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2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公共性与全民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指向 被引量:1
1
作者 刘科 黄博琛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30,共7页
公共性与全民性是诠释政府公共行动的学理视角,民众平等的权利地位是理解公共性的前提,政府向民众让渡公共权利是推进善治的基础。在生态治理实践中,各类生态产品具有的社会本质属性使其呈现强大的公共性,能够有效保障社会的健全发展,... 公共性与全民性是诠释政府公共行动的学理视角,民众平等的权利地位是理解公共性的前提,政府向民众让渡公共权利是推进善治的基础。在生态治理实践中,各类生态产品具有的社会本质属性使其呈现强大的公共性,能够有效保障社会的健全发展,满足民众生存与发展的共同需求。生态治理离不开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也需要凝聚全社会尊重自然的思想共识,需要全民自觉的生态行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于生态产品的公共属性,以人民福祉为根本关切,积极回应全民性的生态诉求,具有鲜明的价值指向。充分认识和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公共性、全民性和优先性,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的人民情怀和公共精神,有助于提升民众参与生态治理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进而全面推进构建人类生态命运共同体,有效化解全球生态危机,实现生态福利、生态正义和生态安全等公共性环境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治理 公共性 全民性 外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组织”的行动:乡村居民集体文化活动对公共性的重塑
2
作者 孙九霞 周明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9-79,共11页
在快速城市化和国家社会治理转型背景下,中国乡村遭遇人口流失、公共空间衰败和价值观念失落等公共性问题。相对而言,“国家-社会”传统研究视角忽视了乡村居民在乡村生活中的主体性,而“制度-生活”研究视角能够立足村庄本位,结合村落... 在快速城市化和国家社会治理转型背景下,中国乡村遭遇人口流失、公共空间衰败和价值观念失落等公共性问题。相对而言,“国家-社会”传统研究视角忽视了乡村居民在乡村生活中的主体性,而“制度-生活”研究视角能够立足村庄本位,结合村落需求,所以更能有效回应乡村面临的公共性问题。宁波Q村与Y村组织举办的集体文化活动说明,乡村文化活动在生活需求主导与制度在场的框架下走向组织有序供给模式,并通过多维激励、关系动员和典型示范等路径有效重塑起乡村公共性,实现乡村社会从个体性到社区公共性乃至社会公共性的转变。研究构建的“主体-行动-价值”分析框架揭示了乡村公共文化活动由谁供给、乡村公共性如何重塑等问题,凸显出乡村公共文化活动在促进乡村振兴与乡村治理中的重要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行动 乡村文化振兴 公共性 社会参与 制度-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强国建设中乡村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公共性缺失与复归
3
作者 周晔 董慧 欧阳小宇 《现代教育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6-98,共13页
强国必强乡村,教育强国意为“教育强的国”和“通过教育来强国”,教育强国建设必须包含乡村学校教育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当前乡村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少乡土”“缺自我”“弱自信”三大症结,掣肘教育强国建设。... 强国必强乡村,教育强国意为“教育强的国”和“通过教育来强国”,教育强国建设必须包含乡村学校教育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当前乡村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少乡土”“缺自我”“弱自信”三大症结,掣肘教育强国建设。基于教育公共性的分析框架,高质量的乡村学校教育追求公平性地位、平等性参与、公益性服务和共享性资源等公共性价值。然而,当前的乡村学校教育面临公平地位彰显不足、平等参与机会提供不均、公益服务支持力量有限、资源开发共享程度不足的公共性缺失。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乡村学校教育必须强化教育的公平地位,确保实质平等参与,拓展公益服务力量,开发共享优质资源,才能走上高质量发展的道路,进而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只有高质量的乡村学校教育,才能筑牢高质量发展基础,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求,形成多元协同善治格局,提升乡村学校资源供给,从而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强国 乡村学校教育 教育高质量发展 教育公共性 教育公益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公共性思想的历史嬗变
