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2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周先祖公刘迁豳与公刘祭典的几个问题
1
作者 张多勇 马浩夺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17年第6期78-83,共6页
公刘是周祖远古首领,中国农耕文化的开拓者。甘肃庆阳市西峰区温泉乡刘家店西庄庙嘴村有公刘庙遗址,当地人叫"老公殿",现有三个遗址,从南向北排列为清代、唐代、西周,每两个相邻遗址相距30米,可证公刘庙在西周就已经存在。200... 公刘是周祖远古首领,中国农耕文化的开拓者。甘肃庆阳市西峰区温泉乡刘家店西庄庙嘴村有公刘庙遗址,当地人叫"老公殿",现有三个遗址,从南向北排列为清代、唐代、西周,每两个相邻遗址相距30米,可证公刘庙在西周就已经存在。2003年,中国民俗学会命名老公殿为"华夏公刘第一庙"。清乾隆年间编制行政区划,此地名"周都里",因而从先周文化的众多遗址的分布范围推测:今天庆阳市西峰区公刘庙所在地周围为传说的"公刘迁豳"的落脚点,也是公刘躬耕稼穑之地。公刘在农耕文化方面的贡献主要是改善生产工具、培育新的农作物品种,完成了原始农业走向农耕文明的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刘 豳地 公刘贡献 公刘祭奠 传承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经·大雅·公刘》的规划解读 被引量:4
2
作者 郭璐 武廷海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4-82,共9页
《诗经·大雅·公刘》详细记述了先周首领公刘率领部族迁居豳地并规划营建新聚落的过程,是我国早期聚落规划的重要例证。从聚落选址、布局、营建的技术流程对全诗的结构和内容进行解读,并提出公刘聚落空间模式,相应地也厘清了... 《诗经·大雅·公刘》详细记述了先周首领公刘率领部族迁居豳地并规划营建新聚落的过程,是我国早期聚落规划的重要例证。从聚落选址、布局、营建的技术流程对全诗的结构和内容进行解读,并提出公刘聚落空间模式,相应地也厘清了诗中一些关键词句的涵义,阐明了全诗作为规划史料的独特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刘 诗经 聚落 规划史 空间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刘旧邑考 被引量:3
3
作者 齐社祥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21-126,共6页
周族五迁而兴 ,其所居之邰、歧、丰、镐皆有确解 ,唯公刘旧邑所在之“豳”歧说纷出 ,有晋陕之争、陕甘之争 ,成为先周文化研究的一个至今悬疑未决的问题。考察史志与周代史诗所载公刘处豳、古公父自豳迁歧诸事所系之渭、漆、沮、杜、... 周族五迁而兴 ,其所居之邰、歧、丰、镐皆有确解 ,唯公刘旧邑所在之“豳”歧说纷出 ,有晋陕之争、陕甘之争 ,成为先周文化研究的一个至今悬疑未决的问题。考察史志与周代史诗所载公刘处豳、古公父自豳迁歧诸事所系之渭、漆、沮、杜、五水及歧、梁二山的确切地理方位 ,参以“西土”所在及“豳”之民俗 ,证以考古 ,钱穆先生之“公刘旧邑 ,实在山西”说实难成说。豳地当在子午岭西麓南段及东南 ,即今甘肃省之庆阳、合水、宁县、正宁 (古北豳 )及陕西省之县、旬邑、永寿、长武 (古南豳 )一带广大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周文化 公刘旧邑 西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雅·公刘》中的“新国杀礼”与周族“窜于戎狄之间”探微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学军 《殷都学刊》 2012年第4期65-72,共8页
自后稷(弃)开始,周族世居邰地,不窋时周族遭遇大难,首领失去官职,部族也不得不离开邰地。首先经过或暂居到"赤国妻氏"、"大比赤阴"等与周族血缘相亲、地理相近的周边姜姓部族。之后周族先西行迁徙至距邰地直线距离... 自后稷(弃)开始,周族世居邰地,不窋时周族遭遇大难,首领失去官职,部族也不得不离开邰地。首先经过或暂居到"赤国妻氏"、"大比赤阴"等与周族血缘相亲、地理相近的周边姜姓部族。之后周族先西行迁徙至距邰地直线距离约两百公里的庆州一带,又继续西迁至与昆仑之丘、不周山及西王母所居玉山相去不远的稷泽地区。稷泽地区远离周族祖居邰地,山峰丛立,河流密集,盛产玉石,多大湖泽,稷泽即为其一,利于潜藏,但不利于定居耕作,发展周族擅长的农业生产,因而周族又辗转迁徙到都之广野,利用当地优越的自然条件从事农业生产,有较长时间的停留。