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公地的悲剧”看我国自然资源管理方式的转变 被引量:8
1
作者 陈安国 《科技进步与对策》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128-129,共2页
公共草场由于产权模糊而容易造成破坏性使用,影响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从这个角度出发,提出我国自然资源管理应逐渐向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的方向发展,清楚地界定产权拥有者的责、权、利和义务关系,才能保证对自然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以... 公共草场由于产权模糊而容易造成破坏性使用,影响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从这个角度出发,提出我国自然资源管理应逐渐向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的方向发展,清楚地界定产权拥有者的责、权、利和义务关系,才能保证对自然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证政府的所有者收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地的悲剧 所有权 使用权 产权 中国 自然资源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论公地的悲剧——基于公平偏好的博弈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胡静锋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65-69,共5页
公地的悲剧指出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大量存在的有关社会协调的问题。个体理性和社会理性的矛盾冲突是公地的悲剧存在的理论前提,公地的悲剧是理性人假设必然结果。放宽完全自利的理性人假设,个体存在的公平偏好所具有的道德考量能够避免... 公地的悲剧指出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大量存在的有关社会协调的问题。个体理性和社会理性的矛盾冲突是公地的悲剧存在的理论前提,公地的悲剧是理性人假设必然结果。放宽完全自利的理性人假设,个体存在的公平偏好所具有的道德考量能够避免公地的悲剧,通过参与人的相互协调而达到社会和个人最优的帕累托最优的结果。道德是市场经济良好运行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地的悲剧 理性人假说 公平偏好 帕累托最优 道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地的悲剧:政府注资国有银行低效率的一种产权诠释
3
作者 李红坤 忤颖涛 《科学.经济.社会》 CSSCI 2009年第1期43-47,共5页
为了提高国有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政府对国有银行进行了三个阶段的注资,从报表数据来看,基本实现了目标。但政府注资效率如何?这种补充资本充足率方式是否具有持久性?经过分析,政府注资国有银行无论是在转轨体制下还是在市场经济体制... 为了提高国有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政府对国有银行进行了三个阶段的注资,从报表数据来看,基本实现了目标。但政府注资效率如何?这种补充资本充足率方式是否具有持久性?经过分析,政府注资国有银行无论是在转轨体制下还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都具有浓厚的"公地的悲剧"色彩,具有低效性,低效性的根源就是产权不清晰。消除低效性的根本途径是明晰产权结构,建立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资本金筹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地的悲剧 注资 激励相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生态文明制度化解“公地的悲剧”困境——基于“双重经济人”的视角
4
作者 陈小燕 《理论导刊》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90-92,106,共4页
