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原双源动力集中动车组内燃动力车电传动系统设计 被引量:1
1
作者 魏宏 何良 +1 位作者 张东坡 杜焱森 《机车电传动》 2024年第5期54-61,共8页
高原运用环境对轨道交通装备的可靠性带来了新的挑战,为了满足拉日、拉林铁路电气化和非电气化线路贯通的运行需求,我国已成功研制高原双源动力集中动车组。文章首先简述了动车组内燃动力车的参数和性能要求,高原环境对整车小型化、轻... 高原运用环境对轨道交通装备的可靠性带来了新的挑战,为了满足拉日、拉林铁路电气化和非电气化线路贯通的运行需求,我国已成功研制高原双源动力集中动车组。文章首先简述了动车组内燃动力车的参数和性能要求,高原环境对整车小型化、轻量化和电传动系统牵引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然后,阐述了高原双源动力集中动车组内燃动力车电传动系统的主电路及主要技术参数,对主辅列供一体交流传动系统的技术特点进行了分析;最后,对装载该电传动系统的动车组进行了型式试验和载客运营。试验结果和运用情况表明,该电传动系统设计合理,性能可靠,满足高原双源动力集中动车组总体技术要求,为平台化机车与动车的开发提供有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动力车 主辅列供一体 电传动系统 架控 高频谐振 高原铁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力集中动车组运行工况下客室噪声传递路径及贡献量分析
2
作者 蒋成成 田朋溢 +1 位作者 高攀 刘鹏 《铁道机车车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26,共8页
为研究内燃机车作为动力车牵引控制动力集中动车组时产生的振动噪声对客室内噪声的影响,利用工况传递路径分析(OTPA)方法,以动力集中动车组机次拖车客室端部噪声为目标响应点,建立客室噪声的传递路径分析模型,详细分析客室端部噪声的传... 为研究内燃机车作为动力车牵引控制动力集中动车组时产生的振动噪声对客室内噪声的影响,利用工况传递路径分析(OTPA)方法,以动力集中动车组机次拖车客室端部噪声为目标响应点,建立客室噪声的传递路径分析模型,详细分析客室端部噪声的传递路径以及声源贡献量。结果表明:线路试验运行工况下,空气声占主导地位,拖车端部风挡附近空调回风口噪声和拖车转向架区域噪声是2条主要传递路径,主要表现在80~160 Hz频段,内燃动力车机械间噪声则贡献量不大。结构声中,拖车空气弹簧振动和拖车中心销振动在80~160 Hz频段贡献量较大。研究结果为下一步噪声设计提供了指导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动力车 客室噪声 噪声源 传递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双源内燃动力车空气压缩机启停控制逻辑优化设计 被引量:2
3
作者 赵全福 刘炳利 李硕 《铁道机车与动车》 2022年第2期36-38,I0002,共4页
介绍了青藏高原运营的双源动力集中型动车组的内燃动力车的风源系统、空气压缩机启停控制逻辑、动车组主要风缸容积及用风情况。对高原工况下内燃动力车空气压缩机供风量进行计算。阐述了动车组试运行期间内燃模式空气压缩机启停控制逻... 介绍了青藏高原运营的双源动力集中型动车组的内燃动力车的风源系统、空气压缩机启停控制逻辑、动车组主要风缸容积及用风情况。对高原工况下内燃动力车空气压缩机供风量进行计算。阐述了动车组试运行期间内燃模式空气压缩机启停控制逻辑出现的问题,设计出优化后的空气压缩机启停控制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双源动力集中型动 内燃动力车 风源系统 空气压缩机 控制逻辑 供风量计算
原文传递
高原双源内燃动力车交流传动系统布线设计
4
作者 傅鑫 谢继成 +1 位作者 姚国旗 刘炳利 《铁道机车与动车》 2022年第12期15-17,I0001,共4页
对在高原双源内燃动力车布线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整车布线的管线设计和布线梳理进行了介绍,提出了总体布置优化的建议。针对布线优化过程中的总体设计和结构设计以及线缆的统计梳理进行了描述,并总结了既有干线机车的布线规则。
关键词 高原双源 内燃动力车 交流传动系统 设计优化 布线规则
原文传递
高原双源动力集中型动车组内燃动力车技术特点及运用
5
作者 孙传庆 杜静远 魏宏 《铁道机车与动车》 2023年第9期8-10,I0001,共4页
高原双源动力集中型动车组内燃动力车是在FXN3型客运内燃机车基础上进行设计,针对高原地区特点,开展适用性、创新性、可靠性设计,同时开展运维可靠性保障工作。阐述了机车总体设计原则、创新技术特点、可靠性提升项点、稳定性运用保障... 高原双源动力集中型动车组内燃动力车是在FXN3型客运内燃机车基础上进行设计,针对高原地区特点,开展适用性、创新性、可靠性设计,同时开展运维可靠性保障工作。阐述了机车总体设计原则、创新技术特点、可靠性提升项点、稳定性运用保障等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双源动力集中动 内燃动力车 创新技术 高可靠性 运维保障
原文传递
一种双源动力集中动车组操纵台人机界面设计
6
作者 贺白涛 龙源 杜先鹏 《电力机车与城轨车辆》 2022年第2期49-52,56,共5页