考虑到长远发展,周族最终在公刘率领下迁居关中豳地,重建邦国。周族窜于戎狄之间、最终重建邦国的历史与罗马史诗《埃涅阿斯纪》相似,依据目前零散不完全的记载推知周族大致迁移地区与方向为:邰—不窋故城—稷泽地区—都之广野—豳。公刘迁豳于周族意义重大,"周道之兴自此始",因而《大雅·公刘》盛赞公刘功绩,周族在草创之际犹"执豕于牢,酌之用匏",行新国杀礼。此新国杀礼不仅标志着周族重返关中、建立邦国,更是周族坚忍不拔、拓展进取精神的仪礼化展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雅·公刘 新国杀礼 周族 戎狄之间 《诗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公刘》诗中所体现的周族迁徙的文化意识 被引量:1
5
作者 潘雁飞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第11期40-42,共3页
公刘去邰迁豳本来是一次避难迁徙,但却带来了周族命运的根本改变,这次迁徙后周民族则由游牧民族转变为农耕定居民族。其迁徙过程中显露出的文化意识集中表现为重视改善自身生存环境意识;整体谋划和规划意识;和乐融融的和谐意识;以农立... 公刘去邰迁豳本来是一次避难迁徙,但却带来了周族命运的根本改变,这次迁徙后周民族则由游牧民族转变为农耕定居民族。其迁徙过程中显露出的文化意识集中表现为重视改善自身生存环境意识;整体谋划和规划意识;和乐融融的和谐意识;以农立国的永久定居意识以及整体上初步具备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山水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公刘 迁徙 游牧 农耕 文化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刘故里农耕文明溯源及其农业生态适应性变迁
6
作者 林慧龙 迟佳萌 +1 位作者 贾佳 任继周 《科学.经济.社会》 2023年第6期3-8,共6页
大约距今4000年前,周部族首领公刘带领族人移居至戎狄(今甘肃庆阳),开垦荒地,豢养家畜,繁衍生息。我国农耕文化在此衍发孕育。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延续至今形成了长期稳定的“耕—牛”模式,成为全中国的农耕滥觞。然而近些年来,由于特定... 大约距今4000年前,周部族首领公刘带领族人移居至戎狄(今甘肃庆阳),开垦荒地,豢养家畜,繁衍生息。我国农耕文化在此衍发孕育。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延续至今形成了长期稳定的“耕—牛”模式,成为全中国的农耕滥觞。然而近些年来,由于特定的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因素,曾经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农业生产模式使当地生态环境更加脆弱,无法应对迅速发展的人口经济压力。“耕—牛”农业难以为继,周祖的农耕文化根基发生悄然动摇,耕地农业正在一步步向现代草地农业过渡。庆阳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不仅是周祖时期农业文化的历史回归,更是农业生态适应性变迁的必然结果,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庆阳 公刘 农耕文明 草地农业 农业生态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剑胆琴心铸诗魂——试论公刘后期诗作中的人格美 被引量:1
7
作者 陶保玺 《淮南师专学报》 2000年第3期1-12,共12页
诗美,最为本质的核心,乃是诗人的人格美。真诚,是构成公刘诗歌观的特质。社会责任感的坚忍精神和深沉的历史痛感,构成了诗人生命的个性美;同时,亦展现出独具民族情怀的独特风采。对人生、对历史所做的深层反思,对自我心灵史的烛照,为其... 诗美,最为本质的核心,乃是诗人的人格美。真诚,是构成公刘诗歌观的特质。社会责任感的坚忍精神和深沉的历史痛感,构成了诗人生命的个性美;同时,亦展现出独具民族情怀的独特风采。对人生、对历史所做的深层反思,对自我心灵史的烛照,为其编织自身具有人格美生命网络的经线;而对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的关注与透视,及其对自我的灵魂拷问与自责,乃至逐步形成的宇宙意识,则是其诗生命网络得以形成的纬线。公刘诗歌中的人格魅力,还表现为一种情操的美。他的晚近诗作,更在对人类意识和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中,在更深的层次上,体现出崇高的人格美。公刘最为杰出的成就,还是以特有的剑胆琴心,去铸造自己的诗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刘 人格美 社会责任感 民族情怀 终极关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当代知名作家的文学史意义——以耿龙祥、鲁彦周、公刘等为中心
