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冬季东亚冷涌活动对马来西亚暴雨洪水事件的影响及成因分析
1
作者 杨舒楠 周宁芳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01-713,共13页
利用卫星观测、ERA5和GDAS再分析数据等对东亚冬季风冷涌引发的一次马来西亚极端暴雨洪水事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东亚冬季风背景下,东亚大槽重建、地面冷高压加强以及日本岛-西北太平洋爆发性气旋发展等为冷涌形成提供了有利的环... 利用卫星观测、ERA5和GDAS再分析数据等对东亚冬季风冷涌引发的一次马来西亚极端暴雨洪水事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东亚冬季风背景下,东亚大槽重建、地面冷高压加强以及日本岛-西北太平洋爆发性气旋发展等为冷涌形成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热带气旋“雷伊”影响及中高纬度冷空气的持续补充进一步延长了冷涌维持时间。冷涌与热带气旋外围环流、热带东风气流、“海洋性大陆”(Maritime Continent)西部地形等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冷涌涡旋(Borneo Vortex)的产生和维持,为强降水提供了持续的涡旋动力条件。冷涌气流与赤道偏东气流之间的辐合以及与马来半岛海岸线地形的相互作用进一步促进低层动力条件的增强,导致多阶段动力辐合条件的接连作用。冷涌气流所构建的从南海到马来半岛的水汽通道是降水的主要水汽源,其中偏东分量的水汽输入最强、其次为偏北分量,导致对流层低层强水汽辐合条件的产生。冷涌气流南侵过程中,受广阔海洋影响,温湿条件不断增加,且越低层越明显,从而导致不稳定条件的产生和加强。在对流层低层高温、高不稳定能量以及整层高湿环境下,有利于中尺度对流系统发展和高效暖云降水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涌 冷涌涡旋 暴雨洪水 水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强寒潮——冷涌越过赤道并引发南半球热带气旋和强降水的个例研究 被引量:22
2
作者 赵思雄 曾庆存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07-525,共19页
作者对2005年1月初北半球一次强冷空气爆发、越过赤道并影响南半球天气作了较深入的分析。此次冷空气活动引发了东亚的寒潮和大风降温;跨越赤道,在那里形成强烈扰动和强对流天气;并进入南半球,在澳大利亚夏季风槽中激发了强的对流活动,... 作者对2005年1月初北半球一次强冷空气爆发、越过赤道并影响南半球天气作了较深入的分析。此次冷空气活动引发了东亚的寒潮和大风降温;跨越赤道,在那里形成强烈扰动和强对流天气;并进入南半球,在澳大利亚夏季风槽中激发了强的对流活动,使季风低压发展增强,达到了热带气旋的强度;该热带低压又正好处于南半球中高纬西风槽前,沿槽前西北气流向南深入内陆,在澳大利亚的西澳、北澳和昆士兰等州引发了强降水,进一步确认了我国学者李宪之早在上世纪30年代提出的冬半球强冷空气爆发可以越过赤道并激发夏半球对流活动与热带气旋这一精辟的观点。此外,还揭示出冷空气活动使Hadley环流增强,利于冬季风维持。最后提出了伴有强烈扰动的冬季风环流系统的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寒潮-冷涌 越赤道气流 南北两半球相互作用 热带气旋 强降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冷涌及其环流特征 被引量:5
3
作者 张玲 智协飞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8-37,共10页
利用中国南部沿海风向、地面气温及南海北部风速的变化确定南海北部冷涌的判别标准,构建了一个冷涌发生频率指数,对南海北部冷涌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环流异常进行讨论。结果表明,南海北部冷涌频率指数能够更加全面地描述冷涌系统的特征,... 利用中国南部沿海风向、地面气温及南海北部风速的变化确定南海北部冷涌的判别标准,构建了一个冷涌发生频率指数,对南海北部冷涌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环流异常进行讨论。结果表明,南海北部冷涌频率指数能够更加全面地描述冷涌系统的特征,与全国范围的冷空气爆发关系密切。南海北部冷涌与中高纬、中低纬环流具有密切的联系,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当贝加尔湖以西高压脊偏强,中高纬环流经向度加大,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弱、位置偏东时,有利于大陆上冷空气南下入海,在南海北部形成冷涌。冷涌发生时,经向Hadley环流加强,调整中纬与低纬地区的大气质量,高层向北输送的大气在科氏力作用下导致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加强,有利于冷涌的维持和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冷涌 年际变化 环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半球冬季冷涌及其反馈过程对我国南方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张元箴 吴洪 张兴旺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481-486,共6页