文章介绍了一种可以满足电力/内燃双控操作的双源动力集中动车组操纵台人机界面设计,主要从功能分区、操作界面设计、内电双控操作界面设计、显示界面设计、手柄兼容设计和显示兼容设计等方面进行具体阐述。两种动力车(电力和内燃)操纵... 文章介绍了一种可以满足电力/内燃双控操作的双源动力集中动车组操纵台人机界面设计,主要从功能分区、操作界面设计、内电双控操作界面设计、显示界面设计、手柄兼容设计和显示兼容设计等方面进行具体阐述。两种动力车(电力和内燃)操纵台的人机界面完全一致,同时具备电力和内燃两种操控模式,满足了电力/内燃双源动力集中动车组多种运用场景的操控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机室 人机界面 设计 电力动力 内燃动力车 模式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系统对动力包双层隔振系统隔振性能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陈俊 闫兵 +3 位作者 孙梅云 时威振 鲁志文 董大伟 《振动.测试与诊断》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49-355,共7页
目前对带子系统的动力包双层隔振系统子系统参数设计的研究甚少。针对这一现状,笔者采用试验的方法,分别研究了某型内燃动车动力包双层隔振系统子系统各隔振参数(隔振器总刚度、阻尼、隔振器刚度比)对其隔振性能及动态特性的影响。研究... 目前对带子系统的动力包双层隔振系统子系统参数设计的研究甚少。针对这一现状,笔者采用试验的方法,分别研究了某型内燃动车动力包双层隔振系统子系统各隔振参数(隔振器总刚度、阻尼、隔振器刚度比)对其隔振性能及动态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将子系统设计成双层隔振主系统的动力吸振器,能使动力包双层隔振系统在发动机常规工况和停机或启动工况皆具备优良的隔振性能,并且隔振系统在子系统隔振器参数取较小的刚度,适当大的阻尼和合适的刚度比时能取得较好的隔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系统 内燃动力 双层隔振系统 隔振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速度160 km/h动力集中型内燃动车组动力车空气制动系统 被引量:1
8
作者 董鹏 吴国栋 +1 位作者 赵全福 王睿 《铁道机车与动车》 2021年第1期38-41,I0004,共5页
介绍了中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大连公司)制造的速度160 km/h动力集中型内燃动车组动力车(以下简称速度160 km/h内燃动力车)空气制动系统主要技术特点和主要技术参数,并从研发背景、发展现状、设计要求、技术方案等方面... 介绍了中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大连公司)制造的速度160 km/h动力集中型内燃动车组动力车(以下简称速度160 km/h内燃动力车)空气制动系统主要技术特点和主要技术参数,并从研发背景、发展现状、设计要求、技术方案等方面展开了详细的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速度160 km/h内燃动力车 速度160 km/h电动力 空气制动系统
原文传递
混合动力内燃动车运行仿真模型的开发
9
作者 中村英男 张静 《国外内燃机车》 2013年第1期34-39,共6页
在混合动力内燃动车的研发过程中,评价动车的运行性能和节能减排效果十分必要。为此介绍了一种新开发的混合动力内燃动车仿真模型。这种仿真模型能计算具有不同结构的混合动力内燃动车的运行时间、燃料消耗量和废气排放量。本文介绍了... 在混合动力内燃动车的研发过程中,评价动车的运行性能和节能减排效果十分必要。为此介绍了一种新开发的混合动力内燃动车仿真模型。这种仿真模型能计算具有不同结构的混合动力内燃动车的运行时间、燃料消耗量和废气排放量。本文介绍了这种仿真模型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动力内燃 能源消耗 仿真模型 功能 特点 总体结构 仿真结果
原文传递
混合动力内燃动车的开发
10
作者 児玉 佳则 彭惠民 《国外铁道机车与动车》 2014年第3期22-26,共5页
为实现内燃动车节能减排目标,西日本铁路公司正在进行柔性混合动力内燃动车的开发。调研过程中发现原混合动力内燃动车存在若干需改进之处。例如,为了更有效地利用再生制动回收能量探讨了新型双离合器变速箱的应用问题。介绍了该变速箱... 为实现内燃动车节能减排目标,西日本铁路公司正在进行柔性混合动力内燃动车的开发。调研过程中发现原混合动力内燃动车存在若干需改进之处。例如,为了更有效地利用再生制动回收能量探讨了新型双离合器变速箱的应用问题。介绍了该变速箱的结构、原理和特点。经确认,原混合动力内燃动车采用该型传动箱可节能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混合动力内燃 柴油机 混合动力系统 双离合器变速箱
原文传递
西日本铁路公司混合动力内燃动车的开发
11
作者 小林誠 张静 《国外内燃机车》 2012年第2期36-39,共4页
为了实现内燃动车的节能减排目的,西日本铁路公司进行了一种混合动力内燃动车的研发。文章介绍了这种混合动力内燃动车的动力系统的结构特点、运行模式及试验和仿真结果。
关键词 混合动力内燃 结构特点 柴油机 混合动力系统 设计 西日本铁路公司
