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2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依达拉奉注射液联合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损伤、出血性转化及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1
作者 万赛 刘宝优 纪昌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5年第1期11-15,共5页
目的:探究依达拉奉注射液联合静脉溶栓(IVT)对急性脑梗死(AIS)患者神经功能损伤、出血性转化及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2月鹰潭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80例AIS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IVT治疗)与联合... 目的:探究依达拉奉注射液联合静脉溶栓(IVT)对急性脑梗死(AIS)患者神经功能损伤、出血性转化及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2月鹰潭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80例AIS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IVT治疗)与联合组(IVT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各40例。比较两组神经功能损伤指标、出血性转化发生率及脑血流动力学。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7.50%,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联合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联合组出血性转化(HT)发生率为10.00%,低于对照组的2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联合组颈总动脉平均血流量(Qmean)、平均血流速度(Vmean)均较高,脑血管外周阻力(RV)、特性阻抗(ZCV)、动态阻力(DR)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依达拉奉注射液联合IVT治疗AIS患者能提高临床效果,促进神经功能损伤修复,并能降低出血性转化,改善脑血流动力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依达拉奉 静脉溶栓 神经功能 出血性转化 脑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的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自发性出血性转化影响的差异性
2
作者 欧茹 刘益民 +1 位作者 黄文纯 李其岩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0-83,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组别的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EPVS)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自发性出血性转化的影响的差异性。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4年6月南海区第六人民医院脑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95例,入院后72h... 目的探讨不同组别的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EPVS)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自发性出血性转化的影响的差异性。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4年6月南海区第六人民医院脑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95例,入院后72h内完善MRI检查,收集入组患者的头颅MRI EPVS情况。根据头颅MRI结果分为EPVS组384例和无EPVS组211例。EPVS根据发生部位分为基底节患者135例、半卵圆中心患者132例、中脑患者117例;EPVS根据严重程度分级分为轻度患者155例、重度患者229例。在住院期间第7~10天复查头颅CT或者MRI了解颅内情况,根据第2次复查的头颅CT或MRI结果了解患者是否发生自发性出血性转化,分析并比较不同部位及不同严重程度级别EPVS患者自发性出血性转化发生率的差异。结果EPVS组出血性转化比例显著高于无EPV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08%vs 8.53%,P<0.01)。基底节患者自发性出血性转化发生率显著高于半卵圆中心和中脑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0.00%vs 21.97%vs 17.95%,P<0.01);重度患者自发性出血性转化比例显著高于轻度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3.19%vs 18.06%,P<0.01)。结论不同部位及严重程度级别的EPVS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自发性出血性转化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基底节、严重程度为重度EPVS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自发性出血性转化的风险更高,能更好预测自发性出血性转化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性卒中 磁共振成像 自发性出血性转化 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AXL、Cx43水平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严重程度、出血性转化和预后中的作用研究
3
作者 任艳萍 金丽 李晓莉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25年第2期215-220,共6页
