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5篇文章
< 1 2 4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镜辅助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1
1
作者 韩贤养 《基层医学论坛》 2024年第4期42-44,共3页
目的 探讨内镜辅助乳头括约肌切开(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取石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2022年4月婺源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 目的 探讨内镜辅助乳头括约肌切开(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取石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2022年4月婺源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2组。行开腹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治疗的29例患者为对照组,行EST取石+LC治疗的31例患者为观察组,均观察到术后3个月。对比2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恢复情况、生活质量、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手术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内各维度评分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ST取石+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效果明显,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患者术后恢复快,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且并发症较少,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可大力推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辅助乳头括约肌切开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胆囊结石 胆总管结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大球囊扩张术与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远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涛 郝立校 +8 位作者 吕婵 吴静怡 李兴佳 王永明 陈萌 纪晓丹 刘畅 别里克 龚彪 《国际消化病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165-170,共6页
目的 比较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大球囊扩张术(ESLBD)(12~15 mm)与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难治性胆总管结石的远期疗效。方法 选择200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和上海中医药大... 目的 比较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大球囊扩张术(ESLBD)(12~15 mm)与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难治性胆总管结石的远期疗效。方法 选择200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和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消化内镜中心采用EST或ESLBD(12~15 mm)治疗的131例难治性胆总管结石患者,分为EST组(n=70)和ESLBD组(n=61),比较2组的完全取石成功率、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相关术后近期并发症及远期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EST组和ESLBD组的取石成功率和机械碎石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98.6%比100.0%,24.3%比18.0%,P均>0.05)。EST组的ERCP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高于ESLBD组(8.6%比3.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长期随访结果显示,EST组和ESLBD组的ERCP术后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9%比8.6%,P>0.05)。结论 与EST相比,ESLBD(12~15 mm)用于治疗难治性胆总管结石是安全有效的,尤其是对于合并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凝血功能障碍等患者,ESLBD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法。EST与ESLBD的术后远期并发症发生率相似,ESLBD也会造成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功能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 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联合大球囊扩张术 胆总管结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阵超声内镜引导精准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对胆总管结石患者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胆囊功能的影响
3
作者 陈潇 张兆辉 +2 位作者 高胜强 姜静华 杨斌 《中国内镜杂志》 2024年第6期8-16,共9页
目的探讨线阵超声内镜引导精准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对胆总管结石患者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的术后胆汁淀粉酶(BA)、胆汁细菌阳性率和隐匿性胰胆反流(OPBR)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6月-2023年2月在该院进行ERCP的146... 目的探讨线阵超声内镜引导精准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对胆总管结石患者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的术后胆汁淀粉酶(BA)、胆汁细菌阳性率和隐匿性胰胆反流(OPBR)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6月-2023年2月在该院进行ERCP的146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需要行EST,根据EST的不同分为两组,各73例。观察组接受线阵超声内镜引导精准EST治疗,对照组行传统EST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术前、术后1和3 d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TBiL)、综合胆红素(CB)和丙氨酸转氨酶(ALT)等]、炎症和应激指标[C反应蛋白(CRP)、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皮质醇(Cor)和去甲肾上腺素(NE)等],以及BA和胆汁细菌阳性率。