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耳门周结构对内镜下脑桥小脑三角区手术的影响 被引量:8
1
作者 廖建春 朱杭军 +2 位作者 丁学华 秦时强 王志潮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43-444,共2页
目的 :研究内耳门周结构对颞骨径路内镜下处理脑桥小脑三角区病变手术的影响 ,为临床开展相应手术提供参考。方法 :在 2 0例 40侧成人尸头上模拟颞骨径路内窥镜手术 ,观察小脑下前动脉及内耳门后唇的变异 ,了解其对内窥镜导入及其手术... 目的 :研究内耳门周结构对颞骨径路内镜下处理脑桥小脑三角区病变手术的影响 ,为临床开展相应手术提供参考。方法 :在 2 0例 40侧成人尸头上模拟颞骨径路内窥镜手术 ,观察小脑下前动脉及内耳门后唇的变异 ,了解其对内窥镜导入及其手术的影响。结果 :内耳门后唇隆起超过面神经脑桥小脑角段 1/3以上者占 2 7.5 % (11侧 )。小脑下前动脉在Ⅶ、Ⅷ脑神经外侧成袢者占 2 2 .5 % (9侧 )。内耳门后唇隆起合并小脑下前动脉袢在Ⅶ、Ⅷ脑神经之外侧者占 7.5 % (3侧 )。结论 :当内耳门后唇隆起超过面神经脑桥小脑角段 1/3或小脑下前动脉弓在Ⅶ、Ⅷ脑神经之前时将对内窥镜导入有阻碍 ,当两种情况合并存在时要将内窥镜导入脑桥小脑三角区相当困难 ,不宜采用此种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下前动脉 内耳门后唇 内窥镜 脑桥小脑三角病变 手术 内耳门周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耳门及周围结构的显微解剖及神经内镜解剖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张振海 秦尚振 +3 位作者 李俊 龚杰 徐国政 姚国杰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37-339,共3页
目的研究国人内耳门及周围结构的形态及毗邻关系,为乙状窦后入路手术提供显微解剖学依据.方法在5个新鲜国人头颅标本上模拟枕下乙状窦后手术入路,通过神经内镜和手术显微镜观察内耳门及周围结构的形态和毗邻关系.测量内耳门后下缘到乙... 目的研究国人内耳门及周围结构的形态及毗邻关系,为乙状窦后入路手术提供显微解剖学依据.方法在5个新鲜国人头颅标本上模拟枕下乙状窦后手术入路,通过神经内镜和手术显微镜观察内耳门及周围结构的形态和毗邻关系.测量内耳门后下缘到乙状窦后缘中点和后、半规管后缘中点的距离.结果内耳门位于岩骨内侧面中央,面神经多位于内耳门的前上,听神经位于其后下,小脑前下动脉在内耳门处形成动脉袢,发出1~3条内听动脉.内耳门后下缘到乙状窦后缘中点的距离左侧为(32.15±1.76)mm,右侧为(33.34±1.57)mm;内耳门后下缘到后半规管后缘中点的距离左侧为(12.51±2.15)mm,右侧为(13.26±2.44)mm.结论熟悉内耳门及周围结构的显微解剖,有助于手术中保护重要结构,为听神经瘤手术中保留面、听神经功能提供了解剖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耳门 显微解剖 神经内镜解剖 乙状窦后入路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耳门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张舒岩 樊琪 +3 位作者 张舒石 刘志勇 苏略 董国军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01-303,共3页
目的获得内耳门的详细解剖学资料,明确其与周围骨性结构的毗邻关系,为临床神经外科手术中内耳门区神经和血管的定位和保护提供颞骨岩部形态学和局部解剖学依据。方法观察成人完整湿性头颅标本10例内耳门位置、结构并在显微镜下观察和测... 目的获得内耳门的详细解剖学资料,明确其与周围骨性结构的毗邻关系,为临床神经外科手术中内耳门区神经和血管的定位和保护提供颞骨岩部形态学和局部解剖学依据。方法观察成人完整湿性头颅标本10例内耳门位置、结构并在显微镜下观察和测量内耳门及其周围骨性结构的空间位置关系。结果内耳门位于颞骨岩部内侧面中央,面神经多位于内耳门的前上,而听神经位于其后下,双侧各相关数据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内耳门是颞骨岩部后面一个重要的骨性标志,熟悉内耳门的骨性解剖及与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为该区域疾病的手术治疗及听神经瘤术中保留面、听神经功能提供了解剖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解剖 颞骨岩部 内耳门 面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人内耳门的解剖形态观察 被引量:1
4
作者 梁树立 漆松涛 +2 位作者 冯文峰 张嘉林 彭林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520-520,共1页