分析了北半球冬季中、低纬度天气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与我国南方降水的关系,指出在降水出现时北半球极锋急流和副热带急流合并增强,而且急流入口区出现超地转风.这些现象有时与北半球冷涌到达中、低纬度后所引起的对流和哈得莱环流... 分析了北半球冬季中、低纬度天气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与我国南方降水的关系,指出在降水出现时北半球极锋急流和副热带急流合并增强,而且急流入口区出现超地转风.这些现象有时与北半球冷涌到达中、低纬度后所引起的对流和哈得莱环流的增强及其反馈过程有联系,并且为我国南方降水提供了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涌 急流 超地转风 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大地形对南海冷涌事件影响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3
5
作者 张玲 智协飞 伍清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87-595,共9页
利用大气环流模式NCAR CAM3,通过比较敏感性试验与控制试验的结果,讨论青藏高原大地形高度对南海北部冷涌事件及环流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地形的绕流作用对阿留申低压和东亚大槽的产生有着重要作用,当大地形不存在时,两者消失。地形高... 利用大气环流模式NCAR CAM3,通过比较敏感性试验与控制试验的结果,讨论青藏高原大地形高度对南海北部冷涌事件及环流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地形的绕流作用对阿留申低压和东亚大槽的产生有着重要作用,当大地形不存在时,两者消失。地形高度变化对大陆冷高压的强度有影响,随着地形高度的降低大陆冷高压强度减弱。即大地形对中高纬行星尺度平均槽脊具有重要作用,地形高度降低会导致中高纬环流经向度减小,不利于冷空气南下,从而影响冷涌事件的强度和发生频率。当地形高度减半时,由于大陆东部地势相对平坦,南海北部北风强度增加,使得南海北部冷涌的出现频率略有增加。当无地形存在时,由于无青藏高原大地形的存在,使得东亚中高纬环流的经向度显著减小,冷空气南下活动明显减弱;同时没有大地形激发冷锋后的Kelvin波向南运动,导致南海北部北风强度减弱,南海北部冷涌的出现频率也显著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形 冷涌 数值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冷涌期间低纬环流和降水形成的数值试验 被引量:3
6
作者 朱乾根 余斌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72-179,共8页
应用数值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东亚冷涌期间低纬环流和降水的形成。结果表明:低纬积云对流作用加强了东北季风和东北信风,但阻滞了热带辐合带进一步南移。印尼和澳大利亚北部季风降水可以独立存在。南海冷涌以及越赤道的西太平洋东北信... 应用数值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东亚冷涌期间低纬环流和降水的形成。结果表明:低纬积云对流作用加强了东北季风和东北信风,但阻滞了热带辐合带进一步南移。印尼和澳大利亚北部季风降水可以独立存在。南海冷涌以及越赤道的西太平洋东北信风都可以是澳大利亚北部夏季风及降水形成的重要因子。数值研究还指出;印尼加里曼丹的强季风降水及常驻性低层扰动形成的基本因子是南海冷涌所触发的积云对流发展。印尼、加里曼丹地形及东北信风扰动可影响该处降水的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试验 降水 冷涌 大气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涌结构及冷涌期中低纬环流相互作用的数值试验 被引量:10
7
作者 杨松 朱乾根 《热带气象》 CSCD 1989年第3期227-234,共8页
本文利用1982年12月下旬一次冷涌过程的数值试验结果,分析了冷涌的结构并初步讨论了冷涌期中低纬环流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冷涌仅在近地面反映清楚,水平流场上表现为由大地形激发的开尔文波引起的东北大风沿青藏高原东侧迅速南下,而冷... 本文利用1982年12月下旬一次冷涌过程的数值试验结果,分析了冷涌的结构并初步讨论了冷涌期中低纬环流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冷涌仅在近地面反映清楚,水平流场上表现为由大地形激发的开尔文波引起的东北大风沿青藏高原东侧迅速南下,而冷涌前沿则是以重力波特征向南传播。Hadley环流随冷涌南进不断加强。冷涌在涡度场和散度场上分别为一条状北倾的正涡度区和辐合区,它对应于冷锋南下时造成的上升运动区。冷涌能引起赤道地区的扰动加强和中纬度对流层高层西风急流的增强。冷涌期中低纬地区能量增大,通过能量的频散作用把中低纬环流连结起来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涌 结构 大气环流 数值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东亚寒潮爆发后冷涌发展的研究 被引量:24
