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个冰期-间冰期旋回的黄土记录及其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39
1
作者 熊尚发 刘东生 丁仲礼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8-23,共6页
北京邻区枣沟、斋堂和赤峰黄土古土壤剖面粒度和磁化率变化在幅度和相位上都有明显的差异。在两个冰期 -间冰期旋回 ,磁化率记录具有冰量变化模式 ,而粒度记录具有轨道周期特点 ,粒度和磁化率之间的相位关系在从冰期向间冰期转换和冰期... 北京邻区枣沟、斋堂和赤峰黄土古土壤剖面粒度和磁化率变化在幅度和相位上都有明显的差异。在两个冰期 -间冰期旋回 ,磁化率记录具有冰量变化模式 ,而粒度记录具有轨道周期特点 ,粒度和磁化率之间的相位关系在从冰期向间冰期转换和冰期向间冰期过渡的过程中 ,既有滞后也有超前的表现 ,很难单纯以成土作用来解释。由于黄土粒度主要反映粉尘源区环境和古风场强度的变化 ,而磁化率主要记录的是沉积区的成壤作用 ,反映夏季风的强度变化 ,因此剖面粒度和磁化率变化的不协调说明古风场和粉尘源区变化与粉尘沉积区气候变化之间不统一。这可能意味着控制夏季风强度变化和控制冬季风强度变化的机制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黄土 冰期-间冰期旋回 粒度 磁化率 古环境 古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末次冰期-间冰期旋回朝那黄土颜色特征及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20
2
作者 王千锁 宋友桂 +2 位作者 李吉均 赵志军 荣培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489-1494,共6页
对黄土高原中部朝那剖面末次冰期-间冰期旋回黄土-古土壤序列色度指标与磁化率对比研究后发现,亮度L*值与Hm(赤铁矿)和Gt(针铁矿)的比值相关性较好,在S0和L1阶段其与Hm和Gt的比值呈正相关,在S1阶段为负相关。红度a*与Hm和Gt的比值有较... 对黄土高原中部朝那剖面末次冰期-间冰期旋回黄土-古土壤序列色度指标与磁化率对比研究后发现,亮度L*值与Hm(赤铁矿)和Gt(针铁矿)的比值相关性较好,在S0和L1阶段其与Hm和Gt的比值呈正相关,在S1阶段为负相关。红度a*与Hm和Gt的比值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反映土壤发育时期的水热条件。而黄度b*与针铁矿的相关性较好,与低频磁化率χlf使用可以更好地反映土壤的发育程度。色度指标在变化频率和幅度上较磁化率大,能很好地识别S1阶段弱黄土-古土壤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那剖面 黄土-古土壤 色度 末次冰期-间冰期旋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冰期-间冰期旋回 被引量:11
3
作者 王绍武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8年第1期61-62,共2页
第四纪(2.5MaBP)气候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冰期-间冰期旋回。目前我们正处于间冰期中,气候温暖。这个间冰期地质学家称为全新世,是从11.5kaBP开始的,至今已延续了1万年以上。而在此之前是距我们最近的一次冰期,称为末次冰期。末... 第四纪(2.5MaBP)气候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冰期-间冰期旋回。目前我们正处于间冰期中,气候温暖。这个间冰期地质学家称为全新世,是从11.5kaBP开始的,至今已延续了1万年以上。而在此之前是距我们最近的一次冰期,称为末次冰期。末次冰期冰盛期(LGM)出现于21kaBP。那时的全球平均温度比现代(指工业化前)低4~7℃,个别地区低10℃以上,例如南极可能低10℃,格陵兰低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期-间冰期旋回 21kaBP 末次冰期 地质学家 平均温度 第四纪 全新世 工业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末次间冰期-冰期旋回黄土环境敏感粒度组分的提取及意义 被引量:43
4
作者 徐树建 潘保田 +3 位作者 高红山 王均平 管清玉 胡春生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83-189,共7页
采用粒级-标准偏差方法对黄土高原西部、河西走廊及河南西部等6个剖面末次间冰期-冰期旋回的黄土-古土壤粒度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取了对环境变化敏感的粒度组分。各剖面的环境敏感粒度组分主要分为粗细两个组分,并显示出一定的区域性差异... 采用粒级-标准偏差方法对黄土高原西部、河西走廊及河南西部等6个剖面末次间冰期-冰期旋回的黄土-古土壤粒度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取了对环境变化敏感的粒度组分。各剖面的环境敏感粒度组分主要分为粗细两个组分,并显示出一定的区域性差异和不同的沉积学意义。敏感组分主要受物源和沉积后成壤作用的影响:冰沟和罗家湾剖面可能受源区的影响更大而使敏感组分偏粗,暖和湾和扣马剖面可能由于后期风化的影响较大而使敏感组分偏细。对扣马剖面末次冰期旋回堆积的L1和S1的粒级-标准偏差分析表明,L1的敏感组分与全剖面相似;而S1的敏感组分与全剖面存在较大差异,可能与成壤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 敏感组分 风成沉积 末次间冰期-冰期旋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冰芯记录中末次间冰期-冰期旋回气候突变事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5
