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共轭聚合物受体光伏材料和全聚合物太阳电池 被引量:1
1
作者 李永舫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00-208,共9页
全聚合物太阳电池(all-PSCs)由p-型共轭聚合物给体和n-型共轭聚合物受体共混活性层夹在ITO透明电极和金属顶电极之间所构成,除具有一般有机太阳电池器件结构简单、质量轻、可以制备成柔性和半透明器件等优点外,还具有形貌和光照稳定性... 全聚合物太阳电池(all-PSCs)由p-型共轭聚合物给体和n-型共轭聚合物受体共混活性层夹在ITO透明电极和金属顶电极之间所构成,除具有一般有机太阳电池器件结构简单、质量轻、可以制备成柔性和半透明器件等优点外,还具有形貌和光照稳定性好及抗弯折性能高等突出特点,最近成为有机太阳电池领域的研究热点。给体和受体光伏材料的吸收互补和能级匹配是获得高效all-PSC的关键。本文将介绍n-型共轭聚合物受体光伏材料的发展历史,重点介绍最近发展的窄带隙小分子受体高分子化的聚合物受体光伏材料,基于这类聚合物受体光伏材料的全聚合物太阳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已经超过了15%。最后对共轭聚合物受体光伏材料和全聚合物太阳电池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轭聚合物受体光伏材料 聚合物太阳电池 n-型共轭聚合物 小分子受体高分子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基于烷氧噻吩炔的共轭聚合物受体的设计、合成及光伏性能
2
作者 刘孝诚 伍世豪 +3 位作者 胡志诚 唐浩然 凌浩 黄飞 《高分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2-62,共11页
设计合成了两个新型基于烷氧噻吩炔单元的共轭聚合物受体(PTO和NTO)。PTO和NTO的给体单元为烷氧基取代的噻吩,受体单元分别为苝二酰亚胺(PDI)和萘二酰亚胺(NDI),炔键作为连接桥键。两个共轭聚合物受体都具有较宽的吸收光谱和较浅的最低... 设计合成了两个新型基于烷氧噻吩炔单元的共轭聚合物受体(PTO和NTO)。PTO和NTO的给体单元为烷氧基取代的噻吩,受体单元分别为苝二酰亚胺(PDI)和萘二酰亚胺(NDI),炔键作为连接桥键。两个共轭聚合物受体都具有较宽的吸收光谱和较浅的最低未占有轨道(LUMO)能级(>-3.80eV)。我们采用中等带隙的PBDB-T作为给体材料,PTO、NTO分别作为电子受体材料,制备了全聚合物太阳电池器件。基于NTO的电池器件可以获得3.7%的能量转化效率,高于基于PTO的电池器件效率(2.8%)。这主要是因为,基于NTO的电池器件具有更高的开路电压(V_(oc))和载流子迁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烷氧噻吩炔 共轭聚合物受体 聚合物太阳电池
原文传递
氧敏感性供体-受体共轭聚合物薄膜晶体管 被引量:3
3
作者 薛战 田丰收 +2 位作者 王庆贺 王晓鸿 邱龙臻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136-1142,共7页
研究了基于供体-受体共轭聚合物双(2-氧代二氢吲哚-3-亚基)-苯并二呋喃-二酮和联噻吩(PBIBDF-BT)薄膜晶体管的氧传感特性。在不同的氧气浓度下,器件展示了空穴和电子载流子的传感特性,如源漏电流、迁移率和亚阈值摆幅随着氧从半导体层... 研究了基于供体-受体共轭聚合物双(2-氧代二氢吲哚-3-亚基)-苯并二呋喃-二酮和联噻吩(PBIBDF-BT)薄膜晶体管的氧传感特性。在不同的氧气浓度下,器件展示了空穴和电子载流子的传感特性,如源漏电流、迁移率和亚阈值摆幅随着氧从半导体层内吸附/解吸附的过程中被调节。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真空度从0.7 Pa上升到0.08Pa,即氧气的体积分数从~5.3×10^(-6)降到~6×10^(-7),对于P型传输的迁移率、源漏电流(开态)和亚阈值摆幅分别改变了-52.7%、-51.3%和48%,而对于N型传输分别改变了42.3%、59.5%和-39%。并且腔室中氧气的浓度从~8×10^(-7)降到~6×10^(-7),变化了~2×10^(-7),相应的P型和N型源漏电流分别变化了-45.9%和31.1%。基于PBIBDF-BT聚合物薄膜晶体管能够实现对氧气的双极性检测和低的氧检测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薄膜晶体管 供体-受体共轭聚合物 双极性传输 氧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量子点修饰给受体共轭聚合物/ZnO复合物的制备及在紫外光电探测器中的应用
4
作者 邹东娜 吐尔逊·阿不都热依木 +3 位作者 如仙古丽·加玛力 刘雄 拿吾尔斯汗·赛尔克江 唐新生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40-147,共8页