8
作者 丁一汇 蒙晓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442-451,共10页
分析了1981年1月21—28日一次东亚强寒潮爆发后南海和西太平洋地区冷涌的发展过程。冷涌的发展最先表现为低层强东北风沿东亚沿海地区和南海中北部的迅速建立。2—3d之后,又在菲律宾以东洋面激起第二次冷涌。与冷涌相伴随... 分析了1981年1月21—28日一次东亚强寒潮爆发后南海和西太平洋地区冷涌的发展过程。冷涌的发展最先表现为低层强东北风沿东亚沿海地区和南海中北部的迅速建立。2—3d之后,又在菲律宾以东洋面激起第二次冷涌。与冷涌相伴随的低层温度场变化也十分明显,同样具有先后两次降温过程。冷涌期高空风场表现有明显的脉动,南海北部高空西风迅速减弱,而在南海近赤道地区出现了很强的高空东风区。冷涌的发展与寒潮冷高压的南下有密切关系,它的强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纬度冷高压的强度。另一方面,冷涌发展后,通过Hadley环流可影响中纬西风急流和热带东风急流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例研究 冷涌 东亚寒潮 寒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风期间南海地区冷涌的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张韧 张为付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1994年第2期122-129,共8页
利用一个部分非线性的二维经向重力内波动力模式,通过求行波解,对冬季风期间南海冷涌的传播形式,传播特征和传播速度进行了分析,并讨论了大尺度经向环流及其垂直结构、热力作用、层结稳定状况和初始扰动条件对冷涌传播的作用。主要... 利用一个部分非线性的二维经向重力内波动力模式,通过求行波解,对冬季风期间南海冷涌的传播形式,传播特征和传播速度进行了分析,并讨论了大尺度经向环流及其垂直结构、热力作用、层结稳定状况和初始扰动条件对冷涌传播的作用。主要结论是:冷涌的传播表现为具有非线性效应的无频散或弱频散的重力行波,其向南传播速度远大于平流速度而接近于重力内波波速;不同流场和位温的初始扰动状况决定了冷涌将以周期重力行波或者以孤立重力行波的方式传播,这两种不同的传播方式反映出两种不同的天气过程,经圈环流的加强和南移、稳定的大气层结以及弱的对流凝结加热是冷涌以重力行波方式传播的基本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涌 动力学 季风 重力内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2009年冬季南海冷涌天气过程的海-气热通量交换及热量收支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长科 黄磊 +4 位作者 闫俊岳 孙启振 姚华栋 赵学华 陈长丘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7-40,共14页
冬季风期(11月—翌年3月)南海显著的气候特点是盛行东北季风并频繁地发生冷涌天气过程。使用2008年10月到2009年4月在西沙群岛永兴岛近海进行的海-气通量观测试验资料,分析了西沙海域冬季风期,尤其是冷涌时段的海-气通量交换和热量收支... 冬季风期(11月—翌年3月)南海显著的气候特点是盛行东北季风并频繁地发生冷涌天气过程。使用2008年10月到2009年4月在西沙群岛永兴岛近海进行的海-气通量观测试验资料,分析了西沙海域冬季风期,尤其是冷涌时段的海-气通量交换和热量收支特征。结果表明:冬季风前期由于海-气温差增大,感热通量比西南季风期稍增加;潜热通量平均值与西南季风期接近;太阳总辐射明显降低,大气长波辐射减小,海洋热量净收入成为负值,使得秋季之后海面温度不断降低。冷涌期间海-气之间的感热通量高于冬季风期平均值,潜热通量大部分(1月份之前)也高于冬季风期平均值;由于潜热通量增大和太阳短波辐射减小,1月份之前的冷涌过程海洋热量净收支普遍出现较大负值,海洋失热量强于冬季风期,甚至强于2008年台风过程平均值。到了冬季后期太阳总辐射增强,海洋热量净收入转为正值,海水温度又逐渐升高。季节之间比较,观测区感热通量以冬季风期间最大,秋季次之,春季最小;而潜热通量夏季风期出现最大值,冬季次之,秋季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冬季风 冷涌 海-气通量 热量收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半球冬季冷涌及其反馈过程与东亚气旋爆发性发展的关系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元箴 吴洪 张兴旺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60-68,共9页
