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二十年代废名(冯文炳)乡土小说的民俗倾向 被引量:1
1
作者 张永 《高校教育管理》 1996年第4期38-41,共4页
关键词 乡土小说 冯文炳 民俗文化 二十年代 周作人 沈从文 民俗事象 乡风民俗 作家主体 审美意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鲁迅从“五四”到一九二七年的思想——致《鲁迅研究》作者冯文炳同志的信 被引量:1
2
作者 邵荃麟 《图书馆杂志》 1982年第1期61-62,共2页
冯文炳同志: 去年年底,周扬同志送来尊作《鲁迅研究》,要我阅后给你写信,不巧那时我病倒了,进了医院。一病半年,未能拜读。最近身体略好,才看了一遍。躭搁半年以上,实在抱歉,务请原谅。你是文艺界的前辈,对文学研究工作,
关键词 鲁迅思想 鲁迅研究 反帝反封建 个性主义 五四时期 民主主义思想 冯文炳 进化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 发展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还原人生诸世相的努力——从叙事学角度重读冯文炳小说《竹林的故事》
3
作者 张燕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62-65,共4页
本文针对对冯文炳《竹林的故事》的现有评论,试图从叙述学角度进行文本重读,梳理评论分歧所由。笔者认为该小说的视角越界没有改变限知视角,作者执著于感知这世界表象,试图展示人生被遮蔽而非透明的立体空间,还原人生诸世相的复杂或曰... 本文针对对冯文炳《竹林的故事》的现有评论,试图从叙述学角度进行文本重读,梳理评论分歧所由。笔者认为该小说的视角越界没有改变限知视角,作者执著于感知这世界表象,试图展示人生被遮蔽而非透明的立体空间,还原人生诸世相的复杂或曰或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文炳 《竹林的故事》 叙述角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断进取,有所作为——怀念冯文炳先生
4
作者 金训敏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82年第6期51-55,共5页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冯文炳先生是“以‘废名’出名”的作家,是一位颇有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的小说家。早在一九二二年秋,他在北京大学读书时就已经开始从事小说创作。那时的作品大多收在他一九二五年出版的第一本小说集《竹林的故事》...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冯文炳先生是“以‘废名’出名”的作家,是一位颇有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的小说家。早在一九二二年秋,他在北京大学读书时就已经开始从事小说创作。那时的作品大多收在他一九二五年出版的第一本小说集《竹林的故事》里。后来,他更以废名的笔名陆续写了四本小说,有一九二八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桃园》、一九三○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枣》,以及一九三二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桥》和《莫须有先生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文炳 《莫须有先生传》 短篇小说集 《竹林的故事》 中国现代文学史 艺术风格 小说创作 长篇小说 《桥》 小说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冯文炳诗歌创作散论
5
作者 周爱霞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69-71,共3页
本文主要分析了冯文炳在诗歌审美上的独特取向,着重阐述了其重视诗情、重视诗歌的意蕴等审美观点,以及反映到创作中的禅味十足、追求物我合一、物我交融的特点。
关键词 冯文炳 审美取向 诗情 含蓄美 物我合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冯文炳的诗论
6
作者 潘颂德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1989年第1期49-53,共5页
冯文炳笔名废名,以创作小说著你于二、二三十年代文坛。他同时又是一位诗论家。一九三七年,他在北京大学讲授新诗,写成讲义十二章,一九四四年曾以《谈新诗》为书名,由北平新民印书馆印行。抗日战争胜利后,冯文炳重回北京大学执教,继续... 冯文炳笔名废名,以创作小说著你于二、二三十年代文坛。他同时又是一位诗论家。一九三七年,他在北京大学讲授新诗,写成讲义十二章,一九四四年曾以《谈新诗》为书名,由北平新民印书馆印行。抗日战争胜利后,冯文炳重回北京大学执教,继续讲授新诗,又写成讲义四章。此外,他在一九三五年,还写过一篇《新诗问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文炳 废名 格律诗派 诗歌形式 白话新诗 徐志摩 冯至 《尝试集》 卞之琳 康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冯文炳的三个笔名
7
作者 陈建军 《黄冈师专学报》 1996年第1期84-84,共1页
关键词 冯文炳 笔名 “废名” “病火” “丁武”
全文增补中
《冯文炳著作年表》补遗
8
作者 陈建军 《黄冈师专学报》 1998年第1期60-62,共3页
关键词 冯文炳著作年表》 诗歌 小说 信件
全文增补中