目的探讨血清Anexelekto(AXL)、缝隙连接蛋白43(Cx43)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严重程度、出血性转化(HT)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西安大兴医院收治的330例AIS患者(AIS组)和同期80例体检健康的志愿者(对照组)作... 目的探讨血清Anexelekto(AXL)、缝隙连接蛋白43(Cx43)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严重程度、出血性转化(HT)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西安大兴医院收治的330例AIS患者(AIS组)和同期80例体检健康的志愿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将AIS患者分为轻度组(98例,≤4分)、中度组(155例,5~20分)、重度组(77例,>20分);根据是否发生HT将其分为HT组(65例)和非HT组(265例),根据治疗后3个月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其分为预后不良组(92例,≥3分)和预后良好组(238例,<3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AXL、Cx43水平。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清AXL、Cx43水平与AIS患者的NIHSS评分及mRS评分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IS患者发生HT的影响因素,并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AXL、Cx43水平对AIS患者发生HT和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对照组、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血清AXL水平依次降低(P<0.05),Cx43水平依次升高(P<0.05)。AIS患者NIHSS评分与血清AXL水平呈负相关,与Cx43水平呈正相关(r=-0.517、0.492,P<0.05)。NIHSS评分增加、心源性栓塞、Cx43水平升高均为AIS患者发生H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AXL水平升高为AIS患者发生HT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随访3个月,330例AIS患者预后不良发生率为27.88%(92/330)。与良好预后组比较,预后不良组血清AXL水平降低(P<0.05),Cx43水平升高(P<0.05)。AIS患者mRS评分与血清AXL水平呈正相关(r=0.427,P<0.05),与Cx43水平呈负相关(r=-0.406,P<0.05)。血清AXL联合Cx43水平预测AIS患者发生HT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70,大于血清AXL、Cx43单独预测0.771、0.766(P<0.05);血清AXL联合Cx43水平预测AIS患者预后不良的AUC为0.887,大于血清AXL、Cx43单独预测0.793、0.788(P<0.05)。结论血清AXL水平降低、Cx43水平升高与AIS患者病情加重、发生HT和预后不良有关,血清AXL联合Cx43水平对AIS患者发生HT和预后不良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Anexelekto 缝隙连接蛋白43 严重程度 出血性转化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卒中出血性转化的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4
作者 江玮 徐仁昊 张祥建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5年第3期196-198,F0003,共4页
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是指急性脑梗死后缺血区血管重新恢复血流灌注导致的出血,包括自然发生的出血(自发性出血转化)和采取干预措施后(包括溶栓、取栓和抗凝等)的出血(继发性/治疗性出血转化)[1],急性缺血性卒中(a... 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是指急性脑梗死后缺血区血管重新恢复血流灌注导致的出血,包括自然发生的出血(自发性出血转化)和采取干预措施后(包括溶栓、取栓和抗凝等)的出血(继发性/治疗性出血转化)[1],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后的出血性转化和水肿主要是由于血-脑脊液屏障(blood-cerebrospinal fluid barrier,BCFB)的破坏和脑血管损伤导致的血管通透性增加所致[2]。HT可导致患者预后差和死亡率的增加,因此如何有效预测HT的发生就显得十分重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任何可以在体内或其产物中测量的物质、结构或过程,都可以作为生物标志物[3],生物标志物可以影响或预测结果或疾病发生率。在患者发生HT时,病灶部位的生化异常通常早于功能异常,为了优化患者治疗,寻找更早、更具有实用价值的血清生物标志物,对于早期发现HT并改善卒中后治疗至关重要。为此,本文综述了生物标志物预测HT指标的研究现状,旨在为临床预防和治疗HT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卒中 出血性转化 急性脑梗死 生化异常 出血转化 脑血管损伤 血管通透性 生物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脑出血性转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5
作者 张琳 《中国社区医师》 2025年第6期66-68,共3页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脑出血性转化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3年10月—2024年10月菏泽市单县东大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实施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根据患者治疗后是否出现脑出血性...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脑出血性转化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3年10月—2024年10月菏泽市单县东大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实施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根据患者治疗后是否出现脑出血性转化分为脑出血性转化组(n=20)与非脑出血性转化组(n=70)。比较两组相关资料,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脑出血性转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脑出血性转化组年龄大于非脑出血性转化组,收缩压、舒张压、神经功能评分、随机血糖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非脑出血性转化组,尿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于非脑出血性转化组(P<0.001)。年龄大、收缩压高、舒张压高、神经功能评分高、尿酸水平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随机血糖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脑出血性转化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脑出血性转化的影响因素较多,临床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实施针对性干预,减少脑出血性转化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阿替普酶 静脉溶栓 出血性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THFR基因多态性对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陆景红 王训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66-71,共6页
