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洛川黄土记录的最近2500ka东亚冬夏季风变化周期 被引量:39
1
作者 鹿化煜 安芷生 +2 位作者 刘洪滨 杨文峰 张福青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553-558,共6页
对厚约140m的陕西洛川坡头村黄土剖面进行间距3~10cm的系统采样,测量了全部样品的磁化率和粒度。选择>30μm颗粒百分含量和磁化率分别作为东亚冬、夏季风强度变化的替代性指标,以新建立的时间标尺为基础,分析了最近2500ka以来东亚... 对厚约140m的陕西洛川坡头村黄土剖面进行间距3~10cm的系统采样,测量了全部样品的磁化率和粒度。选择>30μm颗粒百分含量和磁化率分别作为东亚冬、夏季风强度变化的替代性指标,以新建立的时间标尺为基础,分析了最近2500ka以来东亚季风变化的周期特征。结果表明,第四纪东亚冬、夏季风变化时间序列包含有100ka、41ka和23ka地球运动轨道要素变化的周期,同时包含有约80ka、56ka和30ka的周期。季风变化周期表现为阶段性演化和在同一阶段冬、夏季风变化周期常常不同的特征。这些结果说明第四纪东亚季风变化既与地球轨道要素变化有关,也与季风系统内其它因素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川 黄土记录 东亚 冬夏季风 季风 变化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冬季雪盖异常与冬夏季风变异及其相互联系的物理诊断研究 被引量:49
2
作者 陈乾金 高波 张强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77-492,共16页
利用 1 955~ 1 993年各种类型青藏高原冬季异常积雪资料的综合再分析结果 ,首次分析、阐明并讨论了青藏高原雪盖异常与中纬度大气环流的关系及其对低纬热带大气和海洋的影响。结果表明 ,高原冬季雪盖异常影响东亚冬季风的异常 ,进而通... 利用 1 955~ 1 993年各种类型青藏高原冬季异常积雪资料的综合再分析结果 ,首次分析、阐明并讨论了青藏高原雪盖异常与中纬度大气环流的关系及其对低纬热带大气和海洋的影响。结果表明 ,高原冬季雪盖异常影响东亚冬季风的异常 ,进而通过东亚Hadley环流引起南海南部积云对流活动的异常 ,结果造成赤道太平洋纬向风出现变异并引发SS TA位相和副高活动及夏季风强度的显著不同 ,由此对我国夏季风雨带分布产生影响。最后给出青藏高原冬季雪盖异常可能对我国夏季风影响的一个初步模型。这对于进一步认识和揭示雪盖 -环流 -SST -雨带的相互联系及其可能的“隔季相关”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盖 环流 海温 雨带 青藏高原 冬夏季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部全新世冬夏季风变化的高分辨率泥炭记录 被引量:42
3
作者 于学峰 周卫健 +3 位作者 LARS G.FRANZEN 鲜锋 程鹏 A.J.TIM JULL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82-187,共6页
在建立了全新世泥炭沉积物高分辨率冬夏季风代用指标时间序列的基础上,发现青藏高原若尔盖地区全新世冬夏季风的变化具有此消彼长和同时消长两种基本的模式,冬季风与夏季风在不同时间尺度上两种模式又相互嵌套.由冬夏季风指标叠加效应... 在建立了全新世泥炭沉积物高分辨率冬夏季风代用指标时间序列的基础上,发现青藏高原若尔盖地区全新世冬夏季风的变化具有此消彼长和同时消长两种基本的模式,冬季风与夏季风在不同时间尺度上两种模式又相互嵌套.由冬夏季风指标叠加效应合成的气候状况却有与全球同步的规律性,表现出千年-百年尺度的不稳定性,6.2KA的季风突然减弱事件要比8.0KA的事件更显著,反映了亚洲季风的区域特点或它本身就是全球气候的一个窗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若尔盖 全新世 冬夏季风 不同步 泥炭 气候不稳定性
原文传递
末次盛冰期以来青藏高原东北部共和盆地冬夏季风演化记录 被引量:11
4
作者 刘冰 靳鹤龄 +2 位作者 孙忠 苏志珠 张彩霞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33-442,共10页
对青藏高原东北部共和盆地冬其剖面的化学元素与粒度分析表明,末次盛冰期以来区域冬夏季风总体上呈现此消彼长的关系,气候出现多次冷干-暖湿旋回。15.82ka BP之前冬季风最强,夏季风最弱,为末次盛冰期时的冷干气候,但21ka BP之前气候可... 对青藏高原东北部共和盆地冬其剖面的化学元素与粒度分析表明,末次盛冰期以来区域冬夏季风总体上呈现此消彼长的关系,气候出现多次冷干-暖湿旋回。15.82ka BP之前冬季风最强,夏季风最弱,为末次盛冰期时的冷干气候,但21ka BP之前气候可能寒冷偏湿。15.82~9.5ka BP夏季风明显增强,冬季风衰弱,气候明显转暖,其中老仙女木时期(14.7~13.7aBP)和新仙女木时期(12.1~9.5ka BP)气候相对冷干,而B-A时期(13.7~12.1ka BP)气候相对暖湿。全新世以来冬夏季风出现多次波动,9.5~7.0ka BP夏季风相对较强,气候相对暖湿;7.0~5.1ka BP冬夏季风强弱交替频繁,气候出现冷干-暖湿旋回;5.1~2.7ka BP夏季风总体较强,气候温暖湿润;2.7ka BP之后冬季风明显增强,气候趋于冷干。此外,区域冬夏季风演变过程与极地冰芯记录的冷暖事件大体一致,可以认为共和盆地气候变化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区域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次盛冰期 共和盆地 冬夏季风演化 化学元素 粒度
原文传递
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夏干湿韵律特征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李瑜 李维京 +1 位作者 任宏利 左金清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96-504,共9页