本文分析了东亚地区的实例,指出在冬季冷涌爆发后其反馈过程所产生的净科氏力项正值与海上动量辐合的相重地区,有利于急流加强增强斜压动力作用,在海洋加热场共同作用下可引起气旋爆发性发展。在气象炸弹出现后,又有利于寒潮爆发和再次... 本文分析了东亚地区的实例,指出在冬季冷涌爆发后其反馈过程所产生的净科氏力项正值与海上动量辐合的相重地区,有利于急流加强增强斜压动力作用,在海洋加热场共同作用下可引起气旋爆发性发展。在气象炸弹出现后,又有利于寒潮爆发和再次出现冷涌,有时能引起又一个气象炸弹出现,两者之间可产生连锁反应。由此说明冬半年冷涌爆发与气旋爆发性发展存在着联系,这种联系还可说明气象炸弹出现的时间和地区的集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涌 爆发性 气旋 动量散度 辐散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白山淡水涡虫的初步调查及其冷涌泉的保护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长海 《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年第1期60-63,共4页
1995年6月11—26日,作者通过对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淡水涡虫的初步调查,认为这种动物资源在太白山有一定数量的分布,现已发现两科两属。同时对我国冷涌泉的现状进行分析,为涡虫的生境冷涌泉以及太白山这一自然景观和旅游胜... 1995年6月11—26日,作者通过对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淡水涡虫的初步调查,认为这种动物资源在太白山有一定数量的分布,现已发现两科两属。同时对我国冷涌泉的现状进行分析,为涡虫的生境冷涌泉以及太白山这一自然景观和旅游胜地的保护提出了初步的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水 涡虫 调查 冷涌 保护 太白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冷涌期大气动力学与能量学特征
13
作者 陈乾金 吴宝俊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22-30,共9页
本文利用FGGEⅡb探空资料,通过三角形法计算分析了南海冷涌期中低纬度有关动力学和能量学特征量的时空分布,结果表明,在冷涌爆发期,南海南、北海区无论在动力学或能量学的特征上均存在着显著差异。表现在北部下沉气流的加强,“干燥层”... 本文利用FGGEⅡb探空资料,通过三角形法计算分析了南海冷涌期中低纬度有关动力学和能量学特征量的时空分布,结果表明,在冷涌爆发期,南海南、北海区无论在动力学或能量学的特征上均存在着显著差异。表现在北部下沉气流的加强,“干燥层”降低,大气迅速趋于稳定。南部却相反,上升运动加强,“干燥层”抬升,整层大气湿度增大。与此同时,Hadley环流也得到明显加强;能量学特征主要表现在对中低纬度、高低空水平的和垂直的能量输送,并通过辐散辐合将中低纬度环流连接起来,进而维持南海上空大气能量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冷涌 大气动力学 能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南海冷涌期间海气相互作用特征分析
14
作者 车玉川 杨建才 刘冰鑫 《甘肃科技》 2019年第7期46-49,共4页
选取2015年11月21-30日的一次长达10d的强冷涌过程进行了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本次冷涌过程中先后连续出现两次冷高压东移南下,造成华南大部分地区的较大幅度降温。冷空气由北向南传播,但风速的增加却并非如此,对南海风场的分析发现这种... 选取2015年11月21-30日的一次长达10d的强冷涌过程进行了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本次冷涌过程中先后连续出现两次冷高压东移南下,造成华南大部分地区的较大幅度降温。冷空气由北向南传播,但风速的增加却并非如此,对南海风场的分析发现这种风速的变化显然不能单纯用冷高压或冷平流来解释。由于冷高压南下,改变了东亚大范围地区的气压场,以后风场向气压场调整。同时也发现影响南海海温变化的原因主要是:海面吸收的短波辐射、海面有效反射辐射、感热通量、潜热通量、水平平流和风应力旋度导致的Ekman抽吸6个物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学 冷涌 EKMAN抽吸 SS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大地形对冷涌作用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朱乾根 杨松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162-171,共10页
本文利用一个有限区域P-σ5层原始方程模式,用欧州中心5°×5°网格资料较好地模拟出1982年12月下旬一次冷涌的大尺度过程。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大地形的热力作用对东亚冬季风无明显影响,而青藏高原大地形对东亚冬季风的动力... 本文利用一个有限区域P-σ5层原始方程模式,用欧州中心5°×5°网格资料较好地模拟出1982年12月下旬一次冷涌的大尺度过程。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大地形的热力作用对东亚冬季风无明显影响,而青藏高原大地形对东亚冬季风的动力作用非常显著,它强迫冷空气绕高原东侧南下,激发出冷锋后的开尔文波从而产生东北大风区。另外,冷锋南下时在其前部还产生出一种与大地形无关的重力波,它可能是冷锋本身的激发而形成的。冷涌在Hadley环流之下向南传播,在加强Hadley环流的同时使它南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形 冷涌 数值 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源地冷空气强度变异与冷涌活动特征的数值试验 被引量:4