以碳量子点(CQDs)作为光敏剂修饰氧化锌纳米阵列(ZnO-NRs)、以3,4-乙撑二氧噻吩封端、吡啶为中间单元的三联体为单体(3,4-乙撑二氧噻吩为给体单元、吡啶为受体单元),通过电化学聚合法制备了复合材料(ZnO-NRs/CQDs/poly(BPE)),并以紫外-... 以碳量子点(CQDs)作为光敏剂修饰氧化锌纳米阵列(ZnO-NRs)、以3,4-乙撑二氧噻吩封端、吡啶为中间单元的三联体为单体(3,4-乙撑二氧噻吩为给体单元、吡啶为受体单元),通过电化学聚合法制备了复合材料(ZnO-NRs/CQDs/poly(BPE)),并以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拉曼光谱等对该复合材料的结构与形貌进行了表征。将ZnO-NRs/CQDs/poly(BPE)与ZnO-NRs面对面组装成ZnO-NRs/CQDs/poly(BPE)紫外光电探测器,研究了偏置电压对响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聚合物沿着氧化锌纳米棒径向生长并实现均匀包覆,CQDs的引入增加了氧化锌与聚合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该光电探测器的响应性能随偏置电压的增加而增加,在5 V偏置电压下,其响应度为258 A/W,探测率为4.2×10^(12)Jones,外量子效率为878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电探测器 量子点敏化氧化锌 受体共轭聚合物 响应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组分共轭聚合物的高灵敏度有机晶体管二氧化氮传感器
5
作者 王冠龙 王晓鸿 邱龙臻 《液晶与显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797-805,共9页
研究了基于联噻吩-氮杂异靛蓝-双(2-氧代二氢-7-氮杂吲哚-3-亚基)苯并二呋喃二酮的三组分给体-受体共轭聚合物(BTNIDNBIBDF-50)薄膜对二氧化氮气体传感特性。通过控制半导体浓度调控半导体薄膜表面形貌,研究其对二氧化氮气体灵敏度的影... 研究了基于联噻吩-氮杂异靛蓝-双(2-氧代二氢-7-氮杂吲哚-3-亚基)苯并二呋喃二酮的三组分给体-受体共轭聚合物(BTNIDNBIBDF-50)薄膜对二氧化氮气体传感特性。通过控制半导体浓度调控半导体薄膜表面形貌,研究其对二氧化氮气体灵敏度的影响。聚合物半导体BTNIDNBIBDF-50的浓度为2 mg/mL时对NO_(2)气体表现出最优的传感性能,对体积分数为10×10^(-6) NO_(2)气体的灵敏度为121.44%。实验结果表明:三组分共轭聚合物BTNIDNBIBDF-50呈现双极型半导体特性,降低聚合物半导体浓度会使薄膜表面出现明显的孔洞结构,提高传感器对NO_(2)气体的灵敏度。但过多的孔洞又会使气体解吸附速率的变化大于吸附速率变化,导致传感器灵敏度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组分给体-受体共轭聚合物 有机薄膜晶体管 气体传感器 二氧化氮检测 双极性半导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4,7-二噻吩苯并噻二唑和异靛单元的受体-受体共轭聚合物的合成与光伏性质 被引量:4
6
作者 杜俊平 秦鹏举 +3 位作者 绪连彩 封珊珊 徐云祥 黄江 《有机化学》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94-200,共7页
利用微波协助的Stille缩合聚合反应方法合成了基于双噻吩苯并噻二唑和异靛单元的受体-受体聚合物HFTBT-DA865,并对其热稳定性、光物理性能、电化学性质和本体异质结太阳能电池性能进行了研究.该聚合物易溶于邻二氯苯和邻二甲苯等溶剂,... 利用微波协助的Stille缩合聚合反应方法合成了基于双噻吩苯并噻二唑和异靛单元的受体-受体聚合物HFTBT-DA865,并对其热稳定性、光物理性能、电化学性质和本体异质结太阳能电池性能进行了研究.该聚合物易溶于邻二氯苯和邻二甲苯等溶剂,具有优异的溶液加工性能.5%热分解温度为389℃,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68℃,说明其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能.对旋涂速度和温度进行优化,所得太阳能电池器件的光电转换效率为2.28%,开路电压为0.83 V,短路电流为-5.70 mA/cm^2,填充因子为48.9%.电化学性能和密度泛函理论估算结果表明,聚合物与受体材料PC71BM相近的最低未占分子轨道(LUMO)值及其平面性可能是影响光伏性质的重要因素.通过调控共聚单体或优化受体材料,器件性能可进一步提高.对受体-受体(A-A)类聚合物材料太阳能电池性能的研究表明,此类材料是一类潜在的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 7-二噻吩苯并噻二唑 异靛 受体-受体共轭聚合物 光伏 性质
原文传递
基于异靛青的聚合物场效应晶体管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4
7
