献 |
李海英
|
《中州大学学报》
|
2023 |
0 |
|
10
|
探寻语言游戏及其规则的奥秘——刘恪《现代小说语言美学》读后 |
李春青
|
《中州大学学报》
|
2014 |
0 |
|
11
|
中国现代小说理论暨刘恪学术研讨会撮要 |
张新赞
|
《云梦学刊》
|
2014 |
0 |
|
12
|
痕迹、地方性与历史叙述——浅谈刘恪小说理论中的“痕迹”观念 |
石天强
|
《创作与评论》
|
2014 |
0 |
|
13
|
中国现代小说语言历史的总结与现代小说语言美学的宏伟建构——论刘恪的小说理论及其学术贡献 |
刘进才
|
《创作与评论》
|
2014 |
0 |
|
14
|
现代小说理论暨刘恪学术研讨会综述 |
张新赞
|
《创作与评论》
|
2014 |
0 |
|
15
|
对生活有所发现 对文体有所贡献——简论刘恪的小说创作 |
何镇邦
|
《当代文坛》
CSSCI
|
2005 |
6
|
|
16
|
是延宕先锋文学还是堂·吉诃德的一击——读刘恪的长篇小说《城与市》 |
贺绍俊
|
《小说评论》
北大核心
|
2004 |
4
|
|
17
|
将文体实验进行到底——刘恪的《城与市》 |
吴义勤
|
《小说评论》
北大核心
|
2002 |
3
|
|
18
|
作家型学者刘恪的学术语言特色——以《中国现代小说语言史》为例 |
刘海燕
|
《云梦学刊》
|
2015 |
0 |
|
19
|
都市的氤氲——刘恪都市小说印象 |
杨厚钧
|
《创作与评论》
CSSCI
|
2012 |
0 |
|
20
|
直指源头和根本的极致文本——读刘恪的《一滴水的传说》 |
高兴
|
《中州大学学报》
|
2019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