目的 为临床经岩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观察42例标本内耳门的形态,测量其长度、宽度及其与岩骼毗邻间距离。结果 内耳门位于岩骨内侧面中央,双侧各数据间无统计学差异。讨论 内耳门与毗邻的各个重要结构有着稳定的解剖关系,内耳孔... 目的 为临床经岩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观察42例标本内耳门的形态,测量其长度、宽度及其与岩骼毗邻间距离。结果 内耳门位于岩骨内侧面中央,双侧各数据间无统计学差异。讨论 内耳门与毗邻的各个重要结构有着稳定的解剖关系,内耳孔后和外耳道后上棘的连线可以确定岩骨后部磨除的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路 局部解剖学 岩骨 内耳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人内耳门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孟庆玲 韩卉 +1 位作者 庞刚 胡玉婷 《解剖与临床》 2003年第1期7-9,共3页
目的:观测内耳门的形态、位置及毗邻关系,为神经外科及耳外科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观察40例头颅标本内耳门的形态、位置,测量其长度、宽度及与毗邻结构间的距离,并对所得结果用SPSS软件分析。结果:内耳门位于颞骨岩部后面,83.3%... 目的:观测内耳门的形态、位置及毗邻关系,为神经外科及耳外科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观察40例头颅标本内耳门的形态、位置,测量其长度、宽度及与毗邻结构间的距离,并对所得结果用SPSS软件分析。结果:内耳门位于颞骨岩部后面,83.3%呈椭圆形,25.0%有内再道口上棘,内耳门与颈静脉孔、后半规管间的平均距离分别为7.45mm和15.64mm,双侧数据间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内耳门是颞骨岩部后面一个重要的骨性标志,其与毗邻结构间有稳定的解剖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耳门 迷路 岩部 应用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庭神经鞘瘤切除术中磨除内耳门后唇效果观察
6
作者 梁庆华 史锡文 +3 位作者 张佳栋 孙勇 王瑞星 王勇 《山东医药》 CAS 2012年第22期64-65,共2页
目的观察乙状窦后入路前庭神经鞘瘤切除术中磨除内耳门后唇的应用效果。方法行乙状窦后入路前庭神经鞘瘤切除术65例,术中均先磨除内耳门后唇后再切除肿瘤。结果手术均获成功。肿瘤全切58例,次全切7例。术中解剖保留面神经47例(73.2%)。... 目的观察乙状窦后入路前庭神经鞘瘤切除术中磨除内耳门后唇的应用效果。方法行乙状窦后入路前庭神经鞘瘤切除术65例,术中均先磨除内耳门后唇后再切除肿瘤。结果手术均获成功。肿瘤全切58例,次全切7例。术中解剖保留面神经47例(73.2%)。面神经功能分级Ⅰ~Ⅱ级25例,Ⅲ~Ⅳ级28例,Ⅵ级12例。结论乙状窦后入路前庭神经鞘瘤切除术中磨除内耳门后唇应用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庭神经鞘瘤 前庭神经鞘瘤切除术 内耳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人内耳门形态观察及测量
7
作者 郑辉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248-248,共1页
为积累国人原始资料和临床应用 ,作者观测了国人 90个颅骨的 180侧 (男 10 8侧 ,女 72侧 )内耳门的形态和径值。国人内耳门的形态可分为 6种类型 ;长径为 10 .19mm ,宽径为 5 .0 3mm ;在性别和侧别上 ,存在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关键词 内耳门 形成类型 间接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人内耳门的形态观察及测量
8
作者 彭珍山 《解剖与临床》 1996年第1期10-11,共2页
为积累国人体质资料和临床应用,作者观测了国人90个颅骨的180侧(男108侧,女72侧)内耳门的形态和径值。国人内耳门的形态可分为6种类型;长径为10.19mm,宽径为5.03mm;在性别和侧别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关键词 内耳门 临床应用 形态观察 颅骨 人体 性别 形态和 体质 观测 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人内耳门的形态观察及测量
9
作者 彭珍山 《衡阳医学院学报》 1998年第3期280-281,共2页