通过分析中国160站1952—2013年的月平均降水观测资料,揭示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季和夏季降水间存在显著的韵律现象,即当该地区冬季降水异常偏少(偏多)时,次年夏季降水也趋于异常偏少(偏多),这里称之为干(湿)韵律现象。对干、湿韵律年大... 通过分析中国160站1952—2013年的月平均降水观测资料,揭示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季和夏季降水间存在显著的韵律现象,即当该地区冬季降水异常偏少(偏多)时,次年夏季降水也趋于异常偏少(偏多),这里称之为干(湿)韵律现象。对干、湿韵律年大气环流背景的分析结果显示,干韵律年和湿韵律年对应的环流形势基本相反:在干(湿)韵律年冬季,东亚地区500 hPa位势高度距平呈现西高东低(东高西低)的分布型,中国南方东部主要受偏北(南)风异常控制,这不利(有利)于低纬度暖湿气流向长江中下游地区输送,导致该地区冬季降水异常偏少(多);在次年夏季,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弱(强),不利(有利)于西南暖湿气流向中国东部地区输送,使得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也异常偏少(多)。研究进一步指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冬夏干、湿韵律现象与东亚冬夏季风活动的强度密切相关。干、湿韵律现象多在东亚冬夏季风强度变化一致的情况下出现:冬、夏季风一致偏强时多导致干韵律现象,而一致偏弱时易导致湿韵律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韵律现象 长江中下游降水 大气环流 冬夏季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季风分布及区划问题的初探
6
作者 杨红梅 张家诚 《气象科学研究院院刊》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219-223,共5页
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根据梯度风原理和大气热力学原理,采用了不同的物理量进行分析,对原划分的季风区域作了科学的合理的修正。分析结果使我们对季风的成因、季风天气的影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且对东亚季风和印度季风的性质差... 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根据梯度风原理和大气热力学原理,采用了不同的物理量进行分析,对原划分的季风区域作了科学的合理的修正。分析结果使我们对季风的成因、季风天气的影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且对东亚季风和印度季风的性质差异也更清楚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风 东亚季风 大气热力学 梯度风 极锋 热带季风 冬夏季风 副热带高压脊 全球地面 辐合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与健康(秋冬篇)
7
作者 袁长焕 《家庭医学(上半月)》 1998年第14期33-33,共1页
秋曰“贼风” 秋天是冬夏季风活动的过渡时期,冷暖气团互有进退。当南北不同性质的气团交汇,中间可形成一个狭窄的过渡地带——锋区。锋区附近的气象因素和天气变化十分剧烈,强锋区温度梯度可达10℃/100公里。
关键词 温度梯度 气象因素 支气管炎 冷空气入侵 贼风 过渡时期 冬夏季风 冷暖气团 老年性肺炎 热气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及邻近海区海况季节变化的模拟 被引量:5
8
作者 任雪娟 钱永甫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545-555,共11页
文中使用改进的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区域海洋环流模式 (POM)对南海及邻近海区海况季节变化特征进行了数值模拟 ,所得的主要结果与海洋观测及已有的一些研究结果相吻合。模拟结果表明 :1~ 1 2月 ,黑潮南海分支是南海北部的一支重要海流 ;... 文中使用改进的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区域海洋环流模式 (POM)对南海及邻近海区海况季节变化特征进行了数值模拟 ,所得的主要结果与海洋观测及已有的一些研究结果相吻合。模拟结果表明 :1~ 1 2月 ,黑潮南海分支是南海北部的一支重要海流 ;黑潮右侧的大尺度反气旋性暖涡全年都存在。在所模拟的海区中 ,南海海区表层海流受季风影响最大 ,季节变化最明显示。改进的 POM对海温的季节变化特征也有较好的模拟能力 ,能再现西南季风爆发前后 ,南海及邻近海区表层海温的突增和暖水区的北推过程 ,以及东北季风开始前后 ,海温的下降过程。这为以后发展区域海气耦合模式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海洋模式 冬夏季风 南海 POM 季节变化 海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末次间冰期以来黄土古土壤容重特征 被引量:1
9
作者 靳春胜 张立原 +1 位作者 韩家懋 刘东生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01-805,共5页