美国学者哈丁提出的"公地的悲剧"模型建立在完全理性"经济人"的人性假设基础之上,认为人具有行为绝对理性,人们各自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将会导致公共资源面临悲剧的境地,基于此种假设,哈丁提出明确产权来解决&... 美国学者哈丁提出的"公地的悲剧"模型建立在完全理性"经济人"的人性假设基础之上,认为人具有行为绝对理性,人们各自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将会导致公共资源面临悲剧的境地,基于此种假设,哈丁提出明确产权来解决"公地的悲剧"困境。事实上,将人视为完全理性的"经济人"是片面的,人具有自利的一面,但还具有利他的一面,因此,可以将人视为"双重经济人"。对于具有双面性的"双重经济人",除了通过硬制度进行强化规范,还可以通过教化等软制度进行引导塑造,使得人在利己的同时,多一些利他行为。为此,站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建立生态文明制度,除了产权制度等硬制度的建设,还应包含道德文化等软制度的建设。惟有这两方面同步并举,才能化解"公地的悲剧"困境,真正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公地的悲剧 “双重经济人” 他律性制度 自律性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地的悲剧”与自主治理的逻辑
5
作者 冯兴元 《民主与科学》 2018年第4期38-39,共2页
在公共牧场,每增加一只羊会有两种结果:一是获得增加一只羊的收入;二是加重草地负担。随着放牧的羊的数量增加,到了一个门槛之后,就可能出现草地过度放牧,从而造成草地退化,最终影响羊群的可承载总量以及全体牧民的收益。但是,单个的牧... 在公共牧场,每增加一只羊会有两种结果:一是获得增加一只羊的收入;二是加重草地负担。随着放牧的羊的数量增加,到了一个门槛之后,就可能出现草地过度放牧,从而造成草地退化,最终影响羊群的可承载总量以及全体牧民的收益。但是,单个的牧羊者往往会不顾草地承受能力而增加羊群数量,从而增加收入。看到这样做有利可图,许多牧羊者也纷纷效仿,加入这一行列。由于羊群的进入不受限制,牧场最终被过度放牧,草地迅速退化。这样就产生了每个牧羊人所不愿意看到的悲剧现象:过度放牧导致草地退化,导致羊只可承载总量的减少和全体牧民收益的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地的悲剧 自主治理 草地退化 过度放牧 逻辑 牧羊人 承受能力 悲剧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雾霾天气看经济的外部性和公地的悲剧 被引量:2
6
作者 陈道远 《现代商业》 2015年第24期88-89,共2页
近年来,我国很多城市被雾霾笼罩,与此同时,也催生出了"雾霾经济"这一新概念,雾霾的产生有着经济学原因。通过对"雾霾经济"进行探讨,同时结合经济外部性和公地悲剧理论,分析雾霾发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 雾霾经济 经济外部性 公地的悲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展观察系列(9) 公地的悲剧?公众的悲剧!
7
作者 牛涵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3期F0003-F0003,共1页
炎热七月的一日,我欲在树下小憩散心,却发现树木都被一楼居者用篱笆、栅栏、砖墙或铁丝等圈围起来,有的甚至被并入私人建造的小院。一看到这些,我的闲散之意便荡然无存,即使找到地方坐下,也满怀寄人篱下之心。
关键词 公地的悲剧 公众 私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破解“公地悲剧”和“反公地悲剧”的路径创设——强制征税和道德诱导的选择
8
作者 牛杰会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7年第22期139-140,共2页
中国目前寻租性腐败层出不穷,其根源在于对公共资源不合理和不合法的利用,而当下公共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公地悲剧"和"反公地悲剧"的困境,其主要根源在于公共资源的相关产权界定不清晰。完善公共资源利用,使其发挥... 中国目前寻租性腐败层出不穷,其根源在于对公共资源不合理和不合法的利用,而当下公共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公地悲剧"和"反公地悲剧"的困境,其主要根源在于公共资源的相关产权界定不清晰。完善公共资源利用,使其发挥更大功效,需要加强相关制度创设的研究和改进,本文提出通过"强制征税"和"道德诱导"等路径的选择进而改善公共资源利用中的浪费和不足的问题,形成公共资源合理、高效利用的良性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资源 公地悲剧 公地的悲剧 征税 道德诱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立房屋养老金公共账户并不需要老百姓直接出钱
9
作者 严荣 《城乡建设》 2024年第17期29-29,共1页
房屋跟人一样,随着岁月流逝和使用年限延长,会慢慢变老,从而出现各种问题。这些问题经常与房屋安全相关,或者埋下安全隐患,或者出现构筑物脱落甚至建筑物倒塌。按照法律法规,“谁拥有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产权人是房屋安全第一责任... 房屋跟人一样,随着岁月流逝和使用年限延长,会慢慢变老,从而出现各种问题。这些问题经常与房屋安全相关,或者埋下安全隐患,或者出现构筑物脱落甚至建筑物倒塌。按照法律法规,“谁拥有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产权人是房屋安全第一责任人。但是房屋安全有外部性,可能会危及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而且产生隐患或造成损害的可能是公共部位或设施。如果没有合适的制度安排,这类风险隐患很难及时消除,可能给无辜的第三方造成损害。这很像“公地的悲剧”,有人受益,但无人尽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屋安全 建筑物倒塌 公地的悲剧 公共部位 风险隐患 第一责任人 生命财产安全 岁月流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围绕放牧生态系统管理的基本理论争论及其政策影响
