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塞米松对大白鼠海马兴奋性神经元和抑制性神经元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刘仁刚 刘云华 朱长庚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3期302-306,共5页
为了探讨糖皮质激素对海马兴奋性神经元和抑制性神经元的作用,本实验将地塞米松注入大白鼠侧脑室,2h 后经Nissl染色法、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细胞计数法观察了海马谷氨酸免疫反应性(GluIR)神经元和γ氨基丁酸免疫反... 为了探讨糖皮质激素对海马兴奋性神经元和抑制性神经元的作用,本实验将地塞米松注入大白鼠侧脑室,2h 后经Nissl染色法、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细胞计数法观察了海马谷氨酸免疫反应性(GluIR)神经元和γ氨基丁酸免疫反应性(GABAIR)神经元的变化。结果显示:(1)CA1、CA3 和SG区的GluIR神经元明显增多,特别是CA1 区。经细胞计数统计分析表明,与对照组相比CA1 有极显著性差异(P< 0001),CA3区有显著性差异(001< P< 005),SG处无明显差异(P> 005)。(2)与对照组相比,GABAIR神经元无明显变化。结果表明,糖皮质激素有增加海马谷氨酸能神经元的作用。尽管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无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塞米松 海马 兴奋性神经元 抑制性神经元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戊巴比妥钠对雌性小鼠初级听皮层兴奋性和抑制性神经元的选择性作用 被引量:2
2
作者 刘竞鹏 肖中举 《中国科技论文》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345-1350,共6页
为比较戊巴比妥钠对雌性小鼠初级听皮层(primary auditory cortex,A1)兴奋性神经元与小清蛋白(parvalbumin,PV)抑制性神经元的影响,采用30只成年雌性C57BL/6J小鼠,通过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结合在体细胞贴附式方式,记录A1中两类神经元在... 为比较戊巴比妥钠对雌性小鼠初级听皮层(primary auditory cortex,A1)兴奋性神经元与小清蛋白(parvalbumin,PV)抑制性神经元的影响,采用30只成年雌性C57BL/6J小鼠,通过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结合在体细胞贴附式方式,记录A1中两类神经元在雌性小鼠麻醉前后声诱发动作电位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戊巴比妥钠麻醉过程中,兴奋性神经元动作电位发放数逐渐减少直至完全消失,随着戊巴比妥钠药力的逐渐消退,动作电位发放数又逐渐恢复。PV抑制性神经元动作电位发放数虽有减少,但并未完全消失。同时,兴奋性神经元平均延时变化量大于PV抑制性神经元平均延时变化量。两类神经元动作电位发放数和延时变化量的不同说明雌性小鼠A1中的兴奋性神经元相对于PV抑制性神经元对戊巴比妥钠的敏感性更强,即戊巴比妥钠对雌性小鼠A1中兴奋性神经元和PV抑制性神经元有选择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理学 初级听皮层 戊巴比妥钠 细胞贴附式记录 兴奋性神经元 小清蛋白抑制性神经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偏头痛模型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神经元兴奋性增高及蛋白激酶Cε膜转位增加 被引量:12
3
作者 李思颉 谢娜 +5 位作者 邵国 张伟 胡冬梅 杨明峰 袁慧 张颜波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604-608,共5页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Cε(protein kinase Cε,PKCε)对偏头痛中枢敏感化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方法:实验选取200~250 g雄性SD大鼠共60只;随机均分为正常组(N组)、假手术组(C组)、偏头痛模型组(M组)、氯仿组(L组)和PKC...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Cε(protein kinase Cε,PKCε)对偏头痛中枢敏感化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方法:实验选取200~250 g雄性SD大鼠共60只;随机均分为正常组(N组)、假手术组(C组)、偏头痛模型组(M组)、氯仿组(L组)和PKCε抑制剂H-7组(H-7组),每组大鼠12只。进行三叉神经脊束核神经元放电记录和PKCε膜转位水平检测。结果:(1)放电频率变化百分比:造模后,三叉神经脊束核细胞外放电频率增加,造模后2 h为造模前的(325.88±47.32)%;M放电频率变化百分比高于N组和C组。L组放电频率变化百分比与M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7组放电频率变化百分比低于M和L组。(2)膜转位水平:M组、L组PKCε膜转位水平高于N组和C组;L组与M组相比,PKCε膜转位水平无明显变化;H-7组膜转位水平低于其余四组。结论:偏头痛中枢敏感化过程中,三叉神经脊束核神经元兴奋性和PKCε膜转位增加,PKCε抑制剂H-7能减少神经元兴奋性和PKCε膜转位,说明PKCε可能参与大鼠偏头痛中枢敏感化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激酶CΕ 偏头痛 中枢敏感化 神经元兴奋性 膜转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吗啡通过突触前机制抑制视上核神经元兴奋性突触传递 被引量:3
4
作者 王晓斌 胡三觉 鞠躬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99-402,共4页
