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哈拉哈塘地区共轭走滑断裂差异特征及演化
1
作者 陈利新 王胜雷 +2 位作者 万效国 苏洲 马兵山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37,共19页
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地区发育非典型X型共轭走滑断裂,具有分区、分层、分段差异性及差异演化特征,制约了油气勘探开发。以哈拉哈塘地区3400km^(2)三维地震为基础,通过详细解析NE向和NW向两条走滑断裂分层及分段特征,分析其差异演化特征,... 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地区发育非典型X型共轭走滑断裂,具有分区、分层、分段差异性及差异演化特征,制约了油气勘探开发。以哈拉哈塘地区3400km^(2)三维地震为基础,通过详细解析NE向和NW向两条走滑断裂分层及分段特征,分析其差异演化特征,推测其成因机制。结果表明:1)从北向南,断裂成熟度与延伸性变弱,NE向断层扰动增强;从深至浅,NW向断层对北东向干扰越来越弱,NE向断层则此消彼长;NW向断层变形程度与成熟度由深至浅变低,而NE向断层向上变形程度增强。2)哈拉哈塘地区走滑断层具有多期活动特征,可以划分为中奥陶世共轭断裂形成阶段、石炭-二叠纪张扭走滑断裂活化阶段及中-新生代张扭走滑断层活动阶段,不同方向走滑断裂演化有差异。3)不同时期断层的成因机制有所差异,中奥陶世走滑断裂受控于纯剪和单剪的叠加变形,并受控应力场、先存构造以及区域厚度等影响,自北向南应力的衰减及其相应的应力场变化造成南北断裂样式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轭走滑断裂 多期活动 差异演化 成因机制 哈拉哈塘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轭走滑断裂形成演化的控制因素及物理模拟实验 被引量:7
2
作者 代兰 邬光辉 +4 位作者 陈鑫 朱永峰 陈思锜 罗鑫 胡明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3-50,共8页
针对“X”型共轭走滑断裂复杂的成因,结合塔里木盆地塔北地区大型“X”型共轭走滑断裂的地质情况,设计7组不同参数的“X”型共轭走滑断裂砂箱实验,探究其形成的控制因素与演化过程。实验结果表明,厚度大、宽度大及黏土矿物含量多的模型... 针对“X”型共轭走滑断裂复杂的成因,结合塔里木盆地塔北地区大型“X”型共轭走滑断裂的地质情况,设计7组不同参数的“X”型共轭走滑断裂砂箱实验,探究其形成的控制因素与演化过程。实验结果表明,厚度大、宽度大及黏土矿物含量多的模型,在双侧快速挤压作用下,容易形成共轭走滑断裂;断裂尾段扩张与一组方向断裂优势发育特征显著,而断裂连接生长与叠覆区局化作用弱。形成共轭走滑断裂需要3方面的条件:具一定厚度的盖层,缺少先期或先存断裂;岩石物理均一性好,有一定的黏塑性,运动速率较高;双向挤压。自然界与实验中均难以形成对称的纯剪共轭走滑断裂,大多为转向一组优势方向发育的单剪走滑断裂;塔里木盆地共轭走滑断裂也存在不对称性,发育以北西—南东向为优势的单剪断裂,小位移继承性是大型共轭走滑断裂系统发育的主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共轭走滑断裂 构造物理模拟 控制因素 成因机制 演化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沙北地区共轭走滑断裂带特征及其对油气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3
3
作者 刘睿 黄晓波 +2 位作者 汪晶 刘占博 刘艺萌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3-50,共8页