通过洛川剖面和白草塬剖面末次间冰期以来黄土古土壤容重序列的建立,对比磁化率、粒度及深海氧同位素分析发现,六盘山东西两侧不同气候区黄土古土壤具有不同的容重值,其成因亦不同。六盘山以东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黄土古土壤容重值受成... 通过洛川剖面和白草塬剖面末次间冰期以来黄土古土壤容重序列的建立,对比磁化率、粒度及深海氧同位素分析发现,六盘山东西两侧不同气候区黄土古土壤具有不同的容重值,其成因亦不同。六盘山以东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黄土古土壤容重值受成壤作用影响,主要由夏季风控制;而六盘山以西半干旱气候区容重值受沉积物粒度影响,主要受冬季风控制。并且在空间上自黄土高原西北向东南容重值呈变大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容重 黄土古土壤 冬夏季风 六盘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杭州茶园春季霜冻害的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许永妙 李慧娟 +3 位作者 黄海涛 王贤波 周铁锋 张伟 《中国茶叶》 2014年第7期24-25,共2页
浙江省杭州市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丰沛、四季分明。一年中随着冬夏季风逆向转换,天气系统、控制气团和天气状况均会发生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因冬夏季风交替在进退持续时间和强度上的不稳定性,常导致气... 浙江省杭州市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丰沛、四季分明。一年中随着冬夏季风逆向转换,天气系统、控制气团和天气状况均会发生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因冬夏季风交替在进退持续时间和强度上的不稳定性,常导致气象灾害发生,如春季连阴雨、倒春寒、晚霜冻,雪冻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州市 影响因素 霜冻害 亚热带季风气候 茶园 冬夏季风 季节性变化 春季连阴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古气候变化趋势与青藏高原隆升关系初探 被引量:45
11
作者 刘秀铭 毛学刚 +8 位作者 丁仲礼 吕镔 郭雪莲 陈渠 陈家胜 贾佳 杨善林 Hesse Paul 陈发虎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88-999,共12页
粒度和磁化率是两个研究黄土古气候最常用的古环境变化指示参数,它们随着黄上占土壤地层变化而出现峰和谷的对应已经被证明是反映了天文轨道要素的周期变化。文章试图忽略这些受控于轨道要素的气候周期变化,而主要侧重考察黄土地层这两... 粒度和磁化率是两个研究黄土古气候最常用的古环境变化指示参数,它们随着黄上占土壤地层变化而出现峰和谷的对应已经被证明是反映了天文轨道要素的周期变化。文章试图忽略这些受控于轨道要素的气候周期变化,而主要侧重考察黄土地层这两个参数的平均值(或背景值)所反映的长期变化趋势。对兰州九州台黄土进行了系统采样和测量,发现兰州九州台黄土剖面粒度和磁化率曲线显示出两个明显的趋势,粒度从剖面底部向上有明显逐渐变粗趋势,指示着冬季风增强,与此同时,磁化率自下而上却逐渐增大,指示着夏季风增强的趋势。与黄土高原其他黄土剖面磁化率和粒度曲线对比发现,这是两个普遍存在的趋势。地理位置靠近青藏高原的剖面,这两个增大的趋势更明显。冬、夏季风同时逐渐增强是海陆热力差异增大所引起,反映了青藏高原第四纪时期的逐渐不断的隆升过程。因此,根据粒度和磁化率曲线变化趋势线的变化特点可以帮助分析和反推第四纪以来青藏高原隆升的过程。兰州九州台以及黄土高原各剖面粒度和磁化率曲线的线性变化趋势则可能指示着第四纪以来青藏高原是逐渐均匀缓慢的变化过程。我们对22Ma以来风积地层记录的变化趋势也做了分析。前人过去普遍认识的第四纪以来跳跃式或间歇式剧烈隆升在我们的数据中没有得到反映。黄土高原西部西宁、兰州、靖远等剖面磁化率显著的增长趋势可能与青藏高原隆升到一定高度后高原季风加强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九州台 第四纪黄土 黄土高原-夏季风变化趋势 青藏高原隆升 趋势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全运会会期的选择
12
作者 黄致中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1983年第4期22-24,共3页
问题的由来举世瞩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运动会,原定于1983年9月16日下午在上海江湾体育场举行开幕式。但是,天公不作美。那几天上海秋雨绵绵,有时到大雨程度,致使开幕式一再延期。由此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在政治、经济、体育... 问题的由来举世瞩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运动会,原定于1983年9月16日下午在上海江湾体育场举行开幕式。但是,天公不作美。那几天上海秋雨绵绵,有时到大雨程度,致使开幕式一再延期。由此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在政治、经济、体育等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损失。那么,应怎样选择全运会的会期呢? 全运会会期的选择与气候关系全运会比赛日期的选择,除考虑政治、经济、体育等方面因素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夏季风 气候特点 全运会 冬夏季风 气候因素 雨日 华北 雨带 天气条件 季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犹江水库流域暴雨成因及预报
13
作者 荆治台 《华中电力》 1992年第5期74-76,共3页