4
作者 张镭宇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5年第1期1-9,共9页
马克思公共性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是贯穿于马克思一生的从抽象到具体、从公共性思想一般到公共性思想特殊的不断生成的嬗变历程。《博士论文》《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与《德法年鉴》时期对人类的存在与发展状态的观照与探讨构成了马克思公共... 马克思公共性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是贯穿于马克思一生的从抽象到具体、从公共性思想一般到公共性思想特殊的不断生成的嬗变历程。《博士论文》《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与《德法年鉴》时期对人类的存在与发展状态的观照与探讨构成了马克思公共性思想的开端。马克思公共性思想一般逐步展开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与《共产党宣言》中,并且以“自由人联合体”的出场作为其成熟的标志。从《资本论》及其手稿经由《法兰西内战》到《哥达纲领批判》的思想历程中,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推进与辩证法的贯彻促使马克思公共性思想特殊不断生成。考察马克思公共性思想的历史嬗变,能为回应数字经济时代的个人与共同体关系问题带来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公共性思想一般 公共性思想特殊 自由人联合体 历史唯物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蓝绿空间公共性评价及影响因素——以湖南长沙为例
5
作者 张趁 张楠 +2 位作者 朱佩娟 秦书茜 张勇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8-142,共15页
借鉴人地关系、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建立“要素-功能-结构”的蓝绿空间公共性评价体系,以长沙蓝绿空间为例,探索其格局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蓝绿空间公共性包含要素可获取、功能可选择、结构连通可共享三大特征,对促进并扩大公... 借鉴人地关系、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建立“要素-功能-结构”的蓝绿空间公共性评价体系,以长沙蓝绿空间为例,探索其格局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蓝绿空间公共性包含要素可获取、功能可选择、结构连通可共享三大特征,对促进并扩大公共生活、支持泛社会关联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2)长沙蓝绿空间公共性呈现由核心向外围递减的圈层式、依托水系扇形扩展的特征;要素可获取性——要素空间可及性表现出核心区高、近郊区低的特征,要素数量充裕度表现出核心区低、近郊区高的特征;功能可选择性——活动主体包容性表现出核心区及中心城区湘江沿岸低、湘江东岸低于西岸的特征,功能选择丰富性表现出核心区高、近郊区低的特征;结构连通可共享性——互动连通性表现出核心区高、近郊区低,两区过渡地带楔形交错的圈层特征,并伴随风光带沿线高的带型特征,景观连通性表现出核心区低、近郊区高,湘江西岸高于东岸的特征。3)社会需求、经济助力及环境支持,不同程度地推动了蓝绿空间公共性的空间分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蓝绿空间 空间公共性评价 “要素-功能-结构” 湖南长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公共性:数字乡村治理共同体的建构逻辑与优化路径
6
作者 丁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6,共7页
数字乡村建设以数字技术嵌入乡村社会,改变乡村社会的结构特征与治理模式,重构乡村治理共同体,形成具有数字公共性特征的数字乡村治理共同体。数字乡村治理共同体以数字主体、数字空间和数字场景的建构逻辑,培育数字参与理念、构建数字... 数字乡村建设以数字技术嵌入乡村社会,改变乡村社会的结构特征与治理模式,重构乡村治理共同体,形成具有数字公共性特征的数字乡村治理共同体。数字乡村治理共同体以数字主体、数字空间和数字场景的建构逻辑,培育数字参与理念、构建数字联结纽带、搭建数字交往平台,实现数字公共性生产。数字乡村治理共同体通过治理主体的行动共建、治理方式的技术共治、治理资源的利益共享,推动乡村治理的数字赋权、数字赋能、数字赋利,有助于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数字乡村治理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乡村建设 数字公共性 乡村治理 数字乡村治理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共性再造:过渡型社区治理有效的实践逻辑——基于武汉市L社区的田野调研