目的分析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多态性对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HT)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2023年7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阜阳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20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后24~72 h H... 目的分析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多态性对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HT)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2023年7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阜阳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20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后24~72 h HT发生情况分为HT组(15例)、无HT组(105例)。比较两组基线资料、MTHFR基因多态性、纤维蛋白原(Fib)、同型半胱氨酸(Hcy)。采用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HT发生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Hcy预测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HT发生的价值。结果HT组心房颤动发生率、MTHFR基因型677CT占比、入院时NIHSS评分、Hcy水平均高于无HT组(P<0.05)。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房颤动史[OR=1.478(95%CI:1.126,1.940)]、入院时NIHSS评分升高[OR=1.656(95%CI:1.125,2.438)]、MTHFR基因型为677CT[OR=1.871/2.362(95%CI:1.052,3.328/1.081,4.652)]、Hcy水平升高[OR=2.149(95%CI:1.108,4.168)]均为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HT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Hcy均可预测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HT发生,其敏感性分别为80.0%(95%CI:0.765,0.883)、73.3%(95%CI:0.717,0.834),特异性分别为74.3%(95%CI:0.659,0.817)、74.3%(95%CI:0.824,0.931)。677CT型患者Hcy水平高于677CC、677TT型患者(P<0.05)。结论心房颤动、MTHFR基因型、入院时NIHSS评分、Hcy均为影响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HT发生的重要因素,临床应结合以上指标对高危患者进行重点筛查,尽早采取干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基因多态性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 阿替普酶 出血性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及MRI预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价值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明 陈克敏 +1 位作者 潘自来 罗禹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1期83-89,共7页
脑梗死是全球排名第二大致死原因,在中国已成为第一大致残及死亡原因。急性缺血性脑梗死(acute ischemic stroke,AIS)则是最常见的脑梗死类型,约占全部脑梗死的80%。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是AIS患者的自然转归过程... 脑梗死是全球排名第二大致死原因,在中国已成为第一大致残及死亡原因。急性缺血性脑梗死(acute ischemic stroke,AIS)则是最常见的脑梗死类型,约占全部脑梗死的80%。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是AIS患者的自然转归过程之一,也是静脉溶栓治疗(intravenous thrombolysis,IVT)或血管内取栓治疗等治疗后最严重的并发症,给患者及其家庭和社会都带来沉重的负担。精准预测、评估AIS的HT具有重要临床意义。近年影像学研究集中于CT和MRI评估HT的价值。CT平扫诊断HT价值有限,AIS治疗前,阿尔伯塔脑梗死计划早期诊断评分≤7分与HT发生相关(P=0.033),高密度大脑中动脉征是发生HT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334);AIS取栓治疗后24 h复查双能CT,预测2~7 d内发生HT风险的效能较高(灵敏度82.5%、特异度100%)。CT血管造影中,血栓负荷高的患者HT发生概率上升(OR=1.28);侧支循环良好的AIS患者HT发生率低。CT灌注成像参数包括表面渗透性、脑血容量、Tmax等,均有较好的HT预测价值。MRI平扫中,FLAIR上高信号可预测HT的发生;MRI弥散加权成像,高信号区域体积可预测HT(ROC曲线下面积0.78);MRI磁敏感率加权成像,刷状征、微出血灶提示HT的发生;MRI增强T1加权成像,脑实质强化与HT发生显著相关(P<0.05);MRI灌注加权成像中,梗死区脑血容量降低可预测HT。此外,CT及MRI图像后处理系统RAPID提升了评估HT的效能。建议根据各急救中心的硬件及当地医疗情况,设置个性化的影像学检测方式及流程,预测及管理H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摄影 核磁共振成像 脑梗死 出血性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讨NLR、PLR、hs-CRP、Hb、D-D与ACI非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张玫娜 郭志鹏 曹扬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4年第1期26-30,共5页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ACI)非溶栓治疗前血清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红蛋白(Hb)、D-二聚体(D-D)与治疗后出血性转化(HT)的相关性,以期为临床预防ACI非溶栓治疗后发生...