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线粒体CO1基因的DNA条形码在石首鱼科(Sciaenidae)鱼类系统分类中的应用 被引量:75
1
作者 柳淑芳 陈亮亮 +1 位作者 戴芳群 庄志猛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23-232,共10页
采用CO1基因特异扩增测序及与GenBank已有序列联配分析的方法,进行了石首鱼科19属30种鱼类75个CO1基因片段的序列比较和系统进化研究,结果表明,石首鱼科鱼类该片段的平均GC含量为48.3%,其中第2密码子位点含量最高(51%-58.4%,平均56.6%),... 采用CO1基因特异扩增测序及与GenBank已有序列联配分析的方法,进行了石首鱼科19属30种鱼类75个CO1基因片段的序列比较和系统进化研究,结果表明,石首鱼科鱼类该片段的平均GC含量为48.3%,其中第2密码子位点含量最高(51%-58.4%,平均56.6%),第1密码子变化范围最大(27.6%-54.1%,平均44.9%),第3密码子差别较小(41.6%-43.6%,平均42.7%)。依据Kimura-2-parameter模型,30种石首鱼科鱼类种内遗传距离平均值为0.006,种间为0.210,种间遗传距离是种内的35倍;在分子系统树上,28个种(93.3%)可形成单系,18个属(94.7%)可聚为独立的分支;与形态学分类不同的是,由黑鳃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与棘头梅童鱼(C.niveatus)的遗传距离(0.004)推断二者遗传变异尚未达到种的分化水平,灰鳍彭纳石首鱼(Pennahia anea)与白姑鱼(Argyrosomus argentatus)的形态学特征相似性和条形码序列同源性都提示二者可能为同种异名,而红牙(Otolithes ruber)印度洋和南海两个地理群体间的遗传分化已经达到种的水平。本研究证明线粒体CO1基因可作为DNA条形码对石首鱼科鱼类进行有效的物种鉴定,亦可用于探讨石首鱼科的属、种分类单元系统发育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首鱼科 CO1基因 DNA条形码 分子系统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COI基因部分序列的长江口虾虎鱼科鱼类系统分类 被引量:16
2
作者 于亚男 宋超 +2 位作者 侯俊利 王妤 庄平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8,共6页
对采自长江口的7种虾虎鱼(Gobiidae)19个个体的线粒体COI基因进行测序,其他6种虾虎鱼的相应序列从Genbank中获得。序列分析结果显示7种虾虎鱼的COI基因部分序列密码子的第一位碱基的GC碱基含量最恒定,第三位碱基的GC含量最高,平均A+T的... 对采自长江口的7种虾虎鱼(Gobiidae)19个个体的线粒体COI基因进行测序,其他6种虾虎鱼的相应序列从Genbank中获得。序列分析结果显示7种虾虎鱼的COI基因部分序列密码子的第一位碱基的GC碱基含量最恒定,第三位碱基的GC含量最高,平均A+T的含量要高于G+C的含量,与多种鱼类的COI基因的碱基特点相似。运用MEGA5.0计算13种虾虎鱼的种间遗传距离,表明拉氏狼牙虾虎鱼(Oxyurichthy tentacularis)与孔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归属于近盲虾虎鱼亚科,根据种间遗传距离与系统发育树的结构特征推测,触角沟虾虎鱼和矛尾虾虎鱼可能具有共同的起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虎鱼科 线粒体细胞C亚基(COI) 分子系统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16S rRNA基因部分序列的长江口虾虎鱼科鱼类系统分类 被引量:6
3
作者 吕杨 宋超 +4 位作者 刘媛媛 赵峰 张涛 高宇 庄平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7-25,共9页
为了确定线粒体16SrRNA基因在长江口虾虎鱼科鱼类系统分类及物种鉴定中的作用,采用16SrRNA基因特异扩增测序及GenBank已有序列联合配对分析的方法,对长江口虾虎鱼科9属11种鱼类34个16SrRNA基因片段的序列进行比较和系统分类研究。统... 为了确定线粒体16SrRNA基因在长江口虾虎鱼科鱼类系统分类及物种鉴定中的作用,采用16SrRNA基因特异扩增测序及GenBank已有序列联合配对分析的方法,对长江口虾虎鱼科9属11种鱼类34个16SrRNA基因片段的序列进行比较和系统分类研究。统计分析显示,虾虎鱼科鱼类该片段的A含量明显高于其它3个碱基含量,A+T的平均含量高于G+C的平均含量,第3密码子位点G+C含量最高,其平均值为51.1%,变化范围为49.8%~53.2%。全部转换位点多于颠换位点,转换/颠换比值为1.45。依据Maximum Composite Likelihood模型,得出11种虾虎鱼科鱼类种问遗传距离平均值为0.151,种内为0.002,种间遗传距离是种内遗传距离的76倍。通过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构建系统发育树,显示长江口虾虎鱼科鱼类为明显的单系群,并进一步佐证把传统形态分类中弹涂鱼科的青弹涂鱼(Scartelaos histiophorus)和大弹涂鱼(Boleophthalmus pectinirostris)及鳗虾虎鱼科的拉氏狼牙虾虎鱼(Odontamblyopus lacepedii)和红狼牙虾虎鱼(Odontamblyopus rubicundus)归属于虾虎鱼科的合理性。聚类结果显示红狼牙虾虎鱼和拉氏狼牙虾虎鱼聚在一起,其节点支持率达100%,两者可能为同种异名。本研究表明,线粒体16SrRNA基因序列作为分子标记对虾虎鱼科鱼类进行物种鉴定和系统分类是可行的,可为虾虎鱼类的亲缘关系分析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虎鱼科 16SrRNA 分子系统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基因的石珊瑚分子系统学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刘丽 李晓娜 +1 位作者 陈育盛 刘楚吾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14-820,共7页