7
作者 肖泽磊 高源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7-107,共11页
公共性式微是过渡型社区普遍面临的现实难题,如何实现公共性再造是过渡型社区治理有效的关键。研究基于湖北省武汉市L社区的田野调研,运用公共性理论视角,细致剖析了过渡型社区的公共性式微困境,并从“利益—组织—空间”三个维度对过... 公共性式微是过渡型社区普遍面临的现实难题,如何实现公共性再造是过渡型社区治理有效的关键。研究基于湖北省武汉市L社区的田野调研,运用公共性理论视角,细致剖析了过渡型社区的公共性式微困境,并从“利益—组织—空间”三个维度对过渡型社区的公共性再造逻辑进行探索。研究发现,过渡型社区存在利益分散、组织割裂、空间萎缩的发展困境,公共利益、公共组织、公共空间共同构成了过渡型社区公共性再造的实践基础。其中,社区公共利益筑牢了过渡型社区治理的物质基础,社区公共组织稳固了过渡型社区治理的秩序根基,社区公共空间形塑了过渡型社区的文化和情感认同,三者相互交织,共同作用于过渡型社区由分散走向整合的价值目标,再造了过渡型社区的公共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渡型社区 社区公共性 基层治理 城镇化 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社会的公共性困境与治理共同体建设
8
作者 林星 《北京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0-128,共9页
以建设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来应对乡村社会公共性不足的难题,向世界贡献“建设什么样的乡村社会,怎样建设乡村社会”的中国方案。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具体包括责任共同体、价值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三层结构是相互影响的系统整体。... 以建设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来应对乡村社会公共性不足的难题,向世界贡献“建设什么样的乡村社会,怎样建设乡村社会”的中国方案。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具体包括责任共同体、价值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三层结构是相互影响的系统整体。国家通过责任下放、规则下达、资源下沉等方式,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这是乡村治理面临的基本现实背景。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有效应对大包大揽、形式主义、化公为私等公共性困境,凝练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具体建设路径:对公共责任进行技术性划分,塑造责任明晰的乡村责任共同体,走向“人人有责”;对公共规则进行伦理性调适,凝聚价值自觉的乡村价值共同体,走向“人人尽责”;对公共资源进行产权性配置,营造利益紧密的乡村利益共同体,走向“人人享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社会 治理共同体 社会治理 基层治理 公共性困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共性视域下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路径研究
9
作者 方哲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5年第1期28-31,37,共5页
公共性视域下,重构人类关系并塑造全人类共同价值,是顺应世界格局发展大势的必然选择,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步骤。在厘清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价值意蕴及本质核心基础之上,进一步把握公共性视域下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哲学逻辑、文化逻... 公共性视域下,重构人类关系并塑造全人类共同价值,是顺应世界格局发展大势的必然选择,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步骤。在厘清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价值意蕴及本质核心基础之上,进一步把握公共性视域下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哲学逻辑、文化逻辑和现实逻辑,最后从提炼价值核心,明确实践意义;立足平等民主,促进和平发展;坚持开放包容,推动全球治理三大方面,探讨了公共性视域下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性 全人类共同价值 理论逻辑 全球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共性算法制度的价值、环节与建构路向
