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5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牛庄洼陷—八面河油田油气运移规律 被引量:16
1
作者 郑亚斌 黄海平 +1 位作者 周树青 杜秀娟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3-46,共4页
为研究牛庄洼陷到南斜坡八面河油田的油气运移成藏规律,对原油进行饱和烃气相色谱、生物标志物、咔唑类、酚类等地球化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牛庄油田原油以来自沙三段的成熟油为主,王家岗油田原油为成熟油与低熟油的混源油,而八面河油... 为研究牛庄洼陷到南斜坡八面河油田的油气运移成藏规律,对原油进行饱和烃气相色谱、生物标志物、咔唑类、酚类等地球化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牛庄油田原油以来自沙三段的成熟油为主,王家岗油田原油为成熟油与低熟油的混源油,而八面河油田以来自沙四段低熟油为主,并混入部分沙三段成熟油。油气运移的方向为自洼陷中心向周边呈"离心"式运移,以沿砂体横向运移和沿断层垂向运移结合的方式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运移 气相色谱 生物标志物 咔唑 酚类 牛庄洼陷 八面河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八面河油田油气运聚、成藏模式探讨 被引量:16
2
作者 庞雄奇 李素梅 +1 位作者 黎茂稳 金之钧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66-670,688,共6页
八面河油田原油中吡咯类化合物及与其具有类似骨架的杂原子芳烃—二苯并噻吩、二苯并呋喃等具有较为明显的运移分馏效应 ,指示八面河断裂构造带中北部断裂、构造较为发育地带为主要油气注入点 ,绝大部分油气自主要注入点沿地层上倾方向... 八面河油田原油中吡咯类化合物及与其具有类似骨架的杂原子芳烃—二苯并噻吩、二苯并呋喃等具有较为明显的运移分馏效应 ,指示八面河断裂构造带中北部断裂、构造较为发育地带为主要油气注入点 ,绝大部分油气自主要注入点沿地层上倾方向作侧向运移 ;广北斜坡带运移分馏效应不太明显 ,反映各油气单元间连通性较差及油源、油气运聚成藏过程较为复杂 ;滩海一带原油具有较强的运移分馏效应 ,指示原油具有非原地性 .含氮化合物运移分馏效应反映 ,断层、不整合面为八面河油田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 ,牛庄、广利洼陷为八面河油田可能的油源区 ,反映绝大多数油气主要来自正常生油门窗内的成熟烃源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氮化合物 油气运移 成藏模式 八面河油田 烃源岩 断层 不整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八面河油田莱5-4块中高含水期不同井型提液分析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雷克林 王新海 陈建华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41-144,10,共4页
提液是水驱油藏开发中后期保持稳产,提高最终采收率的有效开发模式。提液时机的选择与提液指标的确定直接关系到后期开发效果,针对八面河油田莱5-4块的开发现状,应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对不同井型进行了提液时机与提液幅度的对比研究,给... 提液是水驱油藏开发中后期保持稳产,提高最终采收率的有效开发模式。提液时机的选择与提液指标的确定直接关系到后期开发效果,针对八面河油田莱5-4块的开发现状,应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对不同井型进行了提液时机与提液幅度的对比研究,给出了最佳提液方案。研究结果表明,莱5-4块在最佳提液时机(综合含水率0.6左右)以2.5倍提液幅度提液时,增产幅度最大;在同一含水率阶段,大斜度井的提液效果明显优于直井和水平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面河油田 莱5-4块 提液时机 提液幅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用水驱特征曲线在八面河油田中的应用 被引量:8
4
作者 王庆华 王新海 刘世祥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60-761,共2页
