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95篇文章
< 1 2 1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学教学设计的新视角——确定合适认知出发点途径示例
1
作者 张昆 《中学数学教学》 2024年第4期34-37,共4页
通过勾股定理与绝对值概念两例,阐述了寻找合适认识出发点的具体途径.由此认识到,数学教师应该力争吸收当代优势数学教学理念,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验证、检验与修改这些教学理念,在这些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认真地进行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通过勾股定理与绝对值概念两例,阐述了寻找合适认识出发点的具体途径.由此认识到,数学教师应该力争吸收当代优势数学教学理念,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验证、检验与修改这些教学理念,在这些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认真地进行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在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整合性结论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其中确定合适认知出发点,对于发挥某些统摄性数学知识点的教育教学价值,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适认知出发点 数学教学 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2
作者 张红 《共产党员》 2024年第19期28-29,共2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六个坚持”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则,其中之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六个坚持”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则,其中之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六个坚持 全面深化改革 人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强党 出发点和落脚点 立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论“现实的个人是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基于马克思哲学演进逻辑的反思
3
作者 张艳涛 温良潇 《岭南学刊》 2024年第6期69-81,95,共14页
“现实的个人是唯物史观的出发点”是马克思哲学的一个经典命题。《德意志意识形态》以“现实的个人”为出发点,目的是批判当时德国哲学沉湎于思辨而不改变现实的倾向,并据此发现了认识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唯物史观。然而,随着马克... “现实的个人是唯物史观的出发点”是马克思哲学的一个经典命题。《德意志意识形态》以“现实的个人”为出发点,目的是批判当时德国哲学沉湎于思辨而不改变现实的倾向,并据此发现了认识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唯物史观。然而,随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入研究,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及其之后,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从“现实的个人”转变为“商品”,该命题的内涵也发生转变。基于马克思哲学演进逻辑的反思分析,有必要重新阐释“现实的个人”“唯物史观”和“出发点”三个关键术语。《形态》中命题表达的内涵是:作为物质生产规定的“现实的个人”不仅是唯物史观建构的感性前提,而且是广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起点,还是马克思哲学的根本着眼点和目的。而在马克思成熟时期的思想中,命题内涵演变为:作为价值生产规定的“现实的个人”是狭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感性前提,而作为人格的物象化的“商品”范畴则成为狭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起点,“现实的个人”仍然是马克思哲学的根本着眼点和目的。其结果是,这一命题依然具有理论效力,并且要在逻辑转换中对其时代内涵进行具有原则高度的理解和把握,从而理解马克思哲学变革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有机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的个人 唯物史观 出发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经济学“主体出发点”的科学引入论证——论马克思《巴黎手稿》的著述主题
4
作者 刘宗碧 《凯里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11,共11页
《巴黎手稿》是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之一,也是目前争议最大的作品,体现在其著述的主题上仍众说纷纭,包括“人本主义”“异化史观”“异化逻辑揭示”“经济研究的哲学分析”等各种观点。笔者通过著作的“问题背景”分析和实际内容的解读,认... 《巴黎手稿》是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之一,也是目前争议最大的作品,体现在其著述的主题上仍众说纷纭,包括“人本主义”“异化史观”“异化逻辑揭示”“经济研究的哲学分析”等各种观点。笔者通过著作的“问题背景”分析和实际内容的解读,认为“手稿”的著述是为了解决如何基于“现实的人”这个主体出发点来进行经济研究,解决马克思哲学作为方法引入经济学的论证,以及哲学如何内化为经济的现实研究的问题,这是马克思著述“手稿”的真正主题。在具体文本上包括了三个层次的论题:一是“手稿”的“笔记本Ⅰ”系资本主义现实即异化劳动的“原本”即事实批判,以此阐明“现实的人”这个主体出发点的引入方法和批判尺度;二是整个手稿特别是“笔记本Ⅱ”“笔记本Ⅲ”几乎都贯穿了对国民经济学这个“副本”的批判,以此阐明“现实的人”这个主体出发点作为方法引入经济学所应有的理论维度;三是“手稿”专撰“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一节,是以此对“现实的人”这一主体作为出发点在方法论上的哲学补充论证。马克思对德国哲学扬弃的批判逻辑,实现哲学出发点“现实的人”即主体立场在经济学中的引入,才有后来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论,这是“手稿”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学理意义,也是科学理解“手稿”的应有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 《巴黎手稿》主题 “主体出发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克思对唯物史观出发点“现实的人”的确证历程
5
作者 鲁建辉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26-33,共8页
“现实的人”作为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在马克思那里经历了“自我意识”的人、“类本质”的人、“自主”“自觉”“自由”的活动的人、“从事粗糙的物质生产”的人、“现实的人”五个环节的思想历程。对它的确证经历了三个阶段,先是对... “现实的人”作为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在马克思那里经历了“自我意识”的人、“类本质”的人、“自主”“自觉”“自由”的活动的人、“从事粗糙的物质生产”的人、“现实的人”五个环节的思想历程。对它的确证经历了三个阶段,先是对旧哲学理论的批判,接下来走向了社会实践,最后经过哲学与经济学的双重淬炼而得以科学建立。之后,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总结并明确了唯物史观“现实的人”的现实性所在,并且将“现实性”与“经济需要”“物质生活”等存在层面的关键词紧密结合起来。当代社会中,“现实的人”作为唯物史观出发点的理论意义不仅在于能将马克思的抽象与具体理论统一起来,更能从其“现实的人”中确证唯物史观的当代根本问题,即社会主义社会中人的存在与发展;其现实意义在于强调并实现个人的现实性和“活生生的个人”的现实幸福,现实的个人要有丰富、多样地创造与享用社会财富的路径,方能使其“现实的人”中的真理得到落实、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史观出发点 现实的人 社会重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6