利用三维地震、钻井和岩心薄片等资料,研究渤海湾沙北地区共轭走滑断裂的平面、剖面特征,分析走滑断裂对沉积体系、圈闭发育及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共轭走滑断裂具有明显分期及分段特征,古近纪强伸展弱走滑,新近纪走滑加强;派... 利用三维地震、钻井和岩心薄片等资料,研究渤海湾沙北地区共轭走滑断裂的平面、剖面特征,分析走滑断裂对沉积体系、圈闭发育及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共轭走滑断裂具有明显分期及分段特征,古近纪强伸展弱走滑,新近纪走滑加强;派生断裂与主走滑断裂搭接,形成平面呈马尾状、剖面呈花状的构造样式;主走滑断裂与边界断裂交汇形成断槽,是物源水系进入湖盆的主要通道,砂体沿走滑断裂走向富集。走滑断裂控制形成众多断块及断鼻圈闭,走滑应力决定圈闭规模及油气运聚。增压型构造圈闭面积大,侧封性好,有利于油气保存,是沙北地区下一步勘探有利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轭走滑断裂带 郯庐断裂 控制作用 沙北地区 渤海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辽中南洼共轭走滑格局与新生界火成岩发育特征
4
作者 柳屿博 郭涛 +3 位作者 樊建华 徐坤明 王鑫 王冰洁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22年第4期82-89,共8页
鉴于新钻井首次在渤海辽中南洼新生界钻遇厚层火成岩且成藏,因此深入分析该区火成岩构造成因及储层条件具有现实勘探意义。本文利用地震、钻井、壁心薄片等开展研究。分析认为辽中南洼发育两组共轭走滑断裂系统,即:(1)北东向与北西向断... 鉴于新钻井首次在渤海辽中南洼新生界钻遇厚层火成岩且成藏,因此深入分析该区火成岩构造成因及储层条件具有现实勘探意义。本文利用地震、钻井、壁心薄片等开展研究。分析认为辽中南洼发育两组共轭走滑断裂系统,即:(1)北东向与北西向断裂系构成的直角式共轭走滑;(2)北东向与近南北向断裂系构成的锐角式共轭走滑。其中,北西向断裂系为左旋走滑活动,属于盆地基底断裂,对辽东湾地区构造变形具有控制作用。上述两组共轭走滑断裂活动引发的块体破碎、旋转及局部反转为新生界火成岩发育提供了通道。开展火成岩岩性、岩相分析,认为目标区火成岩发育爆发相、溢流相、侵出相和火山通道相,其中,爆发相火山角砾岩层系可作为较好储集体。综合分析认为辽中南洼新生界火成岩领域具有较大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中南洼火成岩 共轭走滑断裂 构造火山作用 北西向断裂 火成岩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型共轭走滑断裂:特征、形成机制及其对青藏高原东南缘晚新生代变形的启示 被引量:6
5
作者 王锦涵 石许华 +8 位作者 陈汉林 杨蓉 章凤奇 程晓敢 饶刚 邓洪旦 龚俊峰 舒远海 白卓娜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21-1440,共20页
“V”型共轭走滑断裂是指共轭角为钝角的共轭走滑断裂,其“V”型开口方向为锐角且指示最大拉伸方向.前人开展了大量关于“V”型共轭走滑断裂发育背景及动力学机制的研究,但是目前未有针对“V”型共轭断裂几何学、运动学有关的综述.归纳... “V”型共轭走滑断裂是指共轭角为钝角的共轭走滑断裂,其“V”型开口方向为锐角且指示最大拉伸方向.前人开展了大量关于“V”型共轭走滑断裂发育背景及动力学机制的研究,但是目前未有针对“V”型共轭断裂几何学、运动学有关的综述.归纳已有“V”型共轭走滑断裂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总结现存的“V”型共轭走滑断裂的动力学机制,并选取青藏高原东南缘“V”型共轭走滑断裂,进行实例分析.分布于美国西部、欧亚板块中西部和西藏中部的“V”型共轭走滑断裂特征揭示共轭角大小与断裂滑动速率及断裂长度均呈负相关关系“.V”型共轭走滑断裂的成因主要有:(1)断裂剪切面的后期旋转,(2)断裂形成于先存构造薄弱带,(3)断裂遵循对偶一般剪切模型,(4)断裂遵守最大有效力矩法则.基于地球物理数据、地形高差对比以及几何特征的分析,认为青藏高原东南缘川滇块体内部的巴塘-理塘共轭走滑断裂和得荣-乡城共轭走滑断裂的成因机制符合对偶一般剪切模型中的重力扩展,这为理解青藏高原东南缘下地壳连续变形的动力学机制提供了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型共轭走滑断裂 几何学 运动学 成因机制 青藏高原东南缘 构造地质学
原文传递
塔北隆起X型走滑断裂成因机制的新解释 被引量:14
6
作者 黄少英 宋兴国 +4 位作者 罗彩明 能源 马小丹 漆家福 陈石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797-1808,1829,共13页