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ACI)非溶栓治疗前血清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红蛋白(Hb)、D-二聚体(D-D)与治疗后出血性转化(HT)的相关性,以期为临床预防ACI非溶栓治疗后发生提供指导依据。方法 本研究病历组(设为转化组)共纳入80例样本,选取自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检验科接受非溶栓治疗后并出现HT的ACI患者,根据HT严重程度等级化分1级、2级、3级、4级,各严重程度患者分别为27例、22例、18例、13例。选取50例在接受非溶栓治疗后未出现HT的ACI患者作为对照(非转化组)。比较各组的血清NLR、PLR、hs-CRP、Hb、D-D表达水平差异,并通过Spearman秩相关检验分析NLR、PLR、hs-CRP、Hb、D-D与HT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并采用ROC曲线分析NLR、PLR、hsCRP、Hb、D-D对ACI患者HT的预测作用。结果 转化组的血清NLR、PLR、hs-CRP、D-D表达水平均高于非转化组,Hb的表达水平低于非转化组(均P<0.05)。1级、2级、3级、4级患者的血清NLR、PLR、hs-CRP、D-D表达水平依次上升,Hb表达水平依次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I非溶栓治疗后HT严重程度与血清NLR、PLR、hs-CRP、D-D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729、0.692、0.601、0.578,均P<0.05),与Hb呈负相关(r值为:-0.678,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NLR的AUC值为0.896[95%CI(0.737~0.962)]、PLR的AUC值为0.775 [95%CI(0.626~0.917)]、hs-CRP的AUC值为0.840 [95%CI(0.712~0.948)]、Hb的AUC值为0.782 [95%CI(0.493~0.914)]、D-D的AUC值为0.725 [95%CI(0.403~0.852)]。结论 ACI患者的NLR值、PLR值、hs-CRP、Hb、D-D表达水平与其在非溶栓治疗后发生HT存在相关性,临床上可将这些指标作为预测HT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LR PLR HS-CRP HB D-D 急性脑梗死 出血性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颅MRI、扩散加权成像及磁敏感加权成像应用于急性脑梗死出血性转化诊断的效果 被引量:2
9
作者 程鹏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24年第3期133-135,共3页
目的:探究头颅磁共振(MRI)、扩散加权成像(DWI)及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应用于急性脑梗死出血性转化诊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2年7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均行MRI、DWI及SWI扫描。以“MRI+SWI+DW... 目的:探究头颅磁共振(MRI)、扩散加权成像(DWI)及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应用于急性脑梗死出血性转化诊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2年7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均行MRI、DWI及SWI扫描。以“MRI+SWI+DWI”结果为诊断急性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金标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经“金标准”检查后明确出血性转化患者35例纳入出血性转化组,无出血性转化患者45例纳入无出血性转化组。分析急性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影像学表现;对比急性脑梗死有无出血性转化患者的ADC值;分析MRI、SWI、DWI在出血性转化中的诊断价值,并对其诊断一致性展开分析。结果:出血性转化组ADC最低值及ADC平均值均低于无出血性转化组(P<0.05)。SWI扫描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及阴性预测值均高于MRI及DWI扫描(P<0.05);MRI与DWI扫描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及阴性预测值对比(P>0.05)。一致性检验显示:MRI扫描一致性不佳(k值=0.356,P=0.001);SWI扫描一致性良好(k值=0.975,P=0.000);DWI扫描一致性尚可(k值=0.549,P=0.000)。结论:头颅MRI、DWI、SWI扫描在急性脑梗死出血性转化中的影像特点各不相同;SWI扫描在鉴别诊断急性脑梗死出血性转化中的诊断准确度最高,一致性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出血性转化 头颅磁共振 扩散加权成像 磁敏感加权成像 诊断准确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术后出血性转化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
10
作者 魏统国 陈丹霞 +1 位作者 钟裕 朱钦辉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12期762-766,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机械取栓术后出血性转化(HT)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梅州市人民医院接受机械取栓的125例ACI患者临床资料,统计ACI患者机械取栓后HT发生率。根据是否发生HT分为HT组和非HT组。分析机...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机械取栓术后出血性转化(HT)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梅州市人民医院接受机械取栓的125例ACI患者临床资料,统计ACI患者机械取栓后HT发生率。根据是否发生HT分为HT组和非HT组。分析机械取栓后发生HT的危险因素。结果125例ACI患者机械取栓后发生HT患者38例,发生率为30.4%。HT组年龄≥60岁、糖尿病、大面积脑梗死、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表评分(NIHSS)评分≥15分、取栓次数>2次患者比例高于非HT组(^(均)P<0.05),HT组患者外周血NLR水平高于非HT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年龄、糖尿病、大面积脑梗死、NIHSS评分≥15分、取栓次数>2次和外周血NLR≥5.73是ACI患者机械取栓后发生HT的重要危险因素(~均P<0.05)。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构建机械取栓后HT的预测模型,Logit(P)=-5.696+1.326×年龄+1.894×糖尿病+1.526×大面积脑梗死+2.243×NIHSS评分+3.610×取栓次数+2.660×NLR。该预测模型评估HT发生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913(95%CI:0.861~0.965),敏感度为89.5%,特异度为80.5%。结论ACI患者机械取栓后HT发病率较高,年龄、糖尿病、大面积脑梗死、NIHSS评分、取栓次数和外周血NLR水平与ACI患者机械取栓后HT的发生有关,构建危险因素预测模型有助于早期评估HT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机械取栓术 出血性转化 危险因素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早期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出血性转化危险因素分析
