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肝门阻断后细菌移位和门静脉血中内毒素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闫勇 尹致良 +2 位作者 田伏洲 李小军 李广阔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1期39-41,共3页
目的 研究肝门部血流阻断后肠粘膜损害所致细菌移位及门静脉血中内毒素的变化。方法 采用兔动物模型,在无菌条件下机械性阻断肝十二指肠韧带,观察阻断后15,20,30min和60min时门静脉血中内毒素值和肠系膜淋巴结细菌培养阳性数。结果 ... 目的 研究肝门部血流阻断后肠粘膜损害所致细菌移位及门静脉血中内毒素的变化。方法 采用兔动物模型,在无菌条件下机械性阻断肝十二指肠韧带,观察阻断后15,20,30min和60min时门静脉血中内毒素值和肠系膜淋巴结细菌培养阳性数。结果 实验组肝门阻断后门静脉血内毒素值和细菌培养阳性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随阻断时间延长加重。结论 缺血、缺氧是肠粘膜屏障损害的直接原因,深入对肠粘膜屏障功能保护的研究将有利于指导临床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毒素类/血液 集落计数 微生物 细菌移位 门静脉 肠粘膜/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贝飞达联合乳果糖治疗肝硬化后血清内毒素TNFα、IL-6的变化及预防自发性腹膜炎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4
2
作者 彭秀兰 陈寅 +1 位作者 胡艳娟 王恩湘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07年第9期1496-1498,共3页
【目的】观察肝硬化患者应用贝飞达联合乳果糖治疗前后血清内毒素、TNFα、IL-6水平的变化以及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发生率,寻找一种能够更有效降低SBP发生的方法。【方法】100例肝硬化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A组)和治疗组(B组),对照... 【目的】观察肝硬化患者应用贝飞达联合乳果糖治疗前后血清内毒素、TNFα、IL-6水平的变化以及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发生率,寻找一种能够更有效降低SBP发生的方法。【方法】100例肝硬化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A组)和治疗组(B组),对照组50例,给予常规护肝利尿补充白蛋白治疗;治疗组5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贝飞达+乳果糖联用,疗程3个月。【结果】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内毒素及TNFα、IL-6水平无明显变化,治疗组治疗后血清内毒素及TNFα、IL-6明显下降,SBP发生率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贝飞达联合乳果糖治疗肝硬化患者可有效的降低血浆中内毒素及TNFα、IL-6水平,明显降低SBP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药物疗法 内毒素类/血液 肿瘤坏死因子/血液 白细胞介素6/血液 腹膜炎/预防和控制 乳果糖/投药和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硬变患者检测血浆NO,ET,内毒素的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徐克达 刘铁夫 丛欣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1998年第S2期484-484,共1页
目的研究血浆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和内毒素在肝炎后肝硬变失代偿期所起的作用.方法肝炎后肝硬变失代偿期患者36例,其中男24例,女12例,平均年龄46.32岁±10.82岁,分别检测血浆NO,ET和内毒素水平,并与30例(男23例... 目的研究血浆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和内毒素在肝炎后肝硬变失代偿期所起的作用.方法肝炎后肝硬变失代偿期患者36例,其中男24例,女12例,平均年龄46.32岁±10.82岁,分别检测血浆NO,ET和内毒素水平,并与30例(男23例,女7例,平均年龄44.7岁±8.72岁)健康人作对照,并对肝硬变失代偿期患者血浆NO,ET和内毒素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我们将36例失代偿期肝硬变患者按Paugh-Child肝功能分级分为A,B,C三级,并对各级之间NO,ET水平进行比较.结果肝硬变失代偿期患者血浆NO3/NO2,ET,内毒素含量平均值分别为(7.79um/c±2.07um/c,99.89um/L±13.20um/L,0.476eu/mL±0.222eu/m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3.87um/L±0.73um/L,42.34um/L±6.27um/L,0.142eu/mL±0.081eu/mL,P<0.01),还发现肝硬变失代偿期患者血浆NO和ET,ET和内毒素,内毒素和NO均呈正相关.肝硬变失代偿期患者A,B,C各级问NO,ET有显著增高趋势.结论NO,ET和内毒素在肝炎后肝硬变的病理过程中起一定作用.随肝功能减退,NO,ET水平逐渐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一氧化氮/血液 内皮素/血液 内毒素类/血液 肝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鲜生地汁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李秋伟 刘旭强 +4 位作者 房杰 赵洁 李润琴 苗静 贾建伟 《陕西中医》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41-242,共2页