作者 亓光 《群众》 2024年第19期21-22,共2页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重要论断,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刻认识和...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重要论断,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刻认识和价值取向。这表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不仅仅是推动经济增长,更重要的是要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在社会发展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为新时代推进改革事业提供了重要遵循,确保改革在正确的方向上不断前进,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人民幸福的有机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人民福祉 全面深化改革 深刻认识 社会公平正义 出发点和落脚点 《决定》 美好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让中国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7
作者 朱宗友 刘源泉 《唯实》 2024年第7期14-17,共4页
2024年1月30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接受42位驻华大使递交国书,并对使节们发表集体讲话。习近平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让14亿多中国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1])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明确了中国式现... 2024年1月30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接受42位驻华大使递交国书,并对使节们发表集体讲话。习近平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让14亿多中国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1])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目标、发展动力和评判标准,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2]100),鲜明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根本遵循 驻华大使 人民共享 递交国书 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评判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习《习近平关于基层治理论述摘编》
8
作者 詹成付 《中国社会组织》 2024年第11期6-9,共4页
在《习近平关于基层治理论述摘编》中,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基层治理为了谁、如何在基层治理中把服务群众和造福群众做好做实等重大问题,为基层治理工作提... 在《习近平关于基层治理论述摘编》中,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基层治理为了谁、如何在基层治理中把服务群众和造福群众做好做实等重大问题,为基层治理工作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论述,以基层治理的骄人效能奋力谱写服务群众、造福群众的新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治理 习近平 出发点和落脚点 新征程 摘编 行动指南 新篇章 学习贯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活化——初中数学教学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9
作者 景艳红 《美眉》 2024年第5期0085-0087,共3页
教育来源于生活,作用于生活,由此可见,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尤其是针对初中数学而言,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明白为何而学,从而学以致用。数学是理科,生活中有很多地方运用到了数学知识,学生学习数学,不仅是为了... 教育来源于生活,作用于生活,由此可见,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尤其是针对初中数学而言,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明白为何而学,从而学以致用。数学是理科,生活中有很多地方运用到了数学知识,学生学习数学,不仅是为了完成任务、提高成绩,更重要的是深入探究数学的奥秘,并将其运用到生活中,提高生活的质量。本文主要论述初中数学教学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即初中数学的生活化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中数学 生活化 出发点 落脚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透析生态伦理学的出发点 被引量:2
10
作者 黄爱宝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2002年第6期22-26,共5页
立足于人的自然性和生态学的自然规律和立足于人的社会性和传统伦理学的社会规律两个不同视角 ,笔者认为 ,生态伦理学的直接的特殊的出发点应是自然向度或客观向度上的非人类中心主义和社会向度或价值向度上的人类中心主义的辩证统一 ;
关键词 生态伦理学 "直接的特殊的出发点" "间接的普遍的出发点" 人类中心主义 非人类中心主义 自然向度 客观向度 社会向度 价值向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以人为本”和“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再论教育的出发点问题 被引量:29
11
作者 孙喜亭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12,共10页
关键词 师范教育 以人为本 育人为本 教育观 出发点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出发点新探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东 纳雪沙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6-38,共3页
由于解读模式的局限,学界往往贬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的地位。流行观点认为《手稿》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出发,其出发点是"理想的人"。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和马克思哲学创新道路的分析,我们认为《手稿》... 由于解读模式的局限,学界往往贬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的地位。流行观点认为《手稿》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出发,其出发点是"理想的人"。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和马克思哲学创新道路的分析,我们认为《手稿》中的出发点不是什么理想或抽象的人,而是现实的、从事劳动实践活动的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稿》 出发点 现实的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实的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出发点■——兼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人学范式 被引量:28
13
作者 褚凤英 张宜美 《探索》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99-101,共3页
唯物史观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人。同样,现实的人应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当务之急是实现方法论模式的变革与转向,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走向深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沿着科学化的道路发展。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 出发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炳林 杨永庚 《理论导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9,共2页