统计两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和术后12个月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取石成功率和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和3 d,两组患者TBiL、CB和ALT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和3 d,两组患者血清CRP、HMGB1、Cor和NE水平及BA浓度高于术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1和3 d胆汁细菌阳性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前后各时点胆汁细菌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和3 d胆汁细菌阳性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OPBR发生率和术后12个月复发率(15.07%和1.37%)低于对照组(57.53%和10.9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线阵超声内镜引导精准EST相对于传统EST,能有效减少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损伤,避免肠胆反流,抑制BA分泌及细菌增殖,降低OPBR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阵超声内镜 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隐匿性胰胆反流 胆总管结石 精准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RCP联合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及术后血清GGT、瘦素、血尿酸水平与结石复发的相关性
4
作者 李乃树 曹登义 +4 位作者 陈正民 姚超 马强 孙发缔 许兆龙 《中国医刊》 2025年第3期283-286,共4页
目的分析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联合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及术后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GGT)、瘦素、血尿酸水平与结石复发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选取蚌埠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普外科2020年5月至2023... 目的分析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联合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及术后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GGT)、瘦素、血尿酸水平与结石复发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选取蚌埠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普外科2020年5月至2023年5月收治的165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ERCP联合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治疗。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 d测定血清GGT、瘦素、血尿酸水平,术后3 d观察结石清除情况;术后随访1年,统计结石复发情况,并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探讨血清GGT、瘦素、血尿酸水平与结石复发的相关性。结果165例患者采用ERCP联合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治疗后,取石成功163例(98.79%),取石未成功2例(1.21%)。术后3 d血清GGT、瘦素、血尿酸水平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年,163例取石成功患者中复发10例(6.13%),未复发153例(93.87%)。与未复发患者相比,复发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血脂比例及术后3 d血清GGT、瘦素、血尿酸水平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术后血清GGT、瘦素、血尿酸水平均与结石复发呈正相关(P<0.05)。结论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采用ERCP联合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较为理想,而术后血清GGT、瘦素、血尿酸水平与结石复发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 Γ-谷氨酰转移酶 瘦素 血尿酸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乳头括约肌切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治疗老年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疗效
5
作者 麦麦提江·麦麦提明 朱功兵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3期1021-1027,共7页
目的:探讨早期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老年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本院在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556例老年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289例)予以常规保守治疗,观察组(267... 目的:探讨早期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老年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本院在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556例老年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289例)予以常规保守治疗,观察组(267例)行早期EST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炎症因子水平、肝功能指标、临床症状变化,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相比治疗前,两组治疗后的CRP、TNF-α、IL-6、WBC、D-D及AMY水平均明显下降,ALT、AST、TBIL及GGT水平均有所提高(P 0.05)。结论:早期EST治疗老年急性胆源性胰腺炎能有效控制炎症反应,缓解临床症状,其疗效显著,且对患者肝功能有一定的作用,并发症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 内镜 乳头括约肌切开 炎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联合球囊扩张术治疗不同类型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谷明明 朱明莉 +1 位作者 杨澜 荣晓锋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4期79-81,共3页