10
作者 陈皓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37-48,共12页
公共性算法制度是由政府主导,通过算法设计、运行和规制,构建算法公共服务的制度安排,旨在提高政府治理效率,保障公民权利,优化算法结构,促进技术公平。随着人工智能的大范围应用,算法作为其背后的技术单元因其机制不透明等问题引发了... 公共性算法制度是由政府主导,通过算法设计、运行和规制,构建算法公共服务的制度安排,旨在提高政府治理效率,保障公民权利,优化算法结构,促进技术公平。随着人工智能的大范围应用,算法作为其背后的技术单元因其机制不透明等问题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于人工智能的应用焦虑,在公共事务领域中尤为明显。通过对公共性算法制度的建构与完善,能够化解相关焦虑、增强数字时代下的各方互信。从数字政府建设的角度出发,公共性算法制度建构具有三个方面的实践价值:即,政府决策质量与效率的同步提升、政务服务成本与交互的双向优化、政府监管从一般到特殊的智能联动。而就公共性算法制度建构的运作环节来看,其也能够实现各阶段上的理性贯通:在喂养模型阶段,能够在数据治理保障下进行语言训练;在双向交流阶段,能够实现人机相互补充下的实质正义;在价值导向阶段,能够以例如公平、透明、可信等多重基本原则来保证算法的公共属性。公共性算法制度的建构需要通过准入阶段合理设计、建立多元协同机制、强化数据监督三个方面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算法焦虑 公共性算法 制度建构 数字政府 算法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古典园林公共性特征探析
11
作者 覃婧 《美与时代(城市)》 2025年第1期82-84,共3页
公共性作为古典园林的众多属性之一,贯穿了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全过程。广西是自然风景的集中地,在真山真水环境下孕育了独具地域特色的广西古典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广西古典园林的发展时序为线索,梳理广西古典园林公... 公共性作为古典园林的众多属性之一,贯穿了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全过程。广西是自然风景的集中地,在真山真水环境下孕育了独具地域特色的广西古典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广西古典园林的发展时序为线索,梳理广西古典园林公共性特征的发展演变过程,分析不同类型园林的活动人群、活动类型和空间形式,总结广西古典园林公共性特征的保护与传承问题,以期促进现代园林地域景观设计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性 广西 古典园林 现代园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拾公共性:课后服务中义务教育学校的育人角色与供给目标
12
作者 曾汶婷 谈俊良 《教育评论》 2025年第3期62-71,共10页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义务教育学校作为课后服务的供给主渠道,承担起比以往更重的课后育人角色。然而,对其角色的模糊认识导致了政校权责边界不清、家长赋予学校不合理期待、学校供给动力缺失等问题。义务教育学校供给角色的合法性问...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义务教育学校作为课后服务的供给主渠道,承担起比以往更重的课后育人角色。然而,对其角色的模糊认识导致了政校权责边界不清、家长赋予学校不合理期待、学校供给动力缺失等问题。义务教育学校供给角色的合法性问题亟待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学校教育面临公共性失落危机。为此,政府应出台政策,提出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而重拾教育公共性自然成为了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的供给目标。义务教育学校肩负起让学习更好回归校园以及拓展教育服务两大职能,在前者中国家教育权发挥主导作用,在后者中国家教育权具有优先地位。家庭和社会教育权提供了有力支持,让学校教育回归公共性是定位义务教育学校供给角色的根本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义务教育学校 课后服务 公共性 教育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区公共性重构的空间实践逻辑及其路径——基于H市老旧小区改造的经验分析
13
作者 黄盼 《决策与信息》 2025年第4期58-67,共10页