上犹江水库位于赣南的西部,南岭山脉的北侧,南与粤北相邻,西与湘南接壤,属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冬夏季风盛行,冬季盛行极地大陆性气团,气候干冷而少雨雪;夏季盛行来自热带的海洋气流,气候湿润而多雨。年平均降水量为1650mm左右。上... 上犹江水库位于赣南的西部,南岭山脉的北侧,南与粤北相邻,西与湘南接壤,属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冬夏季风盛行,冬季盛行极地大陆性气团,气候干冷而少雨雪;夏季盛行来自热带的海洋气流,气候湿润而多雨。年平均降水量为1650mm左右。上犹江水库年平均暴雨日数为4.2日,暴雨虽一年四季都会出现,但主要出现在春夏两季,暴雨出现的机率占全年的80%以上,而冬季(12、1、2月)暴雨日数仅占全年的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成因 上犹江 暴雨日数 年平均 南岭山脉 静止锋 地面天气图 暴雨过程 冬夏季风 切断低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天让“百病易发”走远
14
《中国供销商情(村官)》 2004年第3期54-54,共1页
我国盛行季风气候,尤其在春季,冬夏季风转换交替,冷暖气流相互争雄,你进我退,因此,天气忽冷忽热,乍阴乍晴,变化无常。这种多变的天气对人体健康影响很大,正如俗语所云:百草回芽百病易发 感冒。若不注意医治,感冒可加重对心脑血管的损害... 我国盛行季风气候,尤其在春季,冬夏季风转换交替,冷暖气流相互争雄,你进我退,因此,天气忽冷忽热,乍阴乍晴,变化无常。这种多变的天气对人体健康影响很大,正如俗语所云:百草回芽百病易发 感冒。若不注意医治,感冒可加重对心脑血管的损害而诱发中风。据统计,30%以上的中风病人在发病前患过感冒。感冒还可继发肺炎、心肌炎、风湿性炎症和急性喉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病人 人体健康 冷暖气流 冬夏季风 急性喉炎 继发肺炎 花粉过敏 赏春 昼短夜长 血凝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良心做实事,助推现代农业新征途
15
作者 杜佳晨 山娜 +1 位作者 潘漩 毛家勇 《长江蔬菜》 2018年第17期1-3,共3页
蔬菜产业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在我国传统农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此,国家不断出台文件,加大对蔬菜产业的政策支持、财政倾斜和项目扶持,吸引了不少农民、合作社、业外人士对蔬菜产业的资金投入。但如何成功地做大、... 蔬菜产业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在我国传统农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此,国家不断出台文件,加大对蔬菜产业的政策支持、财政倾斜和项目扶持,吸引了不少农民、合作社、业外人士对蔬菜产业的资金投入。但如何成功地做大、做好蔬菜产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增产、增收、增效呢?《长江蔬菜》记者深入生产一线,聆听业内成功人士的实践经验、记录独具地方特色的产业发展模式、分享具创新性和突破性的典型案例,图文并茂、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农业 季风气候区 助推 农作物生长 中亚热带 地形影响 冬夏季风 江山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波市特色蔬菜简介
16
作者 孟秋峰 王旭强 +2 位作者 王洁 高天一 任锡亮 《宁波农业科技》 2022年第1期21-22,共2页
宁波地处东海之滨宁绍平原,纬度适中,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和湿润,冬夏季风交替明显,四季分明,雨水充沛。经过千百年来的精心栽培,宁波市已逐步积累形成了相当数量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蔬菜良种。本文共列举了16个品种,现将逐一介绍... 宁波地处东海之滨宁绍平原,纬度适中,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和湿润,冬夏季风交替明显,四季分明,雨水充沛。经过千百年来的精心栽培,宁波市已逐步积累形成了相当数量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蔬菜良种。本文共列举了16个品种,现将逐一介绍如下。1慈溪红菱慈溪市胜山镇有著名的“千亩红菱”。红菱主要产地位于胜山镇胜东村,面积上千亩,种植历史在200年以上,成为具有明显特色的农业产业。红菱个大皮薄,生吃清甜,熟食软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季风气候 宁绍平原 特色蔬菜 农业产业 冬夏季风 胜山镇 慈溪市 蔬菜良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erum Levels of Interleukin-1 Beta, Interleukin-6 and Melatonin over Summer and Winter in Kidney Deficiency Syndrome in Bizheng Rats 被引量:2
17
作者 Miao Zhang Tong Wang +3 位作者 Huai-min Chen Yan-qin Chen Yang-chun Deng Ya-tian Li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 CAS CSCD 2014年第2期107-111,共5页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seasonal changes in serum levels of interleukin-1 beta(IL-1β), interleukin-6(IL-6) and melatonin(MT) in Bizheng rat model, and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T and the pathogenesis of rheu...