为积累国人体质资料和临床应用,作者观测了国人90个颅骨的180侧(男108侧,女72侧)内耳门的形态和径值。国人内耳门的形态可分为6种类型;内耳门长径为10.19mm,宽径为5.03mm;在性别和侧别上,存在差异,有... 为积累国人体质资料和临床应用,作者观测了国人90个颅骨的180侧(男108侧,女72侧)内耳门的形态和径值。国人内耳门的形态可分为6种类型;内耳门长径为10.19mm,宽径为5.03mm;在性别和侧别上,存在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耳门 形成类型 间接测量 中国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下迷路后径路桥小脑角区结构定位 被引量:4
10
作者 朱杭军 廖建春 +4 位作者 杜云翔 李前文 王益龙 黄杰 徐岩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3-24,共2页
目的:探讨内镜下迷路后径路脑桥小脑三角区手术的解剖学标志及定位方法。方法:在15例30侧成人尸头上模拟迷路后桥脑小脑角区内镜手术,观察内耳门以及各组颅神经之间的关系,测量其外缘在颞骨岩部骨板平面上距颞骨表面距离,前缘距三叉神... 目的:探讨内镜下迷路后径路脑桥小脑三角区手术的解剖学标志及定位方法。方法:在15例30侧成人尸头上模拟迷路后桥脑小脑角区内镜手术,观察内耳门以及各组颅神经之间的关系,测量其外缘在颞骨岩部骨板平面上距颞骨表面距离,前缘距三叉神经半月节距离、下缘距舌咽神经距离,上缘距岩上窦距离。结果采用SPSS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内耳门外缘距颞骨表面距离为(33.82±2.80)m m,三叉神经位于其前上方,距其外缘距离为(8.10±1.15)m m,展神经位于内耳门前方,三叉神经的下方,滑车神经为一细长神经,行于三叉神经前上方,舌咽神经恰位于内耳门下方,其距内耳门下缘约(6.26±1.05)m m,其下依次为迷走神经、副神经,内耳门距岩上窦距离为(4.96±1.40)m m。结论:内耳门位于颞骨岩部中间,位置不易受病变影响相对固定,且居于各组颅神经中间位置,当其能在术野中暴露良好时为理想的定位标志,舌咽和迷走神经因其形态特征也可作为定位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耳门 内镜 桥脑小脑三角区 三叉神经 舌咽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位于脑桥小脑角的听神经鞘瘤
11
作者 韩彤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6年第9期590-590,共1页
听神经鞘瘤是发生于脑桥小脑角(CPA)和(或)内耳道(IAC)的最常见肿瘤,约占该区域肿瘤的80%。肿瘤来源于包绕前庭神经的胶质神经细胞-施万细胞鞘交界区(近内耳门处),可仅位于内耳道,呈圆柱形;可向内侧脑桥小脑角池生长,形成内耳道... 听神经鞘瘤是发生于脑桥小脑角(CPA)和(或)内耳道(IAC)的最常见肿瘤,约占该区域肿瘤的80%。肿瘤来源于包绕前庭神经的胶质神经细胞-施万细胞鞘交界区(近内耳门处),可仅位于内耳道,呈圆柱形;可向内侧脑桥小脑角池生长,形成内耳道-脑桥小脑角占位效应;可仅位于脑桥小脑角而不侵犯内耳道。前两种类型早期即出现听力障碍,第3种类型症状出现较晚,多为耳鸣、眩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桥小脑角 内耳道 听神经鞘瘤 内耳门 均匀密度影 肿瘤来源 占位效应 囊性变 听力障碍 交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5例尸头内耳窥镜像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胜资 王正敏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CSCD 1991年第4期197-199,T024,共4页
关键词 内镜 颞骨 内耳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中窝进路内耳道手术的应用解剖学
13
作者 尹保国 左德献 吴鸿勋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CAS 1991年第1期37-40,共4页
由于显微外科的长足进步,经颅中窝进入内耳道施行早期听神经瘤切除术,治疗 Meniere’s 综合症的前庭神经切断术和 Bell’s 面瘫颅内面神经减压术等多种手术已愈来广泛地开展。但因内耳道隐蔽而狭小,道内及毗邻的结构复杂而繁多,手术时... 由于显微外科的长足进步,经颅中窝进入内耳道施行早期听神经瘤切除术,治疗 Meniere’s 综合症的前庭神经切断术和 Bell’s 面瘫颅内面神经减压术等多种手术已愈来广泛地开展。但因内耳道隐蔽而狭小,道内及毗邻的结构复杂而繁多,手术时如何既准确无误又省时地进入其内,避免损伤邻近结构,减少手术并发症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耳道底 颅中窝 应用解剖学 岩大神经管裂孔 内耳门 弓状隆起 听神经瘤 半规管拱峰 神经外科 显微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罕见自杀一例