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发育两组呈小角度相交(40°)的透入性X型走滑断裂,分别沿着NNE走向和NNW延伸。在对塔北哈拉哈塘地区三维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上,对走滑断层的几何展布特征以及断层的剖面变形特征进行研究;同时重点解析了RP6断裂和... 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发育两组呈小角度相交(40°)的透入性X型走滑断裂,分别沿着NNE走向和NNW延伸。在对塔北哈拉哈塘地区三维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上,对走滑断层的几何展布特征以及断层的剖面变形特征进行研究;同时重点解析了RP6断裂和HA13断裂,分析比较NNW向与NNE向断层的变形及发育特征差异;结合盆地重磁资料以及周缘造山带的活动特征,对塔北隆起小角度的X型走滑断层的发育机制以及演化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塔北隆起走滑断层在垂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变形特征,分为三个构造层:震旦系-中寒武统下构造层(TH_(3)界面以下)、上寒武统-中奥陶统中构造层(TH_(3)-TO_(3)t界面)和上奥陶统-石炭系上构造层(TO_(3)t-TP界面)。断层在下构造层和中构造层中整体处于压扭环境,多发育正花状构造;上构造层中断层主要发育负花状构造或正断层,整体处于张扭环境。两组断裂比较,NNW向断裂活动性强,在各构造层中均有显著的断裂特征发育,垂向连通性强,发育先存基底断裂,而NE向断层主要发育在中构造层,在下构造层和上构造层中断层发育不明显。活动性分析表明,断层的形成与演化具有多期性,走滑断层的形成经历了三期主要活动:中寒武世末、中晚奥陶世和志留纪-石炭纪。塔北隆起X型走滑断裂的形成受到了NNW向基底断裂和薄弱带的控制,NNW向先存基底断裂带或薄弱带优先发育走滑断裂,基底断裂与主挤压应力方向的夹角小于45°-Φ/2,NNE断层的发育受NNW向先存断裂限制,最终形成小角度相交的X型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北隆起 共轭走滑断裂 分层分期变形 成因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中部NE向其香错断裂全新世左旋走滑速率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5
7
作者 李康 王躲 +1 位作者 邵庆丰 徐锡伟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204-1215,共12页
青藏高原中部NE向断裂滑动习性的研究缺失制约着我们对青藏高原中部变形模型的理解。文中选取In SAR结果为右旋走滑的NE向其香错断裂为研究对象,通过Google Earth卫星影像解译,选取了1个典型断错地貌点,利用无人机航拍结合RTK-GPS地面... 青藏高原中部NE向断裂滑动习性的研究缺失制约着我们对青藏高原中部变形模型的理解。文中选取In SAR结果为右旋走滑的NE向其香错断裂为研究对象,通过Google Earth卫星影像解译,选取了1个典型断错地貌点,利用无人机航拍结合RTK-GPS地面控制点测量获取了高精度、高分辨率的DEM,利用La Di Caoz_v2. 1软件自动提取的T2地貌面上最大冲沟的水平左旋位错为(21. 3±7. 1) m,跨断层陡坎剖面揭示了T2地貌面的垂直位错量为(0. 9±0. 1) m。在T2地貌面上采集的2个U系测年样品的年龄分别为(4. 98±0. 17) ka和(5. 98±0. 07) ka。上述数据约束了其香错断裂全新世左旋走滑速率约为(3. 56±1. 19) mm/a,垂向滑动速率约为(0. 15±0. 02) mm/a。其香错断裂左旋走滑带有倾向分量的运动学特征与青藏高原中部地壳物质向E运移的特征相符合,其运动速率与其共轭断裂(格仁错断裂)基本一致,显示出青藏高原中部变形样式符合共轭走滑断裂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中部 其香错断裂 左旋 共轭走滑断裂 动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河油田奥陶系走滑断裂体系特征及成因机制 被引量:9
8
