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数字图像技术估测冬小麦冠层生物量垂直分布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16
1
作者 单成钢 廖树华 +2 位作者 龚宇 梁振兴 王璞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19-424,共6页
用数字图像技术研究了冬小麦冠层生物量的垂直分布。表明用一行小麦图像比多行小麦图像估测小麦生物量能更好地满足线性回归关系,估测效果更佳,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研究了分层像素数估测小麦冠层分层现存生物量和有效生物量的方法。利用分... 用数字图像技术研究了冬小麦冠层生物量的垂直分布。表明用一行小麦图像比多行小麦图像估测小麦生物量能更好地满足线性回归关系,估测效果更佳,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研究了分层像素数估测小麦冠层分层现存生物量和有效生物量的方法。利用分层绿色像素数(LGPN)指标定性分析了不同栽培模式下冬小麦群体有效生物量的垂直分布和动态变化,并确定了基于图像特征的可用于定量分析的小麦群体垂直分布指数(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图像 冬小麦冠层 生物量 垂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霜冻影响下冬小麦冠层红边参数比较 被引量:18
2
作者 武永峰 胡新 +3 位作者 吕国华 任德超 蒋卫国 宋吉青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2190-2195,共6页
冬小麦受晚霜冻影响的外部症状短期内不明显的特点,为红边光谱的应用提供了契机。利用田间移动式霜箱和低温室系统分别开展不同温度梯度的霜冻试验,基于冻后第1天测定的冬小麦冠层光谱数据,使用最大一阶导数(FD)、四点线性插值(FPI)、... 冬小麦受晚霜冻影响的外部症状短期内不明显的特点,为红边光谱的应用提供了契机。利用田间移动式霜箱和低温室系统分别开展不同温度梯度的霜冻试验,基于冻后第1天测定的冬小麦冠层光谱数据,使用最大一阶导数(FD)、四点线性插值(FPI)、多项式拟合(POLY)、倒高斯拟合(IG)和线性外推(LE)等方法分别提取红边参数。通过相关分析、线性回归建模以及波动分析,从早期性、敏感性和稳定性方面对红边参数检测冬小麦晚霜冻的能力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LE方法提取的红边位置(REP)与霜冻温度的相关性为极显著(显著性水平达到0.01),二者相关系数高于其他方法;REP随霜冻温度的降低而呈蓝移现象,温度越低,蓝移趋势越明显。FD方法提取的最小振幅(Drmin)和红边振幅与最小振幅比值(Dr/Drmin)对霜冻敏感性的表现最佳,其次是FD和IG方法提取的红边振幅与红边面积比值(Dr/SDr),敏感性最差的是LE方法提取的REP。总的来看,FD方法提取的Drmin和Dr/Drmin检测冬小麦晚霜冻的综合能力最强。以上结论可为基于冠层红边特征的冬小麦晚霜冻害早期诊断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拔节期 霜冻温度 冬小麦冠层 提取方法 红边参数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封市郊冬小麦冠层反射光谱特征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袁慧 李爽 孔云峰 《地理空间信息》 2009年第4期63-66,共4页
通过对开封市郊冬小麦整个生育阶段反射光谱的测量,分析了不同生育阶段、播种垄向及土壤背景对冠层光谱反射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生育阶段的冬小麦反射光谱特性总体趋势符合植被的反射光谱特性,但是又有一些差异;不同垄向冬小麦的反射... 通过对开封市郊冬小麦整个生育阶段反射光谱的测量,分析了不同生育阶段、播种垄向及土壤背景对冠层光谱反射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生育阶段的冬小麦反射光谱特性总体趋势符合植被的反射光谱特性,但是又有一些差异;不同垄向冬小麦的反射光谱也不一样,南北垄向的光谱反射率高于东西垄向光谱的反射率;不同土壤背景的冬小麦反射光谱也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地物光谱特征 反射光谱 冬小麦冠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叶模型在冬小麦田冠层CO_2通量多层模拟中的应用 被引量:4