以广东徐闻地区常见的6科10属17种石珊瑚的21个样本为研究对象,对线粒体COⅠ、16SrRNA和mtSSU三基因片段数据进行了联合分析,并计算了属间和科间遗传距离;利用邻接法、最大简约法和最大似然法分别构建了分子系统树。序列分析结果显示,... 以广东徐闻地区常见的6科10属17种石珊瑚的21个样本为研究对象,对线粒体COⅠ、16SrRNA和mtSSU三基因片段数据进行了联合分析,并计算了属间和科间遗传距离;利用邻接法、最大简约法和最大似然法分别构建了分子系统树。序列分析结果显示,石珊瑚线粒体基因碱基构成同样具有AT偏倚特征;石珊瑚属间的遗传距离显著大于属内遗传距离,而所有石珊瑚与两个外类种群的距离均大于石珊瑚之间的遗传距离;在系统发育树中,分子系统分类结果与形态学分类阐述的遗传进化关系略有差别,暗示传统形态学分类可能受珊瑚骨骼生长可塑性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珊瑚 联合分析 分子系统分类 遗传进化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用线粒体COⅠ基因分析8种石珊瑚系统发育关系 被引量:4
5
作者 李晓娜 刘丽 刘楚吾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3-88,共6页
通过COⅠ基因特异扩增测序,对徐闻地区的8种石珊瑚COⅠ基因片段序列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该片段的平均G+C含量为41.60%。其中,第1密码子位点的含量最高(42.26%~44.05%,平均为43.45%);转换和颠换多发生在第3密码子位点,比例高达70.... 通过COⅠ基因特异扩增测序,对徐闻地区的8种石珊瑚COⅠ基因片段序列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该片段的平均G+C含量为41.60%。其中,第1密码子位点的含量最高(42.26%~44.05%,平均为43.45%);转换和颠换多发生在第3密码子位点,比例高达70.30%和72.70%。采用临位连接(NJ)、最小进化(ME)和最大似然(ML)法对本研究中徐闻的8种及引自GenBank的20种石珊瑚COⅠ基因片段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分子系统分类与传统分类略有差异,暗示珊瑚表型可塑性可能对传统分类存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珊瑚 线粒体COⅠ 分子系统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COⅠ基因部分序列的长江口舌鳎科鱼类系统分类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宋超 于亚男 +2 位作者 张涛 杨刚 章龙珍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16-726,共11页
为了确定线粒体COⅠ基因在长江口舌鳎科鱼类系统分类及物种鉴定中的作用,本实验采用线粒体COⅠ基因特异扩增测序及GenBank已有序列联合配对分析的方法,对长江口舌鳎科2属9种鱼类39个COⅠ基因片段的序列进行比较和系统进化研究。采用MEGA... 为了确定线粒体COⅠ基因在长江口舌鳎科鱼类系统分类及物种鉴定中的作用,本实验采用线粒体COⅠ基因特异扩增测序及GenBank已有序列联合配对分析的方法,对长江口舌鳎科2属9种鱼类39个COⅠ基因片段的序列进行比较和系统进化研究。采用MEGA 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舌鳎科鱼类该片段的平均AT含量高于GC含量,第1密码子位点含量最高(51.8%~57.3%,平均53.8%),第2密码子的含量稳定,均为42.0%,第3密码子变化范围最大(28.1%~37.8%,平均32.4%)。依据Kimura-2-parameter模型,9种舌鳎科鱼类种间遗传距离平均值为0.191,种内为0.003,种间遗传距离是种内的63.7倍。采用最大简约法(MP)和邻接法(NJ)构建系统发育树,显示长江口舌鳎科鱼类为明显的单系群,但舌鳎科鱼类内部的系统发育关系与形态分类划分的亚属并不完全一致,其中须鳎属的日本须鳎(Paraplagusis japonica)与拟舌鳎亚属的宽体舌鳎(Cynoglossus robustus)聚为一支。虽然三线舌鳎亚属的种类均可聚为独立的分支,但短吻三线舌鳎(C.abbreviatus)与紫斑舌鳎(C.purpureomaculatus)、长吻红舌鳎(C.lighti)与短吻红舌鳎(C.joyneri),两组间种间遗传距离分别为0.002和0.007,两组物种间均存在同种异名现象。本研究表明,线粒体COⅠ基因作为分子标记除了能筛选出同种异名种类外,还能够对舌鳎科鱼类进行有效的物种鉴定和系统进化分析,线粒体COⅠ基因作为分类条形码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舌鳎科 COⅠ DNA条形码 分子系统分类