水驱特征曲线法是一种利用生产资料研究可采储量的方法,主要是研究累积产油量、累积产水量、累积产液量之间的关系,在油田开发动态分析中得到广泛应用。以八面河油田为对象,比较了常用的几种水驱特征曲线,提出了常用几种水驱特征曲线的... 水驱特征曲线法是一种利用生产资料研究可采储量的方法,主要是研究累积产油量、累积产水量、累积产液量之间的关系,在油田开发动态分析中得到广泛应用。以八面河油田为对象,比较了常用的几种水驱特征曲线,提出了常用几种水驱特征曲线的应用条件及选值原则,并得出甲型和丙型水驱曲线法的预测结果比较可靠,且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驱特征曲线 可采储量 极限含水 累积产水量 累积产油量 八面河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八面河油田面120区稠油油藏开发新技术的综合应用 被引量:3
5
作者 庞宏伟 岳湘安 +2 位作者 王运海 庞陵 魏发林 《石油钻采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7-99,共3页
从难采储量的评价研究,到地质储量大规模的升级和预定产能的完成,系统阐明了勘探开发一体化过程中,各种新技术的创新使用为稠油油藏的有效开发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主要包括三维地震—地质精细解释、测井多井解释、水平井和直井相结合... 从难采储量的评价研究,到地质储量大规模的升级和预定产能的完成,系统阐明了勘探开发一体化过程中,各种新技术的创新使用为稠油油藏的有效开发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主要包括三维地震—地质精细解释、测井多井解释、水平井和直井相结合井网布署、蒸汽吞吐加热水驱开采方式等。这些新技术的综合应用实现了八面河油田面120区大幅度的增储上产,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456×104t,新建原油产能13.75×104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面河油田 稠油 水平井 难采储量 蒸汽吞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八面河油田面138区储层三维地质建模 被引量:3
6
作者 洪云飞 吕一兵 +2 位作者 陈忠 陈爱军 陈河青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2012年第11期46-48,167-168,共3页
为了进一步落实八面河油田面138区的地下构造形态和油气分布特征,为油田制定合理的开发方案提供依据,展开了地质建模工作。根据研究区特点,以地质、测井、地震资料为基础,采用确定性建模与随机建模相结合的方法,选用序贯高斯模拟方法进... 为了进一步落实八面河油田面138区的地下构造形态和油气分布特征,为油田制定合理的开发方案提供依据,展开了地质建模工作。根据研究区特点,以地质、测井、地震资料为基础,采用确定性建模与随机建模相结合的方法,选用序贯高斯模拟方法进行研究区的属性建模,建立了面138区沙四段2油层组的三维地质模型。模拟结果与实际的匹配度较大,对后期油田评价工作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面河油田 138区 沙四段 地质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八面河油田活性剂驱油体系的实验 被引量:3
7
作者 赵林 吴雷泽 吴芝华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1-32,62,122,共4页
根据八面河油田注入水的水质成分,采用新研制的非离子高分子表面活性剂与含磺酸基的活性剂复配成新型驱油剂;考查了该驱油剂与注入水的配伍性及与原油之间的界面活性;并在人造岩心及天然岩心上进行了驱油效果评价实验.结果表明,该驱油... 根据八面河油田注入水的水质成分,采用新研制的非离子高分子表面活性剂与含磺酸基的活性剂复配成新型驱油剂;考查了该驱油剂与注入水的配伍性及与原油之间的界面活性;并在人造岩心及天然岩心上进行了驱油效果评价实验.结果表明,该驱油剂在水驱基础上,在人造岩心和天然岩心上使原油采收率分别提高了24.8%和1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驱油剂 高分子表活性剂 张力 驱油效率 八面河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八面河油田面138区块注水配伍性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张龙胜 马秀敏 刘昌银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288-290,305,共4页
八面河油田面138区块即将进入注水开发阶段,在水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结垢与腐蚀试验,同时利用地层岩心进行了岩心伤害模拟试验评价。试验结果表明,该区块注入水与地层岩石和流体的配伍性较差,应考虑用地层产出水回注;若注联合站污... 八面河油田面138区块即将进入注水开发阶段,在水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结垢与腐蚀试验,同时利用地层岩心进行了岩心伤害模拟试验评价。试验结果表明,该区块注入水与地层岩石和流体的配伍性较差,应考虑用地层产出水回注;若注联合站污水,需采取添加阻垢剂和防膨剂等配套的预处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 产出水 配伍性 八面河油田 138 结垢 腐蚀 地层伤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八面河油田微型断块圈闭表征技术与应用效果 被引量:2