4
作者 申双和 张雪松 欧阳竹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19-829,共11页
综合考虑农田生态系统中水、热、CO2输送所涉及的大气、水文、生物等生物物理过程,以Farquhar等提出的叶片尺度光合作用生物化学过程机理模型为理论基础,对其进行空间尺度扩展,并改进冠层分层方法,建立了均匀农田与大气之间物质输送和... 综合考虑农田生态系统中水、热、CO2输送所涉及的大气、水文、生物等生物物理过程,以Farquhar等提出的叶片尺度光合作用生物化学过程机理模型为理论基础,对其进行空间尺度扩展,并改进冠层分层方法,建立了均匀农田与大气之间物质输送和能量交换的多层模式,在模式中运用双叶模型,同时考虑叶片氮素水平垂直差异,对2008年4—5月华北平原冬小麦生长旺季农田生态系统中冠层CO2通量进行了模拟研究,并利用涡度相关观测的通量数据对模型的有效性加以验证,结果表明:在冠层多层空间,小麦拔节至孕穗期和开花至乳熟期叶片氮含量随冠层高度的衰减系数分别为0.793(R2=0.698)和1.374(R2=0.728),冠层内叶片氮含量的空间分布可以用以相对累积叶面积指数为自变量的函数来描述;模型分别计算各层阴、阳叶的光截取、气孔传导、光合作用等,最终计算冠层上方CO2通量,冬小麦农田净生态系统生产力模拟值与实测值相关显著(R2=0.78),模拟的CO2通量日变化特征晴天昼间比阴雨天和夜间的效果好;在考虑丛聚影响的叶片非随机分布的密集农田中,阴叶对总初始生产力的贡献率在35.7%左右,对生产力贡献很重要。分层统计显示,作物最终产量的形成主要依赖上部叶片,对总初始生产力贡献率在80%以上,模型估算的试验期冬小麦净初始生产力累计约为626.3g/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通量 双叶模型 模拟 冬小麦冠层 农田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表层湿度影响下冬小麦晚霜冻害及冠层光谱检测 被引量:9
5
作者 孟雷 武永峰 +3 位作者 胡新 吕国华 任德超 宋吉青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482-1488,共7页
为探究土壤表层湿度影响下冬小麦冠层光谱反射率响应晚霜冻害的特征,并检验敏感光谱波段预测小麦产量变化的能力,于2013和2014年小麦拔节期,分别设置了表层土壤含水量为<10%(干)、10%~20%(中)和>20%(湿)的三个湿度处理的冻前试验... 为探究土壤表层湿度影响下冬小麦冠层光谱反射率响应晚霜冻害的特征,并检验敏感光谱波段预测小麦产量变化的能力,于2013和2014年小麦拔节期,分别设置了表层土壤含水量为<10%(干)、10%~20%(中)和>20%(湿)的三个湿度处理的冻前试验,并在低温室内进行降温处理。分析了不同土壤表层湿度下受冻冬小麦的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单株产量、冠层光谱反射率及其一阶微分值的差异,对冬小麦冻害产量变化率和高光谱特征参量进行了相关分析和一元线性拟合。结果表明:冬小麦穗粒数和单株产量总体上均随土壤表层湿度的降低而呈减少态势,在土壤表层干处理条件下冻害对冬小麦产量造成的影响最为显著(p<0.05);在绿峰(523nm附近)、黄边(571nm附近)、红边(732nm附近)和近红外台的两个水分吸收带(952和1 145nm附近),干+冻害处理冬小麦冠层反射率的一阶微分值与中+冻害、湿+冻害处理的差值明显;剥离了土壤表层湿度对光谱的影响后,冬小麦冠层反射率一阶微分差值在以570nm为中心的黄边区域和以710nm为中心的红边区域对干、中和湿梯度处理下晚霜冻害响应的差异明显;两年试验中的黄边面积(SDy)和570nm处一阶微分值(d570)均与冻害产量变化率达到显著正相关(p<0.05),说明黄边区域的高光谱特征参量可用于检测土壤表层湿度影响下的冬小麦晚霜冻害程度。本研究可为土壤表层湿度和晚霜冻害叠加影响下冬小麦产量变化预测方法的探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冠层 土壤表湿度 晚霜冻害 高光谱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溉排水学报》2005年总目次(卷终)
6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8-80,共3页
关键词 崔远来 节水灌溉制度 灌溉排水学 农业水价 冬小麦冠层 目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