老旧小区改造蕴含着显著的空间治理意义,在单位型社区发展中占据关键地位,其实践不仅是地域空间的改造过程,更是社会关系与地域空间相互作用的动态体现。单位型社区长期面临着公共空间资源与需求不匹配的问题,不仅导致了社区公共空间资... 老旧小区改造蕴含着显著的空间治理意义,在单位型社区发展中占据关键地位,其实践不仅是地域空间的改造过程,更是社会关系与地域空间相互作用的动态体现。单位型社区长期面临着公共空间资源与需求不匹配的问题,不仅导致了社区公共空间资源竞争与冲突的加剧,还破坏了社会关系的和谐。单位型社区公共性弱化是由空间转型引发的社会空间私人化与公共交往、文化空间差异化与公共生活、组织空间碎片化与公共规则这三重关系错位导致。H市通过构建行政资源支持、社区主体识别、居民利益协调的“公”“共”“私”的整体协作体系,并将其融入空间实践,成功实现了单位型社区公共性的重构。这一经验为单位型社区公共空间治理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为当下城市有机更新提供了重要参考与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旧小区改造 单位型社区 空间实践 公共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公共管理视角下公共行政的公共性流失及价值再造
14
作者 徐新 龙园园 王玥 《知识经济》 2025年第6期183-185,共3页
新公共管理理论是为解决传统公共行政弊端应运而生的以市场化、企业化、民营化为主要特征的管理主义方法论。然而,在其为公共行政部门带来效率的同时,却以牺牲公共性价值为代价。事实上,新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并非对立矛盾体,公共性应是... 新公共管理理论是为解决传统公共行政弊端应运而生的以市场化、企业化、民营化为主要特征的管理主义方法论。然而,在其为公共行政部门带来效率的同时,却以牺牲公共性价值为代价。事实上,新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并非对立矛盾体,公共性应是新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协调时的底线。文章研究分析结果显示,在新公共管理理论视角下,公共行政价值取向的转变表现为工具理性取向,强调功利主义的衡量尺度以及缺乏伦理的审视角度等特征,效率至上将导致公共行政的公共性流失;在此基础上,应构建公共性回归的策略并实现其价值再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管理 公共行政 公共性流失 价值再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阶理论视角下准公共性生态产品法律属性认定研究
15
作者 吉彦霖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5年第2期103-108,共6页
因准公共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制度兼具维护公共利益的行政主导和自由协商的市场自治意义,在其法律属性讨论中,学术界陷入“公私对立”的思维定式,未能提供恰当的解释路径,因此有必要对准公共性生态产品的法律属性进行分析。在“公私协作... 因准公共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制度兼具维护公共利益的行政主导和自由协商的市场自治意义,在其法律属性讨论中,学术界陷入“公私对立”的思维定式,未能提供恰当的解释路径,因此有必要对准公共性生态产品的法律属性进行分析。在“公私协作”视野下将双阶理论作为立论依据,将准公共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划定为“行政合同+民事合同”双段模式,依据不同阶段确定其法律属性。同时引入新行政法进行制度优化,以促进准公共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融贯,回应其现实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性生态产品 价值实现 双阶理论 新行政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层学生公寓组团的底部空间公共性提升设计
16
作者 曾健霞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工业A》 2025年第3期149-152,共4页
为研究高层学生公寓组团底部空间的公共性提升设计,文章阐述了某大学学生公寓底部空间的现状问题,分析了功能需求与空间复合度的核心要素,并提出了结构优化、功能模块化配置、垂直空间整合、人防设施适应性改造、动线网络重构及环境性... 为研究高层学生公寓组团底部空间的公共性提升设计,文章阐述了某大学学生公寓底部空间的现状问题,分析了功能需求与空间复合度的核心要素,并提出了结构优化、功能模块化配置、垂直空间整合、人防设施适应性改造、动线网络重构及环境性能提升等设计方案,旨在通过多维度的空间重组与功能优化,提升底部空间的利用率与公共性,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为类似项目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层学生公寓 底部空间 公共性提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动装置艺术介入上海城市空间的公共性复兴与重构研究
17
作者 刘小莉 《美与时代(创意)(上)》 2025年第2期66-70,共5页