作者 卢阳 丁一凡 +1 位作者 王婕妤 裴坚 《有机化学》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272-2283,共12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机电子学领域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有机半导体材料凭借其成本低、质量轻、柔性好、易修饰、可大面积溶液加工等特点吸引了学术界以及工业界的极大关注.其中,第三代有机共轭聚合物,给-受体(Donor-Acceptor,简称D-A)... 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机电子学领域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有机半导体材料凭借其成本低、质量轻、柔性好、易修饰、可大面积溶液加工等特点吸引了学术界以及工业界的极大关注.其中,第三代有机共轭聚合物,给-受体(Donor-Acceptor,简称D-A)共轭聚合物材料的发展尤为迅速.最近,以异靛青(Isoindigo,IID)类结构作为受体片段的D-A共轭聚合物被发现具有优异的性能,特别是在聚合物场效应晶体管器件中获得了最高3.62 cm^2·V^(-1)·s^(-1)的空穴迁移率,其衍生物获得14.4 cm^2·V^(-1)·s^(-1)的空穴迁移率,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异靛青结构在聚合物场效应晶体管材料中的应用,对其分子结构设计、器件制备以及构效关系做了详细介绍,希望为今后异靛青类化合物的应用拓展提供指导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靛青 给-受体共轭聚合物 聚合物场效应晶体管
原文传递
具有叠层超薄膜结构的高性能有机晶体管氨气传感器
8
作者 陈晗 胡琪 +1 位作者 邱龙臻 王晓鸿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71-879,共9页
研究了基于给-受体共轭聚合物双(2-氧代二氢吲哚-3-亚基)-苯并二呋喃-二酮和联噻吩(PBIBDF-BT)超薄膜叠层晶体管的电学性能及氨气传感特性。使用相分离方法以及转移-刻蚀步骤制备了不同堆叠层数的PBIBDF-BT超薄膜。系统地研究了PBIBDF-B... 研究了基于给-受体共轭聚合物双(2-氧代二氢吲哚-3-亚基)-苯并二呋喃-二酮和联噻吩(PBIBDF-BT)超薄膜叠层晶体管的电学性能及氨气传感特性。使用相分离方法以及转移-刻蚀步骤制备了不同堆叠层数的PBIBDF-BT超薄膜。系统地研究了PBIBDF-BT超薄膜堆叠层数与器件性能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单层PBIBDF-BT超薄膜器件对氨气具有良好的传感性能,电学性能较差。超薄膜叠层能够有效提高传感器的电学性能,随着超薄膜叠层数量的增加,器件迁移率不断上升;超薄膜层数增加为3层及更多时迁移率上升趋势变缓,迁移率最大值为0.58 cm^(2)·V^(-1)·s^(-1)。超薄膜叠层器件氨气传感性能在层数为2层后呈现下降趋势。通过PBIBDF-BT超薄膜叠层方法,制备出在1.0×10^(-5)氨气环境下,迁移率为0.23 cm^(2)·V^(-1)·s^(-1)、源漏电流变化百分比为90.7%、性能良好的OFET氨气传感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超薄膜晶体管 给体-受体共轭聚合物 氨气检测 超薄膜叠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njugated polymers containing B←N unit as electron acceptors for all-polymer solar cells 被引量:9
9
作者 Chuandong Dou Jun Liu Lixiang Wang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4期450-459,共10页
Polymer electron acceptors are the key materials in all-polymer solar cells(all-PSCs).In this review,we focused on introducing the principle of boron-nitrogen coordination bond(B←N),and summarizing our recent researc... Polymer electron acceptors are the key materials in all-polymer solar cells(all-PSCs).In this review,we focused on introducing the principle of boron-nitrogen coordination bond(B←N),and summarizing our recent research on polymer electron acceptors containing B←N unit for efficient all-PSC devices.Two approaches have been reported to design polymer electron acceptors using B←N unit.One is to replace a C-C unit by a B←N unit in conjugated polymers to transform a polymer electron donor to a polymer electron acceptor.The other approach is to construct novel electron-deficient building block based on B←N unit for polymer electron acceptors.The polymer electron acceptors containing B←N unit showed tunable lowest un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LUMO) energy levels and exhibited excellent all-PSC device performance with power conversion efficiency of exceeding6%.