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共生教育视域下人工智能与教育的关系探析
1
作者 郑开玲 《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 2024年第4期106-108,共3页
共生教育为研究人工智能与教育的关系提供了理论视角。人工智能与学校教育的共生关系表征在供应技术服务实现与学校教育同频共振、推动因材施教实现与学校教育赋能共生、促进深度融合实现与学校教育资源共享等方面。因此,构建人工智能... 共生教育为研究人工智能与教育的关系提供了理论视角。人工智能与学校教育的共生关系表征在供应技术服务实现与学校教育同频共振、推动因材施教实现与学校教育赋能共生、促进深度融合实现与学校教育资源共享等方面。因此,构建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共生的良性发展路径,需要积极转变教育智能化观念、推动学校智能化环境建设、涵养教师教学智能化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建协同推进教育智能化的外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教育 人工智能 学校教育 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歌化育以文化成——共生教育视域下中国民歌育人价值的文化解析
2
作者 闫若婻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7-36,共10页
共生教育在我国作为民族文化与教育的理论范式,旨在探讨教育中人与自然、人与文化等共生融合的图景。中国民歌作为中华文化传承的活态基因,是学校教育中重要的美育资源。共生教育理论视域下中国民歌具有历史性、地域性、艺术性与民族性... 共生教育在我国作为民族文化与教育的理论范式,旨在探讨教育中人与自然、人与文化等共生融合的图景。中国民歌作为中华文化传承的活态基因,是学校教育中重要的美育资源。共生教育理论视域下中国民歌具有历史性、地域性、艺术性与民族性的文化特性,具有人与自然共生之维、人与文化创新之维、人与社会和谐之维、人与历史传承之维的多维育人价值与文化意蕴。对此,应通过构建民歌教学的内容体系、创设民歌审美空间、参与民俗节庆仪式、重视家庭文化传承、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等重构中国民歌育人价值实现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教育 中国民歌 育人价值 文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时代的城市文化转型与共生教育发展
3
作者 邱燕楠 李政涛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7-175,共9页
从智能时代城市文化的转型视角对人类共生教育予以新的探讨,不仅涉及文化转型与教育变革的内在关联,也将智能时代的发展特质纳入共生教育视野中,进行深入反思与未来展望。智能时代促成城市文化转型与创新的同时,也推动了人类教育为构筑... 从智能时代城市文化的转型视角对人类共生教育予以新的探讨,不仅涉及文化转型与教育变革的内在关联,也将智能时代的发展特质纳入共生教育视野中,进行深入反思与未来展望。智能时代促成城市文化转型与创新的同时,也推动了人类教育为构筑“社会共生体”而努力的紧迫步伐,进而催生了共生教育的现代变革与发展。基于智能时代城市文化转型的背景反思,以城市文化转型与现代教育变革作为新视角,重新理解了共生教育在主体关系、教育理念、发展策略以及价值取向层面的重要演变,并从三个方面提出了文化转型背景下共生教育的发展路径:以“双向赋能”为特色,走向促进人与机器互动发展的共生教育;以“百花齐放”为目标,走向构建城市多元文化景观的共生教育;以“人的发展”为根基,走向实现城市空间意义再生产的共生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时代 城市文化转型 教育变革 共生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生教育视域下指向核心素养培养的信息科技课堂实践探究
4
作者 顾霞萍 《新课程研究》 2024年第S02期41-43,共3页
共生教育视域下的信息科技课堂实践,旨在通过构建和谐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从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文章从共生教育的理论基础出发,分析核心素养培养的内涵与要求,结合当前信息科技课堂的现状,探究共... 共生教育视域下的信息科技课堂实践,旨在通过构建和谐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从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文章从共生教育的理论基础出发,分析核心素养培养的内涵与要求,结合当前信息科技课堂的现状,探究共生教育视域下指向核心素养培养的信息科技课堂实践策略,以期为信息科技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教育 核心素养 信息科技 课堂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耀未来:共生教育下的生命闪耀之路--金山中学校园文化建设解析
5
作者 于晓明 周淑青 于文刚 《新校园》 2024年第3期4-6,共3页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金山中学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设计,占地7688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8139平方米。规划48个教学班,设2400个学位。2022年9月正式招生,现有两个级部21个教学班,89名教职工。这所崭新的现代化学校扎根文登大地,顺应时代发展...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金山中学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设计,占地7688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8139平方米。规划48个教学班,设2400个学位。2022年9月正式招生,现有两个级部21个教学班,89名教职工。这所崭新的现代化学校扎根文登大地,顺应时代发展,站在新起点,瞄准新方向,打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让每个生命蓬勃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园文化 建筑设计院 山东省威海市 教学班 教职工 共生教育 新起点 招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生教育:文化失衡下的应然选择——那坡县黑衣壮族文化的人类学考察 被引量:4