目的:探讨鲜生地汁对SD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I/R)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肠系膜上动脉(SMA)夹闭方法制作I/R模型。实验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I/R模型组、I/R+鲜生地汁大剂量组、I/R+鲜生地汁小剂量组、I/R+乳果糖组。观察系膜上... 目的:探讨鲜生地汁对SD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I/R)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肠系膜上动脉(SMA)夹闭方法制作I/R模型。实验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I/R模型组、I/R+鲜生地汁大剂量组、I/R+鲜生地汁小剂量组、I/R+乳果糖组。观察系膜上动脉夹闭0.5h再灌注24h、48h、72h后肠粘膜损伤程度,测定血浆内毒素水平。结果:各时点I/R+鲜生地汁大剂量、I/R+鲜生地汁小剂量组及I/R+乳果糖组肠损伤程度、血浆内毒素水平均低于I/R模型组。结论:鲜生地汁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剂量依赖性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药内毒素类/血液 肠/病理学 再灌注损伤/中医药疗法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胆石性胆道梗阻病程中一氧化氮、内皮素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4
5
作者 雷正明 黎靖 +1 位作者 杨文君 李代渝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0年第z1期16-,共1页
目的了解NO,ET在胆石性胆道梗阻病程演进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无急性胆管炎的150例胆石胆道梗阻患者,按梗阻性黄疸发生时间(Ⅰ组:67例,黄疸时间4.24d±1.74d.Ⅱ组:37例,黄疸时间10.41d±1.82d.Ⅲ组:46例,黄疸时间38.... 目的了解NO,ET在胆石性胆道梗阻病程演进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无急性胆管炎的150例胆石胆道梗阻患者,按梗阻性黄疸发生时间(Ⅰ组:67例,黄疸时间4.24d±1.74d.Ⅱ组:37例,黄疸时间10.41d±1.82d.Ⅲ组:46例,黄疸时间38.02d±29.67d)和血内毒素检测结果(内毒素阳性组112例,内毒素阴性组33例)分组比较NO,ET内毒素和肝功能变化关系,同时检测20例正常人做对照.结果在梗阻性黄疸Ⅰ,Ⅱ,Ⅲ组和正常对照组,各项检测值依序为:清蛋白(g/L):39.66±4.50,35.67±5.19,34.40±7.83,42.91±2.87(四组比较:F=15.4107,P<0.01);ALT(U/L):123.45±154.64,139.04±192.59,160.87±114.03,24.65±12.61(F=4.2348,P<0.01);总胆红素(μmol/L):97.39±116.61,108.67±113.84,105.88±102.51,12.99±4.29(F=4.3955,P<0.01);直接胆红素(μmol/L):25.06±20.38,30.18±21.71,8.12±33.38,2.85±1.31(F=10.5229,P<0.01);NO(μmol/L):70.00±48.97,82.52±41.24,73.63±48.15,25.06±7.22(F=7.9100,P<0.01);ET1(pg/mL):55.18±25.46,69.14±45.60,56.48±38.91,39.0±8.19(F=3.5837,P<0.05);内毒素(Eu/mL):0.0533±0.0937,0.0954±0.0970,0.1175±0.1237,……(F=5.2084,P<0.01).对各时间段梗阻性黄疸患者各指标行相关分析发现:Ⅰ组NO与ET1、清蛋白呈负相关(γET1=-0.289,P<0.05;γA=-0.348,P<0.01),与内毒素、总胆红素呈正相关(γet=0.774,P<0.01;γtb=0.368,P<0.01).Ⅱ组NO与ET1、清蛋白呈负相关(γET1=-0.417,γA=-0.438,P均=0.01);内毒素与ET1、直接胆红素呈正相关(γET1=0.385,γdb=0.364,P均<0.05).Ⅲ组NO与内毒素呈正相关(γ=0.406,P<0.01);NO与ET1无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关系按血内毒素检测结果比较见,内毒素阳性组和阴性组黄疸时间(18.95d±24.49d对8.33d±8.84d,t=3.8191,P<0.01)、清蛋白(g/L,36.17±6.68对39.87±4.21,t=3.8261,P<0.01)、直接胆红素(μmol/L,32.89±27.32对23.21±20.05,t=2.2309,P<0.05)、NO(μmol/L,83.62±47.95,44.03±28.19,t=5.9283,P<0.01)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别;相关分析见:内毒素阴性组,NO与清蛋白、ET1呈负相关(γA=-0.421,P<0.05;γET1=-0.527,P<0.01).内毒素阳性组,NO与内毒素呈正相关(γ=0.437,P<0.01)与ET1无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关系结论①胆石性胆道梗阻时内毒素等导致NO与ET1的协调关系发生紊乱、NO的正常保护机制受损,这在胆道梗阻所致肝功能衰竭、肝纤维化、肝肾综合征发病机制中可能起了重要作用.②NO与ET1原有的负相关关系,随着黄疸时间延长、肝功能损害程度加重、内毒素血症出现而消失,提示检测比较NO/ET1的变化关系,有可能作为了解肝细胞损害程度、肝储备功能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汁瘀积 内毒素类/血液 胆结石 一氧化氮 内皮素 放射免疫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