随着数字技术和城市更新的不断推进,城市空间愈发追求公共性与人性化。作为国际大都市,上海吸引全球公众学习与生活,同时聚集了各地艺术家及其作品。然而,近年来私人领域的快速扩展逐渐侵入城市公共空间,导致其逐步失落。与此同时,数字... 随着数字技术和城市更新的不断推进,城市空间愈发追求公共性与人性化。作为国际大都市,上海吸引全球公众学习与生活,同时聚集了各地艺术家及其作品。然而,近年来私人领域的快速扩展逐渐侵入城市公共空间,导致其逐步失落。与此同时,数字网络的普及使互动装置艺术走出美术馆与艺术馆,进入商场、江边等户外空间,引发广泛互动。本研究在这一背景下,从空间理论与艺术理论的角度探讨互动装置艺术对上海城市空间的介入作用。研究发现,互动装置艺术不仅能够通过促进观众的参与与互动,实现城市社会空间的构建,还能促进观众与艺术家之间从建议到对话的发展,从而重构城市物理空间。在这两者的共同作用下,推动上海城市空间公共性的复兴与重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动装置艺术 上海城市空间 公共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证券信息披露的公共性品格及其法律实现 被引量:6
18
作者 冯果 左进玮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8-148,共11页
证券信息披露内含公共性品格,然而当前我国证券信息披露体系以财务、交易等直面股东的经济信息供给为主,不仅难以满足投资者的投资需求,也忽视了社会公众的客观需要,造成实践中信息披露的供需错位。可持续发展理念可以回应公共性的内在... 证券信息披露内含公共性品格,然而当前我国证券信息披露体系以财务、交易等直面股东的经济信息供给为主,不仅难以满足投资者的投资需求,也忽视了社会公众的客观需要,造成实践中信息披露的供需错位。可持续发展理念可以回应公共性的内在构成,应将其引入《证券法》,在多元利益平衡、差异化披露和综合性披露的原则下类型化证券信息,并将社会信息纳入现行证券信息披露体系中。在此基础上,适应性修改现行的强制披露、自愿披露以及预测性信息披露规则,明确重大性的具体内涵,并在《证券法》中配套纳入适应我国监管实际的、完善的安全港规则,构造具备公共性品格的证券信息披露体系,推动公司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良性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性 信息披露 可持续发展 投资者 利益相关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乡贤何以促进乡村公共性重建——一种理解框架重构的视角 被引量:5
19
作者 彭宗峰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6-108,M0006,共14页
新乡贤何以促进乡村公共性重建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当前,学界关于这一问题虽然形成了精英权威、社会资本、双重代理及核心行动者等4种典型解释模型,但其在理解框架层面存在国家与社会对立、嵌入性支配、现成性结果和割裂化分析... 新乡贤何以促进乡村公共性重建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当前,学界关于这一问题虽然形成了精英权威、社会资本、双重代理及核心行动者等4种典型解释模型,但其在理解框架层面存在国家与社会对立、嵌入性支配、现成性结果和割裂化分析等问题,需要构建一种私人—共同—公共领域转型互塑的理解框架来重新把握新乡贤促进乡村公共性重建的问题。在这一新的理解框架下,应坚持整体融合、互塑共生、合作共治等基本原则,增强新乡贤的角色自觉性与自主性,推动多种类型新乡贤形成治理合力,优化完善新乡贤促进乡村公共治理的机制,健全新乡贤促进乡村公共性重建的制度规范,构建新乡贤促进乡村公共性重建的监督反馈体系,从而推动新乡贤促进乡村公共性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乡贤 乡村治理 乡村公共性 精英权威 社会资本 私人领域 共同领域 公共领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共性溢出:社会治理中的社区社会资本职场关联(2009—2021)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文彬 曹洋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2期101-113,174,175,共15页
作为一种现代社会的关键治理载体,职场将如何在社会治理转型中影响社区社会资本的凝聚。基于全国“职业经历和社会网络”调查2009年至2021年四期截面数据的分析发现:职场之于社区社会资本具有公共性溢出的作用特征。第一,进入职场能提... 作为一种现代社会的关键治理载体,职场将如何在社会治理转型中影响社区社会资本的凝聚。基于全国“职业经历和社会网络”调查2009年至2021年四期截面数据的分析发现:职场之于社区社会资本具有公共性溢出的作用特征。第一,进入职场能提升居民结构性和认知性社区社会资本。第二,相较于未进入职场居民,进入职场的居民在社区社会资本上的优势不断扩大。第三,身处党政部门、国有企事业单位和体制外部门的居民,在社区社会资本凝聚上呈现差异特征。在中国社会治理实践中,职场在提升居民公共事务参与意愿和能力上既体现职场普遍性又体现体制差异性,进而与社区社会资本形成正向关联。这不仅体现了职场的社会价值,而且展现了体制内行动者的治理潜力,还提示了社会治理和社区社会资本中潜在的职场和体制部门分化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治理 公共性 社区社会资本 职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