6
作者 孙杰远 李运奎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8,共4页
生活在广西那坡县的黑衣壮族,在严峻的环境里创造了精彩的黑衣壮文化。然而在外力影响下形成的功利化取向使他们陷入了生态恶化与文化失衡的困境,因而应结合当地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从培养人入手,实施以共生为价值取向的共生教育,达成人... 生活在广西那坡县的黑衣壮族,在严峻的环境里创造了精彩的黑衣壮文化。然而在外力影响下形成的功利化取向使他们陷入了生态恶化与文化失衡的困境,因而应结合当地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从培养人入手,实施以共生为价值取向的共生教育,达成人与自然、人与文化共生发展的良性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衣壮文化 文化失衡 共生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民族共生教育中的生态伦理及其价值 被引量:5
7
作者 蒋立松 吴红荣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0年第6期46-50,共5页
西南民族共生教育是在西南民族教育中处理、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实践。自然与人文的互融和谐是共生教育的生态伦理。走向多元共生的教育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应有之路。
关键词 共生教育 生态伦理 民族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生教育论:西部农村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新思路 被引量:53
8
作者 张诗亚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09年第1期55-57,共3页
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当我们把教育定位在只是"脱贫致富"的手段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实际上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因为它没有重视"人",没有从文化特色和具体情况出发来发展教育。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提出"共生教育"理念。所谓"... 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当我们把教育定位在只是"脱贫致富"的手段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实际上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因为它没有重视"人",没有从文化特色和具体情况出发来发展教育。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提出"共生教育"理念。所谓"共生教育",解决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人类自身的生长同它外部世界的良性发展形成一个共生互补的系统。另一个问题是在与其它民族、其它文化相处以及对待自己的文化和现代化发展这些问题中形成的文化"共生"。一个是自然"共生"、一个是文化上的"共生"。这两个问题解决好了,我们才有可能解决我们的教育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教育 西部教育 共生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生教育析 被引量:8
9
作者 邱关军 《教育导刊(上半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5-8,共4页
共生教育是一个较为宏大的概念,不同的视角下有不同的内涵。文章首先对共生概念进行梳理,得出共生意味着在允许异质、差异、竞争的基础上,走向相互间共同化的利益追求;然后结合已有共生教育的研究,提出共生教育的简要概念,即共生教育就... 共生教育是一个较为宏大的概念,不同的视角下有不同的内涵。文章首先对共生概念进行梳理,得出共生意味着在允许异质、差异、竞争的基础上,走向相互间共同化的利益追求;然后结合已有共生教育的研究,提出共生教育的简要概念,即共生教育就是在某种共生性的框架之下培养具有共生性人才的教育,作者据此生发出共生教育及其研究的框架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 共生教育 概念 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生教育理念下加强课程地方文化生态建设探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郭连锋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4年第7期19-22,共4页
人类文化是由各个不同文化类型组成的整体,各种不同的文化类型在类似自然生态环境的整体文化环境下互动发展。目前,课程领域的文化生态平衡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加强课程地方文化生态建设对于继续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凸显学校特... 人类文化是由各个不同文化类型组成的整体,各种不同的文化类型在类似自然生态环境的整体文化环境下互动发展。目前,课程领域的文化生态平衡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加强课程地方文化生态建设对于继续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凸显学校特色、发展学生个性、厘清一个区域地方文化的种类和内容以及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等具有重要意义。这就要求在共生教育理念指导下,政府、学校、科研机构和社区各方力量积极实施富有成效的行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教育 文化生态学 课程 地方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和而不同:共生教育的文化逻辑 被引量:2