9
作者 马晓昌 郑有恒 +1 位作者 田汉兵 同晓山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10-311,共2页
八面河油田受八面河基底走滑断层控制形成了反向正断层组,反向断层与断块圈闭相伴而生,形成了多层系、“反向屋脊式”油藏。随着深化勘探的需要,将断距小于30m的小断层、圈闭幅度小于20m、面积小于0.1km2的微型断块圈闭列为深化勘探的... 八面河油田受八面河基底走滑断层控制形成了反向正断层组,反向断层与断块圈闭相伴而生,形成了多层系、“反向屋脊式”油藏。随着深化勘探的需要,将断距小于30m的小断层、圈闭幅度小于20m、面积小于0.1km2的微型断块圈闭列为深化勘探的主要目标之一。提出了微型断块圈闭表征的主要技术与方法,首先利用测井、地质等信息落实断层目标,结合三维地震资料抓住反向断层关键,进行三维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通过应用此项技术共发现圈闭8个,钻探井9口,累计新增探明储量平均218×104t/井,单井初期产油平均大于18t/d,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面河油田 微型断块圈闭 表征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八面河油田聚合物—粉煤灰复合调剖技术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军诗 王晓冬 +3 位作者 于兴河 周江华 秦强 何顺利 《石油钻采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4-77,共4页
为解决聚丙烯酰胺在水中易水解、在地层中吸附性大、剪切稳定性和热稳定性较差等难题 ,在聚丙烯酰胺聚合物中引入辅助剂环氧树脂 ,显著增加了其剪切稳定性和热稳定性 ,减少了其吸附量 ,增大了堵塞孔喉的聚合物量 ;筛选出的高交联性的交... 为解决聚丙烯酰胺在水中易水解、在地层中吸附性大、剪切稳定性和热稳定性较差等难题 ,在聚丙烯酰胺聚合物中引入辅助剂环氧树脂 ,显著增加了其剪切稳定性和热稳定性 ,减少了其吸附量 ,增大了堵塞孔喉的聚合物量 ;筛选出的高交联性的交联剂交联出的高强度立体型网状聚合物解决了聚丙烯酰胺体系的稳定应用难题 ;针对八面河油田试验区具体地质和油藏情况 ,优化选择出粉煤灰作为交联介质。现场应用表明 ,成胶的聚合物—粉煤灰复合体系对于大孔道、高渗透率裂缝性油层的调剖应用效果突出。该研究为同类油藏的开发提供了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面河油田 调剖技术 油藏 孔喉 裂缝性 现场应用 油层 聚合物 交联 聚丙烯酰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型构造表征技术在八面河油田的应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雪 马晓昌 李栋明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2003年第5期10-11,共2页
通过对八面河油田井网密集区及井网稀疏的欠开发区的微构造研究,探讨了微构造表征技术.首先在储层多层次逐级对比的基础上,建立主力油层对比关系;密集井网条件下,则利用钻井资料编制油层顶底微型构造图;对于欠开发地区,通过人机联作自... 通过对八面河油田井网密集区及井网稀疏的欠开发区的微构造研究,探讨了微构造表征技术.首先在储层多层次逐级对比的基础上,建立主力油层对比关系;密集井网条件下,则利用钻井资料编制油层顶底微型构造图;对于欠开发地区,通过人机联作自动追踪成图技术,输出2m等值线间隔构造图,建立微构造模型.以微构造模型为基础进行潜力评价,部署关键井寻找优质储量或进行开发动态调整.应用该项技术在八面河油田滚动发现了角15块等断鼻翼部局部高点,增加石油地质储量488×104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构造 表征技术 八面河油田 应用 构造微高点 井网密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八面河油田面120区蒸汽吞吐对储层伤害的分析及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栋 李季 +4 位作者 张洁 庄剑锋 张绿惠 刘涛 庄丽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48-351,共4页