8
作者 黄晓东 明飞龙 《滁州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57-60,87,共5页
安徽当代作家耿龙祥以其短篇小说《明镜台》闻名"十七年"文学史;鲁彦周以其小说《天云山传奇》奠定了在"反思文学"思潮中的地位并闻名全国;公刘以其紧贴现实与政治的新诗写作成为当代著名诗人;潘军则以其先锋实验... 安徽当代作家耿龙祥以其短篇小说《明镜台》闻名"十七年"文学史;鲁彦周以其小说《天云山传奇》奠定了在"反思文学"思潮中的地位并闻名全国;公刘以其紧贴现实与政治的新诗写作成为当代著名诗人;潘军则以其先锋实验在先锋大潮中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正是这些独具个性的文本写作以及最终形成的知名作家群体,奠定了安徽文学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耿龙祥 鲁彦周 公刘 潘军 文学史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戴着“镣铐”歌唱——解读诗人公刘的精神世界
9
作者 李霞 王远舟 《宜宾学院学报》 2012年第11期34-37,共4页
公刘,作为"归来"的诗人,以其独特的个性唱出了掷地有声的呼喊。诗人将自己跌宕的人生经历与独特的情感体验倾注到诗歌意象中,以中国文人的良知,吟唱着对祖国与人民的挚爱之情。他认为做诗要诚实,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同时... 公刘,作为"归来"的诗人,以其独特的个性唱出了掷地有声的呼喊。诗人将自己跌宕的人生经历与独特的情感体验倾注到诗歌意象中,以中国文人的良知,吟唱着对祖国与人民的挚爱之情。他认为做诗要诚实,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同时做人也要真诚,甘于奉献与牺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刘 精神世界 诗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刘:1955-1957
10
作者 李文钢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4期86-102,共17页
1955年,诗人公刘奉调由云南进京,入职总政文化部创作室,命运从此发生较大转变。他因“历史问题”在“肃反”运动中成为“特嫌”而被“重点审查”。1956年夏,公刘重获自由后,迎来了一个创作高峰,却在1957年被批判为“右派分子”。公刘在1... 1955年,诗人公刘奉调由云南进京,入职总政文化部创作室,命运从此发生较大转变。他因“历史问题”在“肃反”运动中成为“特嫌”而被“重点审查”。1956年夏,公刘重获自由后,迎来了一个创作高峰,却在1957年被批判为“右派分子”。公刘在1955-1957年所经历的一系列波澜,可以成为我们理解他后来诗歌创作思想的一个窗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刘 诗歌 传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刘活动区域考略
11
作者 李莉 《甘肃理论学刊》 2003年第4期93-96,共4页
 《诗经·公刘》详细叙述了周人先祖公刘带领周民迁都的史实。自《毛传》以来,学者多认为迁都地点是由邰到豳,邰、豳两地都在陕西境内。而现在位于陇东地区的庆阳,亦有不、公刘遗迹。由此,本文试就公刘的活动区域,尤其是其在庆...  《诗经·公刘》详细叙述了周人先祖公刘带领周民迁都的史实。自《毛传》以来,学者多认为迁都地点是由邰到豳,邰、豳两地都在陕西境内。而现在位于陇东地区的庆阳,亦有不、公刘遗迹。由此,本文试就公刘的活动区域,尤其是其在庆阳地区的活动加以考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公刘 迁都 庆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雅·公刘》的传承与定型
12
作者 刘全志 凌彤 《中国韵文学刊》 2019年第4期1-8,共8页