作者 王有清 姚檀栋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50-558,共9页
冰芯记录中的气候变化是古气候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极地、中低纬度和热带地区的冰芯记录表明 ,在冰期间冰期旋回大尺度气候变化背景下 ,全球经历了一系列数百年至千年时间尺度的快速气候突变事件 ,诸如末次间冰期的干冷事件、末次冰... 冰芯记录中的气候变化是古气候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极地、中低纬度和热带地区的冰芯记录表明 ,在冰期间冰期旋回大尺度气候变化背景下 ,全球经历了一系列数百年至千年时间尺度的快速气候突变事件 ,诸如末次间冰期的干冷事件、末次冰期的Dansgaard Oeschger事件、Heinrich事件和YoungerDryas事件等 ,虽然这些穿插在冰阶中的暖湿气候事件、间冰阶中的干冷气候事件的成因、机制和影响范围还存在明显的不确定性 .主要介绍不同区域冰芯记录中末次间冰期冰期旋回这些气候突变事件发生的时间、过程和机制等的研究进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芯 末次间冰期-冰期旋回 气候突变 干冷气候事件 古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球何时进入下一个冰期? 被引量:3
6
作者 王绍武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11年第1期77-78,共2页
从第四纪开始至今的2.5Ma气候特征为冰期-间冰期旋回。在100ka旋回中,间冰期长者可持续近30ka,而短者不足10ka。目前的间冰期已持续了11.5ka,显然面临着间冰期结束的威胁。
关键词 冰期-间冰期旋回 地球 气候特征 第四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st Interglacial-Glacial Cycle and an Attempt to Reconstruct Würmian Paleohumidity of the European Alps
7
作者 Janez TURK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2年第3期322-330,共9页
A lot of paleoenvironmental surveys have been carried out in the Alpine region to elucidate glacier extension during the Last Glacial or the Würmian (115 - 12 ka BP). However, the evidence of past glaciations dif... A lot of paleoenvironmental surveys have been carried out in the Alpine region to elucidate glacier extension during the Last Glacial or the Würmian (115 - 12 ka BP). However, the evidence of past glaciations differs greatly between Western and Eastern Alps, while contrast between Southern and Northern Alps is not eviden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interpret variability of humidity during the last interglacial-glacial cycle in the Alpine region, based on results of various surveys performed in the Alpine region. Results show that distribution of moisture throughout the Alps was most even during the Late Würmian, while precipitation wa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North)Western Alps during the Early Würmian and in the (North)Western and along all the Southern Alps during the Middle Würmian. The Eastern Alps were rather dry during both episodes. Such moisture distribution can be explained by paths of prevailing winds. Moisture distribution is directly linked with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circu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PS Wuermian glaciers Humidity PALEOCLIMAT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更新世以来西菲律宾海上层水体结构演化特征——来自钙质超微化石Florisphaera profunda的证据 被引量:6