目的:分析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联合球囊扩张术治疗不同类型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1月—2022年6月威海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103例作为研究对象,依... 目的:分析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联合球囊扩张术治疗不同类型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1月—2022年6月威海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103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与十二指肠乳头相对位置分为包绕型组(n=8)、边缘型组(n=43)、周围型组(n=52)。所有患者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联合球囊扩张术取石。比较三组手术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三组取石操作时间比较,包绕型组>边缘型组>周围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一次性取石成功率、机械碎石使用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急性胰腺炎发生率比较,包绕型组>边缘型组>周围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高淀粉酶血症、胆道感染、出血、穿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联合球囊扩张术治疗包绕型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取石操作时间较边缘型、周围型患者长,且患者术后急性胰腺炎发生率高,需引起临床医师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 胆总管结石 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 内镜乳头球囊扩张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术联合球囊扩张治疗10 mm以上胆总管结石的效果及安全性
7
作者 袁艳 陈琼 习羽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27期28-31,共4页
目的:探讨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术联合球囊扩张治疗10 mm以上胆总管结石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2023年6月宜春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32例10 mm以上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是否应用球囊扩张分为球囊组(... 目的:探讨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术联合球囊扩张治疗10 mm以上胆总管结石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2023年6月宜春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32例10 mm以上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是否应用球囊扩张分为球囊组(n=86)和非球囊组(n=46)。比较两组临床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及手术前后的生化指标。结果:球囊组总取石成功率、一次性取石成功率均高于非球囊组,取石时间短于非球囊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球囊组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血清淀粉酶均低于非球囊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术联合球囊扩张治疗10 mm以上胆总管结石取石成功率较高,且操作时间短,能够改善患者生化指标水平,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 球囊扩张 胆总管结石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中重度肝硬化患者的临床效果
8
作者 步军 《大医生》 2024年第10期51-53,共3页
目的 探讨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胆囊结石合并中重度肝硬化患者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2年8月至2023年9月肥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2例胆囊结石合并中重度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根... 目的 探讨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胆囊结石合并中重度肝硬化患者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2年8月至2023年9月肥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2例胆囊结石合并中重度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传统腹腔镜组(行传统腹腔镜手术治疗,46例)和EST组(行EST治疗,46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肝功能指标、免疫功能指标。结果 EST组患者手术时间长于传统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少于传统腹腔镜组,排气、住院时间均短于传统腹腔镜组(均P<0.05)。术后3 d,两组患者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水平均升高,但EST组均低于传统腹腔镜组(均P<0.05)。术后3 d,两组患者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CD4^(+)/CD8^(+)比值均降低,但EST组均高于传统腹腔镜组(均P<0.05)。结论 EST治疗胆囊结石合并中重度肝硬化患者手术时间较传统腹腔镜手术用时更长,但手术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时间更短,可促进患者肝功能、免疫功能恢复,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 胆囊结石 肝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联合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对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的效果探究
9
作者 蒙冠龙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4期0083-0086,共4页
针对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在接受临床治疗过程中,采取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联合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治疗的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方法 筛选本院在2021.10-2023.10期间收治60名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基于治疗方案不同分成普通组(n=50)和研... 针对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在接受临床治疗过程中,采取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联合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治疗的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方法 筛选本院在2021.10-2023.10期间收治60名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基于治疗方案不同分成普通组(n=50)和研究组(n=10),分别行常规治疗、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联合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治疗,比较两组炎症因子、肝功能、恢复情况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在术后炎症因子水平显著降低,肝功能指标明显改善。相较于普通组,研究组的腹痛、发热、腹胀等症状缓解时间明显缩短,住院时间也相应减少,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比对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联合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在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方面效果突出,可以满足临床患者的治疗要求,在临床推广普及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联合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 治疗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治疗总胆管结石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71
