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脑出血继发脑梗死患者止凝血分子标志物检测临床意义 |
梅志忠
彭兰芬
万晓华
邵发保
方浩威
余映丽
陈建军
林菡
|
《中国现代医生》
|
2012 |
7
|
|
2
|
肾病综合征患者凝血分子标志物测定的临床价值 |
卢文
郝丽
司力
|
《实用医学杂志》
CAS
|
2005 |
8
|
|
3
|
止凝血分子标志物测定在儿童感染性疾病并发DIC时早期诊断的价值 |
梁昌达
段荣
赖长城
|
《实验与检验医学》
CAS
|
2013 |
4
|
|
4
|
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围手术期止凝血分子标志物水平变化的意义 |
张永福
劳建新
刘文兴
王琼
李煜
金宇林
|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8 |
1
|
|
5
|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浆止凝血分子标志物水平变化的意义 |
刘春娟
|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
2018 |
7
|
|
6
|
葛根素对脓毒症大鼠凝血分子标志物水平的影响 |
袁修学
|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5 |
2
|
|
7
|
儿童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止凝血分子标志物检测的临床意义 |
梁昌达
段荣
郭凡
曾毓华
|
《中国小儿血液》
|
2004 |
1
|
|
8
|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止血和凝血分子标志物的检测分析 |
万楚成
夏云金
章正华
刘瑜
张霞
胡明均
|
《微循环学杂志》
|
2006 |
0 |
|
9
|
健康儿童四种止凝血分子标志物随年龄变化的研究 |
梁昌达
段荣
|
《实验与检验医学》
CAS
|
2011 |
0 |
|
10
|
2型糖尿病患者止凝血分子标志物的检测分析与检验学研究 |
方志军
|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
2019 |
0 |
|
11
|
缺血性心脑血管病患者部分凝血分子标志物的观察 |
白岚
郭海枫
李巍
|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
2002 |
0 |
|
12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出凝血分子标志物的检测及其临床价值 |
黄坚
曾雪
李成
|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3 |
7
|
|
13
|
脑卒中患者止、凝血分子标志物的检测意义 |
赵坤
王晓飞
徐成伟
|
《医学检验与临床》
|
2007 |
2
|
|
14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不同时期出凝血分子标志物的检测价值分析 |
陈雅铃
|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
2021 |
1
|
|
15
|
观察妇科恶性肿瘤手术前、后患者凝血分子标志物的变化 |
张红
|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
|
2016 |
0 |
|
16
|
DIC患者测定凝血分子标志物的临床意义 |
尹成娟
宋长广
白伟
|
《中国社区医师》
|
2017 |
0 |
|
17
|
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骨折患者凝血分子标志物的变化及其与血栓形成的关系 |
秦祥德
杨春云
张媛
倪一虹
于超
冯晓丽
徐成伟
|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
2015 |
9
|
|
18
|
心房颤动患者止凝血分子标志物的检测及意义 |
姜文清
曹雁阁
刘成伟
|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4 |
10
|
|
19
|
肺血栓栓塞患者溶栓治疗前后血管内皮及凝血分子标志物的变化 |
王明山
王霄霞
潘景业
陶志华
金艳慧
谢于鹏
|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7 |
1
|
|
20
|
凝血新型分子标志物对脓毒血症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价值 |
崔海玲
徐晓艳
|
《医学检验与临床》
|
2024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