8
作者 孙晗杰 李铁刚 +4 位作者 苏翔 孙荣涛 于心科 常凤鸣 唐正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16-226,共11页
MD06-3050岩芯位于西菲律宾海吕宋岛以东本哈姆高原,利用钙质超微化石下透光带种属Florisphaera profunda占总颗石的相对丰度,恢复了中更新世以珲该海区的上层水体结构演化特征。结果显示,西菲律宾海区自1040ka以来,温跃层/营养跃层经... MD06-3050岩芯位于西菲律宾海吕宋岛以东本哈姆高原,利用钙质超微化石下透光带种属Florisphaera profunda占总颗石的相对丰度,恢复了中更新世以珲该海区的上层水体结构演化特征。结果显示,西菲律宾海区自1040ka以来,温跃层/营养跃层经历了由浅—深—浅—深的长周期变动,可能是由于全球碳库的长周期变化对气候系统的大规模调整所致;同时温跃层/营养跃层也具有明显的冰期-间冰期旋回性特征。温跃层变动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在中布容事件前后呈现出相反的冰期-间冰期变化趋势,认为可能是由东亚冬、夏季风强度变化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菲律宾海 中更新世 温跃层变动 长周期 冰期-间冰期旋回 东亚季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气候的启示 被引量:9
9
作者 王绍武 黄建斌 闻新宇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57-265,共9页
回顾了近20~30年古气候的研究进展,包括下列问题:雪球和热力极大期、冰期-间冰期旋回、古季风、D/O循环和H事件、全新世季风、全新世气候突变、气候变化与古文明、近2000年的气候。研究表明,第四纪前的气候变化中CO_2起着重要的作用,... 回顾了近20~30年古气候的研究进展,包括下列问题:雪球和热力极大期、冰期-间冰期旋回、古季风、D/O循环和H事件、全新世季风、全新世气候突变、气候变化与古文明、近2000年的气候。研究表明,第四纪前的气候变化中CO_2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冰期-间冰期旋回中CO_2变化落后于温度变化。这说明虽然影响机制不同,但是温室气体和气候间有着密切的相互作用这一点则是可以肯定的。地球目前处于间冰期,面临着冰期来临的威胁。人类活动造成的气候变暖有可能推迟下一次冰期的到来。21世纪全球变暖仍将继续,人们可能做的、也是必须要做的,是尽可能地降低变暖的速率,以及可能达到的变暖峰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气候 冰期-间冰期旋回 全球变暖 温室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ENSO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0
作者 闻新宇 王绍武 朱锦红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87-396,共10页
本文对20世纪90年代后期逐渐在古气候学、古海洋学、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等跨学科交叉领域中崭露头角的热点问题——古ENSO研究的前沿进展做了系统的总结和回顾.从观测和气候模拟两方面对集中于不同时间尺度的焦点问题进行展开,主要包括如... 本文对20世纪90年代后期逐渐在古气候学、古海洋学、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等跨学科交叉领域中崭露头角的热点问题——古ENSO研究的前沿进展做了系统的总结和回顾.从观测和气候模拟两方面对集中于不同时间尺度的焦点问题进行展开,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时段:早-中全新世的厄尔尼诺的减弱;末次冰期中的ENSO循环及其与高纬气候的联系;以及末次间冰期的ENSO现象.其中对早-中全新世时期的ENSO减弱的相对成熟的“岁差”机制做了详细总结,而对另两个时段的矛盾和问题做了简要整理和概括.建议在今后的古ENSO研究中,除观测外,要注意提高对古ENSO进行动力模拟研究的比重,两者相互配合来增加对ENSO循环和气候背景之间相互作用机理的理解,从而为今后全球变暖背景下的ENSO预测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厄尔尼诺 古ENSO 古气候 全新世 冰期-间冰期旋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球气候变化的米兰科维奇理论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11