11
作者 林堃 《中外医药研究》 2024年第24期40-42,共3页
目的:分析超早期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2月于吴川市人民医院接受溶栓治疗的超早期脑梗死患者377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溶栓后24h内出血性转化发生情况分为出血组(31例)和未出血组(346例)... 目的:分析超早期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2月于吴川市人民医院接受溶栓治疗的超早期脑梗死患者377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溶栓后24h内出血性转化发生情况分为出血组(31例)和未出血组(346例)。分析两组临床资料,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超早期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超早期脑梗死患者377例溶栓后24 h内出现出血性转化31例(包括症状性出血11例,非症状性出血20例)。两组年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指数,梗死灶最大直径,合并糖尿病、合并心房颤动、合并高血压、有吸烟史占比,D-二聚体(D-D)、S100β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金属基质蛋白酶-9(MMP-9)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IHSS评分高、梗死灶最大直径大、合并糖尿病、合并心房颤动及D-D、S100β蛋白、GFAP、MMP-9水平高是超早期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出血性转化危险因素(P<0.05)。结论:超早期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较多,临床应积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超早期溶栓 出血性转化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建立与评估 被引量:2
12
作者 赵杨 胡岩芳 +1 位作者 赵瑞杰 李喜朋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4年第1期176-179,共4页
目的:构建高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病人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出血性转化(HT)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并对该预测模型进行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邢台市人民医院2019年5月-2022年6月收治的165例行rt-PA静脉溶栓... 目的:构建高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病人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出血性转化(HT)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并对该预测模型进行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邢台市人民医院2019年5月-2022年6月收治的165例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高龄AIS病人(年龄≥75岁),根据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脑CT复查病人是否发生HT分为非HT组(129例)和HT组(36例)。通过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高龄AIS病人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影响因素;构建高龄AIS病人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分别采用H-L拟合度曲线、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其有效性、区分度。结果:HT组病人糖尿病史比例、心房颤动史比例、发病至溶栓时间、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明显高于非HT组(P<0.05);糖尿病史、心房颤动史、发病至溶栓时间、入院时NIHSS评分均为高龄AIS病人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H-L拟合优度检验显示,χ^(2)=7.977,P=0.436,预测值与实际值大体一致;ROC曲线下面积为0.919[95%CI(0.863,0.976)],其截断值为0.24,敏感度为86.1%,特异度为86.8%,表明该列线图区分度较好。结论:本研究构建的高龄AIS病人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有效性和区分度较好,有助于临床评估高龄AIS病人rt-PA静脉溶栓后是否发生HT,为进行个体化预防HT提供便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高龄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静脉溶栓 出血性转化 列线图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达拉奉右崁醇辅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对脑循环动力学和出血性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苑瑞敏 解渊 +2 位作者 杨文清 李争 徐跃杰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CAS 2024年第5期509-513,共5页