11
作者 孙杰远 周家金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48-154,共7页
“和而不同”是经过长期演化和不断实践积淀而成的中国哲学智慧。它不仅是民族政治交往、文化交流的基本价值取向,同时也是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绵延不断、欣欣向荣目标的关键所在,更是促成多元文化交流互鉴共存、自然与人文共生教育的良方... “和而不同”是经过长期演化和不断实践积淀而成的中国哲学智慧。它不仅是民族政治交往、文化交流的基本价值取向,同时也是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绵延不断、欣欣向荣目标的关键所在,更是促成多元文化交流互鉴共存、自然与人文共生教育的良方。在文化共生教育场域中,中华民族文化应以“和而不同”作为多元民族文化教育所追求的“终极依据”;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传统与现代的文化抵触、外来与本土的文化冲突、主流与多元的文化矛盾等多重文化窘境始终贯穿是中华民族文化教育行动必须应对的实然境遇;中华民族文化应坚守“和而不同”的哲学理念,通过秉持文化基因内核、萃取文化精髓因子、包容文化异质存在等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动选择,促进多元文化交流互鉴和谐共生,进而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而不同 文化共生 共生教育 文化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生教育视域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第二课堂育人的耦合及实现路径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铮 王传辉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第2期60-62,共3页
共生教育与共生关系密切相关,是共生理论在教育学领域内的直接应用。基于共生教育视角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第二课堂育人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功能三个层面的内在耦合,高校应从构建协同共生的育人环境、设计协同共生的育... 共生教育与共生关系密切相关,是共生理论在教育学领域内的直接应用。基于共生教育视角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第二课堂育人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功能三个层面的内在耦合,高校应从构建协同共生的育人环境、设计协同共生的育人方式、打造协同共生的育人品牌三个方面着手,进一步释放两者共生耦合的潜在优势,更有效地促进青年学生全面健康综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二课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生教育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耦合性 被引量:3
13
作者 周建姿 王泽军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6期128-131,共4页
共生教育理念成为教育工作者审视和解决现今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一种价值取向、重要途径和实践范式.共生教育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共生是二者改革和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二者存在教育内容的共生性、育人目标的统... 共生教育理念成为教育工作者审视和解决现今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一种价值取向、重要途径和实践范式.共生教育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共生是二者改革和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二者存在教育内容的共生性、育人目标的统一性和教育功能的互补性,具备共生的现实基础.立足于教育实践,二者共生的实现路径可以从加强教学内容的多元整合、优化教学组织、构建立体化共生教育环境三方面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生教育:素养导向的学校教学变革 被引量:2
14
作者 徐金贵 《教育视界》 2016年第30期45-47,共3页
近年来。核心素养一直被视作课程改革的关键和学生评价的风向标。在此背景下,江苏省海安县实验小学尝试以“共生”来解构核心素养,进行“共生教育”的再思考与再探索,由此确立了校本化的课程与课堂改革思路:建构走向“拓展丰富、联... 近年来。核心素养一直被视作课程改革的关键和学生评价的风向标。在此背景下,江苏省海安县实验小学尝试以“共生”来解构核心素养,进行“共生教育”的再思考与再探索,由此确立了校本化的课程与课堂改革思路:建构走向“拓展丰富、联系整合、项目学习”的课程。建设“彰显学科价值、聚焦核心问题、活动模块推进、共同体学习”的课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素养 共生教育 教学变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和谐共生教育理论的历史源流与内涵探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石玉昌 《凯里学院学报》 2014年第2期135-139,共5页
和谐共生教育理论,是西方人类学中国本土化的重要代表。和谐共生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与人类社会和谐共生,共生教育之方法论即回归"位育"之道。和谐共生教育理论是当代教育人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和谐共生教育理论 历史源流 教育人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共生教育发展理论探究:基于云南实践案例的考察 被引量:3