14
作者 覃名心 谢仁福 《刑事技术》 1982年第6期38-39,共2页
死者李××,男,49岁,重庆市铁路分局某工务段养路工。1980年2月7日上午11时发现李死于寝室内,寝室门窗紧闭。死者仰卧于藤椅上,口、鼻、右耳、项部和藤椅上均有流柱状血迹,下方地面有115×65厘米血泊。藤椅右侧距窗下10厘米... 死者李××,男,49岁,重庆市铁路分局某工务段养路工。1980年2月7日上午11时发现李死于寝室内,寝室门窗紧闭。死者仰卧于藤椅上,口、鼻、右耳、项部和藤椅上均有流柱状血迹,下方地面有115×65厘米血泊。藤椅右侧距窗下10厘米处,又有一处血泊,面积150×80厘米,血泊最厚处为0.5厘米。两处血泊的血量共约2100毫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分局 窗下 蝶骨小翼 上均 内耳门 颅中窝 左颖 左半球 自杀动机 刺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庭蜗神经颅内段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15
作者 杨琳 于桂英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1985年第4期235-238,共4页
在50个整脑和附有硬脑膜及脑神经根的52例颅底标本上,结合后方手术入路,观察并测量了前庭蜗神经颅内段的内、外侧端与小脑半球最外点、小脑绒球、小脑下前动脉、岩上窦、乙状窦膝、颈静脉孔、椎动脉和邻近的脑神经的关系,为临床应用提... 在50个整脑和附有硬脑膜及脑神经根的52例颅底标本上,结合后方手术入路,观察并测量了前庭蜗神经颅内段的内、外侧端与小脑半球最外点、小脑绒球、小脑下前动脉、岩上窦、乙状窦膝、颈静脉孔、椎动脉和邻近的脑神经的关系,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庭蜗神经 内耳门 内耳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静脉孔区颅底内镜手术解剖 被引量:1
16
作者 朱杭军 张建东 王玉海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4期1288-1290,共3页
目的:观测颈静脉孔区解剖结构,并模拟、比较相关内镜手术,为颈静脉孔区颅底内镜手术提供解剖资料。方法:对8例(16侧)成人尸头颈静脉孔区进行解剖,模拟实施迷路后和乙状窦后径路内镜手术,观察手术径路上各结构对手术的影响以及相关... 目的:观测颈静脉孔区解剖结构,并模拟、比较相关内镜手术,为颈静脉孔区颅底内镜手术提供解剖资料。方法:对8例(16侧)成人尸头颈静脉孔区进行解剖,模拟实施迷路后和乙状窦后径路内镜手术,观察手术径路上各结构对手术的影响以及相关血管、神经之间解剖关系。去除顶骨、大脑以及部分小脑组织,暴露颈静脉孔、内耳门及其周围结构,测量颈静脉孔上缘距内耳门下缘垂直距离。结果:8例(16侧)标本均顺利完成迷路后径路模拟内镜手术,仅有2例(4侧)在不损伤小脑情况下顺利完成乙状窦后径路模拟手术,小脑为内镜导入的主要障碍。镜下能清晰分辨颈静脉孔区血管神经区域,舌咽和迷走神经之间间距相对较大,迷走和副神经相距较近,部分小脑下后动脉穿行于其间;舌下神经位于上述颅神经内、下方,形成5~8束较细神经纤维平行分布。颈静脉孔上缘距内耳门下缘垂直距离为(8.26±1.05)mm。结论:相较而言,迷路后径路颈静脉孔区内镜手术术野暴露更好且能更好保护小脑,但其操作相对复杂且对术者要求较高;内耳门仍是手术的可靠定位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静脉孔区 内耳门 内镜 解剖
原文传递
后组颅神经的颅底内镜手术解剖
17
作者 朱杭军 王玉海 +3 位作者 叶光明 张建东 袁林杰 马新军 《解剖与临床》 2013年第5期382-384,共3页
目的:观察迷路后和乙状窦后径路后组颅神经内镜手术的相关解剖结构,为后组颅神经内镜手术提供解剖资料。方法:在8例16侧成人尸头上模拟实施迷路后和乙状窦后径路后组颅神经内镜手术,观察手术径路上各结构对手术的影响以及第9~12颅... 目的:观察迷路后和乙状窦后径路后组颅神经内镜手术的相关解剖结构,为后组颅神经内镜手术提供解剖资料。方法:在8例16侧成人尸头上模拟实施迷路后和乙状窦后径路后组颅神经内镜手术,观察手术径路上各结构对手术的影响以及第9~12颅神经之间的解剖关系;去除顶骨、大脑以及部分小脑组织,暴露颈静脉孔、内耳门及其周围结构,测量颈静脉孔上缘距内耳门下缘垂直距离。结果:8例16侧标本均顺利完成迷路后径路模拟内镜手术;2例4侧在不损伤小脑情况下顺利完成乙状窦后径路模拟手术,小脑为内镜导入的主要障碍。镜下观舌咽和迷走神经之间间距相对较大,迷走神经和副神经发生部相距很近;舌下神经位于上述颅神经前、内、下方,形成5~8束较细神经纤维平行分布。颈静脉孔上缘距内耳门下缘垂直距离为(8.26±1.05)mm。结论:迷路后径路为后组颅神经内镜手术较理想径路,而单纯依靠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实施内镜手术相当困难;内耳门是手术中可靠的定位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组颅神经 内耳门 内镜 手术 解剖