《大雅·公刘》的成诗年代,当代学者一般认为在西周中晚期。以往的研究往往将诗篇的制作固定在某一时段,而忽视了诗文本的生成过程。其实《公刘》成诗经历了一个动态的过程。该诗的部分内容自夏商易代起以口头文献的形式流传,并保... 《大雅·公刘》的成诗年代,当代学者一般认为在西周中晚期。以往的研究往往将诗篇的制作固定在某一时段,而忽视了诗文本的生成过程。其实《公刘》成诗经历了一个动态的过程。该诗的部分内容自夏商易代起以口头文献的形式流传,并保留了民间谣谚的结构特点。之后经过瞽朦传诵整理,仪礼乐歌的元素渗入诗篇。大致在西周宣王时期,在政治军事因素影响下,完成口头文献"经典化"的过程,最终形成了"定本",用作祭祖乐歌,而后以较为稳定的形态继续流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雅·公刘 口传 仪礼 文本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经·七月》和周先祖公刘在豳地创业的生活情况
13
作者 郭令原 《社科纵横》 1997年第2期48-51,共4页
《诗经·七月》和周先祖公刘在豳地创业的生活情况●郭令原《七月》是一篇什么性质的作?它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内容?这是为历来《诗经》研究者探讨的问题。由于它产生年代久远,所反映的历史情况为后人难以理解,给研究带来一定难度... 《诗经·七月》和周先祖公刘在豳地创业的生活情况●郭令原《七月》是一篇什么性质的作?它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内容?这是为历来《诗经》研究者探讨的问题。由于它产生年代久远,所反映的历史情况为后人难以理解,给研究带来一定难度,毛序说:陈王业也。周公遭变,故陈后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七月》 主人公 生活情况 《诗经》研究 《七月》 公刘 周民族 诗歌 《周礼》 田大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载芟》《七月》《公刘》看周祖在北豳的创业
14
作者 王丽娟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14年第10期4-7,共4页
夏商时期,周先公不窋、鞠陶、公刘迁居犬戎豳地之间,以农立本,繁衍生息。《诗经·周颂·载芟》《诗经·豳风·七月》《诗经·大雅·公刘》三首诗全面描述了不窋三代在北豳艰苦创业、积蓄力量、奠定基础、不断... 夏商时期,周先公不窋、鞠陶、公刘迁居犬戎豳地之间,以农立本,繁衍生息。《诗经·周颂·载芟》《诗经·豳风·七月》《诗经·大雅·公刘》三首诗全面描述了不窋三代在北豳艰苦创业、积蓄力量、奠定基础、不断壮大的过程。《载芟》主要描写了周人窜于犬戎,伐木开荒的艰难立足;《七月》主要表现了周人因地相宜,取材而用,最终形成了农业为主、畜牧为辅的综合农耕经济,极具豳地特色;《公刘》则反映了周族武装迁徙、军队垦田,在豳地建国的壮举。笔者认为这三首诗完整展演了周人在北豳立足、发展、壮大,创业成功的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祖》 《载芟》 《七月》 公刘 北豳 创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吕氏家塾读诗记》前后文本比较分析——以《公刘》首章为界线 被引量:2
15
作者 吴冰妮 《文献》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4-110,共7页
《吕氏家塾读诗记》(以下简称《读诗记》)是南宋学者吕祖谦在《诗经》学方面最为重要的代表性著作,因而在《诗经》研究史上,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近年来学者们亦对此书给予了较多关注。而《读诗记》在结构上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那... 《吕氏家塾读诗记》(以下简称《读诗记》)是南宋学者吕祖谦在《诗经》学方面最为重要的代表性著作,因而在《诗经》研究史上,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近年来学者们亦对此书给予了较多关注。而《读诗记》在结构上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自卷二十六《公刘》首章之后,某些方面与之前的部分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读诗记》 公刘 文本比较 《诗经》研究史 界线 《诗经》学 吕祖谦
原文传递
其诗诚可忆 长存于人间——著名诗人公刘逝世祭 被引量:1
16
作者 周兴发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155-157,共3页