作者 石广玉 刘玉芝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78-285,共8页
米兰科维奇理论是从全球尺度上研究日射量与地球气候之间关系的天文理论(以下简称为“米氏理论”)。该理论认为,地球轨道偏心率、黄赤交角及岁差等三要素变化引起的到达北半球中高纬度夏季日射量变化是造成冰期—间冰期旋回的根本原因... 米兰科维奇理论是从全球尺度上研究日射量与地球气候之间关系的天文理论(以下简称为“米氏理论”)。该理论认为,地球轨道偏心率、黄赤交角及岁差等三要素变化引起的到达北半球中高纬度夏季日射量变化是造成冰期—间冰期旋回的根本原因。详细回顾了米氏理论的发展历程,并以南极东方站过去42万年大气和气候变化的历史资料为例,讨论了经典米氏理论中有待研究的若干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兰科维奇理论 气候变化 冰期-间冰期旋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西部白草塬剖面L_1和S_1记录的古地磁场特征 被引量:15
12
作者 邓成龙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54-865,共12页
文章详细介绍了黄土高原西部白草塬剖面L1和S1的高精度岩石磁学和古地磁学结果,讨论了白草塬剖面记录古地磁场的特征,从古地磁学角度探讨白草塬剖面黄土沉积的连续性。白草塬剖面黄土沉积物中,磁铁矿和磁赤铁矿是主要的亚铁磁性矿物,粗... 文章详细介绍了黄土高原西部白草塬剖面L1和S1的高精度岩石磁学和古地磁学结果,讨论了白草塬剖面记录古地磁场的特征,从古地磁学角度探讨白草塬剖面黄土沉积的连续性。白草塬剖面黄土沉积物中,磁铁矿和磁赤铁矿是主要的亚铁磁性矿物,粗粒的碎屑磁铁矿是其天然剩磁和特征剩磁的主要载体。白草塬剖面L1和S1没有记录任何地磁漂移。其中,L1没有记录MonoLake或Laschamp地磁漂移的原因可归结于黄土沉积物堆积过程的不连续性和/或粗颗粒载磁矿物的重磁化,但前者是主要原因,而堆积过程的不连续性是导致S1没有记录Blake地磁漂移的主要原因。因此,白草塬剖面的L1和S1分别存在约2000年和4000~6000年的沉积不连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末次冰期-间冰期旋回 古地磁学 岩石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坡沉积物“Ba峰”及其天然气水合物分解指示意义 被引量:1
13
作者 孟宪伟 张俊 夏鹏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3-39,共7页
深海,特别是天然气水合物区的沉积物-孔隙水体系中,Ba循环受到孔隙水中的硫酸盐(SO24-)和甲烷(CH4)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强烈制约。沉积物中"Ba峰"的存在体现了SO2-4亏损的长时间累积效应,并与海平面变化制约下的天然气水合... 深海,特别是天然气水合物区的沉积物-孔隙水体系中,Ba循环受到孔隙水中的硫酸盐(SO24-)和甲烷(CH4)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强烈制约。沉积物中"Ba峰"的存在体现了SO2-4亏损的长时间累积效应,并与海平面变化制约下的天然气水合物分解有关。南海北部陆坡ODP1146站钻孔上部深度185m沉积物中发育了4个"Ba峰",其中发育于深度约58m的"Ba峰"(F3)与当前SO2-4-CH4反应界面(SMI)深度一致,推断其他3个"Ba峰"(F1、F2和F4)对应的SMI深度分别约为24m、46m和84m。"Ba峰"最大峰值与沉积物Cl通量减小和冰期-间冰期转换带的对应性表明:在冰期,海平面大幅度降低诱发的浅水区(如东沙群岛附近)天然气水合物的分解持续释放了低盐度、高浓度CH4流体,其中部分流体迁移至ODP1146站所在的陆坡区沉积物中,导致了间隙水中SO2-4的持续亏损和自生Ba的长时间累积,结果在冰期-间冰期转换阶段形成显著的"Ba峰";同时,部分逸散于大气中的CH4加快了冰期的结束。在距今约50万年的冰期-间冰期旋回制约下的海平面周期性变化过程中,南海北部浅水区天然气水合物分解释放的低盐度和高浓度CH4流体也间歇地迁移至深水陆坡沉积区,导致了多个"Ba峰"的形成和沉积埋藏。"Ba峰"可以用于评价历史时期南海北部陆坡天然气水合物分解释放甲烷通量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陆坡 Ba循环 Ba峰 甲烷水合物分解 冰期-间冰期旋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气候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绍武 《气象科技进展》 2011年第2期20-25,共6页
总结回顾了二十年来古气候研究的进展,着重揭示古气候变化的事实。共分析了10个问题:(1)威尔逊旋回,(2)冰河时代,(3)生物大灭绝,(4)人类走出非洲,(5)第四纪冰期—间冰期旋回,(6)下一个冰期何时到来,(7)末次冰期冰盛期,(8)冰期气候的不... 总结回顾了二十年来古气候研究的进展,着重揭示古气候变化的事实。共分析了10个问题:(1)威尔逊旋回,(2)冰河时代,(3)生物大灭绝,(4)人类走出非洲,(5)第四纪冰期—间冰期旋回,(6)下一个冰期何时到来,(7)末次冰期冰盛期,(8)冰期气候的不稳定性,(9)全新世气候的不稳定性,(10)全新世气候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气候 冰期-间冰期旋回 气候不稳定性 全新世气候 东亚古季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去0.8 Ma期间的地表温度数值模拟研究