八面河油田面120区储层会因蒸汽吞吐而发生结构和性质的转变。为研究蒸汽吞吐对该区储层的伤害机制并配合后续开采,选取八面河油田面120区-33-斜14井的岩心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静态物模试验、环境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等方法对蒸汽吞吐中... 八面河油田面120区储层会因蒸汽吞吐而发生结构和性质的转变。为研究蒸汽吞吐对该区储层的伤害机制并配合后续开采,选取八面河油田面120区-33-斜14井的岩心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静态物模试验、环境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等方法对蒸汽吞吐中岩心矿物的伤害机理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该井储层会因蒸汽吞吐而使粘土矿物的胶结分布方式向着降低储层渗透率的方向转变,并会加速砂岩的溶蚀运移和新矿物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面河油田120区 蒸汽吞吐 储层伤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八面河油田北区、广北区古近系沙三段沉积微相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志宏 李建明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z1期4-5,共2页
以取心井岩心分析资料为基础,结合测井相分析,对八面河油田北区、广北区沙三段的沉积微相特征及沉积模式进行详细研究。研究表明,沙三段以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为主,沉积物粒度细,以细砂岩、粉砂岩为主,垂向层序总体表现为向上变粗的反旋回... 以取心井岩心分析资料为基础,结合测井相分析,对八面河油田北区、广北区沙三段的沉积微相特征及沉积模式进行详细研究。研究表明,沙三段以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为主,沉积物粒度细,以细砂岩、粉砂岩为主,垂向层序总体表现为向上变粗的反旋回层序。沙三段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席状砂、支流间湾等微相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微相 湖泊三角洲 沙三段 八面河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八面河油田面120区沙三段储层孔隙特征 被引量:6
14
作者 方帆 李相明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07年第2期18-20,7-8,共3页
对八面河油田面120区沙三油层含油砂体的岩石学、孔隙发育特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储集砂体为成分成熟度较低的长石砂岩;主要自生矿物为伊利石、蒙脱石、方解石、石英、高岭石、绿泥石和白云石等;储层次生孔隙发育,主要孔隙... 对八面河油田面120区沙三油层含油砂体的岩石学、孔隙发育特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储集砂体为成分成熟度较低的长石砂岩;主要自生矿物为伊利石、蒙脱石、方解石、石英、高岭石、绿泥石和白云石等;储层次生孔隙发育,主要孔隙类型为粒间溶孔、粒内溶孔和铸模孔。孔隙结构具有中孔、中喉的特点,对渗透率有贡献的主要是大于2.5μm喉道。影响孔隙发育的主要因素是沉积作用及成岩作用,溶解作用形成的次生孔隙是研究区储层的主要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面河油田 沙三段 自生矿物 孔隙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八面河油田南区沙三段沉积微相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冯常茂 朱忠德 +3 位作者 李相明 李建明 胡忠贵 余成林 《河南石油》 2004年第6期10-12,共3页
以岩心和测井分析资料为基础 ,通过对八面河油田南区沙三段的岩石类型及其组合、沉积构造、生物特征及粒度分布特征等沉积相标志的综合研究 ,确认为一套三角洲相沉积。可进一步分为三角洲前缘及前三角洲两个亚相 ,其内主要发育水下分流... 以岩心和测井分析资料为基础 ,通过对八面河油田南区沙三段的岩石类型及其组合、沉积构造、生物特征及粒度分布特征等沉积相标志的综合研究 ,确认为一套三角洲相沉积。可进一步分为三角洲前缘及前三角洲两个亚相 ,其内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河口砂坝、远砂坝、席状砂及前三角洲泥微相 ,并建立了该区的沉积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面河油田 沙三段 沉积相 三角洲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八面河油田沙三段储层砂体层内非均质性研究与探讨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满仓 胡明毅 +2 位作者 胡忠贵 李霞 邵彦蕊 《内蒙古石油化工》 CAS 2005年第11期106-108,共3页