作者 马庆佑 曾联波 +4 位作者 徐旭辉 耿锋 童亨茂 蒋华山 肖坤泽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96-506,共11页
塔河油田奥陶系“断溶体”油藏是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对象。本文对塔河油田10区西、于奇西、于奇8井三块三维地震资料开展了精细的走滑断裂构造解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塔河油田走滑断裂体系的形成演化过程与成因机制有新认识。研... 塔河油田奥陶系“断溶体”油藏是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对象。本文对塔河油田10区西、于奇西、于奇8井三块三维地震资料开展了精细的走滑断裂构造解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塔河油田走滑断裂体系的形成演化过程与成因机制有新认识。研究结果表明:(1)除了在塔河油田南部10区西、托普台等区块发育典型的“X”型共轭走滑断裂体系外,首次发现塔河油田北部于奇地区发育非对称式共轭走滑断裂体系,据此划分出塔河油田南、北两大走滑断裂体系,但两者在形成时间、最大主应力方向、动力学来源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2)两大走滑断裂体系的形成及演化过程大致分为3个阶段:加里东期中期I幕形成南部NNE、NNW两组走向的“X”型共轭走滑断裂体系,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N3°E,主要受到西昆仑洋俯冲消减作用产生的由S向N的挤压应力;加里东期晚期—海西期早期形成北部以近NE走向为主、少量SN走向组成的非对称式共轭走滑断裂体系,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N23°E,主要受到南天山洋俯冲消减作用产生的由N向S的挤压应力,海西期晚期继承性活动,主应力方向保持不变;印支期—燕山期两大走滑断裂体系继承性活动,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N37°E,主要受到南部古特提斯洋闭合作用产生的由S向N的挤压应力;(3)运用广义剪切活动准则的理论和方法,半定量分析了10区西F1(NNE走向)、F2(NNW走向)两组“X”型共轭走滑断裂在不同时期的性质和活动性:加里东期中期I幕,F1(NNE走向)、F2(NNW走向)两组断裂初始形成,均为剪切作用下的库仑破裂(活动性系数fa=1.0);加里东期晚期—海西期,F2(NNW走向)断裂压扭活动(活动性系数fa=1.1),F1(NNE走向)断裂整体不活动(活动性系数fa=0);印支期—燕山期,F1(NNE走向)断裂发生张扭活动(活动性系数fa=2.1),F2(NNW走向)断裂整体活动较弱(活动性系数fa=0.6)。因此,明确了塔河油田走滑断裂体系的分布、形成演化及不同时期的活动强弱,可以为更好地指导塔河油田下步断溶体油藏的勘探开发部署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型共轭走滑断裂体系 形成演化 成因机制 广义断层模式 塔河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羌塘地块中西部布木错走滑断裂系的第四纪晚期地表变形特征与构造意义
9
作者 韩帅 吴中海 +4 位作者 王世锋 高扬 张圣听 陆诗铭 张铭杲 《地质力学学报》 2024年第2期298-313,共16页
班公-怒江缝合带(班怒带)是青藏高原内部羌塘地块与拉萨地块之间的重要边界,研究该边界带上共轭走滑断裂第四纪晚期的几何结构与变形特性对于理解高原内部在印度-欧亚板块碰撞作用下形成的空间差异响应和构造模型具有重要意义。位于班... 班公-怒江缝合带(班怒带)是青藏高原内部羌塘地块与拉萨地块之间的重要边界,研究该边界带上共轭走滑断裂第四纪晚期的几何结构与变形特性对于理解高原内部在印度-欧亚板块碰撞作用下形成的空间差异响应和构造模型具有重要意义。位于班怒带西段的布木错断裂系包括北东向布木错断裂和北西向纳屋错断裂,通过遥感解译和野外地质调查,明确了这两条断裂在第四纪晚期的构造特征和最新的地表变形特征。结果显示,两条断裂自第四纪晚期以来的活动特征明显,并且近期都经历过一次大地震,产生了地表破裂。据此推测班怒带西段北西、北东两组断裂的最新活动强度接近,羌塘地块南部边界现今变形可能受控于两组断裂的共同影响,并已延伸至块体内部。