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关节突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5
1
作者 缪旭东 闫乔生 +2 位作者 贾晶 许有 马志国 《实用骨科杂志》 2013年第2期157-159,共3页
目的评价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关节突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2月至2011年12月共收治腰椎间盘突出患者28例,其中初次腰椎间盘突症21例,腰椎间盘突出小切口髓核摘除术后复发5例,MED术后复发2例,均采用单节段单侧椎弓... 目的评价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关节突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2月至2011年12月共收治腰椎间盘突出患者28例,其中初次腰椎间盘突症21例,腰椎间盘突出小切口髓核摘除术后复发5例,MED术后复发2例,均采用单节段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关节突融合治疗。根据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法评估术后疗效。结果手术时间平均90 min,术中出血平均180 mL。术前JOA评分平均12分,术后1年时平均24分。优25例(89.29%),良2例(7.14%),可1例(3.57%),优良率为96.43%。经1-2.5年随访,所有患者腰椎稳定性良好,未发现断钉及症状复发。结论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一种有效方法,但需要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侧椎弓根螺钉 腰椎间盘出症 关节突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ospace融合器结合关节突融合在单节段经后路腰椎间融合术中的初步应用(英文) 被引量:3
2
作者 龙厚清 植山和正 +2 位作者 刘少喻 三户明夫 板桥泰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155-1159,共5页
目的评价Prospace融合器结合自体骨关节突融合技术应用于单节段经后路腰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中的效果。方法2002年5月~2004年12月,收治76例脊柱疾患。其中男52例,女24例;年龄23~81岁,平均53.... 目的评价Prospace融合器结合自体骨关节突融合技术应用于单节段经后路腰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中的效果。方法2002年5月~2004年12月,收治76例脊柱疾患。其中男52例,女24例;年龄23~81岁,平均53.2岁。退变性腰椎间盘病60例,腰椎峡部裂9例,翻修手术7例。病程1.2~8.7年,平均3.6年。实施PLIF的节段:L2.3例,L3.4例,L4,5 54例,L5~S1 10例,L4~S1 1例,L5.6 2例。减压后双侧植入Prospace融合器,并将椎板减压所得自体骨填塞于融合器之间及其周围椎间隙内,结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将剩余自体骨填塞在双侧关节突关节。JOA评分评估临床疗效,腰椎侧位X线片测量椎间隙高度比和腰椎前凸角,CT扫描示有骨小梁通过椎间隙、关节突关节、腰椎动态侧位X线片无椎间活动、内植物周围无透亮间隙则评定为融合。结果平均手术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分别为384ml和178min。获随访24~43个月,平均32个月。随访末期JOA评分为26·1±2.7,高于术前评分(14.5±4.0),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JOA恢复率为81.1%(37.5%~100.0%);椎体融合率为97.4%(74/76)。平均椎间隙高度比和融合节段腰椎前凸角分别由术前的0.27±0.07、5.8±2.2^o,改善为随访末期的0.33±0.06、11.3±2.0^o,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明显与内植物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结论若手术指征选择恰当,Prospace应用于单节段PLIF可获得满意的临床和影像学效果,且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后路腰椎间融合 Prospace 关节突融合 自体骨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板减压关节突融合联合钉棒系统对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脊柱稳定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雷宜松 刘安平 +1 位作者 杨俊忠 易莉艳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CAS 2022年第4期564-567,共4页
目的观察椎板减压关节突融合联合钉棒系统对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脊柱稳定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单节段腰椎管狭窄患者78例,其中行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手术(PLIF)者为对照组,行椎板减压关节突融合联合钉棒系统治疗者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手... 目的观察椎板减压关节突融合联合钉棒系统对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脊柱稳定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单节段腰椎管狭窄患者78例,其中行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手术(PLIF)者为对照组,行椎板减压关节突融合联合钉棒系统治疗者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手术疗效、脊柱稳定情况和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3天、6个月、12个月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腿痛VAS评分较术前下降(P<0.05),观察组术后3天、3个月腰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日本骨科协会治疗评估分数(JOA评分)较术前上升(P<0.05),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较术前下降(P<0.05),而两组间JOA评分、ODI指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融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椎板减压关节突融合联合钉棒系统治疗腰椎管狭窄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保持脊柱功能的稳定性,具有组织创伤小,融合率高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板减压关节突融合 钉棒系统 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 脊柱稳定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iltse入路联合选择性关节突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张良民 赵建华 +2 位作者 刘鹏 王钟 刘明永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9年第12期982-986,共5页