原文传递
论我国内燃动车(组)的技术选择 被引量:1
12
作者 于书元 《内燃机车》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2-15,共4页
目前国外内燃动车组有 3种类型 ,即动力分散式、准动力集中式和动力集中式。其共同特点是低轴重 ,动力转向架均采用两轴转向架 ,而且都以高速柴油机为动力。作者根据我国情况 ,就动力车的动力装置、动车转向架、传动系统、车轴驱动装置... 目前国外内燃动车组有 3种类型 ,即动力分散式、准动力集中式和动力集中式。其共同特点是低轴重 ,动力转向架均采用两轴转向架 ,而且都以高速柴油机为动力。作者根据我国情况 ,就动力车的动力装置、动车转向架、传动系统、车轴驱动装置和动力车外型等提出技术方案 ,并介绍了灵活多样的动车组编组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 内燃动力车 动力转向架 编组形式
原文传递
关于“神州”号内燃动车组的NZJ_2型动车的改进探讨
13
作者 于新杰 侯灵芬 《内燃机车》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21-24,共4页
对NZJ2 型内燃动车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统计分类和分析 。
关键词 NZJ2型内燃动力 改进 结构 “神州”号
原文传递
Development of performance and combustion system of Atkinson cycle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被引量:7
14
作者 LIU FuShui SUN BaiGang +4 位作者 ZHU HuaRong HU TieGang DU Wei LI XiangRong ZHANG Zheng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4年第3期471-479,共9页
The application of hybrid vehicle is a practical technical solution to the energy shortage and th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The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ICE)plays a key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ybrid vehicle.B... The application of hybrid vehicle is a practical technical solution to the energy shortage and th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The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ICE)plays a key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ybrid vehicle.Based on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hybrid vehicle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Atkinson cycle,a set of designing methods for the Atkinson cycle gasoline engine is presente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optimized matching for the compression ratio,valve timing and the combustion chamber.The designing method has been verified by the bench test 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uel consumption can be improved by12%–15%with the reduction of the low speed torque by 10%,and the low fuel consumption region in the fuel map extends significantly with the rated power almost keeping constant.It may be of great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ybrid vehicle technology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brid vehicle Atkinson cycle compression ratio valve timing combustion chamber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