10
作者 冯秋实 张宝善 魏九久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2001年第2期12-13,16,共3页
目的 :探讨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EST)对总胆管结石的治疗价值。方法 :对近 2 0年来该科应用EST治疗总胆管结石病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46 6例EST病例中治疗成功 45 7例 ,成功率 98%。结石未能排出4例 ,乳头切开后因合并症急诊开腹手... 目的 :探讨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EST)对总胆管结石的治疗价值。方法 :对近 2 0年来该科应用EST治疗总胆管结石病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46 6例EST病例中治疗成功 45 7例 ,成功率 98%。结石未能排出4例 ,乳头切开后因合并症急诊开腹手术 5例。出血、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急性胰腺炎等合并症 14例 ,合并症发生率 3%。结论 :EST治疗总胆管结石 ,不麻醉 ,不开腹 ,安全 ,有效 ,是目前治疗总胆管结石的理想方法 ,如有条件 ,当应首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镜 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 总胆管结石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术联合球囊扩张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22
11
作者 王庆华 韩玮 +2 位作者 包洁 王炳芳 陆永高 《中国内镜杂志》 2020年第2期32-36,共5页
目的探讨采用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术联合球囊扩张术(sEST+EPBD)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及可能存在的机制。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7年12月因胆总管结石入住该院的200例患者,分为单纯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组和sEST+EPBD组,每... 目的探讨采用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术联合球囊扩张术(sEST+EPBD)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及可能存在的机制。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7年12月因胆总管结石入住该院的200例患者,分为单纯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组和sEST+EPBD组,每组100例。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总费用、并发症以及炎症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胰腺炎,所有患者均治愈。其中,sEST+EPBD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出血量及术后胆道感染均明显少于EST组(P<0.05)。两组患者总费用和胆道穿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及24 h,sEST+EPBD组白细胞(WBC)、环氧化酶-2(Cox-2)、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以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EST组(P<0.01),而sEST+EPBD组的血淀粉酶水平明显升高(P<0.01);术后72 h,sEST+EPBD组WBC及Cox-2水平均明显低于EST组(P<0.05),PCT、CRP、淀粉酶以及TNF-α水平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EST+EPBD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能减少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有效控制术后胆道感染的发生,并且能明显降低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总管结石 内镜括约肌切开 内镜乳头气囊扩张术 随机对照试验 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球囊扩张术(ESBD)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肝硬化的疗效评估 被引量:19
12
作者 竹建强 彭庆慧 +1 位作者 张献文 赵红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3期257-260,共4页
目的:研究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球囊扩张术(ESBD)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肝硬化的疗效.方法:选择接受ESBD治疗的胆总管结石合并肝硬化患者作为ESBD组(n=52),选择接受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球囊扩张术(EPBD)治疗的胆总管结石合并... 目的:研究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球囊扩张术(ESBD)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肝硬化的疗效.方法:选择接受ESBD治疗的胆总管结石合并肝硬化患者作为ESBD组(n=52),选择接受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球囊扩张术(EPBD)治疗的胆总管结石合并肝硬化患者作为EPBD组(n=52).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术后血淀粉酶变化趋势以及炎症介质含量.结果:ESBD组的结石完全清除率和一次性清除率均高于EPBD组;ESBD组血淀粉酶含量从术后第4天开始降低,EPBD组血淀粉酶含量从术后第6天开始降低;术后1~7 d时,ESBD组血淀粉酶含量均低于EPBD组;术后第7天时,ESBD组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IL-6、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含量低于EPBD组.结论:ESBD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肝硬化的取石效果优于EPBD;ESBD能够提高结石清除率、减轻十二指肠乳头水肿、缓解炎症反应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总管结石 肝硬化 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 内镜下球囊扩张术 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大球囊扩张术治疗难治性胆总管结石106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7
13