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organic boron chemistry is a new toolbox to develop functional polymer materials for optoelectronic device ap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ganic photovoltaics all-polymer solar cells polymer acceptor BORON BN coordination bond
原文传递
Dithienocarbazole- and benzothiadiazole-based donor-acceptor conjugated polymers for bulk heterojunction polymer solar cells
10
作者 Ziqing Rong Yunfeng Deng +2 位作者 Zhiyuan Xie Yanhou Geng Fosong Wang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2期294-300,共7页
Donor-acceptor (D-A)-conjugated polymers P(BT-C1) and P(BT-C2), with dithieno[2,3-b;7,6-b]carbazole (C1) or dithi- eno[3,2-b;6,7-b]carbazole (C2) as D-unit and benzothiadiazole (BT) as A-unit, were synthes... Donor-acceptor (D-A)-conjugated polymers P(BT-C1) and P(BT-C2), with dithieno[2,3-b;7,6-b]carbazole (C1) or dithi- eno[3,2-b;6,7-b]carbazole (C2) as D-unit and benzothiadiazole (BT) as A-unit, were synthesized. The optical bandgaps of the polymers are similar (1.84 and 1.88 eV, respectively). The structures of donor units noticeably influence the energy levels and backbone curvature of the polymers. P(BT-C1) shows a large backbone curvature; its highest 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 (HOMO) energy level is -5.18 eV, whereas P(BT-C2) displays a pseudo-straight backbone and has a HOMO energy level of -5.37 eV. The hole mobilities of the polymers without thermal annealing are 1.9×10^-3 and 2.7×10^-3 cm^2 V-1 s^-1 for P(BT-C1) and P(BT-C2), respectively, as measured by organic thin-film transistors (OTFTs). Polymer solar cells using P(BT-C1) and P(BT-C2) as the donor and phenyl-Cyl-butyric acid methyl ester (PCyLBM) as the acceptor were fabricated. Power conversion efficiencies (PCEs) of 4.9% and 5.0% were achieved for P(BT-C1) and P(BT-C2), respectively. The devices based on P(BT-C2) exhibited a higher Voc due to the deeper HOMO level of the polymer, which led to a slightly higher P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jugated polymer dithienocarbazole BENZOTHIADIAZOLE polymer solar cells power conversion efficiency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