15
作者 张悦 石广玉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11年第1期18-22,共5页
使用一个改进的二维能量平衡模式模拟了过去0.8Ma冰期-间冰期旋回期间北半球各纬度带的地表温度,并以65°N的地表温度为代表与南极冰芯记录进行了比较。通过敏感性试验,分析了日射量、温室气体、沙尘气溶胶强迫和水汽反馈的辐射-气... 使用一个改进的二维能量平衡模式模拟了过去0.8Ma冰期-间冰期旋回期间北半球各纬度带的地表温度,并以65°N的地表温度为代表与南极冰芯记录进行了比较。通过敏感性试验,分析了日射量、温室气体、沙尘气溶胶强迫和水汽反馈的辐射-气候效应。结果显示,日射量变化不足以解释冰期-间冰期旋回期间北半球的地表温度变化,大气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和甲烷)、沙尘气溶胶强迫和水汽反馈等对更新世晚期以来的气候变化影响较大。加入上述强迫因子和反馈机制后,模拟的65°N地表温度与南极温度的相关系数由单纯考虑日射量的0.24增加为0.60;气候系统对上述强迫因子以及反馈机制的响应呈现出非线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期-间冰期旋回 能量平衡模式 辐射强迫 物理反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洲东南纳塔尔海谷MIS12期以来的物质来源和古气候变化:IODP U1474孔黏土矿物记录
16
作者 宋濠男 张泳聪 +2 位作者 韩喜彬 胡栟铫 龙飞江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42-156,共15页
氧同位素(marine isotope stage,MIS)MIS12期以来的气候环境变化对非洲东南部古人类的迁徙和演化影响甚远。非洲东南外海纳塔尔海谷U1474孔由IODP 361航次获取,通过X射线衍射法(XRD)对前20 m共149个样品中的黏土矿物组成进行测试分析,... 氧同位素(marine isotope stage,MIS)MIS12期以来的气候环境变化对非洲东南部古人类的迁徙和演化影响甚远。非洲东南外海纳塔尔海谷U1474孔由IODP 361航次获取,通过X射线衍射法(XRD)对前20 m共149个样品中的黏土矿物组成进行测试分析,结果显示自MIS12期以来U1474站位的黏土矿物组成以蒙脱石为主,平均含量为39.23%;其次为伊利石,平均含量为26.11%;高岭石平均含量为17.79%;绿泥石含量最低,平均含量为17.19%;伊利石的结晶度较好,为0.35°Δ2θ(<0.4°Δ2θ),而且化学指数较低,为0.30(<0.43)。其组合特征意味着其主要由非洲东南部三大河流携带输入(图盖拉河、林波波河和赞比西河)。U1474孔黏土矿物组成和参数变化自MIS12期以来的变化指示了非洲东南部的气候变化,其变化有着明显的冰期-间冰期旋回特征,可划分为5个阶段,每个阶段冰期寒冷干燥,间冰期相对温暖湿润。在每个时期呈现出一定的亚轨道的气候波动异常,常有冷暖、干湿波动的情形,这可能受到区域大气环流和临近海流(如厄加勒斯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来源 古气候 黏土矿物 冰期-间冰期旋回 氧同位素MIS12期 纳塔尔海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verage iron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the upper continental crust:constrained by loess from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被引量:3
17
作者 Yingzeng Gong Ying Xia +1 位作者 Fang Huang Huimin Yu 《Acta Geochimica》 EI CAS CSCD 2017年第2期125-131,共7页
Iron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the upper continental crust(UCC) is critical for understanding Fe mobilization and migration through the Earth. Because rocks exposed at Earth's surface have heterogeneous δ^(56)Fe, f... Iron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the upper continental crust(UCC) is critical for understanding Fe mobilization and migration through the Earth. Because rocks exposed at Earth's surface have heterogeneous δ^(56)Fe, finegrained clastic sediments can be used to estimate the average composition of UCC. In this study, we report δ^(56)Fe of loess-paleosol sequences from