16
作者 余斌 朱乾根 徐祥德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AS CSCD 1992年第4期356-366,共11页
本文用数值试验的方法讨论了冬季风冷涌期冷源与中低纬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冷源较强时,冷空气较为平直地南传;冷源减弱时,南传路径较大地绕青藏高原呈弧形弯曲。同时,冷涌对低纬地区的作用强度与中纬冷源强度间并不存在简单的线性... 本文用数值试验的方法讨论了冬季风冷涌期冷源与中低纬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冷源较强时,冷空气较为平直地南传;冷源减弱时,南传路径较大地绕青藏高原呈弧形弯曲。同时,冷涌对低纬地区的作用强度与中纬冷源强度间并不存在简单的线性对应关系。对低纬地区强东北风形成,非地转和非地转平流作用可以同等重要。试验结果还指出,在一般强度的冷涌过程中,东亚低纬对中高纬的反馈作用是不明显的。但对中高纬源相当强的冷涌过程,低纬的反馈作用却很清楚。这种作用的形成与东亚局地Hadley环流上层支的加强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涌 冷源强度 冬季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大地形对冷涌作用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陈维松 朱乾根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385-393,共9页
本文从包含大地形效应的线性浅水波方程组出发,考虑青藏高原大地形为由西向东等科率倾斜,导得两类重力波解,一类是两个高频重力惯性波解,另一类是由地形激发的低频地形重力波解。后者与Kelvin波有某些类似之处。它们分别类似于数值试验... 本文从包含大地形效应的线性浅水波方程组出发,考虑青藏高原大地形为由西向东等科率倾斜,导得两类重力波解,一类是两个高频重力惯性波解,另一类是由地形激发的低频地形重力波解。后者与Kelvin波有某些类似之处。它们分别类似于数值试验所得冷锋迅速南下和冷涌强风速中心沿青藏高原大地形东侧边缘较慢向南传播的重力波。特别当无地形时,则低频波消失,仍有高频波。还求得了重力波波射线的传播路径为次摆线方程,这与数值试验所得冷涌强风速中心环绕青藏高原大地形东侧边缘的弧形路径颇为一致。且沿大地形下游沿海地区可能存在地形重力波波导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大地形 冷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次冷涌过程的分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周学群 《热带气象》 CSCD 1989年第1期57-62,共6页
本文利用两次船舶航行实测资料及部分常规观测资料研究了两次冷涌过程的时—空结构。除进一步证实了冷涌具有重力波特征的论点外,还得出了几点初步结论:(1)这两次过程前缘的传擂速度为20—2米秒^(-1),很接近重力内波波速的动力气象理论... 本文利用两次船舶航行实测资料及部分常规观测资料研究了两次冷涌过程的时—空结构。除进一步证实了冷涌具有重力波特征的论点外,还得出了几点初步结论:(1)这两次过程前缘的传擂速度为20—2米秒^(-1),很接近重力内波波速的动力气象理论值;(2)某海区冷涌到达之前的大气层结决定了冷涌是否具有重力波特征:(3)以重力波传播的冷涌比平流移动的更有效地把能量传至低纬洋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涌过程 时空结构 冬季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风时期南海冷涌特征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乾金 黄爱芬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0期49-53,共5页
本文利用冬季风时期的资料,对在南海爆发的冷涌过程进行了统计分析,指出了南海冷涌的月际变化特征、话跃期及间隙期的周期特征。同时也讨论了冷涌过程中要素场、高低叠流场、温度场和逆温层的变化特征。所得结果,有助于对南海冷涌的认识。
关键词 冬季风 南海 冷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什么叫冷涌?
20
《百科探秘(海底世界)》 2017年第11期48-48,共1页
冷冷的海水涌上沙滩。 千万别望文生义呀。 专家解惑 东亚冬季风从北方入侵我国时,习惯上被人们称为“寒潮”,当它进一步向南海推进时就称为“冷涌”。冷涌从华南传播到赤道仅需一天左右的时间。冷涌过境时,先是东北风增大,气压... 冷冷的海水涌上沙滩。 千万别望文生义呀。 专家解惑 东亚冬季风从北方入侵我国时,习惯上被人们称为“寒潮”,当它进一步向南海推进时就称为“冷涌”。冷涌从华南传播到赤道仅需一天左右的时间。冷涌过境时,先是东北风增大,气压急剧上升,过一段时间后才能观测到温度在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涌 东亚冬季风 东北风 时间 沙滩 海水 寒潮 赤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