本文以八面河油田沙三段为例,从测井解释储层参数、储层砂体韵律性、沉积相分析和非均质类型研究入手,探讨了层内非均质性类型及其特征。研究表明该区层内非均质类型共有箱型、钟型、漏斗型、中间突变型和复合型等五种。沙三沉积期不同... 本文以八面河油田沙三段为例,从测井解释储层参数、储层砂体韵律性、沉积相分析和非均质类型研究入手,探讨了层内非均质性类型及其特征。研究表明该区层内非均质类型共有箱型、钟型、漏斗型、中间突变型和复合型等五种。沙三沉积期不同微相非均质程度不同,席状砂、远砂坝、水下分流河道等微相属强非均质体,河口砂坝非均质程度弱,属最好储集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面河油田 层内非均质性 储层 渗透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八面河油田沙三段储层砂体层内非均质性研究与探讨 被引量:5
17
作者 刘满仓 胡明毅 +1 位作者 胡忠贵 李霞 《上海地质》 2005年第4期14-16,20,共4页
以八面河油田沙三段为例,从测井解释储层参数、储层砂体韵律性、沉积相分析和非均质类型研究分析,探讨了层内非均质性类型及其特征。研究表明该区层内非均质类型共有箱型、钟型、漏斗型、中间突变型和复合型等五种。沙三沉积期不同微相... 以八面河油田沙三段为例,从测井解释储层参数、储层砂体韵律性、沉积相分析和非均质类型研究分析,探讨了层内非均质性类型及其特征。研究表明该区层内非均质类型共有箱型、钟型、漏斗型、中间突变型和复合型等五种。沙三沉积期不同微相非均质程度不同,席状砂、远砂坝、水下分流河道等微相属强非均质体,河口砂坝非均质程度弱,属最好储集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面河油田 层内非均质性 储层 渗透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八面河油田面120区低渗透稠油油藏开发对策 被引量:1
18
作者 高江取 胡心玲 +1 位作者 李瑾 王国民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05年第2期6-8,共3页
 八面河油田面120区属于中-低渗透非均质稠油油藏,由于油稠、地层出砂、地层压力低、产能低等问题,开发效果不理想,一直未投入全面开发。为了提高面120区原油储量动用程度,提高开发效益,从2001年起对该区开展了低渗透非均质稠油油藏改...  八面河油田面120区属于中-低渗透非均质稠油油藏,由于油稠、地层出砂、地层压力低、产能低等问题,开发效果不理想,一直未投入全面开发。为了提高面120区原油储量动用程度,提高开发效益,从2001年起对该区开展了低渗透非均质稠油油藏改善开发效果技术研究。通过数值模拟优化、热力开采设计及相应的采油工艺配套设计,确定了合理开发对策,取得了较好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低渗透 开发效果 八面河油田 非均质 采油工艺 动用程度 产能 开发对策 开发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八面河油田面120区地层精细划分增储上产 被引量:2
19
作者 屈玉凤 程玲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06年第2期21-23,共3页
面120区位于八面河油田西南端,主要含油层系为下第三系沙河街组沙三段与沙四段。区内沙三段与沙四段呈不整合接触,由于主要含油层组集中,在油藏开发初期,地层对比和划分存在一些问题。经过重新进行地层精细对比划分,新发现一套沙三中油... 面120区位于八面河油田西南端,主要含油层系为下第三系沙河街组沙三段与沙四段。区内沙三段与沙四段呈不整合接触,由于主要含油层组集中,在油藏开发初期,地层对比和划分存在一些问题。经过重新进行地层精细对比划分,新发现一套沙三中油层,使该区储量、产量大幅度增加,取得了良好的油藏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面河油田 120区 不整合接触 街组 地层划分 油藏开发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八面河油田套管损坏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被引量:5
20
作者 费成俊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13年第4期24-27,共4页
八面河油田经过近30年的开发,套管损坏井逐年增多,严重影响了油田的生产开发。造成套管损坏的主要因素有井身结构、地质结构、开采工艺等,预防套管损坏应首先应在钻井完井设计时采取应对措施,其次是在产生和作业过程中减少对套管的损伤害。
关键词 八面河油田 套管损坏 原因分析 预防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