Yimaguan, Chinese Loess Plateau(CLP), to constrain the average Fe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UCC. The loess-paleosol sequences in this area formed in glacial-interglacial cycles and are characterized by varying degrees of weathering. Our data show that the loess-paleosol layers have extremely homogeneous Fe isotopic compositions with δ^(56)Fe ranging from 0.06‰ to 0.12‰, regardless of variations in the major element composition and weathering intensity. Our study indicates that since Fe isotopes are not significantly fractionated during loess deposition, the loess can be regarded as representative of UCC. It follows that the average δ^(56)Fe of UCC is 0.09‰± 0.03‰(2SD), consistent with previous estimates based on igneous rock da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imaguan LOESS Fe isotopes Uppercontinental crus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of deep-sea sediment components and their fluxes since the last glaciation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被引量:6
18
作者 ZHAO ShaoHua LIU ZhiFei +5 位作者 CHEN Quan WANG XingXing SHI JiangNan JIN HaiYan LIU JingJing JIAN ZhiMi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7期1368-1381,共14页
Sediment components and their fluxes of Cores MD12-3428(water depth: 903 m), MD12-3433(water depth: 2125 m),and MD12-3434(water depth: 2995 m), obtained along a transect on the continental slope of the northern South ... Sediment components and their fluxes of Cores MD12-3428(water depth: 903 m), MD12-3433(water depth: 2125 m),and MD12-3434(water depth: 2995 m), obtained along a transect on the continental slope of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have been conducted to reveal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and the controlling factors of the sediment components and of their fluxes.Results show that deep-sea sediments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are composed mainly of terrigenous(59–89%) and carbonate(6–38%) particles, with minor components of opal(1.6–9.4%) and organic matter(0.7–1.9%). Fluxes of terrigenous and carbonate particles reach up to 2.4–21.8 and 0.4–6.5 g cm–2 kyr–1, respectively, values that are one to two orders of magnitude higher than the fluxes of opal and organic matter. Temporal variations of the percentages and fluxes of deep-sea sediment components have displayed clear glacial-interglacial cyclicity since the last glaciation. Terrigenous, opal, and organic matter percentages and their fluxes increas clearly during marine isotope stage 2, while