目的 研究吗啡对大鼠视上核神经元兴奋性突触后电流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EPSCs)的影响 ,并对其突触机制进行探讨 .方法 采用脑片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 ,在电压钳状态下 ,记录吗啡对大鼠视上核神经元 EPSCs和 m EPSCs(m... 目的 研究吗啡对大鼠视上核神经元兴奋性突触后电流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EPSCs)的影响 ,并对其突触机制进行探讨 .方法 采用脑片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 ,在电压钳状态下 ,记录吗啡对大鼠视上核神经元 EPSCs和 m EPSCs(miniature EPSCs)的影响 .结果  2 0 μm ol· L- 1的吗啡可分别使大鼠视上核神经元的 EPSCs的频率下降6 5 % ,幅度减少 44 % ,m EPSCs频率下降 45 % ,幅度减少12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上核 全细胞记录 吗啡 突触传递 神经元兴奋性突触传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力平衡针法对痉挛性偏瘫患者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 被引量:8
5
作者 樊留博 王灵芝 马利中 《中国中医药科技》 CAS 2013年第5期552-553,共2页
脑卒中患者肢体肌肉痉挛常导致运动功能障碍,是阻碍其肢体功能恢复、回归社会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解除痉挛,尽快帮助患者度过痉挛期成为中风康复研究的重点。近年来,笔者采用张力平衡针法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本... 脑卒中患者肢体肌肉痉挛常导致运动功能障碍,是阻碍其肢体功能恢复、回归社会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解除痉挛,尽快帮助患者度过痉挛期成为中风康复研究的重点。近年来,笔者采用张力平衡针法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张力平衡针法对脑卒中后痉挛状态患者肌电图H/Mmax的变化,初步探讨张力平衡针法对调控脊髓运动神经元活性、抑制肌紧张和肢体痉挛作用的深层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力平衡针法 偏瘫患者 脊髓运动 神经元兴奋性 痉挛性 中风偏瘫痉挛状态 肢体功能恢复 运动功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疲劳对主动肌及其拮抗肌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王国祥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65-467,共3页
目的:探讨肌疲劳发生过程中主动肌及其拮抗肌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的变化规律。方法:以10名健康男子为研究对象,采用50%随意性最大肌肉收缩的踝关节等长收缩形式,观察踝关节跖屈和背屈运动前后比目鱼肌诱发肌电图H波和M波的变化。结果:... 目的:探讨肌疲劳发生过程中主动肌及其拮抗肌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的变化规律。方法:以10名健康男子为研究对象,采用50%随意性最大肌肉收缩的踝关节等长收缩形式,观察踝关节跖屈和背屈运动前后比目鱼肌诱发肌电图H波和M波的变化。结果:(1)跖屈运动引起比目鱼肌疲劳后,H/Mmax(最大H波与最大M波振幅比值)下降至运动前的63.07±16.57%(P<0.01),且运动终止后较长时间仍未恢复到运动前水平。(2)背屈运动引起胫骨前肌疲劳后,其拮抗肌比目鱼肌H/Mmax下降至运动前的85.33±10.25%(P<0.01),而后逐渐恢复至运动前水平。(3)背屈运动引起胫骨前肌疲劳后,其拮抗肌比目鱼肌H波阈值与安静时比较明显升高。结论:肌疲劳时,不但主动肌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受到抑制,拮抗肌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也受到类似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元兴奋性 脊髓运动 肌疲劳 拮抗肌 主动肌 比目鱼肌 诱发肌电图 踝关节跖屈 变化规律 发生过程 研究对象 健康男子 等长收缩 肌肉收缩 运动前后 随意性 H波 背屈 长时间 M波 下降 水平 恢复 胫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CP-1通过影响钾通道的开放进而影响神经元兴奋性突触后电流
7
作者 唐红梅 董军 +1 位作者 陆大祥 戚仁斌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A10期2050-2050,共1页
关键词 神经元兴奋性 钾通道 神经退行性疾病 脑片 原代海马神经元 延迟整流 复极 神经免疫 钾离子通道 释放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究士的宁对小鼠皮层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
8
作者 赵晓燕 张勇刚 +1 位作者 沈瑞芳 刘淑娇 《系统医学》 2023年第7期41-44,共4页