作者 李炜 曹亦军 +2 位作者 张计训 倪雷 陈超 《肝胆胰外科杂志》 CAS 2013年第5期353-356,共4页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大球囊扩张术(SEST+EPLBD)治疗难治性胆总管结石的效果和安全性,以及结石大小、数量、机械碎石与并发症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2年11月我院收治的106例难治性胆总管结石患者先行乳头小切...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大球囊扩张术(SEST+EPLBD)治疗难治性胆总管结石的效果和安全性,以及结石大小、数量、机械碎石与并发症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2年11月我院收治的106例难治性胆总管结石患者先行乳头小切开(SEST),再行大球囊扩张术(EPLBD),然后行胆总管取石术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5例一次取石成功,8例经两次ERCP操作后取石成功,3例取石失败;术后无穿孔及重症急性胰腺炎发生,术后4例出现胆道感染,3例出现轻型胰腺炎,2例死亡。结果发现:结石大小及数量与操作次数及并发症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机械碎石在结石直径超过2 cm的患者中使用率明显增高(P<0.05);采用机械碎石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有增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头小切开联合大球囊扩张术治疗难治性胆总管结石成功率及安全性较高,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低,有一定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 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 十二指肠乳头大球囊扩张术 胆总管结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治疗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2
14
作者 罗珉 李培明 +1 位作者 李克 张威浩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57-159,162,共4页
目的探讨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治疗方法及价值。方法对35例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并行网篮取石和(或)机械碎石后网篮取... 目的探讨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治疗方法及价值。方法对35例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并行网篮取石和(或)机械碎石后网篮取石。结果35例行EST后34例取净结石,结石取净率97%。其中大切开6例,中切开25例,小切开4例。术后无出血、穿孔及死亡病例。术后AKP、r-GT、TB、DB等生化指标较术前明显下降。随访后33例治愈无复发,随防平均时间2.3年。结论应根据憩室位置和结石大小因人而宜地选择合适的乳头切开长度,必要时采取碎石等其他辅助手段,可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 胆总管结石 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与气囊扩张术治疗胆总管结石临床评价 被引量:21
15
作者 李春明 刘中宏 +1 位作者 姜国玲 张兆文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30-233,共4页
目的:评价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和气囊扩张术(EPBD)联合机械碎石(EML)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住院胆总管结石患者60例,随机分成EST组(n=30)和EPBD组(n=30),分别采用EST和EPBD联合机械碎石进行内镜下取石.观察... 目的:评价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和气囊扩张术(EPBD)联合机械碎石(EML)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住院胆总管结石患者60例,随机分成EST组(n=30)和EPBD组(n=30),分别采用EST和EPBD联合机械碎石进行内镜下取石.观察二组的治愈率,近期并发症、远期并发症.结果:正结果EST组与EPBD组的取石成功率为93.3%和90%.无显著性差异(P>0.05): 两组近期并发症发生率(包括胰腺炎、胆道感染、出血)为30%和13.3%,无显著性差异 (P>0.05);而远期并发症(包括胆道感染、结石复发)26.7%和3.3%,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EST和EPBD的结石清除率及近期并发症相似,但EPBD远期并发症的发病率较低, 表明EPBD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Oddi括约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 气囊扩张术 胆总管结石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气囊扩张术对胆总管结石患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4
16
作者 郑侃 李炜 +3 位作者 张计训 陈亚峰 倪雷 曹亦军 《肝胆胰外科杂志》 CAS 2012年第3期195-197,共3页
目的观察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气囊扩张术对胆总管结石(CDS)患者的疗效。方法将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9月间的161例CDS患者分为3组,54例行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组),54例行内镜下乳头气囊扩张术(EPBD组),53例行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 目的观察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气囊扩张术对胆总管结石(CDS)患者的疗效。方法将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9月间的161例CDS患者分为3组,54例行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组),54例行内镜下乳头气囊扩张术(EPBD组),53例行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气囊扩张术(sEST+EPBD组),均根据实际情况在乳头治疗后行取石篮取石和(或)气囊取石,部分患者以碎石篮碎石后取石。结果与EST组比较,sEST+EPBD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降低,出血发生减少,较EPBD组提高了一次取石的成功率,明显降低了术后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率。结论应用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气囊扩张术治疗胆总管结石,术后并发症减少,在胆总管结石取石治疗中更为有效、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 内镜下气囊扩张术 胆总管结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头括约肌切开术联合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内镜下治疗胆总管较大结石的护理配合 被引量:11
17
作者 李俊景 毕淑娟 +3 位作者 赵丹瑜 邢宏萍 裴宪琴 杨少波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15年第10期1522-1523,共2页