10
作者 朱梦洵 黄竞欧 李昂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10020-10030,共11页
国际学界围绕着放牧生态系统管理理论展开了长期的争论,分化出古典放牧生态学派和新放牧生态学派。前者主张“按照承载力进行草畜平衡管理”,又称为平衡性放牧生态学理论;后者主张“承载力概念无效,草畜动态由气候决定,放牧生态系统在... 国际学界围绕着放牧生态系统管理理论展开了长期的争论,分化出古典放牧生态学派和新放牧生态学派。前者主张“按照承载力进行草畜平衡管理”,又称为平衡性放牧生态学理论;后者主张“承载力概念无效,草畜动态由气候决定,放牧生态系统在本质上是不平衡的”,也称为非平衡性放牧生态学理论。为了实现放牧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管理,前者主张草地私有化,减畜和禁牧,实现草畜平衡;而后者主张维持草地公共产权,进行社区合作,维持畜群移动性。文献计量分析表明新放牧生态学派占据了统治地位。然而,大量实证研究表明放牧生态系统的非平衡性和平衡性是广泛共存的,而且二者的结合具有高度的时空异质性。因此,两个理论都有可取的和片面的要素,由此形成了“非平衡和平衡性共存”的新观点,可视为古典放牧生态学派的新发展。上述学术争论也波及我国的放牧地管理政策,但是按照上述理论进展,我国放牧管理政策不需要颠覆性重构,而是需要渐进调整。未来放牧生态系统管理需要重视该领域的最新理论进展,重视气候波动性,实现草畜的动态平衡,并维持畜群的移动性。同时,政策制定者要与时俱进和因地制宜的设计管理政策,避免“一刀切”推行单一的产权制度和管理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地的悲剧 社区合作共管 草畜平衡 禁牧 草原畜牧业 超载过牧 游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围栏效应”:产权分割与草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被引量:37
11
作者 曾贤刚 唐宽昊 卢熠蕾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88-93,共6页
哈丁的"公地的悲剧"理论模型说明在产权不明晰时,个人使用公共资源付出的成本就会小于社会为其付出的总成本,从而导致资源的过度利用。科斯定理认为,通过有效的产权界定,经济系统最终就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在科斯定理的理... 哈丁的"公地的悲剧"理论模型说明在产权不明晰时,个人使用公共资源付出的成本就会小于社会为其付出的总成本,从而导致资源的过度利用。科斯定理认为,通过有效的产权界定,经济系统最终就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在科斯定理的理论基础上,各国对于草原牧区的管理都注重产权的界定。为了对牧区草场资源进行有效管理,我国也相应的建立了以"草场承包经营责任制"为主的草原牧区管理体系,在各大牧区推行"双权一制"的产权模式,鼓励牧民设立围栏来明确自己对所承包土地的使用权。这一产权制度安排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公地的悲剧"问题,但是围栏的设立却忽视了生态外部性问题,其对于生态系统内部平衡的扰动以及破碎化等一系列负的外部性完全交由自然承担。这种"围栏效应"具体表现为:对牧区野生动物的取水、觅食以及迁徙等活动造成严重影响;影响物种的自然选择与繁殖,不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破坏草原食物链,不利于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使得草原牧区生态质量参差不齐,并与游牧民族传统放牧方式相冲突,影响牧民的生活方式。通过"围栏效应"可以发现,科斯定理在指导人类社会实践中面临着考虑外部性问题不全面、机制设计不健全等问题,有必要结合实际情况对科斯定理进行修正。为了解决围栏设立所带来的生态外部性问题,需对牧区草场管理进行制度创新。建议采取如下措施:建立社区共同管理的畜牧业生产合作社;将各合作社草场划分为生产性草场和保护性草场,分别进行管理;在各个自然保护区之间建立生态廊道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地的悲剧 科斯定理 草原牧区管理 围栏效应 生态外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研究环境问题的三种理论框架 被引量:4
12
作者 杨润高 李红梅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8-41,共4页
