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分子内扭转电荷转移探针DMABN测定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临界胶团浓度 被引量:5
1
作者 林翠英 宋利 赵剑曦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846-1850,共5页
以对二甲氨基苯甲腈(DMABN)为探针,测定它在表面活性剂(C12TABr、SDS、C12E23、C12-3-C12·2Br)水溶液中的第二重荧光强度(Ia)和对应的特征波长(λa)对表面活性剂浓度(c)曲线,由Ia-c曲线的转折点或λa-c曲线对应的一阶导数极小点可... 以对二甲氨基苯甲腈(DMABN)为探针,测定它在表面活性剂(C12TABr、SDS、C12E23、C12-3-C12·2Br)水溶液中的第二重荧光强度(Ia)和对应的特征波长(λa)对表面活性剂浓度(c)曲线,由Ia-c曲线的转折点或λa-c曲线对应的一阶导数极小点可以获得临界胶团浓度(cmc).由于C12-3-C12·2Br在水溶液中强烈聚集,利用λa-c曲线还可以获得其胶团结构松散度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内扭转电荷转移探针 双重荧光 DMABN 临界胶团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飞秒受激拉曼光谱研究9-(2,2-二氰乙烯基)久洛啶中分子内扭转电荷转移和异构化动力
2
作者 王正心 姜甲明 +1 位作者 黄逸凡 刘伟民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4期397-403,I0034,共8页
本文利用飞秒受激拉曼光谱结合量子化学计算研究了9-(2,2-二氰乙烯基)久洛啶分子在环已烷、四氢呋喃和二甲基亚砜溶剂中的激发态结构动力学.实验中观测到该分子的氢原子离面振动模式以及双基(C=N)对称/反对称伸缩振动模式,这两种振动模... 本文利用飞秒受激拉曼光谱结合量子化学计算研究了9-(2,2-二氰乙烯基)久洛啶分子在环已烷、四氢呋喃和二甲基亚砜溶剂中的激发态结构动力学.实验中观测到该分子的氢原子离面振动模式以及双基(C=N)对称/反对称伸缩振动模式,这两种振动模式的发现意味着该分子在光激发后将沿C7=Cg双键和C4-C7单键进行扭转,即通过异构化和分子内扭转电荷转移两种无辐射弛豫方式有效地淬灭局域性激发态上的粒子数.在非极性溶剂中,光激发导致局域性激发态的粒子数布居,其中一部分粒子数通过异构化以无辐射形式弛豫回基态;此外,虽然非极性溶剂中没有出现分子内电荷传中间态,部分局域性激发态粒子数直接通过荧光发射弛豫回到基态,另一部分局域性激发态粒子数则通过分子内扭转电荷转移过程无辐射弛豫回基态.在极性溶剂中,光激发导致局域性激发态粒子数布居,其中一部分粒子数通过异构化无辐射弛豫回基态;另一部分局域性激发态的粒子数通过超快的分子内电荷传递过程弛豫至分子内电荷传递发光态,分子内电荷传递态上的粒子数一部分通过荧光发射弛豫回到基态,另一部分则通过分子内扭转电荷转移过程以无辐射形式弛豫到分子内电荷传递暗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秒受激拉曼光谱 分子内扭转电荷转移 异构化 氢原子离面振动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修饰β-环糊精/4-(N,N-二甲氨基)-苯甲酸-2′-乙基己基酯笼型包结物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杜新贞 周嵘 +2 位作者 陶小娟 王芳平 陈慧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065-1070,共6页
用分子光谱法研究了甲基-β-环糊精(M-CD)和羟丙基-β-环糊精(HP-CD)与4-(N,N-二甲氨基)-苯甲酸-2′-乙基己基酯(EHDAB)分子间的包结作用.结果表明,柔性的2′-乙基己基和刚性的芳香端都包结在M-CD和HP-CD空腔中,形成了2∶1笼型主-客体... 用分子光谱法研究了甲基-β-环糊精(M-CD)和羟丙基-β-环糊精(HP-CD)与4-(N,N-二甲氨基)-苯甲酸-2′-乙基己基酯(EHDAB)分子间的包结作用.结果表明,柔性的2′-乙基己基和刚性的芳香端都包结在M-CD和HP-CD空腔中,形成了2∶1笼型主-客体包结物.疏水性2′-乙基己基在包结物的热力学稳定性中起重要作用,亲水性M-CD和HP-CD将EHDAB增溶在水中,提高了EHDAB分子的紫外吸收程度,M-CD和HP-CD空腔抑制了光诱导EHDAB分子内扭转电荷转移,显著提高了EHDAB的光化学稳定性,增强了其抗氧化性,降低了酸碱性水解程度,包结物的热稳定性与所用主体环糊精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吸收剂 环糊精 主-客体包结物 光化学稳定性 分子内扭转电荷转移 抗氧化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离子配位调控的TICT荧光化合物的双重荧光发射(英文) 被引量:1
4
作者 张静丽 范伟贞 +2 位作者 闫素婷 林丽榕 黄荣彬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181-2188,共8页
设计合成了2个分子内扭转电荷转移(TICT)荧光体(1和2),铜离子的配位作用可开关其双重荧光发射。2在乙腈/水溶液(1∶1,V/V)中的双重荧光发射随着铜离子的加入以类似电子转移机制"开-关"形式猝灭,而1在铜离子与其计量比为1之内... 设计合成了2个分子内扭转电荷转移(TICT)荧光体(1和2),铜离子的配位作用可开关其双重荧光发射。2在乙腈/水溶液(1∶1,V/V)中的双重荧光发射随着铜离子的加入以类似电子转移机制"开-关"形式猝灭,而1在铜离子与其计量比为1之内的乙腈/水溶液(1∶1,V/V)中,其双重荧光发射随着铜离子的加入逐渐猝灭;在计量比之后其长波长的TICT荧光发射随着铜离子的加入逐渐增强。即1的TICT荧光发射以"开-关-开"的机制被铜离子诱导。同时还获得了铜离子与1形成的配合物的晶体结构以及配合物的荧光性质。1H NMR波谱滴定实验表明荧光体的电荷转移程度是影响TICT发射的主要因素,1是一个新的且其TICT发射可以被铜离子调制为"开-关-开"的TICT荧光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内扭转电荷转移(TICT) 双重荧光 铜离子 配位 “开-关-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