以上发现进一步证明,青藏高原内部物质受中—下地壳流的驱动作用,通过走滑断层和正断层持续向北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公-怒江缝合带 布木错断裂 纳屋错断裂 共轭走滑 地表破裂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沙北地区盆地结构构造及其演化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陈树光 任建业 +2 位作者 辛云路 张建丽 吴峰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16-827,共12页
本文以覆盖全区的3D地震和钻井资料为基础,追踪并闭合了盆内重要的层序界面,精细解释了盆内主要构造和地震反射特征,新识别出了中生代逆冲构造体系,包括逆冲反转构造和逆冲未反转构造两种型式,它们分别形成了中生代的半地堑盆地和古潜... 本文以覆盖全区的3D地震和钻井资料为基础,追踪并闭合了盆内重要的层序界面,精细解释了盆内主要构造和地震反射特征,新识别出了中生代逆冲构造体系,包括逆冲反转构造和逆冲未反转构造两种型式,它们分别形成了中生代的半地堑盆地和古潜山。分析了新生代不同时期盆地结构构造特征和古构造格架,发现在E2s3-E3s1时期,盆地受到NW-SE向伸展作用,到Ed3-Ed1时期盆地应力场转变成了近SN向伸展,表明东营组底界面是古近纪应力场发生变化的重要构造变革界面,反映了盆地由沙河街时期走滑伸展到东营时期斜向走滑拉分的演化过程。研究了不同时期控盆断裂体系特征,认为盆地中、新生代主要经历了四期构造演化阶段,分别为中生代的挤压剥蚀,沙河街时期NW-SE向伸展,东营时期近SN向伸展以及新近纪的热沉降和共轭走滑阶段。根据以上盆地结构构造特征和演化过程分析,结合区域动力学背景,认为地幔物质上拱导致的地壳减薄是盆地发生裂陷作用的直接因素,周缘板块重组事件是控制并影响断陷盆地演化和不同期次断裂体系展布方向不同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沙北地区 逆冲构造 共轭走滑 斜向拉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阿里北部羌塘地块内部的第四纪活动断层及其变形机制 被引量:1
11
作者 吴中海 张旭东 +4 位作者 韩帅 史亚然 高扬 叶强 尼玛次仁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3760-3783,共24页
藏北高原非常薄弱的活动断层调查研究程度和不完整的历史地震资料等,限制了对高原内部活动构造变形特征、机制以及孕震构造环境等的深入认识。通过综合地质、遥感和地震等资料对阿里北部羌塘地块内部进行详细的活动断层解译,结合沿阿鲁... 藏北高原非常薄弱的活动断层调查研究程度和不完整的历史地震资料等,限制了对高原内部活动构造变形特征、机制以及孕震构造环境等的深入认识。通过综合地质、遥感和地震等资料对阿里北部羌塘地块内部进行详细的活动断层解译,结合沿阿鲁错地堑系南段昆楚克错地堑西侧边界正断层新发现的晚第四纪断裂活动证据和最新同震地表破裂等,对该区的活动断层几何图像及运动学特征等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阿里北部的西羌塘块体内部在第四纪以发育近南北向正断层系统和由北西向与北东向走滑断层构成的共轭走滑断层系统为特征,第四纪和晚第四纪活动断层都呈现出了高密度、弥散分布的特点,并可归纳为3类基本的活动构造变形样式:共轭走滑断层及其伴生正断层作用、弥散式正断层作用和剪切裂谷式正断层作用,其中大部分正断层与走滑断层主要是作为相对独立的构造类型来共同调节区域内近东西向伸展变形的,这些特征指示藏北高原内部变形更符合“连续变形模式”而非“刚性块体挤出模式”。同时发现,沿昆楚克错地堑西缘主边界正断层发育的最新地表破裂总长度仅约400 m,最大垂直位移约0.8 m,推测可能是1955年革吉县纳屋错东MW6.5强震事件的结果。基于新的研究结果,推断阿鲁错地堑的第四纪正断层作用及相对频繁的历史强震活动,可能是孕育2016年阿鲁冰崩灾害的关键内动力条件,这警示需重视高原腹地活动断层作用与冰川失稳灾害之间的内在成因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近东西向伸展变形 共轭走滑断层 近南北向正断层 阿鲁错地堑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北改则县别若则错活动断裂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4