纪念冯文炳先生(外一篇)——西仓清谈小记 被引量:1
9
作者 朱英诞 《新文学史料》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5-58,共4页
卢沟桥事变后不久,我收到废名先生一函,匆匆跑到雍和宫西仓后院去找他;这是一个僻静的禅房,院中只有两棵瘦松。
关键词 冯文炳 清谈 纪念 卢沟桥事变 雍和宫 废名
原文传递
废名致周作人信二十四封 被引量:6
10
作者 陈建军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65-73,共9页
关键词 《周作人日记》 废名 北京大学 大象出版社 五六十年代 小学教师 冯文炳 书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艺术的新诗的欣赏——苗得雨诗论《赏诗谈艺》片论
11
作者 赵心宪 《天府新论》 1993年第5X期40-43,共4页
《赏诗谈艺》是当代著名乡土诗人苗得雨别具一格的诗论著作,此书没有通常诗学论著的威严,哲学思辩的玄妙,抽象思维的艰涩,亦无内容的模糊,作者撷选新时期报刊所载新诗百余首,以赏论结合方式评点,涉及到新诗艺术的方方面面,对作为艺术的... 《赏诗谈艺》是当代著名乡土诗人苗得雨别具一格的诗论著作,此书没有通常诗学论著的威严,哲学思辩的玄妙,抽象思维的艰涩,亦无内容的模糊,作者撷选新时期报刊所载新诗百余首,以赏论结合方式评点,涉及到新诗艺术的方方面面,对作为艺术的新诗的欣赏,所论尤给笔者深刻的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诗 赏诗 诗法 诗论著作 小叙事 诗味 抒情短诗 兴味 诗的艺术 冯文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故乡记忆与儒禅文化精神——废名创作文化精神论
12
作者 王金胜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03年第6期109-112,共4页
本文通过考察废名家乡黄梅所带有的儒禅文化精神和优美的自然环境,来揭示作者不僧不俗、亦僧亦俗的心理结构特征及超然物外的审美眼光所赖以形成的客观背景,指出黄梅作为一种具有独特文化特色和传统的乡土记忆对废名主体生命文化精神和... 本文通过考察废名家乡黄梅所带有的儒禅文化精神和优美的自然环境,来揭示作者不僧不俗、亦僧亦俗的心理结构特征及超然物外的审美眼光所赖以形成的客观背景,指出黄梅作为一种具有独特文化特色和传统的乡土记忆对废名主体生命文化精神和废名文本独特审美风格形成的深远而复杂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文炳 小说家 儒禅文化精神 废名 笔名 心理结构 黄梅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话文百人百论”十六 白话文百人百论之废名、卞之琳、林庚
13
作者 李春阳 《社会科学论坛》 2023年第4期238-251,共14页
废名废名,本名冯文炳,1901年生于湖北黄梅,十六岁入读湖北第一师范,后任小学教师,二十一岁考入北大预科,成为胡适和周作人的学生,开始写作并发表作品。1925年短篇小说集《竹林的故事》由北新书局出版,周作人作序,附录了一篇译作,即波德... 废名废名,本名冯文炳,1901年生于湖北黄梅,十六岁入读湖北第一师范,后任小学教师,二十一岁考入北大预科,成为胡适和周作人的学生,开始写作并发表作品。1925年短篇小说集《竹林的故事》由北新书局出版,周作人作序,附录了一篇译作,即波德莱尔的散文诗《窗》。唐弢1978年说:“我至今还认为,这是波特莱尔《窗》的最好的中译,以后也没有超过他。”1929年废名毕业于北大英文系,长篇小说《莫须有先生传》和《桥》使他以小说家名世。朱光潜认为,“《桥》有所脱化而无所依傍,它的体裁和风格都不愧为废名先生所特创。读《桥》是一种很好的文学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篇小说集 波特莱尔 波德莱尔 废名 冯文炳 卞之琳 林庚 《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名乡土小说晦涩之风及其成因
14
作者 顾金春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3期29-31,共3页
废名乡土小说晦涩难懂 ,这主要表现在语言形式独特和思想内容深奥模糊两方面 。
关键词 废名 冯文炳 乡土小说 奇僻晦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名诗歌解读 被引量:8
15
作者 蒋成瑀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219-231,共13页
废名创作素以晦涩著称,是现代文学中最难理解的。周作人说他文体“简洁”,“奇僻生辣”,据友人民意测试,其“文章是第一名的难懂”。若言小说,如《浣衣母》《竹林的故事》等,描写自然状态下人性的醇美,本质上是属于传统的,尚可理解。至... 废名创作素以晦涩著称,是现代文学中最难理解的。周作人说他文体“简洁”,“奇僻生辣”,据友人民意测试,其“文章是第一名的难懂”。若言小说,如《浣衣母》《竹林的故事》等,描写自然状态下人性的醇美,本质上是属于传统的,尚可理解。至于诗,因受西方诗歌,如波特莱尔、艾略特等人的影响,又融入了释道思想,中西合流,多奇玄想,文字暧昧,已非传统所能涵盖,简直是一只黑箱。文学史家历来只介绍废名的小说、散文,置诗歌不顾,其实他的诗不亚于小说、散文,其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名 竹林的故事 现代文学 文学史家 卞之琳 冯文炳选集 释道 真色 涸鱼 之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废名的小说创作 被引量:5
16
作者 冯健男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85年第4期140-151,共12页