目的观察经Wiltse入路联合选择性关节突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及手术节段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98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不同入路分为Wiltse入路组和后正... 目的观察经Wiltse入路联合选择性关节突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及手术节段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98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不同入路分为Wiltse入路组和后正中入路组,各49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卧床时间、引流量、手术前后伤椎后凸Cobb角、VAS评分、JOA评分、取出内固定后椎间活动度等指标。结果98例患者获得6~42个月随访,平均15.8个月。Wiltse入路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均少于后正中入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VAS、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术后2 d Wiltse入路组VAS评分低于后正中入路组外(P<0.05),2组间术后VAS评分、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和术后3个月,2组患者伤椎椎体Cobb角均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6个月、12个月取出内固定患者未融合节段活动度明显高于术后18个月取出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处理胸腰椎骨折时,选择性融合终板损伤节段并适时取出内固定能够保留非融合节段的运动功能,而Wiltse入路较传统后正中入路具有微创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Wiltse入路 关节突融合 椎弓根螺钉 椎间盘退变 终板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入路联合选择性关节突融合治疗A型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2
5
作者 万晓宏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0年第3期298-301,共4页
目的:比较Wiltse入路和后正中入路分别联合选择性关节突融合治疗A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59例A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31例行Wiltse入路联合选择性关节突融合治疗(A... 目的:比较Wiltse入路和后正中入路分别联合选择性关节突融合治疗A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59例A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31例行Wiltse入路联合选择性关节突融合治疗(A组),28例行后正中入路联合选择性关节突融合治疗(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卧床休息时间)、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法评价术后疼痛情况,同时测量用医用关节测量尺测量治疗前后伤椎后凸Cobb角变化。结果:A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术后卧床休息时间均短于B组患者(P<0.05),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1 d、3 d时的VAS评分明显低于B组患者(P<0.05);术后1 w和术后3m,两组患者椎后凸Cobb角均低于术前(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后正中入路,Wiltse入路联合选择性关节突融合治疗A型胸腰椎骨折的创伤性更小,符合微创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选择性关节突融合治疗 Wiltse入路 微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联合选择性关节突融合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
6
作者 张江锋 王登锋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1年第3期78-80,共3页
目的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联合选择性关节突融合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我院2016年11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82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按照治疗方式将其分为研究组(42例,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联合选择性... 目的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联合选择性关节突融合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我院2016年11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82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按照治疗方式将其分为研究组(42例,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联合选择性关节突融合术治疗)和对照组(40例,传统后正中入路联合选择性关节突融合术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的手术、卧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失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3 d,两组的Cobb角均较术前减小(P<0.05),但两组的Cobb角及矫正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 d,研究组的VAS评分、血清CK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联合选择性关节突融合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改善手术效果,缓解术后疼痛,抑制血清CK水平,缩短康复进程,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旁肌间隙入路 选择性关节突融合 传统后正中入路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弓根钉棒系统联合关节突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陈锦标 刘桂华 《黑龙江医药》 CAS 2016年第6期1050-1053,共4页
目的:探讨椎弓根钉棒系统联合关节突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胸腰椎骨折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椎弓根钉棒系统联合关节突植骨融合术治疗,治疗后对患者进行12月随访,比较治疗前后椎体... 目的:探讨椎弓根钉棒系统联合关节突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胸腰椎骨折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椎弓根钉棒系统联合关节突植骨融合术治疗,治疗后对患者进行12月随访,比较治疗前后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缘高度及椎体Cobbs角变化,采用Frankel评定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分级.结果:60例患者均为Ⅰ期愈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治疗后患者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缘高度均显著高于治疗前,椎体Cobbs角显著低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18例合并有神经功能障碍患者,治疗后Frankel分级均有显著改善,E级患者显著增多,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弓根钉棒系统联合关节突植骨融合在胸腰椎骨折患者中治疗具有显著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椎弓根钉棒系统 关节植骨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后路关节突融合术研究进展
8
作者 黄清奇 林安强 陈伟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CAS 2021年第8期84-88,共5页