目的探究士的宁对小鼠皮层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6—10月大连理工大学提供的小鼠皮层神经元细胞30个,采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模式,研究5个浓度(0.001、0.01、0.1、1、10μmol/L)的士的宁对动作电位(AP)阈值的影响,选取终浓度... 目的探究士的宁对小鼠皮层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6—10月大连理工大学提供的小鼠皮层神经元细胞30个,采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模式,研究5个浓度(0.001、0.01、0.1、1、10μmol/L)的士的宁对动作电位(AP)阈值的影响,选取终浓度为1μmol/L士的宁来研究其对小鼠皮层神经元AP和电压依赖性K^(+)电流的影响。结果1μmol/L士的宁能使AP阈值由(-41.43±1.31)mV明显降到(-44.3±1.99)mV,下降支时程从(4.56±0.38)ms延长至(6.02±0.71)ms,电位峰值由(30.23±3.76)mV降为(22.12±2.13)m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51、4.441、4.597,P<0.05)。与对照组相比,1μmol/L士的宁能降低AP重复放电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膜电位≥-10 mV时,与对照组相比,1μmol/L士的宁能够抑制电压依赖性K^(+)电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μmol/L士的宁对小鼠皮层神经元具有兴奋性作用,其机制是通过抑制电压依赖性K^(+)电流来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士的宁 皮层神经元 神经元兴奋性 动作电位 电压依赖性K+电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过分岔控制改变神经元的兴奋性类型
9
作者 谢勇 《力学季刊》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8-63,共6页
提出一种通过分岔控制改变神经元兴奋性类型的方法。采用一个基于washout滤波器的动态反馈控制实现对一个二维的Hindmarsh-Rose类的模型神经元的分岔动力学控制。这一模型神经元从静息态到峰放电态跨越一个不变圆上鞍结分岔(saddle-node... 提出一种通过分岔控制改变神经元兴奋性类型的方法。采用一个基于washout滤波器的动态反馈控制实现对一个二维的Hindmarsh-Rose类的模型神经元的分岔动力学控制。这一模型神经元从静息态到峰放电态跨越一个不变圆上鞍结分岔(saddle-node on invariant circle,SNIC),呈现出第一类兴奋性。在该SNIC分岔前所期望的参数值处产生一个Hopf分岔,然后通过选择适当的控制器参数调节Hopf分岔的临界性。这样,模型神经元就呈现为第二类兴奋性,因此神经元兴奋性就从第一类改变成第二类。在这个控制器中,线性控制增益决定着Hopf分岔的位置,而非线性增益决定着Hopf分岔的临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元兴奋性 分岔控制 HOPF分岔 washout滤波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环壬酯对烟碱诱发海马神经元兴奋性突触后电流的抑制作用
10
作者 刘卫 郭华 《中国药理通讯》 2003年第1期42-42,共1页
关键词 苯环壬酯 烟碱 诱发 海马神经元兴奋性突触后血流 抑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究白藜芦醇对小鼠皮层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卢萍 罗艺 +4 位作者 宋雷 熊莎 黄伟 孙灏 王奇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42-546,共5页
目的探究白藜芦醇对小鼠皮层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方法取1月龄雄性小鼠制备小鼠急性大脑前额叶皮层切片后,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与白藜芦醇组实验过程中对照组不做处理,白藜芦醇组灌流液加入终浓度为100μmol·L^-1的白藜芦醇溶液。... 目的探究白藜芦醇对小鼠皮层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方法取1月龄雄性小鼠制备小鼠急性大脑前额叶皮层切片后,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与白藜芦醇组实验过程中对照组不做处理,白藜芦醇组灌流液加入终浓度为100μmol·L^-1的白藜芦醇溶液。采用电生理全细胞记录模式分别记录两组神经元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sEPSC)、动作电位(AP)以及Cl^-电流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白藜芦醇组兴奋性电流幅度(Amplititude)与频率(Frequency)均降低,梯度电流刺激诱发的AP数目减少,Cl^-电流的幅度与频率也明显降低。结论白藜芦醇具有抑制小鼠皮层神经元兴奋性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抑制神经元兴奋性电流的作用优于抑制Cl^-电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藜芦醇 神经元兴奋性 自发性兴奋性突触后电流 动作电位 Cl^-电流
原文传递
瘦素调节认知功能和海马神经元兴奋性
12
作者 郝飞 高贝贝 +1 位作者 卢燕 李爱萍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37-340,共4页
关键词 瘦素 认知功能 海马 神经元兴奋性 阿尔茨海默病 癫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次可卡因注射对大鼠中脑腹侧被盖区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兴奋性的影响
13
作者 卢敦国 刘一辉 任维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2-75,共4页