一废名(冯文炳)从事小说创作主要在二十年代初期到三十年代初期,在这期间出版的小说集有《竹林的故事》、《桃园》、《枣》、《桥》、《莫须有先生传》。在这以后,他无意写小说。但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又写了《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在... 一废名(冯文炳)从事小说创作主要在二十年代初期到三十年代初期,在这期间出版的小说集有《竹林的故事》、《桃园》、《枣》、《桥》、《莫须有先生传》。在这以后,他无意写小说。但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又写了《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在中国新文学的百花园中,废名的创作是独特的一种,可谓美文,也可谓奇文。这一点,在二十,三十年代就不断有作家和批评家指出来了。周作人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名 小说形式 竹林的故事 中国新文学 《桥》 散文化 冯文炳 李商隐诗 中国小说 陶渊明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侨寓者的怀恋——略论二十年代的“乡土文学” 被引量:4
17
作者 戴光中 《天津师大学报》 1986年第1期64-69,5,共7页
二十年代的“乡土文学”,尽管很受鲁迅的重视,并破例为它起了这个名称,但在尔后的数十年中,却备受冷落,鲜有人提,直到“文革”结束,才象重见天日似的又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但是,近年来的有关评论似乎曲解了“乡土文学”,大都把它看作是... 二十年代的“乡土文学”,尽管很受鲁迅的重视,并破例为它起了这个名称,但在尔后的数十年中,却备受冷落,鲜有人提,直到“文革”结束,才象重见天日似的又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但是,近年来的有关评论似乎曲解了“乡土文学”,大都把它看作是二十年代农村题材作品的代名词。我认为,这样的理解不合鲁迅命名的原意,因而其评论也未必能切中肯綮。鲁迅说得分明:“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用主观或客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文学 二十年代 鲁迅 农村题材 冯文炳 瞿秋白 台静农 许钦文 王鲁彦 作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己走出来的路子——试谈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色 被引量:1
18
作者 董易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83年第2期33-52,共20页
沈从文的创作个性,同他所处的时代,个人的生活经历,社会立场和个人的气质、性格有关,而他在艺术上独特风格的形成,又与他自觉的艺术实践分不开。人们称他为“文体作家”,称他为“自觉的艺术家”,正由于他在创作方法和各种表现手法上进... 沈从文的创作个性,同他所处的时代,个人的生活经历,社会立场和个人的气质、性格有关,而他在艺术上独特风格的形成,又与他自觉的艺术实践分不开。人们称他为“文体作家”,称他为“自觉的艺术家”,正由于他在创作方法和各种表现手法上进行不断的探索和试验,并不拘于一格,总是刻意求工的缘故。他早期的作品,如收在《鸭子》、《旅店及其他》、《蜜柑》中的短篇创作,以及《好管闲事的人》、《老实人》和中篇创作《长夏》等,尽管精芜并存,风格迥异,都留下了他“失败了就另换一种方法再来,作对了也决不停留在已有小小成就上”的前进足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从文小说 艺术特色 创作个性 小说写作 阿黑小史 许地山 神巫之爱 废名 日记体小说 冯文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与废名 被引量:1
19
作者 吴作桥 《江汉论坛》 1986年第10期57-59,共3页
鲁迅和废名的关系,是鲁迅与其他现代作家中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关系.研究鲁迅与废名的这种关系,对于认识鲁迅的创作与思想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是很有益的.本文想就这一方面的问题作一些探讨.
关键词 鲁迅小说 中国现代文学史 现代作家 冯文炳 废名小说 小说创作 周作人 脱离现实 故事新编 孔乙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沈从文的作家论 被引量:2
20
作者 杨健民 《莆田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53-57,共5页
指出沈从文众多批评文字中有关“作家论”部分很有特色。阐析了他的文学批评以创作实践为出发点,感性直观地提出问题,发表评论,观点落到实处。从对沈从文关于“海派”作家穆时英和“京派”作家冯文炳的评论就可以管窥沈从文文学批评的... 指出沈从文众多批评文字中有关“作家论”部分很有特色。阐析了他的文学批评以创作实践为出发点,感性直观地提出问题,发表评论,观点落到实处。从对沈从文关于“海派”作家穆时英和“京派”作家冯文炳的评论就可以管窥沈从文文学批评的旨趣与风格。他的评论,不论亲疏,目光如炬;善用“横向比较”,一石二鸟。维护着文学的独立性、自足性和尊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从文 作家论 文学批评 穆时英 冯文炳 文学趣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