原文传递
Reanalysis of the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the Pentatomomorpha(Hemiptera: Heteroptera) based on ribosomal, Hox and mitochondrial genes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敏 王艳会 +4 位作者 谢强 田晓轩 李腾 张虎芳 卜文俊 《Entomotaxonomia》 CSCD 2016年第2期81-91,共11页
Pentatomomorpha is one of the most biodiverse infraorders among the true bugs(Hemiptera: Heteroptera).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superfamilies within this infraorder have been uncertain, especially for t... Pentatomomorpha is one of the most biodiverse infraorders among the true bugs(Hemiptera: Heteroptera).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superfamilies within this infraorder have been uncertain, especially for the Eutrichophora. The previous studies were based on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or just mitochondrial or nuclear genes, or only partial 18 S rDNA and COI. In this study, we used maximum likelihood(ML) and Bayesian inference(BI) based on massive molecular datasets(18S rDNA, 28 S rDNA, Hox and mitochondrial genes totaling 21 loci and 12,538 characters) to infer a robust phylogeny for this terrestrial group. Results strongly support the monophyly of all superfamilies; the superfamily status of Aradoidea and the following relationships:(Aradoidea +(Pentatomoidea +(Coreoidea +(Lygaeoidea + Pyrrhocoroidea)))) in Pentatomomorpha, and(Coreoidea +(Lygaeoidea + Pyrrhocoroidea)) in Eutrichophora.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sampling greater numbers of genes is an effective tool for resolving phylogenetic probl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xonomy Eutrichophora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molecular dataset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φ-Group for n Submodules Systems as a Generalization of the K-Theory
8
作者 Dong LI Xiaoman CHEN Shengzhi XU 《Chinese Annals of Mathematics,Series B》 SCIE CSCD 2014年第1期101-114,共14页
In this paper,the authors construct a φ-group for n submodules,which generalizes the classical K-theory and gives more information than the classical ones.This theory is related to the classification theory for indec... In this paper,the authors construct a φ-group for n submodules,which generalizes the classical K-theory and gives more information than the classical ones.This theory is related to the classification theory for indecomposable systems of n subspa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ystem of n subspaces System of n submodules Ф-Group K-THEORY Indecomposable system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