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取石以创伤小、痛苦少、结石清除率高、术后恢复快等优势而备受青睐,越来越多的胆总管患者选择此微创技术取石治疗[1]。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已经成为治疗胆总管结石的首选方法,但其相关并发症越... 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取石以创伤小、痛苦少、结石清除率高、术后恢复快等优势而备受青睐,越来越多的胆总管患者选择此微创技术取石治疗[1]。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已经成为治疗胆总管结石的首选方法,但其相关并发症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短期并发症包括出血、穿孔、急性胰腺炎等,其远期并发症则更是内外科医师一直以来共同关注的焦点,比如反复发作的胆管炎、胆管结石形成,胆管狭窄,甚至胆管癌等。内镜下乳头括约肌扩张术(EPBD)由于可以最大程度地保留乳头括约肌的功能,一度被认为是EST的替代技术,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在2010版ERCP诊治指南中指出EPBD可以作为替代EST的一种处理方式,尤其适合年轻患者、胆囊未切除患者、肝硬化或凝血功能差患者、憩室旁乳头患者、乳头有效切开困难以及毕Ⅱ式胃切除术后患者[2]。但是许多研究报道EPBD急性胰腺炎发生率较高,并有死亡,限制了该方法的临床应用[3]。并且EPBD多用于直径<10 mm的结石。2003年,Ersoz等率先报道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大气囊扩张对于直径>15 mm的胆总管结石疗效确切[2]。目前我中心采用EST联合EPBD治疗胆总管较大结石的经典方法,既克服了单纯EST大切开带来的出血风险,又避免了单纯球囊扩张带来术后胰腺炎的风险,成功高,并发症小,现将护理配合技巧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乳头括约肌切开 胆总管结石 内镜下治疗 较大结石 护理配合 乳头括约肌扩张术 相关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与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对比研究 被引量:17
18
作者 桑建忠 宋奇峰 +2 位作者 黄戬 施煜燕 周建波 《中国现代医生》 2013年第11期49-51,共3页
目的比较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与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9月~2012年9月收治的胆总管结石患者64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与对照组(开腹胆总管切开取... 目的比较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与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9月~2012年9月收治的胆总管结石患者64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与对照组(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各32例,比较两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引流时间、术后患者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等。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手术时间短、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早、引流时间短、术后住院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并发症的发生率(7.5%)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胆总管结石具有创伤小、痛苦少、患者术后恢复快的优点,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理想手术方式之一,值得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总管结石 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 胆总管切开取石术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气囊扩张术治疗老年胆总管结石疗效及对血淀粉酶的影响 被引量:9
19
作者 郭壮 赵卫东 +1 位作者 崔振芹 杨旋 《中国内镜杂志》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0-83,共4页
目的观察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气囊扩张术(EPLBD)对老年胆总管结石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淀粉酶的影响。方法将该院2010年1月-2014年12月256例年龄大于60岁(平均72.6岁)的老年胆总管结石(直径大于10 mm)患者随机分为EPLBD(n=129)及... 目的观察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气囊扩张术(EPLBD)对老年胆总管结石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淀粉酶的影响。方法将该院2010年1月-2014年12月256例年龄大于60岁(平均72.6岁)的老年胆总管结石(直径大于10 mm)患者随机分为EPLBD(n=129)及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常规EST)(n=127)两组,均根据实际情况行碎石术、网篮取石术和(或)气囊取石,直径大于25 mm巨大结石先置入胆管塑料支架,3个月后择期取石,同时观察两组胰腺炎发生率、术后4、12和24h血淀粉酶结果。结果 EPLBD组与常规EST组比较,一次性取石成功率分别为88.37%与88.97%(P〉0.05)、取石时间分别为(25.0±5.2)及(45.0±11.1)min(P〈0.05)、需机械碎石率分别为8.00%及36.00%(P〈0.05),胰腺炎发生率分别为5.26%及6.19%(P〉0.05),术后4、12和24 h血淀粉酶水平无明显差异。EPLBD术,无术后大出血发生,常规EST组3例术后24-48 h发生大出血,经再次内镜下止血好转。结论 EPLBD术治疗老年胆总管结石,与常规EST组比较,疗效确切、操作时间短,需要较少的机械碎石术,而并不增高血淀粉酶水平及胰腺炎发生,发生术后大出血几率低,在胆总管结石取石治疗中更为有效、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总管结石 括约肌切开 内镜乳头球囊扩张术 淀粉酶 老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头括约肌预切开术在胆管插管困难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中的应用观察 被引量:6
20
作者 王伟 黄晓俊 +5 位作者 金安琴 王祥 刘子燕 樊红 冯彦虎 高峰鸿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77-580,584,共5页
目的探讨针状刀及经胰管乳头括约肌预切开两种方式在胆管插管困难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中的应用,观察其ERCP成功率及相关并发症情况。方法对2005年6月~2010年7月行ERCP的201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选择性胆管插管困难而行乳头... 目的探讨针状刀及经胰管乳头括约肌预切开两种方式在胆管插管困难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中的应用,观察其ERCP成功率及相关并发症情况。方法对2005年6月~2010年7月行ERCP的201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选择性胆管插管困难而行乳头括约肌预切开术的145例患者分为经胰管乳头括约肌预切开法、针状刀乳头括约肌预切开法两组,比较两种预切开方法在胆管插管困难ERCP中插管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行乳头括约肌预切开术者占7.2%(145/2012),预切开术病例ERCP总成功率为92.4%(134/145);其中经胰管预切开组成功率89.9%(80/89),针状刀预切开组96.4%(54/56),并发术后急性胰腺炎前者4.5%(4/89),后者1.8%(1/56),前者无穿孔发生,后者穿孔1例,占1.8%(1/56),均经治疗后康复,无术后出血及操作相关的死亡发生。两种预切开方法对胆管插管困难ERCP成功率的提高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两种乳头括约肌预切开术在胆管插管困难ERCP的应用中安全、有效,可以提高成功率;虽然经胰管乳头括约肌预切开法术后胰腺炎发生较针刀法高,但不同预切开方式对提高插管成功率及相关并发症差异无显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乳头括约肌切开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