采用离体脑片膜片钳技术,利用GABAA受体阻断剂PTX、NMDA受体阻断剂AP—5,AMPA受体阻断剂CNQX孤立的记录多巴胺能神经元在一系列阶跃电流刺激下产生动作电位的情况,研究中脑腹侧被盖区多巴胺能神经元兴奋性的变化.结果显示,单次注射可卡... 采用离体脑片膜片钳技术,利用GABAA受体阻断剂PTX、NMDA受体阻断剂AP—5,AMPA受体阻断剂CNQX孤立的记录多巴胺能神经元在一系列阶跃电流刺激下产生动作电位的情况,研究中脑腹侧被盖区多巴胺能神经元兴奋性的变化.结果显示,单次注射可卡因后24h,大鼠中脑腹侧被盖区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基强度降低,放电频率增加,细胞的兴奋性增强,其细胞膜的电生理特性发生了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 可卡因 神经元兴奋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淫羊藿苷对东莨菪碱致小鼠认知障碍及海马神经元兴奋性的作用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瑞雯 白亚楠 +2 位作者 史海龙 侯文涛 李洋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14-1119,共6页
目的研究淫羊藿苷对东莨菪碱致小鼠认知障碍及对海马神经元兴奋性的作用。方法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多奈哌齐组(2 mg/kg)及淫羊藿苷低、中、高剂量组(30、60、120 mg/kg),每组10只,连续给药14 d,第10天起,除空白组腹腔注射生理... 目的研究淫羊藿苷对东莨菪碱致小鼠认知障碍及对海马神经元兴奋性的作用。方法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多奈哌齐组(2 mg/kg)及淫羊藿苷低、中、高剂量组(30、60、120 mg/kg),每组10只,连续给药14 d,第10天起,除空白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外,其余各组均注射2 mg/kg东莨菪碱以建立认知障碍模型。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和避暗实验评价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HE染色观察海马神经元形态变化,全细胞脑片膜片钳技术记录海马神经元静息膜电位和动作电位。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淫羊藿苷组小鼠在水迷宫实验中的逃避潜伏期降低(P<0.01),穿越平台次数增加(P<0.01);在避暗实验中的停留潜伏期增加(P<0.01),错误次数减少(P<0.01);小鼠海马DG区神经元损伤明显恢复,神经元数量增加(P<0.01),海马神经元电特性指标的衰退得到缓解(P<0.01)。结论淫羊藿苷能有效改善东莨菪碱致小鼠认知障碍,提高海马神经元兴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淫羊藿苷 认知障碍 神经元兴奋性 静息膜电位 动作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元兴奋性在右美托咪定保护老龄大鼠术后认知功能中的作用
15
作者 徐钊 赵紫玉 +2 位作者 宋文英 常建华 姚溪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0年第9期939-943,共5页
目的探索神经元兴奋性在右美托咪定保护老龄大鼠术后认知功能中的作用。方法将SD老龄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右美托咪定组。手术前30 min,右美托咪定组大鼠腹腔注射右美托咪定50μg/kg,假手术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大鼠腹... 目的探索神经元兴奋性在右美托咪定保护老龄大鼠术后认知功能中的作用。方法将SD老龄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右美托咪定组。手术前30 min,右美托咪定组大鼠腹腔注射右美托咪定50μg/kg,假手术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大鼠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在麻醉状态下对右美托咪定和生理盐水组行右侧肾脏切除术,假手术组除不切除肾脏外,其余操作与前两组一致。术前1~4 d及术后1~7 d通过水迷宫检测大鼠的空间学习和记忆功能;术后1~7 d,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c-fos和TUNEL标记,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海马脑区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海马脑区谷氨酸释放量。结果术前1~4d,三组大鼠寻找平台所需时长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且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加,三组大鼠寻找到平台所用的时间均逐渐降低;术后1~7 d,假手术组相比,生理盐水对照组大鼠寻找平台潜时、脑区c-fos表达阳性面积百分比、神经元凋亡水平、海马脑区IL-1β和TNF-α含量以及谷氨酸释放量均显著增加(P <0. 05),而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右美托咪定组以上指标均显著减少或降低(P <0. 05);术后,与假手术组相比,生理盐水对照组大鼠在平台在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百分比显著降低(P <0. 001);而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右美托咪定组大鼠在平台在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百分比显著增加(P <0. 001);术后,右美托咪定组大鼠相关指标改善程度随药物作用时长而增强。结论术前注射右美托咪定可以通过降低神经元兴奋性对老龄大鼠术后认知功能起到保护作用,且其作用效果随作用时长增加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龄大鼠 右美托咪定 认知功能 神经元兴奋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通道与帕金森病纹状体神经元兴奋性相关性研究进展
