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泄洪洞突扩突跌段空化特性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许文海 李国栋 +2 位作者 卢泰山 南晓红 陈刚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CAS 2007年第1期20-24,共5页
结合九甸峡水利枢纽泄洪洞工程,在常压模型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减压模型实验,探讨了光滑壁面及存在多种尺度凸体时,弧形闸门突扩突跌段侧墙在各级水位及各种相似真空度下的空化特性。实验结果表明,侧墙压力分布特性类似于易于发生空化的... 结合九甸峡水利枢纽泄洪洞工程,在常压模型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减压模型实验,探讨了光滑壁面及存在多种尺度凸体时,弧形闸门突扩突跌段侧墙在各级水位及各种相似真空度下的空化特性。实验结果表明,侧墙压力分布特性类似于易于发生空化的反弧段,在清水区内空化特性对不平整度比较敏感,而掺气区域对空化噪声有很好的屏蔽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泄洪洞 突扩突跌 空化特性 减压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气压降低对挑射流水舌挑距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姜勇志 张陆陈 +1 位作者 骆少泽 吴时强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1-103,145,共4页
水舌挑距是泄洪消能最基本参数之一,消能形态、冲击区域、冲坑深度、水流衔接均与其密切相关。为研究高海拔地区气压降低对挑射流特性的影响,采用减压模型试验的方法研究了环境气压对水舌挑距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气压与水舌挑距呈良... 水舌挑距是泄洪消能最基本参数之一,消能形态、冲击区域、冲坑深度、水流衔接均与其密切相关。为研究高海拔地区气压降低对挑射流特性的影响,采用减压模型试验的方法研究了环境气压对水舌挑距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气压与水舌挑距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气压越低,因空气阻力越小,水舌挑距越远;气压每下降15kPa,对水舌内缘与外缘的最大影响程度分别为1.67%、1.48%;低气压环境下水舌空中扩散与掺气减弱,水舌厚度变薄,水流呈集中趋势。基于气压与空气阻力影响系数关系,修正规范水舌挑距计算公式,为高海拔地区挑射流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气压 水舌挑距 减压模型试验 空气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苗家坝水电站左岸溢洪洞反弧段掺气减蚀试验
3
作者 李广来 刘韩生 安梦雄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64-66,共3页
龙抬头式溢洪洞工程已经有不少的应用,其发生空蚀的部位一般是在反弧段下游。结合苗家坝水电站左岸溢洪洞,通过模型试验对反弧段掺气设施的位置选择和体型优化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不同运行工况时,掺气设施的掺气特性。试验结果表明,修改... 龙抬头式溢洪洞工程已经有不少的应用,其发生空蚀的部位一般是在反弧段下游。结合苗家坝水电站左岸溢洪洞,通过模型试验对反弧段掺气设施的位置选择和体型优化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不同运行工况时,掺气设施的掺气特性。试验结果表明,修改后的掺气设施体型的掺气效果良好,可以满足工程运行的需要。此模型试验对苗家坝水电站溢洪洞原型的掺气布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掺气减蚀 反弧 减压模型试验 空化空蚀 龙抬头式溢洪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溢洪道空化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刘韩生 李广来 安梦雄 《水力发电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0-94,共5页
对某一实际工程溢洪道进行了减压模型试验,观测了多个部位的垂直升坎初生空化数,表明不仅不同部位的水流空化数σ不同,而且其凸体初生空化数σi也不同,单一指标不能反映溢洪道的空化特性,σ/σi能够反映溢洪道的空化特性。
关键词 水力学 空化数 初生空化数 凸体 减压模型试验
原文传递
积石峡水电站中孔泄洪洞平板工作闸门槽空化特性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薛阳 刘韩生 安梦雄 《水力发电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52-156,共5页
一般情况,工作闸门采用弧门,无门槽空化问题,但有的工程由于其它条件限制,而采用平板工作闸门,其门槽空化特性需要深入研究。本文结合积石峡水电站中孔泄洪洞,通过减压模型试验对平板工作闸门槽的空化特性进行了研究。利用空化噪声测量... 一般情况,工作闸门采用弧门,无门槽空化问题,但有的工程由于其它条件限制,而采用平板工作闸门,其门槽空化特性需要深入研究。本文结合积石峡水电站中孔泄洪洞,通过减压模型试验对平板工作闸门槽的空化特性进行了研究。利用空化噪声测量,分析了不同运行水位和不同闸门开度时,门槽体型的空化特性。试验结果表明,该工作闸门槽体型的空化特性良好,可以满足工程运行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学 平板工作闸门槽 减压模型试验 空化噪声 中孔泄洪洞
原文传递
Evolution laws of strength parameters of soft rock at the post-peak considering stiffness degradation 被引量:2
6
作者 Zeng-hui ZHAO Wei-ming WANG Xin GAO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A(Applied Physics &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4年第4期282-290,共9页
To evaluate the strength attenuation law of soft rock in the western mining area of China, we established an evolution model for the strength parameters of soft mudstone at the post-peak stage by employing a tri-linea... To evaluate the strength attenuation law of soft rock in the western mining area of China, we established an evolution model for the strength parameters of soft mudstone at the post-peak stage by employing a tri-linear strain softening model. In the model, a stiffness degradation coefficient co and a softening modulus coefficient a were introduced to take into account the stiff- ness degradation, and the subsequent yield surfaces at post-peak stage were all assumed to meet the Molar-Coulomb yield criterion. Furthermore, attenuation laws of stiffness and strength parameters of soft mudstone were analyzed according to an engineering case. Finally, the model's accuracy was verified by comparison of results from numerical calculation and tri-axial compression test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ttenuation of the friction angle was dominated mainly by the instantaneous stress states and damage features, while the attenuation law of cohesion was also related to the plastic behavior. The degradation rates of strength param- eters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confining pressure and the friction angle tended towards its initial value. Residual strengths were also enhanced with increasing confming pressur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evolution model can accurately describe the strain softening behavior of soft roc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ft rock Strain softening Stiffness degradation Strength evolution Evolution law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