关键词 诗人 公刘 刘耿直 诗歌创作 创作风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说《诗·大雅·公刘》及其反映的史事 被引量:6
17
作者 刘家和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5期60-68,共9页
公刘是周先公中第一个有史可考的历史人物,《诗·大雅·公刘》就是反映他的活动的一篇史诗。此诗大抵写成于西周,但其内容似非西周人所编造,而是以口头的方式从远古的时候流传下来的。
关键词 公刘 毛传 周人 史事 后稷 郑笺 流泉 戎狄 毛诗 训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刘与先周史 被引量:2
18
作者 祝中熹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69-75,共7页
本文试图对公刘的历史地位给予评价,并围绕这一中心,对先周史上几个重要问题作简要论述。文章第一部分着重澄清先周世系,阐明公刘迁豳的历史背景,揭示公刘如何正确把握了民族发展的时机。文章第二部分辨析周族早期活动领域及迁徙路线,... 本文试图对公刘的历史地位给予评价,并围绕这一中心,对先周史上几个重要问题作简要论述。文章第一部分着重澄清先周世系,阐明公刘迁豳的历史背景,揭示公刘如何正确把握了民族发展的时机。文章第二部分辨析周族早期活动领域及迁徙路线,查出公刘迁豳的深层意义在于启动了周族向渭北平原的回归。文章第三部分立足社会发展的宏观角度,考察《公刘》等诗所提供的资料,推断公刘时代已处于父系家长制家族公社阶段,周族已步入文明期的大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刘 先周史 周族 周人 董志塬 后稷 漆沮水 彬县 世系 周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刘迁豳辨析——先周历史初探之三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仲立 《社会科学(甘肃)》 1985年第1期86-89,共4页
《史记·周本纪》载:“古化亶你复修后稷、公刘之业”,文王亦“遵后稷,公刘之业”,并认为“周道之兴”始于公刘。公刘在先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是极为重要的。可是,在一些历史著作和文章中,对公刘业绩的叙述则是比较粗疏,特别... 《史记·周本纪》载:“古化亶你复修后稷、公刘之业”,文王亦“遵后稷,公刘之业”,并认为“周道之兴”始于公刘。公刘在先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是极为重要的。可是,在一些历史著作和文章中,对公刘业绩的叙述则是比较粗疏,特别是对公刘迁豳、居豳的论述还有不少含混和错误之处。为此,笔者试图作初步辩析,以正确阐明先周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著作 公刘 后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朦胧诗”论前史的“人民”诗学——谢冕与公刘对“朦胧诗”意义的早期建设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星宇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47-155,共9页
在“朦胧诗”论争甫发生的1980至1982年间,论争的核心尚不在青年诗人的叛逆性问题,而在他们是否有资格忝列“人民文学”传统。公刘和谢冕都着意调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文艺原则。公刘把握“人民的悲欢”以为评价原则。在对“人民”诗学... 在“朦胧诗”论争甫发生的1980至1982年间,论争的核心尚不在青年诗人的叛逆性问题,而在他们是否有资格忝列“人民文学”传统。公刘和谢冕都着意调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文艺原则。公刘把握“人民的悲欢”以为评价原则。在对“人民”诗学的掘用上,谢冕较公刘走得更远。就理论本意而言,“人民”诗学建设意指诗法的“大我”原则对“小我”的容纳,“人民”群像之中可以出现表露特定类型的个人情感的“英雄”及“斗士”。在“朦胧诗”论争复杂的理论局面中,作为一种叙事策略,“人民”诗学有利于“朦胧诗”为主流诗坛承认,然而青年诗人在争论“人民性”传统的过程中,借用人道主义论改写“人民”的内涵,而与公刘、谢冕为之打开的理论局面相去甚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刘 谢冕 “人民”诗学 大我 小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