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seasonal changes in serum levels of interleukin-1 beta(IL-1β), interleukin-6(IL-6) and melatonin(MT) in Bizheng rat model, and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T and the pathogenesi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Methods One hundred and sixty Sprague-Dawley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 in summer(n=80) and winter(n=80) respectively: normal group, 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CIA) model group, operation group, and sham-operation group(n=20 in each group). The CIA model group was injected with collagen emulsion at the base of the tail to induce arthritis. The rats in the operation group received pineal gland resection, and 7 days after the first operation, underwent testectomy or oophorectomy. The rats in the sham-operation group were operated to ligature the sagittal sinus, without extracting the pineal gland. After the operations, the operation group and the sham-operation group both were immunized as the CIA group was. The serum levels of IL-1β, IL-6 and MT in different groups were measured by radioimmunoassay.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normal group, the serum levels of IL-1β and IL-6 increased in the CIA model, operation, and sham-operation groups both in summer and in winter(IL-1β in summer, P=0.008, P<0.01, P=0.012; IL-1β in winter, P=0.019, P<0.01, P=0.027; IL-6 in summer, P=0.028, P<0.01, P=0.024; IL-6 in winter, P=0.006, P<0.01, P=0.008). In the operation group, the serum levels of IL-1β and IL-6 in winter were higher than in summer, but with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P=0.844, 0.679). Compared with the normal group, the serum level of MT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summer and winter in both the CIA model group(P=0.002, 0.008) and the sham-operation group(P=0.003, 0.007), whil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the operation group(P=0.023, 0.003).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MT level in the operation group between summer and winter(P=0.947). Conclusions The increase of serum levels of IL-1β and IL-6 may exacerbate the inflammatoryreaction and cause a more severe condition in the rheumatoid arthritis. The concentrations of IL-1β, IL-6, and MT correspond with the change of seasons, confirming that there are connections between nature and human bod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rrespondence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kidney corresponding with winter kidney deficiency syndrome in Bizheng CYTOKINES MELATON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 East Asian Monsoon in the Mid-Pliocene 被引量:2
18
作者 YAN Qing ZHANG Zhong-Shi GAO Yong-Qi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2012年第6期449-454,共6页