本文认为,对环境问题的理论研究大致分三种脉络:外部性与社会福利、公地的悲剧与环境产权、物质平衡模型与可持续发展规划。依据这三种理论框架,解决环境问题的对策措施需要同时从市场机制建设、人类社会发展目标确定与技术途径三个方... 本文认为,对环境问题的理论研究大致分三种脉络:外部性与社会福利、公地的悲剧与环境产权、物质平衡模型与可持续发展规划。依据这三种理论框架,解决环境问题的对策措施需要同时从市场机制建设、人类社会发展目标确定与技术途径三个方面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部性 公地的悲剧 物质平衡模型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作利用牧场制度的理论思考与案例分享 被引量:4
13
作者 敖仁其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1年第3期2-6,共5页
理论是实践的归纳和总结;理论是根据实践经验,在假设条件下对事物发展规律所作的预测或预言;理论也可以是凭借主观价值判断(根据已有的经验或知识)对事物发展过程的诠释。本文正是立足于上述理解,以当前的个案资料为依据,探讨了内蒙古... 理论是实践的归纳和总结;理论是根据实践经验,在假设条件下对事物发展规律所作的预测或预言;理论也可以是凭借主观价值判断(根据已有的经验或知识)对事物发展过程的诠释。本文正是立足于上述理解,以当前的个案资料为依据,探讨了内蒙古草场合作利用制度化的相关理论,并力求在当前的个案中加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作利用制度 牧场 思考 公地的悲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的经济学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朱贵云 武治国 《亚热带水土保持》 2008年第3期34-37,共4页
本文对东北黑土区的水土流失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出人为因素是造成该地区水土大量流失的最主要因素,其背后有着深刻的经济学原因:公有产权带来的土壤被过度垦殖;农地投资外部性造成的有利于水土保持的长期投资不足和不利于水土保持的... 本文对东北黑土区的水土流失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出人为因素是造成该地区水土大量流失的最主要因素,其背后有着深刻的经济学原因:公有产权带来的土壤被过度垦殖;农地投资外部性造成的有利于水土保持的长期投资不足和不利于水土保持的短期投资过剩;政府失灵造成的水土流失的加剧。因此,明晰"实际"产权、将环保标准纳入政府政绩考核和严格约束政府寻租行为,可缓解该地区水土流失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 公地的悲剧 外部性 政府失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公共产品视角下畜禽养殖小区环境治理困境分析——以辽宁省H县养殖小区为例
15
作者 韩振国 刘启明 汪力斌 《新疆农垦经济》 2015年第1期82-88,共7页
21世纪初,为了改善养殖业对禽流感的应对水平,国家推广了一种新的养殖模式——养殖小区模式,然而随着养殖小区的普及,其暴露出了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辽宁省H县养殖小区的现状表明,影响养殖环境治理的准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足是养殖小区环... 21世纪初,为了改善养殖业对禽流感的应对水平,国家推广了一种新的养殖模式——养殖小区模式,然而随着养殖小区的普及,其暴露出了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辽宁省H县养殖小区的现状表明,影响养殖环境治理的准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足是养殖小区环境治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养殖户的异质性、搭便车与集体行动的困境导致养殖小区环境公共设施建设与污染物处理措施实施的困境;而养殖小区的产权不清晰与管理的不完善导致污染物的排放超出了小区环境的承载力,形成了"公地的悲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殖小区 准公共产品 搭便车 异质性 公地的悲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权视角下的草地治理研究——以宁夏盐池为例 被引量:7
16
作者 余露 宜娟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920-1925,共6页
以宁夏盐池县草原家庭承包为例,从产权视角对草原"公地的悲剧"理论进行了剖析。草地资源的公共使用不是导致草地退化的唯一原因,"公地的悲剧"理论并不普遍适用于草原治理。草原去公共化亦不是草原可持续利用的良丹... 以宁夏盐池县草原家庭承包为例,从产权视角对草原"公地的悲剧"理论进行了剖析。草地资源的公共使用不是导致草地退化的唯一原因,"公地的悲剧"理论并不普遍适用于草原治理。草原去公共化亦不是草原可持续利用的良丹妙药。草地资源管理制度的建立不应脱离其所处区域的区位条件和文化传统,而应加强推动草原使用家庭化、合作化、社区化等多元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地的悲剧 牧场治理 产权制度 草地退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文化与我国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被引量:2