目的分析依达拉奉右莰醇辅助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效果及对脑循环动力学、出血性转化(HT)的影响。方法本项目为回顾性研究,研究对象来源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十七冶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10例ACI患者,经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每组55例。110... 目的分析依达拉奉右莰醇辅助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效果及对脑循环动力学、出血性转化(HT)的影响。方法本项目为回顾性研究,研究对象来源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十七冶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10例ACI患者,经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每组55例。110例患者中5例被剔除,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105例患者,其中对照组52例给予常规治疗与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治疗,观察组53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右崁醇治疗。在治疗前、治疗后对患者脑循环动力学、氧化应激指标、血清生长因子、神经标志物及炎症因子水平进行分析,评估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最小血流速度(V_(min))、最小血流量(Q_(min))均升高,且观察组[分别为(10.58±1.13)cm·s^(-1)、(5.38±0.82)mL·s^(-1)]较对照组[分别为(9.63±1.07)cm·s^(-1)、(4.79±0.69)mL·s^(-1)]高,两组脑血管阻力(R)及脉搏波波速(WV)均下降,且观察组[分别为(1736.59±167.58)(Pa·s)·mL^(-1)、(19.07±3.06)m·s^(-1)]较对照组[分别为(1881.64±171.52)(Pa·s)mL^(-1)、(20.89±3.15)m·s^(-1)]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均升高,氧化应激指标(MDA)、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视锥蛋白样蛋白1(VILIP-1)、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SOD、GSH-Px、VEGF、IGF-1、BDNF[分别为(121.62±14.75)U·mL^(-1)、(70.19±5.07)μmol·L^(-1)、(316.27±31.52)pg·mL^(-1)、(161.82±18.65)ng·mL^(-1)、(32.83±3.89)pg·mL^(-1)]较对照组[分别为(106.58±11.67)U·mL^(-1)、(61.34±4.29)μmol·L^(-1)、(291.61±28.73)pg·mL^(-1)、(145.07±15.94)ng·mL^(-1)、(27.26±3.53)pg·mL^(-1)]高,观察组MDA、S100β、NSE、VILP-1、hs-CRP、MMP-9、TNF-α和IL-6[分别为(5.08±0.59)mmol·L^(-1)、(1.92±0.18)ng·mL^(-1)、(6.34±0.72)ng·mL^(-1)、(331.91±29.73)pg·mL^(-1)、(4.16±0.62)μmol·L^(-1)、(101.51±18.04)ng·mL^(-1)、(20.37±5.08)ng·L^(-1)、(35.91±5.07)ng·L^(-1)]较对照组[分别为(7.15±0.73)mmol·L^(-1)、(2.44±0.35)ng·mL^(-1)、(8.62±0.89)ng·mL^(-1)、(395.78±32.18)pg·mL^(-1)、(6.27±0.73)μmol·L^(-1)、(119.83±18.67)ng·mL^(-1)、(25.38±5.27)ng·L^(-1)、(40.08±5.26)ng·L^(-1)]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T发生率为7.55%,低于对照组的17.31%(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4.34%,高于对照组的82.69%(P<0.05)。两组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结论依达拉奉辅助治疗ACI能改善脑循环动力学,减少HT发生,疗效突出,考虑作用机制与减轻氧化应激、抗炎、促进血清生长因子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依达拉奉右崁醇 脑循环动力学 出血性转化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较基于CT图像的纹理分析与临床评分在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转化中的价值 被引量:1
14
作者 宋心雨 孙正 李跃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30-235,共6页
目的本研究试图利用CT图像的纹理特征预测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发生,并与传统的临床预测评分进行比较。方法本研究共纳入73例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所有患者都进行再灌注治疗。根据随访ADC图... 目的本研究试图利用CT图像的纹理特征预测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发生,并与传统的临床预测评分进行比较。方法本研究共纳入73例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所有患者都进行再灌注治疗。根据随访ADC图像弥散受限区勾画出梗死区感兴趣区域(region of interesting,ROI),并匹配到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和平扫CT(non-contrast CT,NCCT)相应的缺血区域。在所有患者中随机抽取5个HT和5个非HT组成测试组,余下组成训练组。分别在CTA和NCCT训练组中选取最有预测价值的6个纹理特征,然后将这些特征带入不同分类器进行5倍交叉验证训练,最后根据训练后的分类器对测试组进行预测评估。此外,对所有训练组患者进行4项临床评分(HAT、SEDAN、HIAT2、THRIVE-c)。结果训练后的分类器模型在CTA和NCCT中都表现出明显的预测价值。在CTA预测模型中,线性支持向量机(linear SVM)分类器预测效能最好,其在5倍交叉验证中的平均预测准确度为0.816,AUC值为0.890;在测试组中预测准确度为0.800,敏感性为0.600,特异性为1.000。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LR)为NCCT中表现最好的分类器,但NCCT模型HT的预测性能稍逊于CTA模型,其在训练组中预测准确度为0.697,AUC值为0.763。NCCT测试组的预测准确度为0.700,敏感性为0.600,特异性为0.800。相比于纹理分析模型,4种临床评分预测表现较差,AUC值均小于0.700。结论基于CT图像脑缺血区的纹理分析(CTA和NCCT)具有预测AIS患者再灌注治疗后HT的能力,预测效能优于传统的临床评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性脑卒中 出血性转化 纹理分析 临床评分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D、Hb、PLR、NLR与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非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的关系 被引量:2
15
