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刑法领域单位平等之现状及完善
1
作者 李炜 瞿勇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97-102,共6页
平等是公平和正义的基础。一个缺乏平等的社会,必然有失公平和正义。如今平等已经被各国普遍公认为人类社会的根本原则和首要价值,并相继在各国宪法、法律以及国际公约中得到确认和遵奉。我国也不例外。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宪法原则的确立... 平等是公平和正义的基础。一个缺乏平等的社会,必然有失公平和正义。如今平等已经被各国普遍公认为人类社会的根本原则和首要价值,并相继在各国宪法、法律以及国际公约中得到确认和遵奉。我国也不例外。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宪法原则的确立,为各类主体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实现平等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和保障,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下位部门法贯彻平等原则却有失偏颇,如刑法对不同所有制主体的平等保护问题即属典型,亟待引起重视并加以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法领域 单位平等 现状 完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主义视角下刑法的结构化思考——兼论尖端医疗领域犯罪类型化
2
作者 李晓东 董邦俊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2-63,共12页
风险社会背景下,刑法对于社会风险的回应能力不足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需要重新审视刑法功能,通过功能的准确定位引领刑法结构的变化,进而促进刑法保持相对开放性与相对稳定性。刑法功能应当围绕社会需求重新定位为降低复杂性、维持期... 风险社会背景下,刑法对于社会风险的回应能力不足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需要重新审视刑法功能,通过功能的准确定位引领刑法结构的变化,进而促进刑法保持相对开放性与相对稳定性。刑法功能应当围绕社会需求重新定位为降低复杂性、维持期待、活性回应和防止通约的功能。刑法应构建以刑事政策为目的要素、法益为核心要素、法网为增长要素的刑法结构,形成“刑事政策连接刑法系统与外在环境,保证刑法结构的相对开放性,法益作为中间桥梁,将合理化的外在预期转化为刑法体系所应接纳的纲要,法网将纲要具体化为实施符码,保证刑法系统内在运作相对封闭性”的运行模式。借鉴领域法学的研究范式,形成“问题导向—领域界分—行为审视—法益抽离—风险/危险评估—路径选择”的领域刑法研究范式和刑法体系完善方法,并通过尖端医疗领域予以实验和落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主义 刑法功能 刑法结构 领域刑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洗钱罪不法的规范判断 被引量:1
3
作者 魏东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9-84,共16页
洗钱罪不法的规范判断及其法理研究,应在借鉴吸纳传统的立法事实论和法教义学方法论的基础上转向金融领域刑法论范式路径。通过金融领域刑法论及累积犯论、集体法益论,可证立洗钱罪的不法实质是侵犯了金融安全和司法秩序双重保护法益。... 洗钱罪不法的规范判断及其法理研究,应在借鉴吸纳传统的立法事实论和法教义学方法论的基础上转向金融领域刑法论范式路径。通过金融领域刑法论及累积犯论、集体法益论,可证立洗钱罪的不法实质是侵犯了金融安全和司法秩序双重保护法益。以“金融领域掩隐行为定型论”及其限定论的新法理塑造,能够有效解释洗钱罪不法的规范类型,合理确定洗钱罪与我国《刑法》第312条、第349条的不法竞合关系及其处断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洗钱罪 不法实质 不法行为 不法竞合 金融领域刑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狭义刑法学技术层面看犯罪本质 被引量:2
4
作者 廖瑜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35-138,共4页
把握犯罪本质特征是最终界定犯罪本质的基础,犯罪的本质特征是应受刑罚惩罚性;犯罪本质具有多样性。在狭义刑法学研究领域,基于技术性的考虑,其本质是主观恶性。犯罪的应受刑罚惩罚性这一本质特征是由作为犯罪本质的主观恶性所决定的,... 把握犯罪本质特征是最终界定犯罪本质的基础,犯罪的本质特征是应受刑罚惩罚性;犯罪本质具有多样性。在狭义刑法学研究领域,基于技术性的考虑,其本质是主观恶性。犯罪的应受刑罚惩罚性这一本质特征是由作为犯罪本质的主观恶性所决定的,两者互为表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本质特征 犯罪本质 刑法领域 技术层面
原文传递
刑事潜规则的表现形式、成因与消解
5
作者 卢宇 娄瀚文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64-170,共7页
刑法的实施主要依赖于正式规则,但也存在着影响法律运行的潜规则。在刑事领域内,潜规则有多种表现形式,正式规则的不完善、对权力的滥用、法外利益的追求以及部分民众对法律信任的缺失都是刑事领域潜规则滋生和发展的原因。要消解刑法... 刑法的实施主要依赖于正式规则,但也存在着影响法律运行的潜规则。在刑事领域内,潜规则有多种表现形式,正式规则的不完善、对权力的滥用、法外利益的追求以及部分民众对法律信任的缺失都是刑事领域潜规则滋生和发展的原因。要消解刑法领域的潜规则,可以加大立法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明确权力边界,形成有力监督;加强程序公开,完善保障体系;增强公民法律意识,提升公民法律信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法领域 潜规则 消解路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