17
作者 彭希哲 戴星翼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1-7,21,共8页
本文从我国近年面临的一些环境问题出发,讨论了中国古代关于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主要学说及其对当代的影响。本文认为,普遍的公地滥用行为是我国环境恶化的最大原因之一,而小农经济及其文化传统是我国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文化... 本文从我国近年面临的一些环境问题出发,讨论了中国古代关于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主要学说及其对当代的影响。本文认为,普遍的公地滥用行为是我国环境恶化的最大原因之一,而小农经济及其文化传统是我国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文化障碍。只有通过对传统文化中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观的改造,建立起与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新文化,完成在生产方式、生活消费和社会组织等方面的改造,才能以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环境问题 小农经济 公地现象 公共资源 可持续发 环境意识 酸雨区 持续发展 公地的悲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部地区苗族群众自发迁移的动因及现实条件——基于对云南K县的调查
18
作者 陆海发 吕付华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2年第4期141-147,共7页
苗族是我国历史上迁徙最为频繁的民族之一。根据对云南K县的调查发现,虽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之后大部分民族都停止了迁徙步伐,但在部分苗族群众中至今还存在着自发迁移行为。研究结果表明:这种行为之所以发生,不仅与苗族群众的经... 苗族是我国历史上迁徙最为频繁的民族之一。根据对云南K县的调查发现,虽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之后大部分民族都停止了迁徙步伐,但在部分苗族群众中至今还存在着自发迁移行为。研究结果表明:这种行为之所以发生,不仅与苗族群众的经济理性有关,还是其长期以来所习得的生存方式的一种延续。此外,"公地管理悲剧"的存在既为苗族自发迁移活动提供了现实条件,也埋下了未来隐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苗族 自发迁移 "推-拉"理论 "公地管理的悲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展与可持续间的三个内在矛盾
19
作者 邱东 宋旭光 《经济研究参考》 1999年第45期5-5,共1页
1.不可持续性蕴于稀缺性中。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大多发端于资源的稀缺性。某些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使得对其的利用难以为继,进而它又将导致整个经济的不可持续性发展。对于一种资源而言,如果其价格增长的速度低于利息率,则为了使资源净现... 1.不可持续性蕴于稀缺性中。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大多发端于资源的稀缺性。某些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使得对其的利用难以为继,进而它又将导致整个经济的不可持续性发展。对于一种资源而言,如果其价格增长的速度低于利息率,则为了使资源净现值最大化,就要求将其尽早地利用完,这才是最“经济”的资源使用方法。因此对于稀缺资源、尤其是对不可再生资源来说,单纯经济发展的后果往往是资源的耗竭性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在矛盾 不可持续性 公地的悲剧 代际公平 耗竭性 资源使用 “经济人”假设 稀缺资源 资源的稀缺性 不可再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别让洱海沦为富人的后花园
20
作者 陈一舟 《中国西部》 2010年第5期73-73,共1页
哈丁在《公地的悲剧》中设置了这样一个场景:牧民从自己私利出发选择多养羊获取收益,而草场退化的代价由大家负担。由此,草场持续退化直至无法养羊,最后所有牧民破产。景区沦为富人"后花园"的范例,同样也是一场令人揪心的"公地悲剧"。
关键词 后花园 富人 洱海 草场退化 公地的悲剧 公地悲剧 养羊 牧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