作者 敖沛然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13期67-71,共5页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血红蛋白(Hb)、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老年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非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HT)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3年5月合肥市播州区中医院收治的53例老年ACI...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血红蛋白(Hb)、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老年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非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HT)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3年5月合肥市播州区中医院收治的53例老年ACI非溶栓治疗后HT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收治53例老年ACI非溶栓治疗后未发生HT患者作为对照组。治疗前采血测定观察组和对照组D-D、Hb、PLR、NLR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D-D、Hb、PLR、NLR单独及联合检测预测ACI非溶栓治疗后HT发生的临床价值。随访3个月,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mRS<3分,n=41)和预后不良组(mRS≥3分,n=12),比较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血清D-D、Hb、PLR、NLR水平。结果:观察组血清D-D、Hb水平低于对照组,NLR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血清D-D、Hb、NLR单独及联合检测预测ACI非溶栓治疗后HT发生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44、0.807、0.816、0.954,联合检测预测价值最高。预后不良组血清D-D、Hb水平低于预后良好组,NLR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D、Hb、NLR在老年ACI非溶栓后HT患者中存在明显异常表达,联合检测可提高HT预测效能,且该类指标异常表达与HT转归关系密切,还需临床高度重视,加强上述指标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出血性转化 D-二聚体 血红蛋白 血小板/淋巴细胞 预测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MMP-9、PPARγ水平与非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的相关性 被引量:2
16
作者 杨普香 娄方丽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4年第3期268-273,共6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水平与非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HT)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筛选2020年7月至2023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收治的ACI患者1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水平与非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HT)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筛选2020年7月至2023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收治的ACI患者193例,根据影像学表现是否发生HT可将患者分为HT组(n=39)和非HT组(n=154)。比较两组血清MMP-9、PPARγ水平及一般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ACI患者非溶栓治疗后发生HT的危险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PPARγ、MMP-9对ACI患者非溶栓治疗后发生HT的预测价值。结果与非HT组相比,HT组血清PPARγ水平较低,MMP-9水平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T组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糖尿病占比、房颤病史占比、发病至治疗时间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PR)水平高于非HT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有房颤史、hs-CRP和MMP-9水平偏高是导致ACI患者非溶栓治疗后发生HT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高水平PPARγ则是发生HT的保护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血清PPARγ、MMP-9单独预测ACI非溶栓治疗后HT的AUC为0.787、0.737,采用log(P)法将PPARγ、MMP-9进行联合,其联合预测的AUC(95%CI)为0.898(0.846~0.937)较单独预测的效能更好(P<0.05)。结论MMP-9高水平是ACI患者非溶栓后发生HT的独立危险因素,PPARγ高水平则是其发生的保护因素,两者联合预测ACI患者非溶栓后发生HT的临床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出血性转化 基质金属蛋白酶-9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 非溶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PA溶栓引起的出血性转化机制及小分子化合物干预作用研究进展
17