12
作者 哈广浩 吴中海 +3 位作者 马凤山 曾庆利 张路青 盖海龙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36-446,共11页
由于调查研究资料有限,目前对藏北高原内部近EW向的伸展变形样式和具体调节机制一直存在诸多争议。最新开展的地表调查在藏北高原西部的别若则错新发现了1条长约20km、走向近NNW的走滑断裂。该断裂表现出断塞塘、水系错动及断层崖等典... 由于调查研究资料有限,目前对藏北高原内部近EW向的伸展变形样式和具体调节机制一直存在诸多争议。最新开展的地表调查在藏北高原西部的别若则错新发现了1条长约20km、走向近NNW的走滑断裂。该断裂表现出断塞塘、水系错动及断层崖等典型的走滑断裂变形标志。水系错动及构造地貌显示,别若则错断裂是以右旋走滑运动为主、兼具明显正断分量的张扭性断层,是高原内部近EW向伸展变形的产物。通过与羌塘古大湖进行对比分析,认为该断裂错断的最新地貌体是晚更新世的冲洪积扇,未错断全新世扇体,且断崖坡角已显著变缓,表明其最新活动时间可能为晚更新世。综合分析地表调查和遥感影像的错断位移恢复结果,发现最新一次断裂活动的最大右旋走滑位移约2~3m。晚更新世早—中期冲洪积扇体的累积最大右旋走滑位移约44m,垂直错动约2m,由此推测该断裂晚第四纪以来走滑速率约1mm/a,显示弱走滑变形特征。别若则错断裂近NNW的走向与印度和欧亚板块碰撞的主压应力轴(σ1)的夹角约30°,而已发现的区域性共轭走滑断裂与σ1呈约60°~75°的较大夹角,两者显著不同,表明藏北地区共轭走滑断裂带的组合方式可能存在不同的样式:一种是钝角,可能与拉萨和羌塘地体内的剪切作用或块体挤出有关;另一种是锐角,可能代表着新生破裂特征,推测其可能与高原内部近SN向正断层的N向的延伸有关,其成因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EW向伸展变形 活动断裂 共轭走滑断裂 别若则错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莱北低凸起构造成因演化及其对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6
13
作者 王孝辕 黄江波 +3 位作者 杨海风 邓辉 李果营 郭轩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0,共10页
莱北低凸起构造样式和构造演化控制围区油气成藏和古近系砂体展布。结合最新的三维地震资料,根据断裂体系特征、构造样式和地层厚度等,研究莱北低凸起构造演化特征,在走滑构造作用下解析沙河街组和东营组古沟谷构造样式对沉积体系的控... 莱北低凸起构造样式和构造演化控制围区油气成藏和古近系砂体展布。结合最新的三维地震资料,根据断裂体系特征、构造样式和地层厚度等,研究莱北低凸起构造演化特征,在走滑构造作用下解析沙河街组和东营组古沟谷构造样式对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新生代早期伸展作用控制莱北低凸起的初始隆升,始新世时期郯庐走滑断裂带活动强度加剧,剪切应力引起凸起发生扭动旋转,诱导先存边界断层发生共轭走滑;旋转运动使莱北低凸起北西侧和南东侧远离主走滑断层,造成局部伸展沉降,北东侧和南西侧发生挤压汇聚,产生垂向或水平方向调节构造,形成莱北低凸起现今的构造格局。莱北低凸起北西侧的快速沉降,引起郯庐断裂中支走滑断裂形成的古沟谷也逐渐向沉积坡折带转化,扩大东营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的规模。该研究结果为莱北低凸起寻找有利储集层发育区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北低凸起 构造演化 共轭走滑断层 块体旋转 沉积坡折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歧中北—沙西火成岩形成机制及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6
14
作者 武强 王应斌 +1 位作者 张中巧 于喜通 《断块油气田》 CAS 2012年第4期467-471,共5页