颈椎病是由于颈椎椎间盘组织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周围组织结构(神经血管压迫、韧带肥厚钙化、小关节增生等),从而引起一系列与影像学改变相应的临床表现的疾病[1]。
关键词 颈椎病 后路手术 关节突融合
原文传递
经关节突环椎管减压融合术对不同类型的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治疗效果的观察
9
作者 徐仲阳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第30期66-67,共2页
目的 探讨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分型及观察采用经关节突环椎管减压融合术治疗不同类型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效果.方法 2002年1月~2012年5月,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52例,通过CT及MRI进行分型,均采用经关节突环椎管减压融合手术治疗.直... 目的 探讨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分型及观察采用经关节突环椎管减压融合术治疗不同类型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效果.方法 2002年1月~2012年5月,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52例,通过CT及MRI进行分型,均采用经关节突环椎管减压融合手术治疗.直线型9例,鸟嘴型8例,连续锯齿型21例、复杂型14例.通过随访,评估术后1年的JOA评分.结果 术后1年的JOA评分,52例患者中优3例,良21例,可23例,差5例,4种类型的术前与术后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鸟嘴型及复杂型的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存在术后神经功能加重的情况.结论 采用经关节突环椎管减压融合术治疗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是有效的,但对鸟嘴型及复杂型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应用需谨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环椎管减压融合 胸椎后纵韧带骨化 疗效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4/5关节突关节融合后椎间盘应力变化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姜伟 李威 +4 位作者 袁峰 平杰 王振华 陈鹏宇 朱俊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41-448,共8页
目的 :建立正常人L3~L5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运用有限元分析方法模拟分析L4/5双侧关节突关节未融合与融合后L4/5椎间盘的应力分布情况和L4/5节段活动度。方法:选取1例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年龄27岁,身高175cm,体重70kg,既往无腰痛病史... 目的 :建立正常人L3~L5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运用有限元分析方法模拟分析L4/5双侧关节突关节未融合与融合后L4/5椎间盘的应力分布情况和L4/5节段活动度。方法:选取1例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年龄27岁,身高175cm,体重70kg,既往无腰痛病史。采用64排螺旋CT对T12~S1行薄层平扫,得到Dicom格式数据,经Mimics软件选取L3~L5椎体二维图像数据,再经Geomagic软件简化、光滑处理,3-matic软件划分面网格和体网格,Mimics软件赋值,最终导入Ansys软件中重建腰椎关节突关节未融合和融合(融合L4/5双侧关节突关节)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利用Ansys软件约束L5椎体下表面各向活动度,给予L3椎体上表面垂直向下的面载荷500N,并给予7.5N·m的力矩模拟正常人体垂直压缩、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左旋转、右旋转7种运动状态,对L4/5双侧关节突未融合与融合后L4/5椎间盘的应力分布情况和L4/5节段活动度进行分析。结果:成功建立了正常人L3~L5关节突关节未融合和融合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未融合模型L3/4、L4/5节段活动度与既往文献中腰椎活动度趋势一致。与未融合模型比较,关节突关节融合模型在各运动状态下L4/5椎间盘后方应力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方应力未见明显改变。关节突关节融合模型L4/5节段活动度明显减小。结论:腰椎关节突关节融合可以降低融合节段椎间盘后方应力,减少融合节段的活动度,有利于维持节段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三维有限元分析 椎间盘 关节关节融合 活动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单侧腰椎关节突关节融合并椎间孔骨性狭窄致腰腿痛1例
11
作者 侯黎升 白雪东 +5 位作者 何勍 吕游 王静 程实 葛丰 郭子明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7年第5期362-365,共4页
患者女,36 岁,因"间断性右侧腰腿痛8年余,再次发作3个月",于2016年8月1日来海军总医院骨科就诊. 曾在外院行腰椎平片及CT检查示腰骶椎隐裂(原始影像资料丢失),难以找到病痛的原因.
关键词 腰椎 先天畸形 关节关节融合 椎间孔狭窄 腰椎间盘 神经根放射痛
原文传递
腰椎手术后关节突关节自发性融合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濮兴孝 赵龙 +1 位作者 王贤帝 曾建成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00-504,共5页
目的 总结腰椎内固定术后关节突关节自发性融合(spontaneous facet fusion,SFF)的临床研究进展,为进一步开展SFF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广泛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腰椎内固定术后SFF的定义、发展变化规律、临床意义及影响因素等... 目的 总结腰椎内固定术后关节突关节自发性融合(spontaneous facet fusion,SFF)的临床研究进展,为进一步开展SFF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广泛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腰椎内固定术后SFF的定义、发展变化规律、临床意义及影响因素等研究进展进行总结。结果 SFF是一种关节间隙消失及上、下关节突骨性融合的现象,融合过程从关节面外层逐渐向中心进展,目前报道的SFF多发生于腰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SFF可增加手术节段稳定性,可能有利于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其发生与腰椎内固定方式、关节突关节骨关节炎、前柱融合、年龄、身体质量指数、AO分型的B型脊柱骨折及固定节段等密切相关。结论 目前报道的SFF大多数发生于腰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其可增加腰椎稳定性,但发生机制及影响因素有待进一步阐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关节自发性融合 影响因素 腰椎内固定 腰椎融合
原文传递
腰椎关节突间融合的研究进展
13
作者 那日苏 洪智明 杨洪波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7期205-207,共3页
腰椎关节突关节是连接腰椎间的重要后柱结构,且其退行性改变常导致腰痛。尽管近年来对关节突间融合方式研究逐渐受到重视,但对其未达成共识,因此 ,本文将对近些年腰椎关节突关节融合术研究现状展开综述。腰椎退行性疾病作为脊柱外科多... 腰椎关节突关节是连接腰椎间的重要后柱结构,且其退行性改变常导致腰痛。尽管近年来对关节突间融合方式研究逐渐受到重视,但对其未达成共识,因此 ,本文将对近些年腰椎关节突关节融合术研究现状展开综述。腰椎退行性疾病作为脊柱外科多发且常见病,每年度LDD合并腰痛的人数占全世界总人口的3.63%[1]。 LDD起病缓慢,病程长。可表现为腰痛伴下肢麻痛,甚至损伤神经神经,导致二便潴留、性功能下降,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融合 腰椎关节关节 腰椎退行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uadrant减压sextant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失稳症与开放TILF临床对比分析 被引量:8