原文传递
Auricular point sticking for relieving pain in arteriovenous fistula puncture 被引量:1
18
作者 Liu Guang-min Lin Ri-yang +1 位作者 Lu Xiao-yan Huang Chun-xiang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 CSCD 2019年第6期427-431,共5页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auricular point sticking at different points to relieve the pain in arteriovenous fistula puncture.Methods:A total of 42 patients with arteriovenous fistula were randomize...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auricular point sticking at different points to relieve the pain in arteriovenous fistula puncture.Methods:A total of 42 patients with arteriovenous fistula were randomized into a Shenmen(TF4)group and an Elbow(SF3)group by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with 21 cases in each group.After enrolled into different groups,before the dialysis,patients were given auricular point sticking with Wang Bu Liu Xing(Semen Vaccariae)seeds at Shenmen(TF4)and Elbow(SF3),respectively.Patients were asked to press the seeds themselves for 2 min each time,four times a day,and an additional 5-15 min before the arteriovenous fistula puncture.Intensive pressing was offered duri ng the pun cture,15・20 presses for each time,and the plasters were cha nged every 2-3 d.The nu merical rati ng scale(NRS)was used to score the pain level one week before and after auricular point sticking.The NRS score was then compared and analyzed.Results:The intra-group comparison showed that the changes of NRS score in both groups were statistically sigrdficant after auricular point sticking(both P<0.05).After the treatment,there was no sigrdficant differenee in NRS sco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Conclusion:Auricular point sticking at Shenmen(TF4)or Elbow(SF3)can effectively relieve the pain of arteriovenous fistula puncture,and these two points have equivale nt an algesic effe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ricular Point Sticking Otopoint Elbow(SF3) Otopoint Shenmen(TF4) Arteriovenous Fistula Pain Measurement HEMODIALYSI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