carbonate percentages and fluxes show an opposite variation pattern or are characterized by an unremarkable increase. This implies that deep-sea carbonate in the South China Sea is affected by the dilution of terrigenous inputs during the sea-level lowstand. With increasing water depth along the transect, the terrigenous percentage increases but with largely decreased fluxes. Both the percentage and flux of carbonate decrease, while the percentages and fluxes of opal and organic matter display much more complicated variational features.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of deep-sea sediment components and of their fluxes since the last glaciation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are strongly controlled by sea-level fluctuations. Simultaneously, terrigenous supply associated with monsoonal rainfall, marine primary productivity,and the dilution effect between terrigenous and biogenic particles, also play interconnected roles in the sediment accumulation proces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diment component Accumulation rat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Last glaciation Sea-level fluctuation South China Sea
原文传递
近1.8 Ma以来东亚季风演化与青藏高原隆升关系的南海沉积物常量元素记录 被引量:11
19
作者 孟宪伟 夏鹏 +1 位作者 张俊 王相芹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4期3328-3332,共5页
东亚季风演化和青藏高原隆升的关系在全球变化研究中备受关注.南海ODP184航次取得的沉积岩芯为研究长时间尺度的东亚季风演化提供了理想样品.ODP1146站上部185mcd(1.81Ma)细粒(〈4μm)无碳酸盐沉积物的常量元素R型因子结果分析表明... 东亚季风演化和青藏高原隆升的关系在全球变化研究中备受关注.南海ODP184航次取得的沉积岩芯为研究长时间尺度的东亚季风演化提供了理想样品.ODP1146站上部185mcd(1.81Ma)细粒(〈4μm)无碳酸盐沉积物的常量元素R型因子结果分析表明,常量元素Ti,TFe2O3,MgO,K2O,P,CaO,Al2O3代表了陆源因子,其得分变化受陆源区的化学侵蚀强度的制约,进而能够指示东亚夏季风演化.陆源因子得分分别在-1.3,-0.9和-0.6Ma时呈现阶段式减小,反映了1.8Ma以来东亚夏季风阶段式减弱受第四纪青藏高原整体、阶段式、快速隆升的制约;而-0.6Ma以来陆源因子得分周期性的振荡变化则反映了东亚季风演化自此进入受冰期-间冰期旋回制约的主旋律.与黄土高原记录的东亚季风演化一样,中国南海沉积物记录的长时序东亚季风演化也体现了青藏高原隆升和冰期-间冰期旋回的复合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量元素 化学剥蚀 冰期-间冰期旋回 青藏高原快速隆升 东亚季风演化
原文传递
中亚粉尘东输可能对全球降温起关键性作用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明哲 魏文寿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S1期1-6,共6页
冰期-间冰期旋回发生的原因一般认为可以用米兰科维奇理论来解释,但是米兰科维奇理论也留下了一系列至今未解的难题.对中亚粉尘的向东输送进行研究后发现,在粉尘东输通量和全球气温降低之间可能存在一种正反馈机制,放大了北半球高纬度... 冰期-间冰期旋回发生的原因一般认为可以用米兰科维奇理论来解释,但是米兰科维奇理论也留下了一系列至今未解的难题.对中亚粉尘的向东输送进行研究后发现,在粉尘东输通量和全球气温降低之间可能存在一种正反馈机制,放大了北半球高纬度太阳辐射改变的效果,并最终导致了全球冰期的发生.在这个正反馈机制中,启动条件是北半球高纬大陆接收的太阳辐射量减弱,最终结果是全球降温,全球冰期发生,关键性因素是中亚粉尘的东输.使用这个正反馈机制,可以较好解答“米兰柯维奇理论”留下的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期-间冰期旋回 米兰科维奇理论 北半球高纬度地区 太阳辐射 中亚粉尘东输 正反馈机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