16
作者 严孟帅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2017年第4期121-128,共8页
"共生"概念是"译语",然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盈的共生思想。当下,"非共生态"的教育事实促使我们关注共生教育。在共生教育中,核心问题是要解决人类自身的需要同它的外部世界之发展形成一种"共生态... "共生"概念是"译语",然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盈的共生思想。当下,"非共生态"的教育事实促使我们关注共生教育。在共生教育中,核心问题是要解决人类自身的需要同它的外部世界之发展形成一种"共生态"的交互共生系统。基于对云南实践共生教育理念的案例考察和当地教育行政官员共生教育观的阐释,尝试从学理探究和实践路径两个层面来探讨区域共生教育的发展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教育 区域共生教育 共生教育 案例考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地方工艺职业共生教育初探——以和田手工地毯设计为例
17
作者 马晶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第25期273-274,共2页
共生教育作为新的教育理念,是将地方传统文化、审美、技艺等与当代社会、文化、经济、技术等相结合的教育探索与实践道路。本文将以和田手工地毯设计为例,进一步探讨和田传统地方传统工艺与职业教育的共生发展路径。
关键词 共生教育 和田 地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生教育析
18
作者 邱关军 《西南教育论丛》 2009年第4期48-52,8,共6页
共生教育是一个较为宏大的概念,不同的侧度下有不同的内涵。本文首先在对共生概念梳理的基础上,得出共生意味着在允许异质、差异、竞争的基础上,走向相互间同质性的、和谐性的、共同化的利益追求。然后结合已有共生教育的研究,提出... 共生教育是一个较为宏大的概念,不同的侧度下有不同的内涵。本文首先在对共生概念梳理的基础上,得出共生意味着在允许异质、差异、竞争的基础上,走向相互间同质性的、和谐性的、共同化的利益追求。然后结合已有共生教育的研究,提出本研究的共生教育的简要概念,共生教育就是在某种共生性的框架之下培养具有共生性人才的教育,并据此生发出共生教育及其研究的框架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 共生教育 概念 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教学必须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教育 被引量:1
19
作者 宋小宏 杨健 工是 《化学教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4,33,共3页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化学教学应该十分重视渗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教育,才能更好地为完成“两全”历史使命服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教育具有深远意义,阐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教育的内涵,呈现化学领域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案例,介绍化学...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化学教学应该十分重视渗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教育,才能更好地为完成“两全”历史使命服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教育具有深远意义,阐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教育的内涵,呈现化学领域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案例,介绍化学教学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教育的主要内容,以及化学教学中开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教育的主要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教育 化学教学 化学教学实践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暧昧的共生:共生教育的困境及其超克 被引量:4
20
作者 虞嘉琦 《当代教育与文化》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4-19,共6页
从"共生"这一词语的使用上看,共生并不意味着善与正义,其自明性是可疑的。共生的正当化、强制化、形式化、并存化这四张假面成为了共生教育发展道路上的障碍。共生教育在其手段化的同时,也孕育着事实上反共生的可能性。为共... 从"共生"这一词语的使用上看,共生并不意味着善与正义,其自明性是可疑的。共生的正当化、强制化、形式化、并存化这四张假面成为了共生教育发展道路上的障碍。共生教育在其手段化的同时,也孕育着事实上反共生的可能性。为共生而共生也意味着共生的异化,它有可能忽视现实中的对立、葛藤与冲突。而这也造成了共生教育的困境,即一般化、标语化、表面化、空虚化。以实现多元主体之间共生为鹄的的共生教育却因共生理念的暧昧性而举步维艰。唯有在细致检视共生理念的基础上,细化共生的下位目标,寻找共生的促成点,真正的共同生活才有可能。与其说共生是可以达成的目的,不如说它是永无止境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共生就是对当下不平等的超克。相应的,教育就是共生的生长点,是人共生力的由来,而不是共生的手段,它在促成个体幸福、社会福祉的同时,也带来了各主体间的共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教育 共生理念 异化 超克 共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