受渤海西部区域性构造活动的影响,歧口凹陷歧中北—沙西地区火成岩大面积分布,其分布主要受控于NNE和NW向一组共轭走滑断层。平面上火成岩整体呈环形分布,火山口—近火山口地区呈条带状分布,表明火山喷发呈现整体中心式喷发和火山口附... 受渤海西部区域性构造活动的影响,歧口凹陷歧中北—沙西地区火成岩大面积分布,其分布主要受控于NNE和NW向一组共轭走滑断层。平面上火成岩整体呈环形分布,火山口—近火山口地区呈条带状分布,表明火山喷发呈现整体中心式喷发和火山口附近裂隙式喷发的特征。通过研究火成岩的厚度、平面分布及发育期次,结合区域构造特征分析认为,歧中北—沙西地区火成岩的发育特征与太平洋板块对中国大陆东部俯冲挤压作用相关,在挤压作用影响下,上地幔局部熔融产生玄武质岩浆沿深大断裂侵入地壳,喷溢出地表,形成受走滑断裂带控制的火山喷发;同时,受板块俯冲速度变化的影响,形成了该区2次火山喷发活动。由于火成岩不同岩相带物性变化较大,其中以火山口—近火山口区域物性较好,因此在火山口—近火山口区域易于形成火成岩油气藏;而火成岩远源区由于物性较差,限制了油气向上运移,则形成良好的盖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成岩 成因机制 共轭走滑断层 地质意义 歧中北—沙西 歧口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沙南凹陷构造发育与演化特征 被引量:6
15
作者 李新琦 高磊 +2 位作者 黄志 王明春 胡安文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2019年第11期19-27,共9页
沙南凹陷一直是渤海海域油气勘探的难点和热点,盆内油气分布表现出极强的不均衡性,复杂的构造特征成为制约油气差异成藏的关键。为探讨沙南凹陷构造演化特征,本文首次利用新三维地震及钻井资料,对地层展布特点、断裂体系特征进行精细刻... 沙南凹陷一直是渤海海域油气勘探的难点和热点,盆内油气分布表现出极强的不均衡性,复杂的构造特征成为制约油气差异成藏的关键。为探讨沙南凹陷构造演化特征,本文首次利用新三维地震及钻井资料,对地层展布特点、断裂体系特征进行精细刻画,新识别出中生代逆冲构造体系,并结合区域地球动力学背景,对新生界沉积-沉降中心迁移规律及全区构造发育演化特征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表明,沙南凹陷盆地结构表现为"三段式",中、新生代断裂体系主要发育3期,即中生代逆冲断裂系、古近纪伸展断裂系和新近纪晚期共轭走滑断裂系,控制了盆地4个主要构造变革期,分别为早剥晚沉(中生代)、初始强裂陷(沙河街组沉积时期)、二次强裂陷-断坳过渡(东营组沉积时期)以及热沉降-共轭走滑阶段(新近纪)。沙南凹陷的2个沉积-沉降中心--东、西两洼的演化过程(尤其是东营组沉积时期)具有较大差异,控制了两洼烃源岩生烃规模和成熟度的差异,对油气的区域分布起到关键控制作用。地幔热隆起和板块的重组是控制断陷盆地演化的深层动力因素。该研究可为沙南凹陷进一步的油气勘探提供一定借鉴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沙南凹陷 逆冲构造 差异沉降 共轭走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中部瑞雷波相速度和方位各向异性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谭萍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2021年第3期8-16,共9页
青藏高原板块之间的碰撞和持续汇聚伴随着高原的南北向缩短和东西向伸展,精细的地壳结构将有助于认识和理解高原内部变形以及高原隆升的动力学机制。基于高原中部流动地震台阵SANDWICH提供的观测数据,整合地震台网固定台站数据,开展背... 青藏高原板块之间的碰撞和持续汇聚伴随着高原的南北向缩短和东西向伸展,精细的地壳结构将有助于认识和理解高原内部变形以及高原隆升的动力学机制。基于高原中部流动地震台阵SANDWICH提供的观测数据,整合地震台网固定台站数据,开展背景噪声面波层析成像研究,获得了高原中部地壳瑞雷波相速度和方位各向异性分布。中地壳低速异常广泛分布于共轭走滑断层区,且低速异常区域各向异性快波方向近EW向。下地壳相速度和各向异性分布特征与中上地壳存在很大差异。结合其他证据,认为高原中部中地壳可能存在部分熔融和局部东向流动,促使了共轭走滑断层的形成,且中上地壳与下地壳的动力学机制可能处于解耦的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背景噪声 相速度 方位各向异性 共轭走滑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