中国社会发展是在历史形成的国情基础上所开展的现实运动,用以指导中国社会变革的科学理论必须以对中国现实国情的正确认识为直接依据,并体现对现实国情的要求与改造,国情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国情是不以人们的意志... 中国社会发展是在历史形成的国情基础上所开展的现实运动,用以指导中国社会变革的科学理论必须以对中国现实国情的正确认识为直接依据,并体现对现实国情的要求与改造,国情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国情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内涵十分丰富,是多种因素的统一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国情 出发点 落脚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历史观出发点新探——“抽象人本学出发点”质疑 被引量:12
15
作者 林锋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31-136,共6页
长期以来,国内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从抽象、理想化的“人”及“人的本质”出发来说明社会历史问题的,因此《手稿》不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熟著作。笔者对这种观点提出了根本... 长期以来,国内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从抽象、理想化的“人”及“人的本质”出发来说明社会历史问题的,因此《手稿》不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熟著作。笔者对这种观点提出了根本性质疑,认为《手稿》历史观的真正出发点,不是抽象、理想化的“人”及“人的本质”,而是感性、现实的劳动实践活动,马克思正是以劳动实践活动为根本出发点来说明社会历史问题的;劳动实践的观点,是理解《手稿》历史观及其理论实质的一把钥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历史观出发点 劳动实践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的出发点:对个体生命的理解与尊重 被引量:7
16
作者 齐学红 《教育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4-5,共2页
关键词 教育 出发点 个体生命 以人为本 教育价值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点问题的思考 被引量:5
17
作者 陆晓禾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8期35-39,43,共6页
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问题,曾引起我国理论界的激烈争论。但是,这一问题是否真正从理论上弄清了呢?我认为,并没有。 科学体系的创建是从最简单的抽象规定上升到复杂、具体的抽象思维过程。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 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问题,曾引起我国理论界的激烈争论。但是,这一问题是否真正从理论上弄清了呢?我认为,并没有。 科学体系的创建是从最简单的抽象规定上升到复杂、具体的抽象思维过程。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其描述的不仅是既与的、具体的、生动的社会历史整体的抽象规定,而且在体系建构的进程中还导致具体的再现。恩格斯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恩格斯 社会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 出发点 社会历史 历史过程 经济关系 现实 社会科学 个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克思理论的逻辑起点与出发点 被引量:5
18
作者 徐国民 《求实》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7,共4页
马克思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本质的人”,出发点是“现实的人”,即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从事生产活动的人。逻辑起点是事物在运动过程中的原初状态或本质属性,从逻辑起点经过中间环节到逻辑终点是事物运动发展的一个辩证的否定过程;出发点是... 马克思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本质的人”,出发点是“现实的人”,即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从事生产活动的人。逻辑起点是事物在运动过程中的原初状态或本质属性,从逻辑起点经过中间环节到逻辑终点是事物运动发展的一个辩证的否定过程;出发点是认识事物及其运动过程的着眼点和突破口,是揭示事物本质属性及其运动规律的方式和方法。逻辑起点和出发点既可以是一致的又可以是不一致的,这是根据研究对象的具体情况而定的。马克思理论的出发点和逻辑起点的区分,标志了马克思思维方式的彻底变革,为马克思理论的产生和形成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同时,它对我们深化理解马克思理论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理论 逻辑结构 逻辑起点 出发点 “现实的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大学通识教育出发点的思考 被引量:6
19
作者 张益新 魏坤 《高教论坛》 2010年第7期48-50,78,共4页
通识教育是针对专业教育的局限性而发展起来一种教育理念和课程实施模式。其出发点源于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以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提升人的思维方法和智能、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培养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俱备的适应社... 通识教育是针对专业教育的局限性而发展起来一种教育理念和课程实施模式。其出发点源于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以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提升人的思维方法和智能、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培养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俱备的适应社会发展的完整健全的人为基本出发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识教育 出发点 人的全面发展 主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出发点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红军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36-39,共4页
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服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出发点。这是由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特殊的历史背景、加强和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规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任务提出的必然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出... 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服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出发点。这是由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特殊的历史背景、加强和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规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任务提出的必然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出发点放在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学科支撑上要进一步加强学习,提高认识,调整专业学科点现行的培养计划,定期开展学科建设的评估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理论 学科建设 出发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