In this study, the authors simulate the East Asian climate changes in the mid-Pliocene (~3.3 to 3.0 Ma BP) with the Community Atmosphere Model version 3.1 (CAM3.1) and compare the simulated East Asian monsoon with pa... In this study, the authors simulate the East Asian climate changes in the mid-Pliocene (~3.3 to 3.0 Ma BP) with the Community Atmosphere Model version 3.1 (CAM3.1) and compare the simulated East Asian monsoon with paleoclimate data. The simulations show an obvious warming pattern in East Asia in the mid-Pliocene compared with the pre-industrial climate, with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increasing by 0.5 4.0°C. In the warm mid-Pliocene simulation,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EASM) becomes stronger, while the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EAWM) is similar relative to the pre-industrial climate. Compared with the paleoclimate data, our simulations depict the intensified EASM well but cannot reproduce the weakened EAWM. This model-data discrepancy may be attributed to the uncertainty in the reconstructed mid-Pliocen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st Asian monsoon mid-Pliocene warm period paleoclimate dat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主探究学习的地理课堂教学设计——以“季风气候显著”为例 被引量:2
19
作者 许旭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20年第6期54-57,共4页
[内容概述]本节课为湘教版《地理》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主要内容是中国气候的第二个特征——季风气候显著,包括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划分,冬夏季风的性质和影响以及中国气候的大陆性特征。"季风气候显著"这一特征是在... [内容概述]本节课为湘教版《地理》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主要内容是中国气候的第二个特征——季风气候显著,包括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划分,冬夏季风的性质和影响以及中国气候的大陆性特征。"季风气候显著"这一特征是在学习了中国气候"复杂多样"的基础上进行的,此时学生已了解中国气温、降水的分布特点。学习该部分内容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季风气候,明晰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原因,建立锋面雨带及其推移的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课堂教学 季风气候 季风 湘教版 降水时空分布 自主探究学习 内容概述 冬夏季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陇东盆地朝那红黏土8.1~2.6Ma的孢粉记录 被引量:9
20
作者 马玉贞 吴福莉 +3 位作者 方小敏 李吉均 安芷生 王维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5期1627-1635,共9页
晚中新世至上新世是当代东亚季风系统和中国西北现代生态环境格局形成演化的关键时期.文中通过对黄土高原陇东盆地朝那剖面8.1~2.6Ma期间的孢粉记录研究,建立了这期间古生态环境序列.在8.10~6.73Ma期间,地带性植被可能是以禾本科为优... 晚中新世至上新世是当代东亚季风系统和中国西北现代生态环境格局形成演化的关键时期.文中通过对黄土高原陇东盆地朝那剖面8.1~2.6Ma期间的孢粉记录研究,建立了这期间古生态环境序列.在8.10~6.73Ma期间,地带性植被可能是以禾本科为优势种的疏林草原,在山地有雪松、松等山地针叶林分布,推测为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在6.73~5.67Ma期间,植被类型可能是森林草原,以榆为主,伴生着栎、柳、胡桃、桦的阔叶杂木林和以禾本科为优势种的禾草草原发育,反映气候温暖较湿润.在5.67~3.71Ma期间,蒿、禾草草原和松、云杉针叶林发育,山地气候温凉湿润,丘陵和低地温暖半干旱.其中,在4.61~4.07Ma期间曾一度温暖较湿润.在3.71~2.58Ma期间,地带性植被可能为柏疏林,林中混生有榆,尤其是早先一直存在的反映温暖环境的雪松和铁杉此时消失,反映环境较前期有较大的改变,气候季节性明显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红黏土 孢粉记录 植被演化 冬夏季风 盆地 陇东 古生态环境 湿润气候 地带性植被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