作者 黄娟 张米玲 +2 位作者 余俊河 宫帅帅 寇俊萍 《药学研究》 CAS 2024年第4期384-390,401,共8页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 type plasmin activator,tPA)是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唯一批准的用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的药物,但由于治疗时间窗狭窄以及会导致严重的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 type plasmin activator,tPA)是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唯一批准的用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的药物,但由于治疗时间窗狭窄以及会导致严重的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本文拟从血脑屏障破坏、神经炎症、氧化应激以及亚硝酸应激等方面对HT发展的机制及近7年来发表在国内外期刊上的小分子化合物对HT保护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为缺血性中风的新药开发和药物联用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出血性转化 小分子化合物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后发生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分析
18
作者 方军钢 陆新宇 《浙江临床医学》 2024年第4期534-536,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溶栓治疗后发生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接受rt-PA静脉溶栓AI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出血转化组(40例)和非出血转化组(223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溶栓后发生出血性转化...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溶栓治疗后发生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接受rt-PA静脉溶栓AI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出血转化组(40例)和非出血转化组(223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溶栓后发生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溶栓前NIHSS评分高(P<0.01)、血糖高(P=0.04)是溶栓后发生出血性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溶栓前NIHSS评分高、血糖高与AIS患者静脉溶栓后出现出血性转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溶栓 出血性转化 NIHSS评分 血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溶栓后出血性转化发生情况及其与灌注CT微血管通透性的关系
19
作者 李欣明 谭衍 +2 位作者 陆弘盈 边远 蔡文强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4年第2期47-49,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溶栓后出血性转化发生情况及其与灌注CT微血管通透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5月期间于贵港市人民医院确诊为AIS并行静脉溶栓治疗的13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溶栓后出血性转化发生情况及其与灌注CT微血管通透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5月期间于贵港市人民医院确诊为AIS并行静脉溶栓治疗的13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溶栓后7d内随访头颅CT结果,将其分为出血组(HT,30例)和未出血组(NHT,106例)两组,均行头颅CT检查,对病侧灌注CT的参数进行全面分析,探讨灌注CT微血管通透性与出血性转化的相关性。结果:HT组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低于NHT组,血管表面通透性(PS)高于NHT组(P<0.05);两组平均通过时间(MTT)及达峰时间(TTP)等参数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PS与出血性转化呈正相关(P<0.05)。结论:灌注CT微血管通透性与AIS患者溶栓后出血性转化存在关联,其中PS值对评估患者溶栓后出血性转化有着显著价值,可将其作为患者静脉溶栓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溶栓 出血性转化 灌注CT 微血管通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达拉奉右莰醇结合rt-PA溶栓方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灌注及出血性转化风险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周贺伟 李聪 徐五档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24年第8期954-957,共4页
目的 分析依达拉奉右莰醇结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方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灌注及出血性转化风险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01月-2023年01月收治11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56),给予rt-PA... 目的 分析依达拉奉右莰醇结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方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灌注及出血性转化风险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01月-2023年01月收治11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56),给予rt-PA溶栓;观察组(n=56),采用静脉溶栓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对比两组脑血流灌注改善情况,统计两组出血性转化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43%高于对照组的82.14%,治疗后NIHSS评分(6.15±1.24)分低于对照组(8.68±1.54)分,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未出现出血性转化,略低于对照组出血性转化3.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脑血流灌注改善程度高于对照组,血清SOD、GSH-Px水平高于对照组,而ROS、MDA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依达拉奉右莰醇结合rt-PA溶栓方案可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灌注,但对出血转化作用不明显,需要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达拉奉右莰醇 RT-PA溶栓 急性脑梗死 脑血流灌注 出血性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