16
作者 马媛媛 陈志斌 +1 位作者 王埮 周畅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1年第21期1672-1676,共5页
帕金森病是一种由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逐渐丧失而引起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研究认为纹状体神经元兴奋性异常与帕金森病发病存在相关性,其中离子通道在维持细胞静息膜电位、调节神经元的兴奋性中起重要作用,不过离子... 帕金森病是一种由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逐渐丧失而引起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研究认为纹状体神经元兴奋性异常与帕金森病发病存在相关性,其中离子通道在维持细胞静息膜电位、调节神经元的兴奋性中起重要作用,不过离子通道对神经元兴奋性的调控机制还不完全清楚。本文对离子通道及其调控机制与帕金森病纹状体神经元兴奋相关性,以及离子通道在帕金森病发病中的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期望发现新的治疗靶点,通过改变离子通道功能治疗帕金森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非选择性钠离子通道 电压门控钾离子通道 电压门控钙离子通道 神经元兴奋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孕酮对前额叶内侧皮层神经元兴奋性突触后电流的作用和机制
17
作者 冯学泉 郑平 《中国药理学会通讯》 2002年第1期22-22,共1页
关键词 孕酮 前额叶内侧皮层 神经元兴奋性突触电流 作用机制 动物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骨癌痛模型中小直径背根神经节神经元兴奋性增强
18
作者 郑琴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560-560,共1页
原发性和转移性癌症常常伴随剧烈的疼痛,但是有关的机制仍不甚清楚。以往研究表明,癌症痛的机制主要包括外周敏化和中枢敏化。在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中,小直径神经元主要传递痛觉.
关键词 神经元兴奋性 背根神经 直径 痛模型 骨癌 大鼠 中枢敏化 roo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AM介导的ER活化对脑片OGD缺血模型中海马神经元兴奋性早期损伤的保护作用
19
作者 杨佳佳 杨卓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867-867,共1页
他莫昔芬(TAM)是一种有效的体内神经保护药物。已有研究证明,TAM是一种选择性的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其对雌激素受体(ER)的促进或抑制作用具有组织特异性。然而,TAM的神经保护作用是否与SERM的这种作用有关以及具体机制并不清... 他莫昔芬(TAM)是一种有效的体内神经保护药物。已有研究证明,TAM是一种选择性的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其对雌激素受体(ER)的促进或抑制作用具有组织特异性。然而,TAM的神经保护作用是否与SERM的这种作用有关以及具体机制并不清楚,该研究对此进行探讨,以评估临床应用及设计更有效的相关衍生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保护作用 SERM 神经元兴奋性 TAM 早期损伤 缺血模型 雌激素受体调节剂 OG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鹏教授团队合作成果揭示脑内小胶质细胞调控神经元兴奋性的机制
20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61-461,共1页
2022年7月20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江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史鹏教授团队与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沈啸和谷岩研究团队在《免疫》(Immunity)发表了“Microglia-derived PDGFB promotes neuronal potassium currents tosuppress basa... 2022年7月20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江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史鹏教授团队与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沈啸和谷岩研究团队在《免疫》(Immunity)发表了“Microglia-derived PDGFB promotes neuronal potassium currents tosuppress basal sympathetic tonicity and limit hypertension”的研究论文(DOI:10.1016/j.immuni.2022.06.018),报道静息态下的小胶质细胞通过旁分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PDGFB)直接作用于下丘脑室旁核前交感神经元上的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促进该神经元中一种钾通道蛋白的表达,防止神经元超兴奋,从而维持正常的交感神经张力和血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 交感神经张力 神经元兴奋性 基础医学院 小胶质细胞 下丘脑室旁核 静息态 团队合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