14
作者 刘家瑞 朱肖奇 +2 位作者 程小芸 叶彩霞 麦爱贞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2年第13期37-40,共4页
目的比较Quadrant系统下TLIF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腰椎退变性失稳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取本院2006年10月~2012年4月腰椎滑脱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微创组(Quadrant系统下手术)与开放组,于围术期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 目的比较Quadrant系统下TLIF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腰椎退变性失稳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取本院2006年10月~2012年4月腰椎滑脱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微创组(Quadrant系统下手术)与开放组,于围术期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输血量;术后3个月、半年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疗效评估,计算改善率,并于椎间融合后4~6个月进行疗效评定。结果微创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输血量均明显少于开放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组术后3个月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改善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微创组疗效显著优于开放组(P〈0.05)。结论 Quadrant通道下减压sextant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失稳症疗效优于传统开放手术,是临床上可供选择的一种微创新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UADRANT系统 sextant内固定 TILF退变性腰椎失稳症 关节椎间融合 脊柱微创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不同植骨方法在TLIF手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郑越生 夏虹 +1 位作者 王智运 区永亮 《河北医学》 CAS 2020年第4期639-644,共6页
目的:探讨三种不同植骨方法在经椎间孔椎间融合(TLIF)手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间于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接受TLIF手术治疗109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融合方式分为自体髂骨+... 目的:探讨三种不同植骨方法在经椎间孔椎间融合(TLIF)手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间于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接受TLIF手术治疗109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融合方式分为自体髂骨+融合器(A组,42例)、自体椎板关节突骨+融合器(B组,38例)、同种异体骨+融合器(C组,29例)。术后随访3个月、6个月、12个月,比较三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术后椎间融合率、疼痛VAS评分、腰椎JOA评分等情况。结果:三组患者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手术相关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个月,A组椎间融合率均高于B组、C组,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12个月融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三组患者的VAS、JOA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术后3、6、12个月,三组患者的VAS评分均低于术前,术后3个月3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术后6、12个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术后3、6、12个月,三组患者的JOA评分均高于术前,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组内两两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三种不同植骨方法TLIF手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是有效的手术方式,三者近期疗效满意,术后3个月自体髂骨融合组的椎间融合率优于自体椎板关节突骨融合、同种异体骨融合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变性疾病 经椎间孔椎间融合 自体髂骨融合 自体椎板关节融合 同种异体骨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纯椎弓根螺钉固定与伤椎联合骨水泥强化治疗单节段后凸型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疗效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发东 赵永胜 +3 位作者 孙鹤 潘有龙 杨新成 罗巍 《重庆医学》 CAS 2022年第S02期50-54,共5页
目的比较单纯伤椎邻近节段椎体骨水泥强化椎弓根钉固定与伤椎联合骨水泥强化治疗单节段后凸型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该院骨科收治的42例单节段后凸型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比较单纯伤椎邻近节段椎体骨水泥强化椎弓根钉固定与伤椎联合骨水泥强化治疗单节段后凸型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该院骨科收治的42例单节段后凸型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治疗组采用骨水泥强化伤椎邻近节段椎体椎弓根钉固定,伤椎双侧关节突融合治疗;对照组单纯伤椎邻近节段椎体骨水泥强化椎弓根钉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分、伤椎前缘高度比值、节段后凸Cobb角、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42例患者平均随访(45.3±5.4)个月。结果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切口感染、螺钉断裂松动等并发症,治疗组患者中遗留慢性腰痛2例,对照组患者中遗留慢性腰痛3例,但均较术前有所改善,生活可自理;治疗组患者中发生邻椎骨折1例,对照组患者中发生邻椎骨折2例,均给予PVP治疗后缓解。两组患者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伤椎前缘压缩率、后凸Cobb角、JOA评分均较术前改善,两组患者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伤椎前缘压缩率、后凸Cobb角、JO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伤椎邻近节段椎体骨水泥强化椎弓根钉固定、伤椎双侧关节突植骨融合治疗单节段后凸型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时伤椎做骨水泥强化与不强化术后疼痛的改善、功能的恢复、伤椎高度、后凸Cobb的维持均可达到满意效果,伤椎不用骨水泥强化可缩短手术时间,费用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骨质疏松 椎弓根螺钉 骨水泥 关节植骨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